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四省八校2023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考试试题.doc
下载文档

ID:35199

大小:336KB

页数:7页

格式:DOC

时间:2023-01-06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四省八校 2023 届高三 历史上 学期 第二次 教学质量 检测 考试 试题
四省八校2023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考试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第I卷和第II卷两部分。满分3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必须在题号所指示的答题区域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3.做选考题时,考生须按照题目要求作答,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的题号涂黑。 第I卷 本卷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24.赵冀《廿二史札记》:“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秦始皇尽灭六国以开一统之局……下虽无世禄之臣,而上尤是继体之王也”。对材料理解错误的是 A.“封建诸侯,各君其国”体现家国同构的政治特征 B.“其势不得不变”的根源是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C.“下虽无世禄之臣”是指由贵族政治转向官僚政治 D.“而上尤是继体之王”是受到宗法血缘关系的影响 25.北宋初年,宋太祖采纳宰相赵普的建议,以禁军分驻京师与外郡,内外轮换,定期回驻京师,但将领不随之调动,使“兵无常帅,帅无常师”。此举意在 A.增强军事实力 B.提高行政效率 C.加强中央集权 D.减少军队开支 26.唐代刘宴在进行盐法改革时,放弃了官产官销政策,让煮盐民户自行生产并在盐官的监督下出售给盐商;北宋则实行利用商人转运货物到边州或京师,在异地支付给商人盐、茶、钱的“入中制度”。据此可知,唐宋政府 A.放弃对盐的专卖权 B.与商人分盐茶之利 C.以发展商业为宗旨 D.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27.理学家提出“理”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它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吸收佛道思想中的精粹,形成了析理精微、论证明确的哲学体系,这是两汉的粗髓儒学所无法比拟的。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粗糙”是指两汉儒学自身存在理论缺陷 B.理学趋向“精微”目的是为了明道德之善 C.理学吸收佛道精粹论证三教合一的合理性 D.理学集儒佛道精粹于一体成完美哲学体系 28.《中国的世界纪录》收录的中国古代科技成果统计 由此表可知,中国古代科技 A.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B.已具有近代化特色 C.注重实际生产应用 D.具有科学理性精神 29.英国人赫德,28岁担任大清海关总税务司,掌权长达45年,被清廷视为客卿,1901年赫德向列强提供清政府财政报告,具体情况如下表。 注:“借款开支”中的债务主要是指1895-1898年的三笔外债。 “厘金”是一种商业税,盐也是抽厘对象,即“盐厘”。 “常关税”为内地货物通过税。 根据上述表格数据,下列分析有误的是 A.晚清与世界市场的联系日益紧密 B.晚清统治出现内外交困的危机 C.晚清社会的近代化取得一定进展 D.清末新政取得较为明显的效果 30.1924年,陈独秀在《向导》周刊发文说道:“义和团的野蛮,义和团的顽旧与迷信,义和团时的恐怖空气,我都亲身经验过。我读八十年来中国的外交史、商业史,我终于不能否认义和团事件是中国民族革命史上悲壮的序幕。”他重在说明 A.义和团运动具有极端盲目排外性 B.义和团运动悲壮地展示民族气节 C.义和团运动属于民主革命的范畴 D.义和团运动推动外交经济近代化 31.钱塘江大桥,近代中国建桥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是我国第一座完全自己设计并建造的现代化大铁桥,由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主持设计建造。钱塘江大桥于民国23年开始修建,至民国26年秋建成通车。然而短短89天后,南京国民政府下令炸毁钱塘江大桥。其原因在于 A.南京政府实行国民党独裁腐败统治 B.国共内战愈演愈烈严重影响江浙地区 C.国民经济结构不合理重工业基础弱 D.全面抗战爆发后战事发展对中国不利 32.有学者把七届二中会议精神概括成西柏坡精神,具体是:两个敢于,即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彻底革命精神;两个善于,即善于破坏旧世界、善于建设新世界的开拓创新精神;两个坚持,即坚持依靠群众、坚持团结统一的民主团结精神;两个务必,即务必谦虚谨慎、务必艰苦奋斗的“不懈赶考”精神。关于西柏坡精神 A.表明毛泽东思想成熟成为党的指导思想 B.为新中国成立做了重要的政治理论准备 C.西柏坡精神具有“承前启后”的时代特征 D.为我国革命重心转移到农村奠定了基础 33.国务院副总理李富春在《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报告》中谈到: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工作很艰巨很繁重,也就需要比较长的时间。按照我国的实际情况,完成这个过渡时期的总任务,除了恢复时期的三年以外,大概还需要十五年左右的时间,即大概需要三个五年计划。这说明 A.部分领导干部在工作中存在保守倾向 B.该设想在过渡时期得到了较好的实践 C.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得到较好的贯彻 D.这是对五十年代中国国情的理性分析 34.90年代初,邓小平在南方视察期间发表了著名的“南方谈话”,其中他特别强调:“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据此,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A.新中国成立彻底完成民主革命任务极大解放了生产力 B.在社会主义制度背景下也存在制约生产力发展的因素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有利于工业化城市化的深入发展 D.社会主义革命的完成使得我国生产力得到极大的提高 35.“海选”制度很好地体现了基层村民的意志,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基层民主的发展。但海选过程中通过拉选贿选等方式上台时有发生,甚至某些宗族势力长期霸占了村官位置,更有甚者“海选”出村霸出任村官。这反映了 A.“海选”制度不符合我国的国情 B.“海选”制度不能代表基层民意 C.代议制民主制度优于直接民主 D.基层民主需不断培育实施环境 第II卷 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共计160分。第36题~第41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做答。第42题~第46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做答。 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清朝时期,国内市场包括城市市场和农村市场两大类。至于城市市场,刘献廷指出“天下由四聚,北则京师,南则佛山,东则苏州,西则汉口”。农村市场则呈现各种景象:川、陕、楚毗连各县的山区农村,“有田地数十亩之家,必栽烟草数亩,田则栽姜或药材数亩。烟草亩摘三四百斤,卖青蚨(蚨:古代用作铜钱的别名)十千以外,姜、药材亩收八九百斤,卖青蚨二三十千……”;山西“高县镇,镇为曲沃县所辖,直隶省滦城、荻鹿所出棉花布匹,贩运者皆集于此,商旅甚多……” 材料二 近清代的商业已经发展到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一方面,商业资本向生产领域的渗透,导致商人支配生产。但另一方面,商业以市场为依托,市场以城市为中心,可是商人土生土长,和城市没有先天的血缘关系。民间俗谚:“无徽不成镇”,然而就在徽州这个地方,其民“世治则出而贸易,世乱则归家。家各有田……”。商人一边从农村游离出去,一边又把自己的根扎在农村的土地上,这种亦农亦商。农商相杂的双重格局正好反映了商人阶层的矛盾处境。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时期商业繁荣的原因。(10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商人出现“亦农亦商,农商相杂的双重格局”的原因及对当代经济发展的启示。(15分)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历史是具有整体性的,是横向和纵向的有机结合。现行各个版本的高中历史教材,把历史“割裂”成了政治、经济、思想三个必修模块和若干选修模块,对学生理解历史的整体性不利。某中学历史老师在复习中国近代史时,把中国近代政治、经济、思想大事件,归纳总结为一张简图,以直观地体现三者的某种内在联系。具体如下。 ——根据人教版历史教材编 根据上述图表所展示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自拟一个具体有效的论题,并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达顺畅) 请考生在第44、45、46三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做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做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的题号涂黑。 44.【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两税法是唐中后期和五代十国时期的基本税收制度。唐中期以来,随着官员增多和人口繁殖,大量可耕作官田和荒地均以永业田的名义转为私田,官田和可耕荒田日益减少。同时随着土地兼并加剧,地主庄园经济进一步发展,大地主霸占官田、兼并民产,广占土地,使得政府收入减少。日益增加的兵役和赋税使农民不堪重负,大量脱籍逃亡。公元780年,杨炎实行两税法。两税法主要内容有每户按资产缴纳户税(纳钱),按田亩交纳地税(纳米粟),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夏秋两季纳税。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税法实施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税法的历史意义。(9分) 45.【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故争与和平】(15分) 材料 中国是在1917年夏天对德宣战的,西线战壕需要大量人力来挖掘和维护,在列强要求下大约10万名中国劳工在1918年前被送往法国。当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消息传到中国时,中国媒体满版刊登民主战胜专制的文章,很多中国人也很希望和平可以终结列强对中国事务的干预,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但是对中国这个“弱国”和“半殖民地”,列强是不放在眼里的。当“巴黎和会”外交失败的消息传入中国后,中国人自1911年悲惨地体验了“西式民主”以来,更进一步加深了对西方民主的幻灭,加上从俄国身上看到了另一种明确的方案,使得中国走上了一条新的革命道路。 ——摘编自玛格雷特·麦克米兰《缔造和平》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9分) 46.【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 尼克松,美国第34任副总统及第37任总统。执政期间尼克松提出“尼克松主义”,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直接接触,于1972年实现访华,打开了两国关系的大门。20世纪70年代,美国深陷越南战争泥潭,苏联在核武器技术的发展上领头超前……不管乐见与否,尼克松也了解到美国在世界上的主导性已不如以往。如今美国必须面对自己的相对衰退,以及自信满满的新兴大国崛起。再者.共产主义的铜墙铁壁开始出现松动,中苏关系之间出现嫌隙。而对于中国建国20年来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和在国际上的重要地位,世界各国包括美国都是承认的。在这样的国际形势下,尼克松认为拒绝与亚洲大国,一个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交往,是没有道理的。1972年的尼克松中国行,使得长期敌视的中美两国关系开始“破冰”。在尼克松暮年时期,依然坚称开启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大门,乃是他从事公职生涯以来的巅峰创举。尼克松认为,中美关系的改善不仅能遏制苏联力量的扩张,同时缔造了亚洲乃至全世界的稳定及和平。 ——摘编自玛格雷特·麦克米兰《当尼克松遇上毛泽东:改变世界的一周》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尼克松访华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尼克松访华的影响。(9分)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