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a1185
18
2011
48734311
环球网校:视频授课+名师答疑+在线模考+内部资料,考试通过无忧! 考试问吧,有问必答!
音频、讲义网校免费提供,如有贩卖勿上当,免费咨询:400-678-3456 转 601
4.城市用地工程适宜性评定
城市用地工程适宜性评定是综合各项用地的自然条件对用地质量进行评价的结果。评定要因地制宜,特别是要抓住对用地影响最突出的主导环境要素,进行重点分析和评价。
城市用地工程适宜性评定一般可分为三类:
(1)一类用地:适用于修建的用地,不需或只需简单的工程准备措施。
(2)二类用地:基本上可以修建的用地,需要采取一定工程措施改善条件。
(3)三类用地:不适于修建的用地。
城市用的的分类与比较:
一类用地
二类用地
三类用地
坡度
10%以下,符合各项建设用地标准
较大,除需采取一定工程措施外还需动用较大土石方工程
超过20%,布置建筑物很困难
土质
满足建筑物地基载力要求
较差,地基需要采取人工加固措施
地基承载力极低和厚度2m以上的泥炭和流砂层的土壤,复杂人工地基和加固
地下水位
低于地域建筑物、构筑物基础埋藏深度
距地表面深度较浅,需降低地下水位或采取排水措施
洪水淹没
没有被百年一遇洪水淹没危险
轻度淹没区,淹没深度不超过1m-1.5m,需采取措施
经常,且淹没深度超过1.5m
地面积水
没有沼泽现象或采取简单措施即可排出地面积水
较严重,需采取专门的工程准备措施加以改善
不良地质现象
没有
轻微的活动性冲沟、滑坡等不良地质现象,需采取一定工程准备措施
严重的活动性冲沟、滑坡等不良地质现象,需花费很大工程量和工程费用
其他
农业生产价值很高的丰产农田,有开采价值的矿藏,给水水源卫生防护地段,存在其他永久性设施和军事设施
5、城市建设用地选择
选择有利的自然条件
有利的自然条件,一般是指地势较为平坦,地基承载力良好,不受洪水威胁、工程建设投资省,而且能够保证城市日常功能的正常运转等。
对于一些不利的自然条件,利用现代技术,通过一定的工程措施加以改造,但都必须经济合理和工程可行,要从现实的经济水平和技术能力出发,按近期和远期的规模要求来合理地选择用地。
尽量少占农田
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因此也是城市用地选址必须遵循的原则。在选择城市建设用地时应尽量利用劣地、荒地、坡地、少占农田。
保护古迹与矿藏
城市用地选择应避开有价值的历史文物古迹和已探明有开采价值的矿藏的分布地段。
满足主要建设项目的要求
对城市发展关系重大的建设项目,应优先满足其建设需要,解决城市用地选择的主要矛盾,此外还要研究它们的配套设施如水、电、运输等用地的要求。
要为城市合理布局创造良好条件
在用地选择时,要结合城市总体规划的初步设想,反复分析比较。优越的自然条件是城市合理布局的良好基础。
6、城市建设用地平衡表(掌握三个表格)
(1) 规划人均单项建设用地指标表
在《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中增加了对人均单项建设指标的控制(教材P146 表5-3)。
表5-3 规划人均单项建设用地指标
类别名称
用地指标(m2/人)
居住用地
18.0-28.0①
工业用地
10.0-25.0②
道路广场用地
7.0-15.0③
绿地
≥9.0
其中:公共绿地
≥7.0
注:①规划人均建设用地指标为第Ⅰ级,有条件建造部分中高层住宅的大中城市,其居住指标可降到不少于16.0 m2/人。
②大城市宜采用下限;设有大中型工业项目的中小工矿城市,其公用网用地指标可提高到不大于30.0 m2/人。
③规划人均建设用地指标为第Ⅰ级的城市,道路广场用地指标可降低到不少于5.0 m2/人。
(2)规划建设用地结构表
《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也规定了在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时,居住、工业、道路、广场和绿地四类用地必须符合相应的规划建设用地标准。
类别名称
占建设用地的比例(%)
居住用地
20-32
工业用地
15-25①
道路广场用地
8-15②
绿地
8-15③
注:① 大城市此比例宜采用规定的下限;设有大中型工业项目的中小工矿城市,此比例可大于25%,但不宜超过30%。
②规划人均建设用地指标为第Ⅳ(四)级的小城市,此项比例宜取下限。
③风景旅游城市及绿化条件较好的城市,此项比例宜大于15%。
④居住、工业、道路、广场和绿地四类用地总和占建设用地比例宜为60%-75%。
(3)城市建设用地平衡表
在城市总体规划中,通过编制城市建设用地平衡表来分析城市各项用地的数量关系,用数量的概念来说明城市现状与规划方案中各项用地的内在联系,为合理分配城市用地提供必要的依据。
关于表格的格式见教材P147。
一、 城市总体布局
1、 城市总体布局的基本原则
(1) 城乡结合,统筹安排
(2) 功能协调,结构清晰
(3) 依托旧区,紧凑发展
(4) 分期建设,留有余地
2、 自然条件对城市总体布局的影响
自然条件
内容
地貌类型
一般包括山地、高原、丘陵、盆地、平原、河流谷地等,它对城市的影响体现在选址、地域结构和空间形态等方面。
平原地区因地势平坦,用地充裕,自然障碍较少,城市可以自由地扩展,因而其布局多采用集中式。
河谷地带和海岸线上的城市,由于海洋及山地和丘陵的跟制,城市布局多呈狭长带状分布。
江南河网密布,用地分散,城市多呈分散式布局
地表形态
包括地面起伏度、地面坡度、地面切割度等。其中,地面起伏度为城市提供了各具特色的景观要素,地面坡度对城市建设的影响最为普遍和直接,而地面切割度则有助于城市特色的创造。
地表水系
流域的水系分布、走向对污染较重的工业用地和居住用地的规划布局有直接影响,规划中居住用地、水源地,特别是取水口应安排在城市的上游地带。
另外,沿河水位变化、岸滩稳定性及泥沙淤积情况还是港口选址必须考虑的基本因素。河流的平直河段最适宜建设内河港口。水位深、岸滩稳定、泥沙淤积量小、背后有山体屏障的海湾是海港的最佳位置
地下水
城市生活居住用地及自来水厂,应布置在城市地下水的上水位方向;城市工业区特别是污水量排放较大的工业企业,应布置在城市地下水的下水位方向。
风向
在进行城市用地规划布局时,为了减轻工业排放的有害气体对生活居住区的危害,通常把工业区布置于生活居住区的下风向,但应同时考虑最小风频风向、静风频率、各盛行风向的季节变换及风速关系。如全年只有一个盛行风向,且与此相对的方向风频最小,或最小风频风向与盛行风向转换夹角大于90°,则工业用地应放在最小风频之上风向,居住区位于其下风向;当全年拥有两个方向的盛行风时,应避免使有污染的工业处于任何一个盛行风向的上风方向,工业区及居住区一般可分别布置在盛行风向的两侧。
风速
风速对城市工业布局影响很大。一般来说,风速越大,城市空气污染物越容易扩散,空气污染程度就越低;相反,风速越小,城市空气污染物越不易扩散,空气污染程度就越高。在城市总体布局中,除了考虑城市盛行风向的影响外,还应特别注意当地静风频率的高低,在静风占优势的城市,布局时除了将有污染的工业布置在盛行风向的下风地带以外,还应与居住区保持一定的距离,防止近处受严重污染。
此外,城市用地布局在绿地安排和道路系统规划中也应考虑自然通风的要求,如大面积绿地安排成楔状插入城市,以导引风向;道路系统的走向可与冬季盛行风向成一定角度,以减轻寒风对城市的侵袭;为了防止台风、季节风暴的袭击,道路走向和绿地分布以垂直其盛行风向为好。
3、 城市总体布局的主要模式
集中式城市总体布局
特点
城市各项建设用地集中连片发展,就其道路网形式而言,可分为网络状、环状、环形放射状、混合状以及沿江、沿海或沿主要交通干路带状发展等模式。
优点
(1)布局紧凑,节约用地,节省建设投资;(2)容易低成本配套建设各项生活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3)居民工作、生活出行距离较短,城市氛围浓郁,交往需求易于满足。
缺点
(1)城市用地功能分区不十分明显,工业区与生活居住区紧邻,如果处理不当,易造成环境污染;(2)城市用地大面积集中连片布置,不利于城市道路交通的组织;(3)城市进一步发展,会出现“摊大饼”的现象,即城市居住区与工业区层层包围,城市用地连绵不断地向四周扩展,城巾总体布局可能陷入混乱
分散式城市总体布局
特点
城市分为若干相对独立的组团,组团之间大多被河流、山川等自然地形、矿藏资源或对外交通系统分隔,组团间一般都有便捷的交通联系。
优点
(1)布局灵活,城市用地发展和城市容量具有弹性,容易处理好近期与远期的关系;(2)接近自然、环境优美;(3)各城市物质要素的布局关系井然有序,疏密有致。
缺点
(1)城市用地分散,浪费土地;(2)各城区不易统一配套建设基础设施,分开建设成本较高;(3)如果每个城区的规模达不到一个最低要求,城市氛围就不浓郁;(4)跨区工作和生活出行成本高,居民联系不便。
造价工程师 | 监理工程师 | 咨询工程师 | 一级建造师 | 二级建造师 | 会计证 | 建筑师 | 安全工程师 | 会计职称 | 注册会计师 | 注册税务师 | 银行从业 | 证券从业 | 期货从业 | 经济师 | 报关员 | 外销员 | 执业药师 | 卫生职称 | 助理医师 | 职称英语 | 职称日语 | 职称计算机 | 雅思 | 公共英语 | 自考英语 | 新概念 | BEC | 托福 | 公务员 | 人力资源师 | 高考 | 中考 | 司法考试 | 更多
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