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09第九章xin.doc
下载文档

ID:3565994

大小:105.50KB

页数:21页

格式:DOC

时间:2024-06-20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09 第九 xin
第九章 行政信息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 理解行政信息的含义、特征、类型和功能 ● 了解行政信息工作的各个环节 ● 知道行政信息系统的构成要素及构建措施 ● 领会电子政务对政府行政信息工作的重大影响 能力目标: ● 通过对行政信息基本知识的学习,提高收集、处理和使用信息的能力 ● 能够根据组织实际开展行政信息系统的初步构建工作 ● 明确电子政务的基本内容,能在相关情景下应用电子政务技术 楔 语 信息是一种重要的资源,向人类提供知识和智慧。人类从远古时代起,就用原始的手势语和呐喊等方式传递信息。中国历史上的狼烟烽火和鸡毛信都是信息传递的绝妙典范。如果人类没有了信息,将无法联系沟通、认识和改造外部世界。现代信息时代下的政府,基于网络信息技术的电子政务是提高行政效率的一个决定性因素,在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第一节 行政信息概述 一、信息与行政信息 (一)信息的含义 信息 (Information )的原意是解释、陈述。人类自诞生以来就在不断地利用各种信息。信息泛指反映和描述一切事物运动状态和方式的消息、情报、资料、数据等。信息普遍存在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之中,信息的概念是对人类社会实践的深刻概括,并随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发展,是与物质、能量并立的现代社会三大支柱之一。 (二)信息的基本特征 1.信息的广泛性 信息的广泛性可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来看。从时间来看,信息充溢着整个人类历 史的长河并随时间的推移而不断更新;从空间来看,人类生存的一切领域都充斥着大量 信息,信息作用于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 2.信息对载体的依附性 信息对载体的依附性表现为信息与其载体之间的不可分割性。从信息的静态存在来看,信息必须借助于文字、图像、声波、电波等物质形态的载体才能够表现出来,才能为人类感知和利用;从信息的动态传播来看,信息在由信源(信息发出者)传递给信宿(信息接收者)的过程中,必须借助于一定的载体才能在信道中流动。 3.信息的价值性 价值即事物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特定信息由于能够满足特定主体的信息需求,因而具有价值性。在某种意义上讲,能否获得关键性的信息,决定着行为主体开展活动的成败。 【课堂讨论】 朝鲜战争与兰德咨询公司 朝鲜战争爆发之前,兰德公司向美国国防部推销一份秘密报告,其主题词只有7个字,但要价高达150万美元。美国国防部认为兰德公司是在敲诈而不予理睬,结果“在错误的时间,在错误的地点,与错误的敌人进行了一场错误的战争。”战争结束之后,国防部才想起那份报告,要来一看,追悔莫急。那7个字是什么?即是“中国将出兵朝鲜”。 © 结合案例说明信息具有哪些特征? © 结合案例与你的实践经验,谈谈信息的重要作用? 4.信息的时效性 信息的价值性与时间密切相关,及时的信息可能价值连城,过时的信息会变得一文不值。而且,从信息传递的过程来看,信息的价值大小往往与其传递时间成反比关系。这就要求对信息的获取、加工和处理必须迅速及时。 5.信息的可共享性 信息的交流与使用不同于物质交流和使用。物质的交流和使用的结果往往是一方有所得而另一方有所失,信息的享用具有非排他性:一方对信息的占有和享用并不以另一方失去使用机会为代价。正如著名信息学家肖伯纳所做的对比: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我们每人仍只有一个苹果;如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我们每人就有了两种思想。信息在共享过程中可以实现价值的等量分割和增值。 6.信息的不完全性 信息的不完全性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绝对意义上的不完全,即受人们有限理性思维的制约,人们不可能知道任何时候、任何地方发生的任何情况;二是指相对意义上的不完全,即行为主体双方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所谓信息不对称,是指行为主体双方不是在信息完全公开的情况下进行活动,各自在信息知晓程度上存在巨大差异,一方获得信息的数量和质量远远超过另一方,信息在交易双方之间呈现出不均匀、不对称的分布状态。 【拓展知识】 信息不对称理论在行政管理活动中的体现 信息不对称理论是指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各类人员对有关信息的了解是有差异的。掌握信息比较充分的人员,往往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信息不对称理论是由三位美国经济学家:约瑟夫·斯蒂格利茨、乔治·阿克尔洛夫和迈克尔·斯彭斯提出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在行政领域中广泛存在,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人之间、行政相对人与行政第三人之间对于行政信息的知晓程度,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一方所获得信息都远远大于另一方。行政主体更倾向于对信息的专向性和排他性占有以维持自身的权力地位,而行政相对人则希望获得更多的信息以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这就存在着一个问题,即公民获取行政信息指导自己行动的愿望与行政主体的保密倾向之间存在着矛盾和冲突。 (二)行政信息的含义及基本特征 行政信息是反映和描述行政管理活动状态、方式和运动过程的消息、情报、资料、数据等的统称。行政信息除了具备一般性信息的共性特征之外,还有自身特性,主要包括: 1.行政信息的政治性 行政信息是对行政管理活动状态、运动方式、运动过程的反映和描述。行政管理活动本身具有明显的政治色彩,因此,行政信息首先具有政治性。 2.行政信息的广泛性 行政机关管理活动特殊性决定,行政信息作用于行政机关、行政机关作用于各类社会组织和个人,这就使得行政信息作用的范围非常广泛,影响力很强。既然行政信息的作用范围扩散后如此广泛,就要求行政行为主体在收集和处理行政信息时要谨慎小心,务必保持行政信息尽可能的真实、准确和有效。 3.行政信息的权威性 历来的行政管理活动具有两大社会职能,即政治统治职能和社会管理职能,这就使得行政管理活动具有强制性和规范性,这两个特点决定了行政信息的权威性。主要表现为行政信息主体法定,行政信息内容的权威,行政信息产生、传递程序和过程的正规等。 【相关链接】常见的权威性行政信息表现形式 权威性行政信息一般是行政组织机构,采取特定的形式或借助特殊的手段来进行的信息交流、往来和传递。主要包括:由行政机关制定和发布的命令、法令、公告、通告、公报、规章、守则、条例及各种文件等;行政机关召开的会议;下属对上级作出的请示、报告、建议、申请等;上级对下属所作的批示、指示、任务的布置等;上下级间因公务而作的正式接触和会谈等。 二、行政信息的分类 (一)外部行政信息和内部行政信息 这是依据行政信息传递的范围不同来划分。外部行政信息是指行政信息在行政机关与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之间传递的信息,如各种政策。内部行政信息是指在行政机关内部传递的信息,包括上下级之间的传递,各部门内部的传递等,如内部文件。 (二)正式行政信息和非正式行政信息 这是依据行政信息的规范程度来划分。正式行政信息是指通过文字、声像、图片等记录下来,以便长期使用保存的信息,包括各种法规、规章、条例、会议纪录等,并且产生方式和传递渠道都非常正式。非正式行政信息主要是通过口头传播的信息,如谈话、口头汇报等。 (三)强制性行政信息和非强制性行政信息 这是依据行政信息的执行效力来划分。强制性行政信息是指按严格程序产生和传递的信息,行政客体在收到行政信息后必须执行,如行政命令、行政指示。非强制性行政信息则不具有很强的强制力和约束力。 (四)历史性行政信息、现实性行政信息和预测性行政信息 这是依据行政信息的时间序列来划分。历史性行政信息是指描述过去行政管理活动状态的信息,一般是对过去行政管理活动消息和情报等的备案加工。现实性行政信息是正在传递和使用的各种行政信息,这时往往对行政信息的时效性要求很高。预测性行政信息是指能够预测未来行政管理活动趋势的信息,它可以有效的提高行政管理活动的预见性,对各种未来可能发生的行政管理活动,特别是危机事件的处理起到未雨绸缪的作用。 (五)经济性行政信息、政治性行政信息、文化性行政信息和社会性行政信息 这是依据行政信息的内容来划分。行政管理活动的对象具有广泛性,这就要求行政信息的内容能够涉及行政管理活动的方方面面,以便在具体的行为过程中,能够更有针对性的发挥作用。 (六)保密性行政信息和公开性行政信息 这是依据行政信息的保密程度来划分。保密性行政信息是行政机关内部较机密的行政信息,保密性行政信息的泄漏可能产生严重的后果,因此,对于这种行政信息在传递的过程中要有规范的传播渠道和传播程序。保密性行政信息按其保密性程度又可以分为不同的保密级别,不同保密级别的行政信息在行政系统内部传递范围也是不同的。公开性行政信息是指需要政府部门对外部公开的信息,这类信息的公开程度直接关系到政府公开行政的实际效果,外界公众是否能够有效的掌握相关的公开性行政信息是公众能否对政府行政行为进行有效监督的前提条件。 (七)战略性行政信息和战术性行政信息 这是依据行政信息的重要性来划分。战略性行政信息是用于行政组织整体的、对行政组织未来较长时期产生影响的行政信息,是关系行政管理活动全局的信息,如国家信息事业发展战略、国家对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方针、国家信息管理部门的设立与管理办法、有关信息资源共享和公共信息服务的文件、对外信息交流政策等。战术性行政信息比战略性行政信息更微观、更具体,是战略决策的执行信息。 三、行政信息的作用 行政信息贯穿于行政管理的全过程,是行政管理科学化得以实现的前提条件。因此,从行政管理活动过程角度看,行政信息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行政信息是行政决策的基础 行政计划的制定、科学决策的做出,要建立在掌握大量有效行政信息基础之上。如果在计划制定和决策做出过程中没有掌握大量可靠的行政信息就会使行政主体陷于 “问题一大堆、信息满天飞、决策无依据、行动难开展、责任相推诿”的困难境地。 (二)行政信息是行政执行的保障 为了有效的使行政决策落到实处,必须保证行政活动实施过程中,行政领导真正起到导向作用,行政执行有力,促进各项工作顺利开展,行政控制有效及时进行纠偏处理,这一系列工作都有赖于行政信息的准确及时。 (三)行政信息是行政监督的条件 行政信息的公开,可以促进行政内部监督和行政外部监督的有效开展。对于行政系统内部而言,可以使上下级之间,同级部门之间进行有效的监督。对于行政系统外部而言,外部公众可以对行政管理的过程给予监督,对行政管理的结果给予评价,促进政务公开。 第二节 行政信息加工处理的过程 一、行政信息加工处理的基本要求 (一)全面 行政信息加工处理要求全面是指行政信息要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反映行政管理活动的全过程。这就必须做到收集的资料、数据、材料,既要反映事物的本来状况,又要弄清问题产生的原因和背景。只有在行政信息全面的前提下,行政部门才能掌握正确的情况,及时有效的进行行政管理。 (二)准确 准确是信息的生命,也是行政信息加工处理最起码的要求。行政信息对客观对象的反映和描述必须真实、客观、可靠。只有这样,才能为各种行政活动的开展提供依据。 (三)及时 及时就是在信息的收集、加工、传递、反馈过程中要有效率观念。现代行政环境处于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如果对能反映其变化的信息收集或处理迟缓,一旦时过境迁,信息将会失去其原有的价值。因此,信息的加工、处理要求及时,真正做到信息能够反映行政管理活动及管理对象的最新动态。 (四)适用 在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过程中,必须保证所获得的信息对开展行政工作是具有针对性和适用性的,即加工后的行政信息能为行政管理活动的开展提供有力的信息支撑。如果信息的收集、处理不具有针对性,不分轻重缓急,采取一筐装的态度,必然造成人、财、物浪费的同时,又收不到实际的效果。 (五)经济 行政信息的收集、加工、传递等工作要尽量节约开支,讲究经济效益。在这个过程中要坚持成本和收益分析,尽可能的以最小的投入换取最大的效益。 二、行政信息加工处理的基本环节 行政信息的加工处理是一个庞大复杂的工作过程,要想对杂乱无章的信息进行梳理,一般包含如下基本环节: (一) 行政信息的收集 信息收集是信息工作的第一步,也是信息工作的基础。信息收集的数量、质量直接影响整个信息工作的水平。 1.行政信息收集的要求 信息收集范围要广、内容要全面,要尽可能使收集的信息全面反映事物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收集信息要及时,掌握反映客观事物的苗头性和倾向性的信息,同时收集的信息要新颖,反映行政管理活动过程中最新状况和最新动态。 2.行政信息收集的步骤 (1)选择需要的行政信息。信息收集是有目的的信息识别和挑选过程。社会上存在着数量广泛、类型多样的各种信息,但在收集的过程中由于受到各种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信息收集者不可能掌握所有的信息,这样,就需要在信息收集之前明确所需信息,以便在收集的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 (2)编制行政信息收集计划。信息收集计划是指导信息收集工作的依据。收集行政信息之前,要根据所需信息的信息源、内容、范围、时限、途径等问题做出明确计划, 才能在具体收集过程中井然有序地开展工作。 (3)行政信息收集的具体实施。计划确定后,应组织相应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实施。在实际的收集过程中,可以将新闻媒体、大众传播作为行政信息收集的主要来源,也可以利用大专院校、科研机构掌握和传递的各种信息,同时,政策研究和咨询机构也是提供有价值信息的重要源泉。 (二)行政信息的加工处理 行政信息必需通过编辑加工才能成为内容准确、形式得当,符合不同管理者需要的有价值的信息。信息在加工处理过程中有两方面的要求:一是要求信息加工处理真实准确。行政信息经过加工处理后改变的只是信息的形式,切忌改变信息本身的内容原貌,这是对信息加工处理的基本要求;二是要求加工处理后的信息方便使用。概言之,即信息经过加工处理后应该达到的目标是信息不仅能够在内容上,而且要在形式上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求。 1.行政信息加工处理的基本原则 (1)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信息加工就是要对大量初始的消息、资料、数据进行整理,使其获得相应的定性和定位,并在此基础上对其内容鉴别,以求真实准确地反映行政管理的活动。未经加工的信息,大多是凌乱的,各种信息流向之间的内在联系,还很不清晰,因此需要反复进行分析、综合、判断,力求透过现象看本质,发现所有信息之间的内在必然联系和使用价值。 (2)充分利用已经获得的信息。信息的加工处理是在信息收集、筛选识别的基础上进行的,可以说,已有的信息是在进行了相应资源付出的情况下获得的,这时,在对其处理时,要谨慎行事,不要因为信息的复杂而丢弃不去处理,相反,要尽最大可能实现已有信息的最大价值。 2.行政信息加工处理的主要方法 (1)分类。收集的大量信息必须对其进行适当的分类,才能进行加工和传递。对于行政信息来说,其分类方法主要是有利于对信息的加工、传递和满足行政管理工作的实际需要。如按信息内容分类,可分为财政、税收、商业、贸易、文教等类别。 (2)比较。比较是一种信息分析研究工作,通过比较分析,剔除前后矛盾,词不达意的无效信息,为下一步的行政决策提供客观依据。 (3)综合。就是将不同侧面、零乱分散的信息,按一定程序和要求进行综合处理,这样会使其效用得到增强,并有利于对信息的系统化管理。 (4)编制。把加工后的行政信息资料编写成新的信息资料,如编制成文摘、索引、目录,以便使用者更方便的检索、阅读和使用。 (三)行政信息的传递 行政信息经过编辑和加工以后,必须通过信息传递传输出去才能满足政府部门和各级领导的需要,信息的价值和信息工作的目的才能实现。因此,做好信息的传递是行政信息工作的关键。 1.行政信息传递的特点 (1)层次性。行政信息传递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分层次传递,根据行政组织的层次不同来确定传递的路线和传递的方式。 (2)针对性。行政信息的传递,围绕政府行使职能、领导分工和决策的具体要求进行,具有明确的针对性。 (3)公开性和保密性相结合。行政信息不同于社会一般信息和新闻资料,行政管理活动中有一些信息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整体利益,在一定时期或一定范围内需要保密,但有些信息又必须做到公开。因此,对于那些需要保密的信息就要有特殊的传递通道和传递方法。 2.行政信息传递的要求 行政信息传递过程中要力争做到,传递目的更加具体,建立清晰明确的传递通道,选择合适的传递方式,采用快捷和高效的传递设备,控制更加严密、实效更加显著,以提高行政信息的传递效率。 (四)行政信息的反馈 行政信息的反馈是指信息从信源输出后传递给相应的信宿,信宿在接收和使用信息后,又将相应的信息以一定的形式返送回来,并对信息的再输出发生影响的过程。行政信息系统是上情下达、下情上传的一个双向传播过程。 【相关链接】 什么是360度反馈评价? 360度反馈评价,也称为全方位反馈评价或多源反馈评价,由“美国力量象征”的典范企业英特尔首先提出并加以实施。一般传统的绩效评价,主要由被评价者的上级对其进行评价;360度反馈评价则由与被评价者有密切关系的人,包括被评价者的上级、同事、下属和客户等,分别匿名对被评价者进行评价,被评价者自己也对自己进行评价。然后,由专业人员根据有关人员对被评价者的评价,对比被评价者的自我评价向被评价者提供反馈,以帮助被评价者提高其能力水平和业绩。作为一种新的业绩评价方法,360度反馈评价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第三节行政信息系统 一、行政信息系统的含义 系统通常是指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诸多要素形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整体。行政信息系统是指围绕行政信息的运作过程而由相关因素构成的整体。 【相关链接】 系统论(System Theory) 系统论是由美籍奥地利人、生物学家L.V.贝塔朗菲(L.Von.Bertalanffy)创立的。1925年,他提出了系统论的思想。1968年贝塔朗菲出版的专著《一般系统理论一基础、发展和应用》确立了这门科学的学术地位。系统论的核心思想是系统的整体观念。系统论的基本方法,就是把所研究和处理的对象,当作一个系统,分析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研究系统、要素、环境三者的相互关系和变动的规律性。 二、行政信息系统的基本要素 (一)信息源 信息源,顾名思义,就是信息的来源。在行政信息系统内部,它表现为各级政府,包括中央政府、省级、市级、县级、乡级设置的职能部门。如中央政府设置专门的信息产业部、国家信息中心,省级政府设置专门的信息产业厅,这些专门的职能部门成为各级政府信息收集的主导力量,负责收集各种行政信息,以保证本级政府日常工作的开展,同时也使具有隶属关系的各级政府机构进行有效联络。 政府部门除了设置专门的职能部门负责日常的信息收集工作外,为了保证各项工作的畅通,往往还拥有一些特殊的信息源,在一些关键行业、重要地域和关系到国计民生的要害部门设立专门的机构组织,便于迅速及时的掌握各方面的信息。 (二)信息处理主体 信息处理主体由静态的信息工作机构和动态的人员组成。一方面,信息工作机构发挥着信息中枢的作用,是信息工作开展的组织载体。另一方面,信息工作的实际开展需要具体的运营载体,在这里就表现为信息处理的人员队伍,其中包括专门的信息工作者,即在各级政府信息系统中专门从事行政信息工作的人员,另外一类则是兼职的信息工作者,他们往往是受政府委托和聘请的专家和学者,进行信息工作的特殊处理。 (三)信息传播渠道和手段 行政信息只有经过一定的渠道,借助相应的传播手段传播出去,才能实现其价值。同时,信息只有在有效的时间内进行真实的传递,其价值才不至于丢失。因此,在传递的过程中,就需要有正规的传播渠道,借助先进便捷的传播手段。就传播渠道而言,一定要做到渠道的规范化和传播过程的程序化。特别是对一些机密性级别较高的行政信息,在这方面的要求则更为严格。现代化的信息传播手段为信息的有效传递提供了技术保障,中国目前已广泛采用各种先进的传播技术,包括微型计算机通信、电话传真通信在内的各种远程通信。 (四)信宿 行政信息加工处理传递后的接收者。现代行政信息的传递改变了以往单纯命令链式传播形式,形成一个错综复杂的信息传递网络。因此,行政信息传递的信宿也相应的广泛,既包括传递给不同行政机构的领导层级、也包括传递给行政各部门的工作人员,且这种传播是一种双向传播过程。随着民主政治程度不断提高,政府公开行政、电子政务如火如荼的开展起来,广大的公民社会也成为行政信息的重要信宿。 (五)信息制度 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转是先进技术和有效制度结合的产物,需要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对信息进行系统加工、整理、传递,在这个过程中也需要制度发挥强有力的保障作用。在构建行政信息系统时,还必须做好信息法律法规建设。现阶段中国已经建立了相应的信息保障性制度,包括信息报送制度、信息发送审批制度、领导批示信息办理制度、信息工作岗位责任制、信息工作考评制度等,有力的推动了行政信息系统的正常高效运转。根据行政信息系统运作的逻辑,整个行政信息系统可图示为9-1。 图9-1 行政信息系统的基本要素与运作行政信息源 (具体职能部门或特殊机构组织) 信息处理主体 (信息工作机构和人员) 信宿 制度规范 制度保障 传播 渠道 三、行政信息系统建立的原则 (一)系统原则 要从信息管理系统的整体角度出发,周密地设计行政信息系统,将信息收集、加工、传递、存贮等环节综合看待,而非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二)适应性原则 不具有实施的可能和不适应本单位要求的行政信息系统是没有任何价值的,因此,在系统构建过程中,要综合考虑各种影响系统运作的因素,把各种变化因素尽可能地考虑进去,提高系统的应变能力。 (三)效益原则 在行政管理领域中,效益原则依然发挥作用,应努力做到以最小的耗费提供效益大、数量多、价值高的行政信息。倘若单纯地追求技术与设备的先进,而不顾行政组织自身人力、财力和物力的实际状况,盲目上马先进设备,会得不偿失,无效益可言。 四、高效行政信息系统的构建要求 行政信息系统完善程度是一个国家行政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一个国家行政信息系统的组织状况如何,是否能有效地搜集、加工、处理和提供有效信息,综合体现了一个 国家行政管理水平的高低。因此,必须建立科学合理、有效运转的行政信息系统。 (一)信息收集全面化 信息是信息系统进行加工处理的原材料,只有掌握了充足大量的信息,其它工作的开展才成为可能。因此,建立健全的行政信息系统首先要保证大量的、有针对性的可靠信息源。行政信息系统构建过程中除了设置专门的职能部门和特殊机构进行信息的采集外,可以把信息源扩大为四个层次:一次信息源(所有物质均为一次信息源)、二次信息源(储存于人的大脑中,传播、咨询、决策等领域)、三次信息源(口头信息源、体语信息源、文献信息源、电子信息源和实物信息源)、四次信息源(也称集约信息源,是文献信息源和实物信息源的集约化和系统化)。在可能的范围内,在进行成本和收益分析的基础上,使收集到的信息尽量全面。 (二)行政信息加工处理科学化 信息加工处理是行政信息系统工作的核心。一是要对信息加工和处理的组织机构设置和公务人员配备进行科学化的管理。二要努力实现信息形式标准化、信息内容系统化、信息存储规范化。 (三)传播渠道正规化、传播手段技术化 为了方便行政信息在上下级之间有效、准确的传递,必须建立完善的信息传播机制。这需要从刚性机制和柔性机制两个方面构建。信息传播的刚性机制是指不以信息传递参与者的意志为转移的具体的制度规定,它是行政信息传播过程中必须遵循的约束规则,刚性的信息传播机制有利于实现信息的正规化传播。柔性传播机制是指在行政信息传播过程中具有较大可变性的因素,这些因素具有可塑造、可改变的特性。在具体的行政信息传播过程中,这两种机制就表现为正式沟通和非正式沟通。 (四)建立和健全信息制度保障体系 信息制度对整个行政信息系统的运转具有规范和保障作用,其作用范围渗透到信息系统的每一个层面,建立和健全行政信息制度,就需要追随信息在整个系统当中的运动链,从小的部分和小的层级去健全信息制度,进而在整体上建构完整的信息制度框架。 1.信息收集制度化 从制度上保证行政信息系统中信息的充足程度和系统性。例如,设置各种信息收集全面性的量化指标等。 2.信息加工处理的制度化 这要求对信息加工处理的程度、处理的层次进行制度上的规范,具体来讲,即是对信息在鉴别真伪、分清主次、最后确定所要报送内容上给予相应规定,避免不分轻重缓急、无主无次、通通报送的情况发生。这样既失去了信息加工处理的意义,也给信息使用方造成麻烦。同时,要对信息加工的结果给予考评,如建立信息工作岗位责任制、信息工作考评制度等。 3.信息传递的制度化 信息报送既是信息加工处理的结果,也是信息传递的起点。在信息报送过程中,要做到把有效的信息通过合适的途径传递给信息需求方,特别注意在报送过程中的5WH,既谁(Who)在什么时候(When)将什么信息(What)通过什么(by Which channel)如何(How)传递给谁(to Whom),使信息报送做到主体明确、报送时间及时、报送内容简洁有效、报送渠道顺畅、报送目标确定,从而缩短报送时间,提高信息传播效率。 信息发布制度的规范。包括应该发布信息的规定、信息发布内容的规范程度、信息发布原则、信息发布本身的规范程度、信息发布媒体的科学性、信息发布的客体对象等一系列问题给予相应的制度化。 信息保密制度的健全。信息保密制度的建立有赖于对保密信息的内容、保密信息的性质以及对保密信息的级别进行严格规定。具体在行政系统内部则表现为具体的某一信息究竟能够在哪些层级上进行传递,哪些层级上受到限制,信息安全工作的开展必须以严格规范的信息保密制度的建立为前提。 4.反馈信息处理制度 信息在传递给相应的信宿后,需要接收的客体给予相应的反馈处理,这一方面是信息不断优化的前提,也是行政工作持续开展的诉求。具体来讲,主要包括上级部门对反馈信息的处理制度和社会反馈信息处理制度。 上级部门反馈信息处理制度。行政信息以一定的信道传递给相应的上级行政部门后,就需要上级部门做出相应的行动。特别是上级部门审批的行政行为,这就需要对审批的权限、审批的层级、审批的时间要求、审批的方式做严格的制度规定。杜绝审批权限交叉重叠、行为拖沓低效、审批方式随意自主的行为发生。 社会信息反馈处理制度,政府行政信息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一方面是系统自我完善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政府实际工作的需要。现代社会要求政府的行政行为受到公众的广泛监督,公民有权利知晓政府行政信息,并对公开的行政信息进行反馈,包括公民评价、不满、建议等。这时候就需要建立和健全对公民反馈信息的处理机制,这样不但可以改进和完善政府行政行为,而且有效的鼓励公民参与政治,促进民主政治的发展。 第四节 电子政务 信息化进程的推进对政府信息工作提出了诸多机遇与挑战。为适应高效处理复杂行政信息的需要,各国政府都在努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与手段来提升自身的工作质量和效率,电子政务就是这种努力最为显著的方向与成果。 一、电子政务的含义 “电子政务”(Electronic Government)又称电子政府,是指政府在进行公共事务管理和公共服务供给过程中,广泛运用现代计算机、通信网络等技术,打破传统行政机关在时间、空间和部门上的分割,实现政府组织结构、工作流程、管理方式的优化重组,从而塑造更加高效、透明、公正、廉洁的政府。 电子政务这一概念,包括如下几个要素:①在技术上,电子政务必须借助于电子信息化硬件与软件技术系统。如局域网、外部互联网、通信等硬件系统;文件形成和审批上传、政策法规发布、用户服务和管理等软件系统。②在内容上,电子政务围绕公共事务管理和公共服务供给,处理与政府有关的内部事务与公共事务,其核心是处理其间的各类信息。③在形式上,实现了行政机关信息交流的数字化与网络化,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得到紧密集成。④在效果上,有利于使政府的行政行为更加高效、透明、公正、廉洁。 二、电子政务的特征 (一)办公手段不同 电子政务改变了传统的信息形式与交流渠道,实现了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和信息交换的网络化。 (二)行政业务流程不同 电子政务改变了传统政务形式传递与处理信息的零散性、随意性,实现了行政业务流程的集约化、标准化,从而变得更加高效。 (三)与公众沟通方式不同 传统政务形式造成了政府与公众之间沟通的诸多障碍,电子政务为政府与公众之间的直接沟通提供了便利条件。 (四)行政成本不同 传统政务遵循政务边际成本递增法则,即社会化任务越重、管理范围越大,相应的管理成本越高。电子政务遵循的是政务边际成本递减法则,即社会管理的中间成本,在社会管理范围扩大中相对减少。 【相关链接】 中国电子政务的起步 中国电子政务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实施的“三金工程”(金税、金关、金卡)。1992年国务院提出了建设全国行政首脑机关办公决策系统的方案。1998年4月,青岛市政府在互联网上建立了中国第一个严格意义上的政府网站“青岛政务信息公众网”。1999年启动了“政府上网工程”,标志着中国电子政务的起步,范围涉及到国务院各部、委、办、局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2001年制定了全国政务信息化建设的五年规划。2002年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审议通过了《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意见》,并成立国家电子政务标准化总体组,全面启动电子政务的标准化工作,自上而下推广电子政务建设。 三、电子政务的具体内容 电子政务的内容非常广泛,根据目前政府所规划的主要项目来看,电子政务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政府间的电子政务,政府对企业的电子政务,政府对公民的电子政务。 (一)政府间的电子政务 政府间的电子政务是上下级政府、不同地方政府、不同政府部门之间的电子政务。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电子法规政策系统 为所有政府部门和工作人员,提供相关的现行各项法律、法规、规章、行政命令和政策规范,使所有政府机关和工作人员真正做到有法可依。 2.电子公文系统 在保证信息安全的前提下,在政府上下级、部门之间传送有关的政府公文,如报告、请示、批复、公告、通知、通报等,使政务信息十分快捷的在政府间和政府部门内流转,提高政府公文处理速度。 3.电子司法档案系统 在政府和司法机关之间共享司法信息,如公安机关的刑事犯罪记录,审判机关的审判案例,检察机关检察案例等,通过共享信息改善司法工作效率和提高司法人员综合能力。 4.电子财政管理系统 向各级国家权力机关、审计部门和相关机构提供分级、分部门历年的政府财政预算及其执行情况,包括从明细到汇总的财政收入、开支、拨款数据以及相关的文字说明和图表,便于有关领导和部门及时掌握和监控财政状况。 5.电子办公系统 通过电子网络完成机关工作人员的许多事务性工作,节约时间和费用,提高工作效率。如工作人员通过网络申请出差、请假、文件复制、使用办公设施和设备、下载政府机关经常使用的各种表格,报销出差费用等。 6.电子培训系统 为政府工作人员提供各种综合性和专业性的网络教育课程,特别是适应信息时代对政府的要求,对公务人员进行信息技术培训,所有公务人员可以通过网络接受远程教育,随时随地注册参加学历与非学历的考试等。 7.业绩评价系统 按照设定的任务目标、工作标准和完成情况,对政府各部门业绩进行科学的测量和评估。 (二)政府对企业的电子政务 政府对企业的电子政务是指政府通过电子网络系统进行电子采购与招标,精简业务流程,快捷迅速的为企业提供各种信息服务。 1.电子采购与招标 通过网络公布政府采购与招标信息,为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参与政府采购提供必要的帮助,向他们提供政府采购的有关政策和程序,使政府采购成为阳光作业,减少循私舞弊和暗箱操作,降低企业的交易成本,节约政府采购支出。 2.电子税务 企业通过政府税务网络系统,在家里或企业办公室就能完成税务登记、税务申报、税款划拨、查询税收公报、了解税收政策等业务,方便了企业,也减少了政府的开支。 3.电子证照办理 企业通过政府网络系统,申请办理各种证件和执照,缩短办证周期,减轻企业负担。如企业营业执照的申请、受理、审核、发放、年检、登记项目变更、核销,办理土地和房产证、建筑许可证、环境评估报告等证件、执照和审批事项等。 4.信息咨询服务 政府将拥有的各种数据库信息对企业开放,方便企业查找使用,如法律法规规章政策数据库,政府经济白皮书,国际贸易统计资料等信息。 5.中小企业电子服务 政府利用宏观管理优势和集合优势,为提高中小企业国际竞争力和知名度提供各种帮助,包括为中小企业提供统一政府网站入口,帮助中小企业同电子商务供应商争取应用解决方案等。 (三)政府对公民的电子政务 政府对公民的电子政务是指政府通过电子网络系统,为公民提供的各种服务。 1.教育培训服务 建立全国性的教育平台,并资助所有的学校和图书馆接入互联网和政府教育平台;政府出资购买教育资源,然后免费对学校和学生开放;重点加强对信息技术能力的教育和培训,以适应信息时代的挑战。 2.就业服务 通过电话、互联网或其他媒体向公民提供工作机会和就业培训,促进就业。如开设网上人才市场或劳动市场,提供与就业有关的工作职位缺口数据库和求职数据库信息;在就业管理和劳动部门所在地或其他公共场所建立网站入口,为没有计算机的公民提供接入互联网寻找工作职位的机会;为求职者提供网上就业培训,就业形势分析,指导就业方向等。 3.电子医疗服务 通过政府网站提供医疗保险政策信息、医药信息,执业医生信息,为公民提供全面的医疗服务,公民可通过网络查询自己的医疗保险个人账户余额和当地公共医疗账户的情况;查询国家新审批的药品成分、功效、试验数据、使用方法及其他详细数据,提高自我保健的能力;查询当地医院的级别和执业医生的资格情况,选择合适的医生和医院。 4.社会保险网络服务 通过电子网络建立覆盖地区甚至国家的社会保险网络,使公民通过网络及时全面的了解自己的养老、失业、工伤、医疗等社会保险账户的明细情况,有利于加深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普及;通过网络公布最低收入家庭补助,增加透明度;还可以通过网络直接办理有关的社会保险理赔手续。 5.公民信息服务 公民得以方便、容易、费用低廉的接入政府法律法规规章数据库;通过网络提供被选举人背景资料,促进公民对被选举人的了解;通过在线评论和意见,反馈了解公民对政府工作的意见,改进政府服务质量。 6.交通管理服务 通过建立电子交通网站,提供对交通工具和司机的管理与服务。 7.公民电子税务 允许公民个人通过电子报税系统,申报个人所得税、财产税等个人税务。 8.电子证件服务 允许居民通过网络办理结婚证、离婚证、出生证、死亡证明等有关证书。 四、电子政务的作用 电子政务是以行政信息处理方式为核心的一种新型政务管理与服务形式,对现代政府的行政活动具有重要的作用:①有利于政府转变工作方式,提高行政效率和工作能力。电子政务实现了一系列行政程序与手段方面的创新,使其凭借现代科技力量大大提高了公共事务管理效率和公共服务供给水平。②有利于政府公共决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电子政务提供的多种信息搜集、传递与处理技术,以及多种交流与互动平台,为公共决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提供了现实条件。③有利于政府优化信息资源配置,充分利用信息资源。信息是决定行政活动成败的重要资源,也是影响其它社会主体活动效益的重要资源。电子政务促进了行政信息的流动与共享,从而有利于更加合理的配置与使用。④有利于政府借助信息技术,降低管理和服务成本。电子政务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行政活动,使告知、协调、仲裁等活动时间与费用大幅减少。 本章小结 现代信息社会中,公民对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需求数量要求更多、范围更广、层次更高。政府面临着满足公众多元化需求的无穷压力,在世界信息爆炸时代,经济发展与公民需求的“动力与压力”双重作用下,政府只有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求,快速构建现代网络平台,积极开展电子政务,才能实现快速、便捷为民服务的目标。 本章框架 行政信息 行政信息的分类 行政信息的作用 行政信息加工处理的基本要求 行政信息系统建立的原则 行政信息系统的基本要素 信息与行政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