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5.3.2 诱导公式的应用教学设计(第2课时)(韩丽英)-高中数学新教材必修第一册小单元教学+专家指导(视频+教案).docx
下载文档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5.3.2 诱导公式的应用教学设计第2课时韩丽英-高中数学新教材必修第一册小单元教学+专家指导视频+教案 5.3 诱导 公式 应用 教学 设计 课时 韩丽英 高中数学 新教材 必修 一册 单元
新教材数学研修班训练营 专家引领 • 名校参与 • 名师共创 5.3.2 诱导公式的应用(第2课时) (一)教学内容 诱导公式五、六(±α的正弦、余弦和正切). (二)教学目标 1、从三角函数的定义出发,借助单位圆的对称性,能推导±α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发展直观想象、逻辑推理素养. 2、通过分析公式五、公式六之间的关系,以及公式一~公式六之间的联系,形成诱导公式的整体架构,能利用诱导公式进行三角函数式的化简、求值与证明,发展数学运算的素养.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 1、重点 诱导公式五、六的探究. 2、难点 终边关于对称的两个角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过程设计 问题1:上一节课,我们研究了公式二~公式四,你能说说我们是如何得到这些公式的吗? 师生活动:学生发言回顾公式二~公式四的研究方法、研究路径,教师适时补充完善. 追问:两个角的终边除了关于原点、x轴和y轴对称外,你认为还有哪些对称关系值得研究?你打算怎样研究? 师生活动:上节课已经埋下伏笔,学生交流后确定值得研究的问题:两个角的终边关于对称时,这两个角的三角函数之间的关系,研究方法与前面类似.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公式二~公式四的研究内容、研究路径,为研究公式五、六做好思想方法的准备,通过追问,引导学生发现和提出值得研究的问题,培养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问题2:你能类比公式二~公式四的研究过程,探究终边关于直线对称的两个角的三角函数的关系吗? 师生活动:学生类比公式二~公式四的研究过程画图独立思考尝试: 在直角坐标系内,设任意角α的终边与单位圆交于点P1,作P1关于直线的对称点P5 (1)以OP5为终边的角为与角α有什么关系? (2)角与角α的三角函数值之间有什么关系? 这里作P1关于直线y=x的对称点P5,确定以OP5为终边的角时,学生可能只画一种情况(如图一),以为终边的角都是与角终边相同的角,即.因此,只要探究角与的三角函数值之间的关系即可. 追问1:提醒学生可以画终边在不同象限(或坐标轴上)的角(如图二),观察是否仍然成立? 图一 图二 图三 师生活动:这里可以采用验证的方法:先将与x轴非负半轴重合的射线绕原点旋转,旋转方向与角的方向相反,大小与相等,得到角的终边,再将逆时针旋转到,可以发现与OP1关于直线y=x对称.因此,与角终边关于直线y=x对称的角始终有的关系. 追问2:角的关系已经有了,那直角坐标系中关于直线y=x对称的两个点P1与P5的坐标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师生活动:学生分小组讨论,可以就图一先猜想点P1(x1,y1)与点P5(x5,y5)关于y=x对称,那么有 x5= y1,y5= x1.引导学生利用全等知识对图一进行证明:如图三,作P1关于y轴的垂线,P5关于x轴的垂线,由于P1与P5关于y=x对称,我们可以证明图中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因此对应边相等,将长度转化为坐标关系,就有x5= y1,y5= x1.对于终边的其他的不同位置,同学们课后可以去证明它们的坐标依然有这种等量关系. 追问3:最后角与角的三角函数值有什么关系? 师生活动:学生独立思考写出诱导公式五. 公式五:. 设计意图:此处与第一课时的公式二的研究方法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对称轴变为直线,增加了推导的难度.将难点细化为问题串,引导学生逐个击破,经历推导公式的过程,培养学生转化与化归的思想,提升直观想象与逻辑推理素养. 问题3:作关于y轴的对称点,又能得到什么结论? (1)以为终边的角与角有什么关系? (2)角的终边与角的终边具有怎样的关系? (3)与的坐标之间有什么关系?与P1的坐标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 (4)角与角的三角函数值之间又有什么关系? 师生活动:给出问题后,学生先类比问题2的解决方法独立思考,然后交流,教师适时补充完善. (1)以为终边的角都是与角终边相同的角,即.只要探究角与的三角函数值之间的关系即可. (2)轴对称角度:角的终边首先关于直线作对称,再关于y轴作对称,就得到的终边. 旋转角度:角的终边逆时针旋转角,就得到角的终边. (3)通过观察易得:;. (4),(公式六). 追问:你能不能从代数变换角度,利用已有公式直接推出公式六? 师生活动:学生独立思考得出: ; 设计意图:基于公式五的背景增加新的研究条件,提出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与提出问题的能力.这里的重点是利用前面的学习经验,通过适当的几何变换、坐标变换,得出角与角的关系,以及点与、P1的坐标之间的关系,让学生进一步熟悉研究的一般方法. 通过追问,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推导公式,从不同的角度认识公式,建立公式之间更紧密的联系,提升对诱导公式整体性的认识,为灵活运用公式解决问题打下基础.提升直观想象、逻辑推理素养. 问题四:例1 证明:(1); (2). 师生活动:学生类比上一个问题的解决方法自行完成: 证明:(1) (2) 追问1:观察题目,发现题目的特征,并总结解决此类问题的思想方法. 师生活动:学生思考、总结:题目中的所求角与诱导公式中的角有着特殊的关系,可以将所求角转化为公式中我们熟悉的角,进而利用诱导公式解决问题. 例2 化简 师生活动:学生选择合适的公式自行完成: 解:原式 . 追问2:总结解决此类问题的思想方法. 师生活动:学生思考、总结:与第一课时利用诱导公式化简的方法一致,选择合适的公式,按照“负化正,大化小,化到锐角为终了”的步骤进行化简. 例3 已知,且,求的值. 师生活动:学生自行完成可能有困难,教师给予适当的引导: 追问3:题目中已知为,所求为,它们中的两个角有关系吗? 师生活动:学生发现,由此可转化为,就可以使用诱导公式解决问题了. 解:因为,所以由诱导公式五,得 因为, 所以. 由,得. 所以, 所以. 追问4:总结解决此类问题的思想方法. 师生活动:学生思考、总结:此类问题的解题关键是:发现所求角与已知角之间的特殊关系,将所求角用已知角表示,进而运用诱导公式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三道例题,分别是证明、化简、求值.在三道例题的求解过程中,都要注意数学运算素养的培养.例1例2较为简单,重点放在恰当的选择公式上.例3的难点在于学生观察不到已知和所求中两个角的特殊关系,所以本例的重点是引导学生观察角之间的特殊关系上,意图渗透转化与化归的数学思想,最终形成解决一类问题的思维方法,渗透算法思想. 问题5:回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回答下面的问题: (1) 探索诱导公式,我们经历了怎样的过程?用了哪些数学思想方法? (2) 公式一~公式六有怎样的结构?一般可以按怎样的顺序运用这些公式? (3) 诱导公式数量很多,你觉得用什么方法可以达到不仅有效记忆,而且能灵活运用的效果? 师生活动:学生思考后进行交流,教师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适当归纳. (1) 诱导公式的探究过程可以归结为: 单位圆的对称性→角与角的关系→对称点的坐标间的关系→三角函数值之间的关系. 探究诱导公式的过程,使用了非常丰富的数学思想方法,如对称变换(包括中心对称,轴对称),坐标变换,数形结合的思想,转化与化归的思想,算法思想等. (2) 从变换的观点出发,公式一~公式六的结构可以这样来看:公式一~公式四是同名三角函数之间的变换,公式五、公式六是正弦函数与余弦函数之间的变换.诱导公式的运用顺序:是以将角的范围变到为目的,具体顺序为“负化正,大化小,化到锐角为终了”. (3) 公式的记忆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要强调以单位圆为载体,数形结合地进行记忆. 设计意图:从诱导公式所研究的问题、过程、方法和公式的整体架构以及涉及到的数学思想等角度进行梳理,并注意从不同视角进行分析和总结,从而达成对公式的结构化认识. 目标检测设计 1、用诱导公式求下列三角函数值.(1);(2);(3). 答案:(1); (2); (3). 2、证明: 方法一:; 方法二: 3、求值:已知,且,求和的值. 解:因为,, 所以, , 又因为,所以, 又因为,所以, 所以, 所以, . 设计意图:检测学生恰当选择公式进行三角函数化简、求值的掌握情况. 布置作业: 1.教科书P194练习2(1)(3)(4),3; 2.教科书习题5.3第5,6,8,9,10题. 第 7 页 共 7 页 原创精品资源学科网与作者共同享有版权,侵权必究! 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