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四川省
泸州市
2023
届高三
历史
第二次
教学质量
诊断
考试
试题
解析
四川省泸州市2023学年届高三历史第二次教学质量诊断性考试试题(含解析)
2023学年.3
1.金文的“华”,字形如一朵绽放的花朵,取义为美。《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中也说:“中国有礼义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这表明
A. “礼”成为华夷之辩的主要内容
B. 文字的变化折射出民族交融
C. 西周时期华夏民族已经基本定型
D. 周人对礼乐文化发展的自信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周朝金文及《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中关于华夏一词的解释源于中原地区服饰华采,疆域广阔文明道德兴盛的景象,反映了在礼乐文化下,周人本身的文化自信,故D项正确。A项,题干未体现对夷的阐释,排除。B项,题干未反映民族融合现象,排除。C项,材料无法体现西周时期华夏民族定型,排除。
2.汉代,尽管帝王在“罪己诏”中罗列了诸多罪责,并反复强调“万方有罪,在予一人”,但他们永远不会引咎辞职或将皇位禅让给别人。帝王的“罪己诏”实质是
A. 天人感应思想的反映
B. 加强君主专制的工具
C. 体现民本的治国原则
D. 加强中央集权的工具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罪己诏”中帝王将国家灾异之变归咎于自身,侧面反映了君主代天意行事,塑造以上天意旨以规范律己的统治者形象,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故B项正确。A项,题干反映了天人感应思想,但并未阐明材料实质,排除。C项,材料中未体现君民关系,排除。D项,汉代帝王“罪己诏”旨在加强君主专制,而非中央集权,排除。
3.白娘子和许宣的故事在唐宋时期就流传开来,但主人翁的身份却在发生变化。唐宋时期的小说和话本中,许宣这个角色或是盐铁使之子,或是统制(将领)之子,而到明代就变为开药铺的了。这反映了
A. 商人社会地位得到提高
B. 文学的内容在不断变化
C. 商品经济有了较大发展
D. 社会等级观念不断强化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许宣身份由盐铁使之子到统制之子,再到开药铺的伙计反映了明代商品经济发展下文学发展适应普通市民群体的精神需要,故C项符合题意。A项,封建国家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人社会地位并未提高,排除。B项,题干并非强调文学的变化发展,排除。D项,许宣身份变化反映了社会等级观念受到冲击,排除。
4.秦朝到元朝地方管理机构演变情况表
上表是根据历代《地方志》整理而成,反映出从秦朝到元朝
A. 增设地方行政层级以减轻中央的负担
B. 加强君主专制统治的方式不变
C. 增设地方行政层级以加强对地方控制
D. 州郡等地方行政区的权力不变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图表可知,秦朝到元朝地方行政区划越加细化,有利于削弱地方实力,层层制约,进而加强中央集权,故C项正确。A项,增设地方行政层级增加了中央治理及管理成本,排除。B项,图表信息反映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与君主专制的加强无直接联系,排除。D项,州郡数量的变化,从侧面可以看出,其权力不断地被中央收走,而不是没有变化,排除。
5.朝贡体系是公元前3世纪到19世纪末期存在于东亚、东南亚和中亚地区的,以中国中原帝国为主要核心的等级制网状政治秩序体系。常与条约体系、殖民体系并称,是世界主要国际关系模式之一。以下关于朝贡体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朝贡体系是清政府推行闭关锁国政策的根源
B. 朝贡体系解体的标志是中英鸦片战争的爆发
C. 朝贡体系解体的根本原因是清王朝的腐朽落后
D. 朝贡体系使古代中国不能正确认识世界局势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朝贡体系的形成是传统华夷观在对外关系上的体现,使中国形成天朝上国保守自大的心态,不利于中国正确了解世界发展趋势,故D项符合题意。A项,闭关锁国政策的实行根源在于自然经济作为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排除。B项,朝贡体系解体的正式标志是《辛丑条约》的签订,排除。C项,朝贡体系解体的根本原因是脆弱的自然经济基础,排除。
6.辛亥革命后,孙中山认为:今后将敷设无数之干线,以横贯全国各极端,使伊犁与山东恍如毗连,沈阳与广州语言相通,云南视太原将亲如兄弟焉,……则中国之前途,可永久适存于世界。其意在说明铁路的修筑
A. 有助于实现中国近代化
B. 有助于增强民族意识
C. 有利于交通条件的改善
D. 有利于实现民生主义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孙中山认为修建铁路能够加强东西南北的经济文化联系,增强天下一家的中华民族意识,故B项符合题意。A项,题干未强调铁路对近代化的影响,排除。C项,铁路修建有利于改善交通条件,但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题干内容与孙中山民生主义无关,排除。
7.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认为:抗战作战形式应该是“基本的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并多次强调“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中共
A. 发动群众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
B. 促成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 团结海外力量结成反法西斯同盟
D. 组织民兵以阵地战防守遏制日军攻势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结合所学可知,共产党在抗战中实行全民抗战路线,积极发动群众,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故A项正确。B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持久战开始前已建立,排除。C项,题干未提及团结海外力量,排除。D项,题干提及运动战而非阵地战,排除。
8.1985年中央决定进行工资改革,企业职工的工资和奖金要同企业的经济效益高低、个人贡献大小挂钩,要逐步适当拉开职工收入的档次,改变平均主义状况。这说明当时
A.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B. 企业完全实现了经济的自主管理
C. 按劳分配原则得到全面贯彻
D. 工资改革逐步推动经济体制改革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可知,1985年工资改革打破了平均主义分配模式,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进程,故D项正确。A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1992年中共十四大上提出,排除。B项,此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才刚刚开始,故完全说法有误,排除。C项,题干未体现按劳分配得到全面贯彻,排除。
9.伯罗奔尼撤战争期间当伯里克利的政策给雅典人带来沉重灾难的时候他们判处伯里克利一笔罚金;当雅典军队远征西西里失败之后,雅典民众开始转而攻击那些赞成远征的演说家。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民众决策具有强烈的情绪化特征
B. 实现民众对执政者的完全监督
C. 直接民主导致权利被滥用和误用
D. 体现了一定的“主权在民”观念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可知,雅典民众对伯里克利及演说家的攻击及惩罚反映了公民对决策者决策失误的监督与追责意识,体现了主权在民的政治特点,故D项正确。A项,题干反映雅典公民参与城邦管理的合理权利,并非情绪化,排除。B项,“完全”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题干未体现直接民主下公民权力的滥用和误用,排除。
10.托克维尔在《旧制度与大革命》中指出,“法兰西民族在行动中如此充满对立,如此爱走极端,不是由原则指导,而是任情感摆布”,以此来理解近代法国政体更替频繁的原因。这说明托克维尔
A. 认为启蒙运动中理性主义没有得到较好的宣传
B. 从法兰西民族特性来剖析历史
C. 认为民族特性是法国政体更替频繁的主要原因
D. 开辟历史研究的新途径和角度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托克维尔以“法兰西民族在行动…不是由原则指导,而是任情感摆布” 为依据以阐释法国政体更替频繁的原因,表明托克维尔从法兰西民族性格来解读分析历史,故B项正确。A项,法国大革命深受法国启蒙运动思想影响,排除。C项,题干中托克维尔并未强调法国民族特性是法国政体更替频繁的主要原因,排除。D项,题干未明确托克维尔以何种途径和角度研究历史,排除。
11.1961年——1975年苏联农业投入情况表
上表数据反映的历史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希望改变农业落后的面貌
B. 解决重工业产品过剩问题
C. 加大农业生产的投入力度
D. 优化工业化中的资源配置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图表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六七十年代苏联对农业投入呈现大幅增长趋势,反映了苏联力图改变苏联工业化进程中农业长期滞后的现状,故A项正确。B项,题干现象与重工业产品过剩无关,排除。C项是对图表现象的阐述,并非原因,排除。D项,题干现象与工业化的资源配置无直接联系,排除。
12.雅尔塔体系保卫战后和平与发展的任务是通过大国合作来实现的。这种合作,主要通过大国间相互制约的和平机制,即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一致决策”的表决程序来实现。这一机制在冷战中没有改变,在冷战结束后也没有改变。这表明
A. 雅尔塔体系源于五大国实力均衡
B. 冷战的结束标志着雅尔塔体系的崩溃
C. 两极格局结束后冷战思维仍然继续存在
D. 多极化趋势维持着雅尔塔体系的均势与和平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雅尔塔体系以大国合作下相互制衡的机制维护着世界和平稳定,并且这种机制一直持续到冷战结束以后未曾改变,表明冷战结束后大国制约力量的继续存在,即战后多极化力量的加强,故D项符合题意。A项,雅尔塔体系的建立基于美苏均势,排除。B项,题干并非强调雅尔塔体系的崩溃,排除。C项,题干反映了多极力量对世界和平所起到的作用,并未反映出冷战思维影响,排除。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汉武帝实施“独尊儒术”政策后,引发了对学校教育的高度重视,使西汉的学校教育系统趋于完善,并为整个封建社会的学校教育制度奠定了基础。汉代特别重视发展官学,重点是太学。自隋唐以后,国家教育制度是学校与科举并行。隋文帝开皇年间,奖励学术,重儒兴学。唐代的学校教育异常兴盛,教育行政机关也有系统可寻,较前代进步。北宋时期统治者为了更直接地控制教育,一方面大力兴办官学,一方面推重科举。南宋书院发达同理学的盛行有密切关系。书院成为研究和传播理学的重要基地。到了明清两代,学校轻而科举重,当时国家全部教育差不多为科举所垄断,虽设立较多的教育机构,如中央的国子监宗学、武学、医学,地方的府学、州学、县学等,但政府以科举入仕为奖励,社会人士趋之若鹜,于是学校等于虚设,名存而实亡了。
——摘编自程舜英《中国古代教育制度史料》
材料二:19世纪英国民众文化水平的提高是在没有国家干预的情况下取得的。工业革命中家庭消费观念的变革影响着民众受教育的行为和理念。通过一种经验性的、自发的方式自下而上地影响着英国的教育体系。英国既有的私立教育系统,如伊顿公学,主要是贵族教育;也有学徒制的工业教育方式,以师傅带徒弟的方式教授生产经验和技巧,为工业革命生产线培养人才;良好而完善的宗教和慈善教育制度,则是面对平民的教育,保证了英国初等教育的普及化。这些,产生了英国工业化的基础,并实现了英国工业化的飞跃。
——周详《工业革命与英国教育的兴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相比,19世纪英国学校教育的不同之处,并分析19世纪英国教育发展的影响。
【答案】(1)特点:政府重视、主导;与科举做官联系紧密;以儒家学说为主要内容;逐渐完善到走向衰落。
原因:政治上,君主专制不断强化,教育为封建统治服务;思想上,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影响根深蒂固;经济上,封建小农经济的发展与之相适应。
(2)不同:没有国家干预;民众的行为和理念自下而上影响着英国教育;形式和内容多样化;对象涉及社会各阶层;受工业革命的影响较大。
影响:思想上,提高民众的素养;有利于近代启蒙思想的传播;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经济上,推动英国工业化发展;政治上,推动英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对英国后来和他国教育影响深远。
【解析】
【详解】(1)一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