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学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六古代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综合质量检测人民版.doc
下载文档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学年 高考 历史 一轮 复习 专题 古代 基本 结构 特点 综合 质量 检测 人民
专题六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综合质量检测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2023年·厦门市高三模拟]从春秋开始,随着铁农具、牛耕在农业生产中的推广,农业生产过程的个体性质也获得加强,农民大肆开垦,自垦田经营蒸蒸日上。这反映出(  ) A.小农经济逐渐发展 B.牛耕已经普遍使用 C.井田制已完全瓦解 D.个体生产成为主体 解析:由材料中的“铁农具、牛耕在农业生产中的推广,农业生产工程的个体性质也获得加强……自垦田经营蒸蒸日上”可知材料意在说明生产工具的进步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故A项符合题意;材料无法体现牛耕的普遍使用,故B项排除;材料没有反映井田制已完全瓦解,故C项排除;材料没有将个体生产与其他生产作比较,不能说明其成为主体,故D项排除。 答案:A 2.[2023年·贵阳市高三模拟]《诗经》中多篇诗歌描述几位从事劳役的农夫的家庭,因为服役者长期在外,导致田园荒芜,父母失去依靠。《国语》中也记载尹铎为赵简子守晋阳,为争取民心,乃“损其户数”(“民优则税少”)。这些记载共同反映出当时(  ) A.争霸战争使人心趋向统一 B.政府抑制小农经济的兴起 C.土地制度出现了根本变革 D.社会动荡冲击了宗法观念 解析:题干中“因为服役者长期在外,导致田园荒芜,父母失去依靠”,尹铎“为争取民心,乃‘损其户数’(‘民优则税少’)”和《诗经》《国语》所暗示的时间,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出现土地私有制以及需要缴税,说明土地由国有制向私有制过渡,故选C项;题干未体现百姓的统一愿望,排除A项;春秋战国时期,政府鼓励小农经济以支持战争,排除B项;题干未提及宗法制受到冲击,排除D项。 答案:C 3.[2023年·南宁摸底]下图为汉画像石《纺织》,画面上清晰地呈现出汉代纺织的三道工序,即一人调丝,一人络丝、并丝,一人踏机织作,图中所使用的脚踏提综式斜织机,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织布工具。据此可知,汉代(  ) A.劳动人民勤劳智慧 B.棉纺织业水平高超 C.发明擀弹纺织技术 D.文明程度世界领先 解析:据材料“汉代纺织的三道工序”和“脚踏提综式斜织机,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织布工具”说明汉朝的纺织技术非常先进,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故A项正确;依据所学,棉纺织业兴起于南宋后期而不是汉朝,故B项错误;据材料“一人调丝,一人络丝、并丝,一人踏机织作”可知没有擀弹纺织技术,故C项错误;材料缺少与世界的比较,文明程度领先世界的结论无从得出,故D项错误。 答案:A 4.三国时期吴国以一隅之地与中原的曹魏相抗衡,东晋和南朝政权也都以半壁江山与北方各政权对峙。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的经济发展维持了这种局面的长期存在。材料反映出(  ) A.南北经济发展处于平衡的状态 B.南北对峙阻断了经济文化交流 C.北方社会安定有利于恢复生产 D.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已经出现 解析:魏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趋势出现,北方经济重于南方,故A项错误;B项表述过于绝对,故B项错误;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频繁,故C项错误;南方形成与北方对峙的政权,说明南方经济得到一定程度发展,故D项正确。 答案:D 5.有学者指出,唐代以前的都城沿黄河轴线东迁西移,宋代以后的中国政治经济中心沿京杭大运河南北移动。引起这一变化的最主要因素是 (  ) A.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B.大运河的开凿 C.生态环境历史变迁 D.北方军事威胁 解析:根据所学唐朝以前的都城集中在黄土高原,但是由于水土流失严重,农业水平提升缓慢,满足不了政治经济需要,所以到了宋朝以后都城移动到了京杭大运河沿线,有利于物资运送保障都城的消费需要,故C项正确。 答案:C 6.三国时,孙权开始兴建城隍庙;南北朝时,城隍是城市居民守御城池、保障治安的守护神;隋唐时期,城隍职掌又增加了雨旱丰歉、功名利禄、吉凶祸福、冥籍诸事等;宋代,传统的城隍信仰已列入国家祀典。这说明(  ) A.官方正统思想压制民间文化发展 B.儒教开始影响市民的日常生活 C.城市发展拓展了城隍的信仰空间 D.城隍庙是宣传迷信的封建堡垒 解析:题干主要论述城隍职掌的变化,并且在宋代城隍信仰已被列入国家祀典,说明官方并没有压制民间文化发展,故A项错误;题干中的“冥籍诸事”不属于儒家思想,故B项错误;题干论述了城隍职掌的变化,即由“守御城池、保障治安”到被“列入国家祀典”,说明随着城市的发展,城隍的信仰空间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故C项正确;城隍信仰并不全是封建迷信,故D项错误。 答案:C 7.唐朝政府曾专门设置鸿胪寺来接待各国使节和宾客,在很多地方设置商馆以招待外商,又设互市监、市舶使来掌管对外贸易。据此可知 (  ) A.“重农抑商”政策遭到废弃 B.中外文明交流日益频繁 C.中枢权力体系高度完善 D.文化开放心态开始形成 解析:“鸿胪寺”是“接待各国使节和宾客”,地方上的“商馆”是“招待外商”,与“重农抑商”政策无关,故A项错误;根据题干中“鸿胪寺”、各地方的“商馆”“互市监”“市舶使”等各自的职掌,可以得出唐朝时期中外文明的交流比较频繁,故B项正确;题干没有涉及中枢权力体系,故C项错误;题中无法体现,中国文化的开放心态是从唐设立相关机构才开始形成的,故D项错误。 答案:B 8.[2023年·洛阳质检]唐代以前,百姓消费的日用品主要来自当地或周边地区;从唐代开始,日用品的生产不仅满足当地需要而且加入到长途贩运的行列。出现这一现象表明唐代(  ) A.社会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 B.百姓的消费水平提高 C.长途贩运贸易已十分发达 D.市场管理进一步放松 解析:唐朝“日用品的生产不仅满足当地需要而且加入到长途贩运的行列”,说明日用品的产量明显增加,社会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出手工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与消费水平的提高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只能说明唐朝长途贩运贸易的存在,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政府对市场的管理,故D项错误。 答案:A 9.[2023年·柳州联考]1565年,西班牙侵入菲律宾后开辟了菲律宾与墨西哥之间的商业航线,史称“马尼拉大帆船贸易”,形成了繁荣的“太平洋丝绸之路”。此后中国的丝绸、瓷器等商品源源不断地输入拉丁美洲各地,美洲的白银至少有半数输往中国。这对中国的影响是(  ) A.促使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B.进一步拉大与西班牙贸易逆差 C.促进了明清农业与江南工商业的发展 D.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解析: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于明朝中后期,是中国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故A项错误;当时我国处于贸易顺差地位,故B项错误;材料中“中国的丝绸、瓷器等商品源源不断地输入拉丁美洲各地”,这极大地促进了明清农业和江南工商业的发展,故C项正确;D项开始于鸦片战争后,故D项错误。 答案:C 10.有学者在研究十六世纪中叶“嘉靖大倭寇”问题时认为:一是倭寇的主体是中国东南沿海的中小商人阶层;二是倭寇的最高领导是王直,是徽商出身,两者追求的是海上贸易的合法化。材料表明 (  ) A.民间贸易损害政府利益 B.商帮力图扩展海外贸易 C.官方贸易失去垄断地位 D.“海禁”政策加剧倭寇之患 解析:材料主要说的是中小商人阶层和大商帮都追求海上贸易的合法化,反对“海禁”政策,故A项错误;材料仅反映了对“海禁”政策的不满,故B项错误;官方贸易失去垄断地位不合题意,故C项错误;据材料“一是倭寇的主体是中国东南沿海的中小商人阶层;二是倭寇的最高领导是王直,是徽商出身,两者追求的是海上贸易的合法化”可知当他们的要求得不到满足时,就成了倭寇,故D项正确。 答案:D 11.[2023年·佛山模拟]下表为中国某时段银钱比价,表格数据反映了该时段 (  ) 年份 1789 1804 1809 1814 1820 银—两 合铜钱数 1 090.0 919.9 1 065.4 1 101.9 1 226.4 年份 1825 1830 1835 1840 银—两 合铜钱数 1 253.4 1 364.6 1 420.0 1 643.8 A.白银的大量流入导致中国货币贬值 B.不正当的国际贸易冲击了中国的金融秩序 C.中国在对外贸易中依然占优势地位 D.西方大规模经济侵略使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解析:鸦片战争前,随着鸦片的大量输入,中国的白银开始大量外流,故A项错误;鸦片战争前,随着鸦片的大量输入,不正当的国际贸易冲击了中国的金融秩序,故B项正确;随着鸦片的大量输入,中国在对外贸易中不再占优势地位,故C项错误;自然经济逐步解体是在鸦片战争后,故D项错误。 答案:B 12.有学者认为,明清时期,江南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但是因为该地区缺乏廉价能源,所以选择走上发展劳工密集型手工业的“最小阻力路径”。这里的“最小阻力路径”(  ) A.直接导致了能源缺乏 B.催生了早期民族工业 C.扼杀了资本主义萌芽 D.阻碍了工业化的发展 解析:材料反映了明清手工业繁荣的基本概况,不会消耗大量能源,故A项错误;明清手工业繁荣推动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故B、C两项错误;明清手工业走劳动密集型道路阻碍了明清经济向近代转型,故D项正确。 答案: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8分,第14题12分,共40分)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纵观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大致可以将其划分为两大历史阶段。从西汉时期的张骞通西域至明代的郑和下西洋止,是第一个阶段。这一时期,虽然也有一些域外国家或地区的物产,如西域的葡萄、核桃等植物以及胡琴等乐器传入中原地区,甚至还有一些如印度的佛教思想等也传入中国。但是,就整体过程而言,中国始终是以先进文明输出国的姿态而出现或存在的,呈现出明显的中华文明向周边国家和地区辐射和扩散的色彩。这是一种进步文明向不太进步地区的自然辐射,是一种高势能文化向低势能文化渗透与浸润的自然过程,基本上是各国间的和平、和谐发展。第二个阶段,大致自清朝初年至其覆亡止。此一时期,虽然清王朝实行了闭关锁国政策,但中外之间的联系并未完全中断。除了西方国家的商人不断来华以外,诸如荷兰、西班牙、葡萄牙、英国、法国等国家都曾派遣使节来华,力图与中国建起商贸,甚至是国家的关系。 ——摘编自王开玺《古代丝绸之路的辐射力》 材料二 处于新航路和商路中心的英国是早期拓殖、奴隶贸易和争夺海外市场的主要国家,它先后打败西、荷、法,树立了海上霸权、商业霸权和殖民霸权。18世纪60年代,成为“日不落帝国”。它拥有的殖民地之广、市场之大,在当时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世界殖民霸主地位就此确立了。有几种条件决定了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但如此广阔的市场、廉价原料产地和对商品的大量需求,无疑是首发工业革命的一个强劲动力。 ——摘编自杨子坤《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史概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丝绸之路”大致划分为两大历史阶段的主要依据。(14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丝绸之路”与近代世界市场的异同。(14分) 解析:第(1)问,从两个不同时期中国在世界所处的地位分析。第(2)问,首先结合两者对世界联系的推动和文明的传播来分析“同”,其次从贸易中心、贸易方式、深远影响等方面分析“异”。 答案:(1)西汉到明初中国处于先进文明输出国的地位;中华文明通过自然辐射影响周边;中国政府大多采取积极开放的对外政策。而明清时期中国逐步落后世界;清政府采取闭关政策或被迫开放的态度;西方国家主动来华,西学东渐进程逐渐加深,西方侵略中国。 (2)同:均加强世界联系,传播先进文明。 异:“丝绸之路”时中国处于主动地位,大多为和平交往方式,各种文明和谐发展,文明传播多为自然辐射,但始终没能促进中国向近代社会转型;世界市场以西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