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地理
必修
地理 配湘教版 必修Ⅲ
第一章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第一节区域的基本含义
(教师用书独具)
●课标要求
区域的含义。
●课标解读
1.了解区域的概念,掌握区域的基本特征。
2.了解区域空间结构的概念及其分布形式,理解影响区域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了解区域产业结构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理解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性。
3.了解我国三次产业的划分。掌握比较区域差异的一般方法。
(教师用书独具)
●新课导入建议
展示一个区域图,用情景导入法,导入新课——区域的基本含义。
●教学流程设计
课前预习安排:①看教材P2填写【课前自主导学】“知识1、区域的主要特征”并完成【思考交流】1;②看教材P4填写【课前自主导学】“知识2、区域空间结构”,并完成【思考交流】2、3;③看教材P6~7填写【课前自主导学】“知识3、区域产业结构”并完成【思考交流】4。→→→
↓
←←←←
↓
→→
课 标 解 读
重 点 难 点
1.了解区域的概念,掌握区域的基本特征。
2.了解区域空间结构的概念及其分布形式,理解影响区域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了解区域产业结构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理解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性。
3.了解我国三次产业的划分。掌握比较区域差异的一般方法。
1.区域的主要特征。(重点)
2.区域空间结构。(难点)
3.区域产业结构。(重难点)
(见学生用书第1页)
区域的主要特征
1.概念
区域通常是指一定的地域空间。
2.特征
(1)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
(2)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则具有显著的差异性。
(3)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
(4)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
1.人们生活中常说的地区和区域是一个概念吗?
【提示】 地区与区域是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概念。区域是一个具有不同空间尺度的地域,大到全球,小到某一个特定的地域。既可以是自然地理意义的区域,也可以是具有人文地理意义的区域。地区的概念则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一是局限于“大洲、地区、国家”的框架之中;二是局限于“国家或地区”的框架之中;三是局限于特定的地域之中,如可以说“上海地区经济发达”,而不能说“上海区域经济发达”。
区域空间结构
1.概念
指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
2.影响因素
3.区域的分类
从总体上看,一个区域大致上可以划分为乡村地域和城镇地域,二者的主要区别和联系如下:
区别和联系
乡村地域
城镇地域
范围
大
小
产业活动
以农业生产活动为主
以非农业生产
活动为主
联系
乡村地域是城镇地域发展的基础和依托,城镇地域会对乡村地域产生广泛和持续的带动作用
2.乡村地域的范围比城镇地域的范围大得多,其重要性也就更大吗?
【提示】 不一定。区域的范围有大有小,其重要性与区域大小没有必然的关系。区域重要性的衡量标准不同,其重要性也就不同。例如:从区域发展角度来说,城镇地域是区域的中心,带动区域发展,重要性比乡村地域大;从环境效益角度来说,乡村地域的环境污染小,要比城镇地域重要性大。
4.区域空间分布形式
3.上海是我国城市化水平最高的省级行政区,是不是说上海市今后的发展只关注城镇地域就可以了?
【提示】 从总体上看,上海市包括乡村地域和城镇地域,由于乡村地域是城镇地域发展的基础和依托,因此上海市今后的发展不应忽略乡村地域。
5.区域空间结构
从经济活动的角度看,区域空间结构由区域核心、网络系统和外围空间共同组成。
构成要素
组成
区域
核心
中心城市或者是比较大的工业基地、交通运输枢纽以及著名旅游地等
空间网络
系统
由各种交通运输线路、信息网络等组成的地域分布体系
外围
空间
相对于区域核心而言的,它的部门构成、空间结构、发展水平等,都受到区域核心和网络系统的制约
区域产业结构
1.产业结构概述
(1)概念:指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
(2)影响因素
2.我国三次产业的划分
3.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
(1)主要表现:三次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三次产业的就业比重,三次产业的内部构成等。
(2)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如下表:
区域发展阶段
主导产业
农业区域
第一产业所占的比重比较大
工业区域
第一产业所占的比重比较小,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较大
发展水平较高
的区域
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比较大
4.区域产业结构的演进
(1)原因:资源配置的变化和人均收入的差异,劳动力表现出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的趋势。
(2)结果:城市化水平不断提升。
(3)过程
前期农业经济占
有相当大的比重―→工业经济比
重迅速上升―→三次产业的产值
比重呈现出“三、
二、一”的格局
(见学生用书第2页)
区域的基本特征
【问题导思】
1.区域都有明确界线吗?
【提示】 有的界线是明确的,如国界、省界等;有的区域界线是模糊的,如气候区、植被区等。
2.举例说明区域优势和特色?
【提示】 如矿区的矿产资源优势,旅游区的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特色,中心商务区的商业和服务功能。
世界上的区域形形色色、有大有小,其基本特征有以下几个方面:
特征
作用
备注
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
进行区域划分、确定具体区域的基本依据
实
政治区域界线非常明确,如国界等行政界线
虚
经济活动区域和自然区域界线通常不很明确,如温带草原区、美国小麦区等
续表
特征
作用
备注
区域内部有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具有显著差异性
因地制宜发展经济,开发区域优势资源的依据
不同区域之间也有相似性,区域内部也有差异性,但不是主要的
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
为确定区域发展方向的依据
如矿区的矿产资源优势,旅游区的自然景观特色,中心商务区的商业和服务功能等
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地区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综合考虑不同区域之间的联系,正确评估区域发展对其他区域的影响
区域发展对其他区域也有不利的影响
下图为我国部分干湿地区及农业生产区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该图能正确表达出的区域特征是( )
A.区域没有固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B.区域内部的特征相对一致
C.每一个区域的边界都是明确的
D.区域的划分是人们主观意愿的结果
(2)半干旱区多是草原放牧区,湿润、半湿润区多是种植业区,这反映出地理环境影响着区域的( )
A.发展方向 B.生活特点
C.发展水平 D.生活条件
【解析】 第(1)题,半干旱区和半湿润区基本是沿着400 mm年降水量线划分的,而湿润区和半湿润区是沿着800 mm年降水量线划分的,这说明区域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但区域的边界并不都是明确的。区域的划分是根据区域特征来划分的,而非人们的主观意愿。第(2)题,不同类型的区域有着不同的特点,因此地理环境影响着区域的发展方向。
【答案】 (1)B (2)A
如何理解区域空间结构
【问题导思】
1.区域空间结构影响因素有哪些?
【提示】 影响区域空间结构的因素主要有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活动、人口状况、城市化水平、区域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等。
2.区域空间结构可分为哪两类?
【提示】 从总体上看,一个区域大致上可划分为乡村地域和城镇地域。
1.从区域空间分布的形式看,区域空间结构由点、线、面及网络4个基本要素组成。①区域空间结构中的点是指某些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上集聚而形成的点状分布形态。如工业点、商业网点等,它是经济活动的重要场所,是区域经济的重心所在。②区域空间中的线是指某些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上所呈现出的线状分布形态,根据经济活动的性质,线包括交通线、通信线、能源供给线等。③空间结构中的面是指区域内某些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上所表现出的面状分布状况,最常见的有农业空间分布所呈现的面、各种市场所呈现的面等。④区域空间结构中的网络是由相关的点和线相互连接所形成的,网络的意义在于它能够使连接起来的点和线产生单个点或线所不具备的功能。
2.从经济活动的角度看,区域空间结构是由区域核心、网络系统和外围空间共同组成的。生产力是区域空间结构发展的原动力,劳动地域分工是形成区域空间结构的直接原因。区域空间结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
读一个区域的发展过程图,分析完成下列问题。
区域发展早期 区域发展中期 区域发展晚期
(1)从经济活动的角度看,图中区域空间结构大致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部分组成。
(2)该区域由发展早期→发展中期→发展晚期,交通条件有何变化?
(3) 从区域空间结构发展变化看,该区域核心的范围在________,外围空间的范围在________,这说明该区域城市化水平在不断________。
【解析】 从经济活动的角度来看,区域空间结构由区域核心、网络系统和外围空间共同组成。从交通运输的角度看,区域发展早期,交通运输线路表现为线状,还没有形成网络;区域发展中期,发展了铁路运输,交通运输线路更加密集;区域发展晚期,交通运输线路形成网络并深入到区域的各个部分。总之,交通运输线路由简单变为复杂,由线状发展成网络状。从城市发展的角度看,区域发展早期为乡村地域,农业用地面积大;区域发展中期,乡村地域发展为城镇地域,农业用地变少;区域发展晚期,城市地域不断扩大,非城市用地转变为城市用地。
【答案】 (1)区域核心 网络系统 外围空间
(2)交通运输线路的种类、长度、密度在增加,交通网络体系不断完善。
(3)扩大 减小 提高
如何分析区域产业结构的变化
【问题导思】
1.如何根据产业的比重判断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
【提示】 一般情况下,第一产业比重大,说明城市化水平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低;第二产业比重大,说明该区域正加速推进工业化,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迅速提高;第三产业比重大,说明该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高。
2.第一产业比重小是不是说明农业不发达?简要说明理由。
【提示】 不是。产业结构是指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并不完全反映各产业的发展水平。一般来说,发达国家第一产业的比重小,但农业发达;发展中国家第一产业的比重大,但农业不发达。
产业结构是指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产业结构能反映一个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产业结构的合理与否影响着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下面就产业结构的影响因素、差异表现及变化,具体分析如下:
图示法记忆区域产业结构的变化
分析下面两图,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相比较( )
不同国家国内生产总值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较图
不同国家三类产业的产值构成图
A.发达国家第一产业的产值低于发展中国家
B.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第二产业的产值相当
C.发展中国家第三产业的产值约为发达国家的1/8
D.发达国家的总人口相当于发展中国家的1/2强
【解析】 要求懂得“两类国家”“三大产业”“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基本含义及其对应的数理关系。重在考查读图计算水平,培养推理计算能力和耐心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第一步,读上图,用直尺量读,按坐标计算出两类国家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第二步,运用“人口总数=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公式,计算出两类国家的人口总数及其比值。第三步,读下图,用量角器量出两类国家三大产业各占的角度,运用“某类产业的产值=国内生产总值×”的公式,分别计算出两类国家三大产业的产值及其比值。这样就可以判断出正确答案。
【答案】 C
(见学生用书第4页)
教材P5图1-9 湖南省人口和产业空间分布变化
[图表展示]
[解图精要]
湖南省各个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交通运输网络的完善,推动了城市化和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大、中、小城市数量不断增多,使得人口和产业不断向城市集聚,在空间分布上也表现出渐趋均衡的特点。导致这些变化的主要动力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图表应用]
1.湖南省产业结构有何变化?
【提示】 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上升,第二产业比重先降后升。1980年第一产业为主导产业,2000年第二产业为主导产业,到2020年第三产业为主导产业。
2.湖南省人口结构有何变化,说明了什么?
【提示】 乡村人口比重下降,城市人口比重上升,说明湖南省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3.湖南省城市和交通有什么变化?
【提示】 城市数目增多,规模扩大,城市人口比重上升;交通运输由线状发展为网络状。
4.产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动力是什么?
【提示】 区域人口和产业的分布随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变化。
教材第3~4页活动,第3题
【点拨】 教材安排了图1-5、1-6、1-7三幅插图,要求学生对农业区域、工业区域、城市区域三种典型区域进行剖析,着重引导学生从区域的人类活动差异方面来加深对区域差异的理解。这种区域差异可从人口分布、产业分布、产业结构、对外经济联系以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比较。
【答案】 三个图片分别显示了农业区域、工业区域、城市区域的景观。这三个区域的区域特征和区域差异如下表所示:
区域
地理景观
人口分布
产业活动
农业
区域
聚落规模较小,以平房为主,周围农田环绕,一派田园风光
人口较少,分布较分散
以农业生产活动为主
工业
区域
聚落规模较大,厂房林立,道路纵横交错
人口规模大,分布相对密集
以工业生产活动为主
城市
区域
建筑物高大密集,人流和车流量大,经济活动繁忙
人口昼夜
差别很大
以商业和服务业为主
教材第7页活动
【点拨】 第一步:在活动过程中,应明确以下问题:
(1)区域产业结构差异的主要表现是什么?
(2)农业区域、工业区域和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三次产业的比重有何异同?
(3)如何运用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来判断区域的发展水平?
(4)区域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是什么?
第二步:工业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大体上经历了以下五个阶段:
①第一产业>第三产业>第二产业
②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③第二产业>第一产业>第三产业
④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一产业
⑤第三产业>第二产业>第一产业
想一想,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第三步:阅读表格中的产业比重数值,进行判读。
【答案】 1.A地区城市化水平最高,因为第一产业产值比重小,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大,第三产业产值比重超过第二产业,而且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高;A、B两地区工业相对发达,因为第二产业产值比重较大,而且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高;C、D两地区农业经济占有比较大的比重,因为第一产业产值比重均在20%左右;D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因为三次产业结构不太合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最低。
2.如下表所示:
农业地区
工业地区
城市地区
人口分布特点
分散
相对密集
非常密集
产业分布特点
面状
点状或岛状
点状或岛状
产业结构特点
以第一产
业为主
以第二产
业为主
第二、三产
业都发达
对外经济联系
不太密切
密切
非常密切
对生态环境
的影响
小
大
大
3.区域经济的发展是产业结构变化的主要原因。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产业结构有所不同。
区域发
展时期
产业结构变化特点
三次产业的产
值比重格局
早期
农业经济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最大
一、三、二
或一、二、三
中期
随着工业化的加速推进,工业经济比重迅速上升,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最大
二、一、三
或二、三、一
续表
区域发
展时期
产业结构变化特点
三次产业的产
值比重格局
后期
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尤其是服务业的发展,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逐渐超过第二产业。先进科技和信息、金融等,成为区域发展的主导力量
三、二、一
区域的基
本含义主要特征空间结构类型空间
分布产业结构差
异产
业
划
分发
展
变
化
(见学生用书第6页)
2010年7月1日,国务院正式批复了北京市政府关于调整首都功能核心区行政区划的请示,同意撤销北京市东城区、崇文区,设立新的北京市东城区;撤销北京市西城区、宣武区,设立新的北京市西城区。据此完成第1~2题。
1.北京东城区作为一个区域( )
A.其边界是模糊的
B.区域内部具有相似性,与区域外部没有联系
C.以行政区划为指标
D.利用气候、地形等指标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崇文区原为乡村地域,并入东城区后成为了城镇地域
B.西城区没有区域特点,所以并入了宣武区
C.崇文区与东城区之间没有差异,所以并入了东城区
D.东城区、西城区已经进入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
【解析】 第1题,东城区属于行政区域单位,它的划分以行政区划为指标。第2题,北京市中心四区都属于城镇地域,由于社会经济原因进行了合并,北京市第二、三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占到相当大的比重,已经进入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
【答案】 1.C 2.D
读澳大利亚气候类型分布示意图,完成3~5题。
3.澳大利亚相邻气候区
①界线是明确的 ②界线是模糊的 ③表现出明显相似性 ④具有显著差异性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4.从空间分布形式看,悉尼在区域中的表现形式是________状( )
A.面 B.网络 C.点 D.岛
5.图中大部分区域的产业结构呈现出________的格局( )
A.一、二、三 B.三、二一
C.三、一、二 D.二、三一
【解析】 第3题,气候区是根据气温和降水两大因素划分的,它们在空间上是递变的,因此,气候区的界线是模糊的;相邻气候区是不同的区域,它们之间具有显著的差异性。第4题,从空间分布形式看,城市悉尼在区域中的表现形式是点状。第5题,“大部分区域”是关键词,澳大利亚的大部分区域降水较少,气候干旱,人口、城市和产业集中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大部分地区为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产业结构呈现“一、二、三”格局。
【答案】 3.D 4.C 5.A
6.读下列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天津近、现代工业集聚地经历了由南、北运河与海河交汇处附近→市区海河两岸、铁路沿线→市区边缘→滨海地区、卫星城镇的变化过程。
(1)①~④表示的地理事物中,空间分布形式表现为点状的是________。
(2)从总体上看,区域①和区域②有何区别和联系?
(3)请从城市发展的角度描述出天津市空间结构的变化。该变化的原动力是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在思考乡村地域和城镇地域的区别和联系时,可借助下图进行:
第(1)题,从空间分布形式看,城市表现为点状。第(2)题,区域①为乡村地域、区域②为城镇地域,二者的区别主要从地域范围和主要产业活动两个方面归纳;二者的联系主要从二者的相互影响的角度思考。第(3)题,城市发展的过程也就是城市化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农业用地不断减少,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答案】 (1)②
(2)区域①为乡村地域,区域②为城镇地域。
区别:乡村地域的范围远大于城镇地域;乡村地域主要以农业活动为主,城镇地域主要以非农业活动为主。
联系:乡村地域是城镇地域发展的基础和依托,但城镇地域会对乡村地域产生广泛和持续的带动作用。
(3)天津市发展早期为乡村地域,农业用地面积大;发展中期,乡村地域发展为城镇地域,农业用地面积变小;发展晚期,城市地域不断扩大,农业用地转变为城市用地。
生产力的发展
(见学生用书第95页)
一、选择题
读我国某种类型的区域划分图,完成下列1~2题。
1.这种类型的区域划分,最有可能是( )
A.地形区 B.自然带
C.行政区 D.工业区
2.与③地差异最小的地方是( )
A.① B.②
C.④ D.⑤
【解析】 第1题,图中的区域划分,反映了我国北部地区从东向西的地域分异,所以最有可能是自然带。第2题,③与④处于同一个区域,具有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
【答案】 1.B 2.C
下图表示城市与乡村之间的产品、服务联系及其两者的差别,读图完成3~4题。
3.关于城市与乡村之间的联系与差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乡村景观复杂,城市景观简单
B.乡村功能多样,城市功能单一
C.乡村为城市居民提供日常生活用品
D.城市为乡村提供丰富多样的服务
4.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一些发达国家的城市人口向乡村和小城镇回流,其主要原因是( )
A.第二、三产业不断衰退
B.大城市经济发展缓慢,生活水平下降
C.大城市环境恶化以及老城区地价上涨
D.乡村地域对城镇地域产生带动作用
【解析】 第3题,从图中可以看出乡村为城市提供粮食、蔬菜、工业原料,城市为乡村提供日用品、工业品和多项服务。第4题,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由于大城市环境恶化以及老城区地价上涨等原因,发达国家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
【答案】 3.D 4.C
读我国某省三次产业结构变化情况图,回答5~6题。
5.该省可能是( )
A.辽宁省 B.江苏省
C.台湾省 D.云南省
6.从该省的产业结构变化来看( )
A.区域经济已达到较高的水平
B.第二产业的产值不断下降
C.农业产值一路下滑
D.产业比重波动太大,对经济发展不利
【解析】 图中省区呈现“三、二、一”的产业结构,说明区域经济已达到较高的水平,应该是台湾省。
【答案】 5.C 6.A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改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下图为我国某省区的产业结构变化图。读图,完成7~8题。
7.该省区在10年间( )
A.第一产业比重加大
B.第一、第三产业比重大于第二产业
C.第三产业比重缩小
D.第二产业比重大于第三产业
8.该省区最可能是( )
A.吉林 B.青海
C.广东 D.山西
【解析】 由结构图可以看出,第一产业比重在10年中逐步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上升,但仍小于第二产业,故第7题选D。该省产业结构以二、三产业为主,说明经济发达,应为广东省。
【答案】 7.D 8.C
读我国某区域示意图,完成9~10题。
9.与成都平原相比,图中绿洲发展农业生产的优势条件是( )
A.光照强,日温差大 B.热量充足
C.水源丰富 D.土壤肥沃
10.图中湖泊最大水量一般出现在( )
A.春季 B.秋季
C.冬季 D.夏季
【解析】 第9题,从图示自然环境看出,此地气候干旱,应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发展绿洲农业,太阳辐射强、日温差大是本区农业发展的主要优势。第10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图示湖泊的补给水源主要是高山冰雪融水,因此最大水量出现在夏季。
【答案】 9.A 10.D
读某地区三大产业产值和就业结构变化图,完成11~12题。
11.对该地区产业结构变化叙述正确的是( )
A.产业结构变化以工业化拉动为主
B.第一产业产值迅速下降
C.第二产业产值比例变幅最大
D.产业结构逐步转型并得到优化
12.对该地区就业结构情况叙述正确的是( )
A.第一产业就业人数比重持续下降
B.第二产业就业人数比重上升最快
C.第三产业就业人数比重最低且增长缓慢
D.第二、三产业对剩余劳动力的吸收有限
【解析】 第11题,一般来说,传统的农业区域或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第一产业所占的比重比较大;工业区域或加速推进工业化的区域,第一产业所占的比重比较小,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比较大;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比较大。图中显示:第一产业产值比例逐渐下降,第二产业产值比例比较平稳,第三产业产值比例稳步提高,这些说明了产业结构逐步转型并得到优化。第12题,读图可知,除第三产业就业人数比例略有提高外,第一、二产业就业人数比例没有明显变化,A、B两项可排除;由于第三产业就业人数比例始终高于第二产业,故C项也错;由于三大产业就业人数比例变化都不太明显,说明第二、三产业对剩余劳动力的吸收有限。
【答案】 11.D 12.D
二、综合题
13.下面为我国某区域1980年(甲)和2010年(乙)发展变化示意图,该地冬季盛行偏北风,夏季盛行东南风。读图,回答问题。
甲 乙
(1)图中反映了城市化进程使________数量增加,城市________规模扩大,同时也导致________地和草地数量减少。
(2)该市拟新建一个电子元件厂,在图中①、②、③、④四处选址,你认为最合理的是________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空间分布形态上看,农业地域表现为________状;交通运输线路表现为________状和________状;城市和工业表现为________状。
(4)从交通运输和城市发展的角度说明图中区域空间结构的变化特点。
【解析】 第(1)题,城市化有三个特征,即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城市人口总量增加,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增加。从图中可以解读出来的主要是城市用地规模扩大,而城市用地规模的扩大导致了耕地、草地等面积的减少。第(2)题,从环境、交通条件评价电子元件厂的区位选择。第(3)题,从空间分布形态上看,农业地域表现为面状,交通运输线路表现为线状和网络状,城市和工业表现为点状。第(4)题,30年的发展,图示区域的景观发生了很大变化。从交通运输方面来看,交通线路增多并形成网络化;从城市发展方面来看,城区的范围扩大,城市周围原来的村庄扩大发展成为卫星城镇。
【答案】 (1)城市 用地 耕
(2)① 位于上风向,邻近丘陵林地,空气质量较好;靠近高等级公路,交通快捷
(3)面 线 网络 点
(4)交通线路不断增多,交通网络不断完善;城市范围不断扩大,周围出现了卫星城镇。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2010年5月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在北京召开,决定设立喀什经济特区。喀什将以“东有深圳、西有喀什”为目标,依托国家批准设立“中国——喀什经济特区”的特殊扶持政策,面向东亚、南亚、西亚广阔市场,加快超常规发展步伐,努力把喀什建设成为世界级的国际化大都市。
材料二 喀什经济区图
(1)有关喀什经济特区,正确的是( )
A.区域界线是模糊的
B.区域内部自然环境完全一致
C.具有明显的优势区位特征
D.对西部地区发展的推动力不大
(2)试分析喀什经济特区建立的主要区位条件。
(3)填表对比图中喀什市与央布拉克良种场的空间结构差异。
喀什市
央布拉克良种场
景观特征
人口分布
产业活动
空间形态
(4)读1978~2002年新疆三次产业占GDP比重变化图,分析新疆产业结构特点。
【解析】 第(1)、(2)题,喀什经济特区的建立是我国为推动西部发展与新疆建设的重要战略措施,其位于我
国西大门,边境口岸众多,利于与中亚、南亚各国加强经济合作。第(3)题,喀什市为城市地域,而央布拉克良种场为乡村地域,因此空间结构差异可根据教材知识回答。第(4)题,分析时注意三类产业的变化状况与比值大小。
【答案】 (1)C
(2)地理位置重要,边境线漫长;与周边国家经济互补性强;国家西部开发和建设新疆等优惠政策的支持。
(3)
建筑物高大密集,人流和车流众多
聚落规模小,农田环绕,以田园风光为主
人口密集
人口稀疏
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
以农业为主
点状
面状
(4)第一产业比重下降,且比重最低;第二产业波动较大,但比重最高;第三产业持续上升,呈现出“二、三、一”的格局。第二节区域发展阶段
(教师用书独具)
●课标要求
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课标解读
1.了解区域发展水平的衡量指标、类型、发展总趋势。
2.理解并掌握区域发展中各阶段的空间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主要特征。
3.分析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和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师用书独具)
●新课导入建议
新课导入可以采取两种方式:
(1)教师举出几个有代表性的国家或地区(如美国、印度或埃塞俄比亚等),让学生判断这些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如何,它们分别属于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是根据什么标准来判断它们的发达与不发达程度,从而引出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指标。
(2)先让学生自己举例,说一说你认为哪些国家或地区经济比较发达,衡量的标准是什么,最后再由教师引出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指标。
●教学流程设计
→→→
↓
←←←←
课 标 解 读
重 点 难 点
1.了解区域发展水平的衡量指标、类型、发展总趋势。
2.理解并掌握区域发展中各阶段的空间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主要特征。
3.分析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和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难点)
2.工业化阶段。(重点)
3.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重难点)
(见学生用书第7页)
衡量区域发展的指标与发展趋势
1.衡量指标
2.发展趋势
平衡——不平衡——平衡。
1.沙特经济和计划部的一项经济战略计划显示,到2024年沙特的人均年收入将从目前的1.5万美元增长到2.66万美元。这种高收入的区域就是发达地区吗?
续表
【提示】 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常用指标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和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等。“高收入”仅仅是其中的一个指标。一般来说,发达地区的收入较高,但收入较高的地区不一定是发达地区。例如,中东一些以出口石油作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国家,其经济基础仍然较薄弱,工业技术水平较低,不能看作经济发达地区。
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
项目
特点
经济发展水平
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当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很少
续表
项目
特点
工业化发展
处于起步阶段,以资源型工业和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为主体
内部差异
比较小,缺乏拥有雄厚实力的大型中心城市
现代化交通线路
数量少,分布稀疏
对外开放程度
较低,对外贸易规模甚小,表现出典型的自给自足特征
产业构成
大多数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活动
发展状态
低水平均衡状态
2.为什么在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人地关系基本上是协调的?
【提示】 在该阶段,由于资源开发的规模比较小,只形成了数量很少的城镇,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比较简单。因此,资源对生产来说是充足的,环境也没有受到明显的破坏。
工业化阶段
1.产业结构
第二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迅速上升,第三产业表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
2.就业结构
劳动力开始由农业向制造业和服务业大规模转移。
3.空间结构
区域内部的集聚作用加强,出现规模较大的中心城市和工业基地。
4.发展状态
处于不平衡的加速发展状态。
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
项目
特点
产业结构
第二、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到相当大的比重,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和产值比重明显地超过第二产业
空间结构
区域内部的发展差异逐渐缩小,区域的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大幅度增强
发展状态
处于高水平的平衡状态
3.我来到了外滩,非常惊讶,那浑浊而滔滔不绝的江水,怎么没有筑坝?可是无数摩天大楼的气势却超过了长江三峡!黄浦江大桥如同钢铁蝙蝠飞翔在南浦,东方明珠塔在那里发笑,晚霞没有她绚丽!
文中描述区域发展的主导力量是什么?
【提示】 短文描述了上海外滩繁华的景象,说明外滩处于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高科技成为区域发展的主导力量。
(见学生用书第8页)
区域发展的衡量指标及特征
【问题导思】
1.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综合指标是什么?
【提示】 为了全面地量度区域发展水平,人们设计了一些综合性的指标,如人文发展指数(HDI),就是通过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国内生产总值三项指标来反映一个区域的总体发展水平。
2.区域的总体发展趋势有什么规律?
【提示】 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化,与地理条件、发展水平、经济区位、历史文化等因素密切相关,并且表现出平衡—不平衡—平衡……的总体发展趋势。
1.区域发展指标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2.不同区域开发方式的发展特征
能源资源是人类生产活动得以进行和发展的动力,合理开发利用能源是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下图表示的是某地区的能源消费结构,读图回答(1)~(2)题。
(1)读图分析,该地区的这种能源结构,易引发的环境问题有( )
①大气污染加剧 ②土壤肥力下降 ③土壤污染严重
④水污染严重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改变上述环境问题的主要途径有( )
①因地制宜地开发利用多种能源 ②营造速生薪炭林
③推广生活用煤用电 ④进行炉灶革新,提高能源利用率 ⑤大力发展畜牧业 ⑥加强交通建设
A.①②⑤ B.②⑤⑥
C.①②⑥ D.①②③④
【解析】 第(1)题,该地区能源消费以煤炭、薪柴、植物秸秆为主,易产生大气污染;秸秆被大量燃烧,不能以有机肥的形式返还农田,易使土壤肥力下降。第(2)题,改变图示地区环境问题应因地制宜地开发利用多种能源、营造速生薪炭林,推广生活用煤用电,进行炉灶革新,提高能源利用率等。
【答案】 (1)A (2)D
区域的不同发展阶段的差异
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问题导思】
1.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区域产业结构有什么特点?
【提示】 传统农业占有较大的比重,工业化处于起步阶段,以资源型工业和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为主体,大多数劳动力从事农业活动。
2.工业化阶段区域产业结构有什么特点?
【提示】 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加速推进,第二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迅速上升,第三产业表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劳动力开始由农业向制造业和服务业大规模转移。
3.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区域产业结构有什么特点?
【提示】 加工制造业向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全面升级。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和产值比重明显地超过第二产业,高科技成为推动区域发展的重要力量。现代化的交通运输网络和信息网络逐步形成,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比较高的水平。
1.静态比较区域的不同发展阶段的差异
以经济发展水平为主导因素,把握不同阶段区域产业结构、区域空间结构、区域发展状况等人类活动的差异:
以传统农业为主
体的发展阶段
工业化阶段
高效益的综
合发展阶段
三次产
业比重
第一产
业为主
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