分享
安全屋选择题40分专项内部讲义——马原选择题提升免费分享.docx
下载文档

ID:3571891

大小:28.40KB

页数:8页

格式:DOCX

时间:2024-06-26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安全 选择题 40 专项 内部 讲义 提升 免费 分享
选择题40分专项内部讲义 马原选择题提升 一、学生不明白的“不言自明”——马原选择题命题的套路和规矩 1.材料与选项的相关性不是命题点 高中文科的政治考试相关性考查是重要的考查内容,但是在研究生入学考试中,马原材料和选项的相关性并非命题点,换句话说,是没有什么与“题意不符所以不选”这种玩法的。如果要是命制这种相关性的试题,会带来无穷无尽的争论,因为相关不相关的标准是模糊的,有些人会觉得相关,而另一些人会觉得不那么相关。所以,马原的选择题,特别是多选,只要选项的逻辑关系是对的,哪怕与材料不那么匹配,依然要选。例如: 2018年第17题(多选).2017年6月,我国科学家利用“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在实际上率先成功实现了千公里级的星地双向量子纠缠分发,“量子纠缠”就是两个(或多个)粒子·制造成的量子状态,无论粒子之间相隔多远,测量其中一个粒子必然会影响其他粒子,“量子纠缠”现象虽然未被完全认知,但它仍然能够说明() A.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B.事物联系的主观性和偶然性 C.事物联系的复杂性和多样 D.物质世界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这道题的A选项与材料相关性很弱,很多学生把它排除掉了,非常可惜。答案:ACD 注意:政治经济学的题目通常没有材料,直接就是一个题干,这种题目反而是要看相关性的。题干越短,信息量越大。例如: 2021年第19题(多选).商品经济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商品经济得以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 A.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所有者 B.社会分工的出现及其存在 C.商品具有了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D.交换过程中形成了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这道题的CD两项表述逻辑都没问题,但是并不是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就不能选。答案:AB 另外,在单选题中,以往出现过案例型试题,但是案例型试题的四个选项差别会非常大,可以迅速分辨哪个是匹配的,而且案例型试题一般都是第1题或者第2题。 例:2011年第1题(单选)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在一次报告中以“一支粉笔多长为好”为题来讲解他的优选法,对此,他解释道:“每支粉笔都要丢掉一段一定长的粉笔头,单就这一点来说:愈长愈好。但太长了,使用起来很不方便,而且容易折断,每断一次,必然多浪费一个粉笔头,反而不合适。因而就出现了粉笔多长最合适的问题—这就是一个优选问题。”所谓优选问题,从辩证的角度看,就是要( ) A.注重量的积累 B.保持物质的稳定性 C.坚持适度原则 D.全面考虑事物属性的多样性 这种题目切忌斟酌,直接选。答案:C 2.逻辑错误是唯一的错误 一个选项如果仅仅是表述让人不舒服,或者有些词用得很绝对,你一定要克制住自己,马原不是语文,它不会在这些细小处与你纠缠。如果真的是错误选项,你一定能明确说出它的逻辑错误。所以动词中要特别关注“决定”、“取决于”、“依赖”、“来源于”、“属于”、“是”、“反映”,这些都是表示逻辑关系的动词,设置错误选项在动词上做手脚是很方便的事。例如: 2016年第17题(多选).显微摄影是一门使用照相机拍摄显微镜下一般用肉眼无法看清的标本的技术。肉眼中千篇一律的细沙,在显微镜下,却是“一沙一世界”。有的晶莹剔透像宝石,有的金黄酥脆像饼干。即使是司空见惯的柴米油盐,在显微镜下也会展现神奇而充满魅力的另一面。显微镜下的“一沙一世界”表明() A.任何事物都具有无限多样的属性 B.事物的本质随着人们认识的变化而改变 C.人们可以通过制造和使用工具日益深化对客观世界的认识 D.人们能够通过对个别事物的认识而达到对世界整体的把握 这道题目的A选项有“无限”两个字,让人觉得心里不踏实,其实马原考查主要考的是逻辑关系,有些表达很别扭的,或者加了一些让人觉得太绝对的限定词的,只要逻辑关系没错,就应该选上。首先,事物的属性肯定是多样的,而且属性还可以和其他属性搭配形成更多属性,同一种属性还可以进一步细分程度,所以无线多样的属性并没有什么问题。D选项如果从语句表达来看好像也怪怪的,通过“个别事物”的认识就能达到对“世界整体”的把握吗?这不是以偏概全吗。马原里面有一个原理,叫认识是从个别到一般,从特殊性到普遍性,这个选项不就是这个原理的另一种表达吗?答案:ABC 3.经过变形的概念表达一定要还原成书本表达 马原中的逻辑关系一般是通过概念和动词搭配来完成的,动词很有限,但概念就比较多了,更麻烦的是在实际考查中,命题者经常会把书本上的概念变形成一个你不太熟悉的概念。如果不还原成书本上的表达,我们的逻辑思维就会停摆,常识会再次占据上风。 例:2003年第3题(单选)人的视觉感官有感觉外界物体的光和颜色的功能。可见光的波长范围一般是380nm(纳米)~780nm,称为可见光谱。在可见光谱范围内,不同波长的辐射使人感觉到不同的颜色,一般来说,700nm为红色,580nm为黄红,510nm为绿色,470nm为蓝色,400nm为紫色。这种现象表明( ) A.人只能认识外界物体作用于感官形成的感觉 B.人的感觉所具有的生理阈限是人的认识能力的界限 C.人的感觉中包含着对外界事物信息的选择,加工和转换 D.人所形成的关于事物的感觉是人自身生理活动的结果 这道题目大量使用了概念的变形,不还原就会很模糊,影响逻辑思维。A选项“外界物体作用于感官形成的感觉”就是感性认识,A选项就变成人的认识只有感性认识。B选项“感觉所具有的生理阀限”还是生理素质,B选项就成了生理素质的边界就是认识的边界,那实践起什么作用呢。D选项“关于事物的感觉”是感性认识,D选项就变成感性认识是生理活动的结果。只要在卷面中出现的陌生概念,在书本上一定有它的原型,把原型找出来再做逻辑判断。答案:C 4.主语范围缩小,原判断依然成立 选项中如果出现判断句,但是主语范围比书本、讲义中的范围小,这个判断依然是成立的,反之则不成立。例如: 2015年第17题(多选)母质、气候、生物、地形、时间是土壤形成的五大关键成土因素。母质是土壤形成物质基础的初始无机养分的最初来源。气候导致矿物的风化和合成,有机质的形成和积累,土壤中物质的迁移,分解和合成。生物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是促进土壤发生发展最活跃的因素。地形可以使物质在地表进行再分配,使土壤及母质在接受光、热、水等条件方面发生差异。时间是阐明土壤形成发展的历史动态过程,母质、气候、生物和地形等对成工过程的作用随着时间延续而加强。土壤的生产过程说明( ) A.事物总是作为过程而存在 B.时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C.事物的发展总是呈现出线性上升的态势 D.事物的产生是多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这道题目中的B选项就有学生存疑,觉得应该是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实际上单独说时间和空间都是可以的。答案:ABD 5.没有指明主语范围的,默认的范围是全部 马原中有一些概念是有范围的,比如时间和空间,如果是具体事物,那时间和空间就是有限的,如果是整个物质世界,那时间和空间就是无限的。这种概念如果没有特别指明范围,那么默认的范围就是全部。例如: 2014年第17题(多选)长江的年龄有多大?这里说的长江“年龄”,是指从青藏高原奔流而下注入东海的“贯通东流”水系的形成年代。如果说上游的沉积物从青藏高原、四川盆地顺延而下能到达下游,这就表明长江贯通了,这就是物源示踪。我国科学家采用这一方法,研究长江中下游盆地沉积物的来源,从而判别长江上游的物质何时到达下游,间接指示了长江贯通东流的时限。他们经过10多年的研究,提出长江贯通东流的时间距今2300多万年。这一研究成果从一个侧面显示出( ) A.时间和空间是通过物质运动的变化表现出来的 B.时间和空间是标示物质运动的观念形式 C.时间和空间是有限的,物质运动是永恒的 D.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这道题目中的C选项,“时间和空间”没有指明范围,默认的范围就是整个物质世界,所以应该是无限的,而不是有限的。答案:AD 6.中性词对应的动词也应该是中性的 马原第四章历史唯物主义部分有一些概念是中性的,有一些是褒义的,如果概念是中性的,那动词就不能搭配褒义的。比如“人人都是历史的创造者”,人人是中性词,创造是褒义的,就不匹配。例如: 2017年第18题(多选).唯物史观在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基本前提下,高度重视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历史人物是一定历史事件的主要倡导者、组织领导者或思想理论、科学文化的重要代表人物。下列关于历史人物历史作用的正确认识是( ) A.历史人物不论发挥什么样的作用都不能决定和改变历史发展的总进程和总方向 B.历史人物会因其智慧、性格等因素对社会进程发生影响 C.具有进步意义的历史人物往往能够首先发现或提出历史进程中新的历史任务 D.历史人物对历史发展的作用都是积极的 这道题目中的D选项,“历史人物”就是中性词,不能说作用都是积极的,如果换成杰出人物就可以。另外这道题目还体现了另一种命题规矩,那就是个人只能对应具体过程、结果,只有群体才能对应趋势和方向,所以A项是对的。答案:ABC 7.马原中也有认知性考查 几乎所有学生都认为马原是不考认知的,实际上在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第六章“垄断资本主义”、第七章“科学社会主义”第八章“共产主义”中是命制认知型试题的。一般对应的题号是单选的第1题、第4题和多选的第21题,这种题目要比其他的马原的题目简单,但是如果你没看过第一、六、七、八章,推理就推不出来。例如: 2021年第1题(单选).1844年8月底,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巴黎会面。这次会面使他们发现彼此的基本观点完全致,于是开始了在科学理论研究和革命活动中的长期合作。马克思和恩格斯首次系统阐述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著作是(A) A.《德意志意识形态》 B.《神圣家族》 C.《哲学的贫困》 D.《共产党宣言》 这道题目就是纯知识再现型题目,《神圣家族》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合写的第一部著作,但这个时候还没有系统阐述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接着两人又在布鲁塞尔合写了《德意志意识形态》,首次系统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实现了历史观上的伟大变革。《哲学的贫困》是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系统提出后,马克思以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武器,从经济学和哲学两个方面批判了蒲鲁东唯心主义经济学的著作。之后,马克思、恩格斯接受国际性工人组织“正义者同盟”的邀请,将其改组为“共产主义者同盟”,并为其起草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的党纲一-《共产党宣言》。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所以《哲学的贫困》和《共产党宣言》都是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系统提出以后。这种题目如果不去翻翻书和讲义,靠推理就很难推理出来。答案:A 二、 马原概念和术语总结 第一章 术语: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人民性和发展开放性 第二章 概念:世界观、方法论、哲学、哲学基本问题、意识、物质、思维、存在、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可知论、不可知论、辩证法、形而上学、唯物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运动、静止、时间、空间、实践、主体、客体、中介、劳动(生产劳动实践)、社会政治实践、科学文化实践、虚拟实践、自然界、自在自然、人化自然、一元论、二元论、对立统一、矛盾、根本矛盾、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质、量、度、质变、量变、肯定因素、否定因素、否定、新事物、旧事物、扬弃、辩证否定观、形而上学否定观、否定之否定、联系、发展、原因、结果、偶然性、必然性、内容、形式、本质、现象、现实、可能、规律、自然规律、社会规律、主观辩证法、客观辩证法、辩证思维方法、现代科学思维方法 术语:第一性、第二性、同一性、客观实在性、客观性、唯一特性、根本属性、绝对、相对、客观、主观、能动、主体选择性、创造性、直接现实性、社会历史性、人类社会物质性、物质统一性、斗争性、普遍性、特殊性、相互转化、相互渗透、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前进性、曲折性、多样性、条件性、主观能动性 第三章 概念:认识、大脑感官在生理素质上的差异、直接经验、间接经验、先验论、反映论、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机械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辩证唯物主义能动反映论、改造世界、理论、科学理论、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教条主义、经验主义、理性因素、非理性因素、第一次飞跃、第二次飞跃、真理、绝对真理、相对真理、谬误、逻辑证明、价值、价值评价、真理尺度、价值尺度、自由王国、必然王国、理论创新、实践创新 术语:摹写性、反复性、无限性、一元性、绝对性、相对性、个人思维至上性、个人思维非至上性、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主体性、多维性 第四章 概念:社会存在、社会意识、唯物史观、唯心史观、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生产力、生产关系、个人意识、群体意识、社会心理、社会意识形式、作为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作为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社会意识形态、观念上层建筑、劳动资料、劳动手段、生产工具、劳动对象、劳动者、科学技术、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产品分配关系、经济基础、基本经济制度、经济体制、上层建筑、政治上层建筑、国家政权、社会形态、社会基本矛盾、阶级、阶级斗争、阶级、革命、改革、社会、科学技术、人的本质、人民群众、杰出人物、历史人物、普通个人 术语:相对独立性、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前进性与曲折性、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科学技术社会作用两重性、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第五章 概念:资本原始积累、商品经济、自然经济、商品、劳动产品、使用价值、价值、具体劳动、抽象劳动、商品价值量、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劳动生产率、简单劳动、复杂劳动、货币、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社会劳动、私人劳动、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劳动力、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劳动、资本主义工资、剩余价值、剩余劳动、必要劳动、剩余价值规律、资本、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利润、剩余价值率、利润率、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资本积累、相对过剩人口、资本有机构成、资本技术构成、资本价值构成、资本循环、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资本的周转、固定资本、流动资本、利润平均化、平均利润、平均利润率、生产价格、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生产相对过剩、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资本主义政治制度、资本主义民主与制度、政权组织形式、选举制度、政党制度、资本主义意识形态 术语:商品二因素、劳动二重性、对立统一的关系、辩证统一的关系、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两重性、剩余价值资本化、时间上继起、空间上并存 第六章 概念: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垄断资本主义、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生产集中、资本集中、金融资本、金融联系、资本参与、人事参与、金融寡头、参与制、个人联合、垄断利润、垄断高价、垄断低价、宏观调节、微观规制、金融自由化、金融垄断资本、国际垄断同盟、经济全球化、个体资本所有制、私人股份资本所有制、国家资本所有制、法人资本所有制 第七章 概念:科学社会主义、空想社会主义 第八章 概念:按需分配、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三、 马原选择题考点中建议背诵的内容 1.客观实在性 辩证唯物主义指出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本质规定,也是物质的唯一特性。所谓客观实在性是指:第一,独立于人的意识;第二,能被人的意识所反映。 2.实践的本质含义、基本特征和形式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实践的形式有生产劳动实践,即劳动,这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还有社会政治实和科学文化实践。除了这三种基本形式外,还有虚拟实践。 3.人类社会和自然界 自然界包括自在自然和人化自然。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4.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 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5.联系的特点 联系具有一系列特点:首先,联系具有客观性。联系具有普遍性。事物联系的普遍性有三层含义:其一,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其二,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其三,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第三,联系具有多样性。第四,联系具有条件性。 6.必然和偶然 必然产生于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偶然产生于非根本矛盾和外部条件。必然寓于偶然性之中,偶然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偶然为必然开辟道路。 7.本质和现象 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本质是事物的内部联系和根本性质。任何本质都会通过现象表现出来,任何现象都表现本质。假象作为现象也表现本质,是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的现象。现象是表面、外部的东西,可以通过感官去直接感知的;而本质是内在的东西,只能通过抽象思维把握。 8.辩证唯物主义能动反映论与机械唯物主义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的区别 机械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把人的认识看成是消极地、被动地反映对象。它有两个严重缺陷:一是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因而不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二是离开辩证法来考察认识问题,不能把认识看做是不断发展的过程,而认为认识是一次性完成的。最根本的是它看不到主观和客观之间的相互作用。 辩证唯物主义能动反映论把实践的观点引入了认识论,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它认为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不仅仅是认识和被认识的关系,而且也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主体改造客体的过程,也是主体反映客体的过程。所谓认识过程,就是主体在改造客体的实践中能动地反映客体的过程。其次,辩证唯物主义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 9.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具有客观性,其内容和检验标准都是客观的。 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 10.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真理的本性是主观和客观的一致、符合。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物质活动,是沟通主观和客观的“桥梁”,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和优点。 11.价值及其特性 价值由两方面构成,一方面是主体的需要和利益;另一方面是客体的某种属性或性能。价值具有主体性、客观性、社会历史性和多维性。 12.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对立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的基本问题。在对待社会历史发展及其规律问题上,存在着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一种是唯物史观,另一种是唯心史观。 13.社会意识的划分 根据不同角度可以将社会意识划分为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以及作为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和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称为社会意识形态,也称观念上层建筑,主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 14.经济基础 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经济基础的实质是社会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基本经济制度,经济体制是社会基本经济制度所采取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是生产关系的具体实现形式。 15.社会形态 社会形态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亦称社会制度。人类社会是不断发展的,社会的根本性变革和进步就是通过社会形态的更替实现的。 16.阶级斗争和革命 阶级斗争是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的直接表现,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革命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社会形态的质变。生产力的发展和旧的生产关系、经济基础的发展和旧的上层建筑之间出现矛盾冲突,是社会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革命是实现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手段和决定性环节。 17.社会基本矛盾 社会基本矛盾就是指贯穿社会发展始终,规定社会发展过程的基本性质和基本趋势,并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根本推动作用的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这两对矛盾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始终,规定了社会发展过程中各种社会形态、社会制度的基本性质。这两对矛盾决定并制约其他社会矛盾的存在和解决。这两对矛盾所涉及的三个方面,即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囊括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18.资本原始积累 所谓资本原始积累,就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资本原始积累主要通过两个途径进行:一是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土地;二是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 19.资本积累 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者说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就是资本积累。 20.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