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易提分旗舰店
新人
教版二
年级
数学
下册
教案
表格
216
易提分
旗舰
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数据收集整理》
第1课时 《数据收集整理》教材分析与重难点突破
教材分析:
“数据收集整理”是学生正式接触统计的起始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分类与整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统计的起始内容。教材依托学生熟悉的情境,以收集数据、记录数据和呈现的数据为主,从中学习调查的方法并初步了解统计表,同时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从而使学生经历统计的全过程。使学生更好地体会到统计的价值
具体分析:
1.选校服颜色情境。
教材从学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入,创设了开学初订校服选颜色的情景,引出“选哪种颜色合适?”的问题。教材中一个小女孩做出判断: 应该选大多数同学最喜欢的颜色。然后出示:怎么知道哪种颜色是大多数同学最喜欢的呢?这一需要解决的问题.从而引发学生思考,引入新知的学习.
教学这部分内容时,教师首先要创设定校服的情境, 在叙述情境的过程中出示例1红、黄、蓝、白四种颜色,然后提问“选哪种颜色合适?”回答这个问题时,可能大部分学生会选自己喜欢的颜色,因此五花八门。这里教师要注意引导,使学生明白,不可能满足每个人的要求,最合理的是选择大部分同学都喜欢的颜色。这就需要确定4种颜色中哪种颜色是大多数学生最喜欢的,引出用统计解决问题的方法,即体现了统计的必要,也体现了统计的作用与价值。
2.调查法收集整理数据。
教材中首先出现了两个孩子正在针对“怎么知道哪种颜色是大多数同学最喜欢的呢?”这个问题进行研讨,情境图中学生的对话揭示了解决问题的方案----调查(统计)。第一次对话。一个学生说“可以在全校进行调查”另一生说“全校学生那么多,怎样调查呢?哦,可以先在班里调查。” 这里不仅确立了调查的对象(本班)而且渗透了抽样的思想。第二次对话:一个学生说在班里用举手的方式进行调查,另一个学生说可以用其他的方式进行调查。对话中展示了调查的方式(举手、投票等)以开放的方式体现了对学生其他调查方法的尊重。其次有一名老师正在让学生用举手的方法收集数据,并提示应注意的事项:每人只能举一次手(即只能选一种颜色或不能重复计数),图下有一个统计表,表明了呈现数据的方式。
教学时要让学生充分进入情境,真正参与进来,首先通过小组研讨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然后通过全班交流制定好调查计划,接着再让学生严格按照计划进行统计。最后把统计的数据用统计表呈现出来。
在调查的过程中,确定调查对象这一环节,通过学生的话“全校学生那么多,怎样调查呢?哦,可以先在班里调查。”渗透了抽样的思想,这里要让学生体会到“我们班级学生最喜欢的颜色,不一定是全校学生最喜欢的颜色。”
在确定调查方式这一环节,要引导学生多说几种方式,使其体会到调查方式的多样化。在让学生用举手的方式收集数据时,教师注意提示学生应注意的事项:每人只能举一次手(即只能选一种颜色或不能重复计数)。
3.分析数据解决问题
教材呈现了三个问题,让学生对调查所得的数据进行分析,体会数据中蕴含的信息,进而判断是否能解决问题。如第(3)题,某班学生最喜欢的颜色,不宜代表全校学生最喜欢的颜色。为了解决问题,可调整方案,如每个年级随便选一个班调查,或调查全校学生等。
教学时,要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全班交流订正。尤其是第(3)题的后一问“全校选这种颜色做校服合适吗?为什么?突出体现了由于非统计抽样不具有代表性,不能由此推断出“全校学生最喜欢的颜色”的含义。当然,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讲,不必讲那么深入,只要学生能体会出“我们班级学生最喜欢的颜色,不一定是全校学生最喜欢的颜色。”即可。另外,教师也可以让学生根据统计表提问题并解答,如“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让学生充分利用信息,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提高学生质疑解题的能力。
重难点突破
本节课教学的重点是用调查法收集整理数据,难点是用调查法收集整理数据的过程
突破建议:
1.挖掘情境内涵,理解“选择校服”的本质。
教学这部分内容时,教师首先要创设定校服的情境, 在叙述情境的过程中出示例1红、黄、蓝、白四种颜色,然后提问“选哪种颜色合适?”回答这个问题时,要让学生充分进入情境,真正参与进来。
首先让学生自己观察、思考、交流。在交流中可能大部分学生会选自己喜欢的颜色,因此五花八门。
然后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刚才同学们是针对自己喜欢的颜色来确定校服的。谁来说一说什么是校服?从而引发学生思考、讨论。
最后使学生明确校服的颜色不是以个人的观点为主的,它需要统筹大家的意见。使学生明白,最合理的是选择大部分同学都喜欢的颜色。到底是什么颜色呢?这就需要确定4种颜色中哪种颜色是大多数学生最喜欢的,引出用统计解决问题的方法,即体现了统计的必要,也体现了统计的作用与价值,同时引发下个研讨内容。
2.抓住问题冲突,引出收集信息的方法。
本课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抽样调查法,调查法是学生首次运用,学生没有这部分知识经验。因此在教学时先通过小组研讨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然后通过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的引导从而制定好调查计划。从研讨到制定计划这一环节中教师要注意倾听学生的发言,能够在顺应学生思维的前提下,顺思导学,引导学生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即调查法。
比如:当学生知道校服的颜色不是以个人的观点为主的,它需要统筹大家的意见后,引发学生思考:如何来听取大家的意见呢?
学生的意见可能很多,预设到的答案可能是:
(1)在学门口挨个询问?对此学生会反驳太麻烦了,全校人数太多,一天也问不完。
(2)打电话询问。
(3)听老师的。
当学生出现这样的问题时,教师不要立刻给出答案。而是把多种方法都呈现给孩子,让他们针对这些方法进行讨论,指出不足及修改的方案。在这样的前提下,教师抓住学生的一些有用信息进行引导,全校人数太多不好操作,我们可以划分成班级来统计,然后根据众多班级同学的想法来确定校服颜色。这样抽样调查的名词学生不会说出,但是他们会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即先调查人数少的同学的意见,在慢慢到人数多同学的意见,从而把这种方法具体的形象的让学生理解。
3.优化调查方式,便于统计。
在学生懂得调查本班同学的意见后,思考用什么方式来记录哪种颜色的人数呢?一般的方法举手、起立、投票等。让学生充分地想、说。可以引导学生多说几种方式,使其体会到调查方式的多样化。在认同这些方法后想一想,哪种方法又快又准确?让学生明白针对数据少采取用举手的方式收集数据,比较方便。教师注意提示学生应注意的事项:每人只能举一次手(即只能选一种颜色或不能重复计数)。
4.学生亲身实践,完善统计表。
统计数据时,可以师生共同统计一种颜色的人数,以此作为样子。然后放手让一名学生充当教师角色,来统计,其余学生充当验证官,一是再次验证数据的正确否,同时也是让全员参与统计数据的过程。统计后可以让学生用语言描述统计数据、方法的大体过程。其目的让学生对此方法有个完整的认知。
第1课时 《数据收集整理》
教学内容:
二年级下册第2页
学生在一年级下册开始学习简单的分类整理,初步了解了统计的含义。本课继续学习统计,以整理随机出现的简单数据为主要内容,并把经过整理的数据填进简单的统计表。在统计过程中,让学生学到一些比较容易的统计方法,渗透统计的思想和方法,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信心。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学会用调查法来收集数据,从而初步了解统计表。体会统计的价值。
2.使学生在统计教学过程中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发展数学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学生身边有趣的事例的调查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会用调查法收集数据及用统计表呈现数据。
教学难点:
收集数据的方法
教学问题诊断:
学生在统计数据时可能会出现一人多次举手的情况,所以在统计数据之前,要确定好规则,每人只能举一次手。是学生意识到统计的严谨性。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情境:学校要给同学们订校服,课件出示红、黄、蓝、白四种校服。
师:你喜欢什么颜色的校服?
指名说一说。
师:同学们都有自己喜欢的颜色,我们要订哪种颜色的呢?
(设计意图:本节课的教学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情境,诱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
二、研究探索,进行新课
(一)确定方案
1.选择哪种颜色合适?
同桌交流后汇报:应该选择大多数同学最喜欢的颜色
2.怎么知道哪种颜色是大多数同学最喜欢的颜色?
生1:可以在全校调查。
生2:可以先在每个班调查。
3.怎样在班里调查。
师:如果你是老师,你怎样在班里调查?
指名说一说
生1:举手表示。
生2:起立表示。
生3:投票。
师:同学们想的方式很多,哪种又快又简捷呢?
生:举手。
师:在举手表示时应注意什么?
生1:每人只能举一次。
生2:不能都不举手。
师:在统计的时候我们要做到不重复,不遗漏,每人只能举一次。
(二)统计数据
师:老师这里有一个表格,教师边说边出示统计表:现在把统计的数据填写在统计表中
颜色
红色
黄色
蓝色
白色
数量
9
6
15
8
找一名学生到前面主持:喜欢红色的同学请举手,台上的学生数出人数,下面的同学帮助确认这个同学数的对不对。确认后老师把数据填在统计表中。其余三种颜色采用同样的方式进行统计。
【设计意图:教师设计一些探索性、合作性活动,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研究知识,“创造”知识。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使学生在探究中体会统计的价值。】
(三)观察统计结果
师:我们把统计的数据都填在统计表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四)根据统计表解决问题
1.全班共有( )人。
指名说说怎样想的?
生:要想知道全班有多少人,就是把喜欢这四种颜色的人数全部合起来,
2.喜欢( )色的人数最多。
3.如果这个班订校服,选择( )色合适。全校选这个颜色做校服合适吗?为什么?
全校选蓝色做校服合适吗?这个问题多找几个同学说一说
生:全校选择这种颜色做校服不一定合适,因为全校学生不一定喜欢蓝色的最多,应该再调查其他班级同学喜欢什么颜色的人数最多,最后比较全校学生喜欢哪种颜色的人数最多,从而确定全校学生做哪种颜色的校服。
4.从这个表中,你还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自由提问题
(五)小结
通过刚才同学们自己的统计,确定了我们班最喜欢的颜色,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
板书课题:数据收集整理
三、巩固练习
师:同学们,下面老师请你们用刚才学到的知识解决数学书第4页练习一的相关问题,你们敢挑战吗?
完成练习一的第1小题。
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参加哪个课外小组,并解决问题。
先调查,完成统计表后,再独立解决问题,最后汇报。
四、目标检测
师:同学们,今天学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
学生交流: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统计的相关知识,知道在统计时要先收集数据,而收集数据有举手、起立、投票等很多方式,但无论选择哪种方式都要做到不重复、不遗漏。还知道收集完数据后将数据进行整理记录填入统计表中。统计表可以告诉我们很多信息,并帮助我们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第2课时 《数据收集整理》教材分析与重难点突破
教材分析:
在学生学会运用调查法收集数据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习用最简单、最基础的的方法记录、整理和呈现数据,并会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本部分知识是对以前非正式的统计表整理和呈现数据知识的延伸,也是学生建立正式的统计表表象的重要环节,更是对今后学习统计知识的铺垫。
1.大赛选举情境。
内容设置:从实际问题出发,通过投票调查的方式进行统计。
探究设置:创设“学校要举办讲故事大赛。我们班要从王明明和陈小菲这两位同学中选一位参加比赛”这样的情境,提出问题:想一想应该怎样选好呢?之后师生共同讨论出“投票”选举的方法。
思考设置:怎样统计选票数呢?
2.记录数据活动。
内容设置:呈现记录数据的方法。引导学生亲身体验记录数据方法的多样性。
探究设置:学生发表各种统计数据的方法,如:画“√”或“○”,写“正”字等。
思考设置:比一比,那种记录方法好呢?
3.优化方法。
内容设置:呈现记录数据方法后,突出写“正”字方法的好处——简便易数。整理和呈现数据,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探究设置:小组合作,交流讨论,共同探讨出用写“正”字方法记录数据的好处。根据统计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并体会:当两人得票结果相差较大时,少数数据的缺失并不太能影响统计结果。
思考设置: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练习做一做。
内容设置: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活动,收集数据,用最简单、最基础的方法记录、整理和呈现数据,再次体会用写“正”字方法记录数据的好处,并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回答问题。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感受数学应用的价值。
探究设置:师生进行数据收集、记录和整理,并填写表格及回答问题。
重难点突破
1.学习记录数据的方法,体会用“正”字记录数据的优点。
突破建议:
结合情境,充分借助学生经验进行比较。
学生在之前的生活中,有许多需要投票确定某件事的机会,比如选班干部、选进步学生等活动。为此,教学中要从实际情境入手,以投票的方式学生共同协助收集数据,引导学生体验记录、整理和呈现数据的过程,能充分发挥学生已有的经验。同时,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渗透给学生多样化与优化的思想,在出现的写“正”字、画“√”、画“○”等记录方法中,教师提出“请大家看一看,你认为哪种记录方法好呢?为什么?”让学生比较后感知用“正”字记录数据的优点。
2.感受数据中蕴含的信息,体会统计的意义。
突破建议:
生生互动,在讨论中深化理解。
在用统计表整理、呈现数据后,引导学生根据统计的数据多说发现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解决了实际问题。但在解决“有两位同学缺勤没能参加投票,如果他们也投了票,结果可能会怎样?”这一问题时,教师多引导,学生多思考,多考虑不同的情况,生生互动,互相补充,引导学生把三种可能(两票都投给王明明;两票投给王明明和陈小菲各一票;两票都投给陈小菲)都呈现出来,并得出“这两票无论都给谁都不会影响陈小菲参赛的结果,因为陈小菲比王明明多7票。”的结论,这样学生们就很自然地理解:当两人得票结果相差较大时,少数数据的缺失并不太能影响统计结果,使学生体会到统计数据的意义。
第2课时 《数据收集整理》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页例2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数据收集和整理的过程,会用自己的方式记录数据,并感知用“正”字记录数据的优点,继续用给定的统计表整理、呈现所收集的数据。
2.通过对数据简单的分析,感受数据中蕴含的信息,体会统计在预测和决策中的作用,初步培养数据分析观念。
3.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学会用“正”字记录数据。
教学难点:
感受数据中蕴含的信息,体会统计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学校要举办讲故事大赛。我们班要从王明明和陈小菲这两位同学中选一位参加比赛,请想一想应该怎样选好呢?
【设计意图:积极创设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二、自主探究
1.教学例2。
师:请想一想用什么办法选好呢?
学生可能回答(互动点):
(1)我们可以举手表决。
(2)我不同意你的方法,这样有时会伤害到他们的,我认为用投票选举最好。
师:对我也觉得这种方法比较好,请同学们在纸条上写好选票,我来收。
师:同学们票是选完了,怎样才能知道结果呢?
学生可能回答:我们来统计选票数。
师:怎么统计?应注意什么?
学生可能回答:老师我们向选三好生那样进行唱票,有2人在黑板上记录,1人唱票,1人监督,其他同学可在纸上记录。要注意的是每个同学都要认真统计,不能出现错误,数据不准的话,还得重新唱票,那很麻烦。
师:你的办法很好。请看我这有3个同学统计的结果。(课件示出书中第3页的记录结果)
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可能回答:
我发现第一位同学是写“正”字纪录的,第二位同学是画“√”记录的,第三位同学是画“○”记录的,而且他们都写得很整齐。
师:请大家看一看,你认为哪种记录方法好呢?为什么?
学生可能回答(互动点):
(1) 我喜欢画“√”记录的,这样记录快。
(2) 我喜欢画“○”记录的好数。
(3)我不同意你们的想法,我认为写“正”字记录的最好,因为一个“正”字是5笔,代表5票,5个5个地数又好数又不易错,而且占得地方少还节约纸。
师:你说得很有道理。你们都同意吗?好下面大家把他们记录的数据整理好,填入教材第3页的表中。
师:同学们看看表中数据,我们应该选谁参加比赛呢?
学生回答:陈小菲。
师:请同学们,根据统计表回答下面的问题。(书上第3页)
学生可能回答(互动点):
(1)我是这样想的:如果这两位同学把票都投给王明明,王明明只有17票,可陈小菲的票数还是比王明明多,还是陈小菲参赛。
(2)如果这两位同学给王明明和陈小菲各一票,王明明16票,陈小菲23票,还是陈小菲参赛。
(3)我是这样想的:这两票无论都给谁都不会影响陈小菲参赛的结果,因为陈小菲比王明明多7票。
师:看来同学们都善于观察思考才发现数据背后隐藏的信息!你们表现得非常好!下面我们继续完成下面各题。
【设计意图:由于学生都有了选三好生统计票数的经验,在这里我通过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亲再次回忆和感知统计数据方法的多样性,并优化记录方法,感受用写“正”字方法纪录的好处。】
三、巩固学习
1.完成第3页“做一做”(如下图)
师:同学们应该怎样调查谁最喜欢去哪里春游呢?
学生可能回答:我认为举手选择自己最喜欢去的地方,数一数有多少人去,这个方法省事只要一数就好。
师:同学们你们也是这样想的吗?
全班答是。(“全班答是”要删除)
师生进行数据收集、记录。并填写表格及回答问题。(做后订正)
2.完成书第4页的第3题。(如下图)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汇报。指名学生台前来讲他的解答过程。
3.完成书第4页的第1题。(如下图)
师生进行数据收集、记录。并填写表格及回答问题。(做后订正)
引导学生思考,空白格表示什么意思。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进而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课尾梳理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指一名学生上台前来梳理,其他同学听后补充或纠正。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回顾梳理本课所学知识点,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五、板书设计
第3课时 《数据收集整理》同步测试(1)
一、下面是明明调查本班学生最喜欢吃的水果,每人选择了一张水果卡片如下:
1.数一数,完成下面的统计表。
水果
葡萄
苹果
菠萝
草莓
香蕉
火龙果
人数
2.喜欢吃( )的人数最少,有( )人。
3.喜欢吃( )的人数与( )的人数同样多。
4.明明的班级一共有( )人。
5.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并解答?
考查目的:这道题主要考查学生将收集的数据记录整理到统计表中,呈现出统计结果。注意:记录整理时不重复、不遗漏。
答案:
1.3,,5,4,13,5,8
2.葡萄 3
3.苹果 香蕉
4.38
5.喜欢吃草莓的人数比香蕉的人数多多少人?13-5=8(人)答略。(答案不唯一)
二、下面的统计表记录的是二年级(1)班同学的课余生活情况:
名称
看动画片
读课外书
打游戏机
去户外玩
人数
13
2
18
8
1.二(1)班同学在课余时间喜欢( )的人最多。
2.二(1)班同学在课余时间喜欢打游戏机的人数比喜欢读课外书的多( )人。
3.你在课余时间喜欢( )。
4.看了上面的统计表,你有什么发现?想给同学们提那些建议?
考查目的:这道题是对于统计表的针对性练习,重在让学生读懂用统计表呈现的数据,通过简单的数据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体验统计的价值。
答案:
1.打游戏机
2.16
3.答案不唯一
4.打游戏机的人数较多,读课外书的与去户外玩的人数较少。建议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少打游戏机,多用于读书和室外运动。
三、下面是调查二(2)班学生喜欢的课外书的情况:
1.根据上面的信息填写下面统计表
课外书
《宠物小精灵》
《少儿百科全书》
《奥特曼》
人数
2.喜欢( )的学生人数最多,有( )人。
3.喜欢《宠物小精灵》的学生人数比喜欢《少儿百科全书》的多( )人。
4.喜欢《奥特曼》和《宠物小精灵》的学生人数一共有多少人?
考查目的:这道题考察的是学生能够找到正确的信息以及能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较好地完成统计表。
答案:
1.14,9,17
2.奥特曼 17
3.5
4.14+17=31(人)
四、调查全班学生最喜欢的一种玩具。
玩具
变形金刚
美洋洋
柯南
赛车
喜洋洋
人数
1.最喜欢( )的人数最多,最喜欢( )的人数最少。
2.我喜欢( )玩具,喜欢这种玩具的有( )人。
3.请你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解答?
4.玩具厂要生产玩具,请你根据调查结果,建议玩具厂多生产哪种玩具,为什么?
考查目的:这道题考察的是让学生在实际调查班里同学最喜欢的玩具过程中,再现收集整理数据从而完成统计表的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能够检验学生理解、运用本课的统计方法,同时通过简单的数据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体现了统计的实际价值。
同时为使统计的结果更贴近学生的实际情况,为此在统计表中留出了一个空白格,目的是让学生可以补充一些与时俱进的玩具。
答案略。
第4课时 《数据收集整理》同步测试(2)
一、体育课上,老师对二年三班同学喜欢的运动项目进行了统计,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下面的统计表后回答问题。
运动项目
跳绳
跑步
踢毽子
篮球
人数
9
14
6
10
1.喜欢( )运动项目的人数最多,喜欢( )运动项目的人数最少。
2.喜欢跑步的比喜欢跳绳的多( )人,
3.二年三班一共有( )人。
4.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吗?并解答出来。
考查目的:重在让学生读懂统计表呈现的数据,通过简单的数据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体验统计的价值。
参考答案:1.(跑步)、(踢毽子)。2.(5)。3.(39)。4.略
解析:通过对统计表呈现的数据额的分析,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简单的问题并解答。
二、下面是二年一班同学喜欢春游的地方统计表,根据表中的数据回答问题。
地点
动物园
游乐场
科技馆
人数
12
20
8
1.喜欢去( )的人数最多,喜欢去( )人数最少。
2.喜欢去动物园的比喜欢去游乐场的少( )人。
3.如果让你组织这次春游活动,你想组织同学去什么地方春游?为什么?
考查目的:让学生读懂统计表呈现的数据,通过简单的数据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并能做出正确的决定,体验统计的价值。
参考答案:1.(游乐场)、(科技馆)。2.(8)。3.略。
解析:通过对统计表呈现的数据的分析,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数据蕴含的信息不仅指所看到的数量,重要的是还能进一步分析出的信息做出正确的决定。
三、下面是二年二班同学阅读课上阅读图书情况统计表,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下表,并回答问题。
阅读图书种类
童话故事
十万个为什么
寓言故事
成语故事
阅读人数
8
16
6
10
1.喜欢阅读( )的人数最多,喜欢阅读( )人数最少.
2.二年二班一共有( )人。
3.学校图书室响购买一批新书,你有什么好的建议。
考查目的:让学生通过对统计表呈现数据的分析,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并能通过对表中数据的分析,提出合理建议,体验统计的价值。
参考答案:1.(十万个为什么)、(寓言故事)。2.(40)。3.略。
解析:通过学生对统计表呈现数据的分析,能够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重要的是通过对表中数据的分析,并能提出合理建议,进一步体验统计的价值。
四、胜利小学要举行阳光少年评选。二年三班要从这两位同学中选一位参加评选,下面是同学们投票的情况。
李小红 张鹏
李小红 张鹏
李小红 张鹏
正 正
正 正
正 正
正
T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把上面的统计结果填入下表
姓 名
李 小 红
张 鹏
票 数
1.根据统计结果,应该选( )参加学校阳光少年的评选。
2.你喜欢哪种记录方法,为什么?
3.投票当天有3名同学请假没参加投票,如果他们也投了票,会改变投票结果吗?为什么?说说自己的理由。
考查目的:在学生进一步熟悉调查方法的基础上,重点掌握记录数据的方法,并知道用“正”字记录数据的优点。根据统计的数据解决简单的问题,
参考答案:李小红15、张鹏22
1.(张鹏)。2.略。3.不会改变,如果这三个人都投李小红,李小红也只有18票,还是比张鹏票少。
解析:在用统计表整理、呈现数据后,通过问题进行简单的数据反洗,既解决了问题,还要使学生体会到当两个人得票结果相差较大时,少数数据的缺失并不能影响统计结果。
第二单元 表内除法(一)
《表内除法(一)》课标内容和课标解读
一、课标内容
《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总体目标”中描述:“经历数与代数的抽象、运算与建模等过程,掌握数与代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内容” 的第一学段中提出:“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能运用数与及数的运算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实际意义做出解释。”“能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和表内乘除法。”
《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评价建议中”中提出:“20以内的加减法和表内乘除法口算计算速度要求8~10题/分。”
二、课标解读
1.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建立表象。
(1)让学生充分参与“平均分”的实践活动。
除法概念比较抽象,不易被学生所理解。教学时,要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获得较多的感性认识。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为此,教学时借助教材设计,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向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活动机会。让学生通过观察、了解“每份同样多”的生活实例,引出“平均分”。让学生充分参与平均分,平均分6块糖、16片枫叶、18个橘子、10盒酸奶、12根小棒……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学生多次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并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表象。这就为学生认识除法打好了基础。
(2)设置情境或通过直观让学生初步理解乘、除法的关系。
教学用乘法口诀求商,关键是让学生了解乘除法的关系。教学时,要设置情境或通过直观,使学生初步理解乘除法的关系。例如,利用第19页例2植树情境,先写出乘法算式算出积,再写出两道除法算式。接着,可用小棒代表包子摆一摆,让学生看到“一共做4×6=24(个)包子”“24个包子每笼4个,可以装24÷4=6(笼)”“24个包子平均放在6笼中,平均每笼24÷6=4(个)”,初步领会除法与乘法的关系。有了这个基础,让学生用除法算出24÷4、24÷6的商,就容易由4×6=24想商。
在学生初步理解乘除法关系的基础上,着重引导学生探索怎样用乘法口诀求商。教学时,把“怎样求出商”的问题交给学生,给学生思考、讨论交流的机会,适时引导,让学生探索发现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学生经历探索性的学习过程,正是培养学生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创新意识所必需的。
2.培养学生分析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单元力求通过解决问题的教学,重点突出对数量关系的分析,加深学生对数量关系的感悟,并逐步学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
(1)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自主探究。
学会独立思考,体会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思维方式。只有经历“从头到尾”的探究,学生才能真正理解。例如,教学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例1时,我们可利用教材提供的除法中包含的现实情境作为素材,便于学生与已有减法、加法和乘法的概念建立关系;同时被除数是较小的数据12,为学生进行动手操作和自主探究创造了条件。在展示、交流探究方法的过程中,可先呈现连减的方法,这是最基础、也是学生最容易理解的方法,并以对照排列的方式,逐一记录分桃过程中逐次减3的过程。连加的方法让学生汇报,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教师将平均分的结果用直观图展现出来,引导学生发现乘法与除法两者间的关系,使学生理解用乘法口诀求商的道理并获得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这样使学生从已有经验出发,在合作、交流中自主建构数学知识。
(2)鼓励学生画图理解数量关系。
画图是理解与解决问题的重要策略。将抽象的文字用直观图的图示表示出来,既反映出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情况,也便于学生清楚地看出条件与条件之间、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对数量关系的分析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读懂题意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用直观图将题中的条件和问题表示出来,鼓励学生形式多样化,达到明晰数量关系、促进问题解决的目的。
(3)鼓励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学生对数量关系的分析,不仅仅是对题目中条件的重复,更重要的意义在于能用自己的语言将自己对数量关系的理解与运算的意义联系起来,说明自己选择算法的道理。可让学生结合动作、直观图边比画边说。鼓励学生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只要表达内容合理即可。
3.设计丰富、有趣的活动和练习,提高学生表内除法运算的能力。
熟练口算表内除法,是小学生应具备的最基本的计算能力。《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评价建议中”中提出,到学期末学生每分钟应做到8~10题。要达到这个目标,就要有计划、有目的地指导并组织学生进行练习。
(1)为学生提供必需的练习内容。
学生能够比较熟练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必备条件,是熟记2~6的乘法口诀。因此,除了让学生懂得乘法口诀在除法计算中的重要作用外,还需要不断给学生提供熟记乘法口诀的练习,为提高学生用乘法口诀求商的能力打好基础。
适当安排把乘法口诀填完整和求乘法算式中未知数的练习是必要的。把乘法口诀填完整和求乘法算式中未知数的思维过程与用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一致。例如,( )六二十四自身就是求24÷6的商的思维过程。又如,完成6×( )=24,要想6和几相乘等于24。提供这样的练习内容,学生不仅能熟记乘法口诀,还能帮助学生理解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思路,促使学生牢固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2)适当加大课堂练习密度。
小学低年级的练习,必须以课内为主。适当加大课堂练习密度,使每个学生都有较多的练习机会,尤其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给予特殊“照顾”。例如,多进行口头练习(如“对口令”、抽卡口算、小组抢答等),把练习题制成卡片让学生练习,这样可以加大课堂练习密度。但要注意“适当”二字,把握课堂容量。密度太大,学生过分紧张,会影响教学效果,同时也会降低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练习形式要多样化。
低年级学生注意力不易持久。单调的练习学生容易产生厌倦情绪,降低练习效率。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要注意练习形式多样化。例如,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源,组织“送信”“找朋友”“抽卡”等游戏性练习活动,让学生兴趣盎然、生动活泼地投入练习活动,将有效地提高计算能力。
第1课时《表内除法(一)》教材分析与重难点突破
教材内容: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课本P8-9页例1-2。
例1教材分析:
例1:认识“平均分”。本节内容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学生对于除法含义的认识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平均分”的学习对后继学习至关重要。其实“除”就是“分”, “分”的方法有很多种,“平均分”是多种分法中的一种。除法学习的难点,关键就是理解“平均分”。因此,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观察、动手实践、语言表达的机会,让学生自己去感受、自己去体验。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如何让学生认识理解平均分上,进而建立平均分的直观表象。而平均分活动对于突破重点提供直观支持,因此,分糖果的操作活动对于学生的认知活动来讲是很重要的,需要引导学生充分经历,在活动中积累丰富的感性认识,为学生理解平均分奠定基础。
具体分析:
1.分糖果情境。
教材创设了分糖果情境,在教学时,情境的创设要充分利用本课的教材资源,尽可能多地贴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