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学年
新高
历史
一轮
复习
通史
综合
训练
人民
通史综合训练(一)
(建议用时:80分钟)
一、选择题
1.史料记载:“殷民六族”“怀姓九宗”等原属于周王室的臣民,被分封给鲁、卫、晋等,成为诸侯的臣民,但同时他们依然为周王臣民。原属诸侯、贵族之臣也普遍成为周王之臣。这改变了商代各地方国里的臣民只属于方伯所有,不为商王所拥有的局面。“王臣”范围的扩大( )
A.扩大了诸侯国君的统治范围
B.逐步巩固了周王臣民的地位
C.强化了西周的中央集权制度
D.有利于周王天下共主的形成
解析:选D。材料所述政策使得原来只属于各地方国的臣民也成为周天子的臣民,这有利于周天子天下共主局面的形成,故D项正确;材料只涉及臣民归属问题,没有涉及统治范围,故A项错误;材料旨在巩固周天子的统治地位,而不是臣民的地位,故B项错误;商周时期尚未建立中央集权,故C项错误。
2.商王通过垄断神权来强化王权,与神沟通则依赖于乐,所谓“乐以致神”;到了西周,周公在“制礼”的同时也不忘记“作乐”。这些现象说明“乐”( )
A.具有强大的辅政功能 B.使王权充满神秘色彩
C.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D.成为商周联系的纽带
解析:选A。由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王通过“乐”与神沟通来强化王权,周公在“制礼”的同时也不忘记“作乐”,这说明“乐”具有强大的辅政功能,故A项正确。
3.《礼记》记载:“殷人称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周人则提出“天命靡(无)常,惟德是辅”;周公曾说:“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和殷商时期相比,西周统治者的治国理念是( )
A.突出人的作用 B.强化神权色彩
C.注重道德治理 D.依赖血缘纽带
解析:选A。材料“天命靡(无)常,惟德是辅”“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反映了惟德惟民的治国思想,突出了人的作用,故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西周统治者强化神权色彩及依赖血缘纽带的理念,故B、D两项错误;“注重道德治理”,说法过于片面,故C项错误。
4.《诗经·周颂·载芟》记载:载芟(割除杂草)载柞(砍除树木),其耕泽泽(翻耕松土),千耦(二人并耕)其耘(除草)……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出现铁犁牛耕。从材料中可以直接得出的历史信息是( )
A.表明井田制的彻底瓦解 B.说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C.反映了生产关系的演变 D.体现了耕作方式的改变
解析:选D。由奴隶集体耕作的“千耦(二人并耕)其耘(除草)”到春秋战国的“铁犁牛耕”体现的是先秦时期农业耕作方式的变化,故选D项;“彻底瓦解”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先秦时期耕作方式的变化,而生产力的提高是耕作方式改变的原因,与“直接得出”不符,排除B项;无论是“千耦(二人并耕)其耘(除草)”,还是“铁犁牛耕”,都不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排除C项。
5.(2023·江苏南京三模)《庄子·天道篇》:“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荀子·天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两者都强调( )
A.世间万物都是相对的 B.顺应自然,无为而治
C.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D.天人感应,天人合一
解析:选C。材料信息“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都强调人要适应自然的发展,即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故C项正确;“世间万物都是相对的”“无为而治”是道家的主张,故A、B两项错误;“天人感应,天人合一”是董仲舒的主张,故D项错误。
6.(2023·浙江金丽衢十二校第一次联考)《资治通鉴》记载:“赵简子之子,长曰伯鲁,幼曰无恤。将置后,不知所立。乃书训诫之词于二简,以授二子,曰:‘谨识之。’三年而问之,伯鲁不能举其词。问其简,已失之矣。问无恤,诵其词甚习固。求其简,出诸袖中而奏之。于是简子以无恤为贤,立以为后。”这说明春秋时期( )
A.血缘关系亲疏不再作为权力分配的依据
B.宗法制已经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挑战
C.世官制已经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
D.嫡长子继承制已经难以稳定政治秩序,所以立贤不立长
解析:选B。材料反映的是战国时期的赵简子认为幼子无恤十分贤德,便立他为继承人,可见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挑战,故B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社会转型时期,血缘关系亲疏仍是权力分配的依据,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选官制度,故C项错误;嫡长子继承制是中国古代权力继承的基本原则,故D项错误。
7.(2023·百师联盟摸底考试)现存成书年代(战国初期)最早的手工艺专著《考工记》,将社会组成概略分为六种:王公、士大夫、百工、商旅、农夫与妇功,所谓“国有六职,百工与居一焉”。这表明( )
A.社会等级秩序的划分 B.民营手工业分工很细
C.政府重视官营手工业 D.国家经济支柱分六种
解析:选C。由材料“国有六职,百工与居一焉”(国家有六类职业,百工是其中之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一方面是强调“百工”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是说明“百工”属于官府手工业,故C项正确。A、B、D三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
8.陈旭麓说“自从有了民主政治的理想之后,官僚政治就一直成为……人们憎恶的抨击的对象。这是理所当然的。但是,历史地看,官僚政治的出现也有过它的必然性和合理性。”下列历史现象符合以上观点的是( )
A.郡县制代替分封制 B.九品中正制代替察举制
C.内阁制代替丞相制 D.土地私有制代替井田制
解析:选A。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是官僚政治代替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据分裂,是历史的进步,故A项正确;“九品中正制代替察举制”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迁,故B项错误;“内阁制代替丞相制”是中国古代官制的变化,故C项错误;“土地私有制代替井田制”是土地制度的变革,故D项错误。
9.汉朝在出现灾异时,帝王常常发布“罪己诏”(自省或自我检讨)。此现象在古代中国历朝中次数极多。这表明当时( )
A.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B.儒学影响治国理政
C.皇帝普遍虚怀纳谏 D.皇权受到制度约束
解析:选B。通过材料中皇帝发布“罪己诏”的原因可判断其变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的影响,这表明儒学影响治国理政,故B项正确。
10.汉代《二年律令》中规定:“诸食脯肉,脯肉毒、杀、病人者,亟尽孰(熟)燔其余,其县官脯肉也,亦燔之。当燔弗燔,及吏主者,皆坐脯肉臧(贼),与盗同法。”这反映出汉代( )
A.政府官营弊端显露 B.对官营进行严格管控
C.注重规范市场秩序 D.推行了严厉抑商政策
解析:选C。材料“脯肉毒、杀、病人者……与盗同法”表明汉代政府重视对脯肉市场的管理,规范市场秩序,故C项正确;A、B、D三项在材料中均未体现,排除。
11.(2023·百师联盟摸底考试)有专家指出,汉朝已不完全实行抑商政策,汉武帝、桑弘羊是因为重商而抑商,打击私商,培养官商,实行官商勾结。据此可知,上述做法( )
A.实质是官府对商业的垄断
B.使富商大贾控制了国家经济命脉
C.基本上没有真正地实行过
D.使商税成为国家财政的主要来源
解析:选A。根据材料“因为重商而抑商,打击私商,培养官商,实行官商勾结”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政策的实质是官府对商业的垄断,A项正确;汉武帝、桑弘羊的商业政策(盐铁专卖)打击了富商大贾,强化了政府对市场和重要手工业部门生产经营的控制,B项错误;汉武帝的做法在当时作用明显,并为后世所沿用,C项说法与史实不符;官营和“抑商”政策可在一定时期内增加国家财政收入,但长期执行则不利于商业发展和商税增加,并且两汉时期人头税和农业税是国家财政的主要来源,D项错误。
12.魏晋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选官,州郡县设中正官,朝廷设吏部尚书。名义上中正官评定士人的品德,吏部尚书执掌选用人才的权柄。事实上中正官只依据士人的籍贯及祖、父官位,定门第的高低,吏部尚书依据门第高低做用否的标准。材料表明九品中正制( )
A.保留了地方对人才的推举
B.使士族操纵地方政治经济
C.造成了地方分裂割据局面
D.弱化了中央对人才的选拔
解析:选D。据材料可知,九品中正制选官只依据门第而不重品德,这就弱化了中央对人才的选拔,最终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故选D项。
13.隋文帝曾多次下诏提倡儒家的礼仪道德,上台伊始,依照儒家典籍的规范,复汉魏之旧。然而《隋书》中却这样记载:“佛,日也;道,月也;儒,五星也。”这表明当时( )
A.复兴儒学成为士大夫首要任务
B.三教合一的趋势明显
C.儒学的发展面临困境
D.统治者大力推行三教并行政策
解析:选C。依据材料中“佛,日也;道,月也;儒,五星也”可知,当时佛道兴盛,儒学受到剧烈冲击,这表明当时儒学发展陷入困境,故C项正确。
14.(2023·启慧全国大联考)唐初,“五品以上,不得入市”;唐朝中后期,士人经商已成为一股潮流。地方上的军政大吏,如节度使、观察使等也多经商。唐宪宗元和八年,允许赐给王公、百官的庄宅、店铺等进行典卖。唐代中后期的这一现象反映出( )
A.重农抑商政策得以改变 B.商业地位有所提升
C.官商勾结,吏治腐败 D.中央集权严重削弱
解析:选B。从“不得入市”到“允许……典卖”,说明政府对商业从排斥到接受,这是商业发展的结果,体现了商业地位的上升,故选B项。
15.唐代宰相杜佑之子杜从郁被任命为门下省谏官左拾遗,遭到御史反对而改任他职。这反映出当时( )
A.君主权威日益加强
B.皇权受到一定程度限制
C.监察制度比较成熟
D.世族门阀政治逐渐衰落
解析:选C。材料“唐代宰相杜佑之子杜从郁被任命为门下省谏官左拾遗,遭到御史反对而改任他职”反映御史反对亲属之间的监察,这说明当时监察制度比较成熟,故C项正确。
16.唐代科举分为常举和制举。常举每年举行考试,应考者有两个来源,一为生徒,即由各级各类学校保送者;二为乡贡,即经州县考试选拔的自学者。制举是为了搜罗非常人才而临时设置的考试,一般士人和官吏都可应考,录取者授予官职或提升。这说明唐代科举制( )
A.保证人才选拔的公正性 B.打击了贵族特权
C.体现了严格的等级差异 D.扩大了统治基础
解析:选D。根据材料“由各级各类学校保送者”“经州县考试选拔的自学者”“一般士人和官吏都可应考”得出科举制参与人员来源广泛,比魏晋时代的九品中正制下官员的来源更广泛,通过科举非统治阶层可以变成统治阶层,扩大了统治基础,故D项正确。
17.宋太祖任命京官周渭到地方任知县。周渭到任时,大将符彦卿亲往城外迎接,但周渭仅在马上作揖,符彦卿极为不满又无可奈何。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京官周渭对符彦卿的轻视
B.周渭是来自京城的皇帝亲信
C.中央集权制度的日益完善
D.宋朝重文轻武的制度设计
解析:选D。之所以出现此现象,是因为宋代重文轻武的制度设计,故D项正确;材料体现了京官对大将的轻视,但这是现象不是原因,故A项错误;B项是材料的表面信息,不是主要原因,排除;材料与中央集权制度无关,故C项错误。
18.唐朝宫廷建筑以浑朴雄阔宏伟壮丽为特色,但民间建筑不准高大。而《宋会要辑稿·食货志》记载:“真仁(宋真宗、宋仁宗)以后,殖货致富者愈众,巨量交易出入京师,官方管理之设备及民间商业之建筑,皆因之侈大。公卿商贾拥有资产者之园圃宅第,皆争尚靡丽。”这一变化主要反映出( )
A.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 B.都城经济功能日益增强
C.民众生活水平普遍提高 D.程朱理学影响逐渐减弱
解析:选A。根据材料可知,唐代“民间建筑不准高大”,宋代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公卿商贾拥有资产者之园圃宅第,皆争尚靡丽”,这反映出经济的发展对传统等级秩序的冲击,故A项正确。
19.宋代以前,选任监察官的首要标准必然是刚正坦直、不阿附权贵,敢于直言进谏;宋代以后监察官多是进士出身,这一标准得到宋以后历代朝廷的一再强调。这说明监察官选任( )
A.逐渐趋于民主科学 B.由注重门第到注重科举
C.不再受到皇权干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