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第3节
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答案
探索
三角形
全等
条件
答案
第一章 图形的全等
第3节 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1.3
Ⅰ.保分点全掌握
知识点1:1.全等,边角边,SAS;2.不一定
知识点2:1.角边角;ASA.
知识点3:1.角角边;AAS;2.相等.
知识点4:1.边边边;SSS.
知识点5:1.斜边、直角边;HL.
举一反三训练:
1-1.B.
点拨:因为要判定△ABC≌△A′B′C′,所以两三角形的对应顶点确定了:A与A′对应,B与B′对应,C与C′对应.对于B选项,AB=A′B′,BC=B′C′,∠B=∠B′,符合判定定理“SAS”(两边及其夹角对应相等),所以可判定△ABC≌△A′B′C′.
1-2.D.
点拨:由SAS可证明△BDF≌△CDE,则CE=BF,那么①③正确;
△ABD和△ACD是等底同高,所以面积相等,所以②正确;
由△BDF≌△CDE,得:∠F=∠CED,由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得:BF∥CE,所以④正确.
方法规律:由本题可以看出,要解决这类综合问题,既要通过已知条件证明三角形全等,又要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证明其它结论.灵活运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是解题关键!
1-3.解析:欲证BC=ED,只需证△BCA≌△EDC.
证明:∵AB∥CD,
∴∠BAC=∠ECD.
又∵AB=CE,AC=CD,
∴△BCA≌△EDC.(SAS)
∴BC=ED.
方法规律:依据题目提供的条件,明确要找的全等三角形及其对应顶点,恰当使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是解本题的关键.
2-1.A.
点拨:△ABE与△ACD有一个公共角∠A,又有AB=AC,则添上∠B=∠C,可根据“ASA”来证明△ABE≌△ACD.故选A.
方法规律:本题中,“∠A是公共角”属于隐含条件,应注意运用.
2-2.PA=PD.
点拨:在△ABC和△DBC中,∠1=∠2,∠3=∠4,又BC=BC所以由“ASA”判定△ABC与△DBC全等,所以有BA=BD,在△ABP和△DBP中AB=DB,∠1=∠2,BP公用,所以△ABP与△DBP全等,所以PA与PD相等.
方法规律:注意:判定△ABC与△DBC全等所得到的结论AB=DB,在后来成为判定△ABP与△DBP全等的条件.
3-1.解析:要找与AB+AD相等的线段,先找与AB或AD相等的线段,注意到AD与BC“可能”相等,但需要证明,因此将AD看作是△ACD的一条边,将BC看作是△BEC的一条边,通过证明△ACD≌△BEC即可.
解:与AD+AB相等的线段是AC和BE
证明:∵∠DAC=∠EBC=90°,∠DCE=∠DCA+∠ACE=90°,
∴∠DCA+∠D=90°,
∴∠ACE=∠D,
又∵DC=EC,
∴△ACD≌△BEC(AAS),
因此AD=BC,AC=BE.
所以与AD+AB相等的线段是AC和BE.
方法规:1:若问题不容易直接求解,一般先将问题转化为容易求解的问题.复杂的问题不容易马上解决,可以将复杂的问题分成若干个小问题逐个解决,这种化整为零的解题思路,是数学中转化与化归思想⑦的具体体现.
方法规律2:本题中∠DCE=90°,∠DAC=90°,是隐含条件!涉及到直角的问题常与“同角(等角)的余角相等”联系在一起,但问题不会直接给出,本题中,由∠DCE=90°,根据直角的定义,可以得到∠DCA+∠ACE=90°;由∠A=90°,根据直角三角形两个锐角是互为余角的关系,可以得到∠DCA+∠D=90°.善于利用隐含条件“直角”,角的等量代换,找出相等的角,是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
3-2.解析:易证△BDO≌△CEO,但AD与AE不在这两个三角形中,所以考虑在此基础上另外再找一对全等三角形.
证明:因为CD⊥AB,BE⊥AC,所以∠BDO=∠CEO=90°,
在△BDO和△CEO中,
所以△BDO≌△CEO(AAS)
所以DO=EO,
所以BE=BO+OE=CO+OD=CD,
在△ABE和△ACD中,
所以△ABE≌△ACD(AAS)
所以AD=AE.
4-1.D.
点拨:根据题意,在△MOC和△NOC中,有OM=ON,CM=CN,还有公共边OC=OC,因此判断△MOC≌△NOC的依据是SSS,故选D.
方法规律:本题考查了对三角形全等判定方法的掌握情况,结合图形,选择合适的方法判断三角形全等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易错点拨:不能找到图形中隐含的公共边相等,即OC=OC.
4-2.D.
点拨:∵AC=BD,BC=AD,AB=BA,∴△ABC≌△BAD(SSS),∴∠CAB=∠DBA,∠C=∠D,又有∠AOC=∠BOD,AC=BD,∴△AOC≌△BOD,∴OA=OB,∴A、B、C均正确,故选D.
4-3.D.
点拨:加上EF后,原不稳定的四边形ABCD中具有了稳定的△EAF,故这种做法根据的是三角形的稳定性.
4-4.解:如答图1-3-1,最少只需加装1个螺栓A.
答图1-3-1
理由:在点A处加装螺栓后,△ADF稳定(SSS),∴∠DAF不变,∴∠BAC不变,∴△ABC稳定(SAS),∴BC不变,∴△BCE稳定(SSS),∴五角星形状稳定.
方法规律:A点加装螺栓后,原不稳定的五角星中具有了稳定的各边,因此有了稳定的三角形和稳定的角.本质上,寻找稳定三角形的过程与判定全等三角形的方法是一致的,关键是寻找稳定的边及稳定的角.
5-1.C.
点拨: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有五种,分别是SSS、AAS、ASA、SAS和HL,根据SAS可以判定A正确;斜边和一个锐角分别对应相等的直角三角形,具备AAS,所以全等;两个锐角分别对应相等的直角三角形,具备三个角对应相等,但没有对应边相等,所以不能判定三角形全等;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分别对应相等的直角三角形,可以利用HL判定全等.
5-2.C.
点拨:在Rt△ABE和Rt△ACF中,AB=AC,AE=AF,所以Rt△ABC≌Rt△ACF(HL),所以BE=CF,AB=AC,∠B=∠C,∠BEA=∠CAF,即∠1=∠2;在△CAN和△ABM中,∠B=∠C,∠CNA=∠BMA,AB=AC,所以△ACN≌△ABM;故①②③正确.
题后反思:运用HL定理判定Rt△ABC≌Rt△ACF是解本题的关键.
5-3.错解:D.
错解解析:若添加AB=AC,则由SAS即可判断两三角形全等;若添加∠B=∠C或∠BDA=∠CDA,则由AAS或ASA均可判定两三角形全等;但添加BD=CD,则没有判定定理保证两个三角形全等.
正确解法:C.
方法规律:只要熟练地掌握两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解决此题是非常容易的.但是,如果对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不熟悉,错误地认为有“边边角”或“角边边”判定方法,则很容易出错.
5-4.错解:A.
错解解析:不能够正确画出图形理解题意,并分多种情况进行讨论.
(1)如答图1-3-2,当△ABC和△A′B′C′都是锐角三角形(或钝角三角形)时,△ABC≌△A′B′C′,∠C=∠C′;
答图1-3-2
(2)如答图1-3-3,当△ABC是锐角三角形,△A′B′C′是锐角三角形时,△ABC与△A′B′C′不是全等三角形,∠C≠∠C′,此时∠C+∠C′=180°.
答图1-3-3
正确解法:C.
Ⅱ.提升点全突破
1.解析:可以从条件出发,根据图形特征,利用全等三角形知识进行探索.
解:(1)△ADC≌△ABE,△CDF≌△EBF.
(2)证法一:如答图1-3-4,连接CE.
答图1-3-4
∵Rt△ABC≌Rt△ADE,
∴AC=AE.
∴∠ACE=∠AEC.
又∵Rt△ABC≌Rt△ADE,
∴∠ACB=∠AED.
∴∠ACE-∠ACB=∠AEC-∠AED.
即∠BCE=∠DEC.
∴CF=EF.
证法二:如答图1-3-5.
答图1-3-5
∵Rt△ABC≌Rt△ADE,
∴AC=AE,AD=AB,∠CAB=∠EAD,
∴∠CAB-∠DAB=∠EAD-∠DAB,即∠CAD=∠EAB.
∴△ACD≌△AEB.
∴CD=EB,∠ADC=∠ABE.
又∵∠ADE=∠ABC,
∴∠CDF=∠EBF.
又∵∠DFC=∠BFE,
∴△CDF≌△EBF.
∴CF=EF.
证法三:如答图1-3-6,连接AF.
答图1-3-6
∵Rt△ABC≌Rt△ADE,
∴AB=AD,BC=DE,∠ABC=∠ADE=90°.
又∵AF=AF,
∴Rt△ABF≌Rt△ADF.
∴BF=DF.
又∵BC=DE,
∴BC-BF=DE-DF.
即CF=EF.
方法规律:本题(1)属于结论探究题型,它难在要求一一列举出其中的全等三角形,如果是只找一对,好做,而如果是蕴含多解且要求全部找出来,则要具备很好的分辨图形的能力和逻辑分析能力.(2)实际上就是要求证明(1)中列举出来的与CF,EF有关的那组全等三角形,思路不同,则证明方法也有所不同.
2.A.
点拨:灵活应用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即可,由已知AO=BO,OC=OD且∠AOB=∠BOA(公共角)得△ADO≌△BCO(SAS)即有∠A=∠B,CA=DB,∠CPA=∠DPB(对顶角)得△APC≌△BPD(AAS)即有CP=DP,AP=BP,OP=OP,OC=OD得△OCP≌△ODP(SSS)△AOP≌△BOP(SSS)所以选A.
3.解析:观察可知,以AB和BC为公共边可以分别画出3个,而以AC为公共边,则画不出符合要求的三角形.
解:如答图1-3-7所示,以BC为公共边可画出△BDC,△BEC,△BFC三个三角形和原三角形全等.
以AB为公共边可画出三个三角形△ABG,△ABM,△ABH和原三角形全等.
答图1-3-7
所以可画出6个.
所以答案为:6.
方法规律:运用分类讨论思想,以AB和BC为公共边可以分别画图,可以有效避免丢解的情况出现.
4.解:(1)如答图1-3-8所示,
答图1-3-8
(2)根据对称性,△ABN≌△ACN,△ABM≌△ACM,△BMN≌△CMN,共3对.
5.解析:显然,△AOC≌△BOD,因此AC=BD,所以小明下降的高度等于小敏上升的高度,再加上跷跷板的支点O到地面的距离50cm,即可知小敏这时离地面的高度.
解:依题意得AC⊥CD,BD⊥CD,AO=BO,
所以∠ACO=∠BDO=90°,
又∠AOC=∠BOD,
所以△△AOC≌△BOD,
所以AC=BD,
因为BD=40cm,
所以AC=40cm,
所以小敏这时离地面的高度为40cm+50cm=90cm.
答:小敏这时离地面的高度是90cm.
方法规律:解决生活实际问题,需要对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常识有所了解,然后才能将实际问题化为数学问题解决.在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过程中,要明确哪些是已知条件,哪些是未知条件.首先,根据常识,跷跷板在支点两边的部分,即线段AO与BO长度相等;其次,在图形中表示出小明下降的距离和小敏上升的距离,则需要过点B、A分别作CD的垂线,垂线段的长即是上升和下降的距离.但AC与BD是否相等仍然未知,而AC⊥CD,BD⊥CD则是已知;最后,对顶角∠AOC与∠BOD是已知条件,同时也是隐含条件.
易错提示:对已知条件含混不清是导致出错的主要原因.
6.解析:在AB上取一点E使AE=AC,根据SAS判定△ADC≌△ADE,从而得到DE=DC,∠AED=∠C.
因为∠AED=∠B+∠EDB,∠C=2∠B,所以BE=DE=DC.
因为AB=AE+BE,此时就转化为AB=AC+CD.
证明:在AB上取一点E使AE=AC,
∵∠1=∠2,AE=AC,AD=AD,
∴△ADC≌△ADE.
∴DE=DC,∠AED=∠C.
∵∠AED=∠B+∠EDB,∠C=2∠B,
∴∠B=∠EDB.∴BE=DE.
又∵DE=DC,
∴BE=DC.
∵AB=AE+BE,
∴AB=AC+DC.
Ⅲ.抢分点全搜罗
A组 基础训练
1.D.
点拨:△ABC与△ADC有一条公共边AC,再添上D中的AB=AD,∠BAC=∠DAC,可根据判定定理“SAS”,判定△ABC≌△ADC.
2.A.
点拨:由AB⊥BC,AD⊥DC,知△ABC和△ADC都是直角三角形,又有AB=AD和AC是公共边,知满足HL,故应选A.
3.A.
点拨:因为点O是AA′,BB′的中点,所以OA=OA′,OB=OB′,又因为∠AOB=∠A′OB′(对顶角相等),所以判定△AOB≌△A′OB′是根据“SAS”.
4.D.
点拨:根据∠A=∠D,OA=OD,∠AOB=∠DOC可推得△AOB≌DOC,所以OB=OC(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DBC=∠ACB.而∠DOC是△OBC的一个外角,所以∠DOC=50°=2∠DBC,∴∠DBC=25°.
5.B.
点拨:运用转化与化归思想,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将四边形问题转化为三角形问题即可.答图1-3-9列举了几种可以钉木条的位置.
答图1-3-9
6.三角形外角的性质;BDE;CEF;BDE;CEF;BD;CE;ASA;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
点拨:要证ED=EF,只需证明△EBD≌△FCE.由三角形外角的性质可得:∠DEC=∠B+∠BDE,依等式性质得:∠BDE=∠CEF,再加上已知条件可利用ASA判定两三角形全等.那么对应边相等,则结论即得证.
7.解:(1)不全等,如答图1-3-10,
答图1-3-10
(2)不全等,如答图1-3-11,
答图1-3-11
(3)全等,边边边.
8.解析:由直线的平行关系可以得到角的等量关系,在根据等式的性质可以得到BC=EF,从而可以证明△ABC≌△DEF,再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求出DE的长.
解:∵AB∥DE
∴∠B=∠DEC
∵AC∥DF
∴∠F=∠ACB
∵BE=CF
∴BE+EC=CF+EC即BC=EF
∴△ABC≌△DEF(ASA)
∴DE=AB=3(cm)
9.解析:由平行线的性质,利用ASA证明两线段所在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证明:∵BE∥DF
∴∠ABE=∠D
在△ABE和△FDC中
∴△ABE≌△FDC(ASA)
∴AE=FC
B组 培优训练
1.D.
点拨:△ABD和△ACD具有公共边AD,如果补充A项中条件,则可用SSS来证全等;如果补充B项中条件,则可用SAS来证明;如果补充C项中条件,则可用AAS证明;D项由于提供的角不是两边的夹角,因此不能证明两三角形全等.
易错点拨:要注意不能利用SSA来证明三角形全等.
2.A.
点拨:△ADE沿AE折叠到△AFE的位置,△ADE≌△AFE(HL),则∠DAE=∠FAE.
3.D.
点拨:由已知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先判定三角形全等,再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可知4种说法都正确.
4.AD;AE;B,C;ADB,AEC.
点拨:题目中已知AB=AC,∠A=∠A,即是有一组对应边和一组对应角相等,那么再加上一组对应边AD=AE可利用SAS证明两三角形全等;或加上一组对应角∠B=∠C利用ASA或加上∠ADB=∠AEC利用AAS证明两三角形全等.
5.3.
点拨:∵CD⊥AB,∴∠A+∠ACD=90°,∵∠ACB=90°,∴∠A+∠B=90°,∴∠B=∠ACD,∵EF⊥AC,∴∠ACB=∠FEC=90°,∵BC=CE,∴△ACB≌△FEC(ASA),∴EF=AC,∵BC=2,EF=5,∴AE=AC-EC=EF-BC=5-2=3.故答案为:3.
方法规律:若探索线段相等,可考虑它们所在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若探索位置关系,可考虑所对应的角的关系.
6.1<AD<5.
点拨:如答图1-3-12,延长AD到点E,使DE=AD,连接BE,易证明△ADC≌△BDE(SAS),得到BE=AC,在△ABE中,根据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得2<AE<10,即2<2AD<10,所以AD的范围是1<AD<5.
答图1-3-12
方法规律:(1)本题考查了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2)注意辅助线的作法,本题的辅助线是典型的“中线倍长”;(3)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把要求的线段和已知的线段集中到一个三角形中,根据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进行求解,这个由分散到集中的过程,是解本题的关键.
7.解析:延长AB到D,使BD=BP,连接PD.则∠D=∠5.由已知条件不难算出:∠1=∠2=30°,∠3=∠4=40°=∠C.
于是QB=QC.又∠D+∠5=∠3+∠4=80°,故∠D=40°.于是△APD≌△APC(AAS),所以AD=AC.即AB+BD=AQ+QC,等量代换即可得证.
解:证明:延长AB到D,使BD=BP,连接PD.则∠D=∠5.
∵AP,BQ分别是∠BAC,∠ABC的平分线,∠BAC=60°,∠ACB=40°,
∴∠1=∠2=30°,∠ABC=180°﹣60°﹣40°=80°,
∠3=∠4=40°=∠C.
∴QB=QC,
又∠D+∠5=∠3+∠4=80°,
∴∠D=40°.
在△APD与△APC中,
AP=AP,
∠1=∠2,∠D=∠C=40°
∴△APD≌△APC(AAS),
∴AD=AC.
即AB+BD=AQ+QC,
∴AB+BP=BQ+AQ.
方法规律:本题实际是以角平分线AP为对称轴将△APC翻折成△APD.利用对称变换解题常常选择角平分线,某一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作为对称轴.作辅助线构造全等三角形是关键.
8.解析:(1)根据点E是中点求出BE的长度,再求出BP、PC、CQ的长度,然后利用“边角边”证明△BPE与△CQP全等;
(2)设点Q的速度是xcm/秒,然后表示出CQ的长度,再根据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讨论求解即可.
解:(1)△BPE与△CQP全等.
理由如下:∵点E为AB的中点,AB=20cm,
∴BE=AB=×20=10cm,
∵点P、Q的速度都是5cm/秒,
∴经过1秒后,BP=5cm,PC=BC-BP=15-5=10cm,CQ=5米,
∴BE=PC,BP=CQ,
在△BPE与△CQP中,,
∴△BPE≌△CQP(SAS);
(2)设点Q的速度是xcm/秒,则经过1秒,CQ=xcm,
∵△BPE与△CQP全等,
∴CQ=BE或CQ=BP,
即x=10或x=5,
∵点Q的运动速度与点P的运动速度不相等,
∴x=5舍去,
∴x=10cm/秒,
即点Q的运动速度为10cm/秒时,△BPE与△CQP全等.
方法规律:本题(2)中,因为△BPE与△CQP全等,CQ的对应边既可能是BE,也可能是BP,在此情况下,应运用分类讨论思想,将问题分作两种情况讨论解决.
9.解析:对于(1)(2),根据题意画出图形即可;对于(3),可以从C点坐标的变化得出符合要求的三角形,分四个方向分析得出答案.
解:(1)如答图1-3-14①;
(2)如答图1-3-14②;
答图1-3-14
(3)格点三角形中此时同一个方向c点可以出现在15个位置,因为有4个方向,减掉它本身:
∴与△ABC全等的格点三角形的个数有:15×2×4-1=119个.
方法规律:此题主要考查了格点三角形的定义以及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要找出与△ABC全等的格点三角形的个数从顶点C分析得出符合要求的点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找点的关键是要做到“有序”、“全面”,以防丢解.
12 / 12
精心+静心 QQ:656263358 手机:13770184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