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学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三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外交关系3专题质量检测三人民版.doc
下载文档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学年 高考 历史 一轮 复习 专题 现代 中国 政治 建设 祖国统一 外交关系 质量 检测 人民
专题质量检测(三) (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23年·桐乡测试)1949年9月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在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因为它(  ) A.规定了新中国的国家性质 B.确立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内容 C.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 D.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任务 解析:选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新中国是新民主主义的国家,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故A项正确;《共同纲领》出台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尚未成立,更不可能确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内容,故B项错误;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于1954年召开,故C项错误;《共同纲领》出台时尚未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能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任务,故D项错误。 2.(2023年·无锡期中)右图是1953年的一张选民证,它折射出的政治制度是(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政治协商制度 D.村民自治制度 解析:选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的标志是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是在普选的基础上进行的,与材料中“1953年”“选民证”相符,故选A项。 3.(2023年·临沂期中)自1953年以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选举全国人大代表时,农村和城市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之比是8∶1;1995年变为4∶1;2010年后变为1∶1。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  ) A.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   B.民主政治建设需要 C.各民族共同发展原则 D.国民素质普遍提高 解析:选B。根据材料“1953年以来……农村和城市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之比是8∶1;1995年变为4∶1;2010年后变为1∶1”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时代的发展,民主政治建设也不断发展进步,故选B项。 4.(2023年·南通调研)史学研究受时代和社会环境的制约与影响。下表所列为1949年到2011年国内史学界发表的关于辛亥革命的专题研究论文数量,它反映了学者们在半个世纪以来研究的不均衡性。表中“乙”指的是(  ) 时间 论文数量(篇) 甲 500 乙 70 丙 6 000 丁 2 000 A.1949~1965年       B.1966~1976年 C.1977~1991年 D.1992~2011年 解析:选B。乙时期数量最少,说明受社会环境的影响最大,应该是“文化大革命”时期,故选B项;1949~1965年不是最少,因为1956年提出“双百”方针,排除A项;1977~1991年论文数量不可能最少,因为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排除C项;1992~2011年论文数量不可能最少,因为“南方谈话”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排除D项。 5.(2023年·赣州十四县期中联考)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一方面拒绝了台湾国民党当局提出的让美军“协防(金门、马祖、大陈等)外岛”的要求,另一方面建议国民党政府弃守外岛,退守台湾、澎湖。美国这一政策(  ) A.有助于缓和海峡两岸的紧张局势 B.企图造成台湾与大陆分裂的事实 C.表明其无意于插手台湾地区事务 D.客观上有利于大陆解决台湾问题 解析:选B。美国的建议不利于中国国家的统一和两岸的和平稳定,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建议国民党政府弃守外岛,退守台湾、澎湖”并结合所学可知,其目的是隔断两岸的联系,造成两岸的分裂,故B项正确;美国的建议本身就是对我国台湾问题的粗暴干涉,故C项错误;材料中美国的政策不利于大陆解决台湾问题,故D项错误。 6.(2023年·徐州期中)2016年中共中央台办和国务院台办负责人说:“我们愿意与两岸同胞一道,维护两岸共同政治基础,维护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台海和平稳定,共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未来。”两岸和平稳定的政治基础是(  ) A.“和平统一”的方针 B.“一个中国”的原则 C.“政治协商”的制度 D.“一国两制”的构想 解析:选B。海峡两岸同属于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一部分,因此两岸和平稳定的前提是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故B项正确。 7.(2023年·淮南二模)1948年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说:“中国人不是倒向帝国主义一边,就是倒向社会主义一边,绝无例外。骑墙是不行的,第三条道路是没有的。”20世纪50年代初,毛泽东多次强调:中国愿意同一切国家包括美国和平共处。这表明我国外交(  ) A.始终坚持不结盟原则 B.走出美苏冷战的阴影 C.因形势的变化而调整 D.已经打开全新的局面 解析:选C。由材料内容结合史实可知,1948年中共的外交政策是倒向社会主义阵营一边,20世纪50年代初则主张同包括美国在内的一切国家和平共处,这说明我国外交根据世界形势和国家利益进行调整,故选C项。 8.(2023年·兰州二模)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让我们最大限度地团结了更多的国家,让中华人民共和国摆脱了被孤立的状态,改变了周边国家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权的敌对立场。这说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A.解决了世界各国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B.淡化了与周边国家的意识形态分歧 C.使周边国家与中国的社会制度趋同 D.打破了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孤立封锁 解析:选B。题干中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之所以能“改变了周边国家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权的敌对立场”,是因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冲破了意识形态分歧,有利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同资本主义国家和平共处,故选B项。 9.(2023年·福州质检)1967年,中国政府与坦桑尼亚、赞比亚签订协定,向两国提供无息的、不附带任何条件的贷款援建坦赞铁路;2003年,中国进出口银行与安哥拉签署协议,以该国未来开采的石油为偿付,提供贷款帮助安哥拉进行基础设施建设。这反映新时期中国援非的特点是(  ) A.政府主导注重实效 B.侧重于基础设施建设 C.推进新型区域合作 D.援助与投资有机结合 解析:选D。由题干材料信息可以得出新时期中国对非洲既有援助也有投资,二者有机结合,故选D项;“中国进出口银行与安哥拉签署协议”体现不出政府主导,排除A项;“2003年,中国进出口银行与安哥拉签署协议,以该国未来开采的石油为偿付,提供贷款帮助安哥拉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可得出有获取资源的要求,排除B项;中国援助安哥拉不属于新型区域合作,排除C项。 10.(2023年·南京二模)下表是《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末各大洲与中国建交的国家数量统计表》(摘编自中国外交部网站)。下列对表格中的信息理解正确的是(  ) 时间地区 1950~1959年 1960~1969年 1970~1979年 1980~1989年 总计 亚洲 12 1 10 3 26 非洲 5 13 23 3 44 欧洲 6 1 14 0 21 美洲 0 1 13 6 20 大洋洲 0 0 5 2 7 总计 23 16 65 14 118 A.1950~1959年外交成就打破了美国遏制中国的外交僵局 B.1960~1969年非洲建交国增多得益于日内瓦会议的召开 C.1970~1979年建交国家数量增加得益于中美关系的改善 D.1980~1989年建交国家增加表明我国推动了不结盟运动 解析:选C。从表格信息可知,1970~1979年与中国建交的国家最多(65个),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得益于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故选C项;20世纪70年代,国际上出现了一个同中国建交的热潮,打破了美国遏制中国的外交僵局,排除A项;1960~1969年非洲与中国建交国增多,得益于万隆会议的召开,排除B项;我国不是不结盟运动的成员国,20世纪80年代建交国家增加是因为我国实力增强,排除D项。 11.(2023年·上饶二模)1979年3月,美国国会通过所谓《与台湾关系法》。该法案表示遵从卡特政府与北京谈判中接受的原则,即将来与台湾的关系是一种非官方关系,并规定在台湾建立一个民间性代表机构——美国在台协会,由它来处理美台关系。这表明(  ) A.中美关系已完全正常化 B.台湾认可中美关系的改善 C.美国并未放弃台湾,仍干涉中国内政 D.美国只从事中国政府认可的与台湾相关的外交事务 解析:选C。通过题干中“将来(美国)与台湾的关系是一种非官方关系”以及“在台湾建立一个民间性代表机构——美国在台协会,由它来处理美台关系”可知,在中美正式建交之后,美国并没有放弃台湾,仍旧试图干涉中国内政,故选C项。 12.(2023年·湖北八市联考)进入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对外援助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外援助显得更为“低调”,在此期间,援助补贴下降,对外经济联络部被降级,部分臃肿的援助项目遭到审查。对外援助相对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也相当克制,相对突出受援的特征。这种变化反映出(  ) A.“左”倾思想严重干扰中国外交的发展 B.中国物质匮乏无法提供更多的对外援助 C.对外援助由政治导向为主转向多元需求 D.不结盟外交政策导致中国援助对象减少 解析:选C。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相关知识可知,对外援助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服务于政治到20世纪80年代服务于经济建设的需求,故选C项。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2023年·黄冈调研)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代的大部分时间里,中国与这些国家建立起来的“宗藩关系”是能够奏效的,从而维持了东亚世界的长期和平。但某些时候,中国也不得不使用武力帮助藩属国抵抗外敌。如明正德六年(1511年),满刺加被佛郎机(即葡萄牙)人攻陷,该国国王派使节向明朝求援……到了晚明,随着东亚世界新的地区强权兴起,它们不断挑战中国在既有的国际秩序中的主导地位,甚至直接向中国发起进攻。结果,东亚固有的国际秩序名存实亡,其主导者明朝被迫面对一个截然不同而充满危险的新局面。 ——摘编自李伯重《历史复盘:“中华朝贡体系”得与失》 材料二 当中国被突如其来的西方文明冲击之时……中国外交开始了被迫的转型来适应这突如其来的变化并设法维护清朝的统治。在此后一系列交涉过程中的失利也使得统治阶级开始意识到清政府的对外交往不再是只重“天朝”虚名的礼尚往来的传统模式,而是关系到国家主权和国家兴亡的对外交涉。当统治阶级在其保护传统的心态下进行勉强效仿西方模式而试图调和矛盾的同时,侵略的创伤却促发了中国开始观察世界、学习先进的行动,激发了中国内部促进变革改变困境的力量……尽管晚清外交转型没有能够指导晚清外交奏响胜利的旋律……推进了中国在诸领域内西学东渐的进程。 ——摘编自路遥《简论中国近代外交的转型》 材料三 万隆会议是新中国外交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阐述了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代表的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形成了“求同存异”的万隆精神,促进了中国与亚非等新兴民族国家关系的发展……使得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看到:与非社会主义国家和平共处乃至发展友好关系是可能的;建立国际和平统一战线是可行的。 ——摘编自徐蓝《世界近现代史1500~2007》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明以后中国传统的宗藩关系出现的变化,并分析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国近代外交转型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其历史影响。(10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万隆会议所反映出的中国外交新态势。(7分) 答案:(1)变化:日益受到严重的挑战。原因:新航路开辟后,西方殖民国家的侵扰与破坏;与西方贸易增多,获得先进技术,东亚新兴强权国家兴起;明朝政治腐败、社会危机严重,国力受到影响。 (2)特点:是中西方文化碰撞的产物,呈现出被动转型的特征;从务虚向务实转变。评析: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近代中国屈辱外交的局面,但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推动了外交理念的变革;开阔国人视野,增强了国人对西方的了解,加速了西学东渐的进程;有利于近代中国融入世界潮流,客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猜你喜欢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