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学年
高考
地理
一轮
复习
综合
检测
人教版
章末综合检测(四)
(时间:40分钟 分值:9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2023年·赣湘粤三省六校联考)河流某些特征常常受自身某些要素的改变而相应变化。下图是某河流中游连续三个河段(河段长约50千米)测量的河床平均海拔和平均宽度在过去10万年间的变化图,箭头表示变化方向。读图回答1~3题。
1.三个测点从上游到下游的排序是( )
A.甲乙丙 B.乙甲丙
C.甲丙乙 D.丙甲乙
2.乙河段河床特征变化的原因是( )
A.洪水泛滥导致河床变宽 B.流水下蚀导致河床变高
C.溯源侵蚀导致河段变浅 D.流水沉积导致河床变高
3.据图可以推知,近10万年来丙河段水文特征的变化是( )
A.结冰期由短到长 B.径流量由大到小
C.水流的速度由快变慢 D.河流含沙量由小到大
解析:第1题,河流从上游到下游海拔逐渐降低,图中丙海拔最高、乙海拔最低,则D正确。第2题,乙处位于河流下游,且图示两个时期比较,乙河段河床海拔升高、宽度变宽,则可能是流水沉积、侧蚀作用加强的结果,即D正确。河流下蚀和溯源侵蚀均会使河床海拔下降;洪水流速快,侵蚀作用强,也会使河床降低。第3题,图示丙河段海拔最高,应位于甲河段上游;图示近10万年来,丙和甲段河流落差变小,则流速变慢,即C正确。结冰期、径流量与区域气候关系密切,材料不能体现其变化;河流含沙量与区域气候、植被、土壤等相关,材料也不能体现。
答案:1.D 2.D 3.C
(2023年·天津第二十中学模拟)某校学生利用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开展水土流失成因探究的四次实验。四次实验中只有下表所列的条件有变化,其他条件都相同,且实验结束后坡面上都有残留沙土。据此回答4~5题。
实验组
实验甲
实验乙
实验丙
实验丁
坡面坡度
15°
25°
15°
25°
降水强度
2 mm/h
2 mm/h
1 mm/h
1 mm/h
泥沙收集盘中
的泥沙含量
a
b
c
d
4.四次实验结果可能会是( )
①b>a>d>c ②d>b>c>a
③b>d>a>c ④c>b>d>a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5.在不改造的情况下,此实验器材还可以用于模拟或演示( )
A.降水对风化的影响 B.地形对降水的影响
C.完整的水循环环节 D.冲积扇上河流改道
解析:第4题,根据地形和降水强度对水土流失的影响可知,坡度越大,降雨强度越大,水土流失越严重,因此实验乙泥沙收集盘中的泥沙含量b最大,实验丙泥沙收集盘中的泥沙含量c最小,①③符合。故B正确。第5题,该实验装置中没有岩石,体现不出岩石风化状况,因此无法演示降水对风化的影响;实验中的降水是从降水盘中滴出,只能演示强度,与地形没有关系,无法演示地形对降水的影响;实验中只有降水和地表径流环节,无法模拟完整的水循环环节;泥沙收集盘内泥沙沉积可以模拟冲积扇,因此该实验器材还可以用于模拟或演示冲积扇上河流改道。故D正确。
答案:4.B 5.D
(2023年·十堰调研)尼泊尔是南亚的内陆国,该国地形地质条件复杂,地震频发。下图为尼泊尔等高线地形略图。读图,回答6~7题。
6.尼泊尔地震频发是因为其( )
A.位于大陆板块内部 B.靠近板块消亡边界
C.位于大洋板块张裂处 D.地下岩浆活动强烈
7.形成尼泊尔复杂地形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风化作用与冰川侵蚀
B.流水沉积与风力侵蚀
C.冰川作用与流水作用
D.风力搬运与流水沉积
解析:第6题,尼泊尔地处喜马拉雅山区,位于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碰撞、挤压处(交界处),为板块消亡边界,地壳运动活跃,因此地震频发。故选B。第7题,尼泊尔地处喜马拉雅山脉的南缘,海拔高,气候高寒、冰川广布,降水丰富,因此,外力作用以冰川和流水作用为主,而风力作用和风化作用不显著。故选C。
答案:6.B 7.C
(2023年·北京西城区期末)北京市某中学师生到中国延庆世界地质公园进行野外考察。下图中a是学生绘制的地质素描图,b是被誉为“小桂林”的龙庆峡景区照片,c是硅化木国家地质公园照片。读图回答8~9题。
8.据图a和图b景观判断( )
A.a属于背斜构造
B.b属于流水沉积地貌
C.a地形主要由外力作用形成
D.b山体由花岗岩构成
9.同学们向专家了解到图c“硅化木”的形成历史。数亿年前,火山喷发使高大林木迅速掩埋于地下,经硅化和变质形成特殊的“木化石”。后来有部分“硅化木”出露于延庆白河两岸高坡上,始被人发现。延庆“硅化木”经历的地质过程依次是( )
A.岩浆活动-沉积变质-地壳抬升-风化剥蚀
B.岩浆侵入-地壳抬升-固结成岩-侵蚀搬运
C.侵蚀搬运-岩浆活动-地壳抬升-固结成岩
D.地壳下沉-固结成岩-变质作用-风化剥蚀
解析:第8题,读图可知,a中间岩层向上弯曲,为背斜,A对。龙庆峡被誉为“小桂林”,可知其岩石为石灰岩,受流水侵蚀形成喀斯特地貌,B、D错。背斜是内力作用形成的,C错。故选A。第9题,由材料可知,硅化木形成过程为岩浆活动-沉积变质-地壳抬升-风化剥蚀,故选A。
答案:8.A 9.A
大陆边缘是陆地与洋底之间的过渡地带,平行于大陆-大洋边界,宽几十至几百千米。根据板块构造运动与构造地貌特征,大陆边缘分为稳定型和活动型两大类。读大陆边缘类型示意图,回答10~11题。
10.图中( )
A.①是岩浆发源地 B.②是岩石圈
C.a是板块生长边界 D.b是稳定型大陆边缘
11.示意图中的大陆是( )
A.亚欧大陆 B.非洲大陆
C.澳大利亚大陆 D.美洲大陆
解析:第10题,图中①位于大洋块向大陆板块的俯冲地带,并没有进入软流层,不会是岩浆的发源地,A错;②位于大洋板块,属于地壳,地壳属于岩石圈的一部分,B错;a为海沟,属于板块的消亡边界,C错;b位于板块内部,地壳较为稳定,属于稳定型大陆边缘,据此分析选D。第11题,图中大陆的西海岸是海沟,为消亡边界,结合六大板块图可知,亚欧大陆的东侧是消亡边界,非洲大陆西侧及澳大利亚大陆的西侧均与图示不符合,只有美洲大陆西海岸处于美洲板块与太平洋板块、南极洲板块的消亡边界,符合图示信息,据此分析选D。
答案:10.D 11.D
二、非选择题(共46分)
12.(2023年·广州高三月考)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2分)
黄土地貌是一种独特的地貌形态,它对当地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有着巨大的影响。黄土塬、黄土梁和黄土峁是黄土高原的基本地貌形态(见下图)。随着时间的推移,黄土高原的地表越来越破碎,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越来越严重。为减少这种影响,需要采取一系列针对性的措施。
(1)从自然地理的角度阐述黄土高原基本地貌形态从甲至乙再到丙的演变过程。(8分)
(2)简述黄土地貌的演变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6分)
(3)为减缓黄土地貌演变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人们动用了推土机等大型机械,实施土地平整工程。分析这一措施的有利作用及产生的不利影响。(8分)
解析:(1)图甲为黄土塬,顶面平坦宽阔或微有起伏,黄土堆积厚度较大,是黄土高原地区最重要的耕地集中分布区。图乙为黄土梁,是平行于沟谷的长条状高地,梁长可达上千米。图丙是黄土峁,是呈孤立的黄土丘,浑圆状形如馒头,大多数黄土峁是由黄土梁进一步侵蚀切割形成的。从流水侵蚀作用入手分析由黄土塬到黄土梁再到黄土峁的黄土地貌形成过程。要结合当地的黄土土质疏松和夏秋季节降水集中且多暴雨,受流水侵蚀作用强、植被稀疏等原因进行分析。(2)可从水土流失、土壤肥力、耕地面积、地表破碎增加耕作难度等角度分析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3)黄土高原上的水土流失主要发生在沟谷地貌,减少高原面上的沟谷数量和面积,可有效减少水土流失。平整土地可以使黄土高原地表不易形成径流,或减少地表径流的形成,从而减少冲沟和沟壑的形成,有利于减少和阻止地表形态破碎;有利于耕地面积扩大;有利于机械化耕作;有利于农田灌溉。但可能导致平整后的土地更加疏松,加剧了水土流失,破坏了原有的耕作层。
答案:(1)黄土结构疏松,加之黄土高原地处东部季风区,降雨主要集中在7、8、9月,多暴雨,易于形成冲沟,原始地表被破坏,形成黄土塬;黄土塬在持久的流水作用下,原有的及新形成的冲沟进一步发展、深切、变宽,顶部面积减小,变为长条形的黄土梁;黄土梁被后来形成的沟壑横向切割,逐渐破碎,演变为黄土峁。
(2)黄土地貌塬、梁、峁的演变,导致地貌顶部面积逐渐减小。这一过程导致可耕地面积不断缩减,水土流失加剧,土壤逐渐贫瘠化,耕种条件越来越差。
(3)有利作用:平整土地可以使黄土高原地表不易形成径流,或减少地表径流的形成,从而减少冲沟和沟壑的形成;减少和防止地表形态破碎,有利于耕地面积扩大;有利于机械化耕作,便于农田灌溉。(答对两点即可)
不利影响:可能导致平整后的土地更加疏松,加剧水土流失,破坏原有的耕作层。
13.(2023年·厦门一模)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
陕西省宁陕县位于秦岭中段南麓,图Ⅰ示意该县部分地区地形分布。县城北侧的城隍庙(图Ⅱ)建在长安河的江心洲上。历史上,该县城及周边地区常遭洪水袭击。1926年7月,该县大雨连绵七天七夜,老城区东城墙被冲塌数处,致使民房和良田被淹,损失惨重,而城隍庙却安然无恙,其主要原因是西河道东、西两侧水位差异高达数米。
(1)分析宁陕县城易遭洪水袭击的原因。(6分)
(2)绘制1926年7月洪灾发生时图Ⅱ中西河道的剖面示意图(含水位线及河床地形)。(6分)
(3)解释1926年7月洪灾发生时西河道东、西两侧水位差异明显的原因。(6分)
(4)指出1926年7月洪灾发生时江心洲两侧的东、西河道中水量较小的河道,并说明判断理由。(6分)
解析:(1)可从来水多(降水多且集中)、快(地势落差大而汇水快),以及排水慢(地势低平)角度分析。(2)从河流形态上看,西侧为凹岸、东侧为凸岸,则河床东浅西深;“老城区东城墙被冲塌数处”“城隍庙却安然无恙”“东、西两侧水位差异高达数米”,说明水位西侧高、东侧低。(3)凹岸处来水补充快、多而水位高。(4)水量与河宽、河床深度呈正相关。
答案:(1)所在区域(位于秦岭南麓,)处于夏季风的迎风坡,降水丰富且强度大;地势起伏大,汇水速度快;县城地势低洼,且多条河流在此交汇。
(2)
(3)降雨量大且历时长,长安河流量大,河道弯曲度大;东侧为凸岸,西侧为凹岸;与东侧相比,西侧流速较快,水位迅速上涨,明显高于东侧。
(4)东河道。理由:东河道较窄;东河道(位于凸岸)水深较浅;城隍庙未受洪水影响,说明东河道水位较低。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