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学年
新高
历史
一轮
复习
单元
质量
检测
十四
第十四
现代化
模式
创新
调整
人民
22
单元质量检测(十四)
(建议用时:45分钟)
一、选择题
1.某学者指出,地处东西方文明结合部的俄国,被半推半就地裹挟进列强的纷争里,从而使既不具备西欧工业社会内部所具有的整合机制,又徒具帝国外表的它处于内外矛盾的火山口上。正因如此,俄国才成为“帝国主义的薄弱环节”。据此可知,该学者认为俄国( )
A.尚不具备工业革命的条件
B.社会进步得益于文明的交流
C.成为列强霸权争夺的中心
D.革命发生取决于其特殊国情
解析:选D。由“既不具备西欧工业社会内部所具有的整合机制,又徒具帝国外表”可知,俄国具有特殊的国情,结合所学俄国十月革命的相关知识可知,在这种特殊的国情下俄国爆发了革命,故选D项。
2.(2023·江苏南通期中)列宁高兴地认为:“我们通过粮食委员会的机制来筹集,我们凭借社会主义的而不是资本主义的方法来筹集,以固定价格来筹集,通过在农民中分配而不是在自由市场上出售来筹集——这就是说,我们找到了自己的路。”列宁找到的这条路( )
A.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B.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
C.是战时形势下苏联对农业的调整
D.是对农民经济利益的有效保护
解析:选A。根据材料“以固定价格来筹集,通过在农民中分配而不是在自由市场上出售来筹集——这就是说,我们找到了自己的路”可知列宁找到的这条道路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这种政策排斥市场、商品和货币关系,对生产力产生巨大的破坏作用,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A项符合题意。
3.列宁主张“不摧毁旧的社会经济结构——商业、小企业、资本主义,而是活跃商业、小企业、资本主义,审慎地逐渐地掌握它们,或者说,做到有可能只在使它们活跃起来的范围内对它们实行国家协调。”基于材料中的出发点,列宁( )
A.颁布《土地法令》满足农民要求
B.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
C.主张苏俄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
D.确立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
解析:选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基于材料中的出发点,列宁主张必须发展商品经济,利用商品经济关系,他将这个思想付诸新经济政策,故选B项。A项是十月革命后颁布的,故A项错误;C项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故C项错误;D项是苏联模式,故D项错误。
4.(2023·福建三明二模)
《1913~1932年沙俄、苏联经济数据表》
下列对材料的分析,正确的是( )
A.社会制度的转型推进经济迅速发展
B.对“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的成功探索推动苏联经济复苏
C.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使苏联经济全面提升
D.苏俄打破了帝国主义的封锁和孤立
解析:选B。“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的探索是指新经济政策,从表格中定位1920年、1925年两个年份,可以看出工业总产值、钢、粮食产量都大幅度提升,故选B项;沙俄到苏俄、苏联的社会制度转型,定位1913年、1920年,可以看出工业总产值、钢、粮食产量都处于下降状态,排除A项;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是苏联模式,定位1928年、1932年,可以看出粮食产量都处于下降状态,排除C项;苏俄时期是指1917~1922年,表格中缺乏足够的数据说明苏俄打破了帝国主义的封锁和孤立,排除D项。
5.1934年,斯大林指出:“虽然货币经济是资产阶级的经济手段,但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利用这种手段来发展贸易,因为苏联的工业和农业都已经发展良好,下一步的任务就是促进城乡商品流转,商品流转是连接工业产品和农业产品的必要环节。”斯大林的这一表述旨在( )
A.继续推行新经济政策 B.迅速实现国家工业化
C.建立合理的经济结构 D.使计划与市场相结合
解析:选B。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4年斯大林提出促进商品流转,是为了连接工业产品和农业产品,迅速实现国家工业化,故选B项。
6.(2023·山东淄博一模)下图为1928~1937年苏联工农业产值的增长示意图(单位:%)。据图可推知,“二五”计划期间,苏联( )
A.推动产业结构的均衡发展
B.农轻重得到不同程度发展
C.实行农业集体化成效显著
D.汲取西方经济危机的教训
解析:选B。据图可推知,“二五”计划期间与“一五”计划期间相比,苏联重工业产值的增长比例有所下降、农业由负增长到54%、轻工业由90%到100%,这说明农轻重得到不同程度发展,故选B项;据图可推知,“二五”计划期间,苏联重工业产值的增长所占比重大,农业所占比重小,产业结构并不均衡,排除A项;材料主旨与农业集体化无关,排除C项;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在西方经济危机之前已经存在原因是内因,即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的建立,排除D项。
7.1933年6月,资源自给力较低、金融力量相对薄弱的德意互相靠拢,形成了法西斯集团;而英法美也摒弃前嫌,于1936年签订了《三国货币稳定协定》和《三国黄金协定》。材料反映出经济危机( )
A.推动了国家干预经济模式建立
B.改变了国际关系格局
C.使世界经济向制度化方向发展
D.引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解析:选B。材料反映的是德意建立法西斯国家,英法美联合,由此可见经济危机导致民主程度不同的国家形成不同的集团,国际关系格局改变,故选B项;材料没有涉及国家干预经济的内容,排除A项;材料中德意形成法西斯集团,不能说明世界经济向制度化方向发展,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形成不同的经济团体,没有体现法西斯的侵略扩张引发二战,排除D项。
8.(2023·北京昌平区二模)读下表,下列选项与此时期美国政府财政盈亏原因相关的是,美国( )
1932~1936年美国财政收支情况表(单位:百万美元)
年份
全部的金额
收入
支出
盈余或赤字
1932年
1 924
4 659
-2 735
1933年
1 997
4 598
-2 602
1934年
2 955
6 541
-3 586
1935年
3 609
6 412
-2 803
1936年
3 923
8 228
-4 304
A.兴办大量公共工程 B.实施欧洲经济援助计划
C.投资信息技术产业 D.建立了北美自由贸易区
解析:选A。通过题干所提供的时间段可知,表格所反映的内容是1929~1933年经济危机及罗斯福新政之后美国经济的发展情况。通过表格中“盈余或赤字”列内容可知,政府的财政支出比财政收入逐年增多,说明在罗斯福执政期间,为了缓解经济危机而采取了扩大财政支出,兴办大量公共工程等诸多措施,故选A项。
9.(2023·天津河东区一模)有学者认为,罗斯福新政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解决经济大危机:过剩与秩序,过剩与价格,信用与保障,温饱、就业与保障。这四个方面所解决的问题对应最恰当的是( )
A.农业危机 工业危机 金融危机 民生危机
B.工业危机 农业危机 金融危机 民生危机
C.民生危机 农业危机 金融危机 工业危机
D.农业危机 金融危机 民生危机 工业危机
解析:选B。根据美国大萧条时期的社会经济状况我们不难得知,工业生产陷入生产相对过剩和恶性竞争的现状,农业生产出现产量相对过剩和价格严重偏低的状况,金融企业的信用与保障严重破产,民生方面失业严重、基本的社会保障不到位,故选B项。
10.罗斯福新政中有关工业的法律法规(主要有《国家工业复兴法》《全国劳工关系法》以及《进一步刺激复兴法》等)只有一个主题:复兴工业,刺激工业生产。为此,罗斯福修改禁酒令,放弃反垄断法,对工会作出让步以获取支持。这些举措( )
A.消除了经济危机的困扰 B.恢复了自由主义的政策
C.局部地调整了生产关系 D.照搬了计划经济的做法
解析:选C。罗斯福新政无法消除经济危机,这是因为罗斯福新政无法消除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故A项错误;罗斯福新政中法律法规的出台,说明罗斯福采取国家干预经济的措施,没有恢复自由主义的政策,故B项错误;罗斯福新政的实质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故C项正确;罗斯福新政借鉴了苏联的做法,但没有照搬计划经济的做法,故D项错误。
11.关于罗斯福新政中劳工立法,有学者认为是为解决由人民群众购买力低下而造成的危机。也有学者认为失业保险和救济成为活生生的政治问题,迫使政府重视并用法律来解决。还有学者认为,经济思想产生了直接影响,如“通过强大的工会和最低工资法提高货币工资”来增加收入的思想。这些认识( )
A.只有经济视角的解释可信
B.仅仅着眼于摆脱当时的经济危机
C.未能涉及劳工立法的实质
D.有助于相对全面的理解立法原因
解析:选D。关于罗斯福新政中劳工立法原因,学者们从经济、政治、思想理论等角度分析,有助于相对全面的理解立法原因,故选D项;关于罗斯福新政中劳工立法原因,学者们从经济、政治、思想理论等角度分析,都具有合理性,排除A项;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这些认识涉及政治、思想领域,排除B项;根据材料“也有学者认为失业保险和救济成为活生生的政治问题,迫使政府重视并用法律来解决”可知,劳工立法的实质是国家干预,排除C项。
12.一种观点认为,罗斯福“新政”站在私营企业对立面,不惜用国家政权力量限制私营企业权利。另一种观点认为,“新政”在许多情况下都在帮助改善私营企业地位,有时甚至不惜放弃自由改革理想。据此可知,以上认识( )
A.包含了社会主义学者的新观点
B.都一定程度上夸大了历史史实
C.从不同视角评价了罗斯福新政
D.都肯定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
解析:选C。根据题干内容可知,第一观点认为罗斯福新政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限制了私营企业的发展,对罗斯福新政持否定态度,另一种观点认为罗斯福新政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改善了私营企业的地位从而促进其发展,对罗斯福新政持肯定态度,即题干中的认识是从不同的视角评价了罗斯福新政,故选C项。
二、非选择题
13.国家在经济生活中的角色不是一成不变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每一个人,在他不违反正义的法律时,都应听其完全自由,让他采用自己的方法去追求自己的利益,以其劳动及资本同任何其他的人或其他阶层的人竞争。这样君主们就完全解除了监督私人产业、指导私人产业使之最适合于社会利益的义务。——亚当·斯密《国富论》
材料二 1938年,一位美国经济学家评论罗斯福的新政时说:“今天,国家正对没有特权的人进行保护,增加国民收入,并把此项收入更公平地分给各类生产者,为了达到这些目的,美国政府不仅承担起保证社会安全的全部工作,而且还要成为工业商业的参加者和创立者。”
——洛克《今日美国的问题》
材料三 当代学者在评论二战后西方世界的国家和经济关系时说:由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激化,必须进行国家干预……资产阶级国家首先捍卫垄断资本的利益,与此同时它在解决资产阶级共同的阶级任务的方法上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本国范围内,国家对社会生产进行调节的方式是个别垄断组织所办不到的。
——舍纳耶夫《今日西欧》
材料四 要坚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完善市场机制……增强企业对市场需求变化的反应和调整能力,提高企业资源要素配置效率和竞争力。发挥政府作用,不是简单下达行政命令,要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基础上,用改革激发市场活力,用政策引导市场预期,用法治规范市场行为。——《人民日报》2017年1月23日
(1)依据材料一,分析指出亚当·斯密认为资本主义国家政权在经济生活中应该处于什么地位。
(2)材料二表明罗斯福新政期间,资本主义国家政权在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发生什么变化?试分析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
(3)材料三表明,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政权在经济生活中充当了什么角色?这在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中有哪些具体表现?发生这些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4)材料四认为在经济生活中,市场与政府的关系是怎样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这一认识的依据。
解析:(1)据材料一“都应听其完全自由”得出。(2)第一小问变化,据材料二“美国政府不仅承担起保证社会安全的全部工作,而且还要成为工业商业的参加者和创立者”得出。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