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学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与近代民主革命1第5讲列强入侵民族危机和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练习人民版.doc
下载文档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学年 高考 历史 一轮 复习 专题 近代中国 维护 国家主权 斗争 近代 民主革命 列强 入侵 民族 危机 练习 人民
第5讲 列强入侵、民族危机和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建议用时:45分钟) 一、选择题 1.(2023年·全国Ⅰ卷高三五省优创名校联考)“百姓怕官”是鸦片战争前中国社会的常态。鸦片战争时,广东传出“百姓怕官,官怕洋鬼”的民谣。战后,广州民众成功地阻止英人入城,又有“官怕洋鬼,洋鬼怕百姓”的民谣。民谣的发展(  ) A.客观上有利于推动反清斗争 B.表明官民关系被彻底颠覆 C.说明清政府利用民众反侵略 D.说明民众成为反侵略主力 解析:选A。材料“官怕洋鬼,洋鬼怕百姓”说明列强的侵略突出了清政府的软弱,客观上推动了中国人的反清斗争,故选A项。 2.(2023年·南宁、玉林、贵港摸底)1854年6月,清政府与英、美、法等国达成协议,约定由三国各推一人帮办关税事务,从而确立了以洋人为主管理海关的体制,这一体制(  ) A.表明中国海关主权开始丧失 B.反映了清政府已经失去民心 C.阻滞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 D.有利于列强对中国经济侵略 解析:选D。1842年《南京条约》协定关税的内容说明中国海关主权已经丧失,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清政府与人民的关系,故B项错误;据材料“确立了以洋人为主管理海关的体制”可知,这一体制进一步破坏了中国关税主权,加速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故C项错误;材料“确立了以洋人为主管理海关的体制”便利了列强对中国的商品输出,有利于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故D项正确。 3.(2023年·郴州一模)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在西方列强的强烈抗议下,清政府规定今后“夷人”均改称为“洋人”,“夷务”均改称为“洋务”。这表明(  ) A.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B.列强对中国政治侵略加剧 C.清政府被迫放弃天朝上国观念 D.清政府外交基本实现近代化 解析:选C。材料“在西方列强的强烈抗议下……今后‘夷人’均改称为‘洋人’”,反映出清政府被迫放弃天朝上国观念,故选C项。 4.(2023年·江淮十校联考)鸦片战争前,清政府对近代国际法茫然无知。而到后来李鸿章指出“彼族要求之事,无非上侵国家利权,下夺商民生计,皆可引《万国公法》直言斥之”等言论。这一变化主要反映出(  ) A.中国在被动中与世界接轨 B.中国的民族危机有所缓和 C.清政府积极收回国家主权 D.救亡图存的意识开始萌发 解析:选A。从题干“清政府对近代国际法茫然无知”到“彼族要求之事,无非上侵国家利权,下夺商民生计,皆可引《万国公法》直言斥之”可得出,中国在被动中与世界接轨,故A项正确。 5.(2023年·博雅闻道联合质测)1867年,在讨论修约问题时,李鸿章说,此“系条约而非议和”,修约是双方的权利,“有一勉强,即难更改”“其有互相争较,不能允从之处,尽可从容辩论,逐细商酌,不能以一言不合,而递责其违约”。李鸿章的这一认识(  ) A.仍然抱有“天朝上国”的想法 B.争取了对外交往的平等 C.具有了一定的近代外交观 D.提高了清朝的国际地位 解析:选C。材料“修约是双方的权利,‘有一勉强,即难更改’”“其有互相争较,不能允从之处,尽可从容辩论”已和近代的外交观念相接近,故C项正确。 6.(2023年·德阳一模) 近代部分人物的言论表 林则徐 “现值防夷吃紧之际,必须时常探访夷情,知其虚实,始可以定控制之方” 左宗棠 坚决主张收复新疆领土,提出了“塞防”与“海防”并重的观点 李鸿章 “新疆不复,于肢体之元气无伤”,并以大办海军需用大量军费作借口,主张放弃新疆,专重“海防” 这些言论出现的主要背景是,当时(  ) A.西方海权观的传入    B.传统夷夏观根深蒂固 C.近代化运动的起步 D.边疆危机日益凸显 解析:选D。题干中由林则徐主张防夷到左宗棠主张塞防海防并重再到李鸿章专重海防,这说明当时从全面防夷转变为只能重点防夷,边疆危机日益凸显,故选D项。 7.(2023年·黄冈质检)北京一次会试期间,台湾举人汪春源上书朝廷沉痛指出:“弃此数千百万生灵于仇雠之手,则天下人心必将瓦解,此后谁肯为皇上出力乎!”此上书的历史背景是(  ) A.《南京条约》割香港岛给英国 B.《马关条约》割台湾给日本 C.《胶澳租借条约》的签订 D.《辛丑条约》划定东交民巷为“使馆界” 解析:选B。《南京条约》割香港岛给英国不符合题干中“台湾举人”的信息,故A项错误;“弃此数千百万生灵于仇雠之手”是指《马关条约》签订后,中国割让台湾给日本,故B项正确;《胶澳租借条约》将青岛“租借”给德国99年,与题干无关,故C项错误;《辛丑条约》中没有割让土地的条款,故D项错误。 8.(2023年·广东六校联考)甲午战争时期,日本成立战时大本营,其成员具有较好的素质和军事才能,能将天皇的意志和战时大本营的决策贯彻到各作战部队。清政府则采用“谋士-幕府”制,各高官雇佣大多擅长词章类的幕僚为其出谋划策。这反映了(  ) A.日本近代军制改革的完成 B.清政府不谙熟近代战争 C.洋务运动未影响中国军事 D.地方督抚干预中央决策 解析:选B。根据材料“清政府则采用‘谋士-幕府’制,各高官雇佣大多擅长词章类的幕僚为其出谋划策”可知,“谋士-幕府”制不能较好地适应近代战争的需要,故选B项。 9.(2023年·江淮十校联考)伊藤博文在中日谈判中透露割让台湾之事,李鸿章答以英国将会干涉,伊藤博文却说:“岂止台湾而已!不论贵国版图之何地,我倘欲割取之,何国能出面拒绝?”伊藤博文此“论断”的主要依据是,当时的日本(  ) A.国际地位已得到列强的认可 B.与英国形成瓜分中国同盟 C.能获得列强的默许和支持 D.经明治维新成为亚洲强国 解析:选C。题目中并未牵涉日本得到列强认可的相关信息,故A项错误;B项表述与史实不符合,故B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日甲午战争时期,列强对日本侵华采取了默许和支持的态度,故C项正确;D项表述与题意不相符,故D项错误。 10.(2023年·博雅闻道联合质测)右图是19世纪末期西方某刊物上登载的一幅反映中国局势的漫画。据漫画中的信息可知,该局势(  ) A.是甲午战败引发的恶果 B.表明列强在华矛盾激化 C.直接引发了义和团运动 D.导致了北京的再次失陷 解析:选A。漫画表明俄国和德国分别将东北和山东据为其势力范围,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是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故A项正确。 11.(2023年·全国Ⅱ卷“超级全能生”联考)1895年2月,两江总督张之洞向清政府进言:以台湾作保,向英国借款以抵御日本侵略台湾;台湾巡抚唐景崧在《马关条约》签订后,提出台湾租界化、抵押台湾,并直接与法德方面磋商保台之方。这本质上反映了张之洞、唐景崧(  ) A.对台湾的得失高度重视 B.为保台湾采取了有效措施 C.为国家统一做出了贡献 D.对侵略者的本质认识不清 解析:选D。题干中张之洞、宋景崧的保台方案寄希望于英、法、德,且都以抵押台湾为手段,无异于用强盗来抵御强盗,故D项正确。 12.(2023年·湖北四地七校联盟联考)“庚子五月,拳乱起于近畿,仇洋杀教,围攻使馆,以致酿成巨衅,东北尤罹浩劫。而南方各省,得免于兵祸,保全半壁河山,实由于各督抚应付得力,其重要关键,则在南省立约互保的成功。”材料表明(  ) A.东南互保在当时促进了南方各省的繁荣 B.清政府采取了正确措施应对当时的困局 C.义和团运动的兴起直接促成了东南互保 D.清廷统治下的一些实力人物割据化倾向 解析:选D。据材料“拳乱起于近畿,仇洋杀教,围攻使馆”和“南方各省,得免于兵祸,保全半壁河山,实由于各督抚应付得力”可知,清廷统治下的一些实力人物出现割据化倾向,故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13.(2023年·蚌埠二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代中国的“华夷”观念,至少在战国时代已经形成,中国人在自己的经验与想象中建构了一个“天下”。他们想象,自己所在的地方是世界的中心,也是文明的中心,地理空间越靠外缘,就越荒芜,住在那里的民族也就越野蛮,文明的等级也越低。但是这种中心与边缘的划分并不完全是空间的,往往中心清晰而边缘模糊。但是,在北宋一切都变化了,民族和国家有了明确的边界,天下缩小成中国,而四夷却成了敌手。……在关于“中国”的各种观念和话题里面,我们还可以看到当时人感受,焦虑、紧张的情绪,而这些感受,焦虑、紧张情绪所呈现的一般思想世界,就成了精英观念和经典思想的一个背景与平台,使他们总是在试图证明“中国(宋王国)”的正统性和“文明(汉族文化)”的合理性。 ——摘编自葛兆光《宅兹中国——重建有关 “中国”的历史论述》 材料二 在对外关系中,整个嘉庆朝,“中国”的使用频率在微弱的增加,鸦片战争前后,“天朝”使用的次数减少,“中国”使用的频度相对增加;至光绪年间,“天朝”已经几乎不用。“天朝”减少后,出现在史料中的自称主要是“大清国”“中国”。1895年后,“世界”一词的使用次数急剧增加,在1898年超过“万国”,1903年后超过“天下”;与此同时,“国家”和“民族”这两个关键词的使用也超过“天下”。 ——据邹明洪、冯建勇《从传统天下到近代国家: 清季近代国家观念之构筑——兼论民族国 家构筑视野下的中国边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从战国到宋代,“华夷”观念发生的变化,并简述其对宋代思想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对外关系中的称谓发生的变化,并分析这些变化反映的历史趋势。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导致两次“天下观”变化原因的相同点。 答案:(1)变化:划分依据从偏重文明到注重疆界;华夷之间的边界由模糊到清晰;对自身文明由自信、优越到焦虑、紧张。影响:催生了以“天理”为核心的理学思想。 (2)变化:“天朝”逐渐减少并消失,“中国”和“大清国”增加;“天下”逐渐减少,“世界”“国家”和“民族”日益增加。趋势:清廷逐渐抛弃传统的“天下观”思想,形成一种近代国家意识;逐渐形成世界意识;民族意识逐渐觉醒。 (3)外部势力威胁;统治者认识的变化;地位或实力的变化;士大夫的社会责任感。 14.(2023年·山西大学附中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中国进行的战争(甲午战争——引者注)给古老的中国以致命的打击。闭关自守已经不可能了。即使是为了军事防御,也必须敷设铁路,使用蒸汽机和电力以及创办大工业。这样一来,旧有的小农经济的经济制度(在这种制度下,农户自己也制造自己使用的工业品),以及可以容纳比较稠密的人口的整个陈旧的社会制度也都在逐渐瓦解。千百万人将被迫离乡背井,移居国外。他们甚至会移居到欧洲,而且是大批的。而中国人的竞争一旦规模大起来,就会给你们那里和我们这里迅速地造成极端尖锐的形势,这样一来,资本主义征服中国的同时也将促进欧洲和美洲资本主义的崩溃。 ——恩格斯1894年11月10日 请根据甲午战争之后的史实,对恩格斯的观点进行评析。(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 恩格斯认为甲午战争后,清朝将进行主动开放,进行现代化建设,而且传统的社会制度将会逐步瓦解,这一判断基本符合历史事实。 甲午战争后,清政府开始编练新式军队,采用新式武器和西方训练系统,推动中国的军队现代化,并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促进工商业发展。戊戌变法显示了民间和政府的改革意图,清末新政进一步实施制度改革,全面推进政治经济文化的现代化进程。与此同时,中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在内部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外部商品、资本涌入的背景下,逐步解体。随着小农经济逐步解体,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上的传统社会组织、宗法结构、思想观念,也都在解体或变形。可以说,甲午战争后的中国,政府的主动变革和中国传统经济社会的瓦解演变,都证明了恩格斯判断的准确性。 但是,恩格斯对于中国和国际形势的变化存在显著误差。恩格斯认为中国民众将大批移居国外,加剧西方的社会矛盾,从而促进西方资本主义的崩溃,这一论断实际上并未发生。中国的压力局限于国内,在20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