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
大兴
长安城
第六节 隋大兴唐长安城,(一)长安沿革(二)研究简史(三)布局特点(四)城市演变与重要遗迹的考古工作(五)长安城外主要遗迹与离宫(华清、九成、玉华、翠微),(一)沿革隋初以汉长安旧城为都,582年营建新都,设计师宇文恺等曾考察邺(南)城和北魏洛阳。新都在汉长安东南的龙首原。依宫-皇-郭城的顺序营建,面积84平方公里。大兴的含义。唐改名为长安,但城市布局结构基本无变化。904年朱全忠挟唐昭宗移都洛阳,拆毁宫室,材木筏运洛阳,长安遂成废墟。元代的奉元城建在唐长安的皇城上,明代又扩建了奉元城的东、北两面,同时在奉元城东北角建秦王府。,西汉长安,西安旧城,隋大兴唐长安城,咸阳,西安市南门与箭楼(西安城墙为明代建,部分在唐长安皇城墙上),(二)记载与研究简史韦述两京新记描述了开元年间长安城的情景,(北宋)宋敏求长安志,吕大防作石刻图,均凭据两京新记而作。清代王森文作汉唐都城图,徐松辑唐两京城坊考。年代以来,大规模的田野工作使长安城研究上新高度。搞清布局框架,摸索出演变的历史过程,遗迹复原使城市部分立体化。,清.王森文汉唐都城图之长安,主要参考文献,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唐长安大明宫,科学出版社,1959。,唐长安城郊隋唐墓,文物出版社1980。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发掘队,唐代长安城考古纪略,考古1961:11。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资料室,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1960年田野工作的主要收获,考古1960:1,214218。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工作队,唐长安城明德门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74:1,3339。,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唐城工作队,唐长安城西市遗址发掘,考古1961:5,248250。,唐青龙寺遗址踏查记略,考古1964:7,346348,354。,唐青龙寺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74:5,322327,321。,陕西唐大明宫含耀门遗址发掘记,考古1988:11,9981001。,唐长安青龙寺遗址,考古学报1989:2,231262。,,唐长安城安定坊发掘记,考古1989:4,319323。,唐长安西明寺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90:1,4555。,唐大明宫含元殿遗址19951996年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97:3,341406。,关于唐含元殿遗址发掘资料有关问题的说明,考古1998:2,9396。,陕西西安唐长安城圜丘遗址的发掘,考古2000:7,2947。,妹尾达彦,唐研究卷九,“北实南虚,东贵西富”,(三)布局及特点由外郭城、宫城、皇城组成,宫城、皇城位于郭城北部中央,宫城、皇城左右和皇城以南分布各坊,两市东西对称。整体规划整齐,布局严密,是中国里坊制封闭式城市的典范。,1、外郭城(罗城)长方形,9721(东西)*8615米,周长36公里余。城墙夯土版筑,仅城门处内外表面砌砖。墙宽一般为12米,外有城壕。郭城每面3门,除明德门外,均为3个门道。明德门的构造。,2、宫城中部为太极宫(隋大兴宫),是皇帝正衙,东部为太子东宫,西部为掖庭宫(宫女居处)。宫城南门承天门、皇城南门朱雀门、郭城南门明德门构成了唐长安城的中轴线。3、皇城(子城)北与宫城以横街相隔,朱雀门是正门。皇城内有“皆广百步”的街道12条,各街间设置中央衙署及其附属机构。,“千百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白居易,4、街道,郭城有南北向街道11、东西向14条,主干道多在100米以上,其中朱雀大街宽150米。各街道两侧有排水沟,植槐树、榆树。引水系统,从城南及东南引水,构成永安渠、清明渠和龙首渠为主的供水网络,解决宫廷、园林及居民的用水需求。(“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漕渠,黄渠,龙首渠,永安渠,清明渠,长安城水系:“八水五渠”,5、坊(隋称里)共110个(含芙蓉园内1坊),面积不一(边长500米1110米),四周筑坊墙,四面开门(朱雀大街两侧只开东西门),中设十字街,宽15米左右。坊内“巷”、“曲”相隔,形成16个(或12个)区块。安定坊的局部发掘(考古1989-4),揭露出保存完整的小十字街。坊的管理。坊制的破坏。(高宗时坊内设市,天宝以后临街开门的现象增多,唐末坊制规划基本失效了),“隔墙如隔山”(白居易诗),凶肆,李林甫宅,杨国忠宅,唐三彩窑址,白居易宅,妹尾达彦,唐研究卷九,“北实南虚,东贵西富”,隋唐长安坊内的结构,坊内的重要发现。a、青龙寺(考古1974-5),隋灵感寺,占新昌坊的四分之一,发现两座并列的院落,揭露塔、殿及回廊的基址。盛唐以后的密宗主要道场,对日本佛教影响深远。,b、西明寺,在延康坊(四分之一坊地,500250米),考古1990-1。局部发掘出了以庭院为单位的建筑群(殿址、回廊等),或可用来说明唐代寺院的布局。,唐代长安佛教寺院的等级与布局问题。宿白认为按照建筑面积可分为4-5等(从尽一坊之地,到十六分之一坊);认为从高宗时开始建浮图于别院,注重突出佛殿,印度风格的塔庙式寺院开始在中原消失,成为中国佛教寺院建筑布局的转折点。(文物2009年1期),隋唐长安城佛寺分布示意图,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登临出世界,磴道盘虚空。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岑参: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6、市。东市(都会)、西市(利人),均占两坊面积,平面长方形,四面有墙,井字四街将市分为9区,每区四面临街设店,每面开两门。已经发掘的店铺面阔49米(西市的发掘,考古1961/5)从遗物判断,有饮食、珠宝、铁器店铺、凶肆等。,由于社会稳定繁荣,东、西二市已经满足不了工商业迅速发展的需要,开始向两市附近的坊,与通往金光门,春明门的街道两旁蔓延。九世纪时,一些坊内甚至出现了夜市。唐会要街巷条:“诸坊市街曲,有侵于打墙,接檐造舍等,先处分,一切不许,并令拆毁如有犯者,科为敕罪,兼须重罚。”大和五年(831)七月,左右街巡使奏“向街开门,各逐便宜,无所拘限。因循既久,约勒甚难,或鼓未动及先开,或夜已深犹未闭,致使街司巡检人力难周。”,长安志崇仁坊条:“一街辐辏,遂倾两市,昼夜喧呼,灯火不绝,京中诸坊,莫之与比。”延寿坊也被“推为繁华之最”(洛阳杂编卷下)。,里坊规划和贸易市场因工商业实力上升而被突破,标志着城市机能的转变。原本以政治、军事功能为主的封闭式城市格局发生了动摇,工商业逐渐成为城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宋代长巷式布局的城市兴起奠定了基础。,(四)宫城与主要考古发现,太极宫大明宫兴庆宫太极宫建于隋初。隋称大兴宫,唐睿宗景云元年(710年),改称太极宫。宫实际上是太极宫、东宫、掖庭宫的总称,位于唐长安城中央的最北部。据考古实测并参考文献记载可知,宫城东西宽28303米,南北长14921米。是一东西长,南北短的长方形,现今绝大部分被叠压在西安城下。,634年太宗在原隋东北禁苑的龙首原上建夏宫永安宫,次年改为大明宫(一度称蓬莱宫)(唐长安大明宫,1959),高宗时期续修宫殿,逐渐形成宫殿群,武则天时期将朝会正衙迁至大明宫。大明宫南部呈长方形,北部呈南宽北窄的梯形。城墙东西宽1.5公里,南北长2.5公里,周长7.6公里,面积约3.2平方公里。其内发现宫殿址30余座,发掘的有含元殿(考古61/7,考古学报97/3)、麟德殿、清思殿、朝堂、翰林院,出土“含光殿及球场”碑等(考古1987/4),近年还发掘了太液池。社科院考古所等:唐大明宫遗址考古发现与研究,文物出版社,2007年。,http:/,据唐两京城坊考,唐长安大明宫1959,含元殿唐代大明宫的正殿,为“外朝”。殿基高于坡下15米,高3米多,东西长75.9米,南北宽42.3米,面阔11间,进深4间,殿外四周有宽约5米的“玉阶”三级,殿前有长达70余米的龙尾道至殿阶。殿前方左右分峙翔鸾(东)、栖凤(西)二阁,殿阁之间有回廊相连,成“凹”形。含元殿662年开始营建,翌年建成,886年毁于战火。是举行国家仪式、大典之处,所谓“千官望长安,万国拜含元”、“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就是描写含元殿大朝会的盛况。,大明宫含元殿,大明宫含元殿复原图,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宣政殿是大明宫中的第二大殿,位于含元殿后,紫宸殿前,为“中朝”中心。宣政殿是皇帝平日朝见群臣、听政及举行朔望册拜等大典的地方,也是皇帝常朝和百官办事的行政中心。殿基东西长约70米,南北宽40多米,四周有廊庑,围成宽约300余米的巨大殿庭。紫宸殿位于宣政殿以北95米处,为“内朝”,是大明宫的内衙正殿。皇帝日常之间的一般议事,多在此殿,故也称天子便殿。群臣在这里朝见皇帝,称为“入阁”。含元、宣政、紫宸组成的外朝、中朝、内朝格局多为后世的宫殿所效仿。基址破坏较为严重。,麟德殿位于太液池西侧高地上,是皇帝召见贵族亲信、接见外国使臣和举行盛大宴会的地方。实测殿址南北长130多米,东西宽70余米。建筑面积达12300平方米。殿下有二层台基,殿本身由前、中、后三殿聚合而成,故俗称“三殿”。三殿均面阔九间,前殿进深四间,中、后殿约进深五间,除中殿为二层的阁外,前后殿均为单层建筑,总面阔582米,总进深86米。在中殿左右有二方亭,亭北在后殿左右有二楼,称郁仪楼、结邻楼,都建在高7米以上的砖台上。自楼向南有架空的飞楼通向二亭,自二亭向内侧又各架飞楼通向中殿之上层,共同形成一组巨大的建筑群。在前殿东西侧有廊,至角矩折南行,东廊有会庆亭。史载在麟德殿大宴时,殿前和廊下可坐三千人,并表演百戏,还可在殿前击马球,故殿前极可能是开敞的广场。麟德殿是迄今所见唐代建筑中形体组合最复杂的大建筑群。,麟德殿复原图,唐章怀太子墓壁画,打马球图大明宫西侧210米的一处殿堂遗址中出土刻有“含光殿及球场等,大唐大和辛亥岁乙未日建”的碑石,表明这是831年所建的含光殿。,清思殿位于左银台门内西北,太和殿之南,为宫内起居便殿。清思殿的台基呈长方形,南北长28.8米,东西广33米。外围长廊,因为院落宽阔,所以又被称为清思院。,三清殿 至清(玉清)、上清、太清为三清,均为仙人所居之府。三清殿是宫内奉祀道教的建筑之一,所谓“人间天上,不老仙宫”。,位于大明宫西北角,台基面积超过3000平方米,是一平地筑起的高台建筑(高出当时地面14米),出土的琉璃板瓦筒瓦数量之多,在大明宫中绝无仅有。,大明宫三清殿复原效果图,朝堂为百官候朝之处,中书、门下两省官员朝见之前,分别集合于东西朝堂,由御史引导,依次序朝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