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江西省幼儿园教师招聘考试大纲.pdf
下载文档

ID:3540403

大小:1.42MB

页数:114页

格式:PDF

时间:2024-05-25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江西省 幼儿园教师 招聘 考试 大纲
目摇录第一部分摇 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第一章摇 教师职业道德概述1第二章摇 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与专业理念2第二部分摇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第一章摇 学前儿童的感知觉和注意的发展5第二章摇 学前儿童的记忆与想象的发展7第三章摇 学前儿童的语言和思维的发展9第四章摇 学前儿童的情绪与情感11第五章摇 学前儿童的个性13第六章摇 学前儿童的气质和自我意识14第七章摇 学前儿童的亲子关系(早期依恋及其影响)15第八章摇 学前儿童的同伴关系17第九章摇 学前儿童的社会行为181第十章摇 学前儿童的道德发展20第十一章摇 学前儿童的音乐能力发展21第十二章摇 学前儿童的美术能力发展23第十三章摇 学前儿童的游戏心理发展25第三部分摇 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实践工作指导第一章摇 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概述27第二章摇 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中的目标、内容分析及环境创设29第三章摇 幼儿园教育活动组织与指导32第四章摇 幼儿园教育活动评价34第五章摇 幼儿园区角活动的设计与实践指导37第六章摇 幼儿园游戏活动的实践指导39第七章摇 幼儿园其他工作的实践指导42第四部分摇 学前儿童卫生学第一章摇 健康概念与学期儿童生长发育46第二章摇 学前儿童常见病、传染病及其预防46第三章摇 学前儿童心理发育和心理行为问题及其预防48第四章摇 学前儿童的营养与托幼机构的膳食卫生502第五章摇 托幼机构保教活动卫生51第六章摇 托幼机构的环境卫生52第七章摇 托幼机构的安全与意外事故的处理54第八章摇 学前儿童健康教育56第五部分摇 学前教育政策法规一、中共中央、国务院及国家部委相关政策法规57二、省委省政府及相关单位政策法规57附录: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58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683 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743第一部分摇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第一章摇 教师职业道德概述一、教师职业道德的概念及特点(一)教师职业道德概念教师职业道德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活动中所应遵循的行为准则和必备的道德品质。它是社会职业道德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教师行业特殊的道德要求。(二)教师职业道德的特点1郾 境界的高层次性2郾 意识的自觉性3郾 行为的典范性4郾 影响的深远性二、教师职业道德的作用(一)教育作用通过教师职业道德学习,培养教师道德信念,形成教师的职业风范,塑造教师的理想人格,提高教师的精神境界和师德水平,强化教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自豪感。同时帮助教师正确认识教师劳动的意义和价值。(二)调节作用通过教育、评价、命令等方式,指导和纠正教师的职业行为,协调教师劳动中的各种关系。(如师生关系、教师与家长的关系、教师与教师1的关系和教师与社会的关系等)(三)导向作用教师职业道德的内容为教师的职业行为和师德修养指明了努力的方向。其导向作用集中体现在教师职业道德的原则、规范和要求之中。(四)促进作用教师职业道德对教育教育教学工作和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三、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一)忠于人民教育事业的原则(二)教育民主原则(三)教育人道主义原则第二章摇 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与专业理念一、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一)对待幼儿教育事业的道德热爱教育事业是幼儿园教师的基本道德准则,也是幼儿园教师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条件。(二)对待幼儿的道德热爱幼儿是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是评价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水准的重要指标。(三)对待幼儿园教师集体的道德要建立融洽和谐的同事协作关系和形成集体与集体通力合作的良好关系。(四)对待自己的道德教师自身的业务提高和道德修养是衡量师德高低的重要标准。幼儿园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以自己的知识、技能去影响幼儿,还要以自2己的品行、仪表去感染幼儿。摇 摇二、幼儿园教师专业理念与师德(详见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摇 摇(一)职业理解与认识(二)对幼儿的态度与行为(三)幼儿保育和教育的态度与行为(四)个人修养与行为附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育部摇 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 2008 年 9 月 1 日公布)教师20082 号(2008 年修订)一、爱国守法。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职责权利。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二、爱岗敬业。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志存高远,勤恳敬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对工作高度负责,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不得敷衍塞责。三、关爱学生。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四、教书育人。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3五、为人师表。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衣着得体,语言规范,举止文明。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长。作风正派,廉洁奉公。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六、终身学习。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4第二部分摇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第一章摇 学前儿童的感知觉与注意的发展一、学前儿童感知觉的概述(一)感觉和知觉的概念(二)感觉和知觉的种类1郾 感觉的种类:包括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肤觉、运动觉、平衡觉、机体觉。2郾 知觉的种类:按知觉中起主导作用的感觉器官活动可分为视知觉、听知觉和味知觉等;按知觉的对象可分为物体知觉和社会知觉。二、学前儿童的感知觉的发展(一)视觉的发展1郾 视觉集中2郾 视觉敏度3郾 颜色视觉(二)听觉的发展1郾 听觉敏度2郾 听觉定位3郾 听觉辨别(三)知觉的发展1郾 空间知觉的发展:表现在形状知觉、深度知觉、方位知觉、大小知觉等方面。52郾 时间知觉的发展3郾 知觉恒常性三、注意的概述(一)注意的概念注意并非独立的心理过程,而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基本特点。(二)注意的分类1郾 无意注意:也叫不随意注意。它既无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无意注意是被动的、是对环境变化的应答性反应。2郾 有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是注意的一种积极、主动的形式。四、学前儿童注意的发展(一)学前儿童无意注意的发展及特点1郾 刺激物的物理性仍然是引起无意注意的主要因素2郾 与学前儿童的兴趣和需要有密切关系的刺激物,逐渐成为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3郾 随年龄增长不断稳定和深入(二)学前儿童有意注意的发展及特点1郾 受大脑发育水平的局限2郾 在外界环境,特别是成人的要求下发展的3郾 在活动中完成的五、注意的品质1郾 注意的广度:是指在同一瞬间所把握的对象的数量。2郾 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集中于同一对象或同一活动中所能持续的时间。3郾 注意的转移:是指幼儿自觉地调动注意,使之从一个对象转换6到另一个对象上。4郾 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集中到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活动上。六、学前儿童注意分散和防止(一)引起学前儿童注意分散的主要原因1郾 过多的无关刺激2郾 疲劳3郾 缺乏兴趣4郾 教学活动组织不合理(二)学前儿童注意分散的防止1郾 避免无关刺激的干扰2郾 根据幼儿的需要与兴趣组织活动3郾 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的交互并用4郾 合理地组织教学活动第二章摇 学前儿童记忆和想象的发展一、记忆的概述(一)记忆的概念记忆是人脑保持信息、加工信息和提取信息的心理过程。记忆是在感知的基础上形成的,是儿童学习与发展的重要条件。儿童的记忆能力是先天的,所以婴儿就具有记忆能力。(二)记忆的分类1郾 从内容上看,记忆可分为符号记忆和形象记忆。2郾 从对识记的态度看,记忆可分为无意识记与有意识记。3郾 信息加工理论把记忆分为感觉记忆(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三类模式。都包括编码、保持、提取和遗忘等操作。7二、幼儿的记忆特点(一)有意识记较弱,无意识记占主导地位。(二)学前儿童既有机械识记,也有意义识记。(三)学前儿童的再认和再现能力随年龄增长而提高三、儿童的记忆策略(一)视觉复述策略(二)特征定位策略(三)复述策略(四)组织性策略(五)提取策略四、想象的概述(一)想象的概念(二)想象的种类1郾 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2郾 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和幻想五、学前儿童想象的发展(一)学前儿童的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1郾 以无意想象为主2郾 有意想象开始发展(二)学前儿童的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1郾 以再造想象为主2郾 创造想象开始发展六、促进学前儿童想象发展的策略(一)丰富学前儿童的表象,发展其言语表现力8(二)在文学艺术等多种活动中创造学前儿童想象发展的条件(三)在游戏中,鼓励和引导学前儿童大胆想象(四)创造自由宽松的气氛,鼓励每个学前儿童的自由创造第三章摇 学前儿童的语言和思维的发展一、儿童语言发展的概述儿童获得语言,便开始掌握社会交往和思维的工具,儿童逐渐开始使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需要和情感,用语言来调节自己的动作和行为,用语言来认识整个世界。二、儿童语言的发展(一)语音的发展随着近似词音节的增多并能说出一些单词,无意义的连续音节就逐渐减少。儿童大概到 4 岁左右才能全部掌握本民族语言的全部语音。(二)语法结构的发展即儿童初步掌握组词成句的规律。2 6 岁儿童的语法结构大致按如下趋势发展:从混沌一体到逐步分化,句子结构从简单到复杂,句子结构从不完整到完整,句子长度由短到长。(三)语义的发展儿童理解语义包括词义和句义两个方面。语义的发展晚于语音和语法结构的发展。如果 4 岁前儿童基本获得了语音和语法结构的话,那么,相应水平的语义要到 8 9 岁才能获得。三、儿童语言的交际功能(一)从自我中心语言到社会化语言1郾 儿童自我中心语言包括无意义字词的重复,独白以及双人或集9体的独白。2郾 社会化语言包括适应性告知,批评和嘲笑,命令、请求和威胁,问题与回答四种。(二)从外部语言到内部语言四、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趋势(一)直觉行动思维1郾 直觉行动思维概念2郾 直觉行动思维的发展直觉行动思维使儿童能对事物做出一定程度的概括,在刺激物的复杂关系和反应动作之间形成联系。一方面使儿童的动作得以协调,另一方面帮助儿童把客体从时间和空间上组织起来。3郾 直觉行动思维的特点直觉行动思维具有范围的狭窄性和内容的表面性。这种思维一直延续至幼儿园小班时期。(二)具体形象思维1郾 具体形象思维的发展幼儿期儿童主要的思维方式是具体形象思维。这时儿童的思维主要依赖于事物的具体形象、表象以及对表象的联想进行。儿童能够借助表象认识个别对象。具体形象思维是直觉行动思维的演化结果。2郾 具体形象思维的特点一是具体性和形象性,二是开始认识事物的属性。(三)抽象逻辑思维1郾 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儿童的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发展到抽象逻辑思维是思维发展过程中的质变。2郾 抽象逻辑思维的特点其特点一是带有很大的具体性,儿童需要通过直观形象来理解抽象的超经验的概念,即表现为具体形象思维与抽象逻辑思维并存于思01维活动中进行消长的过程。二是抽象逻辑思维是不自觉性与自觉性在思维活动中进行消长的过程。五、皮亚杰的儿童认知/智慧发展的阶段性理论(一)感知运动阶段(0 2 岁)(二)前运算阶段(2 7 岁)(三)具体运算阶段(7 11 岁)(四)形式运算阶段(从 11 或 12 岁开始)。第四章摇 学前儿童的情绪与情感一、情绪与情感的概述(一)情绪与情感的概念情感是对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情绪是情感的具体形式和直接体验,情感是情绪的经验概括。(二)情绪和情感对学前儿童的发展的价值1郾 人类婴儿先天的情绪反射是今后情绪和情感发展的起点。2郾 情绪是激活心理活动和行为的驱力。3郾 情绪具有发动和组织人的探究行为的功能,能够促进或干扰认知的发展。4郾 情绪具有人际交往功能。儿童早期的情感发展对今后人格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而早期的情感创伤也会产生不利的后续影响。二、儿童的基本情绪(一)儿童的基本情绪1郾 微笑2郾 痛苦与悲伤3郾 焦虑和恐惧114郾 愤怒(二)幼儿的情绪和情感特点1郾 易变换2郾 易冲动3郾 易传染4郾 易外露三、学前儿童的情绪和情感的发展(一)学前儿童情绪的发展1郾 情绪的社会化2郾 情绪的丰富和深刻化3郾 情绪的自我调节化4郾 情绪控制与掩饰的成分增加(二)学前儿童高级情感的发展1郾 道德感2郾 理智感3郾 美感四、学前儿童的情绪理解与调控(一)学前儿童的情绪理解儿童情绪的表达能力与其对他人情绪的理解能力密不可分。随着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4 5 岁的幼儿能正确判断各种基本情绪产生的外部原因,并能根据一个人当时的情绪预测其行为。(二)学前儿童的情绪调控儿童对自身情绪的调控有一个发展的过程。这一过程实质上是一个不断观察与学习、不断形成新的条件反射和不断接受强化的过程。21第五章摇 学前儿童的个性一、个性的概述(一)个性概念个性即个体在物质活动和交往活动中形成的具有社会意义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系统。(二)个性的结构个性作为一个心理特征系统,包括三个彼此紧密相连的子系统:个性倾向性系统、自我意识系统和个性心理特征系统。1郾 个性倾向性系统包括需要与动机、兴趣、志向、世界观等要素,是推动个性发展的动力因素,决定一个人的活动倾向性、积极性,集中体现了个性的社会实质。2郾 自我意识系统是一系列自我完善的能动结构,充分地反映着个性对社会生活的反作用,是人的心理能动性的体现。包括自我评价、自我体验和自我监控三个方面。3郾 个性心理特征系统是个性独特性的集中体现,包括气质、能力、性格等心理成分,其中性格是个性最核心的特征。二、个性的特征(一)个性的整体性(二)个性的开放性(三)个性的稳定性(四)个性的独特性31第六章摇 学前儿童的气质和自我意识一、气质的概述(一)气质的概念气质是人心理活动动力方面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它表现为心理活动的速度(如言语速度、思维速度等)、强度(如情绪体验强弱等)、稳定性(如注意集中的时间长短)和指向性(如内向或外向)等方面的特点和差异组合。(二)气质的类型1郾 古希腊希波克拉底对气质类型的划分为胆汁质、多血质、抑郁质、粘液质。2郾 巴甫洛夫的神经活动类型划分为:强而不平衡型;强、平衡且灵活型;强、平衡而不灵活型和弱型。3郾 托马斯根据活跃水平等九个维度,将婴儿的气质划分:容易照看型、难以照看型、缓慢发动型。此外,另有 35%的婴儿属于混合型气质。二、气质发展的特点(一)稳定性(二)可塑性三、自我意识的概述(一)自我意识的概念自我意识是意识的一种形式,指主体对自身的意识。成熟的自我意识至少表现在三个不同的层次上。(二)自我意识的结构1郾 自我认识:包括自我观察、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412郾 自我体验:它是指自我意识在情感上的表现,主要有自尊感和自信感。3郾 自我监控:自我意识在意志和活动方面表现为自我检查、自我监督和自我控制。四、自我意识的发展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主要表现在自我评价、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的发展的三个方面。(一)自我评价的发展特点1郾 从依从性评价发展到独立性评价2郾 从片面、表面性评价发展到全面、深刻性评价3郾 从主观性评价发展到客观性评价(二)自我体验的发展特点1郾 从与生理相关的体验到向社会性体验发展。2郾 易受暗示性。3郾 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丰富,并有一定的顺序性。(三)自我控制的发展特点1郾 坚持性和自制力2郾 具有年龄特点和性别差异。第七章摇 学前儿童的亲子关系(早期依恋及其影响)一、依恋概述早期亲子关系主要表现为依恋。依恋是是一种强烈的持久的情感联系。这种母婴之间的联结,在本质上是一种融情绪、情感、态度及信念于一体的复杂系统,其进化与发展的基础是未成熟、弱小的儿童趋近依恋对象的需要。其生物意义在于个体可以从中获得关爱和安全感,其社会意义在于奠定了儿童日后情感的重要基础。51二、依恋的发展过程(一)依恋建立的前提依恋的发生与建立过程是儿童心理逐渐趋向成熟的过程。为此,依恋的建立需要儿童的识别记忆和客体永久性与“人物永久性冶发展。(二)依恋形成的标志英国心理学家谢弗提出,依恋形成的标志需要符合三条原则:代表性,稳定性与普遍性。(三)依恋的形成阶段1郾 无分化阶段(0 3 个月)2郾 低分化阶段(3 6 个月)3郾 依恋形成阶段(6 个月到 2郾 5 岁)4郾 修正目标的合作阶段(2郾 5 岁以后)三、依恋的类型(一)A 型:即焦虑回避型依恋(二)B 型:即安全型依恋(三)C 型:即焦虑抗拒型依恋其中,B 型为良好、积极的依恋,A 型和 C 型属于消极、不良的非安全型依恋。四、影响依恋安全性的因素(一)稳定的照看者(二)照看的质量(包括照看的态度和环境)(三)儿童的特点(四)家庭的因素五、早期依恋对后期行为的影响(一)早期依恋对认知的影响61(二)早期依恋对情感的影响(三)早期依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第八章摇 学前儿童的同伴关系一、同伴关系概述(一)同伴关系的概念同伴关系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或者主要指同龄人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之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二)同伴关系的性质1郾 垂直关系:是指那些比儿童拥有更多知识和更大权利的成人(主要包括父母和教师)与儿童之间形成的一种人际关系。它体现了成人和儿童之间的一种“权威服从冶关系,这种人际关系交往双方在心理上和地位上是不对等的;2郾 水平关系:是指儿童与那些和他具有相同社会权利的同伴之间形成的一种人际关系。它体现了儿童和生理心理方面处于相同地位的同伴之间的一种“平等互惠冶关系。在儿童社会化过程中,水平关系比垂直关系对儿童的影响更强烈、更持久。一般来说,儿童通常喜欢与同龄伙伴交往,而喜欢与年长儿童交往胜于与年幼儿童交往。二、同伴关系的功能(一)帮助发现自我的功能(二)赋予社会知觉的功能(三)提供情感支持的功能71三、同伴关系发展的趋势(一)儿童交往的特点(二)儿童交往的策略1郾 发起2郾 协调3郾 交换四、影响儿童同伴交往的因素(一)儿童自身的特点1郾 儿童的行为特征2郾 儿童的认知能力3郾 儿童的身体吸引力(二)外部环境的作用1郾 父母的鼓励2郾 教师的影响3郾 玩具与电视第九章摇 学前儿童的社会行为一、学前儿童的亲社会行为(一)亲社会行为概念亲社会行为通常是指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包括分享、合作、助人、安慰、赠与等。是一种个体帮助或打算帮助其他个体或群体的行为趋向。亲社会行为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指标,又是社会化的结果。(二)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阶段和特点1郾 亲社会行为的萌芽(2 岁左右)812郾 各种亲社会行为迅速发展,并出现明显个别差异(3 6 岁)其特点为:一是合作行为发展迅速;二是分享行为受物品的特点、数量、分享的对象的不同而变化。三是出现明显的个性差异。(二)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1郾 换位思考问题2郾 移情作用3郾 父母抚养方式4郾 不同文化的影响二、学前儿童的攻击行为(一)攻击行为的概念攻击行为是一种以伤害他人或他物为目的的行为。同亲社会行为一样,是儿童个体社会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攻击性发展状况既影响儿童人格和品德发展,同时也是个体社会化失败的一个重要指标。(二)儿童攻击行为的发展变化1郾 儿童攻击行为的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工具性侵犯,即儿童渴望得到一种物体、权力或空间,并且努力去得到它,他们为此推、喊或者攻击挡路的人。另一种是敌意性侵犯,意味着伤害另一个人,如打、踢或威胁别人去痛打一个同伴。2郾 年龄较小的儿童的侵犯性要高于年龄大一些的儿童,而且前者的工具性侵犯的比率高于后者。3郾 在整个学前期,儿童的工具性侵犯呈减少趋势,敌意性、故意性侵犯呈增多趋势。(三)攻击行为的影响因素1郾 儿童的教养环境2郾 儿童社会认知的缺陷和歪曲3郾 社会交流与文化影响91第十章摇 学前儿童的道德发展一、道德发展的概述影响儿童行为的内在因素是道德。儿童外在行为的获得、儿童是否愿意采纳社会标准,这不仅仅是一个接受外部强加的指令的过程,更是一个内化的过程。儿童的这一内在的自我约束即道德的发展。二、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皮亚杰认为儿童的道德判断的发展经历两个阶段:(一)他律性道德(大约 5 10 岁)(二)自律性道德(大约 10 岁以后)三、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科尔伯格将儿童道德发展划分为三个水平、六个阶段:水平一:前习俗道德水平(大约在学前期至小学低、高年级)阶段一:以服从与惩罚为取向阶段二:以工具性目的为取向水平二:习俗道德水平(大约自小学高年级开始)阶段三:以“好孩子冶为取向阶段四:以维持社会秩序为取向水平三:后习俗道德水平(大约自青年末期接近人格成熟时开始)阶段五:以社会观念为取向阶段六:以价值观念为取向四、儿童道德发展的影响因素(一)认知因素(二)同龄人的交往02(三)儿童的养育实践(四)教育与文化第十一章摇 学前儿童的音乐能力发展一、儿童音乐能力发展的一般年龄特征舒特戴森以英国和欧美儿童为背景,归纳的 0 17 岁儿童音乐能力发展的一般特点是:0 1 岁:对声音做出各种反应。1 2 岁:自发地、本能地“创作冶并唱歌。2 3 岁:开始模仿唱出听到的歌曲片段。3 4 岁:能感知旋律轮廓,可以培养绝对音高。4 5 岁:能辨别音高、音区并重复简单的节奏。5 6 岁:能理解响亮之声与柔和之声,能从简单的旋律或节奏模式中辨认出相同的部分。6 7 岁:在唱歌的音高方面已较为准确。7 8 岁:有鉴赏协和音与不协和音的能力。8 9 岁:节奏感明显提高。9 10 岁:逐步具有韵律感,能感知两声部旋律。10 11 岁:和声概念建立。12 17 岁:音乐欣赏、认识和情感反应能力均逐步提高。二、儿童歌唱的发展(一)从“本能歌冶到“轮廓歌冶1郾 音高由模糊不清到逐渐分离。2郾 音程以二度和小三度音程为主。3郾 2 岁以前基本无调性,旋律起伏不定,节奏散漫,2 岁以后节奏组织逐步完善。124郾 在自发地创作“本能歌冶的同时接受与年龄相适应的标准的创作歌曲和民歌等。5郾 3 岁以后幼儿歌的“轮廓冶逐渐清晰,开始走向内容的充实和完善。(二)“第一稿冶歌曲的产生儿童掌握一首歌曲的基本过程是:先要学会歌词,接着是节奏,然后是旋律轮廓和音程。5 岁儿童能够较好地唱出一首歌曲,并可能拥有一个广泛的与其文化背景相适应的歌曲“保留曲目冶,但此时儿童的歌唱仍达不到完善、准确的水准。三、儿童节奏能力的发展儿童节奏感和节奏技能随年龄增长而提高。从 1郾 5 岁开始,儿童试图使身体动作与听到的歌曲合拍。4 5 岁儿童能成功模仿打出 2、3 或 4 个音符组成的简单节奏模式。6 11 岁儿童进入节奏感的稳定发展时期,6 岁儿童大多能模仿3、4 个音符组成的节奏模式。8 12 岁儿童能准确模仿 5 个和 7 8 个音符组成的节奏模式。四、儿童旋律感的发展(一)音高辨别力的发展(二)绝对音高的发展(三)调性感的获得22第十二章摇 学前儿童的美术能力发展一、儿童画的心理价值(一)儿童画是视觉语言的表达方式(二)儿童画是创造力的表现二、儿童绘画能力的发展(一)涂鸦期(1郾 5 2郾 5 岁):无秩序的信手涂鸦。(二)象征期(3郾 5 4 岁):也称为“命名的涂鸦期冶。儿童开始对自己画出的图画赋予事物的名称。(三)定型期(4 岁以后):又称图式期。4 岁以后儿童开始努力将头脑中的表象用图画的方式表现出来。1郾 蝌蚪人2郾 逐渐完备的正面人3郾 侧面人(四)写实期(大约 10 岁左右):经过训练,儿童开始用写实的眼光观察事物,正确表现物体的远近和光线的明暗,注意对象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画面的布局结构等。三、学前儿童绘画与其他心理活动的关系(一)绘画与情感(二)绘画与言语发展(三)绘画与信息加工(四)绘画与智力发展(五)绘画与概念形成32四、如何读懂儿童画(一)作画的顺序1郾 儿童一般先画轮廓,再补充细节。2郾 儿童所画的第一个人通常是最爱他的人,或者在他看来是最重要、最权威的人。3郾 图画中成员的先后次序反映了儿童眼中家庭成员的地位。(二)形象的大小一个人在儿童画中越高大,表明这个人在儿童心目中越有威信、越重要。(三)人物关系1郾 儿童通常把自己画在依恋对象的旁边。2郾 家庭成员之间的距离,表明了儿童在情感上与之的亲疏。(四)细部处理如儿童详尽地表达五官的细部,对脸部的兴趣明显大于身体其他部位,说明这位亲人对儿童非常重要。如果儿童画中人物面部五官缺失,通常是儿童对该人物有消极的负面情绪的反映。(五)图画的色彩儿童画中的色彩是情感的温度计。1郾 儿童喜欢将自己钟情的人物和事件涂上暖色调,用最鲜艳的色彩点染自己心目中的亲人,会给他们穿上彩虹般的盛装。2郾 暗淡的色彩是暗淡心情的反映。儿童画中的冷色调表明孩子与所画人物关系不和谐,而黑色通常表明孩子对此人在情感上难以接受。42第十三章摇 学前儿童的游戏心理发展一、儿童游戏心理结构从心理学视角分析,游戏是多种心理成分参与并且以某种行为方式表现出来的复合性心理活动。(一)儿童游戏的心理结构中,认知是重要因素。(二)儿童游戏的心理结构中,动机和情绪是基本成分。游戏过程中儿童情绪体验的性质往往决定了游戏过程的创造性、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游戏过程中儿童的语言具有两种形态:游戏语言与角色语言。游戏语言体现儿童对游戏的向往、追求和在游戏中体会的满足。角色语言决定于特定角色体验及其外化的表征方式。(四)游戏过程中的动作包括表情、手势及材料操作,也是情感交流、角色扮演或造型的基本表现方式。二、游戏中学前儿童的心理特点(一)游戏中学前儿童认知发展特点1郾 游戏中儿童语言发展特点2郾 游戏中儿童创造力发展特点3郾 游戏中儿童智力发展特点(二)游戏中学前儿童社会化发展特点1郾 游戏中的角色社会化角色社会化是儿童学习社会角色规范并且形成相应的行为模式的过程。游戏中学前儿童角色社会化主要体现于初步形成一定的社会角色。2郾 游戏中情感社会化主要通过两条途径实现:一是游戏的社会性使儿童的社会性情感52增强;二是从亲子游戏向同伴游戏扩展,儿童的人际情感不断复杂化并且获得多种情感寄托。3郾 游戏中道德社会化游戏规则是一种特殊形态的道德规范。游戏中儿童道德社会化的特点主要表现在游戏规则的内化与发展之中。(三)游戏中学前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特点二、学前儿童游戏心理的发展趋势(一)学前儿童游戏心理发展过程皮亚杰把儿童游戏的发展划分为三个基本阶段:1郾 练习性游戏阶段(0 2 岁)2郾 象征性游戏阶段(2 7 岁)3郾 规则性游戏阶段(7 11、12 岁)(二)婴儿游戏心理的发展趋势1郾 游戏类型以练习性游戏为主,主要表现为感觉动作游戏。2郾 游戏的认知结构不断分化。3郾 游戏的社会成分不断增加。(三)幼儿游戏心理的发展趋势1郾 游戏类型日益齐全,并且以象征性游戏为主导。2郾 游戏的象征功能不断丰富、完善。3郾 游戏的社会性成分日益多元化。62第三部分摇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摇摇摇与实践工作指导第一章摇 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概述一、幼儿园教育活动涵义及特点(一)幼儿园教育活动涵义幼儿园教育活动是教师以多种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生活活泼、主动活动的教育过程。是体现“自主与主体特质冶和“主客观因素和作用冶的活动。(二)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特点1郾 整合性2郾 生活性3郾 趣味性4郾 动态性二、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基本类型(一)从活动的结构角度可分为学科领域结构的教育活动和主题单元结构的教育活动。(二)从活动的特征角度可分为生活活动、游戏活动和学习活动。(三)从活动的内容领域角度可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和艺术领域教育活动。(四)从活动的性质角度可分为儿童自主生成活动和教师预先设置的教育活动。72(五)从活动的组织形式角度可分为集体活动、区角(小组)活动和个别活动。三、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概述(一)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的涵义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可以被看成是对教师教学组织行为的一种预先筹划,它是对一系列外部事件进行精心设计和安排的过程,其目的是为了支持和促进儿童内部的学习。(二)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的主要内容1郾 对学习活动目标的设定2郾 对学习对象、学习需要的分析3郾 对学习情境的发展4郾 对活动资源的开发和利用5郾 对学习过程的安排和调整6郾 对学习对象行为的预测和评估等四、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的理论基础(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二)认知派学习理论1郾 知识的建构主义理论2郾 最近发展区理论五、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的基本原则(一)发展性原则1郾 以促进儿童的发展为出发点,应当适应儿童的发展水平,考虑儿童的原有基础。2郾 以促进儿童的发展为落脚点,以“发展冶作为教育活动设计的核心,以有昨儿童的发展作为依据和准则。(二)主体性原则821郾 以儿童为活动的主体2郾 在重视儿童主体性的同时,适时、适地、适宜地发挥教师的主体性。(三)渗透性原则1郾 教育活动内容相互渗透和整合2郾 教育活动形式相互渗透和整合(四)开放性原则1郾 目标的开放、灵活和适时调整2郾 内容的开放、丰富和多元3郾 形式的开放、多向和灵活第二章摇 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中的目标、内容分析及环境创设一、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中的目标分析(一)了解不同层次的教育目标1郾 幼儿园的教育目标2郾 幼儿五大领域(健康、语言、社会、科学和艺术)各领域的教育目标3郾 幼儿园教育活动目标(二)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中的不同目标取向1郾 行为目标2郾 生成性目标3郾 表现性目标(三)幼儿园教育活动目标的表述1郾 目标表述的基本要素:行为、条件、标准2郾 目标表述的具体要求:具有可操作性,清晰准确,可检测性,统一性和整合性。92二、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中的内容分析(一)教育活动内容的类别与分析1郾 认知类教育活动内容的分析:分为言语信息、智力技能和认知策略三类。2郾 动作技能和情感态度类教育活动内容的分析(二)幼儿园教育活动内容选择的原则1郾 能反映时代发展特征,有利于幼儿的后续学习和长远发展2郾 能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符合幼儿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3郾 能对应和覆盖教育活动的目标要求4郾 能引发和满足幼儿的兴趣和需要5郾 能考虑季节、节日以及周边环境资源等因素6郾 能体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三)五大领域教育活动内容1郾 健康领域的教育活动内容2郾 语言领域的教育活动内容3郾 社会领域的教育活动内容4郾 科学领域的教育活动内容5郾 艺术领域的教育活动内容(四)幼儿园各领域教育活动内容的特点1郾 广泛性和启蒙性2郾 综合性和整体性3郾 生活性和生成性(五)幼儿园教育活动内容的设置与编排1郾 从兴趣入手2郾 从经验入手3郾 从教材入手4郾 从联系入手03三、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中的环境创设(一)幼儿园环境的概述1郾 幼儿园环境的概念:幼儿园环境是指幼儿园内幼儿身心发展所必须具备的一切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的总和。2郾 幼儿园环境的分类从形式上分为室内环境和室外环境;从其组成性质可分为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3郾 幼儿园环境的作用一是促进幼儿的认知发展;二是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二)幼儿园环境创设的原则1郾 全面性原则2郾 参与性原则3郾 可变性原则4郾 安全性原则(三)幼儿园物质环境创设的要求1郾 创设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活动环境2郾 创设与主题内容相符合的活动环境3郾 创设富有教育性、创意性的活动环境(四)幼儿园精神环境创设的要求1郾 构建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2郾 帮助幼儿建立友好的同伴关系3郾 创设安全、自由的心理环境13第三章摇 幼儿园教育活动组织与指导一、幼儿园教育活动组织与指导概述(一)教育活动组织与实施过程中的基本要素1郾 教师教师是教育活动的组织、指导与实施的重要因素。不仅要具备先进的教育观念,处理好教师权威和儿童权威的关系,教师主体和幼儿主体的关系;还应具备观察了解幼儿、与幼儿积极互动、及时转变角色、不断评价的反思的教育能力。2郾 幼儿幼儿是独立的、自主的、真实的、感性的、能动的、创造的个体。(二)教育活动组织与指导的基本原则1郾 灵活性原则2郾 主导性原则3郾 针对性原则二、幼儿园教育活动中的师幼互动(一)师幼互动内涵1郾 师幼互动定义师幼互动是指发生在师幼之间的交互作用和影响。幼儿园师幼互动是指发生在幼儿园的教师与幼儿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行为和过程的综合。2郾 师幼关系基本特征一是相互平等和民主的关系;二是相互依赖和接纳的关系。3郾 师幼互动的作用其作用体现在为了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也是有效教学得以实施的途径;为幼儿提供模仿和学习的榜样;有助于幼儿对教师产生23情感依赖和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二)有效师幼互动的支持策略1郾 激励式互动策略:主要包括情境感染、语言催化和情感分享。2郾 追随式互动策略:主要包括环境创设、变换调整、耐心等待和及时反思。3郾 挑战式互动策略:主要包括问题质疑、启发思考和推动深化。三、幼儿园教育活动组织与指导的一般性策(一)观察策略观察是教师借助于感官或一定的手段工具,运用一定的方法捕捉发生在教育活动情境中的各种信息的过程。可分为自然情境和特别情境中的观察。包括以下几种观察:1郾 活动开始阶段的观察:通过观察判断幼儿对活动内容、材料及活动组织形式是否感兴趣,为后续活动提供一个良好开端。2郾 活动进行阶段的观察:观察幼儿的互动情况,如幼儿与材料、环境的互动情况;与教师和同伴互动情况;观察互动中幼儿的行为、语言、动作和情绪等等。通过记录分析,提出更好的教育策略支持幼儿的学习。3郾 活动结束阶段的观察:观察幼儿在整体活动中参与态度、情绪反应、或是对下一步活动的愿望、是否希望得到教师和同伴的评价,与他人是否愿意一起交流讨论等,为教师对整个活动进行综合的评价提供有效的信息。(二)导入策略导入主要是激发幼儿的参与活动的兴趣,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引导幼儿主动探究与思考,也可为活动作前期知识、经验铺垫和迁移。主要方式包括激趣导入、游戏导入、情境导入、问题导入。(三)提问策略1郾 启发式提问2郾 分散式提问333郾 层叠式提问无论运用哪种提高策略,要注重提问的有效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体现在提问形式的多样性、灵活性。主要有:展示式提问、开放式提问、启发式提问、换位式提问;二是体现在提问使用的目的性、艺术性上;三是体现在教师是否将“疑冶字引入教学过程,启发幼儿积极思维,并在教育活动中允许幼儿以适合自己的方式、方法、速度学习。四是体现在是否通过双向、多向提问形成学习过程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良性循环。(四)回应策略回应是指教师在与幼儿的“对话冶与互动中的一种作为教育者的态度和策略,是教师敏锐地意识到幼儿的需要而及时给予的引导和帮助。1郾 重复2郾 反问3郾 提炼:主要有提升式回应和提炼式回应。第四章摇 幼儿园教育活动评价一、幼儿园教育活动评价的原则(一)尊重性原则(二)科学性原则(三)全面性原则(四)情境性原则(五)个别化原则二、幼儿园教育活动评价的内容(一)对幼儿学习的评价内容431郾 幼儿对教育活动的参与度主要评价在教育活动进行过程中幼儿的注意力集中程度;在学习、探索以及表达活动中的积极性、自主性、能动性程度等;2郾 幼儿的情感态度主要评价幼儿在教育活动过程中的情绪状态,包括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学习态度、情感语言和动作。3郾 幼儿的学习方式主要评价幼儿在教育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学习风格及采用的倾向性学习方式和策略,包括学习方式的多样性、个别性、独特性程度和表现。4郾 幼儿在教育活动中的互动程度主要评价幼儿在教育活动过与他人互动交流的状况。包括与他人的互动次数、互动形式和互动有效性。5郾 幼儿在教育活动中的能力主要评价教育活动中幼儿在能力发展水平上的表现和反映,包括幼儿在活动中的语言表达能力、敢于提问迁移、分析判断等思维发展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创造性表达能力。6郾 幼儿的学习习惯主要评价在教育活动中幼儿对学习、探索活动的坚持性;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善于倾听他人、接纳他人意见;与他人友好合作、交流协商能力。(二)对幼儿发展的评价1郾 了解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主要包括肢体运动智能(运动能力)、语言智能(倾听阅读、语言表达)、空间智能(技能展示)、人际智能(适应集体、交往合作、关爱情感)、内省智能(认识自己、自理能力)、数理逻辑智能(数形时空)、自然观察智能(基本常识、探索操作)这些智能。2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