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二十大
精神
融入
高校
树人
根本
任务
路径
探析
许相媛
第 卷第期 年月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路径探析许相媛(天津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天津 )摘要:党的二十大精神是当今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政治纲领和行动指南,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高校突出的政治任务和中心工作。本文从处理好四种关系的角度,研究如何提高党的二十大学习贯彻效能,探讨了教育工作者结合实际、用情用力用法让二十大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方法路径。关键词:党的二十大精神;立德树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收稿日期:作者简介:许相媛(),女,天津市人,天津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处干事,讲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与研究工作。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这三者无不和教育密切相关。教育的根本职能是立德树人、培养人才,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引导师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党爱国情怀。如何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工程中,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所有教育工作者必须答好的时代考卷。作为一名高校教育工作者,如何用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导育人工作,关键是要处理好四种关系。一、处理好“自己学”与“用情教”的关系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坚信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指导教育工作的最高纲领,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隐藏着擢升教育效能的举措和思路,需要去认真学习、消化吸收、挖掘提炼。只有教育工作者先学深悟透,掌握精髓要义,才能更好地让党的二十大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传播给学生。一是“学什么”。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不是把党的二十大报告读几十遍、甚至整段整段地背下来就是学深悟透。真正意义上的知精髓、懂要义,恰恰是对党的二十大报告每一段文字字面及背后隐藏内容的思考加工,从中找出规律、分析逻辑、习得思想、理出办法。大到国家治理、中到某一领域工作开展、小到个人修养,都可以寻找到成功之道。比如:报告总结的伟大建党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航天精神、抗疫精神都是事业取得成功的不二法门,只要做到,成功必会到来。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应当从报告入手,从理解走出,不是照本宣科地文字复述,而是结合自身实际的体悟。所谓实际,可能是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故事,也可能是身边人生活变迁的真实写照,或许还是一座城市的崛起发展,一个产业的兴衰更迭学习必须思考,立足实际和教育工作,深入浅出,以喜闻乐见的方式、朴实概括的语言、讲故事演历史般地呈现给学生,引起共鸣、启迪灵魂。比如:讲“唯改革才有出路”,最深刻的例子就是“小岗村”,从“大包干”的红手印,到“确权颁证”的红本本,再到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分红利,“小岗样板”就是改革样板的典范。二是“怎么学”。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如果不能将不同生活实际、不同日常实践、不同教育工作的特点规律结合起来,只能是学而不深、浅尝辄止、不见其本。包括中高考制度、职业教育的改革,高考移民、竞赛加分,到文理不分科等热点问题;本硕博招生规则的变化,从以前的高分“滑档”到如今的平行志愿、自主招生、推荐制入学的具体实践;转专业、双学位、学业课程不过关惨遭退学、学生就业等学生关心的问题都是活的素材。这些内容背后反映的是国家在教育公平、人才选拔、人才培养等等深层次布局和尝试,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必须同这些教育实践深入结合,国家的每一项教育制度改革、制定的每一项办法措施、提出的每一个观念理论都是和国家战略、发展需要高度契合,有着深层次的整体考量,我们要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然后跟学生们讲清楚,让学生定目标、做选择、找方向,促进学生更好地成长成才,从而提升教育的生命力、穿透力、影响力。拓展学习的途径,除了从书本学,还可以交流学,办沙龙、开书友会、搞论坛,并借助新媒体平台等开展问卷调查,线上线下结合等多种活动方式,让学习更深入、更亲民、更有烟火气和生命力。三是“如何教”。学是教的前提,教是学的目的。让教育入心入脑无外乎三点:内容有吸引力;方式较新颖;观点有启发。宏观的党的二十大精神只有同学生们关心的问题话题相结合,才能吸引人、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老师以小见大、从具体到一般、从局部到全面、从实践到理论,鞭辟入里,层层深入、引起共鸣。比如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说明数字经济是一个新兴的有大发展潜力的经济增长极,有相关知识专业背景的学生可以在这一方面努力尝试,或从事或创业或研发,抓住机遇就能获得成功。方式较新颖,就是运用各种新媒体材料、各类 软件、把课堂搬到实验室甚至田间地头、讲故事、看电影演话剧、邀请专家教授、老革命授课等等有别于传统课堂教学的方式,把教育内容视频化、情景化、演绎化,让学生的参与度更高,从视觉、听觉、感觉等多通道加深教育的效果。举个例子:很多老师在课堂上播放了一位 多岁父亲外出打工被采访的视频,为省钱住在立交桥下,每天吃一顿饭,饿了时啃馒头,为孩子挣学费、为家庭挣生活费;画面一转,一群学生上课不是睡觉,就是玩手机,没几个人认真听课,看完之后非常震撼人心,这可能比空洞地讲珍惜父母的血汗钱好好学习管用得多。观点有启发,指的是老师传道授业解惑应当弘扬正能量、传播好声音,让学生能够受到启发、有所感悟、引起思考。二、处理好“使命感”与“价值观”的关系教育工作者被称作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文明的传承者,使命光荣、责任重大。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选择了教育,就是选择了崇高和奉献,用真心传递真善美、用真情传授知情意,把学生成长进步作为最大褒奖,无愧于学生,无愧于自己。教育是系统工程,不必追求“毕其功于一役”,不可企求立即见效,只管浇花、施肥,然后静待花开。一是育“德”育“得”同频共振。任何一个教育工作者既要传授具体科学文化知识(得),也要传递人间大道、正确“三观”(德),两者缺一不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对学生“三观”的培养就如同春雨慢慢滋润,最后水到渠成。学科老师、思政老师、辅导员老师,人人都是学生灵魂的塑造师,都是真善美的传播者,大到为国为民情怀、小到格物致知自我修养,都是课堂上的内容,具体的专业知识里也包含着为人处世的哲学和逻辑,把“大德”和“小得”一体讲解、融会贯通、实现双赢。二是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育工作者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言传身教,教育才能收到实效。最近几年不时有违反师德的案例曝光,有的性骚扰学生、有的歧视辱骂学生、有的剽窃论文学术不端等,这样的人如何让学生信服?另一面,这些行为对学生的伤害是不可逆、甚至终生的。比如有的老师,一方面在课堂上讲着仁义道德,一方面课后跟学生大谈商品交换原则、金钱至上、关系哲学、利益输送、甚至潜规则等,对学生的影响得有多大。教育工作者要教会学生正确看待社会的阴暗面,但依然一生向阳。就如同罗曼罗兰说的:“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三是捧心而来甘于奉献。选择了教育,就意味着一生发不了财,不会很富有。教育讲的是奉献,讲的是良心,讲的是教人求真。但当前的个别教育工作者,不想着如何讲好校内的课,却热衷于“走穴”校外的课赚高额授课费;不想着带学生做科研做学问,却热衷于办企业当老板;不想着如何在课堂上“征服”学生,却热衷于拿课题发论文不是说老师不能在外讲课、不能产学研一体化发展、不能申课题发论文,但首先要把最最基本的职责 课堂授课这个任务完成好了,才能兼顾其他。但有的老师本末倒置了,导致的结果就是课堂阵地丢失,上课照本宣科、一成不变、学生不爱听,评价很一般。反过来,如果课堂上座无虚席、甚至学生要蹭课的老师,科研肯定也不差。金杯银杯不如学生的口碑,这才是对老师至高的评价,也应该成为老师追求的终极价值。哈工大的杨士莪院士、南京大学的黎介寿院士都是坚持给本科生上课的前辈。三、处理好“要我学”与“我要学”的关系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使命就是把学生“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发挥内因核心作用,提升育人质量。一是讲清“上大学干什么”。关于考大学,学生会有很多答案,比如我父母让我考的,上大学毕业能找好工作,上大学能改变命运 年高考前夕,一高三考生在演讲中一句“我就是一个乡下的土猪,也要立志拱了城里的白菜”引起了网络的热议。换句话说,很多大学生对“上大学干什么”这个概念是模糊的,有的甚至功利、世俗。年蔡元培就任北大校长后告诫学生“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果欲达其做官发财之目的又何必来此大学?所以诸君须抱定宗旨,为求学而来。”那么求学学什么?答案是四个“识”,即知识、见识、胆识和认识。知识就我们现在讲的通识教育,涵盖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是对现有世界的解读,具体一点就是课堂上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见识,就是远见卓识,能够对现象和问题提出本质的看法和解决策略,从而事半功倍,其核心的能力表现为有深刻的洞察力、正确的判断力和敏锐的感知力。通过在大学与老师同学的接触,学会思考和反思,通过实践积累等获得。胆识,就是“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的定力和“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的大勇”,面对困难时毫不畏惧退缩,迎难而上;面对压力诱惑时不惑不忧不惧。认识,就是我们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包括认识自己、认识他人、认识世界三个层面,让人生路不迷茫、不痛苦、有意义,一切看得透、想得开、放得下、忘得了。二是教会学生“在大学怎么过”。如何让大学过的丰富多彩、有滋有味、学业有成?每个老师从自己身上或者身边朋友、以前学生的身上都有很多经验和先例,可以推荐给学生供他们参考。除了正常的课堂学习外,可以在图书馆读书拓展思维,可以在感兴趣的社团锻炼特长能力,可以在各项竞赛、比赛中磨练心智,可以在志愿服务中学会感恩,可以在社会实践中调研社会问题,可以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可以发展兴趣爱好,弹吉他、学轮滑、学辩论、学演讲、搞创业大学生活必须是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你只管尝试锻炼,你往前走的每一步都有用。但一定要告诫大学生克服熬夜打游戏、熬夜刷视频,晚上不睡觉,白天睡课堂现象。三是要学生懂得“奋斗的意义”。人生奋斗的终极意义是活出自己,把自己活成心中的样子。活出自己不是任意妄为、肆无忌惮,而是活出自己价值观念中的“理想我”。通过持续的努力奋斗,过上心心念念的生活,活的通透,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那时的我们有文化,所以有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须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始终崇德向善、和谐共处;那时的我们有实力,所以能做之前想做但实力不允许的事情,完成亲人们想完成的心愿,追求内心的平静和坦途;那时的我们有感恩,感恩自己一路的奋斗,感恩亲人的陪伴、老师朋友的关照,感恩曾经的苦难和“敌人”,然后更加热爱生活、体恤生命,努力过好每一天;那时的我们有家国情怀,愿意一腔热血为国为民,国家需要就是我的新岗位。邓稼先、黄大年、南仁东、罗阳就是我们努力的榜样。四、处理好“我的梦”与“中国梦”的关系古往今来,中华民族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奉为圭臬,展现了知识分子胸怀天下、心系家国的精神气韵。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曹植“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样的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已经融入中华民族的血液。仁人志士必会把个人追求同国家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一是设计“我的梦”。助力学生成长成才是老师职责的重要一环。发现并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梦想,并给予极大的精神和物质鼓励,帮学生找到为之奋斗的“我的梦”,或者启发学生发现并找到“我的梦”。有些人考上大学后,反而失了目标,没了动力,在课堂上浑浑噩噩,一下子失去了努力的劲头辅导员、专业课、思政课老师,在学生迷茫无助时,都应帮学生重新找到目标,并鼓励其为之奋斗。比如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