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学年
高考
地理
二轮
复习
部分
仿真
训练
仿真训练卷一
一、选择题
(2023年·陕西省汉中市质量检测) 一个城市的人口生态位是指人口受教育程度和年龄结构决定的该城市人口所处的地位。城市的生态场势指人们在某城市工作和生活的适宜度。城市人口生态位与城市生态场势均衡的城市为协调型城市。下图分别示意18个中心城市人口生态位(左图中三条曲线为等生态位线)和生态场势指数关系(右图中三条曲线为等生态场势线),图中数字表示依据相关指数排序的序号(序号越大,相关指数表现越好)。据此完成1~3题。
1.下列城市中,发展最协调的是( )
A.重庆 B.深圳
C.上海 D.武汉
2.据图判断,下列城市中人才最容易外流的是( )
A.大连 B.福州
C.长沙 D.武汉
3.下列城市与该市实现协调持续发展的措施,对应最合理的是( )
A.武汉—吸引年轻人就地工作 B.西安—提高人口受教育程度
C.重庆—鼓励劳动力外出务工 D.昆明—优化人口年龄结构
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可知,序号越大,相关指数表现越好。结合图示信息及选项可知,深圳的纵坐标、横坐标数值均较大,因此发展最协调,选B。第2题,根据材料可知,序号越大,相关指数表现越好,反之,序号越小,相关指数越差,区域发展不协调。选项中,长沙的人口生态位与生态场势严重不协调,工作和生活适宜度相对较差,因此容易导致人才的外流,选C。第3题,城市与该市实现协调持续发展的措施应因地制宜。武汉吸引年轻人就地工作可以让城市保持活力,A合适;西安人口受教育程度已经比较高了,提高人口受教育程度的发展措施不是最迫切解决的问题,B错;重庆本来人就不多,鼓励劳动力外出务工会对当地发展不利,C错;昆明的发展势头正好,人口年龄结构较为合理,D错。据此分析选A。
答案:1.B 2.C 3.A
(2023年·江苏省苏州市期末考试)2023年年5月北京市研究建设全程无红绿灯的封闭式自行车“高速路”,计划在现有道路基础上进行改造,连通公交服务不便捷的大型社区回龙观和中关村产业园,规划了两条线路(下图)。读下图完成4~5题。
4.推测北京市规划的自行车“高速路”位于( )
A.中心商务区内 B.市区与郊区之间
C.行政文化区内 D.工业区与商业区之间
5.与线路一相比,线路二的优势在于( )
A.沿线绿化带多,穿越路网少
B.途经商业区,便于人们购物
C.造价更低,可利用已有车道
D.经过站点多,服务居民范围广
解析:第4题,根据材料可知,封闭式自行车“高速路”全程无红绿灯,用于连通公交服务不便捷的大型社区回龙观和中关村产业园,据此结合图示推测,北京市规划的自行车“高速路”位于市区与郊区之间,选B。第5题,与线路一相比,线路二穿越路网多,线路更长,造价更高,但经过站点多,服务居民范围广。两条线路都没有途经商业区。据此分析选D。
答案:4.B 5.D
(2023年·贵州省凯里市模拟)20世纪50年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本科学家发明了地膜覆盖技术并应用于农业生产。近年来,我国西北地区采用黑白条带地膜覆盖法(如下图所示),即在垄中间用透光性高的白色塑料薄膜,垄两侧用透光性低的黑色塑料薄膜,以此提高农作物产量。据此完成6~8题。
6.20世纪50年代,日本科学家发明的地膜覆盖技术最可能首先应用于( )
A.水稻种植 B.樱桃种植
C.蔬菜种植 D.棉花种植
7.在垄两侧铺设黑色塑料薄膜可以( )
A.降低土壤湿度 B.抑制垄两侧杂草滋生
C.改善土壤肥力 D.促进作物光合作用
8.垄中间的白色塑料薄膜能够保持土壤中的水分,关键在于其能够( )
A.增加大气降水 B.减少地表下渗
C.增加地表径流 D.减少水分蒸发
解析:第6题,20世纪50年代,日本科学家发明了地膜覆盖技术并应用于农业生产。考虑到成本因素和投入产出比,最初地膜覆盖技术最可能应用于单位面积产值较高的种植类型,比如蔬菜种植。故C正确。水稻、棉花产值比较低,樱桃属于乔木,不用地膜覆盖, 故A、B、D错误。第7题,由于黑色薄膜透光率低,阳光多被薄膜吸收,因此可减少杂草的光合作用,从而抑制垄两侧杂草滋生,故B为正确答案,D为错误答案。薄膜不管是白色还是黑色,都能减少水分蒸发,保持膜内土壤湿度,故A错误。薄膜覆盖不能影响土壤的肥力,故C错误。第8题,图中白色塑料薄膜的铺设,避免了阳光照射以后土壤水分直接蒸发进入大气,而且能够将土壤中蒸发的水分拦截在薄膜内,再渗入土壤,达到保持土壤水分的作用。故正确答案为D。地膜不能增加大气降水,另外,即便当地大气降水增加,因为薄膜具有不透水性,降水也无法进入薄膜内影响土壤的水分,故A错。不透水的薄膜覆盖在地表,可以减少渗入地下的水分,增加地表径流,但是这些却无法影响薄膜内土壤的水分,故B、C错。
答案:6.C 7.B 8.D
(2023年·全国大联考) 2018年11月2日,我国第35次南极考察队搭乘“雪龙”号科考船赴南极科考,此次考察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在南极冰盖建设我国第一个永久机场。机场选址于距离中山站28千米的冰盖上,预计跑道长度为1 500米,宽为80米。如图为我国南极科学考察站位置示意图。读图回答9~11题。
9.建设我国第一个南极永久机场的意义在于( )
①扩大考察范围,提升科考效率 ②增强我国的国防实力 ③有利于克服极夜现象,增强科考连续性 ④增强南极地区交通通达性,提高运输能力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0.我国建设南极永久机场可能遇到的主要困难有( )
①冰盖滑动,地基不稳定 ②处于风力强劲的西风带南部,施工难度大 ③积雪厚度大,无法满足飞机起降要求 ④深居南极内陆,材料运输困难
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11.假若一架飞机执行科考任务,从长城站起飞,沿最短距离航线飞行到即将兴建的南极永久机场,飞行方向是( )
A.一直向东北 B.一直向西南
C.先向东南再向东北 D.先向西南再向西北
解析:第9题,在没有飞机的情况下,科考队员只能乘船进行科考,而利用飞机观测可以扩大考察范围,且可提升科考效率,①正确;修建机场有利于我国向南极地区运送科考所需的物资与设备,并能及时救助遇到困难的科考队员,故可增强南极地区交通通达性,提高运输能力,④正确;在南极建设机场对增强我国的国防实力影响不大,②错误;不能克服极夜现象,③错误。故选D。第10题,机场选址于冰盖上,冰盖滑动,会造成机场地基不稳;冰盖上覆盖着厚厚的积雪,不能满足飞机起降要求,且对积雪改造处理的难度大。故①③正确。机场选址于极地东风带内,②错误;该永久机场选址于沿海地带,材料运输难度不大,④错误。故选B。第11题,南极永久机场位于长城站东南方向,从长城站起飞沿最短距离航线飞行到南极永久机场需经过“大圆劣弧”,飞行方向应该是先向东南再向东北。故选C。
答案:9.D 10.B 11.C
二、非选择题
36.(2023年·广东省深圳市调研)阅读图文资料,完成相关问题。
某科考队于11月考察南美洲巴塔哥尼亚地区,发现该地距海洋近,但很少受到海洋水汽的“滋润”,草原、沙漠广布,但多外流河,沙漠中分布有保存完好的大片石化森林。科考队员遇到当地游牧民特维尔切人赶着牲畜游牧,并得知他们每年在大西洋沿岸与安第斯山草场之间定期迁徙放牧。下图是巴塔哥尼亚地区略图及石化森林形成的一般过程。
(1)分析巴塔哥尼亚高原很少受到东西两侧大洋水汽“滋润”的原因。
(2)分析干旱的巴塔哥尼亚地区多外流河且流程中流量损耗相对较少的自然原因。
(3)推测巴塔哥尼亚地区“石化森林”的形成过程。
(4)指出考察期间(11月)特维尔切人游牧迁徙的方向,分析迁徙目的地该季节适宜放牧的有利条件。
解析:(1)巴塔哥尼亚高原东西两侧大洋水汽难以到达的主要原因从盛行西风和地形方面分析。(2)巴塔哥尼亚地区多外流河的原因可从河水补给、流速和流程角度分析。安第斯山脉冰雪融水多,使河流流速加快,据图可以看出,陆地东西宽度小,河流流程短,流量损耗相对较少。(3)“石化森林”的存在说明这里曾经有森林,可以推测在安第斯山脉形成前,巴塔哥尼亚受西风带来的水汽影响,气候湿润,森林茂密,后来在山脉形成过程中,火山喷发埋没了森林,这些森林化石后经外力作用才露出地表。(4)11月份为南半球的夏季,山区温度升高,冰雪融水增加,利于放牧,故向海拔高的山区迁徙。
答案:(1)巴塔哥尼亚地处西风带,但西部高大的(安第斯)山脉阻挡了太平洋水汽进入;巴塔哥尼亚高原海拔较高,且西风使大西洋水汽向东输送,大西洋水汽也难以进入。
(2)河流多发源于高大的安第斯山脉,冰雪融水补给较多,河流流量较大;地势西高东低,河流落差较大,流速较快;陆地(东西方向)狭窄,河流较短,河流流程中蒸发、下渗损失较小。
(3)安第斯山脉还未隆起之前,巴塔哥尼亚地区受西风的影响,降水丰富,森林茂密;板块运动(碰撞挤压)使安第斯山脉隆起抬升,大量的火山喷发导致大片森林被火山灰埋没,经过漫长的地质作用森林演变成化石;外力(侵蚀、搬运)作用使埋藏在地下的石化森林出露地表。
(4)方向:由大西洋沿岸迁徙到安第斯山地(草场)。有利条件:当地11月份以后进入夏季,安第斯山冰雪融水增多,牧草丰富;山地牧场海拔高,气候凉爽;蚊虫少,可减少蚊虫叮咬。
37.(2023年·广东省深圳市调研)阅读图文资料,完成相关问题。
改革开放后,广东顺德依托外来资本、丰富的低技能劳动力和充足的土地资源等优势,成为以家电、家具、机械等专业镇为单位的经济快速增长地区,各镇产业区之间多为制造业的上下游供应关系。近年来,伴随着以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出现,顺德制造业企业积极实施“机器代人”战略,较成功地实现了从要素驱动模式逐步向技术创新驱动模式转变,在产业升级、空间布局、就业结构等方面焕然一新。下图示意“机器代人”战略带动下的产业平台空间扩散与集聚过程。
(1)从制造业区位条件变化的角度,说明顺德制造业积极实施“机器代人”战略的理由。
(2)简述机器人产业与传统产业的相互促进作用。
(3)概述“机器代人”战略实施以来顺德地区产业空间分布的变化特点。
(4)分析“机器代人”战略实施后顺德地区对劳动力需求的变化。
解析:(1)广东顺德是在丰富的低技能劳动力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且有政府的支持,加之标准化市场的需求和科技的保障,“机器代人”成为必然的趋势。(2)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可知传统产业升级提供更先进的自动化设备,实现生产流程升级,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而传统产业为机器人产业提供广阔的市场。(3)从图中可以看出,创新产业空间明显增多,并取代了图中的机械功能区。(4)机器人可以取代低技能劳动力,从事低技能机械重复的生产环节;随着“机器代人”的增多,机器人相关的高技能人才需求增加,相关的服务管理人员增加。
答案:(1)廉价劳动力和土地资源等成本优势减弱(或中西部、东南亚等地劳动力和地价方面的比较优势更加突出);国际市场对传统工业产品的需求逐渐萎缩(定制化、小批量生产趋势使得规模效益优势不再突出);产业升级对创新人才和新技术的需求越来越高;政府对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加大。
(2)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可以为传统产业升级提供更先进的自动化设备,实现生产流程升级,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或促使传统产业生产附加值更高的产品,实现产品升级);传统产业为机器人产业提供广阔的应用市场。
(3)出现了与机器人相关的新产业空间并逐步向外扩散;传统产业空间(机械功能区)逐渐被新兴产业空间取代。
(4)(从事简单机械重复、危险性高、污染大的生产环节以及机械重复的服务环节的)低技能劳动力需求减少;(机器操作工、机器维修工、机器人运营管理等与机器人产业相关的)高技能劳动力需求大量增加;(衍生出机器人研发设计、信息技术、数据处理、教育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