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高中历史
必修
教案
人教版
高中历史 必修二 教案 人教版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课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课程标准】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重难点突破】
重点:1、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
2、影响农业经济的因素。
难点:土地制度演变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农业的起源
1.“神农”的传说
神农氏“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成为农业的始祖。
黄河流域—种植粟、麦
2.农耕格局 长江流域—种植水稻
思考1:我国古代为什么会形成南北不同特色的农耕格局?这给你带来哪些启示?
气候不同;启示:地理条件与经济的发展联系密切,人与自然应和谐发展。
思考2: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自然条件、技术、水力、土地制度、政策、劳动者等。
[过渡]阅读课本,找一找:促进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生产工具的革新;水利工程的兴修。
二、生产技术的进步
1、表现:
(1)耕作方法: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
从原始农业的产生到刀耕火种,随着耒耜等生产工具的出现,在距今七八千年前,中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时代;商周时期出现了少量青铜农具和中耕农具,掌握了排灌、沤制绿肥、除草和灭虫等技术;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施肥和灌溉技术的发展,标志着铁犁牛耕这种中国古代农业的传统耕作方式形成。
原始农业产生“刀耕火种”“火耕” 距今七八千年“石器锄耕”“耜耕”
春秋战国“铁犁牛耕” 商周时期青铜农具,掌握一定技术
说明:①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发展主要表现:生产工具的改进和以施肥、灌溉为代表的生产技术的提高。
②“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变化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
(2)工具 材质:石器→青铜→铁器
工艺:打制→磨制→炼铸造
(3)动力:人力→畜力→自然力
2、评价:积极:提高生产效率,促进农业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局限:长期以来,没有革命性的进步
三、水利的兴修
1.大禹治水
2.水利工程的兴修 都江堰(战国)
郑国渠(战国)
3.王景治黄河(东汉)
4.井渠法:主要应用于干旱地区。
[过渡]阅读课本,找一找:古代不利于农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赋税沉重;徭役沉重;土地兼并。
四、农民沉重的负担
1.沉重的赋税
封建王朝都要向农民征收比率和数额不同的赋税。
古代赋税有田租、户税、算赋和口赋(人头税)及其杂税。
农民的赋税成为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并奠定了古代帝国富强和繁荣的基础。
据史书记载:秦始皇“泰半之赋”,使农民负担沉重。
2.繁重的徭役
秦隋王朝力役繁重,严重破坏经济,使社会动乱。
五、中国古代土地制度形态的演变
1.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基本形态
历史时期
土地制度
表现形式
原始社会
土地公有制
奴隶社会
(商周)
国王、贵族
土地所有制
井田制
封建社会
(战国以来)
以私有制为主体的
多种土地所有制
国有土地所有制
君主土地私有制
地主土地私有制
自耕农土地私有制
2. 古代土地私有制确立的过程
历史时期
土地制度变化的情况
表 现
春秋
时期
井田制开始崩溃,
私有制开始产生。
“公田”被抛荒
私田成为私有土地
税制改革:
客观承认土地私有制
加速井田制瓦解
鲁国:初税亩
战国
时期
各国变法运动:
从法律上废除井田制, 对土地私有制给予全面 肯定,最终确立起土地私有制
秦国商鞅变法等
“除井田,民得买卖”
“依军功行田宅”
3.中国古代社会的土地兼并问题
◆土地兼并导致的社会问题
(1)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因为自耕农是国 家各种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土地兼并导致自耕农大量破产,使国家丧失收入来源。
(2)引起社会动荡不安。土地兼并的膨胀导致地方豪强势力壮大,影响到中央集权的加强;也会导致阶级矛盾激化,引发农民起义,危及王朝的统治。
[课堂小结]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
(1)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水利工程发达,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农业技术。
(2)小农经济成为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3)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封建经济的基本形态。
(4)小农是封建国家赋税和徭役的主要承担者。
(5)封建国家为稳定小农,大都采取了抑制土地兼并的措施。
课堂讨论:中国古代历朝都发生民众暴动。为什么农民会被逼上反抗的道路?
第2课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
【课程标准】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特征。
【重难点突破】
重点:掌握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
难点:理解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特征。可以适当地借助历史文献法和老师的讲解进行深入探究。
教学过程:
导入:你知道中国英文名称CHINA的来历吗?说明了什么?
英文单词china是瓷器的意思,读音来自“昌南”的读音,昌南即被称为瓷都的景德镇。说明古代中国的制瓷业特别发达,世界领先,因此瓷器成为中华文明的标志。
手工业,是指依靠手工劳动,使用简单工具的小规模工业生产。开始从属于农业,主要表现为家庭手工业。原始社会晚期,随着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脱离了农业,形成独立的生产部门。
◆发展阶段
原始社会晚期 :手工业形成独立的生产部门。
夏商周时期 :主要生产青铜器,由官府垄断。
春秋战国时期 :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田庄手工业)。
手工业的经营形态
经营形态
管理方式
产品
流通方式
官营手工业
政府直接经营、集中、大作坊
武器军用品和官府贵族生活用品
不在市场流通
民营手工业
民间私人自主经营
民间消费的产品
在市场流通
家庭手工业
农户的副业
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的产品
剩余部分出售
明代中后期 :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又进一步发展为资本主义简单协作的手工业和工场手工业。
一、田庄手工业
1.田庄
——一个社会单元,一个相当完备的微型社会
2.古代田庄经济的特点
(1)田庄是地主依靠政治特权取得或兼并农民土地而形成发展起来的。
(2)田庄里的劳动者为依附农民
(3)田庄手工业主要是满足自身生产生活的需要,主要不是为了交换,田庄经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经济形态。(“闭门而为生之具以足”)
二、官营手工业——“工官”制度
特点:特殊行业的垄断性;服务对象的特殊性;不计成本和奢侈性;技术工艺的高超性;各种行业的封闭性;劳动者缺少积极性。
三、领先世界的古代手工业
(一)织女的劳绩——纺织业的发展历程
新石器时代:原始纺织业出现。
汉朝:技艺高超、提花技术。丝绸之路。
唐朝;规模大、分工细、品种繁多。
宋朝:棉纺织业发展。
明清(进入鼎盛时期):民营丝织业兴盛,产生资本主义萌芽。
(二)攻金之工——冶铸业
1.冶铜技术
新时器时代:出现小件青铜器。
商周:繁荣(如司母戊鼎)。
春秋至秦汉: 广泛采用鎏金、镶嵌技术
2.冶铁技术
西周:已能制造铁器。
战国:铁农具推广。
东汉:水排,用水力鼓风冶铁。
(三)夺得千峰翠色来——陶瓷业的发展历程
新石器时代:开始烧制陶器。
从商朝到东汉:由陶向瓷过渡。
唐代: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
宋代:瓷窑遍布各地。
明清:青花瓷、彩瓷、珐琅彩。瓷都—景德镇。
[课堂小结]概括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1)历史悠久、长期领先世界。
(2)多种经营模式长期并存(官、私、家庭)
(3)部门不断增多,分工日益细化。
(4)技术不断进步。
(5)布局随着经济重心南移相应变化。
课堂讨论:为什么中国工业由古代领先世界到近代反而落后?
第3课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内容标准】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重难点突破】
重点:掌握中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市”的发展和演变,培养历史概括能力和总结归纳能力。
难点:理解中国古代“市”在时间和空间上限制的突破和商品经济的内在联系;深入分析中国古代商人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不等的深层次原因。
教学过程;
导入:“商人”和“商业”名称的由来。
中国人很早就学会经商,商朝人善于经商。周武王灭商后,商朝的遗民为了维持生计,东奔西跑地作买卖,日子一长,便形成一个固定的职业。周人就称他们为“商人”,称他们的职业为“商业”。
范蠡(吴越争霸时人物)——商人祖师
商业贸易作为社会经济现象的一个方面,与工农业生产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它是工农业生产发展的产物,它的产生和发展又进一步促进了工农业生产的进步。
历史上的商业贸易现象包括商品经济的发展、货币的发展、城市的发展、国内贸易和国际贸易的发展等方面。
一、商业的发展
1.产生和初步发展(先秦时期)
(1)原始社会:原始商业产生
(2)商朝:出现了职业商人和货币。
(3)西周:实行“工商食官”政策(即官方垄断商业,商人由政府供给衣食,为政府服务,成为“官商”)
(4)春秋战国:①私商逐渐成为商人的主体。
②货币形式多样,种类繁多。
③著名都会形成。
2.汉唐:抑商政策,发展缓慢(?)
3.宋辽金元:新发展,打破市坊制度:重心东进南移;纸币出现;对外贸易陆路转为海路
4.发展新阶段(明清)
①商业市镇兴起。
②货币经济占主导。
③大量农业、手工业产品投入市场,商品十分丰富。
④破产农民自由出卖劳动力,成为雇工,劳动力成了商品。
⑤区域性的商人实力雄厚,形成商帮,社会地位大大提高。
◆商业繁荣的原因和表现
原因:由于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治清明,又开通了沟通南北的大运河,商业迅速繁荣。
表现:①大都市的出现,如长安、洛阳、扬州。
②商业活动范围扩大,对外贸易发展。出现陆上海上丝绸之路。
思考;影响商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①经济(生产力的发展:农业、手工业发展) ——根本
②政治(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政府开明开放的政策)
③交通、货币等。
二、城市的发展——坊市与城镇
城市是商业活动的主要场所,它的繁荣与否代表了商业发展的水平。
(一)“市”的发展
“市”、草市、夜市
◆“市”的发展的发展过程:
(1)汉代的市作为集中贸易地,场所有严格的规范,管理相当严格,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
(2)六朝时期出现了民间集市“草市”,政府设立“草市尉”等官职施行经济管理。
(3)唐代草市的作用显著,逐渐演进为相对集中的商业中心,还出现了夜市。
(4)宋代的“市”不再有时间和地点的限制,不再封闭在政府规定的墙垣之内,而是分散于宅屋之间;原本不许设立市的城郊和乡村也出现了“市”;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吏的直接监视;草市、夜市更加繁荣,草市内还有完备的饮食设施。
(二)商业都会的崛起(汉代以来)
战国:
汉莽:
隋唐:
宋元:
明清:
◆中国古代城市形成的主要途径
主要有两种途径:一种是以农业经济为基础作为统治阶级政治中心发展起来的“城”,二是以工商业经济为基础的作为商品交换中心发展起来的“市”。
◆中国古代商业都市发展规律
从兴起的原因看,战国到寒带的城市多是因为政治中心、军事重镇而兴起为商业都市。唐宋以来,商业都市多以工商业发展兴起;
从功能看,商业都市的政治功能逐渐减弱,经济功能逐渐增强;
从地域分布看,商业都市从战国到唐朝主要分布在北方,到唐朝以后,南方的都市数量明显多于北方,明清时期,江南兴起了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
三、发达的内外贸易
(一)徽商与晋商
徽(徽州)商与晋(山西)商都以经营盐业起家;积累起商业资本后扩大经营范围,涉足其他行业;还办金融机构,甚至走出国门,把生意做到国外,积累起巨额财富。徽商与晋商是全国人数最多、实力最强的两大商帮。
徽商:“红顶商人”胡雪岩 ;“遍地徽商”之说
晋商:电视剧《乔家大院》;孔祥熙家族
(二)丝绸之路与陶瓷之路
对外贸易是古代商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刺激了沿海商埠城市的兴起和繁盛。
到汉代的中国,已经不再是一个孤立的国度,而是世界交通网络的东方中心。
1、丝绸之路
形成:“张骞凿空”——基础
设西域都护
2.陶瓷之路(海上丝路)
◎思考:为什么唐代以后,丝绸之路逐渐衰落?
战乱;经济重心南移;航海技术的提高……
(补充)货币的发展——从贝壳到银元
¨ 商周时期最早的货币——贝币
¨ 春秋战国:多种多样(布币、刀币、贝币等等)
¨ 秦:统一货币
¨ 汉唐:铜钱发行量越来越大
¨ 北宋:出现最早的纸币——交子
¨ 元朝:纸币作为主要货币
¨ 明清:废行纸币,以白银为主,以钱为辅
[课堂小结]概括古代中国商业经济的特点
(1)起源早,并不断发展
(2)国内贸易、对外贸易发达。
(3)商业市场形式多样。
(4)商业交通发达,水陆商运兴盛,长途贩运发达。
(5)自汉代以来,各朝代都出现不同数量规模的商业大都市。
(6)类似于银行的柜坊、类似于汇票的飞钱和纸币很早就出现。
(7)商业长期受到重农抑商政策的压制,商人社会地位地下。
(8)始终处于封建政府的压抑和控制之下,只是作为自然经济的补充而存在。
农业、手工业是商业发展的基础,商业的发展有力促进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即 “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我国古代虽有“无商不奸”的说法,但没有商业,国民经济将受到严重影响。所以我们既要繁荣市场经济,又要规范市场秩序。
第4课 中国古代王朝的经济政策
【内容标准】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重难点突破】
重点:理解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和区域经济管理方式,培养历史分析能力。
难点:古代中国是一个以农为本的社会,要能站在这一高度上去理解实施重农抑商政策的原因,此外,不可忽视超越经济的政治文化的因素;理解区域经济管理的方式的差异和统治集团的阶级属性的深层次关系。
一、重农抑商
1.首倡:商鞅变法
2.含义:强调重视发展农耕,限制工商业的发展。
3.原因:根本原因:由自然经济的经济基础决定的。
重要原因: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即农民和小农经济是国家赋税和徭役征派的主要充当者。
4.历代重农抑商的措施
原始社会末期到战国:重视和鼓励
战国时的秦国:商鞅:重农抑商A、身份上贬低商人的地位,重本抑末。
B、限制商人经营的范围。C、重征商税。
汉代:全面控制工商业
中唐以来:外贸易的鼓励以及官商分利政策
明清:闭关政策
5、影响:(1)在封建社会初期,对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巩固新兴地主阶级政权,发展和增强封建国家的综合国力起了积极作用,并为其他经济部门的发展奠定基础,从根本上说重视农业是正确的.
(2)但是到了封建社会的明清时期,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违反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同时,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从根本上造成了中国社会的落后.
◆请归纳一下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特点。
A从身份上贬低商人的社会地位。 B限制商人经营范围。
C重征商税。 D禁止对外贸易。
二、区域经济政策的倾斜
以秦岭—淮河一线为分界线,中国南方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和珠江流域、北方的黄河流域,古代经济发展呈现区域特色。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有一个自北向南转移的过程。
魏晋南北朝,江南地区得到初步开发。
隋唐时期,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南宋以后,南方正式成为中国古代经济重心。
三、禁奢侈
无法抑制的原因:贵族高官是统治阶级,封建政府不可能从根本上彻底消灭他们。
四、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 :
1.含义:(1)海禁政策是指明清两代严禁私人出海贸易,即“片板不得下海”,对外贸易在官方主持下进行(下西洋)
(2)闭关政策是严格限制(不是禁绝)对外贸易,即只准在“公行”中进行,对外人在华的活动采取了严格限制的措施.
2.海禁主要是对内的防范,而闭关政策则更主要是对外的消极防卫措施。
3。目的:是为了维护其封建统治免受威胁,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这两种政策产生和存在的共同经济基础。
4。后果: 海禁政策严重限制了中外交往的发展.闭关政策虽起了一定自卫作用,在客观上造成了阻滞中国社会发展的恶果,使中国在近代大大落后于西方,处于被动挨打的境地。所以闭关政策带来的恶果要比海禁大得多。
五、资本主义的萌芽
1.概况: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于明朝中后期,清朝有了 缓慢发展。
标志:“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机户:早期的资本家。 机房:早期的手工工场。 机工:早期的雇佣工人
2.缓慢发展的原因:
(1)国内市场狭小,无自由劳动力 .
(2)缺乏资本积累,重重关卡,征收重税.
(3)推行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
(4)总之,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3.认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是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的必然结果,它的产生说明,在中国封建社会产生了新的生产关系,是中国封建社会衰落的重要表现,对明清政府政治经济的发展,对反封建的民主思想的产生都有重要的意义。但落后的封建生产关系严重阻碍着它的成长、发展,说明封建生产关系不能容纳新的生产关系。
专题二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第5课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第6课 民国年间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内容标准】
1.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2.了解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主要史实,探讨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重难点突破】
重点: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兴衰的的原因和表现。
难点: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与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关系;初创时期的民族工业多集中于轻工业的原因;民国年间民族工业发展的曲折性;官僚资本对民族资本的控制与压迫。
教学过程:
重要概念:
自然经济,可简称为自给自足和自产自销的经济,它是指生产者或经济单位所从事的产品生产是为了满足生产者本身或本经济单位(如封建制庄园或家长制农民家庭)的生活消费需要,而不是通过交换满足社会上他人需要的经济活动形式。
自然经济是与商品经济相对应的一种经济形态。男耕女织是其鲜明的写照。它是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和社会分工不发达的产物,以生产规模小、经济单位分散、生产技术守旧、生产环境封闭等为特点。自然经济在我国封建社会末期仍占统治地位,严重阻碍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洋务:是指诸如外事交涉、订条约、派遣留学生、购买洋枪洋炮、开矿办厂等与外国资本主义相关的事情。
洋务运动:是指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清政府中的洋务派打着“自强”、“求富”的旗号,通过采用西方的生产技术,企图摆脱内忧外患的困境,维护封建统治的自救运动。
买办:又称“康白度”(葡萄牙语的音译),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替外国资本家在本国市场上服务的中间人或代理人。在中国,鸦片战争后不再是单纯的中外贸易居间人,而开始为外国侵略者效劳,成为被洋商收买的代理人,成为西方殖民势力侵华的重要工具。
官僚资本:是政治概念,不是经济术语。通常指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的垄断资本。它依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经济势力,依靠国家政权,控制国家经济命脉。1927年-1937年是国民党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的形成过程。官僚资本的膨胀,使民族工业日益萎缩。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没收官僚资本,成为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基础。
一、中国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起的背景
(一)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
1.背景:外国资本主义侵略。
2.过程:个体农业与家庭手工业分离、破产。
传统:自然经济 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商品经济发展
资本主义萌芽
◆思考: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产生与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关系。
两者之间没有必然的继承性。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走了一条独特的道路。它不是由工场手工业到机器大生产,而是在列强入侵,加速了自然经济解体的前提下,直接从外国输入机器、技术创办起来的。因此它不是在中国封建社会产生的资本主义萌芽基础上逐步成长起来的。
3.影响:刺激商品经济发展、沦为世界资本主义附庸。
为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提供了条件。
(二)洋务运动的诱导(19世纪60年代------90年代)(补充)
1.背景:(1)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内外交困;
(2)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壮大
(3)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萌发。
2.目的:摆脱内忧外患的困境,维护封建统治的自救运动。
3.过程:
旗号
主要实践
前期
“自强”
创办军事工业。(官僚资本性质)
后期
“求富”
a兴办民用工业; (具有资本主义性质)
b筹划海防; (北洋、南洋、福建)
c创办新式学堂;(京师同文馆等)
d选派留学生;
4.破产。破产的标志: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惨败。
5.积极影响:(1)引进了一些西方近代科技和先进工具,培养了一批初步掌握近代科技的知识分子和技术工人,在一定程度上抵制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
(2)在客观上诱导和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早期发展;
(3)在改革封建文化教育制度上打开了缺口。
v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三种形式:外国资本、官僚资本、民族资本
(三)外商企业的刺激
鸦片战争后,外商企业陆续在通商口岸兴起。受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中国的一些官僚、地主、商人,开始投资创办近代企业。
二、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1.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
2.地点:东南沿海地区。
3.代表企业:上海方举赞创办的发昌机器厂;南海陈启沅创办的继昌隆缫丝厂;天津朱其昂创办的贻来牟机器磨坊。
◆思考:这些企业为什么都集中在东南沿海?
原因:a经济基础较好;
b地理位置优越,便于交通;
c便于向西方购买设备和引进机器;
d自然经济破坏较内地严重……
4.特点: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行业、地域分布不平衡。
5.影响:抵御了列强的经济侵略,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
三、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第一次发展的高潮)
1.时间:甲午战争到一战爆发(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
2.原因:(1)列强的资本输出,为民族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某些客观条件。(进一步破坏中国自然经济)
(2)“实业救国”的推动。
(3)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办厂的限制。(为支付战后赔款,扩大税源。成为促进兴办工业浪潮的直接原因)
(4)维新变法思潮的影响。
3.影响: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民族资产阶级的三大派别)
四、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
1.时间:20世纪初期(民国建立——第一次世界大战)
2.背景:a辛亥革命的鼓舞。
◆思考:你怎样认识辛亥革命对民族资本主义的影响?
解题关键:
辛亥革命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同时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政治环境和社会条件。
思路引领:
(1)上层建筑的变革;(2)阶级地位和阶级关系的变动;(3)临时政府的方针政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答案提示:
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封建专制统治,建立中华民国,为资本主义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在这场革命中民族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地位得到了提高,激发了他们的爱国热情;南京临时政府鼓励发展实业的政策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各种实业团体纷纷涌现,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总之,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政治环境和社会条件。
b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c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原因—)
3.表现:a轻工业发展较快。
b涌现出一批著名实业家(张謇、周学熙、 荣宗敬、荣德生。)。
4.特点:a.轻工业为主,未形成完整独立体系。
b.力量十分薄弱。
c.自然经济仍占绝对优势。
d.“春天”短暂,昙花一现。
五、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1927——1945)
(一)国民政府前十年(1927—1936)
1.背景:a.国民政府推行有利的经济政策(“币制改革”、“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b.中国人民的反帝爱国运动蓬勃发展。
2.表现;发展显著,民族工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逐渐占主导地位。
(二)抗战时期 (1937—1945)
1.背景:日本全面侵华的破坏。
2.表现:沦陷区:日本野蛮的经济掠夺。
国统区:官僚资本的压榨,民族资本萎缩。
六、民族工业的萎缩(1945——1949)
1.背景:a美国的经济掠夺。(《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新二十一条”? )
b官僚资本的挤压。
c苛捐杂税,通货膨胀。
2.表现:国统区的工业体系趋于瓦解。
课堂小结:◆探讨: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社会环境、人、物、观念技术等等)
解题关键:
影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包括阻碍其发展的因素和推动其发展的因素。
思路引领:
不利因素:先天不足;诞生和发展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后天畸形;战争和革命不断,政局长期动荡。有利因素: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清末至民国政府鼓励兴办实业;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实业家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
答案提示:
阻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1)先天不足。与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相比,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缺乏资本、人才、技术、市场和思想观念的准备。(2)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这是阻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3)后天畸形。由于先天不足,使民族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因而投资方向和发展主要在轻工业领域,重工业基础薄弱,而且主要分布在沿海和通商口岸,这种工业结构和地区分布的失衡使民族工业呈畸形发展,未能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4)近代中国政局长期动荡,使民族工业的发展缺乏稳定的社会环境。
推动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1)西方列强的侵略,在给中华民族带来沉重灾难的同时,也不断地冲击着中国社会的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分解着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客观上为民族工业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某些条件和可能。(2)由于时代潮流的冲击和巩固统治的需要,清末至民国历届政府都鼓励兴办实业。(3)中国人民反帝爱国热情不断高涨,使“实业救国”具有日益广泛的社会基础,特别是抵制洋货,提倡国货运动不断兴起,有力地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4)实业家们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是支撑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动力和力量的源泉。
作业:为何说民族资本主义“先天不足、后天畸形”?
先天不足: 它的产生,不是封建社会内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成熟的直接临盆;
后天畸形:在它的发展过程中,经常承受着外国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和国内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压力,难以健康成长。
①分布区域不均衡,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
②工业体系不完善,主要是轻工业、重工业薄弱。
③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
④从发展原因上看,客观上是列强之间的矛盾提供了一定的机会。
“先天不足、后天畸形”是由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决定的。
第7课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
【内容标准】
探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重难点突破】
重点: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难点: 通过中国资产阶级夹缝中求生存、抗争中求发展的史实,认识中国资产阶级的地位和作用,说明民族资产阶级为什么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是难点。
一、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
(一)在夹缝中生存(三座大山的压迫)
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反动政府(封建势力、官僚资本)
(二)在斗争中生存
1.反对外国资本主义 开展反帝爱国运动。
进行抵制洋货运动。
2.反对本国反动势力 要求减免苛捐杂税。
要求提高政治地位。
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历史作用 (经济、政治、思想)
1.经济上: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因素,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产生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
2.政治上:为资产阶级维新变法和民主革命提供了社会基础,也为中共成立准备了阶级基础;
3.思想上:为西方资本主义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基础,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
◆思考:民族资产阶级作为崭新的进步的方式,为什么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走资本主义道路的社会基础很薄弱,中国资本主义没有发展起来,中国资产阶级的力量和成熟程度远不如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资产阶级.因此中国资产阶级担当不起领导人民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
课堂小结:本课通过对中国资产阶级夹缝中求生存、抗争中求发展史实的学习,认识到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的社会基础很薄弱,中国资本主义没有发展起来,中国资产阶级的力量和成熟程度,远不如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资产阶级。因此,中国资产阶级担当不起领导人民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这个任务历史地落到无产阶级和中国共产党的肩头。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第8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课程标准】
1.概述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的史实,认识其历史意义。
2.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文化大革命长时间的社会动乱,造成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缓慢,拉大了中国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使中国失去了一次极其宝贵的发展的机遇。
【重难点突破】
重点:过渡时期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和三大改造;中共八大的主要内容;20世纪60年代的经济调整。
难点: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三大改造的关系;经济建设中出现左的错误的原因和影响;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实质。
【教学过程】
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过渡时期是指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个时期,也就是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时期。
社 会
政 治
经 济
资本主义
国体
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
资本主义私有制
政体
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独裁制
新民主主义
国体
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几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国家
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农民的个体经济、合作经济、国家资本主义
政体
民主集中制的共和国
社会主义
国体
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
公有制经济为主体
政体
民主共和国
☆新民主主义的社会主要矛盾
• 1949年10月到1952年底:
主要矛盾:中国人民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国民党残余势力的矛盾
主要任务:继续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遗留的任务(主要是土地改革)
• 1953年到1956年:
主要矛盾: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主要任务:三大改造,建立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一)为过渡到社会主义奠基(1949—1952)
1.政治上:巩固人民政权
基本解放全国
——标志:1951年,和平解放西藏
开展土地改革(1950—1952底)
强调:土地改革后实行的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还是一种个体的土地私有制。
抗美援朝运动(1950、10—1953夏)
2.经济上:恢复国民经济
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最主要)
恢复经济的措施 稳定物价,统一财经。
合理调整资本主义工商业。
恢复发展工农业生产。
意义:为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基础。
(二)过渡时期总路线和宪法的制定
1.思想上: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总任务的制定(1953年)
内容: “一化三改”/“一体两翼”
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说明:过渡时期总路线对整个过渡时期的估计是“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当时预计需要三个五年计划,加上建国初期三年恢复国民经济时期约需18年的时间。应当说过渡时期总路线对这一过渡的长期性和困难性是有一定准备的。
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总任务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二是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而这两者的进行关系的同时进行。
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总任务提出后,开始进行大规模的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根据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精神,制定了第一个五年计划。
2.经济上:一五计划(1953——1957年)
主要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3.政治上:1954年宪法
为了推进我国的民主政治和法制建设,1954年在全国人民普选的基础上召开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部宪法明确提出了“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逐步消灭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因此,为我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提供了法律保证。
(三)社会主义改造
农业--参加合作社
1.内容 手工业--参加合作社
工商业--全行业公私合营
我国农村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因是:①土地改革后实行的农民的土地所有制是一种个体的土地私有制。这种个体经济,分散、落后、很难抗拒自然灾害,也提供不了足够的商品粮。②个体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很不稳固,经常会出现贫富分化,导致农民出卖土地,使部分农民沦为赤贫,部分农民则可能成为新的富农,使剥削关系重新出现。③国家工业建设和城市发展需要大量粮食。个体农民生产的粮食易被粮商抢购和操纵,使国家征购粮食困难。个体农业难于适应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根源:小农经济束缚生产力发展 )
对手工业改造的原因:分散的小规模的手工业生产,不利于先进生产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不能适应工业化的要求。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原因:随着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所有制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矛盾日益尖锐。
项目
农业、手工业
资本主义工商业
方针
积极发展、稳步前进
赎买
原则
自愿互利
\
方法
典型示范、逐步推广
统购统销、加工订货、公私合营
步骤
农业互助组
↓
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
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初级国家资本主义
↓
初级国家资本主义
↓
全行业的公私合营
概念解释
国家资本主义
资产阶级专政下的国家资本主义,资本主义国家政权直接控制某些企业。如官办或官商合办的银行、铁路、公用事业,工人受国家为代表的整个资产阶级的剥削和压迫。
无产阶级专政下的国家资本主义(无产阶级国家能加以限制和规定活动范围的资本主义)它不是为了资本家的利润而存在,而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