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哈密市第十五中学2023学年高二历史4月质量检测试题.doc
下载文档

ID:35256

大小:32.50KB

页数:9页

格式:DOC

时间:2023-01-06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哈密市 第十五 中学 2023 学年 历史 质量 检测 试题
新疆哈密市第十五中学2023学年高二历史4月质量检测试题 第I卷 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有25道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有学者认为:开放厦门等更多的通商口岸、废除行商制度、改革关税税制和税率、在中国沿海占领岛屿、在华实施治外法权、废止对外人一系列管理措施等,不仅是英人通过不平等条约取得的权益,更是1830年以来在华西方人反复论证、一再要求的目标。该观点意在说明 A.中国的顽强抵抗延缓了列强侵略步伐 B.鸦片战争是内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C.资本输出是列强侵略中国的根本动力 D.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有其历史必然性 2.近代史上清政府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最初清政府总希望找机会更改条约,有时甚至就没打算真心遵守条约;后来清政府却要求“如约者即为应允”“违约者概行驳斥”,即一是自己守约,二是要求对方也守约。这种变化在一定程度上说明 A.清政府的外交逐步与国际社会接轨 B.清政府对列强条约要求曾全面回绝 C.清政府最终由保卫主权转向卖国立场 D.清政府始终利用国际外交规则维护主权 3.“西方国家通过建立条约口岸和扩展商务,争夺贸易利益和经济特权,俄国人则既强调贸易收益也强调取得领土。从南和从北而来的两股推进势力,实实在在地构成了一种钳形活动。”上述现象始于 A.第一次鸦片战争 B.19世纪末瓜分狂潮 C.第二次鸦片战争 D.20世纪初袁氏当政 4.国学大师钱穆曾指出,“若太平天国成功了,便是全部中国历史失败了。”他之所以这样评价太平天国,主要依据是 A.太平天国革命纲领具有进步性 B.太平天国未能联合其他反清力量 C.农民阶级不代表先进的生产力 D.太平天国破坏了中国的自然经济 5.鸦片战争后,上海所在的江浙地区成为了生丝出口的主要地,到十九世纪五、六十年代,生丝出口由江浙地区转向广州,并且在广州还出现了最早的近代机器缫丝工业,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外国资本对上海严格控制 B.广东受到了清政府的扶持 C.传统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D.政治局势影响经济的发展 6.日本学者藤村道生关于甲午战争的评论:“北洋陆军装备毛瑟枪和克鲁伯炮,所以,在武器方面,它比使用村田式步枪和青铜山炮的日军优越。它是内战和示威用的以及完全没有近代战争所必须的给养、运输机构和兵站设备。”这反映出当时中国军队 A.不是真正的国防军队 B.只学西方的军事技术 C.军事实力比日军先进 D.更适合对外防御侵略 7.石约翰对《清季外交史料》中的“主权”二字进行统计,发现从1875年至1894年间,“主权”二字仅在每百页出现“一次”,而从甲午之后的1895年起,“主权”二字的出现频率显著增加。这反映出 A.甲午中日战争是近代中国分水岭 B.晚清政府坚持“天朝上国”思想 C.甲午战后中华民族意识逐渐觉醒 D.西方的“主权”思想已引入中国 8.胡绳先生认为,列强支持清政府的政策中包含着一个无法解决的矛盾:一方面它们要清政府保持腐败与懦弱的状态,因而只能屈服于外国的压力,遇事妥协让步;另一方面又想使它具有足以镇压亿万人民群众的力量,以造就有利于外国侵略者的内部安定秩序。列强的这种矛盾在以下哪个条约中表现最为明显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9.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提到:“孙中山割辫子于广州起义失败之后,显示了一个革命先行者同王朝的决裂;黎元洪割辫于武昌起义的枪口逼迫之下,显示了一个旧官僚在推拽之下的政治转折;袁世凯割辫于就任民国大总统前夕,显示了一个名义上是共和主义者,但内心却是专制君主的人舍鱼而取熊掌的权衡。”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孙中山割辫表明了坚持改良主义的立场 B.黎元洪割辫体现了其人坚持革命的倾向 C.袁世凯割辫反映了民主科学已深入人心 D.三人割辫折射了近代民主革命成为潮流 10.陈独秀在总结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时,敏锐地意识到“当下的革命阻力已不再是表面上的制度与体制是否与现行的社会政治形势相一致,而是体制层面的价值体系是否符合民众之心理”。陈独秀强调的是 A.提高国民觉悟是政治变革的前提 B.民主共和的观念尚未深入人心 C.辛亥革命完成了政治革命的任务 D.辛亥革命后中国政治生态优化 11.武昌起义时,武汉新军以“铁血十八星旗”作为革命的标志,其中“十八星”代表汉族聚居的十八省。但该旗帜在中华民国成立时并未获选成为中华民国国旗,取而代之的是象征“汉满蒙回藏”等五大民族共和的“五色旗”。辛亥革命时期旗帜的变化从本质上反映了 A.中国恢复主权完整的独立国家地位 B.孙中山放弃了多民族国家统一的追求 C.辛亥革命以民族平等、团结为目标 D.革命党人为维护政权改进民族主义思想 12.“一时间,从通都大邑到穷乡僻壞,从垂暮老人到黄磐稚子,无不喊出‘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走狗张作霖’‘工农兵联合起来’的口号”。根据上述表述推断,该时期指的是 A.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B.五四运动时期 C.国民大革命时期 D.抗日战争时期 13.“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习近平总书记十九大后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瞻仰中共一大会址引起热烈反响。下列关于中共“一大”的表述,正确的是 A.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B.认识到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 C.确定党的中心任务是领导工人运动 D.认识到掌握革命武装力量的重要性 14.陈云向共产国际报告时说:“我们撤换了‘靠铅笔指挥的战略家’,推选毛泽东同志担任领导。……我们党真正成熟起来了,尤其是党的领导人成熟了。”这反映出当时 A.共产国际的指导是红军长征胜利的保障 B.“左”倾错误给红军造成重大损失 C.中共独立自主地解决了革命的实际问题 D.军事路线事关红军长征的生死存亡 15.长征是中国工农红军进行的伟大战略转移,这里的“转移”是指: A.党的工作重心转移 B.革命的中心地区的转移 C.中国革命性质的转移 D.中国革命方式的转移 16.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说:“从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武汉失守这一时期内,国民党政府的对日作战是比较努力的……一时出现了生气蓬勃的新气象。”此处“新气象”主要是指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建立 B.敌后战场已成为主战场 C.国民党军队基本扭转了战局 D.全国性抗战局面的形成 17.抗战期间,共产党发动和武装民众形成的众多抗日根据地,不仅破坏了日本“以战养战”的目的,而且钳制了近60%的日本陆军军力。其中“百团大战”历时3个多月,毙伤日军20645人、伪军5155人,给日本侵略者以极大震摄。这体现了中共抗战 A.始终是抗日战场上的主力军 B.得到了国民政府的大力支持 C.是为了配合国民党的正面战场 D.加速了日本侵略者灭亡的步伐 18.1937年底,中国政府邀请苏联派遣军官援华。次年5月,聘请苏联人担任中国军队的军事总顾问。几年间,在华的苏联军事顾问总计超过300人,包括6位元帅、15位将军。这反映出 A.世界反法西斯同盟阵营正式形成 B.国民党践行孙中山的“三大政策” C.中国政府采取“一边倒”外交 D.意识形态分歧让位于国家安全战略 19.1946年4月,陕甘宁边区政府颁布的《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规定:“边区、县、乡人民代表会议(参议会)为人民管理政权机关”“人民普遍直接平等无记名选举各级代表,各级代表会选举政府人员”。这一文件颁布的主要目的是 A.建立边区苏维埃政权 B.落实重庆和谈的民主建国要求 C.探索新民主主义宪政 D.团结民主力量以赢取解放战争 20.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战略进攻,是在独特的形势中以独特的方式展开的,即战略进攻任务的人民解放军主力,采取了不要后方,不是正面稳步推进,而是千里跃进的方式;外线作战和内线作战同时并存,密切配合,在战略上双方形成犬牙交错的状态。以下能够体现这一独特方式的是 A.战略反攻,扭转战争形势 B.淮海战役,消灭国军主力 C.辽沈战役,开始战略决战 D.渡江战役,推翻国民政府 21.2011年7月,习近平在庆祝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的讲话中指出:“只要我们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走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发展路子,西藏必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下列有关西藏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在中央政府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一项长期的根本的政治制度 C.我国五个省级自治区都是在新中国成立后建立起来的 D.1954年宪法最早提出在民族聚居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22.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指出:“我党同党外民主人士长期合作的政策,必须在全党思想上和工作上确定下来。我们必须把党外大多数民主人士看成和自己的干部一样,同他们诚恳地坦白地商量和解决那些必须商量和解决的问题。”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①《共同纲领》 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③政治协商制度 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3. 1982年宪法把“公民的权利和义务”这一章放在“国家机构’之前,使本次修宪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据此可知,这次修宪“新”在 A.表明国家权力来源于人民的委托 B.体现对人文主义的一贯追求 C.凸显了宪法保障人权的核心价值 D.反映了主权在民的宪法原则 24.1987年,台湾民众发起返乡运动,印发《我们已沉默了四十年》的传单30万份。传单写道:“难道我们没有父母?而我们的父母是生是死不得而知。我们只要求:‘生’则让我们回去奉上一杯茶;死’则让我们回去献上一炷香。”这一潮流促成了 A.两岸隔绝状态的打破 B.“九二共识”的达成 C.“和平统一”口号的提出 D.海峡两岸“三通”的开展 25.在总结“一国两制”在澳门的实践经验时,有学者说:关于澳门历史,长期以来中葡史学界各说各话,但从1980年代起,澳门知识界开始大量挖掘、整理、出版历史文献档案,希望还历史以原貌,带着家国观念做了大量研究。现在发现,把历史的话语权拿回来“非常重要”。这种重要性主要体现在 A.丰富历史文化资源 B.推动九二共识形成 C.随意解释历史现象 D.合理进行价值引领 第II卷 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道小题,其中第26题14分,第27题14分,第28题10分,第29题12分,共50分) 26.(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孙中山认为:“吾国昔为君主专制国家,因人而治,所谓一正君而天下定。数千年来,只求正君之道,不思长治之方。而君之正,不可数数见。故治常少,而乱常多,其弊极于清季。”为防止人治,《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