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学英语课堂基于学习团体的组织文化建构_王捷.pdf
下载文档

ID:348881

大小:1.48MB

页数:4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3-22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大学 英语课堂 基于 学习 团体 组织 文化 建构 王捷
University Education收稿时间 2021-06-09基金项目 东南大学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2017059)。作者简介 王捷(1974),女,河南人,在读博士,讲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2022年11月November,2022University Education摘要 语言学习的成功不仅取决于教材选择、教学方法、言语分析以及外部环境等,而且与语言学习的内隐环境密切相关。国外一些高校将组织文化的理念引入课堂管理的做法已受到社会的充分认可和关注,而该方面的研究在国内尚停留在问题表象而未能进入深层次的探索。课题组基于数据采集,对当前国内大学英语课堂在文化模式建构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改革实验,旨在揭示课堂文化对于学生认知能力和情感构建的影响,探讨如何在中国大学英语课堂上生成基于学习团体的良好课堂文化。关键词 组织文化;课堂管理;内隐环境;学习团体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2)11-0119-04现行有关语言教学的研究多涉及教材选择、教学方法、言语分析以及外部环境等,而对于课堂的内隐环境却较少提及。语言学家斯特维奇认为,语言学习的成功不完全依赖于语料选择、言语分析和语言硬件环境的配置,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言学习的内隐环境学习者所处学习环境中隐含的情感、态度、价值行为等因素。内隐环境是与教学模式相匹配的内模块结构,不仅涉及教学诸要素中硬性的知识和技能,而且关系到学习方法及学习者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隐性要素。根据社会心理学、管理学以及合作学习理论,构建有效的学习团体有助于个体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在学习者之间建立起相互关联的良好机制,从而实现语言课堂的理想内隐环境。著名教育学家吉尔 哈德菲尔德认为,课堂氛围和学习团体的特质应作为语言教师关注的重要因素,事实上,其与课堂管理中“组织文化”这个概念相关,语言课堂中存在的许多问题都可以从这个角度得到更全面、更透彻的理解。culture(文化)一词词根为拉丁语“colere”,意为崇拜或培养。文化研究专家埃德加 沙因认为,文化是群体成员在解决外部适应性和内部整合性问题时习得的一种共享的基本假设模式。这一模式作为应对问题时正确观察、思考和体验的方法,其有效性不断得以验证并被传授给新成员。文化的定义很多,但都有一个共同的基础,即一个群体内部所共享的观念和想法。组织文化是一个相对较新的概念,起源并发展于20世纪80年代,最初仅用于大型企业的管理,后来对它的研究和使用逐渐延伸到众多社会科学分支。国外的一些高校将组织文化的理念引入课堂管理,将注意力与重心移向教学的内隐环境,充分调动课堂资源和配置。这种对课堂进行全方位、高效率管理的做法,已得到社会的充分认可和多方关注,但国内对此的研究还只停留在问题的表象而未能进入深层次的探索。在国外学术界关于课堂文化对于教与学的重要性的研究中,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案例一个是英国开放大学的玛丽 珍 库里运用文化模型理论分析了一组写作课程的研究数据,数据来自美国一所社区大学的英语语言学习者。她针对美国写作课堂的文化模型提出一些方法,帮助教师增强对学生学习背景和目标的了解,降低潜在的失误率,从而更好地设计教学方案以满足学生的需求。另一个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旨在改变加勒比海地区课堂文化的项目。鉴于加勒比海地区的侵犯行为和反社会角色日益增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南加勒比海地区前代表兼科学技术顾问温斯罗普 威尔特博士于1997年在特立尼达和多巴哥试行了新的教师训练系统,培训教师培养学生以和平与非暴力为核心的文化意识。这些研究是不同国家的语言课堂研究者用组织文化来寻求针对特定问题的解决方案,而在中国只有企业或机构才会重视组织文化因素,课堂作为一种小型的、临时性的组织形式,几乎完全忽略了组织文化的形成与存在。作为一名大学英语教师,笔者对当前语言课堂在文化模式及建构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数据采集方式包括课堂观察、问卷调查和同事采访等。调查中发现的问题如下:部分学生缺乏集体意识、团体精神、课堂责任感;部分教师缺乏探索和培育积极课堂文化的意识;课堂功能单一;部分课堂成员关系松散疏离;考核过度重视结果而忽视过程等。笔者针对这些不足对英大学英语课堂基于学习团体的组织文化建构王捷东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南京210096119语课堂进行了改革实验,研究课堂文化对于学生认知能力和情感构建的影响,探讨如何在中国大学英语课堂上生成良好的课堂文化。一、实验研究调查显示,大多教师都赞成一个良好的语言课堂氛围应具备以下特征:令人安心、舒适,互相尊重,合作互助,了解他人的潜能和局限等。课堂管理者对此具有敏锐直觉,但未必会有意识地在课堂上对此进行培养。对优秀课堂的界定并没有统一标准,但令人意外的是,由一部分安静、听话和勤奋的学生组成的课堂在教师眼里并不等同于优秀的课堂,而学生们能在何种程度上作为一个集体互相合作才是判断课堂质量好与不好的依据。显然,教师普遍认为一个有着积极向上的集体感的课堂才是“好”的课堂,而任何缺少凝聚力的课堂都是不尽如人意的,即使这个课堂里都是成绩斐然的优秀生。培育具有良好组织文化的语言课堂,凝聚力是关键所在。凝聚力对于构建相互信任、共同合作和积极向上的课堂组织文化至关重要。实验基于此点对课堂组织模式和实践活动进行了设计。(一一)课堂组织模式课堂组织模式本研究依据社会心理学、管理学以及合作学习理论开展了对照实验项目。参加实验的是东南大学74名大学新生,来自土木、电气、经管等多个专业,他们被随机分成两个班,并随机抽取其中一个班作为实验对象。实验班与对照班的教学课时、课堂时长相同。实验班以小组为学习单位,教师对教与学的模式进行了革新,旨在对理想课堂文化模式进行建构。对照班未做分组,以常态授课模式进行课堂教学。实验进行了2个学期,每学期18周,每周2节课,每节课2个课时。两个班的课程教学内容均为英语阅读、口语、听力和写作。实验班级在教师和学生的协商下建立了6个固定小组,每组成员的英文水平各有高低,个人性格特点、男女生比例的均衡性也被考虑在内,原则上鼓励建立长期合作的固定小组,以便于组员彼此熟悉,共建合作能力,但小组成员也可根据需要进行调整。每个小组配备一名组织能力和沟通能力都较为出色的学生作为组长。异质性给小组带来的多元化特点既是一种优势,也成为一种挑战。由于知识水平、语言技能和学习经历的差异,小组一开展任务实践,可能就会出现各种不可避免的矛盾。如果组内产生了问题或矛盾,可召开小组会议来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必要时教师会被邀请出席,其作用是认真倾听,与小组共同寻求解决方案。课堂活动在传统理念中更多地被视为知识训练和积累过程,而不是运用知识的实践过程。在大多数的课程中,课堂活动顺序的范式是“演示实践生产”,即先演示结构,然后在教师引导下实践,最后完成口头或写作任务。当然还有很多不同的范式可供选择,例如基于技能或基于事件的写作方法。基于事件的写作方法运用现实生活中的事件作为语言练习的基础,为学生提供来自真实生活的学习动力,以及使用来自真实英文环境的语言素材的机会。实验课堂主要有四种互动模型:课堂集体活动、个人作业、双人活动和小组活动,其中小组活动和双人活动占据了较大比例。教师需充分了解每种互动类型的优势和缺陷,并善于综合各类活动特点来最大化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二二)实验课堂教学示范实验课堂教学示范通常教科书上一个单元的学习需要4个课时,班级会在新的单元开始时以小组为单位展示相关背景知识。这项任务给学生提供了一个独立搜索学习材料和获取目标信息的机会。小组会在展示任务成果的同时,进行角度多元的讨论,分享交流丰富的信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根据情况适当进行指导,以确保小组公开展示内容的有效性、生动性和趣味性。在出现以下情况时教师需进行干预:过于强势的学生一人占用太多时间、讨论出现冷场、展示中出现错误等。之后就进入课文学习阶段。因为要求学生课前进行有针对性的预习,所以教师在课堂上采用问答的方式来确保每个学生都有参与互动的机会。问题的答案不应只来自教师,而应由全体学生共同参与解答,同时应允许一个问题不止一个答案,这能极大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学生能在提出问题和积极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将所学知识付诸实践,锻炼了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这些都有利于形成积极活跃的课堂氛围。问答情况被记录在每个小组的学习报告里。到了实验的第二个学期,小组每次活动都会出现热烈讨论,带动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形成良性循环。学生养成了自己寻找答案或者向同学寻求帮助的学习习惯后,教师就可以腾出时间指导一些特别需要帮助的学生。在这两个课时的学习之后,教师会布置一篇与课文主题相关的作文,规定当堂完成,旨在培养学生的写作效率,同时发现并纠正学生的不良写作习惯。随后所有作文都会被收上来,再随机发给不同学生进行互评。作业互评要求做出详细注解和评论。在此之前,教师应当解释这么做的目的,以避免比较敏感的学生感到不快。作文互评能给学生提供关于评分标准的认识,并从其他同学的作文里学到新的东西。教学的最后环节是一个课时的泛读。泛读课通常会被认为是无聊和费时的。泛读课的传统模式是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读完一篇文章,然后教师对文章的难点进行讲解,学生往往由于不能够理解文章字面以外的意思而出错。因此,首先要明确泛读的目的在于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提升阅读效率。为泛读课程找到合适的阅读材料是第一步和关键。阅读材料应难易度相当、趣味性与知识性兼顾。其次,问题设计要能够巧妙地引导学生在文章中发现重要细节。学生在问题的辅助下掌握阅读技巧,比如按意群阅读、关注段首句、词义推断等。若干节泛读课程之后,许多学生在学习日记中记录了对泛读课程看法的改变,他们曾经的挫败感在逐渐消失,自信心在不断加强。120University Education每节课后有经验的老教师都会对课堂活动进行回顾,确认是否已经实现了原计划的目标,学生是否分享了有益的观点,或是否产生了误解。而教学笔记有助于教师及时调整上课的内容和节奏。(三三)测评工具测评工具评估是一个较宽泛的术语,指对学习者的学习进度进行监控或追踪的一般过程。测试是评估的一种类型,通常出现在一个教学阶段将要结束之时,用于检测学生的学习成果。实验课堂的评估不只有试卷这种传统的测试方式,还包括许多替代或补充的方式,比如自我测评、同学互评、任务表现评估、技能展示、教师课堂观察、访谈、学习日记等。同学互评是学生根据客观标准评估其他同学的表现,学生可以借此机会接触到不同的思维方式,提高自己对不同观点和视角的接受能力。有效的评估系统对于个人协作能力及团队凝聚力都大有裨益,多种评估方式相结合能够更加全面地反映学生学习效果,并有助于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为教学内容和方式提供方向。二、课程评估课程评估并不是教学过程的最后一步,而是贯穿整个学期的机制。除了最后的卷面测试和比照分析,每个学习阶段都可以通过问卷、调查、谈话等方式向学生征求意见,尽可能地挖掘对“隐性课程”的反馈。笔者在第一学期期末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旨在了解学生对课堂文化的看法和感受。这次问卷广泛调查了实验项目的利弊,实验班级与其他班级的差别,学生对当前课堂的满意程度、对学习活动的偏好,个人目标和所有成员都认可的集体目标等。笔者在第二学期又进行了一系列的问卷调查和采访,以了解学生在整个学年中观念的变化,并生成更加全面的课程评估结果。在此过程中,教师只需保持开放的心态即可。(一一)组织模式评估组织模式评估从师生访谈、邮件往来以及学习日记中可以看到,很多学生会习惯性地将以往的学习经历与现在的学习进行比较,因此不能忽视一个人过去的经历对现在的行为所产生的影响,新的文化模式在逐渐发展成熟的过程中也无法避免受旧有模式的一些负面干扰。教师在接手一个业已形成的课堂集体时,需要特别注意旧有的历史、规则和制度、主导人员关系等。教师单凭自己的力量还不足以帮助学生处理过去与现在的冲突,学生只有身处自己认同和熟悉的团队中,尤其是在具有良好合作氛围的小组中才会感到安全和自信。如果知道自己即使出错也不会受到嘲笑,学生就能更加自在地分享尚不确定的想法、尝试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