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江西省“十四五”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规划.docx
下载文档

ID:3511575

大小:4.81MB

页数:31页

格式:DOCX

时间:2024-05-16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江西省 十四 新型 基础设施 建设 规划
江西省“十四五”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新型基础设施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信息网络为基础,面向高质量发展需要,提供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为深入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充分发挥新型基础设施的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作用,推动全省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对标衔接《中共江西省委关于制定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江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及专项规划编制要求,特制定本规划,规划期为2021年至2025年。 一、现状与形势 (一)重要意义。 主动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撑。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具有稳投资稳增长、支撑传统领域变革、促进信息消费升级、扩大国际合作与交流等利当前、惠长远的重要战略价值,是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撑。江西省作为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和“一带一路”重要节点,需抢抓先机、加快部署以信息网络为基础的新型基础设施,实现以信息流带动技术流、资金流、人才流、物资流在更大范围自由高效流动,构建全面开放新格局。 打造数字经济发展高地的关键引擎。新型基础设施具备更显著的融合赋能效应、更强劲的创新引领功能,在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方面蕴涵巨大的发展潜力。江西省高度重视数字经济发展,将数字经济发展作为加快新动能培育的“一号工程”。统筹部署新型基础设施,将为江西省数字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数据综合承载能力,支撑江西省数字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 构建现代化治理体系的重要基石。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提升和丰富社会治理手段,将为社会治理现代化装上数字引擎,实现从经验治理向数据治理、从粗放式治理向精细化治理、从被动响应型治理向主动预见型治理转变,有效化解社会治理中的难点、痛点、堵点问题,对于进一步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具有基础性支撑作用。 (二)发展基础。 信息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十三五”以来,我省移动通信网络快速发展,第四代移动通信(4G)基站数达16.1万个,实现全省所有设区市、县城主要城区和行政村全覆盖。第五代移动通信(5G)正式商用,新建5G基站1.8万个。以“物联江西”为统领、“03专项”(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为抓手,截至2020年底,累计部署窄带物联网(NB-IoT)基站7.3万个,开通3.03万个,基本实现NB-IoT网络全覆盖。固定宽带迈入全光网时代,省内各设区市千兆光纤宽带网络建设全面启动,互联网宽带接入端口达2532.9万个,光纤宽带接入端口占比超过95.1%,万兆无源光网络(10G-PON)端口数达9.8万个。骨干网持续优化扩容,基本建成布局合理的双平面骨干网络架构,互联网省际出口带宽达34.8太比特每秒(Tbps)。数据中心建设初具规模,共计建成40个数据中心,可容纳标准机架5.4万个,其中超大型数据中心2个、大型数据中心3个。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加快完善,已建成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综合应用型二级解析节点(江西联通)、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综合应用型二级解析节点(江西移动)、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赢家时装服装行业二级节点,并成功接入国家顶级节点,节点数量居全国第8位。 融合基础设施建设成果显著。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经济社会各领域加速融合。制造业方面,我省“两化”融合发展持续深入,智能制造“万千百十”工程目标提前实现。农业方面,“123+N”智慧农业总体架构基本形成,建成“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赣农宝电商平台”和“农业物联网平台”等一批数字化应用系统。服务业方面,交通、能源、水利、文化和旅游、教育、医疗等领域加快智能化发展,昌九智慧公路试点、电力物联网鹰潭示范区、“虚拟现实(VR)+基础教育”示范校和5G急救车等一批试点示范项目落地,基本完成5A级以上景区智能化建设。政务服务方面,基本建成了省市两级政务云,省级政务云已承载99个省直单位共410个信息系统;“赣服通”完成从1.0至4.0版的迭代更新,“掌上办”事项数量和电子证照种类居全国前列,成为全国移动政务服务典型应用平台;“赣政通”上线运行,为省市县乡四级公务人员提供移动协同办公服务,实现“赣服通”受理、“赣政通”办理的“前店后厂”的政务服务完整闭环。 创新基础设施服务能力大幅提升。全省综合科技进步水平上升至16位,是全国唯一连续七年实现进位的省份。2020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1.75%,比2015年提高0.71个百分点。“一廊两区六城多点”创新区域体系初步形成,赣江两岸科创大走廊积极打造全国重要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南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七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获批建设鄱阳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井冈山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加快升建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南昌航空、赣州稀金、南昌VR、上饶大数据等六大科创城成为全省重点产业与科技创新高度融合的“主战场”。中科院赣江创新研究院落户江西,实现了我省中科院直属机构从无到有的历史性突破;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江西研究院、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江西分院、中国中医科学院江西分院、江西航空研究院、大口径射电天文望远镜等重大平台建设取得积极进展。 当前,我省新型基础设施呈现加速发展态势,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条块分割明显。部门内和部门间信息系统横纵向协同不足,跨层跨域数据共享不充分。二是投资力度不足。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多以政府及国有投资主导,建设主体、资金来源单一,社会资本投入意愿不强,未能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对社会资本的撬动作用。三是融合应用深度不够。部分领域信息化水平与先进省份相比差距较大,人工智能(AI)、区块链等新技术应用范围有限,引领性的龙头企业和规模化应用不多。四是产业生态尚未形成。本地领军型、创新型信息化企业相对匮乏,数字化人才紧缺,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平台普遍依赖省外。 (三)面临形势。 从国际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经济、科技、文化、安全、政治等格局都在深刻调整。以互联网、大数据、AI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其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地位日益凸显,大国科技竞争空前激烈,均将5G、云计算、AI等新兴领域作为谋求竞争新优势的战略焦点。第四次工业革命席卷全球,数据成为关键生产要素,引领数字经济加速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新型基础设施作为支撑全要素数字化转型和生产率提升的关键性基础设施,已成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主要载体和数字经济时代的结构性力量,正引领全球基础设施体系重塑。 从全国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科技创新要素成为催生新发展动能的核心驱动力,数字化转型步入全方位、多层次推进的新阶段。前沿技术更新迭代加快,跨行业、跨领域融合创新加速,数字化应用程度不断深化,政府治理能力和人民群众获得感显著提升。新型基础设施作为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核心形成的基础设施,是支撑数字经济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各领域数智转型的重中之重。放眼全国,先进省份把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掌握竞争主动权、增强核心竞争力的首要工程,部分中西部省份将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换道超车、实现跨越发展的重大战略。 从江西看,我省将数字经济作为推进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打造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重要战略支点的“一号工程”,着力构建高层次高水平的新型基础设施体系。江西在VR、移动物联网等领域已取得先发优势,中部崛起、长江经济带、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等国家政策红利叠加释放,区位优势、产业优势、政策优势愈加凸显,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带来新机遇。工业互联网、数据中心等国家、区域布局尚处于优化调整阶段,AI、区块链等新技术仍处于向基础设施形态演进过程中,为我省抢抓窗口期,在全国新型基础设施体系中谋求更高定位提供了契机。同时,我省正处在蓄势待发、爬坡过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制造业发展层次不高、竞争力不强等问题亟待破解,民生保障、社会治理等领域也迫切需要加快数字化转型。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聚焦“作示范、勇争先”目标定位和“五个推进”重要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数字设施化、设施数字化为主线,以整体优化、协同融合为导向,统筹布局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努力打造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整体提升数据要素资源赋能经济社会各领域高质量发展的能力,为江西省主动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二)基本原则。 统筹布局,重点突破。全省“一盘棋”布局、一体化推进,增进跨部门、跨领域、跨区域协调,统筹城市、城乡协调发展。着力在数据中心、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等重点设施,以及工业互联网、AI等重点领域实现突破,补齐短板。 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政府着力加强规划引领作用,完善规划布局,引导发展方向,完善监管框架,推动示范应用,支持基础创新。更好地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充分调动各类企业投资建设积极性,支持多元主体参与建设。 应用驱动,服务发展。围绕服务江西经济社会发展,培育重点应用场景,做好试点示范,强化引领带动作用。优先在智能制造、智慧消防、智慧水利、智慧警务、智慧医疗、智慧文旅、智慧城市等领域打造一批应用场景。聚焦江西特色优势产业,建设一批新型基础设施,促进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整体提升。 绿色发展,共建共享。坚持生态优先和绿色低碳发展,秉持可持续发展理念,推动新型基础设施集约化、绿色化发展,打通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转化通道。按照“集约利用存量资源、能共享不新建”的原则,统筹布局新型基础设施,助力节能降本增效。 融合创新,安全可信。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和经济社会各领域相融合,创新重构新型生产制造服务体系,形成经济社会发展的全新生态。构建安全风险联防联控的新型基础设施保护体系,完善新型基础设施的安全防护技术支撑,增强内生安全。 (三)战略定位。 全球VR、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规模化部署引领区。瞄准全球VR产业高地,紧扣“智联江西”品牌,全面形成网络、技术、应用、产业协同推进的发展格局,加快推动VR、物联网产业做大做优做强。 全国特色产业智能化转型标杆。聚焦航空、电子信息、中医药、陶瓷、稀土有色、红色旅游、石油化工、光伏等特色产业,以产业链重点和优势环节为着力点,打开产业链上下游数字化通道,为全要素、全流程和全链条赋能赋智,支撑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打造特色产业全国智能化转型标杆。 革命老区信息基础设施跨越式发展样板。显著改善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的信息基础设施条件,助力革命老区更好融入国内外市场、发展特色产业、发挥后发优势,推动江西在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上作示范。 中部地区新型基础设施一体化统筹发展示范区。以全要素整合、全周期协同、全方位融合、全链条畅通为导向,统筹存量和增量、传统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区域协调、城乡融合发展,实现全省一体化布局,为新时代中部地区崛起提供有力支撑。 (四)发展目标。 到2025年,基本建成高速泛在、智能敏捷、综合集成、安全可信的新型基础设施体系,“感—传—存—算—用”综合数字能力显著增强,经济社会各领域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水平大幅提升,创新基础设施水平稳步增强,有力支撑全省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网络设施建设水平迈上新台阶。5G网络实现城市和乡镇全面覆盖、行政村基本覆盖、重点应用场景深度覆盖,行政村及以上区域实现千兆光纤网络全覆盖。南昌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和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开通运行,网络层级跻身全国互联网顶层架构。 ——数据设施一体化发展态势基本形成。以南昌为核心,以九江、上饶、赣州、宜春为补充,以抚州、鹰潭为备份的“一核四副两备”数据中心空间布局进一步优化,空间集聚、云边一体、存算均衡、绿色高效的数据中心发展格局基本形成,数据中心利用率大幅提升,上架率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实现省内数据资源高度集聚和公共数据分级分类精准开放。 ——智能设施实现规模部署应用。建成一批城市级通用AI、区块链公共服务平台,实现“一点接入、全网服务”。基于规模化部署实现物联网、VR行业级城市级应用,打造全球应用示范标杆。 ——创新设施加速创新资源集聚。建成以国家级平台为龙头、省级平台为骨干、市级平台为支撑的三级创新平台体系,综合科技创新水平达到全国中上游水平。物联网、VR、稀土、中医药、大数据产业创新能力迈入国内一流水平。 ——融合设施广泛赋能各行各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关键领域广泛融合,形成支撑三次产业、传统设施、民生服务、社会治理等领域“数智改造”和现代化建设的融合基础设施体系,在工业、农业、交通、水利、医疗、政务、城市管理等细分领域培育一批智能化转型标杆。 ——安全设施体系全面强化。实现安全基础设施与新型基础设施同步规划、建设、运行,网络安全保障体系进一步规范完善,综合保障能力达到国内中上水平,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和重要信息资源具备高效先进的安全防御能力。 (五)空间布局。 围绕网络设施、数据设施、智能设施、创新设施,强化重大项目的牵引与带动作用,积极布局数据中心、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以及AI、区块链、物联网、VR规模应用等一批重大项目,完善全省科创城布局,打造中部地区领先的新型基础设施体系,筑牢数字江西建设底座。 “十字型”大数据走廊:全省数据中心按照“十字型”布局,以南昌为中心,横向连接上饶—鹰潭—南昌—宜春,纵向贯通九江—南昌—抚州—赣州,形成横纵数据资源集聚、大数据应用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在南昌建设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大幅提升江西跨网互联网访问流量疏导能力。 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探索在南昌、赣州、九江、上饶、吉安等符合条件的设区市建设直达国际关口局的专用链路,提升国际互联网访问性能。 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充分发挥南昌、赣州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综合应用型二级节点以及标识解析赢家时装服装行业二级节点作用。在吉安电子信息、景德镇陶瓷、赣州南康家具、鹰潭有色金属、新余锂电、宜春中医药、上饶光伏等重点产业领域,争取申报建设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 新技术平台:推动智能设施规模级平台和应用场景建设,充分发挥南昌“头雁”作用,前瞻性部署一批AI、区块链、VR、物联网等城市级及以上平台,鼓励各设区市结合本地智慧城市建设、特色产业发展需求,按需推进AI、物联网、区块链等平台设施建设。 十大科创城:推动创新要素向南昌航空、中国(南昌)中医药、南昌VR、赣州稀金、鹰潭智慧、上饶大数据、吉安光电、九江—抚州数字经济、景德镇—萍乡陶瓷新材料、新余—宜春锂电新能源等科创城集聚,围绕科创城积极推进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教基础设施、产业技术创新基础设施建设。 三、重点任务 (一)网络设施持续升级演进,构建万物智联新基础。 全面推进“双千兆”建设,持续提升骨干网、城域网性能,推动移动物联网深度覆盖,打造高速泛在、智能高效、绿色安全的通信网络设施,奠定万物智联新基础。 加快5G网络建设。大力推进5G独立组网(SA)规模化部署,开展高中低频混合组网,搭建宏微结合、室内外统筹的多场景分层覆盖的立体网络架构。率先推动乡镇及以上区域5G网络建设,逐步实现5G网络向行政村生产生活场景延伸。推进高速公路、高铁、地铁等交通线路沿线5G网络连续覆盖,加强政府机关、商业中心、交通枢纽、产业园区等重点区域5G网络深度覆盖。加快工业制造、电力能源、交通运输、教育医疗等领域5G专网建设。推动5G接入网共建共享,推进5G异网漫游,逐步形成热点地区多网并存、边远地区一网托底的移动通信网络格局。加快第二代移动通信(2G)、第三代移动通信(3G)网络退网,持续优化基础薄弱地区4G网络覆盖,推动4G与5G网络协同发展,超前谋划布局第六代移动通信(6G)网络。 推动光纤宽带网络建设。推动千兆光网全面部署,推进10G-PON光线路终端(OLT)设备规模建设,实现家庭用户普遍具备千兆接入能力、大型企业机构具备万兆接入能力。支持有条件的区域按需超前部署更高速率的宽带接入网络,推动城市高端住宅、商务楼宇向万兆接入能力演进。完善产业园区、工厂、学校、医疗卫生机构等重点场所千兆光纤网络覆盖。加快农村地区千兆网络部署,推动千兆光纤网络逐步向行政村、自然村延伸覆盖,进一步消除城乡数字鸿沟,支持“五美”乡村建设。鼓励光纤入户到房间、光纤进办公室到桌面,提升端到端网络能力和用户体验。 持续提升骨干网性能和效率。升级骨干网承载能力,推广部署200G/400G超高速骨干光传输系统,构建大容量、智能化调度的光传输网络。在南昌建设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探索在南昌、赣州、九江、上饶、吉安等设区市建设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推进互联网骨干网和城域网协同扩容,大幅提升互联网协议(IP)城域网和互联网省际出口带宽。推广部署互联网协议第六版(IPv6)分段路由(SRv6)、以太网虚拟专用网络(EVPN)等技术打造简洁IP网络,提升骨干网资源和流量智能调度水平。推动内容分发网络(CDN)节点下沉,建设高密度CDN网络,提升城域覆盖能力。持续优化骨干网、城域网、接入网的IPv6网络质量,推进数据中心、云平台、用户终端等设施的升级改造,全面提升IPv6端到端贯通能力,推动IPv6用户规模和业务流量双增长。 深入推进移动物联网全面发展。统筹利用NB-IoT、速率类别1的4G网络(LTE-Cat1)、5G和光纤等接入技术,形成支持固移融合、宽窄结合的物联接入能力。深入推进国家“03专项”试点,推动“5G+物联网”融合应用,大力发展移动物联网产业。进一步加大NB-IoT网络部署力度,重点面向室内、交通路网、地下管网、工业园区、现代农业示范区等应用场景实现深度覆盖。持续深化LTE-Cat1网络覆盖,满足能源表计、消防烟感、物流跟踪、金融支付等场景中等速率物联需求和话音需求。重点在工业、农业、消防、能源、环保等传统基础设施中广泛部署智能感知终端。到2025年,全省移动物联网终端数超过3500万个。 推进工业互联网建设。加快建设覆盖全省的高质量外网,推动工业企业、工业互联网平台、标识解析节点、安全设施等接入。鼓励工业企业利用5G、工业无源光网络、工业以太网、工业无线网等先进适用技术对内网升级改造,探索在既有系统上叠加部署新网络、新系统,推动信息技术(IT)网络与运营技术(OT)网络融合。加快标识解析体系建设,在服装、电子信息、锂电新材料、有色金属、陶瓷、家具、中医药等领域,争取建设运营一批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加快工业互联网公共递归解析节点建设,保障工业互联网解析服务性能。培育一批企业级、行业级、区域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形成各有侧重、协同集聚发展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加大工业场景应用开发和应用,推动中小微企业数字化工具普及,形成建平台和用平台双向迭代、互促共进的良好生态。 加快智慧广电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深化广播电视与5G、大数据、物联网、AI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创新,构建面向移动人群的泛在、互动、智能的广播协同覆盖传输体系,将广播电视网络打造为智慧城市和智慧乡村的核心承载网络、国家信息化基础设施和战略资源基础设施。加快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由粗放式覆盖向精细化入户服务升级,在“智慧+政务”“新闻+公共服务”“新闻+商务”等领域提供高带宽、广覆盖的网络连接,实现广播电视人人通、移动通、终端通。 推进卫星互联网地面系统建设。密切跟进低轨宽带互联网卫星星座的地面系统建设规划,积极向相关部门争取地面信关站落户江西。通过信关站建设,带动信关站天线及其控制器、调制解调器、企业/居民用户终端、机载终端等地面设备制造上游产品,以及卫星运营和宽带服务等产业链下游服务汇聚,进而引入一批卫星通信地面制造厂商及其上游配套商落户江西。推进北斗导航和位置服务等技术开发应用,支持南昌、上饶、赣州、萍乡等地建设北斗产业园,引进培育北斗终端制造、位置服务、软件开发等项目和企业,完善北斗卫星应用创新链和产业链。推进省级北斗数据中心和数据运营服务平台建设,提供北斗卫星数据综合服务。 (二)数据设施统筹推进部署,打造数字经济新底座。 着眼海量数据存储与高性能计算指数级增长需求,推动数据中心与“云、边、超、智”多元算力协同发展,统筹算力资源与网络资源,实现云边协同、数网协同,打造感知、传输、连接、存储、计算一体化综合型数据要素承载设施。 优化数据中心供给结构。加强全省数据中心空间集聚、绿色发展、协同联动,充分整合利用各设区市现有数据中心资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有序发展规模适中、集约绿色的数据中心,服务本地区算力资源需求,提升数据中心资源利用率,形成以南昌为核心,九江、上饶、赣州、宜春为补充,抚州、鹰潭为备份的“一核四副两备”的数据中心空间布局。支持南昌做优“服务全省、联通全国”的数据中心基地,支持各设区市重点依托本地业务需求,推动数据中心业务多元化发展,着力提升数据中心利用率,争取全省数据中心上架率突破50%。鼓励抚州、鹰潭聚焦存储类、档案类等“冷数据”存储需求,采用磁光电融合存储技术打造面向全省的冷热混合、光磁一体的数据存储备份基地。全省新建数据中心原则上按照《数据中心设计规范GB50174-2017》最高标准(A级)建设,并应充分论证和有明确的业务功能、客户主体和商业模式。 推进数据中心绿色化发展。推动绿色数据中心建设,支持对省内效益差、能耗高的小散数据中心进行整合和绿色节能升级改造,提高数据中心能源利用效率。支持数据中心运营商使用清洁可再生能源,运用先进适用绿色技术,采用液冷、分布式供电、智能运维等技术以及整机柜、模块化机房、云化IT设备、高效制冷系统、高效供配电系统等绿色产品,推进数据中心建设,新建数据中心设计PUE值严格控制在1.3以下。鼓励数据中心运营商加强内部能耗数据监测和管理,建立绿色运维体系、制定高效运维策略,建立能源信息化管控系统,提升能耗实时分析和智能调控能力。 推动多元算力协同发展。加快构建“云、边、超、智”多元协同、数网融合的算力体系。吸引云服务商来赣建设高水平云服务平台和云计算中心,贴近用户侧分布式部署满足低时延需求的边缘计算中心或边缘计算平台,完善云资源接入和一体化调度机制,构建一体化算力服务体系。鼓励AI企业、互联网企业来赣部署多元异构的AI计算中心,支持现有数据中心智能化改造,提供服务全省的AI算力服务。按需拓展省内已建超算中心,为省内重大科研项目、VR视频渲染等提供算力支撑。推进数网融合发展,促进算力资源与网络资源协同建设、高效匹配,提升省内数据中心集聚区之间互联互通和跨地域数据交互能力。 建设全省一体化大数据中心。按照“1+11+N”大数据中心架构,构建全省一体化大数据中心,推进省级大数据中心和11个设区市大数据中心及若干个行业数据中心建设。依托一体化大数据中心部署“城市数据大脑”“行业数据大脑”,提升政务大数据综合治理能力、培育数据驱动型产业体系,支撑全省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完善全省公共数据资源目录,建立鲜活可用的信息资源库,深化公共数据开放共享,实现分级分类开放,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健全全省数据资源确权、流通、交易等环节的机制法规和运营流程,完善新型大数据综合交易机制,以南昌为核心建设江西省大数据交易中心和大数据交易服务平台,支持第三方数据交易平台建设,打造全省数据资源流通融合的生态圈。 (三)智能设施特色发展布局,提升基础支撑新能级。 聚焦AI、区块链、VR、物联网等新技术,加快智能化基础设施部署和规模级应用场景建设,以应用促进技术迭代和创新,带动产业集聚发展,加速数智赋能经济社会转型升级。 打造普惠型AI基础设施。加快通用型和行业专用型AI公共服务和开放创新平台建设,搭建一批提供人脸识别、语音识别、机器视觉等算法服务的通用型AI公共服务平台,重点围绕社会管理、教育、医疗、智能制造等领域建设一批城市级行业专用AI公共服务平台。积极引入全国性算法、算力资源在省内汇聚,强化省内AI算法二级开发和应用创新。加强面向行业的AI数据资源体系建设,鼓励企业建设先进智能的算法库和优质数据集,搭建图像、语音等数据自动化标注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高效智能的规模化柔性数据生产和资源服务平台,促进AI数据开放共享和合理使用。 统筹部署区域级区块链基础设施。推动自主可控的区块链基础设施底层技术平台建设,提升区块链系统间的互联互通能力。推进区块链服务网络(BSN)在南昌等主要城市建设城市级节点。支持基础电信企业、云服务商等建设具有跨链能力的区块链即服务(BaaS)平台,服务各行业企业上链、资源要素上链。支持区块链基础设施“星火·链网”建设,通过全局性统一标识实现区块链跨链互通和资产共享,提供促进数据流通的区块链解决方案。加快电子发票、电子存证等区块链技术在政务、司法、金融等领域试点示范和规模化应用,支持面向重点行业建设高效融通的城市级区块链共性技术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率先建设一批基于区块链的社会治理平台、防伪溯源平台、数据共享交换平台,打造2-3个城市级区块链应用。推动南昌、赣州、抚州、吉安等地建设区块链产业园,力争建成国内领先的区块链应用标杆。 深入推进物联网基础设施全面部署。推动工业制造、农业生产、交通物流、安防消防、市政管理等领域的城市级物联网公共服务平台和感知设施部署,加快建立全省统一的感知设施标识和编码标准规范,推动物联网基础设施跨行业、跨领域集约部署和共享互通,促进感知设施统一接入、集中管理和数据共享。加强AI、区块链技术在物联网数据管理平台和感知终端中的应用,提升物联网数据整合、数据管理和系统运维的智能化水平,打造服务全国的智能物联网应用服务平台。培育一批物联网应用场景,加快物联网应用大规模推广,打造8个以上百万级连接的应用场景以及一批十万级、五十万级连接的应用场景,力争成为全国移动物联网示范应用的标杆区。 加快VR技术基础设施规模化应用。支持企业突破近眼显示、感知交互、渲染处理等关键技术,加快VR与5G、边缘计算、超高清视频、AI等技术融合发展。加快普惠型共性技术能力开放平台和行业级应用服务平台建设。积极推广消费级、行业级VR融合应用,深化制造、教育、医疗、文化娱乐等重点行业和特色领域的应用场景探索,以应用促进技术迭代和创新,大力发展VR游戏、动漫、数字视听等内容生产创作,推进云化的VR内容分发平台能力升级,支持VR产权交易平台建设,吸引国内外优秀的内容和游戏资源在江西首发,支撑南昌打造“全国领先、世界一流”的VR产业集聚地和创新应用示范地。 (四)创新设施超前谋划发展,培育产业创新新载体。 着眼基础科研、科教融合、产业技术创新以及“双创”孵化等领域能力建设,结合国家战略以及我省产业布局,瞄准科技前沿,加快布局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教基础设施、产业技术创新基础设施,形成多主体协同、全方位推进的创新局面,支撑江西创新型省份建设。 ——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布局大科学装置。立足江西资源禀赋和特色产业,以前瞻性、战略性、整体性眼光,聚焦生物医药、新材料、发酵工程、航空、射电望远镜等领域,积极争取国家支持,谋划建设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重点以中医药科创城为载体,加快推进本草物质科学研究设施项目建设。 培育前沿科研创新平台。加强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培育和省级科技创新平台优化部署,争取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在赣布局或设立分支机构。在现有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基础上,聚焦稀土、绿色食品、生物和新医药、现代农业等江西优势领域和5G、物联网、VR、大数据等新兴领域,推动建设国家级重大创新平台,集聚创新资源,加强原始性创新,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助力江西打造重要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到2025年,建成新增省级工程研究中心200个。 ——科教基础设施。 围绕航空制造、电子信息、中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绿色食品以及大数据、AI、VR、区块链和北斗应用等领域,吸引国内外大院大所、知名高校和高新技术企业与南昌大学、华东交通大学、南昌航空大学、江西理工大学、江西师范大学等省内高校联合组建新型研究院,支持建设VR等一批现代产业学院,夯实科教强省基础。依托省内高校、科研院所,积极推进国家和省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建设,加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平台、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基地布局,畅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进一步完善江西省校企合作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打造服务高校与企业科技成果转化的供需对接服务平台。深入推进高校大型科研仪器设备和平台向社会全面开放共享,构建与社会资源开放互通的科研环境,促进校企多赢发展。 ——产业创新基础设施。 完善区域协同创新体系。加快构建“一核十城多链”区域创新体系。强化南昌创新“头雁”地位,集聚高端创新资源,将大南昌都市圈建设成为中部地区科技创新中心。统筹推进十大科创城建设,打造主导产业和科技创新融合的“主战场”。聚焦全省特色优势产业,优化配置创新资源,打造若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创新链。推进数字产业集聚,构建一批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AI等产业基地和产业集聚区。培育和引进一批智能制造企业,打造智能制造产业园,完善江西产业链、创新链。 加强产业创新平台布局。围绕“2+6+N”产业发展需求,加大省级创新平台的建设力度,推动省级重大产业创新平台、技术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实现重点产业覆盖,推动大中型工业企业和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依托南昌、新余、景德镇、鹰潭、抚州、吉安、赣州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全面推进鄱阳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科技投融资体系建设、科技创新“放管服”改革、协同开放创新等领域探索示范。 统筹部署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按照“创新驱动、调优结构、绿色发展”的原则,依托企业主体以及高校、科研院所、行业协会等,推动省内工业园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着力提升平台服务资源集聚能力,打造一批集创新设计、研究开发、检验检测、市场信息、成果转化和推广、创业孵化、产业合作、展览展示、教育培训、融资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争取建成布局基本合理、功能层次明晰、支撑作用显著、创新链条全面、特色优势鲜明的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体系。 推进“双创”载体建设。围绕创新链完善服务链,构建多层次全覆盖的“双创”服务体系。推进创新研发飞地建设,引导省内优强企业建设省外人才创业创新高地和产业孵化平台,柔性引进省外高水平科技创新力量。依托省内创新服务机构,推动全省各级各类孵化器、众创空间的科学构建和健康发展。引导省内创业基地、创业园、孵化器、产业集群、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小微型企业创业创新基地,打造国家级和省级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提升创业创新孵化和服务能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发展。到2025年,新增省级“双创”示范基地50个。 (五)融合设施全面走深向实,激发经济发展新动能。 推动网络、数据、智能、创新等设施与经济社会各领域融合发展,着力推进工业、农业、电子商务、能源、教育、城市管理等领域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支撑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打造区域数字化转型标杆,助力产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智能制造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推进智能制造“万千百十”工程升级版,在需求迫切且基础条件好的地区、行业,开展智能制造新模式试点示范,打造一批智能制造标杆企业,培育一批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和服务平台。推进有色金属、电子信息、汽车、航空、绿色食品等省内重点产业的装备和系统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实现制造业全流程、全要素数据实时采集、设备互联、协同优化、在线监测和分析决策。推进智能工厂、数字车间建设,推进生产流程关键工艺工序的智能优化,开展基于标识解析的跨环节物料追溯应用,开展基于机器视觉的在线质量检测。支持企业运用智能控制系统、工业软件、能源管控软件、故障诊断软件等系统和通信技术对现有装备进行适应性改造,提升企业装备智能化水平。深入实施“上云用数赋智”,推动企业的协同办公、研发设计、生产控制和资源配置等系统向云端迁移。 智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业农村信息系统,搭建农业产业链大数据公共服务平台,加快全省农业农村数据向省农业农村云大数据中心汇集,全面提升涉农数据采集、监测、分析、决策支撑能力。建立重大建设项目占用永久基本农田补划情况及永久基本农田储备区数据库。加快农业生产环节数字化改造,推进智慧农场、智慧牧场、智慧渔场建设,实施农业物联网示范工程,加快5G、物联网、AI等技术以及无人机、农业机器人等在种植业、畜牧业、渔业领域应用推广,实现农业生产全面感知化、无人作业化、管理精细化,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推进中医药种植养殖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打造一批全国领先的智慧种养基地,助力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和中医药强省建设。利用大数据技术对农产品进行全生命周期闭环管理,加快全省农业投入品电子追溯和农副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建设,创新农产品产销衔接服务模式,推动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无缝衔接。 电子商务平台建设。提升电子商务面向工业和农业的服务能力。推进重点产业与电子商务深度融合,加快工业电子商务平台普及应用,支持重点行业领军企业建设一批专业性、特色化工业电子商务平台,加强电子商务平台与工业生产数据对接。探索以产业融合为主要特色的内陆地区跨境电子商务发展新模式,推进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加快构建跨境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平台。深入推进电子商务平台向农村延伸,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助力江西茶叶、赣南脐橙、南丰蜜楠、鄱阳湖水产、高山油茶等名优特色农产品出村进城,推进电子商务平台与物流配送设施协同部署。实施“赣品网上行”,打造一批特色电商小镇(村)、淘宝村(镇),鼓励有序发展农村电商直播和基地直采等新模式,多方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支持发展平台经济、网红经济、直播经济、社交电商等电子商务新业态,培育一批数字商务企业。 智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全省交通大数据中心建设,整合公路、铁路、水路、民航等各类交通数据,探索建设多式联运综合运输服务平台体系。支持各设区市建设城市交通大脑,强化交通大数据分析、交通视频AI分析等能力,建设标准统一、开放共享的智能网联汽车大数据基础平台。推进智慧道路基础设施建设,加强车用无线通信网络(LTE-V2X)覆盖,推进新一代车用无线通信网络(5G-V2X)在部分城市道路、高速公路重点路段试点示范。分区域开展景区、园区、港口等重点区域城市道路设施智能化改造,统筹部署高清摄像头、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智能交通信号灯、基于蜂窝车联网(C-V2X)的路侧单元等智能设备。在南昌、赣州、九江、上饶、赣江新区等地建设自动驾驶测试道路场景,高标准建设昌九高速智慧高速公路试点项目,打造江西智慧高速公路标杆和国内综合性智能驾驶创新示范样板。支持已有轨道交通的设区市建设地铁大数据平台,加快基于人脸识别技术的智慧安检设施建设,探索开展基于5G网络的轨道交通车载视频和监测数据回传应用。推进南昌昌北国际机场等设施智能化升级,完善高清视频监控、AR智能眼镜等智能设施部署。加快内河水运数字化改造,提升港口集装箱装卸、理货等智能化水平。 智慧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全省物流大数据中心、省交通运输物流综合公共信息平台建设,促进物流与铁路、民航、海关、商务等部门数据交换共享,实现全省物流信息化率达到90%以上。加快万佶、天合、四顺等智慧物流服务平台建设,支持万佶物流构建国家物流大数据中心。推动省级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与大型物流企业数据互联互通,整合分散的社会物流资源,构建县乡村三级智慧物流网络。鼓励城乡配送、冷链物流、药品物流等大数据平台发展。推动省内物流园区与国家骨干物流园区“互联互通”工程对接,促进物流资源协同、交易撮合。加快物流设施智能化改造,加强AGV、无人机、巡检机器人、分拣机器人等智能设备在物流园区和大型仓储中心应用推广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