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盐城市
水生
文明城市
城市建设
试点
实施方案
报批
盐城市水生态文明城市
建设试点实施方案
(2015—2017年)
盐城市水利局
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二〇一四年十二月
盐城市水生态文明城市
建设试点实施方案
(2015—2017年)
二〇一四年十二月
盐城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实施方案
前 言
水生态文明建设是以人水和谐为主线,以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为核心,以水生态保护与修复为重点,以水生态理念为指引,以改善人类居住环境为根本出发点,运用生态学原理和循环经济理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力相协调,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治水发表重要论述,在保障水安全上提出了“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新思路,要求顺应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实现从供水管理向需水管理转变,从粗放用水方式向集约用水方式转变,从过度开发水资源向主动保护水资源转变,从单一治理向系统治理转变。
2013年1月,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水利部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意见》,并拟选择一批基础条件较好、代表性和典型性较强的城市,开展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工作,探索符合我国水资源、水生态条件的水生态文明建设模式。为推动该项工作,水利部于2014年5月发布了《水利部关于开展第二批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确定盐城市为59个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之一,为我市全面提升水生态文明水平提供了重要的历史机遇。
盐城拥有太平洋西海岸、亚洲大陆边缘最大的海岸型湿地和里下河典型泻湖型湖荡湿地,境内河道水系发达,水资源管理基础良好,海盐文化底蕴深厚,在水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鲜明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文化优势。为扎实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工作,按照水利部及江苏省委、省政府对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部署,立足我市市情与水情,组织编制了《盐城市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
《方案》以2013年为基准年,在认真分析盐城市水生态文明方面的优势特色与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拟定了指导思想、战略目标,构建了“一核、一轴、一带、三片、多点”的总体布局,提出了建设标准较高的水安全保障体系、节水优先的水资源利用体系、碧水畅流的水环境保护体系、河湖健康的水生态保护体系、彰显特色的水文化传承体系、管理科学的水管理服务体系等六大建设任务和八项建设内容及十大示范项目。试点建设期总投资估算为135.0亿元。
《方案》的制定,对我市践行习总书记的“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系统治理思想,倡导水生态文明的科学理念,推进盐城水生态文明建设和水利现代化建设,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逐渐实现人与水和谐相处,保障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通过《方案》的具体实施,将基本实现“河海安澜、碧水畅流、岸绿景美、水韵盐阜、湿地之都”的美好愿景,为建设“创业、开放、生态、幸福新盐城”提供坚强的支撑和保障,并为沿海平原水网地区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提供示范。
i
盐城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实施方案
目 录
一、区域概况 1
1.1自然地理 1
1.2经济社会 3
1.3城市发展布局 5
1.4河流水系 8
1.5水资源 9
1.6水环境 10
1.7水生态 11
1.8湿地与滩涂资源 14
二、现状与挑战 16
2.1现状分析 16
2.2现状评估 28
2.3面临挑战 32
2.4开展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 37
三、目标与任务 40
3.1指导思想 40
3.2基本原则 40
3.3实施范围及期限 41
3.4建设目标与总体布局 42
3.5主要任务 51
3.6编制相关依据 54
四、主要实施内容 57
4.1防洪排涝达标建设 57
4.2供水保障与饮水安全建设 59
4.3节水减排行动 62
4.4水环境综合整治 67
4.5水生态保护与修复 69
4.6地下水保护与水土保持 72
4.7水文化传承创新 75
4.8现代化水管理体系建设 77
五、重点示范项目 86
5.1通榆河清水走廊示范工程 86
5.2盐龙湖生态净化提升工程 89
5.3盐都区双新大道高效节水灌溉示范片区项目 91
5.4沿海垦区高效节水示范项目 93
5.5中心城区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 94
5.6新能源海水淡化示范工程 95
5.7湖荡湿地生态修复示范工程 97
5.8沿海湿地保护与开发利用示范区项目 102
5.9水美乡村示范片区建设项目 105
5.10古淮河入海口水文化基地工程 107
六、投资估算及实施安排 109
6.1投资估算 109
6.2投资来源 110
6.3实施安排 112
七、预期效益分析 116
7.1预期效果与效益 116
7.2综合评价 118
八、保障措施 119
8.1组织保障 119
8.2制度保障 121
8.3机制保障 122
8.4资金保障 123
8.5科技保障 123
8.6社会保障 124
九、附表和附图 126
附表1 试点期建设项目与投资计划表 127
附表2 盐城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评估指标解释 134
附图1 主要水系和供水线路及水源地分布图 137
附图2 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总体布局图 138
附图3 入河排污口设置布局方案示意图 139
附图4 新扩建污水处理厂分布示意图 140
附图5 污水处理厂主要排污口分布示意图 141
附图6 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示范项目分布示意图 142
141
盐城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实施方案
一、区域概况
1.1自然地理
——地理位置。盐城是沿海成陆较早的地区之一,黄河夺淮,带来巨量泥沙入海与长江口入海北移的泥沙会合,使盐城海岸线迅速向东淤长,海涂渐成陆地。盐城市地处江苏沿海中部(北纬32°34′~34°28′,东经119°27′~120°54′),淮河流域尾闾,黄海之滨,是著名的东方湿地之都,拥有美丽的黄金海岸线。盐城南与南通市、泰州市接壤,西与淮安市、扬州市毗邻,北隔灌河与连云港市相望(图1-1)。盐城有着得天独厚的土地、海洋、滩涂资源,是江苏省土地面积最大、海岸线最长的地级市。全市土地总面积1.7万km²,其中沿海滩涂面
图1-1 区域地理位置图
积45.53万hm²(含辐射沙洲12.7万hm²),占全省沿海滩涂面积的75%;海岸线长582km,占全省海岸线总长度的56%。
——气象水文。盐城市属于北亚热带向南暖温带过渡区,季风气候明显,兼有海洋性气候特征,四季分明,雨热同季,日照充足,无霜期长,雨水丰沛。年平均气温14℃至15℃,南高北低,西高东低,最低气温-17.3℃,最高气温39.1℃;多年平均日照2241~2390h,无霜期210~220d。区内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025mm,盐城市各地多年平均降水量呈南多北少趋势,南部六县(市、区)1000~1060mm,北三县900~990mm;降水量年内分配很不均匀,6~9月连续四个月雨量较大,约占全年降水量的65%,7月份降水量最多,约占全年降水量的24%;降水量的年际变化也很大,最大降水量1463mm(1965年),最小降水量498.5mm(1978年);大丰闸站1965年降水量2252.5mm,为江苏省有实测记录以来的年最大值;2000年8月30日响水24h降雨824.7mm,为盐城市实测24h雨量最大值。盐城市每年的6月下半月至7月上半月是梅雨季节,多在6月22日前后入梅,7月14日前后出梅,梅雨期21d左右,梅雨量200~250mm。出梅后多雷阵雨,8、9月间常有台风暴雨,梅雨和台风暴雨是形成洪涝的主要因素。秋冬季降水量较少,容易出现秋旱和春旱,梅雨后少雨则会出现伏旱天气。
——地形地貌。盐城市全境为平原地貌,西北部和东南部高,中部和东北部低洼,大部分地区海拔不足5m。地势最高处在灌溉总渠两侧、古黄河两岸高地和响坎河两岸,海拔8~9m;最低处在盐都大纵湖、北龙港一线,海拔只有0.7~1.0m。分为3个平原区:黄淮平原区、里下河平原区和滨海平原区。黄淮平原区位于苏北灌溉总渠以北,总面积近6000km²,其地势大致以古黄河为中轴,向东北、东南逐步低落,地面高程2~6m,古黄河最高处海拔8~9m。里下河平原区位于苏北灌溉总渠以南,通榆河以西,属江淮平原的一部分,总面积4000多km²,该平原区系长江、淮河及黄河泥沙长期淤积而成,四周高、中间低,海拔最低处仅0.7m。滨海平原区位于灌溉总渠以南,通榆河以东,总面积为7000多km²,约占全市总面积的一半,该平原区大致从东南向西北缓缓倾斜。东台境内地势较高,一般海拔为约4m~5m间,向北逐渐低落,到射阳河处为1m~1.5m。盐城沿海滩涂广阔,隶属于东台、大丰、亭湖、响水、滨海、射阳等县市,射阳河口以南沿海地段还以每年10多km²的速度向大海延伸,被称之为“黄金海岸”,是江苏最大、最具潜力的土地后备资源。
——土壤。盐城市是全国著名的粮、棉、油生产基地,其农业土壤主要有四类,自西向东分别为沼泽土、水稻土、潮土和盐土,其分布面积分别占土壤总面积的0.77%、34.16%、46.7%和18.37%。
——植被。海堤内农作物植被覆盖率61%,林果植被覆盖率4%。农作物主要有稻、麦、棉花、大豆、油菜等,林果有松、杉、杨、柳、桑、麻、桃、李、苹果、梨、白果等。全市共有500多种植物资源,其中在沿海滩涂有较湿润的气候和地理条件,适应麋鹿、丹顶鹤等珍禽动植物的生长。
1.2经济社会
——行政区划。盐城市下辖亭湖(含盐城经济开发区)、盐都(含城南新区)2区,东台、大丰2个县级市和响水、滨海、阜宁、射阳、建湖5个县,共计13个街道办事处、99个乡镇(图1-2)。盐城市域总面积16972km²。
图1-2 盐城市行政区划
——人口。近几年来,随着盐城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范围不断扩大,人口向城镇集中的步伐加快。至2013年末,全区总人口823.80万。其中非农业人口371.50万人,占总人口的44.54%。全年人口出生率为11.40‰,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10‰。
——经济发展。盐城市是全国重要的粮、棉、油生产基地和水产品养殖基地,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工业总产值保持较快增长,第三产业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产业结构持续优化。2013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为3475.5亿元,比上年增长12.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89.2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636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350.3亿元。三次产业比重为14.1:47.0:38.9。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48150元,比上年增长12.2%。
1.3城市发展布局
——城市定位。《盐城市城市总体规划(2013-2030)》将盐城市的城市性质定义为沿海新兴中心城市、现代工商贸易城市、湿地生态旅游城市。《盐城市城镇体系规划》将盐城市确定为长三角新兴的工商业城市、沿海湿地生态旅游城市,长三角重要的农副产品生产供应基地、制造业加工基地和产业转移承接基地,国家沿海东部现代农业示范基地。
——区位条件。盐城是沪、宁、徐三大区域中心城市300km辐射半径的交汇点,是江苏沿海中心城市、长三角新兴的工商业城市、湿地生态旅游城市,是江苏省委、省政府确定的“重点发展沿江、大力发展沿海、积极发展东陇海线”的三沿战略及“海上苏东”发展战略实施的核心地区,是“京沪东线”的重要节点,“北上海经济区”的重要成员,为江苏省面积第一大市。盐城市交通十分便利,距上海仅有210km车程,已经融入上海两小时经济圈。有国家一类开放空港—盐城南洋国际机场,有新长铁路和多条高速公路贯穿全境,区位独特、地域面积广、人口基数高、沿海岸线长、生态资源好,是国家重要的土地后备资源基地、新能源基地、汽车产业基地、节能环保装备基地和农副产品基地。盐城在江苏省的区位、在江苏沿海的区位和在长三角的区位见图1-3。
在江苏的区位
在江苏沿海区位
在长三角的区位
图1-3 盐城在江苏省—江苏沿海—长三角的区位
——城市布局。围绕建设“四个盐城”的目标,构建“一核一轴两片多节点”的市域城镇空间结构。
“一核”:盐城-大丰城市组群。按照“联城纳港、双轴演进” 联城纳港:通过交通联系通道的建设,整合沿海城镇资源,互补优势资源,明确合理分工,形成盐城中心城区、大丰城区以及大丰港城、周边镇村的整体协调发展态势。双轴演进——依托重要交通基础设施,加快产业集聚,促进港城互动,形成由内陆指向沿海港口的城镇空间发展轴线;依托优势生态资源,串联陆海主要生态旅游景区,大力发展旅游度假产业,促进内陆与沿海互动,形成由里下河湿地指向沿海生态保护区的生态休闲轴线。
的发展策略,加强盐城中心城区与大丰城区、高新技术园区、环保产业园一级大丰港城的联动发展,构建市域核心。
“一轴”:沿204国道复合交通走廊城镇轴,是沿海城镇轴在盐城市域的具体落实。
“两片”:以204国道复合交通走廊城镇轴为分隔,分为东部片与西部片。东部片采取城港互动发展模式,促进沿海据点与内陆城镇联系,并加快灌溉总渠以北地区发展速度,着力提高黄河故道综合开发水平;西部片采取点状发展模式,加强生态资源保护。
“多节点”:以沿海港口为支撑的沿海开发据点。
——空间利用。合理规划利用城市空间,形成集约高效的生产空间。西部里下河片强化制造业的点状集聚发展,着力促进农业现代化、家庭农场及特色服务业发展;东部沿海片依托开发据点着力发展临港工业和现代服务业,提高渔业、设施农业的现代化发展水平。推进企业进入工业园区,集约土地利用,形成各具特色的沿海产业发展节点。市区集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响水沿海经济区主要以发展盐化工、石油化工、船舶及配件、新材料和港口物流等产业为主。滨海港经济区主要以发展石油化工、船舶等重型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物流等产业为主。射阳港经济区主要以发展风电装备制造、新能源等产业为主。大丰港经济区主要以发展石化新材料、现代物流、新型装备、海洋生物医药、绿色 能源、农用化工、大宗物流仓储、滨海旅游等产业为主。
1.4河流水系
——水系总况。盐城市地处淮河入海尾闾、黄海之滨,古为渲泄淮水的浅海湾,境内河流众多,水网密布,河渠纵横,四通八达。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大规模的治理,目前已形成了以110多条骨干河道为支撑的沂南区、古黄河区、渠北区、里下河腹部及射阳河沿岸地区、沿海垦区等五大分区,境内主要河流有串场河和通榆河两纵和灌河、古黄河、淮河入海河道、苏北灌溉总渠、射阳河、黄沙港、新洋港、斗龙港、川东港等九横,形成“两纵九横”的水系格局,贯穿全境的古黄河、苏北灌溉总渠(入海水道)、通榆河在引水、航运、排涝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区内有大沟级河渠道1800余条,中沟级河渠道24000余条,小沟级河渠道20余万条(见附图1)。
——分片状况。盐城市域内有淮河和沂沭泗两大水系,其中古黄河以北为沂沭泗水系,以南为淮河水系。古黄河以北响水县为沂南独立排区,以黄响河、张响河、南潮河、民生河为骨干排河,排水入灌河;古黄河南至灌溉总渠北狭长地带为废南坡地独立排区,以入海水道北泓及三个八滩渠为骨干排河,向东排水入黄海;灌溉总渠南至射阳河北为平原坡地属里下河自排区,排水经由射阳河入黄海,夸套地区单独从夸套河、八丈河、运粮河入海;射阳河以南、通榆河以西属里下河腹部地区,以射阳河、黄沙港、新洋港、斗龙港为骨干排水河道,排水入黄海;通榆河以东射阳河以南至东台海安县界之间为沿海垦区,排水自成系统,单独入黄海,以运棉河、利民河、西潮河、大丰干河、四卯酉河、王港、江界河、川东港、东台河、梁垛河、三仓河、安弶河、方塘河、红星河等为主要骨干排水河道。
1.5水资源
——水资源量。盐城市水资源由本地水和过境水组成。其中,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43.17亿m³。丰水年(P=20%)、平水年(P=50%)、枯水年(P=75%)、特枯水年(P=95%)设计年径流量分别为62.32亿m³、38.36亿m³、24.17亿m³、10.45亿m³。地下水矿化度小于等于2g/L的地下水资源量6.34亿m³。扣除重复量,全市多年平均本地水资源总量为47.89亿m³。多年平均入境水量为150.7亿m³,多年平均出境(入海)水量为174.37亿m³。
——利用情况。2013年全市总用水量53.854亿m³,用水消耗总量37.567亿m³,全市人均综合用水量654m³,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154m³,农田灌溉亩均用水量404m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20.6m³(不含火电)。
1.6水环境
——水功能区水质。全市在省级97个水功能区布设监测断面122个,其中:48个省级重点水功能区监测断面71个,21个市级重点水功能区监测断面23个,28个一般水功能区监测断面28个。2013年,97个水功能区水质按7项指标测次法评价,达标率67.0%,69个重点水功能区达标率为68.6%,其中48个省级重点水功能区达标率68.6%。
——河流水质。全市共监测64条主要河流、122个水质断面,控制河长2728.5km。按年均值综合评价:Ⅲ类水及优于Ⅲ类水断面88个,占监测断面总数72.1%,占控制总河长的73.7%;劣于Ⅲ类水断面34个,占监测断面总数27.9%,河长716.3km,占控制总河长26.3%(其中Ⅴ类及劣Ⅴ类水断面10个,占监测断面总数8.2%,河长190.4km,占控制总河长7.0%)。经常为Ⅴ类、劣Ⅴ类污染严重的主要河段有:淮河入海水道南泓;串场河盐城市区段;盐城市区小洋河段;射阳县小洋河段;大四河、二卯酉河的大丰市区段、西潮河盐城市区段。主要超标项目为氨氮、高锰酸盐指数、溶解氧等。除过境的入海水道外,渠北区和里下河腹部区水质较好,水质类别为II—III类,其次为沂南、斗北和斗南区,水质类别以II—IV类为主。
——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2013年,全市共监测集中式饮用水源地15个,按测次法评价,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67.7%。
1.7水生态
——主体功能区划。根据《江苏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盐城市划分为重点开发区域、农产品主产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三大功能区”(图1-4)。重点开发区主要包括亭湖区、盐都区以及东台市、大丰市、射阳县、阜宁县、滨海县、响水县、建湖县的重点集镇,在空间分布上呈斑块状;农产品主产区主要分布在市域范围内的宜农地区,包括东台市、大丰市、射阳县、阜宁县、滨海县、响水县、建湖县的大部分地区,在空间分布上呈连续片状;禁止开发区共包括3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盐城湿地珍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东台中华鲟自然保护区)、1个省级风景名胜区(九龙口风景名胜区)、4个省级森林公园(盐都区华都森林公园、东台市黄海森林公园、盐城林场海滨森林公园、大丰市林海森林公园)、9个清水通道维护区和7个饮用水源保护区(水源地),在空间分布上主要呈点状或线状。
图1-4 盐城市主体功能区划
——生态红线区域保护区划。根据《江苏省生态红线区域保护规划》,盐城市境内划定了盐城湿地珍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清水通道维护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备用水源保护区、洪水调蓄区、重要湿地、森林公园等49处重要生态功能区,确保生态红线区域国土面积4076.43km²,占全区国土面积的24%。
——水功能区划。目前全市共有各类省级水功能区97个,区划河长2649.3km,涉及河流65条。其中:保护区1个、保留区6个、各类开发利用区90个。其中保护区为通榆河响水海安调水保护区,功能区起于盐城与南通市界,终于响水县入灌河,全长212.2km;保留区6个,分别位于苏北灌溉总渠、古黄河及斗龙港3条河流上;开发利用区中包括饮用水水源区12个、工业用水区21个、农业用水区31个、渔业用水区17个、过渡区2个、景观娱乐用水区2个、排污控制区5个。市级水功能区75个,区划河长1263.1km,区划湖(库)面积20.8km2,涉及河流72条、湖泊(水库)2个。其中饮用水水源区3个,工业用水区7个,农业用水区54个,渔业用水区8个、景观娱乐用水区3个。
——水生态系统特征。盐城市沿海滩涂广阔,为各种植物生长和动物栖息、索饵、繁殖、生长提供了良好的场所:沿海滩涂生物种类繁多,现已查明近海浮游植物、固着性植物160多种;陆生植物可分为纤维植物、药用植物、香料植物、油脂植物和饮料植物等五大类共计500多种,较为名贵的有何首乌、香茅、留兰香、罗布麻等;近海鱼虾蟹贝等动物550多种,鳗鱼苗捕捞量居全国首位;陆生脊椎动物347种,国际公认的濒危种类有丹顶鹤、黑嘴鸥、白鹳、白枕鹤等。滩涂上还建有3252.6km²的丹顶鹤和麋鹿两个自然保护区。
——相关动植物。盐城市内陆水域包含河流、湖荡湿地等水生态系统,这些内陆水域中浮游植物以硅藻、蓝藻、绿藻为优势种;浮游动物以轮虫和原生动物为优势种;底栖动物以环节动物、水生昆虫和软体动物中的腹足纲和瓣腮纲为主,如河蚬、河蚌、螺类、水蚯蚓等;水生维管束植物中挺水植物以芦苇、蒲草、茭白为主,浮叶植物以芡实、荷藕、菱角等为主,沉水植物以枯草、金鱼藻、马来眼子菜为主,漂浮植物以水浮萍、水浮莲等为主;鱼类以养殖的“四大家鱼”、鲤鱼、鲫鱼、鳜鱼、乌鳢、黄颡鱼、鲶鱼、黄鳝、泥鳅等为主。
1.8湿地与滩涂资源
——内陆湿地。盐城市内陆湿地主要包括河流、湖泊、沼泽等自然湿地及运河、输水河等人工湿地两大类。根据最新统计,盐城的湿地面积就达769777.34hm2,包括近海与沿海湿地571001.04hm2、河流湿地36268.17hm2、沼泽湿地521.77hm2、湖泊湿地3014.19 hm2。九龙口、大纵湖、马家荡、金沙湖、盐龙湖等湿地已经建成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目前,在整个市域内的自然湿地保护率已超过40%。据《盐城市湿地保护恢复规划》的调查,在盐城市区较小的区域范围内就分布有湿地植物192种,隶属66科150属;湿地脊椎动物有332种,隶属于35目80科。
——沿海滩涂。盐城沿海滩涂主要是600多年前黄河夺淮入海带来大量泥沙,太平洋前进潮和渤海旋转潮在东台附近汇合,在其共同作用下形成了浅滩和辐射沙洲。目前盐城市近海海域1.8万km²,沿海保存了亚洲最大的沿海潮间带滩涂湿地,拥有滩涂面积683万亩,拥有盐城湿地珍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其中,湿地珍禽自然保护区位于盐城市沿海,是世界最大的丹顶鹤越冬地,也是国际濒危物种黑嘴鸥的重要繁殖地,保护区的总面积247260hm²,区内淤积淤长型海岸带、丰富多样的滩涂湿地生态系统,孕育了异常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资源(图1-5)。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盐城黄海之滨,保护区总面积78000 hm²,区内拥有大面积滩涂、沼泽和盐碱地,具有典型的沿海滩涂湿地生态系统及其生物多样性(图1-6),现有世界珍稀麋鹿1800多头,是世界占地面积最大的麋鹿自然保护区,拥有世界最大的野生麋鹿种群和世界最大的麋鹿基因库。
图1-5 珍禽自然保护区
图1-6 麋鹿自然保护区
二、现状与挑战
2.1现状分析
2.1.1水安全保障体系基本建立
水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涉及防洪排涝减灾能力建设、水资源优化配置及供水安全体系建设等方面的内容。全市通过海堤达标建设、淮河入海水道治理、里下河区“四港”整治、沿海垦区排水河道治理、通榆河工程、泰东河拓浚、南水北调水源调整、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等,初步构建起保障有力、配置合理、利用高效的水安全体系。
——防洪排涝减灾能力明显加强。“十一五”以来,全市防洪(潮)排涝工程建设重点围绕海堤达标建设、防洪(潮)闸站建设、里下河地区灾后恢复重建、中小河流综合整治、圩区综合治理、县乡河道疏浚与村庄河塘整治、大中型泵站更新改造等方面展开,进一步夯实了抵御洪涝灾害的工程基础,目前,海堤基本达到50年一遇高潮位加十级风浪爬高,总渠南堤防洪基本达到100年一遇,灌河堤、古黄河(中山河)堤防洪达到20年一遇左右;区域骨干河道防洪达10~20年一遇;里下河腹部、沂南、渠北及东台堤东地区排涝达5年一遇,其余地区达3~5年一遇;盐城市区防洪达50~100年一遇,排涝5~10年一遇;各县(市)县城防洪20年一遇左右,排涝达5~10年一遇;农田排涝能力基本达到5~10年一遇。已基本形成由海堤、灌河堤、古黄河堤、淮河入海水道堤、苏北灌溉总渠堤、沿海36座大中型涵闸和分散在区域的大量圩堤和小型涵闸构成的骨干防洪(潮)工程体系。同时,盐城市已初步建立起了相应的非工程措施体系,坚定贯彻落实“一法一条例” 一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一条例:《江苏省防洪条例》。
及其相关规范性文件,按照“指挥决策科学化、应急处置规范化、防汛抢险专业化”的要求,切实加强防汛防旱防台应急处置能力建设,不断提升应急管理水平。初步建成“组织健全、责任落实、预案实用、预警及时、反映迅速、军地联动、专群结合、救援有效、保障有力”的基层防洪体系,进一步提高了防汛防旱防台灾害的能力。
——供水安全保障程度得到提高。盐城市现状供水水源主要有当地径流、外引(调)水量和可开采的深层地下水。全市农业用水保证率达75%以上,重点工业用水保证率达92%,生活用水保证率达93%。近年来,盐城市着力落实最严格的饮用水源地保护措施,不断加大城乡供水设施和供水工程建设力度,饮水安全保障水平不断提高;通过建立水源地监测机制,坚持自动站实时监测、人工常态监测并举,实现了全天候水源地水质监测;在全省第一家成立了专门的水源监测支队,专门负责全市集中式供水水源地的保护工作,有效加强了督查执法;通过区域供水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基本解决,目前,农村居民安全饮水覆盖率达85%。同时,全市各县级行政区大都达到了多源供水的要求,有效落实了多水源保障措施;制定了一系列的供水安全保障应急预案,盐城市政府印发了《盐城市饮用水源突发安全事件预警和应急预案》、《盐城市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预案》,有效提升了应急保障能力;积极开展集中式饮用水源地达标建设工作,蟒蛇河盐城市区水源地、苏北灌溉总渠阜宁水源地达标建设工程已通过了省级验收。
——水资源配置及供水工程建设初见成效。全市已建水库2座,总库容3556万m³,水电站2座、装机容量2350kW,过闸流量1m³/s及以上水闸7351座,堤防总长13465.35km,泵站8552座,机电井12292眼,相继建成盐龙湖工程等一批标志性水资源配置工程。水利工程现状供水能力达到64.2亿m³,保证了一般年份的供水安全,现状有效灌溉面积1034万亩,累计解决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达到447.66万人。
2.1.2节水型社会建设全面开展
盐城市十分重视节水型社会建设,“十一五”以来,通过政府引导、社会联动、全民参与、试点示范,积极开展节水型载体创建、节水减排工程建设和“八大行业” 火电、化工、造纸、冶金、纺织、建材、食品、机械等八大高耗水行业。
节水专项行动。编制完成了《盐城市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盐城市城市节水技术指南》,以加强对工业、生活等取用水单位(企业)的节水规划和技术指导;积极开展再生水、淡化海水、微咸水、雨水等非常规水源利用,逐步建立并逐步完善了水资源高效利用的工程技术体系。截至2013年底,全市累计创建省市级节水型灌区8家、节水型企业(单位)95家、节水型社区51家、节水型高校5所、节水型学校54所。大丰市成为“江苏省节水型社会建设示范县”,东台市成为“江苏省水资源管理示范县”,市水利局获“江苏省节水型社会建设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2013年,全市万元GDP用水量154m³,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至0.61,单位地区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至20.6m³(不含火电),工业(不含火电)用水重复利用率上升至74%,全市城镇节水型器具普及率达到95%。
2.1.3水环境治理加速推进
全市通过强化水质监测,实施入河排污口整治、城市河道整治、水环境整治、清水走廊行动,开展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推进落实“河长制”等措施,以主要水污染物减排为抓手,采用源头防治与末端治理相结合的手段,通过“节水减污、截污治污、引流活水”,使得全市河流湖泊水环境质量有了明显改善,逐步呈现出“水系畅通、水清岸绿”的动人情景。
——水质监测能力明显提升。水质监测工作不断强化,目前,全市共有97个省级水环境功能区,布设水质监测断面122个,控制河长2728.5km。水功能区监测实行单月全覆盖监测,双月对69个重点水功能区进行监测,同时,盐城水环境监测分中心对全市14个集中式饮用水源地进行监测,对城市区主要供水水源地蟒蛇河、朱沥沟、通榆河上游市(县)等交界断面布设监测5个断面进行了水质监测,对全市不同承压深层地下水井和浅层地下水分别布设了21处和8个监测点进行水质监测;应急机动监测能力进一步提升,水利(水文)部门配备应急机动监测车、船等,环保部门制定了应急预案,并购置了监测船实时进行监测,定期发布盐城市饮用水源地水质旬报、水功能区水质通报、水资源公报,为管理部门掌握主要流域重点断面水体的水质状况提供了支撑。先后建立了包括东台、阜宁2个水质和水量自动监测站和7座水质自动监测站,为实现水质的实时连续监测和远程监控、应急监测、预警预报重大或流域性水质污染事故提供了有效保障。
——节水减排成效显著。市政府出台了《全市治污减排工作实施意见》(盐政发〔2007〕184号),并贯彻落实了省《关于明确苏北地区建设项目环境准入条件的通知》(苏环管〔2005〕262号),按照控制增量、调整存量、降低排量、腾出容量的总体思路,推广清洁生产,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增长,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依法关停搬迁“小化工”企业,发展节水工业、强化节约用水管理、推广节水器具,提高污水处理能力,有效减少了生产生活废污水排放量;目前,污水处理厂再生水利用率达10%;以通榆河、新洋港、蟒蛇河、朱沥沟等沿岸面源污染敏感区为重点,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实施“三清” 清洁田园、清洁水源、清洁家园。
工程,加强农村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全面推进农村生活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大力推进生态农业建设工程,全力推进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全覆盖”,切实将“绿色植保,公共植保”的理念和“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贯穿病虫防治的始终,有效控制了化肥、农药施用强度,减少了农业面源污染。
——污水处理能力大幅提升。通过推进污水处理厂与配套管网泵站等设施建设,全市污水处理能力得到大幅提升。目前,全市已有310个村庄建有污水处理设施,建成乡镇污水处理厂67座(另有20个镇接管);11个纳入国家和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的污水处理厂全部投入使用,全面完成工业点源治理,阜宁双多化工、东台绿源化工等氮肥生产废水零排放工程全部建成投运,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82.8%,城市(县城)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61.93%,镇村生活垃圾集中收运率达67%,有力促进了水环境质量的持续改善。
——农村水环境治理效果显著。近年来,盐城市十分注重农村水环境治理工作,通过开展“十五小” 十五小:小造纸、小制革、小染料、小土焦、小土硫磺、小电镀、小漂染、小农药、小选金、小炼油、小炼铅、小石棉、小放射、小炼贡、小炼.砷。
、“新五小” 新五小:小水泥、小火电、小炼油、小煤矿、小钢铁。
企业专项清理整治,对市域范围内乡镇工业企业污染源进行了系统有效的治理;以“二清一建” “二清一建”即:清理淤泥、清理垃圾,建立长效管理机制。
为目标,通过开展农村河道与沟渠疏浚工作,全面清理河道沟渠有害水生植物、垃圾杂物,拆除障碍物,疏通水系,提高了农村河道的引排和自净能力,水体的流动性和水系连通性得到增强,农村水环境质量不断改善;通过推广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积极引导规模化、集约化禽畜养殖,建设户用沼气、推进无害化卫生户厕改造等措施,有效降低了农村面源污染;通过建设和完善污水收集系统和污水处理设施,使得农村污水集中处理率不断提高。
——城市河道治理稳步推进。为打造水绿盐城,彰显“百河之城”的城市魅力,盐城市以构建“水清岸绿、鱼虾洄游、环境优美”的水生态体系为目标,按照“科学规划、分步实施、标本兼治、合力整治”的原则和“一年起步、三年改观、五年根治”的目标要求,重点围绕市区蟒蛇河、朝阳河、小洋河等诸多城市河道,采取“内河保洁市场化运作、建设运行活水工程、实施河道清淤整治工程、清理河坡河岸垃圾、强化保洁监督考核”等措施,开展“源头控制、截污入管,清淤疏浚、畅通水系,拆违清杂、加强管护,生态修复、美化环境”等重点工作,全面推进城市河道治理。通过颁布《盐城市城市河道管理实施办法》,实施蓝线管理,建立健全长效管护机制,取得了显著成效。
——水环境长效监管机制基本建立。盐城市已逐步建立起河湖长效管护制度,依据每条河流具体情况,明确河道保护重点和保护范围,推行“河长制”管理,明确政府一把手为“河长”的管理责任,按照“一河一长”的要求,建立长期、有效的管理制度。通过实施河道疏浚轮浚等方式,开展农村河面保洁及河道长效管护工作,总结推广“十种管护模式”,目前,全市所有乡镇已经全面实施河道长效管护。
2.1.4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初见成效
为了保护市域范围内水生态系统健康,改善水生态环境质量,近年来盐城市着力推进水生态保护、河湖连通、水生态修复和滩涂湿地恢复工作,并取得了诸多成果。
——水生态保护持续推进。为保护盐城市生态环境,维系河湖健康,近年来,市政府先后出台了《盐城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盐城市沿海开发环保规划》、《盐城市沿海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规划》、《盐城清水走廊三年行动方案》、《江苏盐城湿地珍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等,按照《江苏省生态红线区域保护规划》,切实加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饮用水源保护区、洪水调蓄区、重要湿地、清水通道等七大类49个生态红线区域的保护,水生态保护持续推进。
——湖荡湿地与沿海滩涂生态系统保护工作全面展开。盐城市拥有丰富的湖荡湿地与沿海滩涂资源,根据江苏省第二次湿地资源调查结果,全市湿地(包括自然湿地和人工湿地)面积占市域总面积的45.3%,其中沿海滩涂总面积45.53万hm²,为亚洲最大的沿海潮间带滩涂湿地分布区,是东北亚重要的候鸟迁徙中转站,为丹顶鹤、黑嘴鸥、麋鹿等珍稀濒危动物提供了宝贵的自然栖息地。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珍稀濒危物种,近年来,全市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工作全面展开,重点开展了以自然保护区建设、湿地公园建设、退围(渔)还湖还湿、生态系统保护修复、生态开发等为主的湿地保护与修复体系建设,目前整个市域内的自然湿地保护率超过了40%,湖荡湿地与沿海滩涂得到了有效保护。
——水土流失治理稳步推进。根据《关于划分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和平原沙土区的通知》(苏政发〔1999〕54号),盐城市境内水土流失严重的平原沙土区总面积达1.25万km²,约占全市总面积的73.5%。其中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主要位于阜宁、滨海、响水等县境内的黄河故道高亢地区,以及滨海、射阳、大丰、东台等县境内的沿海地区。近年来盐城按照“预防为主、保护优先、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的原则,大力推进水土流失治理工作,通过建设小型水利水保工程、构建林草防护体系、沟道防护体系等,水土保持取得显著成效,全市水土流失治理率达到54%。目前,市水利局正根据《江苏省水土保持条例》等相关要求,正在抓紧开展《盐城市水土保持规划》,预计将于2015年完成。
——水生态修复成效逐步显现。近年来,盐城市非常注重生态修复工作,陆续开展了建湖废弃窑塘生态修复、大纵湖退圩还湖、千顷湖退渔还湿等一批项目。通过清淤疏浚、调清引活、控制外来物种入侵、优化水产养殖,以及有针对性地实施生物修复、湿地恢复等综合措施,对市内河、湖、滩涂湿地等水生态系统实施了科学保护与修复,使得市域范围内水生态系统得到有效保护和恢复,目前已建成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市区饮用水源生态湿地净化工程盐龙湖,实施了蟒蛇河、通榆河、射阳河3条河流“清水走廊”行动,经过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