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自然
三重
特性
及其
生态
伦理
高剑平
第 39 卷第 1 期2 0 2 3 年1 月自 然 辩 证 法 研 究Studies in Dialectics of NatureVol 39,No 1Jan,2023文章编号:1000 8934(2023)1 0037 07自然的三重特性及其生态伦理审思高剑平,魏一帆(广西民族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南宁 530006)收稿日期:2022 7 22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科学内涵和内在关系研究”(21ZD013)。作者简介:高剑平(1964),湖南祁东人,哲学博士,广西民族大学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科学技术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魏一帆(1996),河南新乡人,广西民族大学 2021 级伦理学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生态伦理学。摘要:科学技术的对象是自然,自然所蕴含的三重特性及其所伴随的三个历史阶段逐渐为人类所认知,并显示出独特的生态伦理价值。第一阶段,自然具有自在性,表现为抽象性、实体性和复多性。其生态伦理价值在于人对自然的崇敬和畏惧。第二阶段,自然具有他在性,表现为不可知性、历史偶然性和人的意志能动性。此阶段内,上帝凌驾于自然之上,不仅表现出宗教对自然的压制,而且也逐渐展现出人与自然对立与割裂。第三阶段,自然具有有机性,表现为科学技术的构成、技术理性资本化与自身矛盾。生态伦理价值所展示的则是人的关怀,形成人与自然的既对立又同一的有机整体。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当今生态文明的主题。自然生态既是科学的奠基性实体,也是技术的对象,更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关键词:科学技术对象;自然特性;生态伦理;和谐共生中图分类号:N031文献标识码:A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1 自然是一切科学和哲学的奠基性实体,进而衍生出人类社会的哲学与科学系统。自然是人类所依赖的根本,科学关注的是自然内在的规律与运行法则,技术则是自然规律的具体应用,其本身是存在于自然之中的工具理性的现实性结果。无论是科学还是技术,其对象都是自然。康德认为:“我思必须能够伴随着我的一切表象。”2 自然的特性决定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空间。自然,逐渐地由独立于意识之外的客观实在转变为主体内在性的观念。那么,作为科学技术对象的自然,有着根植于自身的哪几重特性?这些特性对应着怎样的历史阶段?对自然特性作生态伦理审视又有着怎样的价值与意义?在建设生态文明的当下,这三个问题是哲学理论界必须面对并回答的问题。一、第一阶段:自然的自在性自然的自在性,是自然的第一重特性。它主要体现在主客体尚未分化的历史阶段,展现为生态环境,生态通过自然来彰显自身。此阶段的生态,被古代世界理解为神圣的、敬畏的自然。这是人类认识的起点,也是逻辑的开端。自然是沉睡的理性。自然既是自在之物,也就与科学技术毫无关联,自然是技术不可触及的界限,自在性的自然是作为限制性来规定技术的。此阶段内,自然被理解为实体,是满足了形而上学目标的最高实体,仅仅是一个抽象的存在。“逻辑的体系是阴影的王国,是单纯本质性的世界,摆脱了一切感性的具体性。”3 此时,自然更像是一个幽灵。第一阶段中,自然可以被理解为原始社会时期,人类对自然的观念也是朴素和实在的,自然还没有变成人头脑中的观念,主体性的核心不是人类而是自然。人类属于自然的一部分,所有的物质基础和社会关系都是依靠着自然,面向自然。其伦理价值就是崇拜自然,崇拜万物,所谓万物有灵是也。体现在中国古代,就是“仁爱”;体现在古希腊,就是“博爱”。这在一定程度上,与其说是对自然的敬重,毋宁说是对自然的恐惧。73DOI:10.19484/ki.1000-8934.2023.01.003自然辩证法研究第 39 卷第 1 期在自在性阶段中,又可分成前后相继的三个逻辑环节:抽象不动的自然,抽象实体的自然,抽象复多实体的自然。1 抽象不动的自然人对自然的认识在最初这个环节内产生了初步的自然生态观念,意识到存在着一个独立于人之外的宏观整体性的存在。抽象的自然,最初只是一个纯粹存在,它的本质不是别的,只是逻辑。“实体,在最严格、最原始、最根本的意义上说,既不是述说一个主体,也不存在于一个主体之中。”4 亚里士多德把实体、自然与自因作同一性理解。亚里士多德说:“所谓自然,就是一种由于自身而不是由于偶性地存在于事物之中的运动和静止的最初本原和原因。”5 自因,即内在目的性,是存在物在没有其他原因或者外来原因干涉的情况下维持自身稳定的样态。存在物在自然状态时会持续地达到它本应该实现的样子。这个自因,就叫做隐德莱希(Entele-kheia)。原因造就结果,事物就有了必然属性,必然就成为事物内在的规律,并且在逻辑上成立。一切存在按照本性由开端到终结的最高目的:出于自然而合乎自然。抽象的实体与偶性的自然之间的辩证运动就构成了矛盾的第一个环节,抽象不动的自然,亦是最初的肯定性环节。2 抽象实体的自然抽象实体的自然,是自然自在性的第二个环节。人对自然的认识被理解为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自然生态是整体、是实体,是一切人类活动的支撑者和载体,人类必须依靠自然。实体即自然,自然即实体,同样的,二者即上帝。实体、自然和上帝是同一的。抽象实体性的自然是从纯粹存在过渡到具有规定性的定在(Da-sein)。斯宾诺莎的哲学体系中明确的把实体定义为自因:“实体(Substantia),我理解为在自身内并通过自身而被认识的东西,换言之,形成实体的概念,可以无须借助于他物的概念。”6 自然的自因就是自然自身。斯宾诺莎把实体等同于自然,把绝对必然性等同于自然,确立自然为一种森罗万象、无所不包的整体性。他把偶然性降低为实体的属性,在他那里自然、上帝和实体等同。那么什么是偶然性呢?斯宾诺莎的答案是样式。斯宾诺莎把实体属性的外在表现理解成样式。“样式(modus),我理解为实体的分殊(affectiones),亦即在他物内(inalioest)通过他物而被认知的东西(peralium concipitur)。”6 1样式概念就变成了抽象统一性实体的外在表现,就变成了主体所认识到的自然。必然性的实体就隐藏在无限的样式中,一切样式的变化和运动奠基于这个实体本身的必然性,换句话说,不存在偶然性的事物。斯宾诺莎把一切偶然性归结于实体必然性,旨在描述自然的必然性本质。自然的必然性也可以理解成实然性,必然出现的事物原本就是在自然之中的。这里,一个新的矛盾出现了,这就是:实然性与应然性的矛盾。这样一个矛盾,其解决的方法论原则,是由莱布尼茨提供的 充足理由律和不可分辨者同一性原则。3 抽象复多实体的自然抽象复多实体的自然,是自然自在性的第三个环节。自然生态的实体性外壳被瓦解,外在性整体被打破,人对自然的观念发生了变化,自然变成了单子。每个单子都可被理解为自然,理解成实体性的自然。这个环节内的自然生态具有无限的可能性。科学技术的逻辑根据在这个环节内出现了,具有了充足理由。科学是主体认识自然规律并通过概念所建构的理论体系;技术是主体依照科学体系,进而构造出的 如何把概念化为实在的 方法论。充足理由律原则作为根据,用来解释主体观念上的技术构成。或者说,技术概念得以形成的逻辑条件。自然作为技术的对象,决定着技术能否对它进行改造以及如何改造。不可分辨者同一性原则,作为客体的本真属性,限制并制约技术的使用,规定技术的触及疆界乃至作用范围。技术的运用首先要区分对象为何物,以及它是否可以作为技术的对象。如果技术运用的结果是改造一物与改造另一物等同,那就不是科技创新,而是重复性思维,意味着技术进步的停滞。然而,不可分辨者同一性原则打开了另一扇大门:重复性思维导致技术的社会扩散,也就意味着社会的进步。作为自身的否定之否定,自然演变成复多的单一个体性的实体。莱布尼茨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亚里士多德的偶性概念,把原本被驱逐在必然性实体之外的偶性,重新带入了自然。“每个个体都以它自己的方式表达着整个宇宙,而对它发生的一83自然的三重特性及其生态伦理审思切,连同整个环境以及整个系别的外在事物都包含在它的概念之中。”7 莱布尼茨认为自然是单子,每一个单子都具有它自身的偶性,“除非某种东西能够被神的力量从一个实体上去掉,而这个实体依然存在,否则任何东西都不能是偶性。”8 每一个单子就是一个客体,每一个单子也就是它相应的宇宙,它自身内孕育着未来发生的一切。“每个个体实体都在其完善的概念中包含了整个宇宙,而这个宇宙中所有的一切,不是业已存在,就是将要存在。”9 在第一个阶段中,自然作为人类的认识对象,不仅要认识自然的必然性,也要认识自然的偶然性,同时,应然性也从偶然性中显现,最后在实体的意义上完成了自身,形成了以自身为自身的整体,达到了自在的阶段。自在性的自然在其第三个环节所呈现的抽象复多实体的自然,则是一种“碎片化的”个体性的自然,实体性的消失导致了对自然自在性的辩证否定,进入到自然的他在性阶段。二、第二阶段:自然的他在性自然的他在性,是自然的第二重特性。此阶段对自然的认识则走向一种与自在事物对立的环节:自为的阶段。在自为的环节内,自然本身是一种相互离心式的运动,就像古希腊哲学面向自然,而中世纪哲学则远离自然。在第二阶段中,自然可以被理解为漫长中世纪宗教教义下的自然。宗教强调上帝,认为上帝是自始至终的最高存在。然而,在上帝的外衣下却间接发展了人的价值。宗教的力量在这个阶段凌驾于自然之上,上帝是超越自然的更加卓越的存在。宗教的发展,把人与自然割裂。而文艺复兴后这种思维则发生了转向:从关注上帝到开始注意人类自身。在宗教世界内,自然变化、历史进程和科学发展统统都被打上了十字架的标记。宗教妄想统摄一切,但是却把一切殊相凋谢在共相的深渊中,在上帝内枯萎。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赶走了一个上帝,却又有无数的上帝纷至沓来。此阶段的生态伦理价值,则呈现着两面性:一是上帝凌驾于自然之上,使得人们保留着对上帝敬畏的同时也敬畏着自然;二是由于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由于主客体进一步分化,人与自然渐渐走向对立。在他在性阶段,又可分成三个前后相继的辩证环节:自然的不可知性,历史的偶然性,技术所反映的人之意志能动性。1 自然的不可知性人对自然生态的认识一旦被打破,必然会陷入对自然的怀疑,生态发展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因素难以把握,就必然会产生不可知论的理论体系。自然在第二个历史阶段的最初环节被理解成物自体(Ding an sich),对其不可知的理论体系建立在以下的命题上,即:主体如何切中所认识到的事物如其所是的那样,或者主体如何给予认识上的合法性。理性不是万能的,它不能把握所有。休谟问题、莱布尼茨的“二迷宫”和康德的“二律背反”,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理性自身的矛盾。“存在于我们身上反乎奥秘的东西,并非理性,也非自然之光,也非真理的联结,此乃堕落、错误、偏见或黑暗。”10 理性总是把主体与客体,自然与人综合为统一性的整体,达到整体与部分的统一。理性僭越了自然本身,理性妄想对自然本身进行干预,理性落入了不可知论的泥潭。在自然的他在性阶段,理性既是构成科学技术的充足理由又是其发展的界限。当对自然的认识处于一个理性盲目的条件下,技术的实现就缺少了它的对象,即理性的对象、逻辑的对象。科学,技术,人的存在,人的自由等等,是奠基于一个实在性的世界之中的。如果世界只是表象,而没有一个本质性的实在给予主体理性上的根据,那么就像佛教说的“虚妄”一样了,人类所有的成就也就化为虚无了。在认识论上看,自然的不可知性就不可避免地决定了历史(自然史和社会史)的偶然性,无论是科学理论、技术、理性还是逻辑,终究寻求的是澄清的、明亮的东西。思维能力对不可捉摸的晦暗之物,是没有任何力量加以把握的。历史本身就浮在一种坚实稳固的逻辑链条之上,但是这样一种内在的、清晰的逻辑性却常常隐藏在一种盲目性和偶然性之中。2 历史的偶然性自然生态的不可知论,昭示了自然史和自然生态本身就存在着怀疑。这个环节内对历史的否定,实际上是对自然自身连同产生自然生态的一切因素所进行的否定。这种否定,实际上是否定之否定93自然辩证法研究第 39 卷第 1 期的有机自然的先决条件。历史的偶然性,是认识自然的历史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