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第13讲
农村住户调查
13
农村
住户
调查
北农学院 农村统计与调查农村统计与调查 主讲人:刘主讲人:刘 芳芳 农村经济统计的研究对象 以农村地区为范围,介绍农村各领域主要以农村地区为范围,介绍农村各领域主要统统计指标的名称、计算方法、指标间关系、指标数计指标的名称、计算方法、指标间关系、指标数值变动值变动的原因等等。的原因等等。农村经济统计的研究内容 农村基本情况统计:农村基本情况统计:含农村劳动力、农村土地、农含农村劳动力、农村土地、农村资产的统计。村资产的统计。农业生产统计:农业生产统计:包括农林牧渔业统计。包括农林牧渔业统计。非农产业统计:非农产业统计:包括农村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包括农村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商业等统计。业、商业等统计。农村产值统计:农村产值统计:含农村社会总产值、农村生产总值含农村社会总产值、农村生产总值等指标。等指标。农村专项统计调查:农村专项统计调查:农产品成本与价格、农产品市农产品成本与价格、农产品市场调查、农村住户调查等。场调查、农村住户调查等。第第12章章 农村住户调查农村住户调查 重要提示:重要提示:通过本章学习要系统了解农村住户调查通过本章学习要系统了解农村住户调查的内容、方法及步骤;熟悉农村住户调查分的内容、方法及步骤;熟悉农村住户调查分析的内容和方法;重点掌握农村住户调查网析的内容和方法;重点掌握农村住户调查网点抽选、样本容量确定及样本轮换等过程。点抽选、样本容量确定及样本轮换等过程。1954年开始农村住户调查:年开始农村住户调查:调查内容主要是家庭收支情况调查内容主要是家庭收支情况 “农民家庭收支调查”,或“年末家计调查”。“农民家庭收支调查”,或“年末家计调查”。19541977年期间该调查曾两次中断,年期间该调查曾两次中断,19581961年,由于“人民公社化”运动而中止;年,由于“人民公社化”运动而中止;19661976年,由于“文化大革命”运动而被迫中断。年,由于“文化大革命”运动而被迫中断。1979年,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该调查再次恢复。年,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该调查再次恢复。“农民家庭收支调查”改为“农村住户调查”。“农民家庭收支调查”改为“农村住户调查”。一、农村住户调查的发展历程一、农村住户调查的发展历程 1984年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总队(现为农年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总队(现为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成立村社会经济调查司)成立.农村住户调查获得长足发展,调查方法、调查内容逐渐农村住户调查获得长足发展,调查方法、调查内容逐渐与国际接轨,与国际接轨,科学化、规范化和现代化。科学化、规范化和现代化。经过多年的实践,“农村住户调查”已形成一套完经过多年的实践,“农村住户调查”已形成一套完整、科学的方法体系和严格的管理制度。整、科学的方法体系和严格的管理制度。一、农村住户调查的发展历程一、农村住户调查的发展历程 二、农村住户的概念二、农村住户的概念 农村住户:农村住户:指长期(一年以上)居住在乡镇(不包含城镇)行政管理区域内的住户,还包括长期居住在城镇所辖行政范围内的农村住户。户口不在本地而在本地居住一年以上的住户也包括也包括在本地农村常住户范围内;有本地户口,但举家外出谋生一年以上的住户,无论是否保留承包耕地都不包括不包括在本地农村住户范围内。二、农村住户调查内容二、农村住户调查内容(一)调查范围(一)调查范围 农村住户。(二)调查组织(二)调查组织 由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负责组织实施。全国约有8000名专职调查员和10000名辅助调查员参与。(三)调查内容(三)调查内容 农村居民所在村的发展情况、家庭基本情况、居住情况、人口与劳动力就业基本情况、农业生产结构调整与技术应用情况和农村居民收入、支出情况等。三、农村住户调查方法三、农村住户调查方法(一)网点抽选(一)网点抽选 农村住户调查,在全国共抽取了农村住户调查,在全国共抽取了6.8万个样本农户,分布在万个样本农户,分布在 全国全国31个省(区、市)的个省(区、市)的857个县中。个县中。目前所使用的样本是利用最新的农业普查资料,在2004年更新后的样本,对全国和分省的农民收入水平具有很高的代表性。样本抽选实行国家统一管理。样本抽选实行国家统一管理。网点抽选方案和实施细则由国家统计局统一制法,农村司负责组织实施,各级调 查队必须严格按照统一方案的要求进行样本抽选,抽选的样本必须经国家统计局审批,样本的变动和更新也必须经国家统计局审批。(一)网点抽选(一)网点抽选 样本抽选原则样本抽选原则 以全省(区、市)农村抽样调查县所辖村(居委会)为总体,抽选满足多主题调查需要的调查村,对调查村(居委会)、调查户、调查地块实行轮换,提高抽样效率,更好地反映农村社会经济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增强样本对全国、省一级的代表性。采取首先抽选大样本网点,然后在大样本网点中抽选小样本网点的原则,以便满足多主题调查和样本轮换的需要。(二)样本容量的确定(二)样本容量的确定 搜集与调查主题相关的资料 如农民人均纯收入,农村人口和从业人员;小麦、玉米、稻谷等粮食每亩产量及其播种面积;棉花每亩产量及其播种面积;平均每户猪的存栏数及农村住户户数等资料 用MPPS抽样程序计算出出所需的大样本容量和各各单项调查所需要的样本容量。一是要将农民人均纯收入和从业人员两个调查主题结合在一起考虑,二是分别要求粮食亩产等于其相应的播种面积两个调查主题结合在一起考虑。(MPPS抽样程序使用说明)。(三)抽样方法(三)抽样方法 .大样本村的抽选方法:大样本村的抽选方法:搜集整理全省(区、市)国家调查县所辖行政村(居委会)的农业普查地址码顺序排队,并编写顺序号,从1开始到N(N表示国家调查县所辖行政村的总数),建立大样本抽样框。利用随机起点、等距抽样方法抽选大样本。(三)抽样方法(三)抽样方法 .农民收入调查村的抽选:农民收入调查村的抽选:将大样本的所有村按人均收入人均收入排队 相对应的农村人口作为辅助资料辅助资料累计编制成抽样框 对称等距离抽样方法抽样选出满足收入调查的小样本。(三)抽样方法(三)抽样方法 .调查户的抽选:调查户的抽选:村抽选调查户 采用农业普查农户地址码排队,计算抽样距离,采用随机起点,等距抽样方法,按每村10户抽样确定调查户。按农户构成分类排队等办法,计算抽样距离,采用随机起点,等距抽样方法,按每村10户抽样确定调查户。如行政村较大,为方便调查工作,可先选择一个中间水平的村民小组或自然村,然后在村民小组或自然村中根据上述抽户办法抽选调查户。抽选出的样本必须充分满足代表要求,在95%的概率水平下要求抽样误差系数不得超过3%。(四)样本轮换(四)样本轮换 为了解决调查户的厌烦情绪及样本老化问题,增强抽样网点的代表性,更加准确、及时地反映农村社会经济情况,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对农村住户调查网点实行样本轮换制度,五年为一周期,每年轮换20%20%的调查户。四、农村住户调查的步骤四、农村住户调查的步骤(一)数据收集(一)数据收集.数据采取农户记账和访问调查相结合的方法。数据采取农户记账和访问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反映农户现金收入与支出、实物收入与支出数据通过农户记账获得。调查户记账按照国家统计局统一编制的账本和要求记账,现金收支账每日一记,实物收支发生一笔记一笔。县级调查队每月收取调查户的账本,将账页数据录入到计算机中,按季度上报国家。访问调查由县级调查队的调查员完成,按季度采集和上报数据。调查报告期分为年报和季报调查报告期分为年报和季报 农村居民现金收入与支出、农村住户劳动力就业情况:季报 其余调查内容为年报。(二二)数据审核数据审核 1.人工审核。人工审核。在调查数据录入计算机之前,辅导调查员和县调查员必须对农户所记的账和一次性调查表进行核查 2.计算机审核计算机审核。在人工审核完成后,由县调查队将数据录入计算机中,应用统一的程序对数据进行审核。3.数据评估。数据评估。县调查队将调查数据录入审核完成后将调查数据上报省调查总队,省调查总队再次对数据进行审核,并重点对调查数据评估。(三三)数据汇总数据汇总 实行国家级超级汇总实行国家级超级汇总 全国统一使用由农村司专门开发的计算机数据处理程序 各地将审核后调查原始数据上报农村司 由农村司负责对各地上报的调查数据进行汇总 农村司将汇总结果反馈给各省 同时各地也对本地区的调查数据进行汇总,以便相互监督。四、农村住户调查的步骤:四、农村住户调查的步骤:.调查结果发布调查结果发布 农村住户调查已建立起规范的信息发布制度,季度、年度调查信息定时发布。调查结果发布实行国家统一管理,国家级统计结果由国家统计局发布,各省统计结果由国家统计局各省调查总队发布。各省发布统计结果之前,必须经国家统计局审批认定后才能发布,以确保各省发布的统计结果与超级汇汇总的结总的结果一致果一致 复习思考题 什么是农村住户?简述农村住户调查的范围。农村住户调查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简述农村住户调查的步骤。农村住户调查分析报告的主要内容有哪些?案例案例 农村住户调查分析农村住户调查分析 2008年北京平谷区镇罗营镇农村住户调年北京平谷区镇罗营镇农村住户调查分析查分析 一、农民人均纯收入情况一、农民人均纯收入情况 2008年,镇罗营镇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年,镇罗营镇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到7541元,较上年增加元,较上年增加1123元,同比增元,同比增长长17.5%。一系列惠农政策的提出和落。一系列惠农政策的提出和落实,对农民增收起到了明显拉动作用。实,对农民增收起到了明显拉动作用。一、农民人均纯收入情况一、农民人均纯收入情况 1 1工资性收入比重稳中有升,绝对值增长大幅提高工资性收入比重稳中有升,绝对值增长大幅提高 农民人均工资性纯收入达农民人均工资性纯收入达3019元,占全部纯收入的比重为元,占全部纯收入的比重为40.0%,较上年提升了,较上年提升了4.4个百分点;同比增长个百分点;同比增长32.1%。其。其中:中:在非企业组织劳动得到收入人均在非企业组织劳动得到收入人均288元,同比增长元,同比增长16.6%;在本镇域内劳动得到的收入达到在本镇域内劳动得到的收入达到2354元,同比增长元,同比增长20.1%。由于本镇企业订单数量有所增加,使得本镇域内劳动所得由于本镇企业订单数量有所增加,使得本镇域内劳动所得收入大幅提升,对农民工资性收入起到了有效拉动作用。收入大幅提升,对农民工资性收入起到了有效拉动作用。一、农民人均纯收入情况一、农民人均纯收入情况 2 2家庭经营纯收入较上年同期基本持平。家庭经营纯收入较上年同期基本持平。农民家庭经营人均纯收入为农民家庭经营人均纯收入为3821元,同比增长元,同比增长3.4%。由于镇罗营镇地处深山区,家庭经营性。由于镇罗营镇地处深山区,家庭经营性收入依旧以一产收入为主,第二、三产业变动收入依旧以一产收入为主,第二、三产业变动不大。不大。一、农民人均纯收入情况一、农民人均纯收入情况 3.转移性纯收入增长迅速。转移性纯收入增长迅速。人均转移性纯收入为人均转移性纯收入为657元,较上年上涨将近元,较上年上涨将近两倍。两倍。从从2008年年1月开始,北京农村月开始,北京农村60岁以上老人享受每岁以上老人享受每月月200元福利养老金,是推动转移性收入增加的主元福利养老金,是推动转移性收入增加的主要因素。要因素。随着生活和收入水平提高,农村亲友之间赠送礼金随着生活和收入水平提高,农村亲友之间赠送礼金金额不断增长金额不断增长 家庭非常住人口寄回和带回的收入也有所增加,对家庭非常住人口寄回和带回的收入也有所增加,对转移性收入的大幅度增长也起到了拉动作用。转移性收入的大幅度增长也起到了拉动作用。二、农民人均现金支出情况二、农民人均现金支出情况 2008年,全镇人均支出6694元,较上年增加980元,增长达17.2%。消费支出主要呈现的特点是:二、农民人均现金支出情况二、农民人均现金支出情况 1.1.第一产业生产费用支出高速增长。第一产业生产费用支出高速增长。第一产业生产费用人均支出为890元,比上年增加196元,同比增长28.2%。其中:农业生产费用人均支出563元,同比下降2.2%;牧业生产费用支出对第一产业支出的拉动作用明显,人均支出达563元,同比增长了4倍多。二、农民人均现金支出情况二、农民人均现金支出情况 2.2.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小幅提高。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小幅提高。农民生活消费支出达4355元,较上年增加274元,增长6.7%。其中食品支出稳步提高,人均支出为1334元,比上年增长6.4%。二、农民人均现金支出情况二、农民人均现金支出情况 3.3.医疗保健类支出呈迅速上升趋势。医疗保健类支出呈迅速上升趋势。农民人均医疗保健服务支出928元,比上年增加581元,增长 167.4%。主要是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农民提高了预防疾病的意识,如定期体检检查、买保健品调理身体等,新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也使得农民去医院看病的主动性增强。二、农民人均现金支出情况二、农民人均现金支出情况 4.4.人均转移性支出势头猛进。人均转移性支出势头猛进。人均转移性支出807元,较上年增加420元,增长达108.5%。农民收入及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直接带动转移性支出大幅度增长。三、促进农民增收的几点建议三、促进农民增收的几点建议 1.继续加大对本镇农民经济合作社组织的管理和扶持力度,提高农民抵御市场价格波动的风险,进一步拓宽市场销售渠道,促进农民增收。2.2.结合本镇特点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结合本镇特点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为依托,积极发展民俗旅游业,继续加大对农业生态园的建设。三、促进农民增收的几点建议三、促进农民增收的几点建议 3.3.积极引进新型农业项目积极引进新型农业项目,引导农民树立科技意识,使有土地的农村家庭通过新的农业项目,在土地上创造更多的财富,切实把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转到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从而促进农民增收。三、促进农民增收的几点建议三、促进农民增收的几点建议 4.4.加大农民就业信息的宣传力度加大农民就业信息的宣传力度,力争使每个有劳动能力的农村空闲劳动力都能够积极就业。5.5.继续加强对农村低保户继续加强对农村低保户、五保户和残疾户家庭的扶持帮助力度,缩小农村收入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