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专题01
先秦的文明和社会转型解析版
专题
01
先秦
文明
社会转型
解析
专题01 先秦的文明和社会转型
1.(2022·全国甲卷·高考真题)汉晋时期有多种文本记载,帝尧之时,“天下太和,百姓无事”。有老者“击壤”而戏,围观者称颂帝尧。老者歌云:“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地而食,帝何德于我哉!”上述记载所体现的政治理念最接近( )
A.孔子 B.老子 C.韩非 D.墨子
【答案】B
【详解】
材料“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地而食”体现了当时人与自然的和谐,反映了老子“顺应自然”的思想,“百姓无事”“帝何德于我哉”反映了百姓生活较少受到干预,反映了“无为”的思想,B项正确;孔子主张仁、礼、以德治国,材料信息没有体现,排除A项;韩非主张加强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主张法治,材料信息没有体现,排除C项;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尚贤等思想,材料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
【点睛】
本题以《壤父歌》及相关故事为素材,考查老子的思想,揭示先贤对幸福生活的定义,意在启发学生今后的生活和学习。(摘编自 教育部教育考试院:2022年高考历史全国卷试题评析)
2.(2022·全国乙卷·高考真题)据下图可知,商、西周青铜器铸造的繁荣( )
A.推动了南北农业经济进步 B.依赖大规模商业活动开展
C.反映了南北方联系的加强 D.缘于统治区域扩大到江南
【答案】C
【详解】
依据图示可知, 商周政治重心位于黄河流域,而重要铜矿位于长江流域,长途运输成为必要,南北方联系由此加强,C符合题意;结合所学可知,青铜器比较珍贵且坚韧度不够好,未广泛用于农业,A排除;青铜铸造由官府垄断,B排除;地图未标示统治区域,无法得出扩大到江南,且青铜铸造的繁荣主要缘于技术进步等因素,地理因素不是主因,D排除。故选C项。
【点睛】
本题以商周青铜器为切入点,揭示了商周青铜文明与长江流域铜矿开发的关系,引导学生得出黄河、长江两大流域共同塑造了早期华夏文明的结论,深化学生对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发展的历史认知。(摘自:教育部教育考试院:2022年高考历史全国卷试题评析;解析参考:商周制造青铜器的原料是从哪来的?)
3.(2022·湖南·高考真题)儒家起于鲁,传布于齐、晋、卫;墨家始于宋,传布于鲁、楚、秦;道家起源于南方,后在楚、齐、燕有不同分支;法家源于三晋,盛行于秦。这( )
A.促进了政治统一 B.维系了“学在官府”的局面
C.冲击了贵族政治 D.导致了各诸侯国之间的矛盾
【答案】C
【详解】
材料反映了思想的传播,思想的传播伴随着人才的流动,依据所学可知,诸侯国君出于争霸需要,大量吸收人才,“士”阶层随之崛起,从而冲击了当地旧有贵族(依靠血缘获得官位)对政治的垄断,C项正确;百家的思想各异,并不能促进国家政治统一,排除A;春秋时期,孔子创办私学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排除B项;D项颠倒因果,诸侯国的矛盾导致各家的盛行。故选C项。
4.(2022·6浙江·高考真题)谈及个人的政治抱负和所心仪的时代,孔子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下列项中,与孔子“从周”相关的是( )
A.“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B.“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答案】A
【详解】
“从周”是指孔子推崇的主张周代的礼制,维护有序的等级秩序,“封建亲戚,以藩屏周”是周代的分封制,维护了等级秩序,A项正确;“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是战国以后的郡县制,排除B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西汉董仲舒的儒学独尊主张,排除C项;“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涉及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排除D项。故选A项。
5.(2022·6浙江·高考真题)“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出自一首政治抒情长诗。作者毕生追求“美政”,其作品充满对家国的炽热情感和深切忧念。他是( )
A.墨子 B.韩非 C.屈原 D.杜甫
【答案】C
【详解】
根据材料“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并结合所学可知其出于文学作品《离骚》,属于屈原的作品,他的作品充满对家国的炽热情感和深切忧念,C项正确;墨子代表中下层平民的利益,与毕生追求“美政”不符合,排除A项;韩非代表法家,主张严刑峻法,排除B项;杜甫的文学作品是唐诗,与材料信息不符合,排除D项。故选C项。
6.(2022·1浙江·高考真题)孔子整理编订的古代文化典籍《诗》《书》《礼》《乐》《易》《春秋》,除《乐》毁于秦火,其他五部经典传承至今,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传统政治的理论基础,也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下列关于五经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汉武帝推崇儒学,设五经博士
B.《诗》奠定了中国文学浪漫主义传统的基础
C.五经等儒学经典后来成为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
D.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派贵族子弟到内地学习《诗》《书》
【答案】B
【详解】
《诗》即《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奠定了中国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基础,B项符合题意;ACD项都是关于五经的正确表述,不符合题意。故选B项。
7.(2022·1浙江·高考真题)论及周王朝的统治模式,有学者指出,周王是家族中嫡长子一脉的首领,代表整个家族祭祀上天;诸侯国君主的排序反映了他们与周王嫡长子一脉的亲疏关系。下列项中,对这一“统治模式”解读正确的是
①神权与王权结合
②中央对地方实行垂直管理
③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④标志着中国开始迈入早期国家起源的历史阶段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周王是家族中嫡长子一脉的首领,代表整个家族祭祀上天;诸侯国君主的排序反映了他们与周王嫡长子一脉的亲疏关系”及所学知识可得,这体现西周将分风之语宗法制相结合的一种现象,神权与王权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①③符合题意,B项正确;秦朝的郡县制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②不符合题意,中国早期国家不是在西周开始的,④不符合题意,排除.ACD项。故选B项。
1.(2022·湖北武汉·模拟预测)如图为1976年于陕西临潼出土的西周青铜器利簋及其铭文拓片。据铭文记载,“武王征商,佳(唯)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中国古代典籍《尚书》也说,“时甲子昧爽,王朝至于商郊牧野,乃誓。”利簋铭文可以佐证
A.传世文献对武王克商的记载准确 B.周武王是臣服于商朝的方国首领
C.商周时期青铜铸造技术领先世界 D.商周时期的干支纪年法已经完备
【答案】A
【详解】
根据材料“武王征商,隹(唯)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时甲子昧爽,王朝至于商郊牧野,乃誓。”可知,利簋铭文和《尚书》中记载的武王伐商的时间是一致的,说明传世文献对武王克商的记载比较准确,A项正确;周武王时期,已经不再臣服于商朝,排除B项;商周时期青铜铸造技术领先世界,但材料是青铜器上的铭文叙述,排除C项;材料只是对武王伐纣的时间记录,但干支纪年法干支是天干和地支的总称,且是否完备得不到确认,且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2.(2022·江苏·模拟预测)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已将领土拓展至甘肃、四川、广东等地。目睹了周天子天下共主地位逐步丧失的诸侯国君,深切地意识到战争中新增长的土地继续授予卿大夫的后果,一种新的政治制度在此时逐渐萌生。上述现象
A.为国家走向统一奠定基础 B.推动了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C.表明分封制开始走向解体 D.保证了中央对封国的集权控制
【答案】B
【详解】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征战不休,诸侯王为了更好统治新占领的地区,逐渐废除分封制,设立郡和县,这种现象推动了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B项正确;材料中现象与A项无关,排除A项;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材料现象推动了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排除C项;材料中现象指的是诸侯国在新增长的土地设立郡县,而不是分封制,所以D项说法不符合材料,排除D项。故选B项。
3.(2022·湖北武汉·模拟预测)《孔子家语六本》记载:孔子的学生曾子因错把瓜苗的根锄断了,被其父曾皙一怒之下用锄柄打晕,曾子醒后向父亲赔罪,还回房弹琴练歌,让父亲放心;孔子听闻此事很生气,对曾子说:“(你)事父,委身以待暴怒,死而不避,既身死而陷父于不义,其不孝孰大焉?”据此可知
A.儒家思想已确立正统地位 B.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盛行
C.孔子反对没有原则的孝道 D.精耕细作农业获得大发展
【答案】C
【详解】
根据材料“(你)事父,委身以待暴怒,死而不避,既身死而陷父于不义,其不孝孰大焉?”可以看出孔子是不赞成曾子这样没有原则的孝道,C项正确;儒家思想已确立正统地位,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孔子反对没有原则的孝道,没有体现有教无类,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孔子反对没有原则的孝道,与精耕细作的农业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4.(2022·辽宁沈阳·三模)目前所知“中国”一词最早见于西周初年的何尊铭文“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或(国),自兹乂(治理)民。”《诗经大雅》云:“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惠此京师,以绥四国”。《左传》则多见把“中国”与“四夷”“蛮夷”“戎”对举的记载。据此可知,“中国”观念
A.西周初年开始形成 B.加强了中原统治力量
C.产生源于文化认同 D.基本内涵得到了拓展
【答案】D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中国”一词最早源自西周初年的何尊,西周时期“中国”一词指天下之中的都城或国都;到春秋《诗经大雅》时指抚爱国中百姓,使四境得以安定;再到《左传》时“中国”从天下之中的国都演变为指代中原一带的诸侯国;以上变化说明“中国”观念基本内涵得到了拓展,D项正确;“中国”一词最早见于西周初年,不等于西周初年开始形成“中国”观念,排除A项;春秋时期“中国”指代中原一带的诸侯国,B项不能整体反映材料,排除B项;材料强调“中国”观念基本内涵得到了拓展,不等“中国”观念产生源于文化认同,排除C项。故选D项。
5.(2022·河南·模拟预测)《春秋·公羊传)记载:(周)宜公十五年(公元前59年)民不背尽力于公田”,陈国也出现了“道路不可知,田在草间“的问题。民“解(懈)于公团°和“公田不治”成为当时普遍的现象。这反映出当时
A.周王室的权威丧失殆尽 B.战乱颗繁导致民不聊生
C.农民赋税负担异常沉重 D.社会转型趋势较为明显
【答案】D
【详解】
根据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民众普遍懈于井田劳作,导致井田荒废,这反映出社会转型已是大势所趋,即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瓦解,土地所有制发生的变化明显,D项正确;材料现象与周王室权威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公田荒废,而战乱不会只影响到公田,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瓦解的状况,没有涉及赋税负担,且当时的“民”指的是在公田劳作的民众,不是所有农民,排除C项。故选D项。
6.(2022·山东青岛·二模)战国时期,大城市具备了完整的城郭布局。城是国君、公室贵族居住和宗庙、社稷及官僚机构的所在地;郭是各级官吏和市民的居住区,以“里”为单位,“里”之外是各种市和肆。这主要是由于,当时
A.周王室衰微 B.诸侯的纷争 C.工商业繁荣 D.文明的起源
【答案】C
【详解】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大城市除了有政治军事机构和民居外,还有各种市和肆等商业设施,主要是因为当时工商业繁荣,C项正确;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并不能解释材料中的现象,排除AB项;中国文明在战国之前早已起源,排除D项。故选C项。
7.(2022·山东·模拟预测)在仰韶文化早期遗址中,住所和贮藏坑大多是分立的,用于存放东西的灰坑处于住所之外;而在后期,贮藏室往往置于卧室的内侧或下方,得到严密的保护。这一变化体现了
A.天下为公 B.父权至上 C.货力为己 D.宗法形成
【答案】C
【详解】
由材料可知,在仰韶文化时期,贮藏物品之地由住所之外变为卧室内侧或下方,得到相对严密的保护,这一变化说明私有财产出现。“货力为己”强调“私有”,与材料相符,C项正确;选项中,A项强调“为公”,排除;材料未涉及“父权”与“宗法”,排除B、D项。故选C项。
8.(2022·江西南昌·三模)如图为西周晚期的散氏盘。其内底铭文为一篇土地转让契约,记述了矢(cè)国攻打散国,周天子应散国之请派人调解,并见证矢人赔付给散氏田地、划定赔付的田地及封界,最后举行盟誓之事。这表明当时
A.青铜器的功用发生改变 B.盟誓活动强化了宗法制
C.旧的井田制度已经瓦解 D.传统规制出现重要变化
【答案】D
【详解】
根据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可知,西周时期实行的土地制度是奴隶主贵族土地国有制—井田制,而材料中的现象反映了西周晚期出现了土地买卖现象,这对井田制度是严重的破坏,这反映了新的经济因素已经出现,开始冲击传统的经济体制,D项正确;青铜器的主要功能是祭祀使用,主要功能并未发生改变,排除A项;材料并未反映盟誓活动强化了宗法制,排除B项;材料并未反映井田制度瓦解了,排除C项。故选D项。
9.(2022·青海海东·一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范蠡(公元前536年一公元前448年)去越如(入)齐之后,主要从事经商活动,他把自己的哲学思想、军事思想用于商战谋略中,故所谋必成。范蠡主张商品“务完物",质高货真,不可“居贵”,“逐什一之利”即可,"财币欲其行如流水”,要“旱则资舟,水则资车",故“致背累巨万,天下称陶朱公”。《吏记越世家正义》盛赞其“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再分数与贫交疏昆弟”。
——摘編自侯同江、韩立祥《商圣范蠡评传》
(1)根据材料,归纳范蠡的经商理念。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范蠡经商得以成功的有利因素。
【答案】(1)经商理念:诚信经营,薄利多销;要使商品和货币流通周转起来;经商的预见性(或注重未雨绸缪)。
(2)因素:春秋战国之交商业环境宽松;铁器、牛耕的使用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范蠡的经商理念和商业精神先进;齐地良好的经商氛围和交通条件;乐善好施赢得亲友支持。
【解析】
(1)经商理念:依据材料“质高货真,不可居贵,逐什一之利即可,‘财币欲其行如流水’”,得出诚信经营,薄利多销;依据材料“财币欲其行如流水”,得出要使商品和货币流通周转起来;依据材料“旱则资舟,水则资车”,得出经商的预见性。
(2)有利因素: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之交商业环境宽松;铁器、牛耕的使用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范蠡的经商理念和商业精神先进;齐地良好的经商氛围和交通条件;乐善好施赢得亲友支持。
10.(2022·海南·模拟预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以前的青铜器以礼器为大宗,而且主要是王室、王臣铸造的礼器。随着王权衰落、诸侯国兴起,大小诸侯国纷纷铸造礼器,诸侯、卿大夫以至家臣铸造的青铜礼器骤然增多。这期间姬姓、姜姓大国的青铜礼器有大批发现,一些“庶姓”小国如邓国(曼姓)、都国(允姓)、邾国(曹姓)的礼器也有不少发现。到战国时,青铜日用器物如釜、铜镜、带钩等迅速增加,还出现了较多青铜农具和青铜建筑饰件,青铜器的使用逐步突破贵族礼乐的范围,扩大到社会生活的广泛领域。与此相关,分别以晋国、楚国、秦国为中心,形成各具特色的中原、南方、西方青铜器系统。
材料二 在201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入围项目中,湖北随州枣树林春秋曾国贵族墓地入选。出土了一套编钟,其铭文极具价值。芈加编钟铭文“帅禹之绪”“以长辞夏”,是继秦公簋、叔夷镈、幽公盟等传世青铜器之后,第一次经考古发掘出土的记载夏和禹的青铜器。
——摘编自路国权《考古写历史·东周谱新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发展的表现。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所述的青铜器及铭文的史料类型及史料价值。
【答案】(1)表现:生产者扩大,由王室、王臣铸造到一般贵族;使用范围扩大,由礼器到社会生活领域;种类增多,由礼器到日用品、农具等;生产中心增多,形成多个各具特色的青铜器系统。
(2)类型:青铜器,实物史料;铭文,文献史料。
价值:青铜器是研究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制度和社会的重要史料依据;是研究春秋战国时期手工业发展水平的重要史料。铭文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对研究夏、西周、春秋历史和考古极具史料价值;丰富了历史研究资料;铭文记载与史籍记载可相互印证,有证史补史的作用。
【解析】
【分析】
(1)表现:据材料“春秋以前的青铜器以礼器为大宗,而且主要是王室、王臣铸造的礼器”可知,春秋以前的青铜器主要是王室、王臣铸造的礼器;据材料“随着王权衰落、诸侯国兴起,大小诸侯国纷纷铸造礼器,诸侯、卿大夫以至家臣铸造的青铜礼器骤然增多”可知,随着王权的衰落,青铜器的生产者扩大,由王室、王臣铸造到一般贵族;据材料“这期间姬姓、姜姓大国的青铜礼器有大批发现”可知,春秋以前的青铜器以礼器为主;据材料“到战国时,青铜日用器物如釜、铜镜、带钩等迅速增加,还出现了较多青铜农具和青铜建筑饰件,青铜器的使用逐步突破贵族礼乐的范围,扩大到社会生活的广泛领域”可知,战国时期青铜器的使用范围扩大,突破礼器的范围,扩大到社会生活领域;种类增多,由礼器到日用品、农具等;据材料“与此相关,分别以晋国、楚国、秦国为中心,形成各具特色的中原、南方、西方青铜器系统”可知,青铜器的生产中心增多,形成多个各具特色的青铜器系统。
(2)类型:据所学可知,青铜器属于实物,故为实物史料;铭文,据所学可知,铭文属于文字,故属于文献史料。
价值:青铜器:据所学可从青铜器是研究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制度和社会的重要史料依据;是研究春秋战国时期手工业发展水平的重要史料等方面回答。
铭文:据所学可从铭文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对研究夏、西周、春秋历史和考古极具史料价值;丰富了历史研究资料;铭文记载与史籍记载可相互印证,有证史补史的作用等方面回答。
11.(2022·广西·模拟预测)儿童:成长、保护与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孔子曰:“不学礼,无以立。”
中国古代儿童称谓简表
年龄段
称谓
称谓由来摘自《礼记》等
1—3岁
孩提
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
10岁以前
孺子
孺子早寝晏起,唯所欲,食无时
满10岁
幼学
人生十年曰幼,学
13—15岁(男)
舞勺
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一种文舞)
15岁左右(男)
束发
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15岁(女)
及笄
十有五年而笄(笄礼)
15—20岁(男)
舞象
成童,舞《象》(一种武舞),学射、御
满20岁(男)
弱冠
二十曰弱,冠(冠礼)
(1)礼乐制度是维护宗法社会的重要基础。表中能够反映礼乐制度对儿童要求的称谓有哪些?
(2)简析在先秦社会礼乐制度是如何渗透到儿童成长过程中的。
【答案】(1)称谓:幼学、舞勺、束发、及笄、舞象、弱冠。
(2)简析:先秦有严格的礼乐制度;贵族根据礼乐制度培养子弟;依据儿童年龄划分学习阶段;男女要求不同;学习礼乐目的在于更好维护社会等级制度,稳定统治秩序
【解析】
【详解】
(1)称谓:根据表格信息,可得出古代礼乐制度对儿童的称谓主要有,幼学、舞勺、束发、及笄、舞象、弱冠等。
(2)简析:根据《中国古代儿童称谓简表》中的儿童成长分期和对应的礼乐教化内容,结合所学知识,从制度规范、渗透方式、教化阶段、性别差异、学习目的等方面,分析先秦社会礼乐制度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的渗透和体现。
12.(2022·四川成都·模拟预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些学者对中国古代史的划分形成如下共识
(1)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远古时期~公元前221年);
(2)古代中华文明的发展(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
(3)古代中华文明曲折发展(220年~581年);
(4)古代中华文明的成熟(581年~907年);
(5)古代中华文明的繁荣(960年~1368年);
(6)古代中华文明的衰落(1368年~1840年)。
运用中国古代史的史实,对上述中国古代史的阶段划分进行探讨。(说明:可以就中国古代史的阶段划分中一个时期或四个时期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证;也可以对中国古代史的阶段划分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的划分标准,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答案】示例1
将第一个阶段定义为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远古时期~公元前221年)。
基本史实
政治上:从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到,到权力高度集中逐渐形成,为秦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建立奠基;贵族政治逐渐发展为官僚体制;经济上:集体经济(如井田制)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小农经济,并成为中国古代最基本的经济形态;手工业由官营手工业形态(如工商食官制度)逐渐发展到官营、私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型态;商业发展中出现了一些新兴的封建城市如临淄、邯郸、郢等。
思想文化:建立在礼乐制度基础上的西周贵族文化逐渐崩溃瓦解,出现了中国古代思想解放运动一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基础。
示例2
将第四个阶段定义为古代中华文明的成熟(公元581年~907年);
基本史实
政治上:三省六部制的发展完善标志中央官制的成熟,推动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创立了以才学为选官依据的科举制,促进了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
经济上:赋税制度的变更一一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实现了中国赋税史上的重大改革。以曲辕犁为代表的犁耕技术和以筒车为代表的水利事业的发展,推动了传统农耕经济走向繁荣。制瓷业成为手工业发展的亮点,形成了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陆上、海上丝绸之路繁盛,对外贸易进一步发展。
思想文化:国家统一、政局稳定和经济繁荣为文学艺术和科技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雕版印刷术的推广促进了文化兴盛;四大发明中的火药发明及火药武器的使用在唐朝完成;颜筋柳骨、颠张醉素标志书法艺术的繁荣;唐诗流芳百世。唐朝统治者对儒、释、道三教的态度,形成了三教并行的文化氛围。
【解析】
【详解】
示例:以选择第一阶段的分析为例。根据材料“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远古时期~公元前221年)”可知,将。一个阶段定义为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远古时期~公元前221年)。
基本史实:根据所学知识,分别列举这一时期的古代中国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方面的成就和作用,突出奠基性,具体而言:政治上:从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到,到权力高度集中逐渐形成,为秦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建立奠基;贵族政治逐渐发展为官僚体制;经济上:集体经济(如井田制)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小农经济,并成为中国古代最基本的经济形态;手工业由官营手工业形态(如工商食官制度)逐渐发展到官营、私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型态;商业发展中出现了一些新兴的封建城市如临淄、邯郸、郢等。思想文化:建立在礼乐制度基础上的西周贵族文化逐渐崩溃瓦解,出现了中国古代思想解放运动一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基础。
13.(2022·河南·模拟预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进入战国时代,随着古代的宗族土地所有制的崩溃,各国纷分进行田制改革.实现国家授田制。各国当时的授田标准基本上是“一夫百亩”。李悝所制定的“每夫扶五口,治田百亩”,孟子所倡导的“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和荀子所谓的“农分田而耕,贾分货而贩”等都印证了这一标准。这一百亩是国家制定征税数量的标准亩积,并非实授面积。不同地区的土地质量差别很大,都按每夫百亩授予是行不远的。授田制的目的是把农民束绰在土地上,课之以税。战国时代授田农民的经济负担主要有三项:票米之征、布常之征、力役之征,其饱的还有房屋税、桑蚕税、牲育税、关税、市税等等。授日制实际上是一次大规模地对国有土地再分配的运动,土地一经授予,可以子孙传袭,以为世业。到战国末期,国家对土地只有行政管理权,农民上交国家的产品只具有赋税性质而不再具有地租性质.租税开始分离。
——摘编自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战国时期各国进行授田制改革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战国时期的授田制改革。
【答案】(1)背景:社会转型的加剧;宗族土地所有制的瓦解;耕作技术的提升;各国变法的推行。
(2)简评:加速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促进了封建经济发展;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助推了租税开始分离;加重了农民的经济负担。
【解析】
(1)背景:依据材料“ 进入战国时代,随着古代的宗族土地所有制的崩溃,各国纷分进行田制改革.实现国家授田制”可知,宗族土地所有制的瓦解;各国变法的推行;结合战国时期的时代背景可知,社会转型的加剧;耕作技术的提升。
(2)简评:依据材料“授日制实际上是一次大规模地对国有土地再分配的运动,土地一经授予,可以子孙传袭,以为世业”、“到战国末期,国家对土地只有行政管理权,农民上交国家的产品只具有赋税性质而不再具有地租性质.租税开始分离”并结合所学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分析。积极方面是加速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促进了封建经济发展;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助推了租税开始分离;消极方面是加重了农民的经济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