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经皮股
动脉
穿刺
填塞
止血
技术
研究
陈桂香
1 1中国医疗前沿 2 0 0 9年 4月 第四卷 第 8期临床研究 经皮股动脉穿刺道填塞止血技术的研究陈桂香1 魏静2(1齐鲁大学附属诸城市人民医院 诸城 2 6 2 2 0 0;2高密市蜜水计划生育站 高密 2 6 1 5 0 0)【摘要】目的 探讨经皮股动脉穿刺道胶原蛋白海绵填塞后患者早期下地活动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经皮股动脉穿刺介入治疗手术患者1 0 0 例,随机分为实验组(A 组)和对照组(B 组),两组基础疾病和抗血小板、抗凝药物完全相同。术前检测出血时间、凝血时间、血小板均在正常范围,并采用相同的术前宣教法和术后指导。A 组:手术结束后,利用导丝导引自行设计的止血海绵推送器入穿刺道,再用止血海绵推送器将胶原蛋白海绵填塞于股动脉穿刺道,拔管后再手压1 0 m i n 1 5 m i n 止血。组:手术结束后采用单纯手压止血2 0 m i n 3 0 m i n 1。伤口包扎后,A 组局部沙袋压迫4 h,B 组局部沙袋压迫6 h,然后观察患者下地时间和局部出血情况。结果 实验组的术后下地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 1);实验组局部血肿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 1 。结论 经皮股动脉穿刺道胶原蛋白海绵填塞技术能使患者早期下地活动,血肿并发症明显低于对照组。经皮股动脉穿刺道填塞止血技术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关键词】股动脉穿刺;推送器;填塞;止血【中图分类号】R 4 7 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6 7 3-5 5 5 2(2 0 0 9)0 8-0 0 1 1-0 2经皮股动脉穿刺技术是血管介入治疗的基础环节。股动脉造影术后股动脉穿刺处出血为其主要并发症之一 2,术后穿刺点的有效压迫能预防穿刺部位的出血及血肿 3。自从 1 9 5 9年介入医师开始使用S e l d i n g e r 技术进行经皮动脉穿刺以来,穿刺点持续加压后卧床休息被认为是动脉止血的金标准方法。手术结束拔除鞘管。一般压迫 2 0-3 0 m i n 后,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并用沙袋压迫1 2 h,绝对卧床 2 4 h 1。术肢伸直制动时间长,长时间被动体位,病人出现腰背酸痛、术肢麻木、烦躁不安、影响休息和睡眠、不习惯床上排尿致尿潴留等。长时间的股动脉压迫及下肢制动还易发生下肢血栓形成 3。我院自 9 0年代初应用经皮股动脉穿刺技术对各类肿瘤、冠状动脉狭窄、脑血管疾病等进行诊断或治疗,术后均采用人工压迫方法预防出血,由于压迫时间长,患者强迫姿势时沙袋容易异位,因此穿刺点血肿时有发生 5。鉴于以上存在的问题,我们自行设计一种止血海绵推送器,并进行经皮股动脉穿刺道填塞技术的研究,现报道如下: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2 0 0 5 年 3 月2 0 0 7 年 9 月,选择有股动脉插管指征,在我科行股动脉穿刺技术进行介入诊断、治疗的患者 1 0 0例,其中男7 2 例,女 2 8例,年龄 3 2 7 6岁,其中肝肿瘤动脉灌注化疗加栓塞术 7 2例,肾肿瘤动脉灌注加栓塞术 1 9例,冠状动脉造影术 9例。1.2 方法:随机分为实验组(A组)和对照组(组)两组,两组性别、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股动脉拔管后先手压止血,然后用胶原蛋白海绵填塞穿刺道。组术后采用单纯手压止血。两组基础疾病和抗血小板、抗凝药物完全相同。术前检测出血时间、凝血时间、血小板均在正常范围,并采用相同的术前宣教法和术后指导。1.3 处理方法:A组:股动脉穿刺手术结束拔管之前术者左手用食指、中指、无名指轻轻按压穿刺点。(2)将动脉鞘侧孔开关打开,缓慢回撤至侧孔不向外喷血为止。随即一手扶住鞘管勿使其移位一手按压止血至穿刺点无活动性出血为止。(3)将动脉鞘切断,把止血海绵推送器外管循鞘送入至其前端触及股动脉搏动为止,撤出鞘管,旋转推送器外管,确定无血流喷出,将装好胶原蛋白海绵的推送器中管及内管循外管送入,针栓(内管)、中管和外管刻度一致,使各管前端平齐,先退出针栓(内管),再退出外管释放胶原蛋白海绵,最后退出中管,使胶原蛋白海绵粘附在股动脉壁以及穿刺道。之后,继续按压穿刺点 5分钟,观察穿刺点无活动性出血,覆盖无菌纱布并包扎,上压约 1公斤重的沙袋,嘱患者平卧、制动并送回病房观察。【作者简介】陈桂香(1 9 5 6-),女,介入放射科主管护师。电子信箱:c h g x 8 1 1 s i n a.c o m图:止血海绵推送器示意图及使用方法1.4 效果观察A组:如患者血压、心律等生命体征平稳,局部伤口包扎处无渗血等异常情况,于术后 4-6小时,医师指导病人先进行床上活动 5-1 0分钟,然后下床活动,并根据病人个体差异以及心功能情况制定活动计划。5 0例病人均在病房区内活动,活动内容包括行走,小便等,医生每隔 1 0分钟检查病人伤口一次,病人活动时间在 3 0分钟到 4个小时之间,所有病人均未出现穿刺点出血情况。(在让病人下地活动之前,应备好手套、纱布、绷带、消毒液等伤口包扎物品,若在活动过程中穿刺部位有出血,应立即用消毒纱布压迫穿刺点近心端上方一指处的动脉 6)。B组:于术后2 4小时下床随意活动,穿刺部位出现血肿 5例。两组均未发生穿刺部位术后大出血。1.5 统计学处理:数据以均数(x s)表示,应用 S A S 8.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两因素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比较组间各监测指标的差别。2 结果A组下地时间为手术后 6小时,组下地时间为手术后 2 4小时。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 0.0 1 。A组无穿刺部位血肿并发症发生,组发生穿刺部位血肿并发症 5例;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 1)。两组均无大出血并发症发生。1 2C h i n a H e a l t h c a r e F r o n t i e r s,A p r 2 0 0 9,V o l.4 N o.8临床研究 3 讨论股动脉造影术后股动脉穿刺处出血为其主要并发症之一,术后穿刺点的有效压迫能预防穿刺部位的出血及血肿。手术结束拔除鞘管。一般压迫 2 0-3 0 m i n 后,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并用沙袋压迫 1 2 h,绝对卧床 2 4 h。下肢直伸制动术肢制动时间长,长时间被动体位,病人出现腰背酸痛、术肢麻木、烦躁不安、影响休息和睡眠、不习惯床上排尿致尿潴留等。长时间的股动脉压迫及下肢制动还易发生下肢血栓形成。我院自 9 0年代初期应用经皮股动脉穿刺技术对肿瘤、冠状动脉狭窄、脑血管疾病等进行诊断或治疗,术后均采用人工压迫方法预防出血,由于压迫时间长,患者强迫姿势时沙袋容易异位,因此穿刺点血肿时有发生。国外的该类产品A n g i o-s e a l、P e r c l o s e 等产品价格昂贵且容易损伤动脉内膜。鉴于以上存在的问题,我们自行设计一种止血海绵推送器,并进行经皮股动脉穿刺道填塞技术的研究并应用于临床。胶原蛋白海绵是一种手术创面止血材料,有止血和促进组织3.1 1.2修复作用,并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和可吸收性。它不仅能诱导血小板附着,产生释放反应,而且能激活血液凝固因子,粘着在渗血的伤口上,对损伤的血管起到修复作用。胶原蛋白海绵还有一定的黏附性,可以与机体的纤维粘连素协同粘连穿刺道,促进穿刺道闭合。它对创伤修复过程中的起始、中间、痊愈期都有促进作用,而且可加速生理愈合过程。胶原蛋白海绵封堵防止出血的机理:(1)海绵和其网罗的红细胞血小板一道形成海绵-血栓混合物,黏附在股动脉前壁及穿刺点上,一方面巩固穿刺点的血栓,另一方面等于穿刺点血栓的延长,因此,抗血流冲击能力得到加强。(2)胶原蛋白海绵黏连闭合穿刺道,对血管壁形成侧压力,抵消了部分血压。(3)胶原蛋白海绵具有抗纤溶作用,显著加强止血过程。经皮股动脉穿刺道胶原蛋白海绵填塞止血技术,两组间对比的结果为:实验组的术后下地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实验组局部血肿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经过临床应用观察,认为该研究具有以下优点:经皮股动脉穿刺道胶原蛋白海绵填塞技术不影响动脉内膜,所以可以从根本上避免动脉内膜损伤的发生;患者下地时间由原来的2 4 h缩短至6 h;穿刺局部无血肿及大出血等并发症发生;可减轻病人长时间卧床所引起的身体疼痛不适;减轻病人因使用进口A n g i o-s e a l、P e r c l o s e 血管闭合器带来的经济负担。缩短病人康复时间,降低超时住院费用并降低成本。参考文献 1 郭志惠,杨玉萍,杜振涵,等.血管内支架治疗大动脉炎性主动脉狭窄的护理 J .中华护理杂志,2 0 0 3,3 8(1 2):9 2 5-9 2 6.2 罗莎莉,黄芳.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后股动脉穿刺处加压包扎时间研究 J .中华护理杂志,1 9 9 9:3 4(1 2):7 1 2.3 李伟,刘祚燕,文春玉,等.股动脉穿刺术后穿刺点压迫时间与止血效果的研究 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 0 0 5,2 1(1 2):5-6.4 吴在德,吴肇汉,郑树.外科学 M .6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 0 0 4.6 4 2-6 4 4.5 尹红,夏文君,黎丽.经皮股动脉介入术穿刺点压迫制动带的研制 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 0 0 5,2 1(3):7 7.6 孙鸽.D S A 全脑血管造影的护理 J .苏州医学院学报,1 9 9 4,6:5 7 7.指标实验组对照组术后下地时间(h)6.0#2 4.0拔管后压迫时间(m i n)1 9.6 4.21 9.3 4.8术后血肿发生例数05表 4 两 组 术 后 结 果 及 并 发 症 比 较(n=50,x s)术后大出血发生例数00指标实验组对照组年龄(岁)5 4.9 2 1.15 3.8 1 9.2体重(k g)6 5.3 1 2.26 5.4 1 0.8性别构成比(男/女)6/16/1表 1 两 组 术 前 一 般 情 况 的 比 较(n=50,x s)指标实验组对照组P T(s)1 1.9 1.21 1.7 1.3T T(s)1 3.5 1.11 4.0 1.2A P T T(s)2 4.2 0.82 5.1 0.9表 2 两 组 术 前 一 般 情 况 的 比 较(n=50,x s)纤维蛋白原(g/l)2.9 0.73.1 1.2H b(g/l)1 4 0.7 2 0.31 3 5.2 1 9.1指标实验组对照组M A P(m m H g)8 5.7 1 2.68 1.3 1 1.9H R(b p m)7 9.9 1 2.28 1.3 1 0.8手术时间(m i n)4 5.3 1 9.34 6.3 1 7.6表 3 两 组 术 中 基 本 监 测 项 目 的 比 较(n=50,x s)术中输液量(m l)3 8 1.7 5 1.23 9 0.7 5 2.3出血量(m l)1 3.5 6.11 4.0 5.2青光眼睫状体炎综合征误诊的分析李苗 于平(黑龙江农垦总局牡丹江分局中心医院 密山 1 5 8 3 0 0)【摘要】目的 分析青光眼睫状体综合征误诊原因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 选择临床资料及长期随访记录完整的青光眼睫状体炎综合征被误诊的患者4 0 例(4 2只眼)为研究对象,进行归类统计、分析及长期随访观察。结果 青光眼睫状体炎综合征被误诊为:1.急性闭眼角型青光眼2 0 例(2 0 只眼),占4 7.6 2%;2.急性虹膜睫状体炎继发性青光眼8 例(8 只眼)占1 9.0 5%;3.虹膜睫状体炎5 例(5 只眼),占1 1.9 0%;4.中间葡萄膜炎5 例(7 只眼),占1 6.6 7%;5.F u c h s 综合征2 例(2 只眼)占4.7 6%。长期观察表明:此综合征每年发作次数不等,差别较大,因人而异,每次发作无明确诱因,多次反复发作,视功能不受影响。有1 例(1 只眼)1 0 年后合并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发生。结论 青光眼睫状体炎征综合症的误诊较为常见,必须掌握其诊断与鉴别诊断的要点,还需要长期观察,少数病例可合并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发生。【关键词】青光眼;青-睫综合征;虹膜睫状体炎【中图分类号】R 7 7 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6 7 3-5 5 5 2(2 0 0 9)0 8-0 0 1 2-0 1青光眼睫状体炎综合征(以下简称青-睫综合征)是一种特殊类型的青光眼,属于继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在我国常见,临床上特别是基层医院眼科门诊,青-睫综合征误诊时常发生。从2 0 0 3年 1月至 2 0 0 8年 1月,对此综合征误诊情况及长期随访结果总结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2 0 0 3 年1 月至 2 0 0 8 年1 月,选择临床资料及长期随访记录完整的青-睫综合征被误诊的患者 4 0例(4 2只眼)为研究对象。男3 0例(3 2只眼),女1 0例(1 0只眼),年龄1 4-5 0岁,平均 2 8岁,单眼 3 8例,占 9 5%,双眼 2例,占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