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1.pdf
下载文档

ID:3516285

大小:30.27MB

页数:133页

格式:PDF

时间:2024-05-18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岳麓版 高中历史 必修
历史H?I?S?T?O?R?Y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 2004 年初审通过总 主 编曹大为赵世瑜分册主编赵世瑜刘北成主要编写人员宾华林薇张艳丽胡玉娟欧雪勤王玉辞刘娜魏清彩欲知大道,必先为史写在高中历史课程的前面?树有根,水有源,世间万物都有来龙去脉,都经历了不断变化的过程。我们无法在身边的生活中找到任何没有历史的事物,我们就生活在历史中。为了更好地认识现实,把握未来,我们往往要回顾历史。事物的变化、历史的延续,是我们观察、分析现实问题的重要尺度。因此,在初中阶段,我们学习了中国和外国自古至今的历史,了解了人类文明是如何产生、又如何演进到今天的大致过程。但是,对于悠久灿烂、丰富多彩的人类历史来说,我们只是看到了一个梗概;我们只是对那些过去的故事产生了兴趣,尚未形成一种深厚的历史感、一种宽阔的历史视野和一种敏锐的历史洞察力。于是,我们再次迈进历史时空。我们要在已有的历史脉络和整体的历史框架的背景下,分别深入思考人类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历程。人类之所以伟大,就在于他不断创造出日益丰富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并创造出日益完善的政治制度,为文明的创造与发展提供保障。我们要学会在一个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大历史中,观察政治史、经济史和文化史的进程,观察它们在历史进程中的互动。在这里,对历史人物、历史上的改革、战争、民主思想、文化遗产和许许多多历史奥秘感兴趣的同学,可以通过选学有关课程,拓展历史视野,深化我们对历史上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理解。历史正是通过这些具体的人物、事件、制度和思想展现出来的。清人龚自珍说:“欲知大道,必先为史。”要想增长智慧,提高修养,深刻认识社会,形成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学习历史是非常重要的。尤其当我们深入到历史过程中的政治、经济、文化氛围中时,就会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这一点。让我们共同迈上认识历史的新台阶吧!当今世界,国际政治风云变幻;神州大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日趋完善。当我们瞻望前程,认真思考战争与和平、立制与改制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时候,不妨回首往事,到昨天去寻求借鉴,汲取智慧。本书即将向同学们展示的,便是人类社会政治领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国家组织、城市、金属工具和文字的出现,结束了漫长的原始社会,标志着文明时代的来临。为了保障国家(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是保障统治集团)的利益和社会的稳定,就需要国家机器的运行,各种机构、组织、制度的设置,以及相关的各种活动,由此发生许多惊天动地的事件,出现许多叱咤风云的人物,我们把它们称为政治制度、政治事件、政治活动和政治家,这些成为人类文明发展历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出现之初,平等的社会关系被打破了,出现了贫富分化与阶级社会,出现了统治者和被统治者。在 5000 多年前,西亚两河流域出现了国家,在随后的一两千年时间里,尼罗河流域、印度河流域、黄河长江流域和爱琴海地区,也先后出现了形态各异的城市国家。在那里,军队、法律制度等都逐渐建立起来了。在几千年的文明史上,社会政治制度经历了不断导读历史必修()演变的过程,在世界不同的地区,由于不同的自然环境、生产方式,不同的民族和文化传统等因素,体现出复杂多样的特点。在古希腊的雅典城邦国家,实行的是公民集体的民主制;在古罗马,经历了从早期共和制向君主制的演变;而在古埃及、古巴比伦和中国,实行的则是形态不同的君主专制制度。17 世纪中叶以来,资产阶级革命陆续发生,在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里,议会制取代了君主制。随后,这种近代的政治制度在世界许多国家中推行,日本在经历了明治维新、中国在经历了辛亥革命之后,都建立了或曾经建立过这样的政治制度。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制度产生之后,逐渐暴露出一些弊病,许多思想家都对其进行了批判和抨击。19 世纪,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1917 年俄国十月革命成功、1949 年新中国建立后的实践,都对社会主义制度的建设做出了积极的探索。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与经济、文化密切相关。政治变革是社会历史发展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先进的政治制度会促进经济的发展、文化的繁荣,而落后的政治制度则会破坏优秀的文化,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在几千年的文明史上,人类通过政治制度的确立、改革和不断完善,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在这个过程中,既有统治者自上而下的改革,也有人民群众揭竿而起的抗争;既有仁人志士流芳千古的努力,也有独夫民贼遗臭万年的骂名。当我们了解了人类历史上重要的政治制度、事件和人物的活动,通过科学的评价和解释,便能理解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经历了漫长的艰难的历史过程,是人类文明的重大成果,从而使我们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而不懈努力的理想更加坚定。第四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第 12 课鸦片战争第 13 课太平天国运动第 14 课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第 15 课辛亥革命第 16 课五四爱国运动5054576064第二单元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政治制度第 5 课爱琴文明与古希腊城邦制度第 6 课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第 7 课古罗马的政制与法律202429目录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第 1 课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第 2 课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第 3 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第 4 课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4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建立第 8 课英国的制度创新第 9 课北美大陆上的新体制第 10 课欧洲大陆的政体改革第 11 课综合探究:伏尔泰对英国政体的评论5937*第六单元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第 21 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第 22 课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第 23 课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9197101第 17 课综合探究:探索中国近代政体变革的艰难历程68第七单元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第 24 课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第 25 课世界多极化趋势第 26 课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外交第 27 课跨世纪的世界格局106110114120中外历史大事年表第五单元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发展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第 18 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第 19 课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第 20 课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737781加 觹 号的课为阅读课早在远古时期,人类社会中就逐渐出现了权力的萌芽,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实际上是史前社会的部落酋长。商朝时期,最高统治者称王。王的直接控制范围虽不够大,但能够支配各方国的地位却已建立起来。官僚队伍、军队、监狱等一系列制度开始出现。到西周时候,各项制度更加完备。周王将宗法制和分封制相结合,确立了一套比商朝更严密的控制体系。靠宗法制的血缘纽带维系统治秩序并非长久之计。随着周王与诸侯、诸侯与大夫之间的大小宗关系日益疏远,靠宗法分封制维系的权力格局逐渐解体。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国争霸,各诸侯国在改革过程中纷纷加强君主的权力,到秦统一六国的时候,建立一个皇帝具有无上权威的中央集权制度就水到渠成了。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在不断发展完善,中央与地方官制日益层叠有序,科举选官制度的确立以一种相对开放的原则为官僚队伍不断补充人才,同时又以监察制度对官僚队伍加以监控和约束。但是,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并非一帆风顺。从西汉到北宋,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一直延续不断。同时,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日益突出。到明清时期,皇权独尊,专制权力达到顶峰。第 一 单 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夏商两代的政治制度约公元前 2070 年,古代中国的第一个国家政权夏朝出现。大量的文献和考古资料证明,夏代已出现了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从夏开始,出现了王位继承的传子制度。大约在公元前 1600 年,商族首领成汤灭夏,建立商王朝。商朝的主要政治制度是内服与外服制度。内服是王畿,即商王直接统治的地区,外服则是附属国管辖的地区。商王在不同程度上具有支配内服与外服的实际权力。商王对外服即附属国的控制力是有限的。各附属国基本保持原有的社会结构,除对商承担应尽的义务外,有很大的自主权。有的附属国还经常与商处于战争状态。商朝是个弥漫着神权色彩的王朝。商王每日必定要占卜,遇事也必定要占卜,并以人作为祭品,以敬酬鬼神。商王通过垄断神权以强化王权。商朝人崇信各种鬼神,认为神灵主导着人事。在诸神中,祖先神最为尊贵。商王往往杀死大批战俘和奴婢,用来殉葬、祭祖、祭神。考古发现,殷墟地区的侯家庄 1001 号墓内,殉葬者达 400 多人。商人把占卜、祭祀作为与神灵沟通的手段。相当多的卜人、巫师,与商王共同负责通神事务。这些人往往出身于贵族,有的还是地位显赫的附属国首领。各附属国也有负责通神的巫师。在商代,王是人,也是神,既是王朝的元首,又是群巫之长。封邦建国周族是以农耕著称的古老部族,起初生活在今陕西关中地区,于商朝后期兴起。公元前 1046 年,周武王东征,灭商建国,史称西周。西周建立后,经历了短期的社会动荡。为了对被征服的广大地区进行有效统治,摄政的周公修改了商王朝的内外服制度,大举实行分封。荀子 儒效篇 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著名的姬姓封国有晋、燕、卫、鲁等。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亲族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以拱卫王室。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夏商周时期处在中华早期政治文明形成的阶段,在这一时期,中国传统政治体制经历了它的形成阶段。在商代有所谓内外服制度,而到西周则出现了分封制、宗法制,这些是上古中国的重要政治制度。周公殷商甲骨卜辞第课1第 一 单 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2金文中 的“封”写 作或,“邦”写作,“国”写作。从字形上看,分封的具体行动就是划定疆界,植树为帜,建筑城堡,驻军守土。周王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王都镐京。以都城为中心的附近区域被称为王畿,是周王的直接驻地。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他们的封地或居于富庶之处,或处在战略要地。这些亲族在分封时除土地外,还得到大量的物资、武装和人口等。异姓诸侯国的情况则不尽相同,其中既有功臣、姻亲,也有原来的附属国。周人还把一些殷商遗民强制迁徙到姬姓封国区域内,以利监督,便于管理。周人也恢复了一些被商灭掉的古国,利用它们钳制商人。在分封中,以周王的名义“授土”、“授民”,使周的亲族、姻亲和功臣在新占领地建立了一批新兴国家。通过分封,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西周成为疆域广大的国家。西周各诸侯国与王室的关系比商代附属国密切,臣属关系更加明确。各诸侯国必须承认周王的权威,并承担各种义务。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统治效果得到加强。各诸侯国必须服从周王室的政令,重要官职任免要呈报周王批准。有的诸侯兼任周王的卿士,以示臣服关系。各诸侯国必须对周王承担各种军事义务,如派兵戍守王畿或随王出征;定期朝觐和交纳各种贡赋,包括当地特产、人口与俘虏等,还要经常派劳役为王室服务。诸侯还要对下属进行分封。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周天子正是通过分封制对各诸侯国实行有效的控制。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度为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西周又实行了与分封制相结合的宗法制度。宗法制是周人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制度。宗法制度确立了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无论周王、诸侯,还是卿大夫和士,都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度。嫡长子是土地、财产和权力的主要继承者,有主祭祖先的特权,地位最尊贵,故嫡长子也被称为宗子。在宗法制度下,由嫡长子传宗继统,这个系统称为大宗。?山西太原晋祠(后世祭祀晋国开国国君唐叔虞之处)第 1 课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3有铭文的西周青铜器禹鼎大宗、小宗示意图西周编钟在一般情况下,周王以嫡长子承位,历代的周王都是大宗。历代诸侯也由嫡长子继承,历代的卿大夫和士也是如此。嫡长子的同母弟和庶母兄弟为小宗。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周王的兄弟受封为诸侯,诸侯之兄弟受封为卿和大夫,卿大夫之兄弟受封为士。士的长子为士,其余为庶人。诸侯对于周王为小宗,但在本国为大宗,其余以此类推。大宗与小宗的关系不仅是家族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宗法制度通过血缘的亲疏,确立起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宗法制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地结合在一起,同时也强化了以大宗为代表的贵族特权地位。西周各级贵族不仅世袭所占有的土地和人口,而且还世袭其职务和待遇,这就是“世卿世禄”制度。周朝制定了各种礼乐制度,即周礼。周礼作为各级贵族的政治和生活准则,成为维护宗法分封制度必不可少的工具。以西周宗法分封制为代表的早期政治制度,具有上古血缘纽带和部落联盟体制遗存的特点。随着社会的发展、血缘关系的松弛,宗法制遭到破坏,以之为基础建立的分封制也很难继续存在下去了。周礼周礼是表示等级制度的典章制度和礼仪规定。它名目繁多,有吉礼、嘉礼、凶礼、宾礼、军礼等。它是维护等级制度、防止“僭越”行为的工具。如周礼规定了贵族饮宴列鼎的数量和鼎内的肉食种类:王九鼎(牛、羊、乳猪、干鱼、干肉、牲肚、猪肉、鲜鱼、鲜肉干)、诸侯七鼎(牛、羊、乳猪、干鱼、干肉、牲肚、猪肉)、卿大夫五鼎(羊、乳猪、干鱼、干肉、牲肚)、士三鼎(乳猪、干鱼、干肉)。乐舞的规格也有差异。礼乐制度自制定后,任何人都不能修改。周王有权惩罚违礼的贵族。第 一 单 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4材料一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左传 桓公二年材料二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左传 昭公七年 商代的附属国与西周的诸侯国有什么不同?说出分封制与宗法制的主要内容、特点和作用。举例说明礼乐制度与宗法分封制的关系。文字的产生是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古汉字中包含着丰富的社会历史信息。试根据下列甲骨文的字形,找一找其中反映出的有关商周政治状况的信息。楷体汉字执圉王臣劓刖巫甲骨文第 1 课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5从群雄割据到大统一公元前 770 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进入了春秋时期。有些诸侯国的力量逐渐强大,宗法分封制度的原则遭到破坏,原为周王垄断的分封权力受到削弱,诸侯不断擅自进行分封,小宗取代大宗的现象也频繁发生,周王室逐渐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一些强大起来的诸侯,打着“尊王”的旗号进行争霸战争。兼并战争使众多分散的小国逐渐被大国吞并。春秋时期近300年,大小兼并争霸战争约 500场,会盟数十次,大量诸侯国被吞并。周初号称八百诸侯,到春秋中期只剩近百。春秋末期,虽然还有一些小国存在,但基本已是秦、齐、燕、楚、韩、赵、魏七大国的天下了。公元前 475 年左右,中国历史进入战国时期。各大国国君不再满足原来的封号,战国中期以后,先后改称“王”。不少大国还出现了卿大夫夺位的政变。由于诸侯国之间竞争激烈,各国不得不在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进行变革。?战国铜壶金银错宴乐图三家分晋、田氏代齐与各国变法公元前 年,晋国的贵族韩、赵、魏三家合力灭掉专擅国政的知氏,不久,将晋国瓜分。齐国原是姜氏的封国。公元前 年大夫田成子杀齐简公,自为相,专国政。公元前 86年,他的后人田和终于取代姜氏正式成为国君。战国时期,各国为增强国力,纷纷进行变法,变革已不适应时代的旧制度。著名的变法有魏国的李悝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韩国的申不害改革、齐国的邹忌改革与秦国的商鞅变法,其中以商鞅变法收效最为明显。经商鞅变法后,秦国逐渐强大起来。经过100 多年的角逐,它先后消灭韩、赵、魏、楚、燕、齐等国。公元前 221 年,秦王嬴政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公元前 221 年,秦王嬴政结束群雄割据的历史,缔造了一个空前统一的大帝国。秦帝国建立的中央集权的各项制度和巩固统一的措施,不仅适合当时历史发展的需要,而且对此后 2000 多年的中国社会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影响。第课2第 一 单 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6结束了数百年割据混战的局面,建立了空前统一的大帝国。“始皇帝”与三公九卿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强大的中央集权制度,包括皇帝制度、以三公九卿制为代表的中央官制、郡县制、法律制度,以及选拔和考察官吏的制度等。权力的高度集中,成为秦王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权力的高度集中,首先表现为皇权至上。秦王嬴政改称“皇帝”,将国家的司法、立法和行政、军事等大权总揽于一人之手。嬴政统一全国后,“自以为功过五帝,地广三王”,对王号已不满意。他提出:“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与臣下商议后,嬴政决定从“三皇”、“五帝”各取一字,称皇帝。嬴政时,“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自称“朕”,命令称“制”或“诏”,印称“玺”,任何人对皇帝的名字都要避讳。“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是君主权力集中的另一体现。皇帝称号确定以后,嬴政自称“始皇帝”。他还规定,自己死后传位给子孙,“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嬴政妄想皇位永远由他的后裔承袭下去,“传之无穷”。皇帝之下,由三公九卿组成中央政府。三公指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左、右丞相为“百官之首”,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掌管律令、图籍,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协助皇帝管理军务。三方互不相属,互相牵制。三公之下,秦代中央政府还有很多重要官职,合称九卿。他们分管着国家和皇家的各种事务。以三公九卿为主的中央政府各级官员,在地位、职责和权力等方面都处于既配合又牵制的状态,任何人都无法独揽朝政,军国大权最终操纵在皇帝一人之手。秦始皇陕西临潼秦始皇陵第 2 课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九卿九卿分别是:奉常(负责宗庙、礼仪和教化)、郎中令(宫中警卫)、卫尉(宫门警卫)、廷尉(负责司法和首都警卫)、典客(主管少数民族事务)、宗正(负责皇室宗族事务)、治粟内史(负责租税和国家财政)、少府(负责皇家财政及官府手工业)、太仆(负责宫廷车马)。7?废分封,置郡县秦统一之初,有人向嬴政提出在燕、齐、楚等地分封子弟的建议,希望以此方式控驭不断扩大的疆土。嬴政坚决否定了分封的主张,坚持在全国范围内实行郡县制。秦代的地方政权机构共分郡、县两级。与此相适应,建立了一整套地方各级官僚体系。郡是中央政府以下的一级统治机构,郡设郡守、郡丞和郡尉;每郡下设若干县,县置县令(长)、县丞和县尉。县以下有乡、里等基层机构,乡有乡吏,里有里典。皇帝的命令,通过三公九卿,经由郡、县,再通过乡、里,可以直达百姓。郡 县 制 起源于春秋后期,各大国在新吞并的领土上已不再进行分封,改而设置郡县。郡县官吏由中央任免,不能世袭。县以下设乡里、什伍。战国时期,各大国已广泛实行郡县制。秦统一后,在各国原政治区域的基础上,“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后增至 40 余郡。郡的最高长官为郡守。郡丞辅佐郡守管理行政和刑狱事务。郡尉负责军事和治安。县令(长)是一县之长。县丞、县尉的职责与郡丞、郡尉相同。乡吏中“三老,掌教化;啬夫,职听讼,收赋税;游徼,循禁贼盗”。为使各级官僚机构正常运行和更好地发挥应有效能,秦帝国还制定了一套选拔和考察官吏的制度。秦帝国考核官员有两种方式:一是由中央委派的专职官员进行监督、视察,并将结果呈报皇帝;一是年终由官员自行汇报当年政绩。官吏考核实行“殿”“最”制,“最”者受奖赏,“殿”者要受罚。秦帝国制定的法律十分细密、严苛,是嬴政加强皇权、巩固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工具。秦法以“轻罪重刑”为立法的指导思想。如犯了轻微的小罪,就会被处以严酷的刑罚。有学者统计,秦代的刑法不下 20 种,如宫、黥、笞、劓、斩趾、城旦舂(苦役)等。同是死刑,也名目?秦朝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僚机构示意图秦权(衡器)?秦长城遗迹(位于今内蒙古包头市固阳县境内)云梦睡虎地秦简 1975年出土于湖北,记载了大量秦律内容。第 一 单 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8繁多,如戮、坑、绞、枭首、囊扑、剖腹、车裂、蒺藜等。秦法对于嬴政雷厉风行地推行各种巩固中央集权的措施发挥过重要的作用,但同时也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苦难。由秦代开始形成的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其中央与地方官制的基本原则为历代王朝所继承,提高了行政效率,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对此后 2000 多年的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始皇二十六年)秦初并天下丞相(王)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音镇)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始皇下其议于群臣,群臣皆以为便。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史记 秦始皇本纪 秦朝的政治制度有哪些基本内容?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在历史上产生了什么影响?寻找有关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图片以及近期关于秦始皇陵考古勘察的报道,体会其中展现的时代精神风貌。第 2 课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9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自秦始皇建立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以来,政治制度不断成熟,在官制、法制、科举选官制度等方面都有重要建树,形成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一些突出特点。第课3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其演变自秦以后,中国出现了以皇权为核心的政治体制:皇帝位于权力金字塔的顶端,任命各级官员处理全国政务,从而建立起较完备的中枢权力体系。随着皇权的不断加强,中枢权力体系的组成也不断发生变化。秦代的丞相作为中枢机构中的最高行政长官,位高权重。到汉武帝时,则用一些亲信侍从如尚书、常侍等组成宫中的决策班子,称为“中朝”,与之制衡。到东汉时期逐渐形成了尚书台,取代了三公的权力。魏晋南北朝时,尚书台改称尚书省,又新设立了中书省和门下省,但各自的职掌和权力分配还未定型,也尚未正式构成中枢权力机构的组成部分。隋唐时期,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是中书省(隋称内史省)、门下省、尚书省的合称,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尚书省下设六部,分别负责贯彻各种政令,处理日常事务。三省之间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同时,完整的相权被分割,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到了宋朝,三省长官基本不参与政事,又另外设置“中书门下”,作为宰相办公机构,其长官为宰相,但相权已被分割:军政归枢密院掌管;财政则归度支、盐铁、户部三司掌管,三司的长官三司使又称为“计相”;宰相只保留行政权。枢密院始设于中唐时期,宋太祖沿袭此制,以分割宰相的掌兵之权。当时,赵普为相,与枢密使李崇矩相交甚好。李以其女嫁赵之子,太祖知道后非常不满。李与赵一起上朝,同处等候奏事,太祖也令二人互相隔开。元朝建立后,废除三省,实行一省制,只设中书省。中书省的长官为左、右丞相和平章政事,是元代的宰相。六部也归入中书省。元初本拟采用三省制。侍御史高鸣进谏,认为三省的行政效率不如一省。他说:“方今天下大于古,而事益繁,取决一省,犹曰有壅,况三省乎!”元世祖采纳了高鸣的建议,以中书省代替三省。唐代三省六部示意图宰 相 是 泛称,包括权力、地位相当于丞相但称谓不同的其他官员,而丞相是正式的官称。第 一 单 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10?三省六部制的确立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发生了深刻变化,决策、审议、执行权力的分解,既明确了行政分工,又使三省相互牵制,对后世的国家体制产生了深远影响。选官制度秦汉统治者认识到,在官僚制度确立的同时,必须建立一套相应的选官用人制度,以补充官僚队伍,保证这个队伍的素质和水平。战国时期已经开始用立军功便授官爵的制度替代西周以来贵族世袭的“世卿世禄”制,秦和汉初基本沿袭。到汉武帝时期,军功爵制度不再适应和平年代的需要,就实行了察举制和征辟制。前者是让各郡国每年向国家推荐人才,后者是中央和地方官府向社会征聘人才。这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官僚队伍的需要,但容易任人唯亲,荐举人和被荐人也容易形成小集团。东汉末年开始,朝廷采用由地方名人将本地士人按才能分别评定为九等(品)、朝廷再按等任命的人才选拔制度。但这一制度逐渐出现很多弊病,世家大族日益把持选官大权,出现“累世公卿”的现象。魏晋南北朝时期,家世门第的高低日益成为选官的标准,以致出现“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靠门第世袭为官的士族日益腐败,缺乏行政能力,到南朝时已经走向末路。隋朝统一之后,由于士族没落,依据门第选官的制度已不适应政治和社会的需要,隋文帝便规定每州每年贡士三人,后又分设各种不同科目推举人才,特别是隋炀帝时设进士科,以试策取士。分科举人就是科举制的来历。科举制到唐代日臻完善,成为中央统一分科、定期举行的考试选官制度。科举制的创立为不具有贵族身份的士人提供了参政的机会,不仅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也促进了官僚体制的进一步成熟,为官僚队伍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才,成为中华帝国长期保持繁荣的制度保障之一。在唐代,每年十一月,中央官学与州县官府分别推举学生进京赴考。在定期举行的考试中有许多科目,最为人重视的是进士与明经两科,前者考时务策和诗赋、文章,后者考时务策和经义;前者难,后者易,故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但进士及第后容易升迁,所以更受时人青睐。宋代因“重文轻武”,更为重视科举考试,以致选官过冗过滥。到明清时期,科举制的八股取士方式更成为束缚人们思想的工具。第 3 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内蒙古和林格尔汉墓壁画 举孝廉图 唐代长安大雁塔成为当时考中进士者题名以显荣耀之处。11监察与谏议官僚制度的确立和维系对于国家机器的运转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保证这支队伍的廉洁和效率也同样重要。因此,从秦汉时期开始,官员监察制度便确立起来,成为中华帝国政治体制建设的重要方面。秦朝“三公”之一的御史大夫就掌管监察,汉代则专设御史府,长官即为御史大夫,负责监察和弹劾百官。汉武帝为监督郡国长官而专门设立十三州刺史,成为地方的专职监察官员,而这些刺史就统属于御史府。这项在中央和地方设立监察制度的原则,一直为后世沿袭。除了对官员的监督外,还需要有制度来对皇帝的言行和决策进行监督,这就是谏议制度。隋唐时期正式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其中门下省就负责谏议和封驳,不仅有权对宰相作出的决策提出异议,也可以对皇帝的做法提出不同意见。到宋代还出现了独立的谏官机构谏院。唐宣宗认为大将李燧德才兼备,任命他为岭南节度使。在皇帝任命诏书已经发下后,门下省给事中萧放认为这个任命不合适。唐宣宗这时正在欣赏乐曲,听了理由后,觉得这个任命的确不当,叫别人去追回任命已来不及,便当场叫一个伶人骑快马去追回诏书。明清时期监察制度达到顶峰,但专门的谏议机构已经没有了,这与皇权的高度加强是一致的。在中央,既设有都察院,设立监察御史,分道对地方官员实行监督,又设有六科给事中,与六部相对应,进行业务监督,合称“科道”。在地方,省级机构还专门设有负责司法、监察的按察使司。中国古代的监察、谏议制度并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帝的无上权力,也不能杜绝官僚队伍中的腐败和低效现象。但它作为一种常设的政治制度,在整顿吏治,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维护中央集权,谏正皇帝过失,防止决策失误等方面还是发挥了重要作用的。孙中山先生建立民国时倡导“五权分立”,他说:“我所说的五权并非我杜撰的,就是将三权再分弹劾及考试两权。”“考试权,原来是中国一个很好的制度说到弹劾权,在中国君主时代,有专管弹劾的官,像唐朝谏议大夫和清朝御史之类,就是遇到了君主有过,也可冒死直谏。这种御史都是梗直得很,风骨凛然。由此可见中国从前的考试权和弹劾权都是很好的制度,宪法里头是决不可少的。”孙中山先生的态度和政治实践说明了这两种制度的历史价值。以三省六部制为代表的中央行政体制、以科举制为代表的选官用人制度、维护官僚队伍廉洁高效的监察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高度成熟的体现。这既是大一统中央集獬豸,古代传说中能辨别忠奸的神兽,后为清代监察官员官服上的图案。明监察御史王忬的腰牌第 一 单 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12权国家发展的需要,非此不足以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又反映了社会结构的变化,不断吸纳新生力量,保持统治基础的稳固。这两个方面,正是汉唐以来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中国古代中央对地方进行分级管理。废除分封制之后,以中央对地方统属关系构成的行政组织形式,一般称为“郡县制”。在不同历史时期,地方行政机构的组成层次或为郡县或州县两级制,或为州郡县或路府(州)县、道府(州)县三级制,或为省路府(州)县、省道府(州)县(州)四级制,构成了从上到下由中央层层控制的严密的地方统治机构。分割地方权力,使其各有所主,相互制约,是朝廷在地方设官的指导思想。通常规定地方行政、军政、财政、监察诸权分立,长官各设正、副,彼此制约。除主要长官负责制以外,其下还按中央政府组织部门的分工,设有相应的官署机构,在主要长官的指挥下,分工办理各项事务。对主要长官规定任期年限并须籍贯回避。三省六部制的确立与演变说明了什么?为什么?科举选官制度与监察谏议制度在中国官僚制度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认真阅读课文最后孙中山先生的主张,思考历史遗产与当代生活之间的联系。第 3 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13酎金夺爵元鼎五年(公元前 年),武帝为祭宗庙,要列侯献酎金助祭,以所献酎金的分量不足或成色不好为借口,废列侯 人。汉唐时期的地方割据与集权措施秦朝被农民战争埋葬之后,汉朝建立,定都长安,史称西汉。西汉初年,刘邦在推行郡县制、逐一剪除异姓诸侯王和功臣的同时,又分封同姓诸侯王驻守各地。他以为依仗刘氏“天下一家”的格局,就能巩固皇权,稳定天下。但中央和封国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诸侯王接连发动叛乱。公元前 154 年,汉景帝采纳晁错的建议,开始着手削夺诸侯王国的封地。吴王刘濞借口“清君侧”,串通其他六国诸侯王,发动叛乱,史称“七国之乱”。面对诸侯叛乱的形势,景帝十分惶恐,诛杀晁错以求刘濞退兵。刘濞不但不退兵,反而扬言“我已为东帝”。后来,景帝决心以武力平叛,命太尉周亚夫和大将军窦婴率军,以轻兵断绝叛军粮道,三个月即平定了叛乱。从此,诸侯王的军事、政治权力被收归中央。汉武帝刘彻(公元前 140前 87 年在位)即位后,实行“推恩令”,强干弱枝,监察地方。元朔二年(公元前 127 年),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实行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子弟可分割王国的一部分土地成为列侯,由郡守统辖。结果王国越分越小,力量削弱。列侯们“人人喜得所愿”,拥护中央。中央的直接辖区(郡县)日益扩大,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经历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动荡和隋唐统一之后,唐朝中叶又遭遇了长达八年(755763)的“安史之乱”。叛乱平定后,安史余部还保留着相当大的势力。唐代宗为求暂时的安定,将河北地区分授给安史降将,封其为节度使,带兵平叛的将领也被封为节?汉武帝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在中国历史上,在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矛盾斗争的同时,皇权呈现出不断加强的趋势。统治者如何一步步地扩张皇权?中枢决策机构又是如何一步步变化的?这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第课4第 一 单 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14度使。节度使所辖地区大者十余州,小者三四州,权力不断膨胀,职位往往父死子继,兄终弟及,或由部下拥立,朝廷只能事后追认。他们在名义上是唐朝的藩镇,实际上割据一方,形成藩镇林立的局面。唐朝末年,藩镇割据势力进一步发展。唐朝灭亡后,中原一带先后经历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史称“五代”。同时,在南方各地和北方的山西,先后存在十个割据政权,史称“十国”。五代十国时期,政权更迭频繁,人民生活困苦。960 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建立宋朝,是为宋太祖(960976 年在位)。为解决唐末五代地方割据的问题,宋太祖从“兵”、“权”、“钱”三方面着手,加强中央集权。杯酒释兵权 年,宋太祖邀石守信等高级将领宴饮。众人酒意正浓,太祖对他们说:“我依靠你们的力量才当上皇帝,可是当皇帝后却整夜不能安眠。”石守信等忙问原因。宋太祖回答说:“假如有一天你们的部下把黄袍加在你们身上,那时也由不得你们。”石守信等惊惶下跪,问该怎么办。太祖乘机劝他们解去兵权,“择便好田宅市之,为子孙立永远不可动之业。多置歌儿舞女,日饮酒相欢,以终其天年”。石守信等领会了他的用意,次日都称病辞去兵权。宋朝从此改变了“长枪大剑”的重武轻文局面。请思考:和历代开国之初“狡兔死,良狗烹”相比,宋太祖的举措高明在什么地方??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旧唐书第 4 课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收精兵。宋太祖将实力最强大的禁军分别划归互不统属的殿前司、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等“三衙”统领,但发兵之权归枢密院。这样就实现了统兵权和调兵权的分离,有利于皇帝控制军权。削实权。从加强中央集权的角度出发,宋初削弱或剥夺了地方节度使、州郡长官和武将的权力。为了削弱藩镇的行政权力,政府规定所有州郡直属中央。在州郡长官之下设置通判,有权向朝廷直接奏报。宋朝废除了节度使管辖驻地以外州郡的制度,派文臣出任州郡长官,州郡不得由武臣掌握,以免拥兵作乱。制钱谷。政府规定各州郡的财赋,除自留一小部分外,其余运往京师开封或其他指定地点,由中央掌握,从而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的物质基础,维护了国家统一与社会的安定。宋初通过上述各种措施,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然而,另一方面,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却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国家财政危机。自汉代以来,通过打击诸侯王势力、削弱武将军权、分割地方官权力,中央集权日益加强。到宋代以后,中央在与地方分权的斗争中已处于绝对上风,政治制度上体现出新的特点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变得突出起来。宋太祖赵匡胤15文渊阁?皇权的不断加强明朝建国之初,沿袭元制,设中书省,有左、右丞相,位高权重。明太祖朱元璋(13681398 年在位)吸取元朝权贵专权、内乱频繁的教训,对中书省和丞相权力都严加控制。明太祖大权独揽的一个重要举措,就是大量裁削中书省的官员。左、右丞相和平章政事或被逼退休,或被贬职,甚至丢掉性命。洪武十三年(1380 年),明太祖以“图谋不轨”之名,诛杀了丞相胡惟庸,下令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由皇帝亲自掌管六部,直接管理国家政事。并且规定此后各代不得再立丞相。至此,在中国历史上实行了1600 多年的丞相制度被废除,专制皇权发展到了新的高度。明太祖朱元璋阅 读 这 一 段 文字,分析朱元璋为什么要废除丞相制度。你同意他的看法吗?明太祖废除丞相后,重要政务都由他亲自处理。由于事务繁多,皇帝不可能一一亲自裁决,明太祖为此而设立殿阁大学士。殿阁大学士品秩较低,仅备顾问兼协理章奏,并不参与决策。据统计,在洪武十七年(1384 年)九月十四日到二十一日共 8 天的时间内,内外诸司奏札多达 1000 多件,共 3000 多件事情。平均每天要处理 200 多件奏章、400 多件政事。朱元璋即使“星存而出,日入而休”,也无法把政事一一处理好。明成祖正式在文渊阁设立内阁,大学士开始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此后,内阁的地位逐渐上升,有了专门的衙署和属官,阁臣的权力也越来越大,可以帮助皇帝起草对大臣奏章的批复意见,称为“票拟”。最后再由皇帝用朱笔批示、裁定,称为“批红”。清朝建立后,承袭明制,设立内阁,负责处理日常事务。重要的军国大事,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来处理。?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皇明祖训第 一 单 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16军 国 大 计,罔不总揽。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也。清史稿 军机大臣年表序到清雍正年间,为处理西北的紧急军务,又在皇宫隆宗门内设立军机处。军机大臣最初只参与处理军务,后来职权不断扩大,可以参与处理内政外交、制定军政大计、审理重大案件等机要政务。但他们本身品级不高,不得私自和官员交往,日夜轮流在军机处值班。受皇帝召见,只能跪奏笔录。军机处能迅速处理各地呈送的各种文书,简化了处理政务的手续,行事快捷,提高了清王朝的行政效率。军机处完全听命于皇帝,军国大事皆由皇帝一人裁决。军机处的设立,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自唐宋以来政治制度的变化,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