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学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1部分模块1古代中外文明的历程课时跟踪检测22.doc
下载文档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学年 高考 历史 二轮 复习 部分 模块 古代 中外 文明 历程 课时 跟踪 检测 22
课时跟踪检测(二) (建议用时:45分钟 分值:8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23·广东华附、广雅、省实、深中四校联考)下表为“东汉、西晋政府户数、口数统计表”,据此可推知( B ) 东汉157年 西晋280年 下降比例 户数 10 677 960 2 459 840 77% 口数 56 486 856 16 163 863 71.4% A.西晋时期对地方政权的控制得到加强 B.从东汉到魏晋土地集中现象十分突出 C.战乱死伤是魏晋户口统计下降的主因 D.东汉后期自耕农经济得到持续的发展 解析 观察表格可知,东汉到西晋102年左右的时间,政府控制的户数和口数在大幅度下降,这与正常的社会发展状况不符合,说明政府在统计户数和口数时,存在漏报或瞒报的情况,主要是由于土地过度集中造成的,故选B项;政府控制的户数和口数在大幅度下降,这是西晋时期对地方政权控制放松的结果,排除A项;战乱死伤是魏晋户口统计下降的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项;东汉后期社会动乱频繁,土地兼并现象严重,自耕农经济得到持续的发展与实际情况不符合,排除D项。 2.(2023·安徽宣城调研)南北朝时,凡是出任吏部官职者,都必须精通谱学,否则便难以称职。官府编撰《百家谱》多卷,使官员的任命“彝伦有序”。该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 A.选官制度实行九品中正制 B.政府加强对士人人身控制 C.古代宗法观念的影响深远 D.顺应民族融合现象的出现 解析 据材料可知,南北朝时期选官注重门第,说明当时的选官制度是九品中正制,故选A项;材料没有涉及士人的人身安全,排除B项;材料没有强调宗法观念的影响,排除C项;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加强符合史实,但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3.(2023·河南天一大联考第三次考试) 北魏中后期,工商业者由原来与“皂隶”并称,不准与自由民通婚,不准衣袖、不准做官,上升为与“吏民”同列,可上书言事甚至做官。这一变化( C )    A.推动了北魏工商业的发展 B.使北魏统治基础得以削弱 C.说明北魏抑商政策的松动 D.为民族融合奠定了基础 解析 根据材料“工商业者由原来与‘皂隶’并称,不准与自由民通婚,不准衣袖、不准做官”,反映了抑商的一面,“上升为与‘吏民’同列,可上书言事甚至做官”,说明抑商政策出现了松动,故选C项;“推动了北魏工商业的发展”,是这一变化的影响,排除A项;工商业者社会地位的提高,扩大了北魏统治的社会基础,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北魏中后期的经济政策,排除D项。 4.(2023·安徽合肥检测)在7世纪的中国,追求各种各样的外来奢侈品和奇珍异宝的风气从宫廷传播开来,广泛地流行于城市居民中。如男子头戴豹皮帽,妇女穿波斯风格的窄袖紧身服,一些贵族甚至在城市里搭起了突厥人的帐篷。这一现象( A ) A.得益于开明开放的政策 B.打破了传统的华夷观念 C.不利于社会风气的改善 D.消除了民族之间的隔阂 解析 据题干反映在7世纪的中国,无论宫廷还是城市居民,均追求外来奢侈品,说明唐朝政府奉行开明的对外政策,对外贸易频繁,故选A项;传统的华夷观念一直存在于古代中国人的思想中,直到近代魏源等人的新思潮诞生后才被逐渐打破,排除B项;唐朝社会风气较为优良,排除C项;题干反映的是中外关系,排除D项。 5.(2023·湖南四校高三摸底)由唐至宋崛起的士大夫阶层,上对社稷安危,下对生民利病,无不抱有舍我其谁的主体意识(道德理性至高无上)与深切真诚的现实关怀。这反映出 ( A ) A.儒家理想人格的感染力量 B.程朱理学与陆九渊心学的合流 C.儒、佛、道三教融合趋势初显 D.社会环境促进主流思想的转变 解析 唐宋时期士大夫阶层具有崇高的社会责任感,这缘于由唐开启的儒学复兴运动和程朱理学对礼义廉耻等观念的弘扬,A项正确;儒、佛、道三教融合开始于魏晋时期,C项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唐宋时期我国社会的主流思想仍然是儒家思想,此时主流思想并未发生转变,D项错误,排除。 6.(2023·广东深圳调研) 古时帝王田猎具有“昭孝德”“训武事”的意义。在北宋前期,因其军事色彩、易滋长骄奢之心又劳民伤财而饱受争议。“澶渊之盟”后,田猎之礼逐渐消解,直至废除。这一变化( B ) A.说明儒家礼制观念淡化 B.折射出当时政治文化的取向 C.反映了重文轻武的政策 D.推动宋代理学思想的新发展 解析 据材料“‘澶渊之盟’后,田猎之礼逐渐消解,直至废除”信息,可见重大政治活动对政治文化的影响,故选B项;“古时帝王田猎具有‘昭孝德’‘训武事’的意义”没有体现儒家礼制观念淡化,排除A项;“因其军事色彩、易滋长骄奢之心又劳民伤财而饱受争议”与重文轻武无关,排除C项;“宋代理学思想”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封建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商品经济的发展,排除D项。 7.(2023·山东临沂模拟)北宋初年,宋太宗曾下诏令江南诸州种植原产北方的粟、麦、黍、豆,江北诸州“就水广种粳稻”。真宗时期,又“以江淮、两浙稍旱即水田不登”,从福建调拨旱稻占城稻种子,到三地播种。这些措施( C ) A.推动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B.加快了粮食品种的研发 C.体现了重视农业生产 D.促进了南北商品的流通 解析 太宗和真宗对农业颁布的诏令,体现了对农业的重视,故选C项;推动经济重心南移,与材料“从福建调拨旱稻占城稻种子,到三地播种”不符,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政府对农业的重视,没有涉及粮食品种的研发,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农业生产状况,排除D项。 8.(2023·湖北武昌调研)宋代科举考试不断完善,竞争日趋激烈,对考试通过名额有严格限制。下表是部分年份的州试录取率。 时间 州试录取率 1106年 3% 1190年 1.3% 13世纪 1% (据《哈佛中国史——宋的转型》制表) 这一现象说明( D ) A.考试内容限于程朱理学 B.考试人数逐年下降 C.社会矛盾必将日趋尖锐 D.精英教育不断强化 解析 据表格及结合所学知识,宋朝科举制走向完善,录取率降低说明进行精英人才选拔,故选D项;材料未提及考试内容,排除A项;录取率逐年下降不等同于考试人数下降,排除B项;宋朝科举制度走向完善,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排除C项。 9.(2023·山东济南模拟)宋代土地买卖盛行,出现“千年田换八百主”“田宅无定主”的现象,政府出台了较为严密的法律,对土地买卖实行规范化管理,要求买卖双方在政府机构办理登记备案手续,作为土地产权转移的证明。这一做法( C ) A.有效保护了自耕农经济 B.反映了宋代商业立法的完备 C.促进了土地私有制发展 D.说明政府立法抑制土地兼并 解析 北宋时期实行“田制不立”“不抑兼并”政策,才会出现题干中“千年田换八百主”“田宅无定主”的现象,这样就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故选C项;题干反映的是自耕农经济遭到破坏,排除A项;题干反映的是关于农业的问题,而不是商业问题,排除B项;北宋时期的土地政策促进了农村的土地兼并,排除D项。 10.(2023·安徽清北培优联盟一模)欧阳修在一篇祭祀亡友的文章中写道:“(一个人)生而为英,死而为灵。其同乎万物生死而复归于无形者,暂聚之形;不与万物公尽而卓然其不朽者,后世之名。自古圣贤,莫不皆然,而著在简册者,昭如日星。”这反映了,当时( B ) A.理学关于世界本体论的阐释 B.文人看重人生的精神价值 C.统治者关于政治权力的加强 D.史家关于修史权力的维护 解析 据材料“不与万物公尽而卓然其不朽者,后世之名。自古圣贤,莫不皆然,而著在简册者,昭如日星”,得出文人看重人生的精神价值,故选B项;世界本体是关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而文中文人看重人生的精神价值,排除A项;题干没有涉及政治权力,排除C项;题干没有涉及修史的问题,排除D项。 11.(2023·广西南宁、玉林、贵港模拟)南宋时期,贺寿、赠祝、以词代简等应用性词作中,议论化成分比较常见;写山水风月,常寓含某种幽微之理。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C )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市民阶层的需求 C.尚理风气的影响 D.空谈义理的浸染 解析 据题干及所学知识可知,幽微指细小、轻微,也可指深奥精微,理学使儒学哲学化与材料“幽微之理”含义相符,故选C项;商品经济的发展带来文学的世俗化倾向而不是材料的“幽微之理”, A项错误;市民阶层的需求是文学通俗而不是“幽微之理”, B项错误;材料“应用性词作”说明不是空谈义理, D项错误。 12.(2023·四川广元一模)南开大学教授李治安认为:元朝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也是两宋否定唐后期藩镇分权的继续,相当于自隋朝始第三个“正—反—合”阶段的“合”。作者旨在说明行省制( A ) A.是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有机结合 B.巩固了元朝中央统治和国家的统一 C.消除了地方分权和实现了中央集权 D.解决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矛盾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作者认为元朝行省制是郡县制的发展,也是两宋加强中央集权的继续,故选A项;行省制“巩固了元朝中央统治和国家的统一”史实正确,但与题中作者主旨不符,排除B项;行省制消除了地方分权,排除C项;D项“解决了”说法错误,排除。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37分) 13.(2023·江苏常州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先秦时期是古代中国民族精神构建的时代。《礼记·礼运》语谓:“圣人耐(能)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者,非意之也。必知其情,辟于其义,明于其利,达于其患,然后能为之。”《周易·乾卦·象传》语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是人们从天象而感悟人道,认为人应当像自然的运行那样生生不息,不断前进。《礼记·中庸》所谓“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种精神,在先秦时期常常被称为“中和”或“和合”。 材料二 宋儒在学术上坚持求新,张载认为“学贵心悟,守旧无功”。理学把自然、人生、社会融为一体,在熔铸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道德情操等方面起到了重大作用。理学家在建立体系时,大多经历了“泛滥释老,返诸《六经》而后得”的过程,显示了中华文化的包容与创新的民族特色。 ——以上材料摘编自郑师渠《历史视野下的中华民族精神》 (1)据材料一,概括先秦时期所构建的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9分) (2) 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宋明理学为例说明“中华文化的包容与创新的民族特色”。(16分) 答案 (1)基本内涵:天下一家的统一精神;自强不息的开拓精神;兼收并蓄的包容精神(或“求同存异”的和谐精神)。 (2)包容:融合先秦以来中国内生的民族精神,接受外来佛教思想的精华,以佛道思想解释儒家义理;包含程朱理学、陆王心学等学术观点不同的流派;创新:形成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将自然、人生、社会融为一体;继承先秦以来民族文化的内核和灵魂并坚持学术的不断创新,使儒学更具思辨性、哲学性。 14.(2023·四川绵阳一模)(12分) 材料  注释:①、②:为店铺幌子,各书:“孙羊店”、“正店”;③:灯笼 图为《清明上河图》(局部)中的情景,结合所学的中国古代史知识,从图中提取一个细节,指出它所反映的宋代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图片细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要准确全面) 解析 观察图,据图中“①、②:为店铺幌子,各书:‘孙羊店’‘正店’;③:灯笼”等可以看出一些历史信息:如店铺临街而建,夜市、饮食服务设施完备,然后联系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