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_专题四 文言文阅读(十年高考).docx
下载文档

ID:3488632

大小:1.06MB

页数:137页

格式:DOCX

时间:2024-05-09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专题 文言文 阅读 十年 高考
北京曲一线图书策划有限公司 2024版《5年高考3年模拟》A版 板块三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四 文言文阅读 传 记 一、(2020课标全国Ⅰ,10—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19分)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嘉祐二年,试礼部。主司欧阳修惊喜,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洵卒,赠光禄丞。既除丧,还朝,以判官告院。安石创行新法,轼上书论其不便。新政日下,轼于其间,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徙知密州。司农行手实法,不时施行者以违制论。轼谓提举官曰:“违制之坐,若自朝廷,谁敢不从?今出于司农,是擅造律也。”提举官惊曰:“公姑徐之。”未几,朝廷知法害民,罢之。元祐元年,轼以七品服入侍延和,即赐银绯,迁中书舍人。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四年,积以论事,为当轴者所恨。轼恐不见容,请外,拜龙图阁学士、知杭州。既至杭,大旱,饥疫并作。轼请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复得赐度僧牒,易米以救饥者。明年春,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饣亶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轼曰:“杭,水陆之会,疫死比他处常多。”乃裒羡缗得二千,复发橐中黄金五十两,以作病坊,稍畜钱粮待之。徽宗立,更三大赦,遂提举玉局观,复朝奉郎。轼自元祐以来,未尝以岁课乞迁,故官止于此。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轼师父洵为文,既而得之于天。尝自谓:“作文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 B.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 C.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 D.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主司既可指主管某项事务的官员,又可特指科举的主试官,文中指后者。 B.殿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在殿廷举行,由丞相主持。 C.司农是官名,又称为大司农,主要掌管农桑、仓储、租税等相关事务。 D.当轴,指做官处在重要的位置;当轴者则指身居显赫职位的当权官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苏轼自幼聪颖,深受时贤赏识。母亲亲自为他授课,他往往能说出要点。欧阳修十分看重他,曾对梅圣俞表示,应当避开此人让他出人头地。 B.苏轼因势利导,利用新法便民。当时王安石创行新法,他上书论其不便;新政下达,他常常设法使这些法令有利于百姓,百姓生活得以安宁。 C.苏轼直面饥疫,解救受灾百姓。他在任职杭州时遭遇旱灾病疫,减免上供米三分之一纾缓灾情;同时又集贮钱粮、建造治病场所以防备疫病。 D.苏轼天赋异禀,为文得心应手。他从父习文,又极具才华,作文如行云流水,行止有度,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最终成为一代文宗。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饣亶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 (2)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 一、 1.答案 A 由“大雪苦寒”可知,“坐庭中”的“士”因“噤(寒冷而咬紧牙关或牙齿打战)”而不能说话,故“噤未能言”前后应该断开。由此排除B、C两项。从“轼尽奏逐之”可知,“每摧辱举子”的人是“内侍”,而不是苏轼,故“内侍”和“每摧辱举子”之间不能被断开,进而排除D项。 2.答案 B 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 3.答案 C 减免上供米的三分之一,是苏轼向朝廷的请求,不是苏轼减免的。 4.答案 (1)又减价出售常平米,制成许多稠粥、药剂,派人带着医生分街道治病,救活的人很多。 (2)他的文章博大深沉光辉灿烂,称雄百代,自有文章以来,也属少有。 解析 (1)关键词:粜,出售;挟,带领;坊,街巷。 (2)关键词:浑涵,博大深沉;雄视,称雄;鲜,少。 [参考译文]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母亲程氏亲自教他读书,听到古今的成败得失,(苏轼)总能说出其中的要害。嘉祐二年,参加礼部考试。主考官欧阳修惊喜,(苏轼)殿试考中乙科。后来写了名帖去拜见欧阳修,欧阳修对梅圣俞说:“我应当避让这个人,让他出人头地。”苏洵去世,(朝廷)追赠(苏洵)光禄丞之职。(苏轼)已经服丧期满,回到朝廷,(朝廷)任命他为判官告院。王安石建立和实行新法,苏轼上书议论新法不便利。(当)新的法令日益推行,苏轼在这中间,常常设法使这些法令有利于百姓,百姓得以安宁。(苏轼)被调任密州知州。司农寺实行手实法,不按时实行的官吏以违反诏令论罪。苏轼对提举官说:“违反诏令的罪过,如果出自朝廷,谁敢不服从?现在出于司农寺,这是擅自制定法令。”提举官惊慌地说:“您暂且慢慢推行手实法。”不久,朝廷知道手实法有害于百姓,取消了它。元祐元年,苏轼穿着七品官服进入延和殿侍奉皇帝,皇帝赏赐他用银装饰的红色六品官服,升任他为中书舍人。元祐三年,(苏轼)暂代礼部贡举。正逢大雪纷飞十分寒冷,士子们端坐庭中,噤冷得说不出话。苏轼放宽对他们的禁约,使他们能尽量发挥自己的才能。巡视考场的内侍们常侮辱应试士人,而且抓住士子文章中意义暧昧的个别词语,诬陷为罪状,苏轼上奏朝廷并把这些内侍官都赶走了。元祐四年,因积累一些议论政事的话,被当权的人所愤恨。苏轼担心不被他们所容忍,请求调到外地,担任龙图阁学士、杭州知州。(苏轼)到杭州后,遇上大旱,饥荒和瘟疫一起发生。苏轼向朝廷请求,减免本路上供米的三分之一,又得到皇上赏赐给予剃度僧人的牒文,用于换取米来救济饥饿的人。第二年春天,又减价出售常平米,制成许多稠粥、药剂,派人带着医生分街道治病,救活的人很多。苏轼说:“杭州是水陆交通的要地,得瘟疫而病死的人比别处常常要多些。”于是集中多余的公款二千缗钱,又拿出自己囊中的五十两黄金,建造治病场所,稍稍蓄积钱粮来防备瘟疫。徽宗继位,又经过三次大赦,(苏轼)于是提举玉局观,恢复为朝奉郎。苏轼自从元祐以来,从未因每年考绩要求升迁,所以官职仅止于此。建中靖国元年,(苏轼)在常州去世。苏轼学习他父亲苏洵写文章,后来得之于天资。自己曾经说:“写文章如行云流水,本无一定格式,但是常要在该说的地方就说,该停的地方就停。”虽然是嬉笑怒骂的话,也都可以写成文章,并且可以诵读。他的文章博大深沉光辉灿烂,称雄百代,自有文章以来,也属少有。 二、(2020课标全国Ⅱ,10—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19分) 王安中字履道,中山阳曲人。进士及第,历秘书省著作郎。政和间,天下争言瑞应,廷臣辄笺表贺,徽宗观所作,称为奇才。他日,特出制诏三题使具草,立就,上即草后批:“可中书舍人。”未几,自秘书少监除中书舍人,擢御史中丞。开封逻卒夜迹盗盗脱去民有惊出与卒遇缚以为盗民讼诸府不胜考掠之惨遂诬服安中廉知之按得冤状即出民抵吏罪时上方乡神仙之事,蔡京引方士王仔昔以妖术见,朝臣戚里寅缘关通。安中疏请自今招延山林道术之士,当责所属保任;并言京欺君僭上、蠹国害民数事。上悚然纳之。已而再疏京罪,上曰:“本欲即行卿章,以近天宁节,俟过此,当为卿罢京。”京伺知之,大惧,其子攸日夕侍禁中,泣拜恳祈。上为迁安中翰林学士,又迁承旨。宣和元年,拜尚书右丞;三年,为左丞。金人来归燕,谋帅臣,安中请行。王黼赞于上,授庆远军节度使、河北河东燕山府路宣抚使、知燕山府,辽降将郭药师同知府事。药师跋扈,府事皆专行,安中不能制,第曲意奉之,故药师愈骄。靖康初,言者论其缔合王黼、童贯及不几察郭药师叛命,罢为观文殿大学士、提举嵩山崇福宫;又责授朝议大夫、秘书少监、分司南京,随州居住;又贬单州团练副使,象州安置。高宗即位,内徙道州,寻放自便。绍兴初,复左中大夫。子辟章知泉州,迎安中往,未几卒,年五十九。安中为文丰润敏拔,尤工四六之制。徽宗尝宴睿谟殿,命安中赋诗百韵以纪其事。诗成,赏叹不已,令大书于殿屏,凡侍臣皆以副本赐之。其见重如此。 (节选自《宋史·王安中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开封逻卒夜迹盗/盗脱去/民有惊出与卒遇/缚以为盗/民讼诸府/不胜考掠之惨/遂诬服/安中廉知之/按得冤状/即出民/抵吏罪/ B.开封逻卒夜迹盗/盗脱去/民有惊出与卒遇/缚以为盗/民讼诸府不胜/考掠之惨/遂诬服/安中廉知之/按得冤状/即出民/抵吏罪/ C.开封逻卒夜迹盗/盗脱去/民有惊出与卒遇/缚以为盗/民讼诸府/不胜考掠之惨/遂诬服/安中廉知之/按得冤状/即出民抵吏罪/ D.开封逻卒夜迹盗/盗脱去/民有惊出与卒遇/缚以为盗/民讼诸府不胜/考掠之惨/遂诬服/安中廉知之/按得冤状/即出民抵吏罪/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方士,又称方术士,指中国古代好讲神仙方术、从事巫祝术数活动的人。 B.保任,意思是担保或担保者,文中特指因向朝廷推荐人才而负担保责任。 C.禁中,又称禁内,指皇室宗族所居之处,因所居宫室严禁随便进出得名。 D.四六之制,即骈文,因在发展中逐渐成为相对整齐的四六句式而有此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王安中进士出身,具有敏捷才思。他随众向朝廷表贺瑞应,徽宗称他为奇才,又出题专门考查,随即任命他为中书舍人,不久又擢升为御史中丞。 B.王安中弹劾蔡京,得到皇上采纳。蔡京投皇上所好,引荐道术之士,扰乱朝廷,他陈奏蔡京之罪,要求惩治,蔡京恐惧,其子蔡攸也哭请皇上宽恕。 C.王安中外放任职,仕途屡遭坎坷。金人前来归顺,他自请燕山府任职,与辽降将郭药师共事;靖康初,因此前的行事备受指责,仕途随之沉浮不定。 D.王安中诗文兼擅,受到皇上器重。他极有文采,为文厚实脱俗,曾受命赋诗百韵以纪盛宴,徽宗高度赞扬,下令书于大殿屏风,将副本赐给侍臣。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并言京欺君僭上、蠹国害民数事。上悚然纳之。 (2)药师跋扈,府事皆专行,安中不能制,第曲意奉之,故药师愈骄。 二、 1.答案 A “讼诸府”和“不胜考掠”的主语都是“民”,连续动作要断开。同时,“不胜”不是“没有胜利”之意,而是“禁受不住”之意。可排除B、D两项。由前文可以知道,王安中查访并了解了其中的冤情,便释放了被抓的百姓,并治州府官吏之罪,也就是说“即出民”和“抵吏罪”在分述两件事,中间应断开。排除C项。 2.答案 C 皇帝的住处称“禁中”。“皇室宗族所居之处”表述不严谨。 3.答案 C “金人前来归顺”错误,金人只是归还燕地。 4.答案 (1)同时上奏蔡京欺君犯上、祸国殃民等事。皇上惊恐,采纳了进言。 (2)药师蛮横暴戾,对府中事务独断独行,王安中无力控制,只是违心顺从他,所以药师更为骄横。 解析 (1)关键点:僭,越礼;蠹,蛀蚀,损害;悚然,惊恐的样子。 (2)关键点:专行,独断独行;制,控制;第,只是。 [参考译文] 王安中,字履道,中山阳曲人。考中进士,历任秘书省著作郎。政和年间,天下人争相传言会降下祥瑞,朝廷中的大臣就写奏表祝贺,徽宗看了王安中的奏表,称赞(他)是奇才。有一天,徽宗特意下令出了三个题目让他草拟,他马上就写完了,皇上(看后)就在草稿后批阅道:“(他)适合担任中书舍人。”不久,(他)便从秘书少监被任命为中书舍人,后又被提拔为御史中丞。开封的巡逻士兵夜里追查盗贼,盗贼逃脱离去,有受到惊吓跑出来的百姓(恰巧)和士兵相遇,就被当成盗贼抓起来。(被抓的)百姓向州府申诉,然而,受不了残酷的拷打,于是承认了被捏造的罪名。王安中查访得知了这件事,仔细考察后,了解了其中的冤情,便释放了(被抓的)百姓,治州府官吏之罪。当时皇上正向往神仙之事(信奉道教),蔡京引荐方士王仔昔以所谓的妖术朝见皇上,朝臣外戚都攀附他,并与他勾结。王安中向皇上上疏进言,请求从现在开始招纳和延请隐居山林的有道术的道士,应当责令引荐人担保、负责;同时上奏蔡京欺君犯上、祸国殃民等事。皇上惊恐,采纳了进言。(王安中)不久又上疏陈述蔡京的罪行,皇上说:“我本来就想施行你的建议,(只是)因为天宁节快到了,等过了这段时间,(我)会为你罢免蔡京的官职。”蔡京探知了这件事,非常害怕,他儿子蔡攸日夜守在宫中,流着泪,恳请皇上开恩。皇上因此升迁王安中为翰林学士,又升任为承旨。宣和元年,王安中被任命为尚书右丞;宣和三年,又被任命为尚书左丞。金人来归还燕地,朝廷商量选派一个帅臣(去守卫燕地),王安中请求前去。王黼在皇上面前极力称赞他,于是皇上授予王安中庆远军节度使、河北河东燕山府路宣抚使、燕山府知府等官职,王安中与辽国投降的将领郭药师共同主持府事。药师蛮横暴戾,对府中事务独断独行,王安中无力控制,只是违心顺从他,所以药师更为骄横。靖康初年,谏官们上奏他与王黼、童贯结党,而且没能察觉郭药师叛变一事,于是王安中被罢免为观文殿大学士、提举嵩山崇福宫;又受责罚,授予朝议大夫、秘书少监、分司南京,居住在随州;继而被贬为单州团练副使,安置在象州。高宗即位后,往内迁官至道州,不久让他闲居。绍兴初年,官复左中大夫。他的儿子王辟章任泉州知州,迎他去泉州居住,不久王安中去世,时年五十九岁。王安中的文章丰润敏拔,特别擅长以四六句为主的骈文。徽宗曾经在睿谟殿设宴,命令王安中赋百韵诗来记载这件事情。诗写成以后,徽宗赞赏不已,并且用大字把这些诗书写在睿谟殿的屏风上,并把副本赐给全部侍臣。他就是如此受到器重。 三、(2020课标全国Ⅲ,10—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19分) 彪之字叔武。年二十,须鬓皓白,时人谓之王白须。初除佐著作郎、东海王文学。从伯导谓曰:“选官欲以汝为尚书郎,汝幸可作诸王佐邪!”彪之曰:“位之多少既不足计,自当任之于时。至于超迁,是所不愿。”遂为郎。累迁御史中丞、侍中、廷尉。时永嘉太守谢毅,赦后杀郡人周矫,矫从兄球诣州诉冤。扬州刺史殷浩遣从事收毅,付廷尉。彪之以球为狱主,身无王爵,非廷尉所料,不肯受,与州相反复。穆帝发诏令受之。彪之又上疏执据,时人比之张释之。时当南郊,简文帝为抚军,执政,访彪之应有赦不。答曰中兴以来郊祀往往有赦愚意尝谓非宜何者黎庶不达其意将谓郊祀必赦至此时凶愚之辈复生心于侥幸矣遂从之永和末,多疾疫。旧制,朝臣家有时疾,染易三人以上者,身虽无病,百日不得入宫。至是,百官多列家疾,不入。彪之又言:“疾疫之年,家无不染。若以之不复入宫,则直侍顿阙,王者宫省空矣。”朝廷从之。及简文崩,群臣疑惑,未敢立嗣。或云,宜当须大司马处分。彪之正色曰:“君崩,太子代立,大司马何容得异!若先面咨,必反为所责矣。”于是朝议乃定。及孝武帝即位,太皇太后令以帝冲幼,令温依周公居摄故事。事已施行,彪之曰:“此异常大事,大司马必当固让,使万机停滞,稽废山陵,未敢奉令。谨具封还内,请停。”事遂不行。加光禄大夫、仪同三司,未拜。疾笃,帝遣黄门侍郎问所苦,赐钱三十万以营医药。太元二年卒,年七十三。即以光禄为赠,谥曰简。 (节选自《晋书·王彪之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答曰/中兴以来/郊祀往往有赦/愚意尝谓非宜/何者/黎庶不达/其意将谓郊祀必赦/至此时/凶愚之辈复生心于侥幸矣/遂从之/ B.答曰/中兴以来/郊祀往往有赦/愚意尝谓非宜/何者/黎庶不达其意/将谓郊祀必赦/至此时/凶愚之辈复生心于侥幸矣/遂从之/ C.答曰/中兴以来/郊祀往往有赦/愚意尝谓非宜何者/黎庶不达/其意将谓郊祀必赦/至此时/凶愚之辈复生心于侥幸矣/遂从之/ D.答曰/中兴以来/郊祀往往有赦/愚意尝谓非宜何者/黎庶不达其意/将谓郊祀必赦/至此时/凶愚之辈复生心于侥幸矣/遂从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太守是郡一级的最高行政长官,主要掌管民政、司法、军事、科举等事务。 B.立嗣可指无子而以同宗之子承继,又可指确立王位继承人,文中则指后者。 C.周公是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曾辅佐周武王讨伐商纣王最终夺取天下。 D.居摄是指古代帝王因年幼不能亲政,大臣代居其位来处理政务的一种制度。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彪之出仕之始,不愿超迁任职。他的堂伯父王导对他说,选官要任他为尚书郎,他却认为地位高低不值得计较,越级提拔是自己不愿意的事。 B.彪之坚持己见,不肯接受人犯。殷浩将谢毅交付廷尉候审,他以此非廷尉职责为由,虽有皇上命令,依然据理拒收,时人将他比作张释之。 C.彪之讲究实效,维护朝廷秩序。永和末年流行传染病,他见各类官员借口家中有人患病,不愿到任办公,指出这样做的危害,朝政因此恢复。 D.彪之言辞机敏,反对权臣听政。简文帝去世,讨论身后事时有人提出等候大司马处置,他抢先表示由太子代立,若先面咨大司马将被他斥责。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朝臣家有时疾,染易三人以上者,身虽无病,百日不得入宫。 (2)疾笃,帝遣黄门侍郎问所苦,赐钱三十万以营医药。 三、 1.答案 B “愚意尝谓非宜何者……”,王彪之首先表示反对,然后说明原因,故“何者”前后要断开,排除C、D两项;“黎庶不达其意”结构完整,其后应断开,排除A项。 2.答案 A 军事和科举并不是太守所掌管的事务。 3.答案 C 原文是“百官多列家疾”,并没有说以“家疾”为“借口”。 4.答案 (1)朝臣家中有人得流行病,如果三人以上染病,即使本人未病,百日之内也不准入宫。 (2)病重,皇帝派黄门侍郎探问病痛,赐钱三十万给他治病买药。 解析 (1)关键点:“时疾”,流行病;“染易”,染病;“虽”,即使。 (2)关键点:“疾笃”,病重;“问所苦”,探问病痛;“营医药”,治病买药。   [参考译文] 王彪之字叔武。二十岁时,胡须鬓角都白了,当时的人称他为“王白须”。最初担任佐著作郎、东海王文学。堂伯父王导对他说:“选官想要任命你为尚书郎,你有幸可以担任诸王公的辅官了!”王彪之说:“职位的高低本来就不值得计较,只要是在合宜的时世任职。至于超格提拔,这并不是我的愿望。”于是为郎官。多次升迁,担任御史中丞、侍中、廷尉。当时永嘉太守谢毅,在皇帝大赦后杀了郡中人周矫,周矫的堂兄周球到州郡中申诉冤情。扬州刺史殷浩派遣从事拘捕谢毅,交付给廷尉审理。王彪之认为周球是讼案的当事人,(周球)并没有官禄与爵位,不应该归廷尉来审理,便不肯受理此案,与州里相互推诿。穆帝下诏书命令王彪之受理此案。王彪之又上疏据理力争,当时的人们把王彪之比作张释之。这时恰逢皇帝要在南郊祭天,简文帝当时担任抚军,执掌国政,向王彪之询问是否应该大赦。王彪之回答说:“自从中兴以来,郊祀常有大赦,愚臣认为不合宜。为什么呢?(因为)老百姓不明白郊祀时大赦天下的真正用意,还会认为每逢郊祀必有大赦,到这个时候,凶恶愚蠢之人又要产生侥幸心理了。”(简文帝)就听从了王彪之的意见。永和末年,常流行瘟疫。按照旧的制度,朝臣家中有人得流行病,如果三人以上染病,即使本人未病,百日之内也不准入宫。到这时候,百官中很多人都称家中有瘟疫,不入朝。王彪之又上言说:“瘟疫流行的时候,没有哪家不染病的。如果因此不再入宫,那么值班侍卫都将缺乏,君主的宫殿就要空了。”朝廷听从了他的意见。到简文帝去世时,群臣疑惑,不敢立太子为帝。有人说,应该等大司马来处置。王彪之严肃地说:“君主驾崩,应当太子代立,大司马又怎敢有异议!如果先当面询问,一定反为他所指责。”于是朝议决定(立太子为帝)。等到孝武帝即位,太皇太后因皇帝年幼,令桓温依照周公的旧例摄政。事情已经施行了,王彪之说:“这是非同寻常的大事,大司马一定会坚决辞让,使国家大事停顿,荒废先皇遗业,不敢奉命。谨慎地封好成令送还宫内,请求不要这样做。”这事就没有实施。加光禄大夫、仪同三司,还没有正式任命。(王彪之)病重,皇帝派黄门侍郎探问病痛,赐钱三十万给他治病买药。太元二年去世,享年七十三岁。就以光禄大夫追赠,谥号为简。 四、(2019课标全国Ⅰ,10—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19分) 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乃征为廷尉。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贾生既辞往行,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为长沙王太傅三年。后岁余,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釐,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文帝复封淮南厉王子四人皆为列侯。贾生谏,以为患之兴自此起矣。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文帝不听。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 (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B.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C.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D.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诸子百家是先秦至汉初学术派别的总称,其中又以道、法、农三家影响最深远。 B.诏令作为古代的文体名称,是以皇帝的名义所发布的各种命令、文告的总称。 C.礼乐指礼制和音乐,古代帝王常常用兴礼乐作为手段,以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 D.就国,是指受到君主分封并获得领地后,受封者前往领地居住并进行统治管理。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贾谊初入仕途,展现非凡才能。他受到廷尉推荐而入仕,当时年仅二十余岁,却让诸生自觉不如,不久得到文帝越级提拔,一年之间就当上太中大夫。 B.贾谊热心政事,遭到权要忌恨。他认为汉朝建立二十余年,政通人和,应当全盘改变秦朝法令,因此触及权贵利益,受到诋毁,文帝后来也疏远了他。 C.贾谊答复询问,重新得到重用。文帝询问鬼神之事,对贾谊的回答很满意,于是任命他为自己钟爱的小儿子梁怀王的太傅,又表示自己也比不上贾谊。 D.贾谊劝止封侯,文帝未予采纳。文帝封淮南厉王四个儿子为侯,贾谊认为祸患将自此兴起;数年之后,梁怀王堕马死,贾谊觉得未能尽责,悲泣而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 (2)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 四、 1.答案 C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相关知识,重点考查理解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的能力,体现把握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的学科素养,培养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 A项,“吴廷尉”作“为河南守”的主语,排除。B项,“门下”作“召置”的宾语,排除。D项,“于郡中”是“闻”的后置状语,排除。 2.答案 A 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涉及典籍、古代文体、礼乐、封爵等古代文化知识,体现文化传承与理解的学科素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A项,“以道、法、农三家影响最深远”错,应该是“以道、法、儒三家影响最深远”。 3.答案 C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文言阅读材料内容要点的能力,体现养成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与鉴赏品位的学科素养,培养拓展文化视野、增强文化自觉的价值观念。 C项,情节顺序错误,文帝任命贾谊做梁怀王的太傅这一情节在文帝“表示”“自己也比不上贾谊”之后。 4.答案 (1)于是说贾谊坏话道:“洛阳之人,年轻学浅,一味想独揽权力,使事情变得复杂混乱。” (2)贾生屡次上奏,说诸侯封地有的接连数郡,不合古代制度,可以逐渐削减其封地。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词句的相关知识,着重考查文言文的翻译能力,体现语言建构与运用的学科素养,弘扬中华文化的价值观念。 (1)“短”,说人的坏话。“擅权”,独揽大权。“纷乱”,扰乱、搅乱。 (2)“或”,有的。“制”,制度、规章。“稍”,逐渐。 [参考译文] 贾生名谊,是洛阳人。十八岁时,因为博通诗书会写文章而在郡中闻名。吴廷尉做河南太守时,听说他才能优异,就召请他到自己的门下,非常宠幸喜爱(他)。孝文皇帝刚刚即位时,听说河南太守吴公的政绩是天下第一,以前还和李斯是同乡,并曾经向李斯学习,就调任他做廷尉。廷尉于是(向文帝推荐贾生,)说贾生年纪很轻,但对诸子百家的典籍非常精通。孝文帝征召贾生为博士。当时贾生二十多岁,是博士中最年轻的。每当诏令交下来讨论时,各位老先生都不能说什么,贾生却一一对答,每个人都感到他说出了他们想说的话。博士们于是认为(自己的)才能比不上贾生。孝文帝很喜欢他,越级提拔,一年之内贾生就做到了太中大夫。贾生认为从汉朝建立到孝文帝有二十多年了,天下和平融洽,就应该改定历法,改变车马服饰的颜色,制定法令制度,确立官职名称,振兴礼乐,于是详细起草准备上述各项仪式法度的草案,色彩崇尚黄色,官印字数采用五,确定官职名称,全都改变了秦朝的旧制。孝文帝刚刚即位,谦虚礼让,没来得及实行。各项法令修改审定,让列侯都住到自己的封国去,这些主张都是由贾生提出来的。因此天子提议想让贾生任公卿的职位。绛、灌、东阳侯、冯敬等人都忌恨他,于是说贾谊坏话道:“洛阳之人,年轻学浅,一味想独揽大权,使事情变得复杂混乱。”因此天子后来也疏远了他,不采用他的建议,便让贾生做长沙王太傅。贾生已经辞别京城前往长沙,等到渡过湘江时,写了一篇赋来悼念屈原。任长沙王太傅三年。一年多以后,贾生被皇帝召见。孝文帝正在接受神的赐福,坐在宣室里接见贾生。孝文帝因为对鬼神的事有所感触,就向贾生询问鬼神的原本。贾生因此详细说明了这里面的道理。一直谈到深夜,孝文帝(听得入神),在座席上不知不觉移近了贾生。接见之后,文帝说:“我很久没有见到贾生了,自以为超过了他,现在才知道还是不如他。”过了不久,任命贾生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是孝文帝的小儿子,很受宠爱,又喜欢读书,所以(孝文帝)让贾生做他的老师。孝文帝又封淮南厉王的四个儿子为列侯。贾生进谏,认为国家的祸患从此兴起了。贾生屡次上奏,说诸侯封地有的接连数郡,不合古代制度,可以逐渐削减其封地。文帝没有听从。过了几年,怀王骑马,从马上掉下来摔死了,没有后代。贾生感伤自己做太傅不称职,哭了一年多,也死了。 五、(2019课标全国Ⅱ,10—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19分) 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鞅少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座。公叔座知其贤,未及进。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公叔既死,鞅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将修缪公之业,东复侵地,乃遂西入秦,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公与语,数日不厌。景监曰:“子何以中吾君?吾君之欢甚也。”鞅曰:“吾以强国之术说君,君大说之耳。”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卫鞅曰:“疑行无名,疑事无功。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孝公曰:“善。”“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于是以鞅为大良造。居五年,秦人富强。孝公使卫鞅将而伐魏。卫鞅伏甲士而袭虏魏公子卬,因攻其军,尽破之以归秦。魏惠王兵数破于齐秦,国内空,日以削,恐,乃使使割河西之地献于秦以和。而魏遂去安邑,徙都大梁。惠王曰:“寡人恨不用公叔座之言也。”卫鞅既破魏还,秦封之於、商十五邑,号为商君。 (节选自《史记·商君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B.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C.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D.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缪公即秦穆公,春秋时秦国国君,在位期间任用贤臣,使国力趋强,称霸西戎。 B.汤武即商汤与孙武的并称,他们二人均以善于用人用计、战功赫赫留名于青史。 C.变法是指对国家的法令制度作出重大变革,商鞅变法为秦国富强奠定了基础。 D.黥是古代的一种刑罚,在犯人脸上刺上记号或文字并涂上墨,在刑罚之中较轻。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商鞅投奔秦国,受到孝公赏识。他本是卫国公子,恰遇秦孝公招揽贤才,于是通过景监见到孝公,说之以强国之术,孝公与他交谈,数日不觉厌烦。 B.商鞅旁征博引,说服孝公变法。他初步站稳脚跟后,又借历史兴亡来证明改革的必要,劝说孝公变法,最终孝公赐予他官职,又下达了变法的命令。 C.商鞅厉行法治,秦国太平富强。他铁面无私,不徇私情,无论何人犯法均施以刑罚,国人受此震慑,全都遵守法令,治安状况改善,民众家给人足。 D.魏国被迫迁都,惠王深表懊悔。魏国战事失利,无奈割让河西之地献给秦国以求和,并迁都至大梁,惠王感慨说,遗憾的是没有听从公叔座的劝告。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2)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 五、 1.答案 B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相关知识,重点考查理解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的能力,体现在探究中理解、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的基本规律的学科素养,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化的热爱。 A项,“奇才”作“有”的宾语,二者之间不可断开。C项,“不听用鞅”结构完整,意思是“不能任用商鞅”,中间不可断开。D项,“举国”修饰“听之”,二者之间不可断开。 2.答案 B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体现文化传承与理解的学科素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B项,“汤武即商汤与孙武的并称”错。历史上的孙武不是“王”,文中说“汤武不循古而王”,是指汤武不守古法,却统一了天下,由此可知“汤”指商汤,“武”指周武王。 3.答案 C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体现养成健康情趣与鉴赏品位的学科素养,培养拓展文化视野、增强文化自觉的价值观念。 C项,“无论何人犯法均施以刑罚”错。文中说太子犯法,“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 4.答案 (1)圣人如果可以使国家强盛,不必效法陈规;如果可以使百姓获利,不必遵守旧制。 (2)法令在民间实行一年,秦人到国都诉说新法不便利的数以千计。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词句的相关知识,着重考查文言文的翻译能力,体现语言建构与运用的学科素养,增进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审美体验。 (1)强国:使国家强盛。故:旧的事物,这里指陈规。利民:使百姓获利。 (2)民(第一个):民间。之(第一个):往,到。初令:新法。 [参考译文] 商君是卫君妾所生的儿子,名鞅,姓公孙,他的祖先本来姓姬。商鞅年轻时喜欢刑名之学,侍奉魏国相国公叔座。公叔座了解他的才能,还没来得及向魏王推荐。适逢公叔座病了,魏惠王亲自去探病。公叔座说:“公孙鞅年纪虽轻,但有特殊的才能,希望大王能把国家大事全交给他。大王如果不能任用他,就一定要杀掉他,不要让他走出国境。”公叔座死后,商鞅听说秦孝公下令在全国求贤,想要重整穆公霸业,向东收复失地,就向西入秦,通过秦孝公的宠臣景监求见孝公。孝公与商鞅交谈,谈了几天仍不知疲倦。景监问商鞅:“你用什么打动了我们的国君?我们的国君特别高兴!”商鞅说:“我用富国强兵的方法向他进言,他就格外高兴。”孝公任用商鞅后,商鞅想变法,孝公担心秦人议论自己。商鞅说:“行动上犹豫,搞不成名堂;事业上犹豫,建不成功绩。圣人如果可以使国家强盛,不必效法陈规;如果可以使百姓获利,不必遵守旧制。”孝公说:“好。”“治理国家的方法不止一种,有利于国家的事情就不必依照古法。所以汤武不守古法,却统一了天下;桀纣不变旧礼,却遭到了灭亡。反对古法的人不能非难,遵循古礼的人不值得称赞。”孝公说:“好。”任商鞅为左庶长,最终制定了变法的命令。法令在民间实行一年,秦人到国都诉说新法不便利的数以千计。正在这时,太子触犯了新法。商鞅说:“新法不能通行,是由于上面的人先犯法。”将依法惩办太子。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不能施刑,就处罚了首傅公子虔,右傅公孙贾被处以墨刑。第二天,秦人都守法了。新法实行了十年,秦人非常满意,路不拾遗,深山里也没有盗贼,家家富足,人人饱暖。百姓勇于为国作战,不敢私斗,乡镇安定。于是任命商鞅为大良造。过了五年,秦国富强。孝公派商鞅率兵攻打魏国。商鞅埋伏的士兵突然袭击,俘虏魏公子卬,并乘势攻打魏军,大胜回国。魏惠王屡次被齐、秦打败,国内空虚,势力渐衰,恐慌起来,于是派人说割河西地区给秦以求和。魏国于是从安邑迁都到大梁。魏王说:“我后悔没采纳公叔座的意见啊。”商鞅破魏返秦,秦王把於、商等十五邑封给他,他被称为商君。 六、(2019课标全国Ⅲ,10—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19分) 吴起者,卫人也,事鲁君。齐人攻鲁,将而攻齐,大破之。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吴起于是闻魏文侯贤,欲事之。魏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与士卒分劳苦。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卒母闻而哭之,曰:“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旋踵,遂死于敌。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文侯以吴起善用兵,廉平,尽能得士心,乃以为西河守,以拒秦、韩。魏文侯既卒,起事其子武侯。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而谓吴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起对曰:“昔殷纣之国,左孟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杀之。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武侯曰:“善。”吴起为西河守,甚有声名。魏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