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自然
纪录
片中
生态
理念
嬗变
耿方雪
传媒论坛传媒论坛2023年第3期(总第123期)从古至今,人与自然就呈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奇妙关系。从“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到“人类中心主义”思想,再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态观,每个阶段都体现了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呈现了不同的生态理念。对这一系列生态理念的传播与传承,不论是口语、文字、图片还是电影电视,每个媒介都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尤其是电影、电视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对自然界知识的传播更加典型、具体、多元,对自然界动植物生命形式的再现和表现,自然纪录片成为最具代表性的一种形式。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生态文明理念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更新,回顾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历程,在不同的时期,根据不同的社会现实,制定了不同的生态文明战略。对于这些生态文明理念的传播以及生态文明观的传达,自然纪录片在其中亦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受到生产力水平以及技术水平的影响,自然纪录片的艺术创作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碰撞分为三个阶段,一是改革开放后到2000年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强调经济发展的生态合理性阶段;二是2000年到2012年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建设两型社会阶段;三是2012年至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阶段。自然纪录片中生态理念的嬗变分为三个部分,一是引起人们对自然的关注与探索;二是引起人们对破坏生态的反思,以及呼吁人们保护生态;三是传达“山水林田湖草”是地球生命共同体,人与自然要和谐共生的理念,表现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要性和决心。一、关注与探索:强调经济活动的生态合理性19902000年之间,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特别强调的是经济活动的生态合理性,即在人类生产生活中,需要有健康的经济观念。所谓健康的经济观念就是建立在生态可持续的基础上,既要保证人类各种需求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充分发展,又要强调对生态资源的保护,不对后代的生存发展造成威胁,强调经济活动的生态合理性是这一时期自然纪录片所传达的生态观念。这一阶段的自然纪录片的艺术创作,对于自然界重点在于“关注”和“探索”,既能满足人类求知的欲望,又能满足人类的好奇心。由于制播技术相对落后,这一阶段的自然纪录片类型单一、题材同一。自然纪录片以展现自然面貌、介绍地理知识为主,1人文因素为辅,在展现祖国大好河山的同时更多地强调在自然世界中个人的发展,如话说长江(1983)通过展现长江两岸的旖旎风光,讲述长江两岸人民从古至今的传奇故事,体现了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对人类的发展的影响。南极,我们来了(1985)、黄河(1987)、望长城(1911)、最后的山神(1992),这些作品都是这一时期优秀的自然纪录片的代表。它们展现了祖国的大好河山,介绍自然界知识,加入人文因素,讲述了在自然的作用下,人们顺应自然、改造自然,围绕自然界所创造和产生的佳话以及在自然界的鬼斧神工之下,所体现出来的人类智慧。作者简介:耿方雪,贵州民族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微影像制作。自然纪录片中生态理念的嬗变耿方雪摘要:自然纪录片作为纪录片领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艺术创作与生态文明理念的融合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强调经济建设的生态合理性阶段,二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阶段,三是“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阶段。这些生态理念的嬗变,凭借自然纪录片的艺术创作、通过电视传播媒介的阐释与传播,不断加深人类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认识,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影响巨大。关键词:自然纪录片;生态理念;人与自然中图分类号:G2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5079(2023)3-0055-03音视纵横55传媒论坛2023年第3期(总第123期)这些自然纪录片通过特定的形式,用自然的角度展开叙述,讲述人类与自然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讲述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造福人类的生存故事,强调个人发展的无限潜力,同时引导受众去欣赏自然风光,去敬畏自然、敬畏生命,引起人们对于自然界的关注与探索,体现了在可持续发展战略阶段既要实现个人的发展,又要保护自然环境的生态理念。二、反思和呼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全面协调可持续”基本要求下,实现让人们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的永续发展的生态文明观,成为自然纪录片创作的指引。在20002012年,经济迅猛发展,随之而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也层出不穷。我们共同生活在地球村,所做出的选择和决定都能相互影响,甚至造成很严重的后果。因此,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如何保护生态环境是自然纪录片表达的重要内容。由于技术层面的进步,纪录片创作者所关注的领域在扩大,所传达的内容和范围更广。这一时期的自然纪录片,在记录自然、介绍自然的过程中揭露了人类社会生产生活对自然界、动物界带来的影响,引起人类的反思,呼吁人们重视生态问题,拯救生态环境。在20002007年之间的自然纪录片,以介绍、科普、普及自然界知识为主,讲述人类活动对自然界生命活动带来的影响。如探索发现:寻找滇金丝猴(2002),历经9年的跟踪拍摄,讲述了金丝猴这一物种的发现研究以及保护过程,同时展现了金丝猴野外生存状态以及人类经济活动对野生金丝猴生存环境造成的破坏。再说长江(2006)在经过20年之后,用高清摄像机拍摄了话说长江(1983)没有拍摄到的长江源头,讲述20年的巨变,从对长江的介绍、展现,拓展到对生态、人文、发展等多个领域的思考。人类开始反思,无节制地过度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会遭到自然界什么样的反噬。2007年以后出现的纪录片,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生态理念作为创作指引,陈晓卿导演的森林之歌(2007)是中国第一部大型自然纪录片,填补了我国自然纪录片领域的空白,“通过大量精美的画面,展示了我国森林之美,同时将中华文明贯穿其中,阐述了人、动物、森林和谐共生的关系”3。森林之歌围绕着人类社会、动物界、自然界三者的关系展开,通过和谐的配乐、舒缓的解说词,让人们认识到生命的力量,歌颂生命之美,同时也重视到森林的问题,以及如何拯救森林,最后回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一理念之上。所以说森林之歌填补了我国生态纪录片的空白。在这之后出现的纪录片都如它一般,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生态理念贯穿其中。如天上阿里(2010)、天上的呼伦贝尔(2011),在讲述祖国大美山河的同时,告诉人们不能过度地利用自然、开发自然,引发全人类的思考;鸟瞰中国(2009)讲述在人类的过度开发过度污染之下,物种多样性将会受到破坏,但最终受到伤害的将会是人类。马克思生态哲学观点认为,要审视生态环境与人类的关系,要正确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关系4,人类经济活动与生态环境保护要保持平衡,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因此自然纪录片的创作应遵循“自然-人-自然”的循环模式,引导人们直面生态环境问题,借助纪录片的手段,让人类社会与动物界、自然界有更深刻的交流。聚焦“和谐共生论”,通过自然纪录片呼吁全人类保护自然资源,保护我们的地球,是我国生态文明理念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一大体现,也是自然纪录片创作的指引。三、和谐和共生: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要把生态文明放在突出位置,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建设的总体布局。在2018年的生态保护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构建“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要像爱护生命一样爱护生态环境。我国在生态文明治理过程中,延续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将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与我国传统生态智慧与实践相结合,走一条契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之路”5,加快脚步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体系。2012年以来,经济持续发展,电视技术已经发展到了超高清时代,自然纪录片类型更加多样、题材更加多元、拍摄技术更加先进、播出平台更加全面,关注点更加精准,不论是以生态为主题的纪录片,还是以动植物生命为主题的纪录片,和谐与共生的思想贯穿其中。2012年以来,制作技术的不断发展,所制作播出的自然纪录片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有很大的提高。其中以航拍中国(2017)、瀚海绿洲(2017)、自然密语神农架(2017)、第三极(2015)、草原:我们的故事(2015)、绿色中国(2016)、三江之源(2020)这几部优秀纪录片为代表的自然纪录片,通过以自然界为视角,以自然界为主人公讲述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类、动物、植物的关系,体现我国传统的生生不息、天人合一的生态观,同时,也是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体现,也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强决心的体现。马克思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音视纵横56传媒论坛传媒论坛2023年第3期(总第123期)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意味着每一个现实中的人都不是遗世独立的孤立存在,而是生活在具体的社会关系当中,也就意味着,“每个人的生活状态都会受到社会关系的相互影响”6,于是不同的社会关系所构成的不同的“人”,又会由于其生产、生活、生存对自然界产生影响。以人为叙事主体、为中心讲述人,这一类型的自然纪录片颇受人们关注,极地(2017)、了不起的村落(2017)、自然守望者系列(2013)、家在绿水青山间(2017)、寂静的黄河滩(2018)等优秀的纪录片聚焦小人物的命运变化,以小见大,从平凡的人物身上看到我国环境治理的变化,一个个小故事就是我们努力守住绿水青山,共建美丽中国的缩影。英国著名人类学家罗伊爱伦说过,“我们要用拟人化的办法,将那些非人类对象的经历融入我们能够理解、认同、解释的领域”。通常自然类纪录片以动物为主角的故事里,总是会带入一些拟人化的场景,让观众看到动物一家其乐融融的场面。用拟人化的文案、摄影、剪辑,将动物主角包装成人类,以人类共情的方式去制作,往往能够吸引更多人的目光。在我们的动物邻居(2019年)中,市区里的喜鹊与乌鸦、后海公园的鸳鸯、十渡郊区的黑鹤,它们在这里求生、繁衍、成长,纪录片讲述了生活在这里的动物们如何在这里安家、谈恋爱、守护家人的故事。“通过拟人化的解说词,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动物本身,更多的是动物和我们生活的关系,以及怎么去处理这种关系”。7在重返森林(2017)中不让人省心的熊猫宝宝,“望子成龙”的熊猫妈妈,一出生就被寄予厚望的熊猫,它肩负着复兴熊猫族群的重任,用拟人的视角去关注它,看它如何成长成为一个少年、一个英雄。诸如此类的以动物为主要视角的生态纪录片,将动物拟人化,既能引起人类共情,又能让人类正确思考,如何正确与动物相处,尊重动物的生存模式,做到互不打扰,人与动物共同维护地球生命共同体。通过以上三种视角,全方位地阐述了自然纪录片创作的生态理念。由于生态文明理念的升华,纪录片创作理念开始注意到不同视角的表达,用自然界中最主要的三个角色自然、人、动物为主要视角,表达了在这片土地上人、动物、自然和谐共生的主题,阐明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创作理念。四、结语在我国电视媒介发展的这些年,自然纪录片的创作理念受到生态文明理念的影响,不论是从“关注”和“探索”到“反思”和“呼吁”,再到如今“和谐”和“共生”,都是同一时期创作者和观看者生态理念的体现。现在看来,要实现人与自然的永续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传达“天人合一”的生态文明理念是当下自然纪录片创作的趋势。自然纪录片将人与自然的关系用影像化的手段呈现,帮助人们走出“人类中心主义”的狭隘,最终实现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参考文献:1刘忠波,金鑫.中国自然纪录片生态意识的生成、美学特质与传播功能J.中国电视,2020(01):81-85.2黄艾.中国基层媒体公共服务的发展历程与价值反思基于“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的考察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5(01):35-40.3谢勤亮.森林在歌唱中国首部大型自然生态类纪录片森林之歌观后J.现代传播,2008(4).4刘子婧.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探究评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哲学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22(06):119.5郇庆治.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马克思主义生态学基础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75(04):1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