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学年
高考
历史
二轮
复习
部分
模块
古代
中外
文明
历程
课时
跟踪
检测
32
课时跟踪检测(三)
(建议用时:45分钟 分值:8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23·四川四市诊断) 下表是景德镇瓷窑性质统计表(单位:座)。
元代
明初
明末
清初
官窑
47
58
34
6
官搭民烧(窑)
—
2
69
41
民窑
2
20
285
356
上表可以用来说明,元代至清初( C )
A.制瓷业利润日趋下降
B.官营作坊垄断地位被打破
C.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
D.政府丧失了对经济的控制
解析 材料反映出从元代到清初民窑的数量越来越多,体现出私营制瓷业发展迅速,故选C项;材料反映的是元代到清初官窑和民窑的数量变化,没有体现出制瓷业的利润,排除A项;材料能体现出民窑在数量上占主导,但没有表明官窑在制瓷业的垄断地位被打破,排除B项;材料没有表明政府无法控制经济,排除D项。
2.(2023·安徽皖江名校联盟二次联考)明代六部不必听命于内阁,而内阁非六部不能行事,于是内阁力图控制六部,六部则钻内阁没有法定地位和权力的空子,内阁与六部之间经常互争雄长。这反映出,在明代( C )
A.中央行政关系紊乱 B.皇帝制度已成为摆设
C.君主专制统治加强 D.地方高度集权于中央
解析 据题干及所学知识可知,明代内阁与六部出现互争与废丞相有关,主要原因是君主专制的加强,故选C项;中枢决策权与执行权最终都归皇帝,没有体现出中央行政关系紊乱,排除A项;明朝的决策权属于皇帝,排除B项;题干没有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D项。
3.(2023·湖北模拟调研)1464年,明宪宗不经正常途径,授予工人姚旺为文思院副使,此为“传奉官”之始,后传奉官泛滥,引起众多官员不满。1485年,群臣上疏请求宪宗废除传奉官制度,宪宗有所感悟,罢免五百余名传奉官,一时朝野称快,传奉官制度受到遏制。传奉官制度的遏制有利于( B )
A.加强君主专制的统治 B.维护官僚政治的平衡
C.减少中枢决策的失误 D.提升内阁成员的地位
解析 据材料“传奉官泛滥,引起众多官员不满”和“罢免五百余名传奉官,一时朝野称快”可知,传奉官的废除有利于维护官僚政治的平衡,故选B项;据材料可知传奉官制度是君主专制的体现,废除传奉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君权,排除A项;传奉官多为工匠、医者、书画、文化等科技与文艺人士,且并不干预朝政,排除C项;传奉官制度与内阁制度并无联系,排除 D项。
4.(2023·四川德阳一模)清朝前期,湖北部分山区的地主参与煤矿开采,但他们不直接参与煤矿的经营,只是凭土地所有权参与分配企业收益,这种收益往往大于地租收入。这表明当地( B )
A.农业生产走向衰落 B.生产关系出现变化
C.雇佣关系逐渐形成 D.土地兼并有所缓解
解析 据题干中“湖北部分山区的地主参与煤矿开采……只是凭土地所有权参与分配企业收益”可知,山区地主依土地分享矿山收益,且大于地租收入,此时地主参与矿业,故选B项;题干提及山区地主,不是农田地主抛荒土地,明清时期农耕经济继续发展,排除A项;材料中未涉及雇佣关系,排除C项;清朝土地兼并加剧,排除D项。
5.(2023·山东临沂模拟)浙江、江西和苏松地区是明朝赋税收入的主要来源,基于此,明政府规定户部官员不得任用上述地区之人。这反映了当时( D )
A.选官任官注重地域间的均衡
B.限制地方官与宗族势力勾结
C.经济发展状况影响官员升迁
D.防范官员舞弊实行职务回避
解析 据材料,体现了官员任用中的回避制度,防范官员与地方势力勾结,徇私舞弊,故选D项;材料的主旨是官员任用的回避制度,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中央户部官员任用的限制,并非对地方官的限制,排除B项;经济发展状况与官员升迁没有必然联系,排除C项。
6.(2023·博雅闻道第二次质量测评)明代,许多商贾注意赶制时令性商品,如北京中秋节时,“纸肆市月光纸,绩满月像”。重阳节时,“市上卖糕人头带吉祥字”,“糕肆揉彩旗,曰花糕旗”(明代刘侗 《帝京景物略》 )。这反映当时( B )
A.商业经营具有品牌意识
B.商品营销借助于民俗文化
C.北京是全国的商业中心
D.城市商业脱离官府的监管
解析 材料反映出不同节日所卖商品不一样,这体现出利用民俗文化营销的策略,故选B项;“许多商贾注意赶制时令性商品”,没有提到品牌, A项错误; 题干无法体现北京的中心地位, C项错误;明代城市商业没有脱离官府的监管, D项错误。
7.(2023·全国 “超级全能生” 26省联考)五代十国时期,战争不断,军队在国家中的地位大增,枢密院演变为辅政机关。北宋时,为了适应战争的需要,管理财政的“三司”成为正式的宰相机构。雍正年间,为削弱诸王权力、保密军机,设立军机处。这表明宰相制度( A )
A.演变有其政治经济军事因素
B.在中国古代史上越来越完善
C.变化事关国家的前途与命运
D.发展使皇权与相权矛盾消失
解析 题干反映在五代十国时期、北宋、雍正年间,枢密院、三司、军机处分别起了中枢机构的作用,其演变有经济军事因素,故选A项;宰相制度在明太祖时期被废止, B项错误;题干未提及宰相的地位, C项错误;题干未提及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D项错误。
8.(2023·湖北黄冈调研)下表是古代我国县级政区分等标准表(节选)。
秦汉
大县万户以上
小县万户以下
北周
一等
(7 000户以上)
二等
(1 500户以上)
三等
(1 000户以上)
四等
(500户以上)
唐
(开元)
上等
(6 000户以上)
中等
(3 000户以上)
中下等
(3 000户以下)
下等
(1 000户以下)
宋代
望县
(4 000户以上)
上县
(2 000户以上)
中县
(1000户以上)
下县
(1 000户以下)
明代
上县
(粮10万石以下)
中县
(粮6万石以下)
下县
(粮3万石以下)
据表可得出,我国古代( B )
A.中央对基层管理存在“困惑”
B.政府对人口的控制逐渐松弛
C.呈现县域面积不断减小的趋势
D.经济发展程度决定基层管理
解析 由图表可以看出对县的划分人口越来越多,由户数向财富变化,表明对人身的控制越来越松弛,故选B项;表中可以看出对人口控制的松弛,对财富的要求越来越高,排除A项;古代区分的标准只有户数和财富,没有面积,排除C项;表格里的数据无法体现经济的实际发展水平,排除D项。
9.(2023·湖北黄冈检测)明清时期,景德镇的瓷器“自燕而北,南交趾,东际海,西被蜀,无所不至……而商贾往往以是牟大利”;佛山镇的铁锅全国各地“无处不需”、“四方贾客各辇运而鬻之”。据此可知,明清时期( D )
A.区域间的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迅速
B.专业性的生产区域较为普遍
C.区域之间市场需求有很大不同
D.商品交换突破狭隘的地方市场
解析 据题干可知,景德镇的瓷器远销国内市场,佛山镇的铁锅在全国各地都有销售,说明此时商品交换不再局限于地方市场,故选D项;题干不涉及区域间贩运贸易, 排除A项;题干只是提及两个地方的商品比较出名,不能推及为较为普遍, 排除B项;题干没有提及市场的不同需求, 排除C项。
10.(2023·百师联盟大联考)清朝,在江苏、浙江、直隶、奉天等地的农村中出现了自由雇工制。雇工“无资充佃,则力佣自活”,“计岁而受值者曰长工,计时而受值者曰短工,计日而受值者曰忙工”。雇工与田主没有主仆卑幼名分,只单纯出卖劳动力。这一现象表明( D )
A.农村中雇佣关系普遍存在
B.农业的经营方式发生了根本改变
C.南方农业比北方更具优势
D.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削弱
解析 据材料,从“雇工与田主没有主仆卑幼名分,只单纯出卖劳动力”可推断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削弱,故选D项;“在江苏、浙江、直隶、奉天等地的农村中出现了自由雇工制”在这四个地区出现雇佣关系,排除A项;农村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仍占主导地位,排除B项;材料不能反映南方农业比北方更具优势,排除C项。
11.(2023·清华大学标准学术能力诊断)明代《崔氏族谱》规定:“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勿作非为,此太祖高皇帝(朱元璋)曲尽做人的道理,件件当遵守”。族谱的规定体现了( D )
A.僵硬的程朱理学束缚思想
B.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需要
C.要求百姓应“存天理灭人欲”
D.儒家的伦理成为生活秩序
解析 据材料信息可知,族谱的规定体现了儒学的伦理主张融入到生活秩序,故选D项;族谱的规定有利于家庭和睦、社会和谐,并没有束缚思想,排除A项;商品经济发展会促进人的解放,材料内容没有体现,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存天理灭人欲”,排除C项。
12.(2023·四川绵阳一模)清初顾炎武名号并不高,《四库全书总目》仅记其“博极群书,精于考证”。但到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社会上突然兴起一股顾炎武崇拜热,北京一群京官建立顾炎武祠,定时会祭。其也被誉为“清朝汉学第一人”。晚清顾炎武地位的提升主要是因为( C )
A.清政府官修史书的高度评价
B.符合士大夫群体的文化品位
C.学术和时代选择的共同作用
D.顾炎武的学术成就冠盖儒林
解析 据题干“社会上突然兴起一股顾炎武崇拜热”属于时代作用,“被誉为‘清朝汉学第一人’”属于学术作用,故选C项;《四库全书总目》仅记其“博极群书,精于考证”,无法说明“官修史书的高度评价”, A项错误;“突然兴起一股顾炎武崇拜热,北京一群京官”不能说明“士大夫群体”的整体情况, B项错误; “清初顾炎武名号并不高”可见其成就并非一开始就得到认同, 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37分)
13.(2023·江西赣州十四县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分)
材料一 宋初承袭的是晚唐五代藩镇—支郡—县的政区统辖模式,藩镇之长官节度使是事实上的高层政区首脑。太祖立国之初,即罢诸强藩典中央之兵,次则集天下精兵于京师,以削弱藩镇之力量。太宗时所有统县政区都直属中央。取消高层政区的后果,是中央难以因地制宜地处理数以百计的统县政区的行政事务,中央政策在地方之执行又缺乏有效监督。此后,转运使成为高层地方行政组织。
——摘编自余蔚《宋代地方行政制度研究》
材料二 大明政权建立之初,地方上承袭了元代的行中书省制度。明初承袭了元代行省权大且集中的基本特点,“举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朱元璋认为这无疑会对其新王朝构成潜在的威胁,便把元代行省的权力一分为三,即以承宣布政使司管理地方政务,提刑按察使司管理司法狱政,都指挥使司掌地方军权。但其不可克服的缺陷也日益凸显:地方最高权力向三司分流,从而使地方明显缺乏自己的政治“中枢”,严重影响了地方行政管理的效力,并且过于分权与钳制也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强化。督抚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以监察官的面目出现,并在实际行使权力的过程中迅速成为地方政权的最高中枢,弥补了这一“真空”,并凌驾于“三司”之上,总领一省、数省的军政、民政,从而日益走向封疆大吏。
——摘编自史云贵《承袭与变异:明清督抚制度述论》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宋、明改变前朝地方制度的相同原因。分别采取了什么对策,效果如何?(17分)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宋、明后来调整地方行政制度的相同原因,并说明宋、明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特点。(8分)
答案 (1)相同原因:前朝地方权力过大,威胁中央集权。对策:宋代:削夺节度使的权力;派文臣做知州;通判监督知州;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编选禁军。明代:地方实行三司分权;实行督抚制度。效果:宋代:防止了藩镇割据局面重演,加强了中央集权,但带来了“积贫积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