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单姓血缘型村落长乐屿后村聚落礼仪空间特征_关瑞明.pdf
下载文档

ID:354647

大小:1.44MB

页数:4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3-22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单姓 血缘 村落 长乐 屿后村 聚落 礼仪 空间 特征 关瑞明
184摘要:单姓血缘型村落内部具有十分明显的宗族血缘社会关系,是村落最原始的形式。单姓血缘型村落的聚落空间与血缘关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村落中的崇祖与祈福同时也影响着聚落空间的演变。文章以福州市长乐区首占镇屿后村为案例,从不同方面对屿后村传统人居文化进行分析,解读村落的聚落空间,探析村落中传统建筑承载的传统文化与其背后的涵义。Abstract:The single surname bloodline village has a very obvious clan bloodline social relationship,which is the most primitive form of the village.The settlement space of single-surname blood-related villages is inextricably linked with blood relationship.Worshiping ancestors and praying for blessings in the village also affect the evolution of the settlement space.Taking Yuhou Village,Shouzhan Town,Changle District,Fuzhou City as a case,this paper analyzes the traditional human settlement culture of Yuhou Village from different aspects,interprets the settlement space of the village,and explores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carried by traditional buildings in the village and the meaning behind it.关键词:单姓血缘型村落;祈福;聚落空间布局;祖厅;境庙Keywords:single surname bloodline village;praying for blessings;settlement space layout;ancestral hall;temple of folk beliefs文关瑞明福州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教 授硕士生导师卓定宇福州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硕士研究生DOI:10.19875/ki.jzywh.2023.02.059引言在长期农耕社会发展过程中,乡村积累了许多优秀的文化遗产,然而城镇化的进程导致传统聚落出现了“破坏性建设”的现象,村落的保护问题令人担忧,乡风文明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优良的人文环境,振兴乡村文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物质空间的重塑和社会文化的传承,关系到民众的生活质量和心灵归属。我国乡村聚落的形成与地缘、血缘的关系密不可分,血缘型村落内具有明显的血缘关系,分为单姓血缘型村落与多姓血缘型村落。福州市长乐区首占镇屿后村作为福州地区“紫云黄氏”历史最悠久的村落,共有287 户人家,均为黄姓,村落保留着“单姓血缘型村落”特点。村落内现存着数座承载着紫云黄文化的“祖厅”,且村落中境庙众多,祈福礼仪也十分丰富。1 祈福与崇祖1.1 祈福(1)锦鲤祈福鲤鱼在众多鱼类中地位颇高,“鲤鱼跃龙门”的民间叙事更使得鲤鱼在中国传统社会拥有着传奇和尊贵的色彩。在民间传说中锦鲤往往是幸运、吉祥的象征,锦鲤因此成为民间高度信仰的吉祥物。屿后村的村民认为锦鲤是祥瑞的象征,在聚落中存在着一些与锦鲤相关的元素。屿后村位于双鲤山的东面,双鲤山亦是屿后村聚落内最高的山峰,山上保留着早期屿后村的传统聚居空间,是聚落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位于村委会对面呈半圆形的锦鲤池以及村内最大的境庙锦鲤堂也都以锦鲤命名,均表现出在人们心中锦鲤的特殊意义。(2)神灵祈福“境”是指以共同信仰为特征的区域。每一境都有一定的地域范围,境内居民一般共同建造庙宇,俗称境庙,奉祀一个或若干个特定的神明作为保护神1。一座境庙,供奉一个主神,通常还有若干配神。屿后村属于唐山境的境域内,村内仍现存唐山境的标志以及境主庙大王宫的旧址。唐山境由五社组成,分别是屿后、赤屿、塘屿、黄李、大田王,其中黄李与大田王现同属于黄李村。神祇类型指村落中众多神祇的类别,祈福神祇涉及万事万物,按其来源分为(超)自然神祇和历史人物神祇两类2。在一个“境”的区域内,民众有着共同的祈福礼仪与祭祀特征,屿后村是一个祈福礼仪较丰富的村落。屿后村境庙大部分的祈福仪式都与惩恶扬善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eremonial Space of the Yuhou Village of Changle,a Village with a Single Surname单姓血缘型村落长乐屿后村聚落礼仪空间特征185227|2023|02建筑历史与理论与乡村聚居空间形态有着极大的关联性。2 屿后村概况2.1 历史沿革旧时双鲤山下是一片茫茫大海,海水退潮之后是一片滩涂,被称为断屿。明朝永乐年间,黄亨孤身一人由厦门市同安区鼎尾村迁入长乐首占,以打渔为生,停泊于断屿海边时与“旁”姓人家相熟联姻后繁衍后代,并逐渐于双鲤山上形成聚落。随着自然环境演变,上洞江旁渐渐形成冲积平原,江水分流出十八条浦道,村落犹如一块岛屿卧在浦后,故改名为屿后村。村落距今约有 600 年历史,1987 年屿后村成为首占镇的一个行政村。如今屿后村全村共有 309 户,人口1061 人,随着人口增长,聚落向双鲤山东面相关,村民认为通过这些祈福仪式可以保佑村落的安宁。1.2 崇祖血缘关系对乡村的影响十分广泛。血缘是中国所有村落社会的本质,所有的村落都具有不同程度的血缘联系3。“崇祖”是后辈子孙对祖先的追思缅怀,以及对先祖留存下来的宗族精神的崇拜。在屿后村这样一个单姓血缘型村落中,保存着浓厚的祭祀氛围,屿后紫云黄氏族人将祖先的居所保留作为祠堂,当地人称为“祖厅”。将先人留下的祖屋作为承载紫云黄氏文化的物质空间,是屿后村村民表达对祖先的追思与传承宗族精神的特色方式。崇祖不仅是乡村传统文化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还不断扩展。2.2 聚落空间布局屿后村地域面积大约 110 公顷,村庄建设用地主要集中在双鲤山上及其东面区域,聚落地势东西高,中部低,东为董奉山,西为大象山,中间地带为冲积平原,局部高差较大。聚落向东为大面积农田,聚落布局以西部传统古建筑为内核,沿东部发展,其纵向格局为“山-村-田-江”的形态,展现出传统农耕文明中“四素同构”的生态理念。屿后村仍保留有较为完整的街巷空间格局,主要入口东西向道路修建为水泥路,其他巷道呈树枝状连接到主路上。屿后村的聚落空间经过发展演变分为传统时期组团与近现代时期组团。传统时期组团以“祖厅”为核心节点,主要分布于双鲤山上,组团内多为传统建筑,风貌较为统一,通过石阶路交织。近现代时期组团分布于聚落东部,其建筑基本为解放后新建,较为均匀地分布于现今村落的主要道路两侧。3 祠堂建筑及其聚落空间3.1 屿后紫云黄氏脉络据 福建通志 记载,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大批士族百姓因战乱逃至闽地,史称“衣冠南渡,八姓入闽”。据黄文肃公谱记载,河南固始的黄元方南渡后将江夏黄的文化带入福建,后其子裔居于福州黄巷。黄守恭为黄元方第十三世孙,其父黄崖于隋末迁至南安郡东南十五里西洞州(今泉州市鲤城区)。泉州府志中记载黄守恭献桑园宅、建开元寺,又称紫云寺,开元寺中的檀越祠也成为紫云黄氏的祖庙。黄守恭听从僧人遣五子分居五地并作“示儿诗”,黄守恭也被奉为江夏紫云派始祖。屿后紫云黄氏已传二十四世,村民基本都姓黄。据同安金柄紫云黄氏族谱记载,屿后黄氏是由同安紫云黄氏分衍而来,黄守恭第四子黄纶(二世)迁至厦门同安金柄后,其子裔黄友谅(二十九世)迁至同安鼎尾村。据长乐紫云黄氏族谱记载,明朝永乐二年(公元 1404 年),黄友谅子裔黄亨避难至长乐首占屿后村,后生有一子名为仲,仲公生一子德荣,单传两代。德荣公长子黄齐居屿后,次子黄敏的后代文缨与文经迁至赤屿村,赤屿黄氏后人将两兄弟供于其宗祠,而留在屿后村的紫云黄氏子孙分衍出长房、二房与三房(表 1),两村同宗同族,都尊黄亨为长乐紫云黄氏的开基始祖,屿后村也成为典型的单姓血缘型村落。3.2 祖厅与祠堂建筑特征屿后村民所称的“祖厅”原是先贤所建的居所,由其子孙后辈继承并保存至今,“祖厅”即是祠堂,公婆厅是宗祠,其余的是支祠。表 1屿后村世序与房份简表(表格来源:作者自绘)图 1公婆厅平面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186“祖厅”是农耕文明时代,村落经济薄弱但宗族观念浓烈的一个社会写照。(1)公婆厅公婆厅为屿后始祖黄亨在明朝年间所建,在长乐方言中,“公婆”一词则就是“祖爷爷和祖奶奶”的意思,是人们对先辈的统称。因此,始祖黄亨所建的祖厅就被称为公婆厅。公婆厅作为空间布局的核心,承载着屿后村悠久的宗族历史与礼制文化。现今公婆厅仍是首占所有紫云黄氏族人认同的祖厅,包括迁往赤屿村的黄氏族人。祖厅的格局通常为住宅形式,很多都是住、祀混合体。公婆厅为三开间,平面循两条相互垂直的对称轴对称分布,中间为面积较大的大厅,满足了其作为仪式空间的礼制祭祀需求,两侧房间较多且排列整齐,体现了公婆厅曾经作为居住空间的建筑特征。与一般宗祠明显不同的是公婆厅前院与周围环境并非高墙相隔,而是开放的,由矮墙将其同道路划分,具有区域性但封闭感不强(图 1)。(2)叔隆公祖厅叔隆公(十一世孙)祖厅位于公婆厅的东侧,建于清朝年间,是属于二房的祖厅,其形制与公婆厅类似,但建筑规模更小。(3)德居公祖厅德居公(十四世孙)祖厅是属于长房的祖厅,位于聚落的北面最高处,由三座三进的建筑连排组成,五柱厅,开放三个大门,形态特征都体现出清代民居的特点。(4)昌道公祖厅于清乾隆年间所建造的昌道公(十六世孙)祖厅属于长房,建筑形制也与德居公类似,现作为其子孙婚丧嫁娶的仪式空间。3.3 祖厅分布对聚落空间的影响在屿后村地缘是血缘的投影,不同区域上的靠近可以说是不同房份血缘上亲疏的一种反映。随着屿后村的黄氏子孙人数增多,祖厅已不足以满足所有人的生活需求,后辈就在祖厅周围建造属于自己的小家庭居所,形成一系列以祖厅为中心呈辐射状的组团。双鲤山上的建筑由南至北从木构建筑逐渐过渡到砖木建筑,由明清时期建筑风格过渡到民国时期建筑风格,可见早期聚居空间形态演变先是以公婆厅为中心呈团状聚居,而后向北逐渐扩张。屿后村黄氏始祖所建的公婆厅居于较为中心的位置,不同房份及其子孙亲眷的居所则根据血缘亲疏等原则围绕公婆厅布局,形成多个从属性的聚居空间。位于山下的昌道公祖厅也是聚落空间形态演变的一个标志,说明屿后村黄氏族人自十六世起已将聚居范围扩大至山下,屿后黄氏族人依附先辈而居的传统习性使得民居住宅排布以祖厅建筑为起点,逐渐向地势平坦处发散,血缘谱系的宗族结构与空间布局相互对应(图 2)。4 祈福及其礼仪空间4.1 屿后村祈福的多元性村落的构成包含:以民居建筑为主的生活场所;以街巷老井为主的公共设施;以供奉各种神灵为目的的庙宇场地。境庙即土地庙,是由古代的社庙转化而来,后来陪祀神逐渐取代土地神成为主祀神(境主神),社庙也就逐渐演变为境庙4。唐山境的主神是大王及其夫人,屿后村民同境内其他信众一样都会去大王庙祭拜。供奉于锦鲤堂内的华光大帝则是屿后黄氏的保护神,是唐山境之下的“屿后社”中地位最高的神祇。屿后村内其他小型境庙的祀神产生的原因可分为三种:一是某个时期灾害疾病的盛行导致民众寻求心理慰藉;二是华光大帝座下的配神独立成庙;三是由外村外姓的女性嫁入屿后村带来的保护神,先是“寄居”在他人的境庙中,后建起神龛大小的小庙,至经济条件允许或发生表明神灵“灵验”的事件,最后被民众接受建成庙宇。屿后村聚落的境庙共有十三图 2祖厅与房份分布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图 3锦鲤堂首层平面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187227|2023|02建筑历史与理论参考文献:1陈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