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年届
高考
历史
一轮
复习
课后
限时
集训
26
近代中国
思想解放
潮流
人民
课后限时集训(二十六)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时间:40分钟 分值:8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23年·武汉高三联考)薛福成在一份代李鸿章拟的奏疏中说:以前“中国与英法两国立约,皆先兵戎而后玉帛,被其迫胁,兼受蒙蔽,所定条款,吃亏过巨,往往有出全球公法之外者”……以后事有“上侵国家利权,下夺商民生计”者,“皆可引万国公法直言斥之”。据此可知,洋务派( )
A.初步具备近代外交思想
B.认为国势弱导致民族危机
C.着力抗击列强外交胁迫
D.推行对外妥协的外交政策
A [根据材料可知,薛福成主张对侵华国家“上侵国家利权,下夺商民生计”的行为以“万国公法直言斥之”,这体现了薛福成援引西方法律条款维护国家利益的思想,故选A项;薛福成认为中国吃亏在于没有利用“万国公法”,B项错误,排除;薛福成维护的是国家的政治、经济利权而不局限于外交领域,C项错误,排除;薛福成主张“引万国公法直言斥之”,并不是对外妥协,排除D项。]
2.(2023年·南平一模)19世纪中叶以后,当西学在日本成为全民族注意的中心时,在中国却被限制在通商口岸范围之内和办理“洋务”的官员之中,大多数的士大夫仍然生活在传统的精神世界里。这说明近代中国( )
A.求新求变的思想意识不足
B.缺乏维新变法的社会基础
C.士大夫固守传统文化模式
D.自强求富运动的成效不大
A [由“大多数的士大夫仍然生活在传统的精神世界里”可得出中国求新求变的思想意识不足,故选A项;“传统的精神世界”指思想,而“维新变法的社会基础”是阶级范畴,排除B项;“大多数的”说明当时也有新思想,排除C项;“在中国却被限制在通商口岸范围之内和办理‘洋务’的官员之中”不能体现洋务运动的成效,排除D项。]
3.(2023年·开封一模)梁启超《变法通议》:昔同治初年,德相毕士麻克语人曰:“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究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源,其在此乎?呜呼,今虽不幸而言中矣。”梁启超说这段话的主要目的是( )
A.赞赏日本学习西方的成效
B.对比中日双方学习西方的不同内容
C.表达对德相认识的肯定
D.反思洋务弊端,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D [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的主要目的是倡导变法图强,主张君主立宪,强调中国必须进行政治体制变革,故选D项;赞赏日本学习西方的成效不是主要目的,排除A项;对比中日双方学习西方的不同内容,是为了说明中国进行政治变革的必要性,排除B项;表达对德相认识的肯定,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
4.(2023年·郴州一模)梁启超在草拟京师大学堂章程时指出“中国学人之大弊,治中学者则绝口不言西学,治西学者亦绝口不言中学……二者相需,缺一不可。不讲义理,绝无根底,则浮慕西学,必无心得”。能全面准确体现梁启超办学理念的是( )
A.主张全面学习西方科技文化
B.主张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C.中学和西学融会贯通
D.借助传统文化宣传西学
C [材料梁启超批评“治中学者则绝口不言西学,治西学者亦绝口不言中学”,主张中学和西学融会贯通,故选C项;梁启超主张中学和西学融会贯通,A、B两项不够全面,排除;梁启超主张中学和西学融会贯通,而非借助传统文化宣传西学,排除D项。]
5.下表反映了晚清时期西学输入的基本脉络。该表反映出( )
时间
代表作
鸦片战争前后
《四洲志》《海国图志》《瀛环志略》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克虏伯炮说》《水师操练》《工程致富》
中日甲午战争后
《中东战纪本末》《泰西新史揽要》《文学兴国策》
戊戌变法后
《路索民约论》《万法精理》《自由原论》《美国独立宣言》
A.东西方思想文化逐渐融为一体
B.先进中国人已找到救国之路
C.民族危机推动学习西学的深入
D.西方的民主制度被广泛接受
C [材料反映出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内容由世界历史地理知识到器物再到政治思想,这说明民族危机推动学习西学的深入,故选C项。]
6.(2023年·贵阳一模)有学者说道:“在各国大学中,哲学之唯心论与唯物论,文学、美术之理想派与写实派……伦理学之动机论与功利论,宇宙论之乐天派与厌世观,常樊然并屿于其中。”下列与该主张最相符的是( )
A.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B.“师夷长技以制夷”
C.“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D.格物致知
A [由材料中“唯心论与唯物论”“理想派与写实派”“动机论与功利论”等信息可以看出,这与“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思想主张最相符,故选A项。]
7.(2023年·安庆二模)20世纪20年代,蔡元培提出:新公民是拥有健全之人格的公民,乃是既有高度的政治觉悟和爱国意识的共和国国民,又有健壮的体魄、近代科学知识、良好的修养、高尚的情操和健康的心理素质的“完全之人物”。材料强调( )
A.人的全面发展 B.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C.弘扬传统文化 D.提倡科学,反对迷信
A [材料表明蔡元培强调公民应全面发展,故选A项;材料主旨与教育方针无关,排除B项;材料主旨与对文化的态度无关,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并非新文化运动的科学观,排除D项。]
8.1917年,陈独秀说:“吾人理想中之中华民国,乃欲跻诸欧美文明国家,且欲驾而上之,以去其恶点而取其未及施行之新理想。”这表明当时先进知识分子( )
A.对资产阶级革命的反思
B.对中国社会未来的深刻思考
C.对欧美文明缺陷的批判
D.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
B [由材料可知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知识分子借鉴西方政治文明对国家发展进行深刻思考,故选B项;材料强调知识分子对国家未来的思考而非对革命的反思,排除A项;由材料可知对欧美文明是崇尚学习的态度,排除C项;1917年十月革命以后马克思主义逐渐在中国传播,排除D项。]
9.1916年出生的山东边缘知识青年杜深如说,因为“辛亥革命没有成功,所以生在有总统的时代和有皇帝的时代没有什么大差池。真的革命还是在欧战期间展开的”。杜深如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是( )
A.新文化运动触及变革最深的层面
B.一战暴露了西方文明的弊端
C.中国参加一战确立了大国的地位
D.北洋军阀实施专制独裁统治
A [材料表明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封建帝制却没有触动文化层面,1915年的新文化运动冲击了封建文化,故选A项;材料主要叙述中国革命的影响不是西方文明的弊端,排除B项;中国虽然参加了一战并成为战胜国但没有确立大国地位,排除C项;由材料“真的革命”可知不是北洋军阀实施专制独裁统治,排除 D项。]
10.1917年5月,陈独秀说,若就“吾国之恢复帝政,垂辫缠足,罢学校,复科举,一切布旧除新之事”。征诸国民,难保“不为多数赞成”。材料可用来说明( )
A.国人仍有浓厚的封建思想
B.传统文化孕育着巨大价值
C.专制主义已为社会所淘汰
D.民主政治是社会发展潮流
A [由材料可知封建思想的根深蒂固,故选A项;材料强调的是封建陋习而非传统文化、专制主义政治制度,故B、C两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社会习俗而非民主政治,故D项错误。]
11.在鲁迅早期的杂文中,多围绕批判“保存国粹”“扶乩驱邪”的封建迷信,以及痛贬扼杀青年、儿童的社会恶习等命题展开;其杂文集《坟》中写于“五四”前后的文章,也是重在批判封建节烈观、家庭观、精神麻醉、奴隶根性等。由此可知,鲁迅的这些杂文( )
A.基本否定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B.揭开了“文学革命”的序幕
C.开创了近代文学的全新体裁
D.注意对国民性进行深刻反思
D [根据题干材料可以得出鲁迅的这些杂文注意对国民性进行深刻反思,故选D项;鲁迅的这些杂文没有否定中国的传统文化 排除A项;揭开了“文学革命”的序幕的是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和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排除B项;本题主要考查的不是文学体裁,排除C项。]
12.(2023年·成都一模)20世纪30年代,在国民党主办或控制的报刊上,唯物辩证法、社会形态的演进及社会主义的趋势等常常被自觉不自觉地提起或运用,中国反帝反封建的任务等这些本来属于共产党人的理论主张时隐时现。这反映了( )
A.国民党思想控制的松弛
B.国共两党关系的缓和
C.马克思学说传播的深入
D.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C [通过题干可知,共产党人的理论在国民党报刊出现说明马克思学说传播广泛,影响深入,故选C项;通过题干可知,反映了国民党的思想控制并不松弛,排除A项;报刊上理论的出现与否不是国共两党关系是否缓和的标志,排除B项;题干不能说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2023年·唐山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25分)
材料一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礼记·礼运》
材料二 李大钊把中国传统大同思想建立在唯物史观的科学基础之上,成为近代实现大同理想从空想到科学的第一人。他把对“中国向何处去”的现实思考与对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联系起来,构想出社会主义与人道主义、大同团结与个性解放相统一的理想社会,并且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具体探讨了实现这一社会理想的具体途径,从而将近代关于社会理想的探讨推进到一个科学的历史阶段。
——摘编自王松涛《论李大钊的大同思想》
材料三 中国传统文化对全球化本质内容究竟有哪些蕴含,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四个观念和原则:第一,“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第二,“以和为贵”“亲仁善邻”“协作万邦”。第三,实行“开户牖”、互学习、兼收并蓄,“携手共进”。第四,反对侵略战争,维护祖国统一。
——摘编自李慎明《中国传统文化与全球化》
(1)根据材料一,概括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李大钊的大同思想的特点和成因。(14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今世界的主要价值。(5分)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得出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根据材料一“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得出各得其所;各尽其用;根据材料一“……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得出社会安定。 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李大钊把中国传统大同思想建立在唯物史观的科学基础之上,成为近代实现大同理想从空想到科学的第一人”得出将传统思想与唯物史观相结合;根据材料二“他把对‘中国向何处去’的现实思考与对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联系起来”得出将中国现实与人类发展目标相联系;根据材料二“并且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具体探讨了实现这一社会理想的具体途径”得出提出了具体的实践途径。第二小问,结合近代中国各个阶级救国实践的失败得出近代各种救亡方案的失败;结合近代社会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无产阶级发展得出资本主义的发展,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根据材料二“李大钊把中国传统大同思想建立在唯物史观的科学基础之上”得出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入;传统大同思想的影响。 第(3)问根据材料三“第一,‘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第四,反对侵略战争,维护祖国统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为人类和平发展、当代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答案] (1)特征: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各得其所;各尽其用;社会安定。(6分)
(2)特点:将传统思想与唯物史观相结合;将中国现实与人类发展目标相联系;提出了具体的实践途径。成因:近代各种救亡方案的失败;资本主义的发展,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入;传统大同思想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