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模拟
标准
答案
第四部分 模拟标准练
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标准练(A)
1.解析:根据题干内容可知,在三星堆遗址中所发现的“祭祀区”,其主要功能是“祭祀天地祖先”“祈求国泰民安”,据此可知,这是古蜀国信仰与文化的重要体现,故选A项;“祭祀天地祖先”能够体现出古蜀国的神学色彩,但是在题干内容中并没有述及“融入”政治生活之中,排除B项;“祭祀”属于礼乐制度的范畴,但是在题干内容中并没有述及该制度被社会“广泛”认可,排除C项;在题干内容中仅是述及了三星堆遗址这一个早期人类文明,并没有述及其他文明,也就不能得出“多元一体”的结论,排除D项。
答案:A
2.解析:据材料“秦权秦量是秦朝的权衡器和量器实物,出土地点分布极广”,可知秦朝的秦权和秦量分布广,说明使用秦朝统一度量衡的力度大,故选C项;郡县制属于政治制度,秦权秦量属于统一度量衡的实物,排除A项;秦朝短命而亡,并未长治久安,排除B项;修筑驰道沟通南北强调交通的作用,但材料强调秦权秦量出土范围广,排除D项。
答案:C
3.解析:由材料信息唐高祖时期“周公为先圣,孔子为先师”,唐太宗时期“介怀于周公”“诏尊孔子为宣父,作庙于兖州”,唐高宗时期“幸孔子庙,追赠太师,后废周公庙”,唐玄宗时期“开元改为孔子并不祀周公”可知唐前期统治者的评价直接影响周公、孔子的地位,这与当时的社会政治相关,周公与孔子代表两种不同的治国理念,前者代表创业而后者重守成,所以政治统治需要影响人物评价,故选D项;汉武帝时期儒家成为正统思想,儒家思想作为官方的意识形态在封建社会一直没有改变,排除A项;魏晋时期佛道传播动摇儒家正统地位,且材料并未提及佛道思想,排除B项;朱熹之后孟子思想受到重视,被称为“孔孟之道”,排除C项。
答案:D
4.解析:据材料“租约到期,佃户可以辞离别住”“如租户不伏,许令退佃”,可知宋代政府放松了对佃户的人身控制,有利于自由租佃制的发展,故选B项;宋朝的这些规定针对的主要是佃户,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针对的主要是土地买卖现象,排除A项;这些规定减轻了佃农对地主的依附,排除C项;宋代并未产生资本主义萌芽,排除D项。
答案:B
5.解析:由材料“面对明末流民遍地的现实,他不再追求科举功名,转而探求致富之术”可知宋应星面对社会矛盾激化,不再追求个人功名,而是探求“致富”之术,撰成《天工开物》一书,体现出学习以治事、救世为急务,是经世致用思想的体现,故选D项;材料没有提及科举考试的内容和形式,不能得出其僵化,排除A项;“改变了”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由材料“搜集整理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可知是对古代技艺的总结,无法体现出科技信息,排除C项。
答案:D
6.解析:由表格中的信息可知,在1839年以前,林则徐的视野主要集中在国内政治的改革上,例如司法审判和修筑堤坝,1839年后林则徐开始关注世界地理和军事,说明林则徐的视野由改革内政到关注世界,故选A项;林则徐作为地主阶级抵抗派虽然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但是并未主张进行社会变革,排除B项;拨乱反正指的是纠正国内的混乱局面,关注外部世界不算是拨乱反正,排除C项;天朝上国指的是过于自负的外交理念,改革国内的司法政治不是天朝上国思想的体现,排除D项。
答案:A
7.解析:根据“或奔走呼号于四方,或直赴疆场以献身,在近代中国的政治舞台上,演出了惊天动地的一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以秋瑾为代表的一批革命女性,活跃在近代中国的政治舞台上,这说明近代女性逐渐觉醒并走向社会,故选B项;材料主要体现近代女性逐渐觉醒并走向社会,不仅仅是摆脱传统家庭束缚,排除A项;材料只能体现近代女性逐渐觉醒并走向社会,无法直接得出成为民主革命主力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民主革命主力军是农民阶级,排除C项;社会地位的提高与政治、经济权利的获得有关,而材料主要讲的是近代女性逐渐觉醒并走向社会,排除D项。
答案:B
8.解析:根据“1941年占总收获量13.58%,1942年降为11.4%,1943年降至不足9%”“敌后各根据地机关一般能自给两三个月甚至半年的粮食和蔬菜,敌后根据地人民的负担只占总收入的14%左右”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抗日根据地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困难,为了度过严重经济困难,根据地开展大生产运动农民所交的公粮逐渐减少,敌后根据地人民的负担减轻,这反映了当时中共努力解决经济困难问题,重视和关注民生,减轻人民负担,故选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百团大战发生在1940年,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抗日根据地开展大生产运动,并没有获得国民政府的财政支持,排除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土地改革发生在1947年以后,排除D项。
答案:A
9.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政治建设,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全体党员,尤其是基层党组织中落实“八项条件”和理想教育,意在增强党的执政能力,故选B项;1949年春,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决定将党的工作重心进行转移,故排除A项;1953年,我国开始执行“一五”计划,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兴起,故排除C项;1921年,中共一大已确立了共产主义奋斗目标,故排除D项。
答案:B
10.解析:根据材料“立志做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有体力的人,立志为人民做贡献,为人类做贡献”,可知邓小平强调人的全面发展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体现了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和社会对人才发展的要求,故选A项;“他把‘有体力’作为为人民、为人类做贡献的基础”说明当时邓小平突出强调的是人的体魄,而不是文化水平,排除B项;20世纪80年代正处于冷战时期,世界格局并无太大变化,排除C项;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双百”方针逐渐已经得到了恢复,排除D项。
答案:A
11.解析:题干中“北纬30度上下的区域……出现了人类历史上的‘轴心时代’,虽然有千山万水的阻隔,各个文明却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文化也有很多相通的地方”,可知人类文明受到了地理气候、经济发展水平、技术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在发展过程中具有一定的阶段性特点,故选A项;“决定性因素”不合史实,地理气候只是文明发展的重要因素,决定性因素是技术与经济发展水平等,排除B项;“农业文明的发展是文化引导的结果”逻辑颠倒,应为文化发展是农业文明引导的结果,排除C项;“有着密切的联系”不合史实,人类最初的文明出现在亚非欧大陆的若干地区,犹如茫茫大海中的几座孤岛,相互之间联系甚少,排除D项。
答案:A
12.解析:根据“而是那些看不见的杀手,潜伏在这些人的血液内、气息中,被他们带上岸来,这些潜在杀手就是疾病”可知,材料主要体现了哥伦布到达美洲给印第安人带来了可怕的疾病,这说明人类文明的交流为疾病传播提供可能,故选B项;材料主要体现的是人类文明的交流为疾病传播提供可能,而不是西方的殖民者利用疾病进行殖民扩张,排除A项;材料主要体现的是人类文明的交流为疾病传播提供可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明的交流不一定会加剧文化的冲突,“必然”表述太绝对,排除C项;材料主要体现的是人类文明的交流为疾病传播提供可能,没有讲到新航路开辟使得世界的联系与交流更加密切,排除D项。
答案:B
13.解析:结合所学:马克思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和资本家剥削的秘密,与题干“实际上不是‘等价交换’。工人为资本家劳动所创造的财富远远大于自己所得的报酬,而它却被资本家无偿地剥削走了”相合,故选A项;“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的是《共产党宣言》,排除B项;“构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是《德意志意识形态》,排除C项;“指明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的是《共产党宣言》,排除D项。
答案:A
14.解析:结合所学:一战削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力量,动摇了欧洲的世界优势地位,而美国却大发战争横财,国际地位提升,所以“美国总统威尔逊为评判员”,故选D项;“美国确立了世界霸主地位”是在二战后,排除A项;“日益趋同”不合史实,一战后欧洲各国利益要求各不相同,排除B项;“英国已不能主导国际事务”不合史实,凡尔赛体系是由英法主导的在欧洲、中东、北非等地的国际体系,排除C项。
答案:D
15.解析:材料表明,冷战后,世界各国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依存度越来越高,经济全球化程度更加深入,B正确;冷战结束直到今天,新的经济秩序没有完全确立,A排除;材料没有体现政治一体化,排除C;材料没有体现多边贸易框架,排除D。
答案:B
16.解析:(1)第一小问史料价值,据材料一“与《魏书·礼志》中记载的北魏皇帝此次祭祖的祝文文字基本相同”“证实了大兴安岭、呼伦贝尔草原就是拓跋族鲜卑部的发祥地”等得出,可用于研究鲜卑族早期历史;据材料一“由此得以确证嘎仙洞即传世文献记载中的北魏拓跋鲜卑族石室祖庙”及图片展示的嘎仙洞石室内的石刻祝文等得出,印证了传世文献的记载,弥补了传世文献的不足。第二小问特点,据材料一“拓跋鲜卑旧墟石室,很早就见于古代文献。但因没有明确记载和实证,石室的具体位置久无定论”“由此得以确证……由此证实了……”等得出,重视实证;史料互证。(2)第一小问变化,据材料二“变旧的以户计征的租调制为新的以丁计征的租调制”得出,由以户计征转变为以丁计征。第二小问原因,据材料二中新租调制的内容,从必要性、可能性两方面来分析得出,必要性——旧租调制的弊端:以户计征导致赋税分摊不均;大地主家族荫占人户减少政府财政收入;可能性——均田制的实行。
答案:(1)史料价值:可用于研究鲜卑族早期历史;印证了传世文献的记载,弥补了传世文献的不足。(2分)
特点:重视实证;史料互证。(2分)
(2)变化:由以户计征转变为以丁计征。(2分)
原因:①以户计征导致赋税分摊不均;②大地主家族荫占人户减少政府财政收入;③均田制的实行。(6分)
17.解析:首先,阅读材料,拟定论题,如由材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思想保证,是一条我们党用鲜血和生命代价换来的、贯穿百年历史的发展红线、宝贵生命线”得出论题:实事求是推动中国革命不断发展;或者由材料“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重要法宝”得出论题:实事求是推动马克思主义不断中国化。其次,结合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史实分析论述,如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土地政策的演变充分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特点:抗日战争时期,随着社会主要矛盾和国内形势发生的重大变化,中共适时调整土地政策,出台“双减双交”政策,既提高农民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又联合地主阶级一致抗日,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推动了革命形势的发展,解放战争时期,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再度变化,为了满足解放区广大农民的土地要求,彻底消灭封建剥削制度,1947年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翻身农民踊跃参军积极支援前线,农民的支持成为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一个可靠的保证,实践证明从实际出发,立足于国情,中共就能赢得民心,引领革命不断走向成功;或者结合毛泽东思想形成发展的过程分析论述,如国民大革命时期,毛泽东立足中国的实际,通过大量的调查,撰写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文章,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当时中国的实际情况,正确分析了革命领导阶级主力军等问题,促成毛泽东思想的萌芽;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给中国革命指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又基于中国的实际,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如《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等,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成熟,可见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前提,并由此指引着中国革命不断走向胜利。最后,总结归纳,完成表述。
答案:论题1:实事求是推动中国革命不断发展。(2分)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土地政策的演变充分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特点。
抗日战争时期,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即由中国人民与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阶级矛盾变为中日民族矛盾),以及国内形势发生的重大变化(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中共从抗战的大局出发,适时调整土地政策,出台“双减双交”政策,改十年对峙时期的消灭封建剥削为限制封建剥削,既提高农民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又联合地主阶级一致抗日,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推动了革命形势的发展。
解放战争时期,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再度变化,以及国民党挑起全面内战,为了满足解放区广大农民的土地要求,彻底消灭封建剥削制度,调动广大农民的革命积极性,支援解放战争,1947年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由此,解放区有一亿多无地和少地的农民分到了土地,翻身农民踊跃参军积极支援前线,农民的支持成为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一个可靠的保证。(10分)
实践证明,从实际出发,立足于国情,中共就能赢得民心,引领革命不断走向成功。(2 分)
论题2:实事求是推动马克思主义不断中国化。(2分)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离不开中国共产党人的实事求是。国民大革命时期,毛泽东立足中国的实际,通过大量的调查,撰写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文章,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当时中国的实际情况,正确分析了革命领导阶级主力军等问题,促成毛泽东思想的萌芽;土地革命时期,基于中国是帝国主义间接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以及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主要盘踞在大城市的国情,毛泽东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给中国革命指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又基于中国的实际,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如《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等,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成熟。(8分)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前提,并由此指引着中国革命不断走向胜利。(2分)
18.解析:根据表1可知,在1949到2016年之间的68年间,中国的国家形象经历了如下变化:在1949到1976年之间是“革命的中国”、在1977到1992年之间是“探索的中国”、在1993到2007年之间是“现代化的中国”、在2008到2016年之间是“负责任的大国”。据此我们可以把短文题目定位为“新中国国家形象的变迁”。在具体论述阶段,结合所学知识以及表2中邮票的主题内容仔细剖析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结合表2内容可知,在1949到1978年之间,邮票的主题绝大多数是“面对挑战”“团结一致”,其主要原因: 1949~1976年,帝国主义孤立、封锁和包围中国,中苏关系五十年代中期之后逐步恶化,内部过分夸大阶级矛盾的影响,面对国内外形势的严重挑战,我国政府领导全国人民,团结一致,追歼残敌,并进行抗美援朝,巩固了新生政权,随后又强化意识形态斗争,先后掀起了反右派斗争和文化大革命,“革命的中国”形象突出。在1979到1992年之间,邮票的主题绝大多数是“开放合作”“调整转型”,其主要原因:1977~1992年,我国对国内外形势重新进行评估,认为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国内主要矛盾是落后的生产力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之间的矛盾,于是做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逐渐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于是有了“探索的中国”形象。在1993到2007年之间,邮票的主题绝大多数是“有所作为”“深化改革”,其主要原因:1993~2007年,我国不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加入世贸组织,参与国际规则制定;收回香港澳门,统一大业迈出重大步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不断完善;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现代化的中国”形象十分鲜明。在2009到2016年之间,邮票的主题绝大多数是“引领国际事务”“发展民生经济”,其主要原因:2008~2016年,我国继续大力发展生产力,发展民生经济,完善基础设施,建成小康社会;我国遵循和平发展理念,开展全方位外交,营造有利的国际环境;积极参与联合国工作,推动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解决;提出“一带一路”战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提供中国方案,“负责任的大国”形象逐渐树立。 在阐述的结尾部分,还要做一个小结,一是使得论述结构更为完整,二是呼应题目,使得所论述主题进一步升华,如:总之,新中国国家形象的变迁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同时反映了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国际地位日益提高。
答案:示例:
题目:新中国国家形象的变迁(2分)
新中国的国家形象随着时代发展,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1949~1976年,帝国主义孤立、封锁和包围中国,中苏关系五十年代中期之后逐步恶化,内部过分夸大阶级矛盾的影响,面对国内外形势的严重挑战,我国政府领导全国人民,团结一致,追歼残敌,并进行抗美援朝,巩固了新生政权,随后又强化意识形态斗争,先后掀起了反右派斗争和文化大革命,“革命的中国”形象突出。
1977~1992年,我国对国内外形势重新进行评估,认为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国内主要矛盾是落后的生产力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之间的矛盾,于是做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逐渐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于是有了“探索的中国”形象。
1993~2007年,我国不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加入世贸组织,参与国际规则制定;收回香港澳门,统一大业迈出重大步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不断完善;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现代化的中国”形象十分鲜明。
2008~2016年,我国继续大力发展生产力,发展民生经济,完善基础设施,建成小康社会;我国遵循和平发展理念,开展全方位外交,营造有利的国际环境;积极参与联合国工作,推动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解决;提出“一带一路”战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提供中国方案,“负责任的大国”形象逐渐树立。
总之,新中国国家形象的变迁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同时反映了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国际地位日益提高。(3分)
(题目2分;论述过程10分,至少论述两个阶段,每阶段5分,答出两点史实,应包括重大的政治经济举措或带来的变化重大史实;结论3分)
评分说明:
(一)史实:能联系新中国四个时期的政治、经济、外交几个领域的史实及阶段特征分析国家形象的变迁。
(二)表述:层次1:不能表述成文;(0~5分)
层次2:能表述成文,逻辑不够清晰,叙述不够完整;(5~8分)
层次3:能表述成文,逻辑清晰,叙述完整、连贯、条理,语言流畅。(9~13分)
19.解析:此题主要考查近代自然科学与思想解放的关系,根据近代西方基础知识内容可知,两者之间是互相作用的。据材料“启蒙思想家相信不仅存在着像牛顿所证实的那样控制物质世界的法则,也存在着控制人类社会的自然法则。按照这一设想,他们开始将理性应用于所有领域,以便发现种种有效的自然规则”可知,自然科学推动了欧洲的思想解放;据材料“在思想和理性上,为达尔文创立自然选择进化论提供了思想依据;而青年时的远游,则为他积累了大量的实据,引发了他关于物种进化的思考并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可知,思想的解放也客观上推动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故示例答案论题为:科学发展与思想解放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结合世界近代科学发展与思想解放的相关史实予以论述,可知科学发展推动了欧洲近代的思想解放。近代科学的产生与发展将文艺复兴推向一个新高度;牛顿力学体系的确立为理性思想的发展及启蒙运动的兴起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欧洲的思想解放潮流推动了近代科学的产生和发展。文艺复兴以后,近代自然科学产生并发展;欧洲的启蒙运动带来的思想解放潮流促进了近代生物学研究得到突破。
答案:示例:
论题:科学发展与思想解放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论述:科学发展推动了欧洲近代的思想解放。近代科学的产生与发展将文艺复兴推向一个新高度;牛顿力学体系的确立为理性思想的发展及启蒙运动的兴起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欧洲的思想解放潮流推动了近代科学的产生和发展。文艺复兴以后,近代自然科学产生并发展;欧洲的启蒙运动带来的思想解放潮流促进了近代生物学研究得到突破。
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标准练(B)
1.解析:由材料“滕国和鲁国都为姬姓诸侯国,滕称鲁为宗国,而鲁称周为宗周”可知滕国和鲁国同为姬姓,因与天子同宗,为其支庶,故称宗国,因周为所封诸侯国之宗主国,故称宗周,说明这一称谓受到分封宗法制的影响,故选C项;材料中不能体现出彼此间的矛盾,没有争霸的迹象,排除A项;“宗国”“宗周”的称谓都认可周天子的统治,体现周天子的权威,排除B项;材料中“宗国”“宗周”的称谓依然在强调与周天子的血缘关系纽带,排除D项。
答案:C
2.解析:据材料“至北魏时期,京城洛阳食鱼之人渐多”可知魏晋南北朝时,北方人逐渐接受并认同了南方人的饮食习惯,说明北方民族交融加强,故选A项;南北饮食习惯存在差异,不可能趋同,排除B项;据材料“洛鲤伊鲂,贵于牛羊”,说明北方渔业供不应求,排除C项;魏晋南北朝时南方经济才得到开发,排除D项。
答案:A
3.解析:“唐代开放的范围,较汉代更为广泛,更为自由”由此可以看出作者认为,唐代相比于汉代,在选官用人上更加开放,更为自由,这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进一步推动封建政治的进步,故选B项;“实现了无差别的自由投考”表述太过绝对,排除A项;“汉代的选举,是由封建贵族中开放政权的一条路;“消除了”表述不符合史实,士族对仕途仍然有一定的影响,排除C项;科举制不是自下而上的选官方式,排除D项。
答案:B
4.解析:从题干信息来看,董仲舒借“天”行道的报应惩戒思想本质上仍然是一种唯心主义、神秘主义的神权思想,非理性的成分较多。而朱熹的“正心诚意”思想则是从人性出发,使统治者遵守政治伦理成为一种道德自觉,具有一定的理性成分,故选B。在中国古代,制约君权的因素在历朝历代都有存在,但在专制主义体制下,都无法真正制约君权,也就无所谓谁更有效的问题,排除A。朱熹的理学属于客观唯心主义,排除C。作为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虽然建立一整套严密的逻辑论证体系,但仍然具有神秘主义的因素,排除D。
答案:B
5.解析:由材料中“义利双行”“义中取利”可知,徽商奉行义利兼顾的行商准则,故C项正确。A项过于笼统,且脱离实际;B项脱离材料主旨;D项材料没有体现。
答案:C
6.解析:题干内容所述及的时间点是19世纪末,历史人物是严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史实出现在戊戌变法期间,结合题干内容中“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并立,合之则两亡。”可知严复反对洋务派所主张的“中体西用”思想,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故选D项;严复通过批判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其根本目的在于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排除A项;在题干内容中并没有述及严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排除B项;严复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人物,其主张向西方学习,而不是反对“西学东渐”,排除C项。
答案:D
7.解析:题干内容所述及的时间点是民国初年,即20世纪初,根据图片内容可知,在20世纪初,山东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发展较快:不仅数量增加,而且行业增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其主要原因在于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同时民国临时政府奖励发展实业,也激发了民族资产阶级投资近代企业的热情,即经济运行环境有所改善,故选B项;在题干内容中仅是述及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数量及行业,不能说明山东工业布局更加合理,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之后,经过“一五计划”,中国的工业体系才开始初步建立,这与题干时间不一致,排除C项;西方列强忙于一战,无暇东顾,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获得了发展的“短暂春天”,这是外部环境,并不是主要因素,排除D项。
答案:B
8.解析:题干显示抗战时期,海外华侨积极参军参战和运输战略物资来支持抗战,说明华侨是中国全民族抗战的重要力量之一,故选B项;国际反法西斯联盟正式形成于1942年,与题干中的时间不符,排除A项;题干体现的是华侨支援抗战,而并没有提到中国抗战的国际地位问题,排除C项;海外华侨的援助增强了我们抗战胜利的力量,但并不是我国抗战胜利的经济基础,排除D项。
答案:B
9.解析:由材料信息1950~1952年我国国营经济贡献的财政收入和占比都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结合新中国初期经济发展的史实,说明这一时期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故选C项;1953年开始实施的一五计划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与材料时间信息不符,排除A项;新中国成立初期国民经济全面崩溃,不具备经济发展的良好条件,排除B项;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基本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排除D项。
答案:C
10.解析:材料“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可知党的十七大这一指示突出人的地位和作用,也关注人民群众的满意度,故选A项;材料中并没有直接提及为经济发展或者科技进步培养人才,因而无法表现是否为经济发展服务,排除B项;“科教兴国”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材料中并没有提及科学技术相关内容,排除C项;材料中强调了德育为先,而没有提及现代教育的相关内容,排除D项。
答案:A
11.解析:根据材料“一个人应当为了城邦的利益而结婚,而不是根据自己的想象”,可知柏拉图认为公民结婚是公民对城邦的义务,是城邦意识的体现,故选D项;为城邦而婚与个人的利益价值追求相冲突,不符合民主政治对个人权利保护的客观要求,排除A项;材料主要强调个人婚姻与城邦发展之间的关系,强调个人婚姻对城邦发展的重要性,并未对个人婚姻自由的选择进行限制,排除B项;城邦法律体系的发展完善需要经过漫长的时间过程,排除C项。
答案:D
12.解析:据材料可知,1600年,英王给予东印度公司种种特权,经营垄断贸易,进行殖民掠夺,对英国资本原始积累发挥了重要作用,故选A项;垄断了英国与东方的海外贸易与“在印度群岛进行贸易”不符,排除B项;19世纪40年代,随着工业革命开展,确立了“世界工厂”的地位后,英国开始实行自由贸易政策,而此时英国实行重商主义政策,排除C项;18世纪,英国才确立世界殖民霸主地位,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答案:A
13.解析:由材料“1790~1815年,伦敦、利物浦、布里斯托尔、赫尔出现一系列的码头改善工程”“1830年,港口设施发生革命性变化”可知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英国对外贸易急速扩展,对港口建设和容量提出更高的要求,故选D项;港口建设水平提升是材料中的表现而非原因,排除A项;凯恩斯主义盛行于二战后,排除B项;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交通方式的变革体现在机器动力上,港口设施建设是为了满足对外贸易的需要,排除C项。
答案:D
14.解析:据材料“战争瘟疫”“布尔什维克病”“土耳其——德国细菌犯罪企业病”可知,1918年的流感冠以许多带有战争问题的歧视性称呼,可见带有战争污名化的宣传意识,故选C项;据所学,意识形态的对峙是基于社会形态的不同,而材料中流感别称主要与战争有关,意识形态对峙并不强烈,排除A项;据所学,一战的转折点是1917年美国加入战争,排除B项;据所学,和平主义出现与一战的结束有关,与大流感的别称无关,排除D项。
答案:C
15.解析:①在1950年位居第二,其钢产量稳步增长,70年代中后期放缓,这与苏联相对应,二战后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尤其是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美国陷于越战泥潭,此时苏联超过美国,位居第一,故选B项;③在1950年位居第一,二战后美国经济实力位居世界第一,③为美国,排除A项;④在1950年位居第四,在重视发展重工业的政策下,钢产量稳步增长,但与发达国家仍有很大差距,④为中国,排除C项;②在1950年位居第三,二战后其工业遭受重创,但在美国扶植下,快速发展,②为日本,排除D项。
答案:B
16.解析:本题目属于“认识类”,其所要“认识”的主题是“汉代盐铁政策辩论”,据此我们首先要明确材料中御史大夫桑弘羊与贤良、文学之士对于盐铁官营政策的态度。据材料桑弘羊的叙述中“罢之,不便也”可知主张继续实行盐铁官营政策;据材料贤良、文学之士的叙述中“愿罢盐、铁、均输”可知主张废除盐铁官营政策,即汉代盐铁政策辩论的焦点是盐铁官营政策是否应该继续实施。接着我们要具体阐释桑弘羊与贤良、文学之士对待继续实行盐铁官营政策不同态度的原因:就桑弘羊而言,根据其言论中的“是以先帝建铁官以赡农用,开均输以足民财”可知该政策利于保证农业生产,增加财政收入;贤良、文学之士而言;根据其言论中“今郡国有盐、铁、均输,与民争利。散敦厚之朴,成贪鄙之化”可知该政策加重民众负担,不利于对民众的教化。然后我们要对桑弘羊与贤良、文学之士主张的实质进行具体分析:根据桑弘羊言论中“盐、铁、均输,万民所戴仰而取给(取得供给)者……通委财(流通囤积货物)而调缓急”可知加强经济控制,是对武帝时期加强中央集权政策的延续;根据贤良、文学之士言论中“毋示以利,然后教化可兴,而风俗可移也”可知他们受儒家思想影响,强调教化,基于当时国势衰弱、民生困苦,要求废除盐铁官营。最后,对这一争论的实质进行总的概括,并对其进行升华,其目的有二,一是使得论述结构更为完整,二是升华认识:这场争论既是经济政策的争论,也是关于国家治理理念的争论,它启示我们,随着时代的发展,应对既有政策进行适时地反思与调整。
答案:(12分)
汉代盐铁政策辩论的焦点是盐铁官营政策是否应该继续实施。
桑弘羊一方坚持盐铁官营,认为该政策利于保证农业生产,增加财政收入。贤良、文学之士反对盐铁官营,认为该政策加重民众负担,不利于对民众的教化。(4分)
桑弘羊主张盐铁官营,实质是加强经济控制,是对武帝时期加强中央集权政策的延续。贤良、文学之士受儒家思想影响,强调教化,基于当时国势衰弱、民生困苦,要求废除盐铁官营。(4分)
这场争论既是经济政策的争论,也是关于国家治理理念的争论.它启示我们,随着时代的发展,应对既有政策进行适时地反思与调整。(4分)
17.解析: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根据材料可知有学者提出近代中国发展的基本规律,考生要从表格中选取一个阶段,对其表现出的“沉沦”或者“上升”状态进行解释说明。考生首先明确论题,指出具体的时间阶段,然后结合该时间阶段发生的历史大事件,并分析这些大事件是如何造成所选时段呈现状态的,要明确历史事件、时代背景与中国状态间的因果关系,史实选择要紧扣所选阶段,因果关系论述要明确、清晰、有逻辑。
答案:示例
1842年到1901年是近代中国历史不断“沉沦”的时期(1分)
19世纪上半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积极向外扩张,从1840年到1901年,列强相继发动了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一系列侵略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不平等条约。
列强对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严重践踏了中国的国家主权。政治上,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完整,严重损害了中国领海、关税、司法等方面的主权。列强还在经济上疯狂地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同时通过政治贷款、勒索赔款、在中国设厂筑路等,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
在列强的枪炮下,中国国门洞开,由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逐渐沦为受外国支配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是近代中国历史不断“沉沦”的时期。(13分)
18.解析:(1)据材料一“‘文革’时期,我国科学技术事业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可知具有曲折性;据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依照苏联模式建立了计划经济管理体制”可知科技体制与经济体制相适应;据材料一“新中国政府在旧中国南京中央研究院和北平研究院的基础上,经过改组、整顿和充实,建立起中国规模最大的综合性自然科学研究中心”可知政府主导;据材料一“同时,各省、地市、县逐级根据自己的条件相继成立了科学技术委员会”可知中央和地方机构相协调;据材料一“制定了我国第一个科学技术发展规划《1956年至1967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这是新中国第一个科技发展规划”可知注重制定战略规划。(2)第一小问分类,据材料二“源于屈原长诗《天问》”“取自古代神话传说”“源自中国古代最早的数学专著《九章算术》”可知取自古代文学作品、神话传说、科技成果。第二小问意义,据材料二“取自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弘扬传统文化,表达中国人奔月决心”可知寄托研究者美好愿望,明确项目功能与弘扬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据材料“悟空传说家喻户晓”可知引导人们关注中国科技发展,促进科学普及。
答案:(1)特点:具有曲折性;科技体制与经济体制相适应;政府主导;中央和地方机构相协调;注重制定战略规划。(5分)
(2)分类:取自古代文学作品、神话传说、科技成果。(3分)
意义:寄托研究者美好愿望,明确项目功能;弘扬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引导人们关注中国科技发展,促进科学普及。(6分)
19.解析:材料中就巴黎公社和十月革命之间的关系进行了一定的概括,主旨就是巴黎公社虽然并未建立起长久的无产阶级政权,但是对十月革命的最终胜利是产生了影响的,由此可拟出论题即“十月革命的成功得益于对巴黎公社经验教训的吸取”或“巴黎公社的尝试给十月革命的最终成功奠定了基础”。由此展开论述:巴黎公社的成功打碎了法国旧的国家机器,对资产阶级造成了巨大的打击并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建立政权后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保护无产阶级的利益,提高了无产者的社会地位,是无产阶级的一次成功斗争,甚至巴黎公社的一些成功做法被后期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所继承,比如无产阶级掌权后对以往资产阶级的国家机器进行改造、调整政府的人员设置和机构安排,让更多的无产者能够参与到行政过程当中,建立起人民掌权的政府,但是巴黎公社最终并不持久,数月后就走向了失败,因为当时无产阶级力量始终比较薄弱,不能彻底推翻资产阶级的领导,但是十月革命吸收了巴黎公社失败的经验教训,在十月革命的过程中不断强化无产阶级的组织建设和思想建设,推进社会主义革命,最终1917年十月革命成功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的国家,真正建立了人民掌权的苏维埃政府,颁布了维护无产阶级利益的政策、法令和措施,并且在总结巴黎公社失败经验的基础上引领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十月革命成功后,列宁并未停止从巴黎公社失败的经验教训中吸取养分,他在此基础上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结合俄国的实际国情对科学社会主义进行实践,建立工农联盟,逐步推进社会主义革命,并不急于求成,这些都为俄国向社会主义转型和巩固新生的社会主义政权产生了非常巨大的价值。综上所述,巴黎公社虽然失败了,但是它所反映出的无产阶级的斗争经验为后期十月革命的成功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也是十月革命能够成功的重要原因。
答案:【示例】
论题:十月革命的成功得益于对巴黎公社经验教训的吸取。(3分)
阐述:巴黎公社打碎了旧的国家机器,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它的一些成功的做法为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所继承,如改造旧的国家机器,建立人民掌权的政府等。在此基础上,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了人民掌权的苏维埃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人民的政策、法令与措施,并且引领苏俄向社会主义过渡。当然,对于巴黎公社失败的教训,列宁也有吸取,在此基础上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并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实践,如工农联盟的革命策略,社会主义革命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的论断等,这些为十月革命在俄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总之,十月革命对巴黎公社的经验教训进行了较为充分的吸取,沿着巴黎公社的道路前进,在此基础上有理论和实践的创新,成为十月革命得以成功的重要因素。(12分)
(示例仅供参考,如有其他答案,只要符合题目要求,言之有理也可。)
【评分细则】
一等(15~11分)①紧扣评论对象,观点明确;②合理引用史实,进行多角度阐述;③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二等(11~7分)①能够结合评论对象,观点较明确;②引用史实,评论角度单一;③论证较完整,表述清楚。
三等(7~0分)①偏离评论对象,观点不明确;②未引用史实;③论证欠缺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