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学年
高考
历史
二轮
复习
板块
中国近代史
专题
现代
中国文化
发展
历程
练习
专题八 近现代中国文化发展历程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23年·广西桂林一模)据统计,从1840年到1861年止,至少出现了22种有关世界史地方面的著作。如姚莹的《康輶纪行》反映了当时中国的边疆和世界形势;夏燮的《中西纪事》分析西方殖民扩张史,提出中国已被纳入世界局势变化的轨道中。这( )
A.直接引发了中国近代化运动
B.揭露了列强瓜分中国的图谋
C.推动国人重新审视世界格局
D.反映国人对西学的迫切要求
解析:选C 材料说明鸦片战争后二十年间中国至少出现了22种有关世界史地方面的著作,如姚莹的《康輶纪行》和夏燮的《中西纪事》均反映了当时世界形势,这会推动国人重新审视世界格局,故选C项;新思潮萌发推动国人开眼看世界,冲击了传统天朝上国观念,但这种思想的理性化不能直接推动近代化运动,排除A项;材料中的历史地理方面的著作仅对当时世界形势进行介绍,未认识到列强瓜分中国的阴谋,且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是在甲午战后,排除B项;鸦片战争后新思潮的萌发是部分先进中国人开眼看世界的表现,但当时国人仍沉浸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中,因而新思想不能反映广大国人的要求,排除D项。
2.(2023年·广东湛江调研测试)1862年,曾国藩提出了“泰西以商战二字立国”的观点。1885年中法战争之后,张之洞又强调“以工商立国”“以兵战为用”。这体现了当时( )
A.政府立国政策的转变
B.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商本思想的逐渐形成
D.近代社会转型的艰难
解析:选C 由“泰西以商战二字立国”“以工商立国”“以兵战为用”可知主要指思想的转变,而不是政策的转变,故A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商战思想,而不是强调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故B项错误;由“泰西以商战二字立国”“以工商立国”“以兵战为用”可知洋务派从商战到重视商业发展思想的演变,故C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的是思想的转变,而不是强调近代社会转型,故D项错误。
3.(2023年·辽宁凌源一模)康有为在上清帝第四书中明确提出要“设议院”,使“政皆出于一堂”“事皆本于众议”“可行者,酌用;不可行者,置之”。据此可知,康有为主张的君主立宪制( )
A.直接照搬了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度
B.没有摆脱君主专制思想的羁绊
C.体现了当时中国民众的斗争需求
D.为后来民主共和思想奠定基础
解析:选B 依据材料“康有为在上清帝第四书中明确提出要‘设议院’,使‘政皆出于一堂’‘事皆本于众议’‘可行者,酌用;不可行者,置之’”,可知康有为的君主立宪仍然强调君主的权威,所以应该是没有摆脱君主专制思想的羁绊,故选B项;英国君主立宪制下国王统而不治,国家的权力中心在议会,而康有为仍然强调君主权威,所以不是直接照搬英国的君主立宪,排除A项;康有为主张的君主立宪反映了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主张,而非中国人民的斗争需求,排除C项;康有为维新思想主张在保留君主的前提下进行渐进的改良,而民主共和思想主张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所以康有为主张的君主立宪不能为民主共和思想奠定基础,排除D项。
4.(2023年·吉林期末)据记载,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所创办的《万国公报》《中外纪闻》《强学报》等宣传变法思想的报刊,起初在京师多是赠予阅读,不久士大夫争相阅读,其后“报刊盛行”。这反映出维新人士( )
A.已开始尝试现代营销策略
B.致力于打破政府的报刊管制
C.注重营造变法的社会氛围
D.重视提高国民群体文化素质
解析:选C 由“创办的《万国公报》《中外纪闻》《强学报》等宣传变法思想的报刊,起初在京师多是赠予阅读,不久士大夫争相阅读,其后‘报刊盛行’”可知维新人士比较注重营造变法的社会氛围,故选C项;通过创办报纸宣传维新思想并不能说明他们开始尝试现代营销策略,而且营销主要是通过广告等对产品进行介绍和推荐,但维新派的报纸主要是开阔大家的眼界,让更多人认识新的思想,营造较好的社会氛围,排除A项;B项题中并未涉及,排除B项;维新派创办的报纸主要是宣传维新思想,并不能说明重视提高国民群体文化素质,排除D项。
5.(2023年·安徽“江淮十校”联考)李大钊在《青春中华之创造》一文中号召青年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取由来之历史,一举而摧焚之,取从前之文明,一举而沦葬之,变弱者之伦理为强者之人生,变庸人之哲学为天才之宗教,变‘人’之文明为‘我’之文明”。这说明李大钊( )
A.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明
B.全盘肯定西方资产阶级文明
C.对东西方文明存在偏激认识
D.主张有选择地吸收西方文明
解析:选C 虽然材料中李大钊对中国传统持完全的否定态度,但这并没有涉及对“变弱者之伦理为强者之人生”信息的解读,这属于对材料信息的片面解读,故A项错误;同样,“全盘肯定西方资产阶级文明”也是对材料信息的片面解读,故B项错误;由“取由来之历史,一举而摧焚之,取从前之文明,一举而沦葬之,变弱者之伦理为强者之人生,变庸人之哲学为天才之宗教”可知,李大钊在这里对中西方文化持绝对的否定和肯定态度,存在着很大的认识偏差,故C项正确;根据材料得知,李大钊主张对西方文化持绝对的肯定态度和全盘的吸收对策,故D项错误。
6.(2023年·广东广州调研)据统计,1899~1918年,中国国内出现了多篇《共产党宣言》的译文,译者主要采用片译、段译和摘译等方式进行翻译;翻译的内容也被夹杂在社会进化论、改良主义、三民主义等社会思潮中传播。这一现象说明当时( )
A.文学革命方兴未艾
B.阶级矛盾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
C.新民主主义革命思想兴起
D.国人尚未深入了解马克思主义
解析:选D 材料“翻译的内容也被夹杂在社会进化论、改良主义、三民主义等社会思潮中传播”说明当时国人尚未深入了解马克思主义,故选D项;新文化运动中的文学革命发生在1917年,与材料提供的时间不符,排除A项;19世纪末中国社会的最主要矛盾是民族矛盾,排除B项;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于1919年,与材料提供的时间不符,排除C项。
7.(2023年·湖南衡阳二模)孙中山在评价苏俄新经济政策时说:“此种新经济政策,其精神与余所主张之民生主义,不谋而合。”孙中山说“不谋而合”是基于二者( )
A.都以发展资本主义为目标
B.都主张以经济手段改善民生
C.都符合各自民主革命的国情
D.都重视市场在经济中的作用
解析:选B 据题干中孙中山评价新经济政策“此种新经济政策,其精神与余所主张之民生主义,不谋而合”,并结合所学,可知两者都有利于经济发展,有利于改善民生,故选B项;新经济政策是为了更好地建设苏俄,巩固工农联盟,排除A项;新经济政策实施时,苏俄已经完成民主革命任务,排除C项;孙中山的侧重是新经济政策与民生主义有相同之处,说明有利于改善民生,且新三民主义的节制资本带有抑制垄断的意图,排除D项。
8.(2023年·四川宜宾三模)1924年8月,孙中山指出:“现在一般青年学者信仰马克思主义,一讲到社会主义,便主张用马克思的办法来解决中国社会经济问题,但是我们今日师马克思之意则可,用马克思之法则不可。”这反映出当时国民党( )
A.注重借鉴科学社会主义的精神
B.丧失了领导国民革命的主导地位
C.试图消除与中国共产党的分歧
D.逃避现实希求在革命中得到认可
解析:选A 由“今日师马克思之意则可”得出注重借鉴科学社会主义的精神,故A项正确;由“1924年8月”并结合所学可知,此时处于国民大革命时期,国民党在国民革命军中占主导地位,故B项错误;据材料“用马克思之法则不可”可知没有消除与中国共产党的分歧,故C项错误;材料“我们今日师马克思之意则可”反映了孙中山联俄联共的主张,表明孙中山勇于革新观念,故D项错误。
9.(2023年·湖北武汉调研)1945年4月,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阐述了新民主主义国家的政治体制同苏联的区别,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中华民主共和国”“几个阶级联合专政的共和国”等新的概念以区别“苏联式的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的共和国”。这些概念的提出( )
A.体现了中共对中国国情的正确分析
B.标志着新民主主义理论产生
C.反映出中共认识到苏联模式的弊端
D.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
解析:选A 根据材料“《论联合政府》……‘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中华民主共和国’‘几个阶级联合专政的共和国’”,结合所学可知,根据我国国情,我国走的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要把我国建设成在无产阶级领导下,联合一切民主阶级统一战线的政治制度,故选A项;1940年,《新民主主义论》第一次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完整理论,排除B项;根据材料“苏联式的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的共和国”,结合所学可知,我国实行“两步走”的战略,由新民主主义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这只是区别,不是苏联模式的弊端,排除C项;D项指的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民主政治建设的状况,排除D项。
10.(2023年·山东滨州模拟)1979年11月26日,邓小平会见美国和加拿大客人时曾明确指出:“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一论断( )
A.标志着经济体制改革理论的成熟
B.明确了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C.推动了改革开放战略决策的提出
D.突破了传统社会主义理论的束缚
解析:选D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标志着经济体制改革理论的成熟,与题干中时间不相符,故A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明确了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与题干中时间不相符,故B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开放决策是在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做出的,与题干中时间不相符,故C项错误;根据题干中“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得出:突破了传统社会主义理论的束缚,故D项正确。
11.(2023年·安徽六校测试)1959年6月,苏联决定提前终止《中苏国防新技术协定》,不再向中国提供原子弹模型和生产原子弹的技术资料。随后,美国、英国、法国三个核大国也对中国在原子科学技术上实行严密的封锁。上述情况逼出了中国自研原子弹的“596工程”。这说明中国的原子弹研制( )
A.缺乏人才 B.缺少技术
C.开局不利 D.迎难而上
解析:选D 材料“1959年6月,苏联决定提前终止《中苏国防新技术协定》……随后,美国、英国、法国也对中国在原子科学技术上实行严密的封锁……逼出了中国自研原子弹的‘596工程’”说明在巨大的压力下,中国人没有屈服而是迎难而上,故选D项。
12.(2023年·安徽黄山二模)下表是新中国成立后,高校学习文、法、商、教育等文科学生在总学生中的占比,从比值变化中,我们可以得出( )
时间(年)
1949
1953
1956
文科学生占比
10%
14.90%
9%
A.国家发展工业的需要
B.教育体制照搬苏联模式所导致
C.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需要
D.国家调整国民经济的需要
解析:选A 结合所学可知,1953年我国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受国家工业化发展的影响,此时需要大量的理工科人才,1953~1956年高校学习文、法、商、教育的文科学生在总学生中的占比不断下降,故A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2023年·四川三诊)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春秋时,孔子对西周礼乐文明进行多方面阐述,形成了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战国时,一大批思想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主张,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汉武帝独尊儒术,确立儒学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正统地位。魏晋玄学,唐朝佛学繁荣,传统儒学受到挑战,也促进了儒学的创新和发展。到了宋代,儒佛道学说相互渗透,形成吸收佛道思想阐释儒学的新学派——理学。宋元时期,科技、史学、文化、艺术高度繁荣。明清之际,个性解放的思想出现。清初,君主专制高度发展,文字狱愈演愈烈,禁锢了中华文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