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文化要略填空名解简答-1.doc
下载文档

ID:3488563

大小:1.30MB

页数:177页

格式:DOC

时间:2024-05-09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中国文化 要略 填空 名解简答
第一章 简论 一、填空 1.《周易·贲》:“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意思是:统治者通过观察天象,可以了解时序的变化;通过观察人类社会的各种现象,可以用教育感化的手段来治理天下。 2.汉代刘向《说苑·指武》:“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晋人也说:“文化内辑,武功外悠。”这里的“文化”指与国家的军事手段(即武功)相对立的一个概念,即国家的文教治理手段。 3.中国古代的“文化”概念,指的是狭义的精神层面的东西,即人类社会的文化主要是指文学艺术和礼仪风俗等属于上层建筑的那些东西。 4.西方的“文化”一词,来源于拉丁文Cultura,意思是耕种、居住、练习、注意等。法文的Cultura也是栽培、种植之意,但又引申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和品德的培养。这就包含了从人的物质生产到精神生产两个领域,比中国古代“文化”的含义宽泛。 5.1871年,英国文化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给“文化”下的定义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6.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将“文化”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指在历史上的一定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基础上发生和发展的社会精神生活形式的总和。 7.文化的核心是人。一般把文化分为四个层次:物态文化层,指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实在的事物,如人们的衣食住行等;制度文化层,指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规范自身行为和调节相互关系的准则;行为文化层,指人在长期社会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和风俗,它是一种社会的、集体的行为,不是个人的随心所欲;心态文化层,指人们的社会心理和社会的意识形态,包括人们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文学艺术作品。心态文化层是文化的核心部分,也是文化的精华部分。 8.英国科学家罗伯特·坦普尔在著名科学家李约瑟的指导下,于1986年出版了《中国——发现和发明的国度》。 9.台湾柏杨著有《丑陋的中国人》。 10.中国文化的外在特点有统一性、连续性、包容性、多样性。中国文化的内在特点有冯友兰的“哲学特性说”、任继愈的“宗教特性说”、李泽厚的“美学特性说”、梁漱溟的“伦理特性说”。 二、名词解释 1.宗教特性说:是任继愈先生关于中国文化内在特点的看法。他认为,中国文化是儒释道三教合一,儒学以及后来的宋明理学在实质上都是宗教。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思潮构成了唐宋以后直到鸦片战争前后近千年的宗教史和思想史。 2.哲学特性说:是冯友兰先生关于中国文化内在特点的看法。他认为,中国文化具有以儒学为主导因素的哲学特性,儒学提供了丰富的人生智慧,凝结成中华民族特有的心理素质,塑造了中国传统农民和知识分子的特殊性格。 3.美学特性说:是李泽厚先生关于中国文化内在特点的看法。他认为,中国文化的传统是社会政治哲学始终占主导地位,并且同兵、农、医、艺四大实用文化联系密切,它的哲学追求是美感和乐感,而不是苦感和罪感。 4.伦理特性说:是梁漱溟先生关于中国文化内在特点的看法。他认为,中国文化以人伦关系为基本,讲究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君贤臣忠等等,追求群体互助,同西方世界的“个人本位”和“自我重心”很不相同。 三、问答 1.简述近几年关于中国文化特征的新概括。 一、中国文化突出人文主义精神,不象西方文化那样依附于神学独断。中国虽然也有宗教,但并没有渗透到日常生活的各个 方面。相反,在中国人的生活里,宗教道德观念才是维系整个社会的根本纽带。长期以后,中国人的行为准则并不是遵循某个神的意思,而是要合乎儒家所提倡的道德规范。在中国人的观念里有所谓“天”的概念,历代帝王也有祭天的仪式,但就其实质来看,这里的“天“不过是自然而已。人们通常所说的”天道“,实际上也指的是人类社会的道德秩序。 二、中国文化注重和谐与中庸,不象西方文化那样讲求分别与对抗,而是主张“天下百虑而一致,殊途而同归”(《易经·系 辞下》),提倡在主导思想的规范下,不同派别、不同类型、不同民族之间的思想文化的相互渗透,兼容并包,多样统一。中国传统哲学所讲的“和而不同”,就是讲各种不同质的事物和谐的融合在一起,才能产生出新的事物。中国古代的“中庸之道”,被认为是“天下之大本”、“天下之达道”,如果宇宙万物和人类社会不偏不倚,各安其位,就能够达到“和“的最佳状态,也就是人生和社会的最佳境界。 三、中国文化富于安土乐天的情趣,不象西方文化那样追求冒险与刺激。中国古代一直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自然经济社会,人们爱土、敬土、安土,把土地当作自己的生命与依靠,因此,人们起居有定,耕作有时,总是祈求天下太平,丰衣足食,在战乱的时候便幻想有一个“桃花源”。由安土乐天的心理而产生了一种浓厚的乡土情谊,凡是那些离乡背井的人,一个个都要思乡、怀旧、寻根、问祖,这同西方文化确实大不相同。 2.简述当代哲学家张岱年中国文化“综合创新”的观点。 一、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文化优秀传统的综合,即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对中国文化传统进行分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以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为指导,揭示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 二、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与近代西方文化的先进成就的综合,即批判继承两种文化中值得继承的东西。 三、就中国本身的文化传统而言,还要注意儒、墨、道、法四家的综合,即儒家以和为贵的思想,道家的批判精神,墨家重视自然科学与形式逻辑的学风,法家以法治国与肯定“力”的作用的观点。 第二章 地理状况 一、填空 1.中国文化所处的地域环境有三个特点,第一是内陆辽阔,空间巨大,为民族的生存、发展与创造,提供了回旋的舞台,是造成中国文化亘古独立、长生不灭的根本原因,也是中国文化带有封闭保守特点的环境因素;第二是地形复杂,气候多样,为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多元特点提供了有利的发展条件;第三是山河壮丽,景色秀美,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及审美趣味产生了深刻影响。 2.我国“四大高原”是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云贵高原。青藏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黄河、长江、澜沧江都发源于此。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和四川盆地号称“四大盆地”。“四大平原”指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和珠江三角洲平原。 3.黄河是中国的第二大河,全长5464公里,发源地在巴颜喀拉山下的卡日曲,河流从这里开始,将冰雪的融水和雨水汇入两个高原湖泊:扎陵湖和鄂陵湖,然后流于青藏高原之上,至兰州展开一弯弓状,穿过秦晋两省的黄土高原,出孟津入平原,汇入大海。 4.黄河中游的新石器文化区以关中、晋南、豫西地区为中心,西至渭水上游陕甘接壤地带,北至长城一线,南达汝水、颍水中上游。黄河下游的新石器文化区则以泰山为中心,南至淮河以北,东至渤海,北达旅大地区。 5.长江是我国最长的河流,发源于青海省唐古拉山主峰各拉丹东山西南侧,全长六千三百多公里,流经青海、西藏、四川、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等十一个省、市、自治区,流域面积达一百八十余万平方公里。 6.在长江流域发现的新旧时代的文化遗址仅次于黄河流域地区,且主要集中在川滇地带、汉水中游和苏皖平原。长江下游以太湖平原为中心,长江中游则以江汉平原为中心。 7.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是位于江西省北部的鄱阳湖。世界上最高的淡水湖是西藏玛旁雍错湖,海拔4588米。 8.我国陆地面积为960万平方公里,最东端位于黑龙江与乌苏里江的交汇口,向西一直伸入亚洲大陆的腹地,东西时差达四个多小时;最南端位于南海中的增母暗沙,最北止于东北漠河县的黑龙江江心,南北纵长5500公里。 9.《禹贡》: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 10.元灭南宋,统一中国,建立了沿袭至今的省制,其中新设立岭北(蒙古)、辽阳(东北)、甘肃、云南四行省。西藏在元代正式划入中国的版图。 11.明代除设置13布政使司管辖山东、山西、河南、陕西、湖广、四川、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广西、云南、贵州,还设立奴儿干都司来管理整个黑龙江流域和乌苏里江流域。 12.秦汉到隋代,大体实行“郡县制”。汉袭秦制,但郡国并存。汉武帝为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于元封五年将全国的郡国分为十三刺史部(也称十三州),是中国行政区划史上设“州”的开端,十三州即凉州、并州、冀州、幽州、兖州、青州、徐州、豫州、益州、荆州、扬州、交州、朔方。这十三刺史部州属于监察性质,还不是行政区域。东汉末年形成州、郡、县三级政区。隋朝建立后,逐步改成郡(州)县二级制。 13.唐宋到辽金主要实行“道路制”。唐代设有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唐贞观时将全国分为关内、陇右、河东、河北、河南、山南、剑南、淮南、江南、岭南十道,开元二十一年由十道增为十五道,形成道、州、县三级制,并确立了府制。北宋改“道”为“路”,一个路常常分属几个机构管辖,既有监察的性质,又有行政的功能。路以下为府、州、军、监和县。“军”是有军队戍守的政区,“监”是管理矿产、畜牧的政区。军监有的与府州同级,隶属于路;有的与县同级,隶属于府州。 14.元明清三代基本实行“行省制”。元代初年,以中书省为中央政府,直辖京师附近地区,如山西、河北等地,然后将其他地区分为十个行中书省,即岭北、辽阳、河南、陕西、四川、甘肃、云南、江浙、江西、湖广,简称“行省”。行省之下,设置道、路、州(府)、县。明朝改称“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并将元代的军政合一改为只管民政。明代直辖北京和南京,有山东、山西、河南、陕西、四川、湖广、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等十三布政使司。 15.辛亥革命后,大体上实行省、专、县三级制。北洋军阀时,除清代原有23个省外,又设了热河、察哈尔、绥远、川边等四个特别区,另外还辖有青海、西藏和外蒙古三个地方。1932年后,国民党陆续在省下设立若干专区,由行政督察专员领导,其机构称为专员公署,作为省政府的派出机关,管理若干县。 二、填表 地区 简称 古称/别称 历史沿革 省会 北京 京 蓟、燕京 西周、战国:燕国;秦置为广阳郡;汉属燕王、广阳王封地; 魏晋南北朝:鲜卑慕容氏前燕国的统治中心;隋:幽州 唐代:范阳节度使的治所所在 辽:契丹辽的陪都,称为“析津府”;金:女真金国“中都” 元:大都;明:北平、北京 清:北京 北京 天津 津 元代:海津镇;明代朱棣赐名“天津” 天津 上海 沪、申 上海 重庆 渝 江州 周初为巴国;隋、唐、宋时三次为渝州治所 重庆 河北 冀 古属燕、赵之地;唐代设“河北道”;元置行中书省;明直属京师,清改称直隶省。 禹贡中属冀州;国民党政府改为河北省 石家庄 山西 晋 春秋属晋;战国时分为韩赵魏;唐设河东道; 元称山西,设河东山西道宣抚司,属中书省;明清为陕西省。 太原 内蒙古 蒙 与蒙古、俄罗斯接壤 成吉思汗建蒙古汗国 呼和浩特 辽宁 辽 战国时属燕,为辽东郡;秦汉设辽东、辽西郡,后亦有称辽东为辽左者 元设辽阳行省;明代直属京师;张学良东北易帜,改名辽宁 沈阳 吉林 吉 古为肃慎地;汉属夫余郡;唐为渤海国的一部分;辽、金为上京道或上京路; 元属辽阳行省;明为女真族控制;清为吉林 长春 黑龙江 黑 古为肃慎地;汉属夫余郡;“黑龙江”之名首见《辽史》; 明为女真所控;清为黑龙江 哈尔滨 江苏 苏 春秋战国时属吴、楚等国;秦属东海、会稽郡;汉属徐、扬二州;清初建为江南省;康熙六年改设为江苏布政使司,两江总督驻江宁府,巡抚驻苏州府,合两地名为“江苏” 南京 浙江 浙 因境内钱塘江古称浙江而得名。春秋时为越过地;战国属楚;秦时为会稽郡;汉属扬州;唐设浙江东西两道;元属江浙行省;清置浙江省 杭州 安徽 皖 境内天柱山古称皖山,西周时为皖伯地 春秋战国分属吴、楚等国;秦置九江、泗水等郡;汉属扬州、豫州 清康熙六年设安徽布政使司,合安庆、徽州为省名 合肥 福建 闽 春秋战国分属越、楚等国;秦置闽中郡;汉属扬州;唐时取福州、建州各一字设福建观察使;宋为福建路;元为福建行中书省;明清为福建省 福州 江西 赣 春秋战国属楚;秦置九江郡;汉属扬州;唐设江南西道,简称“江西道”; 元设江西行中书省;明清为江西省 南昌 山东 鲁 春秋战国属齐、鲁等国;秦置济北、胶东、琅琊等郡;汉属青、兖、徐州;金设山东东、西二路;明改山东布政使司;清为山东省 济南 河南 豫 中州 古属豫州;春秋战国时分别为宋、卫、郑、魏、韩、赵等国辖地,东周天子亦居此;唐划黄河以南淮河以北为河南道;明清为河南省 郑州 湖北 鄂 春秋战国时为楚国辖地;汉时属荆州;宋时设荆湖北路,简称湖北路;元属湖广行中书省;清初分湖广为湖南、湖北二省 武汉 湖南 湘 大部分在洞庭湖以南。春秋战国时为楚国辖地;秦置长沙郡;汉属荆州;唐设湖南观察使;宋为荆湖南路,简称湖南路;元属湖广行中书省;清分湖北湖南二路 长沙 广东 粤 古为百越属地;秦置南海郡;汉时部分为南越国;唐属岭南道;至五代时与广西合称“广南”;北宋置广南路,后分为东西两路,简称广东、广西;明清为广东省 广州 广西 桂 春秋战国时为百越属地;秦置桂林郡,部分属象郡;唐设岭南西道;宋为广南西路,简称广西路;元属湖广行省;清置广西省 南宁 海南 琼 汉初设珠崖、儋耳二郡;三国时始有“海南”之称;明设琼州府;清改琼崖道 海口 四川 川、蜀 春秋战国时为巴、蜀等国辖地;秦置巴、蜀郡;唐设剑南西川、剑南东川两节度使;宋分设益州、梓州、利州、夔州四路,合称“川峡四路”,简称四川路;元置四川行省;明清为四川省 成都 贵州 黔 战国时为楚黔中、夜郎等地;秦置黔中郡和象郡;汉属荆、益二州;唐设黔中道;元初始定“贵州”之名;明设贵州布政使司;清为贵州省 贵阳 云南 云、滇 与缅甸、老挝、越南接壤 战国为楚属滇国;唐属南诏国;宋为大理国;元置云南行中书省;明清为云南省 昆明 西藏 藏 与印度、尼泊尔、不丹、锡金、缅甸接壤 古为羌、戎地;唐宋时为吐蕃地;元设乌斯藏、纳里速、古鲁孙等三路宣抚使司,隶属中央宣政院;明设乌斯藏行都指挥使司,乌斯藏即“卫藏”,简称藏,处国之西,故称西藏;清派驻藏大臣统辖卫、藏、喀木、阿里四地;1965年设自治区 拉萨 陕西 秦、陕 西周初年已陕原为界分东西两地,周公主陕东,召公主陕西;春秋战国为秦国辖地;秦时为内史、汉中郡等;汉分属司隶、益州等;唐安史之乱后置陕西节度使;宋置山西路;元设陕西行中书省;明清为陕西省 西安 甘肃 甘、陇 西北一隅与蒙古国接界 古为雍、梁二州;春秋时属秦和西戎;秦为陇西郡;汉为凉州;西夏时于其境内甘州、肃州置甘肃监军司,始见“甘肃”之名;元设甘肃行中书省;明隶属陕西省;清置甘肃省 兰州 青海 青 古为西戎地;汉为羌地;隋置西海、河源等郡;唐宋为吐蕃地;清代分属甘肃西宁府、青海蒙古部和玉树土司等 西宁 宁夏 宁 秦属北地郡;汉为朔方;宋为西夏国;元置西夏行中书省,后取夏地安宁之意,改名“宁夏行省”;明清为宁夏府 银川 新疆 新 与蒙古、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等八国交界 汉时为西域都护府;唐设北庭和安西都护府;宋为西辽地;元为察合台汗国及哈喇火州;明为亦力把里部及吐鲁番部;清乾隆时设伊犁将军,统辖天山南北两路;清政府以其为新辟疆域,故名新疆;光绪十年设新疆省;1955年10月设自治区 乌鲁木齐 台湾 台 夷岛、夷州、琉球 南宋时澎湖列岛已属福建路;元明设巡检司;后被西班牙、荷兰殖民者侵占;明末郑成功于1662年收复台湾;清初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光绪十一年改为台湾省;1895年被日本占领,1945年归还中国 台北 香港 港 分香港岛、九龙、新界三部分 清代属广东省新安县;1842年鸦片战争后被英国占领;1997年回归祖国 香港 澳门 澳 原属广东省香山县,由澳门半岛、凼仔岛、环路岛三部分组成 明嘉靖三十二年,即公元1553年为葡萄牙殖民者强占;1999年回归祖国 澳门 三、名词解释 1.九州:是一种行政区划系统。传说我国古代的大陆划分为九个地理区域,在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就把这九个地理区域称为九州。相传皇帝时代已“画野分州”,至尧时分为“十二州”,《尚书·禹贡》则分为九州:冀州、豫州、青州、徐州、荆州、扬州、兖州、雍州、梁州。另外还有《周职·礼方》的冀、豫、青、荆、扬、兖、雍、幽、并之说,也有《尔雅·释地》的冀、豫、荆、扬、兖、雍、幽、并、营之说,但大多属于依据山川地势的自然分界。而成书于战国时代的《吕氏春秋》则说:“河汉之间为豫州,周也;两河之间为冀州,晋也;河济之间为兖州,卫也;东方为青州,齐也;泗上为徐州,鲁也;东南为扬州,越也;南方为荆州,楚也;西方为雍州,秦也;北方为幽州,燕也。”这里把自然区划与诸侯国的疆域形式结合起来,称为全国的政治形式图。后来人们就用“九州”泛指中国,跟“九州”同义的还有“九有、九域、九隅、九垠、九垓”等。 2.三十六郡: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将天下分为三十六郡,其中主要有陇西、颖川、南阳、邯郸、巨鹿、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河东、上党、太原、代郡、雁门、云中、琅琊、汉中、巴郡、蜀郡、长沙、黔中等,郡下设县,以郡统县。后来随着秦王朝版图的扩大,又增添了南海、桂林、象郡、闽中、九原等郡。 第三章 历史发展 一、填空 1.1965年5月在云南省发现元谋猿人,距今170万年,是在我国境内最早活动的人类。接下来,有1963至1964 年间在陕西发现的蓝田猿人,生活在大约八十万年以前。1927年首次在北京市周口店发现的北京猿人,距今也有六十万年左右。北京猿人已经懂得人工取火。 2.广东的马坝人、陕西的大荔人、湖北的长阳人、山西的丁村人、内蒙古的河套人、广西的柳江人、北京的山顶洞人和四川的资阳人,距今约二十万到一万年左右,都属于智人。这是由原始人群进入初期氏族公社的阶段。 3.仰韶文化是母系氏族文化,以陕西西安市的半坡遗址最为著名,出土的陶器多为彩陶,又被称为彩陶文化。而山东章丘市龙山镇的龙山文化出土的陶器制作精美,黝黑而光亮,称为黑陶,龙山文化又被称为黑陶文化。 4.历代王朝所崇祀的三皇五帝是:三皇为伏羲、神农、黄帝;五帝是少昊、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5.历史上的“三王”指禹、汤武王、周武王。 6.中国人的远祖,大体可分为西北的华夏集团、东方的东夷集团和南方的苗蛮集团。 7.华夏集团由黄帝和炎帝两大部落组成,起于陕甘地区,主要活动在黄河流域,即仰韶文化和河南龙山文化的分布区。炎黄二帝和五帝中的颛顼、帝喾、尧舜禹都属于这个集团。 8.东夷集团的活动区域在今山东、河南东部及安徽中部一带,即大汶口文化、山东龙山文化的分布区,少昊属于这个集团。 9.苗蛮集团主要活动在今湖北、湖南、江西一带,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是该集团的历史表现,太昊伏羲氏是该集团的代表。 10.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是夏,其建立者是禹的儿子启,共传十七君,其最后一个君主是桀。夏朝已将全国领土分为九州,在每个州设立地方官,称为九牧。此时中国进入了奴隶制社会。 11.商汤灭夏,建立商朝,定都于亳。当时被任用为相的伊尹,曾以“治大国若烹小鲜”讲解治国道理。公元前1384年盘庚迁都于殷,故商朝又称殷商,至纣王帝辛为周武王所灭。殷墟王陵出土的司母戊鼎代表了商代青铜器制作的最高水平。清末还于殷墟发现了商代甲骨文。 12.记录商代社会情况的文字,主要是殷墟甲骨文。这些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都是商代王室占卜的记录,因而也称“卜辞”。 13.商汤的先祖名契,周王朝的始祖为弃,即禹舜时的农官后稷,姬姓。周文王姬昌建都丰镐,其子武王姬发伐商灭纣,建立周朝,传12王,至周平王东迁洛邑,历时二百五十余年,史称西周。 14.从西周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开始,中国历史有了准确的纪年。西周通过封建制来维系其政治统治,与之相辅的是宗法制,其统治者还制订了礼乐刑罚,礼乐用于贵族内部,以区别尊卑等级;刑罚用于镇压人民,以迫使人民服从其统治。著名的西周青铜器有毛公鼎和大盂鼎。 15.公元前770年,周幽王在申国和犬戎联军的攻打下兵败被杀,西周灭亡。其子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开始。 16.“春秋无义战。”“春秋六强”指齐、晋、楚、秦、吴、越。“春秋五霸”一般指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和宋襄公,或有吴王夫差、越王勾践。 17.公元前594年,鲁国首先实行初税亩制度,不论公田、私田,一律按田亩的多少征税。其后各国仿效,土地赋税制登上了历史舞台,封建制的生产关系产生。 18.以韩赵魏三家分晋为起点,中国历史进入战国时代,封建制度基本确立。许多诸侯国都被大国吞并,形成齐楚韩魏赵燕秦七国,称为“战国七雄”。 19.通过商鞅变法,秦国实力变强。公元前221年,秦始皇赢政灭六国,建立了大一统的封建帝国。他创立了皇帝制度;废除分封诸侯的制度,实行郡县制,郡县长官由朝廷任免;实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焚书坑儒,加强思想统治;制订严苛刑法。 20.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封建社会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楚汉之争指刘邦和项羽争天下,最后刘邦获胜,于公元前206年建立汉朝,定都长安。西汉建立后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后来出现了文景之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汉武帝听取了董仲舒的建议。 21.王莽篡汉,改国号为“新”。王莽为了缓和社会危机,实行所谓“托古改制”,结果引起农民起义,主要分为两支,一支是湖北的绿林军,由王匡、王凤等领导;一支为山东的赤眉军,由樊崇等人领导。 22.光武帝刘秀于公元25年建立东汉,定都洛阳。东汉末年,于公元184年爆发了由太平道首领张角、张梁、张宝三兄弟领导的黄巾军大起义。元末有红巾军大起义。 23.三国时曹丕建魏,都洛阳;孙权建吴,都建业;刘备建蜀,都成都。曹操不是三国时代的人。司马炎取魏建晋。 24.五胡十六国是与东晋同时存在的北方政权。“五胡”指鲜卑、匈奴、羯、氐、羌等少数民族;“十六国”则指他们建立的前赵、后赵、前凉、后凉、南凉、北凉、西凉、夏、前燕、后燕、南燕、北燕、西秦、成汉、前秦、后秦等。十六国中也有汉族建立的,十六国之外,还有辽西、仇池、后蜀等。前秦强大起来,统一北方。苻坚在淝水之战中被东晋军队击败,草木皆兵的典故即出自此战役。 25.在南方,东晋之后为宋齐梁陈,均以建康为都,史称南朝。北方则由东北南下的鲜卑族于公元439年建立北魏政权,初都平城,后都洛阳。公元534年,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东魏都邺城,西魏都长安,后来东魏为北齐所代,西魏为北周所代。公元577年,北周灭北齐,北方统一,史称北朝。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推行汉化政策。 26.隋文帝杨坚开皇之治,唐太宗李世民贞观之治,唐玄宗李隆基开元盛世。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唐中有安禄山、史思明的安史之乱,唐末有黄巢大起义。 27.唐以后为五代十国时期。五代指朱温所建的后梁,李存勖所建的后唐,石敬瑭所建的后晋,刘智远所建的后汉和郭威所建的后周,都城分别在汴梁和洛阳。于此同时,先后尚有十个割据政权,称为十国:北汉(都太原)、吴(都金陵)、南唐(都金陵)、吴越(都杭州)、楚(都长沙)、闽(都福州)、南汉(都广州)、前蜀(都成都)、后蜀(都成都)、南平(都荆州)。这一时期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北方人口大量南移,中国的经济重心进一步向南方转移。 28.从成吉思汗到窝阔台到蒙哥,至忽必烈统一中国,建立元朝,取《易经》“大哉乾元”之义,定都大都。元朝政府实行残酷的民族政策,将全国人民划分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四等,歧视和压迫汉人,造成尖锐的民族矛盾。元末爆发全国性的红巾军大起义。 29.1851年,洪秀全在广西的金田村发动了规模浩大的农民起义,建立了太平天国农民政权,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谋求实现“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上海刘丽川领导的“小刀会”、安徽张洛行领导的“捻军”也分别起义,与太平军相呼应。1898年的义和团起义,以扶清灭洋为口号。1911年孙中山辛亥革命。 30.《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个通商口岸,并向英国赔偿军费,开始了中国近代的屈辱史。 31.《中俄瑷珲条约》中,中国向俄国割让了黑龙江以北六十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32.同俄、美、英、法四国分别签订的《天津条约》,其主要内容是增开通商口岸,允许各国自由传教,继续赔款等。 33.1860年,清政府被迫与英法两国签订了《北京条约》,除割让九龙给英国外,又增加赔款,允许外国享有“领事裁判权”和“内河航行权”。1895年清政府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澎湖列岛及辽东半岛等。 34.1898年,光绪皇帝召见主张变革的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决定实施新法,史称“康梁变法”,又称“戊戌变法”,但仅维持了103天。结果,光绪皇帝被囚瀛台,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被处死。 35.1915年袁世凯复辟帝制,自称“皇帝”,改元“洪宪”,仅83天即亡;1917年又发生了张勋复辟清室的事件,只维持了五个月。 二、名词解释 1.新石器时代:距今约一万年到四千年。这一时代的特点是由使用石器到发明、制造陶器和铜器,由渔猎发展到农耕,由氏族分化出家庭,由公有财产分离出私有财产,由氏族社会进入了阶级社会。此阶段的前期属于母系氏族社会,代表是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大约在距今五千年左右,中国进入父系氏族社会,其文化遗址广泛分布在黄河和长江流域,代表是山东章丘市龙山镇的龙山文化。 2.封建制:西周维护其政治统治的制度。即分封土地以建国的制度,即周天子将王畿之内的土地留作自己享用,王畿以外的土地则分给诸侯,让他们娶建立自己的诸侯国。诸侯又在自己的封国内,拿出一部分土地分给卿大夫,称为“采邑”。 3.宗法制:与封建制相辅的政治制度。这种制度商代已然实行,至西周而完备。即天子的制度由嫡长子继承,称为“大宗”,时代不变,百世不迁;其他诸子,各立门户,即为诸侯,地位也由嫡长子继承,称为“小宗”,五世而迁。大宗与小宗之间,小宗要奉事大宗,大宗要照顾小宗,以此维护宗族。 三、填表 三皇五帝表 别称 姓·名 主要事迹 其他 伏羲 宓羲、庖牺、羲皇、牺皇、太昊 —— 人首蛇身,与妹妹女娲结为夫妇; 发明了八卦,教人结网捕鱼、打猎; 教人在庖厨里把猎物加工成美食 农历三月初七为伏羲诞辰 神农 炎帝(太阳神) 姜 牛头人身; 教人制造农具,播种五谷,聚货交易; 制造陶冶斧斤,凿井取水; 亲尝百草,发明医药,最后因中毒烂肠而死 母系氏族后期 农耕文化 黄帝 轩辕氏、有熊氏 公孙/姬 发明衣帽,建造房屋,制造车船、弓箭;妻子螺祖发明养蚕,史官仓颉造字,羲和占日,常仪占月,容成作历,开始产生天文、历法;与蚩尤、炎帝作战;采铜于荆山,炼鼎作为国家的象征 父系氏族时期 出现私有财产,开始了贫富分化 少昊 金天氏 嬴姓、己·挚 太昊伏羲之子 颛顼 高阳氏 —— 能根据天象、地理来记录时令,播种作物;能依照鬼神的旨意来制订行为规范,拟定祭祀仪式,以教化的方法来管理百姓 父为黄帝正妃螺祖所生的昌意 帝喾 高辛氏 —— 颛顼、帝喾死后葬于今河南濮阳市城外,称“二帝陵” 黄帝曾孙,颛顼之侄,祖父为黄帝之子玄嚣 尧 陶唐氏、唐尧 ·放勋 其仁如天其智如神,生活简朴,关怀百姓,设置百官各理其政,确定祭祀,配以乐舞,百姓安乐天下太平 帝喾之子 舜 有虞氏、虞舜 姚·重华 眼内双瞳,妻子为尧之女娥皇女英;继位后建都蒲坂,命禹治水,皋陶掌刑,后稷理农,天下大治;晚年南巡,病死苍梧,葬于九嶷山 颛顼的六世孙 禹 国号“夏” 姒 因治水被封“夏伯”;继舜立国,初都阳城,后迁安邑;传说娶涂山氏女;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 颛顼之孙,尧的族弟,启母石 四、问答 1.简述关于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的观点。 六大区域说:豫陕晋邻境地区;山东及邻省一些地区;湖北和临近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以鄱阳湖-珠江三角洲为中轴的 南方地区;以长城地带为重心的北方地区。 (由此可知,中国文明是在这块土地上土生土长的,而不是从外域传来的;它不是起源于一时一地,而是遍地火光,多元融 合;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原始文化比较发达,是中国文明起源的主要区域;各个区域内的原始文化发展不平衡,以中原地区成熟最早,约在五千年前已进入文明社会。其他地区的先民也在五千年前至三千年前先后 进入文明社会。 四大区域说: (见下页图表) 文化区域 代表性文化 地点 相应年代 黄河流域文化区 裴李岗文化 河南省新郑市 距今八千年左右 仰韶文化 河南省渑池村 距今五六千年 大汶口文化 山东省泰安市 距今约五千年左右 龙山文化 山东省章丘市 距今约四五千年 马家窑文化 甘肃省临洮县 距今约四五千年 齐家文化 甘肃省政和县 距今约四千年左右 二里头文化 河南省偃师市 可能是夏代文化 长江流域文化区 (包括江汉流域、太湖流域和巴蜀地区) 河姆渡文化 浙江省余姚市 距今约七千年左右 马家浜文化 浙江省嘉兴市 距今约五六千年 良渚文化 浙江省余杭市 距今约四五千年 屈家岭文化 湖北省京山县 距今约三四千年 珠江流域文化区 石峡遗址 广东省韶关市 距今四五千年 百越文化 —— —— 北方和东北文化区 红山文化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 距今五千年左右 牛梁河遗址 辽宁西部地区 发现庞大的积石冢、女神庙和女神头像等 第四章 姓氏与名、字、号 一、填空 1.传说中的远古帝王,其姓都带女字旁,反映了母系氏族血缘关系,如炎帝姜姓,黄帝姬姓,少昊嬴姓,虞舜姚姓,夏禹姒姓。 2.男子称氏以别贵贱,女子称姓以别婚姻。 3.姓与氏混合为一,大约在秦汉时代。 4.《左传·隐公八年》将姓氏来源归纳为5种。东汉应劭的《风俗通义·氏族篇》将姓氏来源归纳为9种:“或氏于号,或氏于谥,或氏于爵,或氏于国,或氏于官,或氏于字,或氏于居,或氏于事,或氏于职。”宋代郑樵的《通志·氏族略》详细分为32种。 5.中国的赵姓起于山西,盛于河北。 6.汉魏以来,盛行门阀制度,姓氏有了高低贵贱之分。东汉时,除皇帝“刘”姓为第一大姓外,还有所谓“四姓小侯”,即外戚樊、郭、阴、马四姓。东晋时,原中原地区的一些豪门家族,随晋元帝司马睿到了江南,称为当地的“侨姓”,这主要有王、谢、袁、萧等;而当地还有朱、张、顾、陆等高门,称为“吴姓”。 7.北朝政权也以名门大姓为依托,在山东有“郡姓”,王、崔、卢、郑为大;关中也称“郡姓”,韦、裴、柳、薛、杨、杜为首;代北则有“虏姓”,元、长孙、宇文、于、陆、源、窦为首。宰相公卿大都出于这些姓氏。 8.唐太宗李世民下令编修《大唐氏族志》。李姓以陇西(今甘肃省天水市)为贵,崔姓以博陵(今河北省蠡县)为贵,卢姓以范阳(今北京市一带)为贵,郑姓以荥阳(今属河南省)为贵,王姓则以太原为贵。五姓之外,还有河东(今山西)裴、薛二姓,与五姓并称七家。唐代的宰相及其他高级官员大都出身于这些高门。 9.“彭城流芳”姓刘,“颖川流芳”姓陈,“太原流芳”姓王。这些牌匾都表示郡望所在。 10.姓氏的产生和变化是社会发展的结果,姓氏的混杂则是社会变动的反映。由于宗法制度的统治和影响,一姓一族常用家谱或宗谱记载他们的变迁始末及家族承袭关系。因此,家谱或宗谱就称为我们研究历史变迁和历史人物的重要资料。 11.姓氏混杂和家族变迁的原因主要有帝王分封子弟功臣、战乱、官宦、移民等。 12.宋代初年,钱塘的一位读书人编过一本《百家姓》,内收当时常见的单姓408个,复姓76个。据1987年的调查报告,全国汉族姓氏中以李姓最多,其次为王姓和张姓,再次为刘、陈、杨、赵、黄、周、吴、徐、孙、胡、朱、高、林、何、郭、马。这19个姓占了全国人口的一半以上。 13.商代三十几个商王几乎全以天干为名,其他人则以地支为名。 14.《左传》:“名有五: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即以出生时的情况命名为“信”,以道德品行命名为“义”,以某一物的形象命名为“象”,借用某一物体的名称为“假”,取婴儿与其父相同之处命名为“类”。此外还规定不以国名、官名、山川、隐疾、畜牲、器帛等六种事物命名。 15.春秋战国以后,社会礼制急剧变化,其命名现象多反映乐社会下层的风貌,以贱、丑命名,这时的人们还喜欢在姓和名之间加一毫无意义的助词,如烛之武、申不害、介之推、吕不韦等。汉代国力强盛,祈求长生不老,人们取名多为“安国、延年、千秋、去病”等。西汉末年,王莽禁取复名,人们多取单名。直到东汉、三国,单名依旧盛行。魏晋南北朝时,因单名重名太多,复名又兴盛起来,受士大夫清高风气的影响,人们取名喜欢用“之”字,如顾恺之、祖冲之、颜延之等;其时又因佛教盛行,命名又多取佛语,如王僧辩、柳僧习、崔僧佑等。以后数代,取名均受时代影响。 二、名词解释 1.姓氏:姓氏是标志社会结构中一种血缘关系的符号。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社会成员赋予姓氏某些规定性,用以调整和维持某种社会结构,于是形成一种姓氏制度。由于民族、语言、文字、宗教信仰等因素的不同,各个国家和民族的姓氏制度是多种多样的。如西方国家的姓氏更多地带有宗教色彩,而中国的姓氏则主要是宗法色彩。姓氏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它所包含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作为一种制度文化,它综合性的文化特征又是非常明显的。 2.郡望:郡望指某一姓氏世居某郡而为人们所仰望,实际指某一姓氏的社会影响。人们注重出身,看重门第,是封建社会普遍的社会心理。如韩愈自称“昌黎人”,李白为其父仲卿作碑称其为“南阳人”,是因当时韩姓以昌黎和南阳两地为郡望。此外,刘姓以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市)为郡望,陈姓以颖川(今河南省许昌市一带)为郡望,周姓以汝南(今河南省上蔡一带)为郡望,张姓以南阳(今属河南)为郡望,王姓以太原为郡望,杜姓以京兆(今陕西省西安市)为郡望等。不管这些姓氏分布在什么地方,他们都会以“彭城刘”“汝南周”“颖川陈”“太原王”“京兆杜”为荣耀。 3.“名、字、号”的“号”:古人在名字之外还有“号”,这又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独特现象。号的起源虽然很早,但其流行乃是唐宋以后,明清时为盛,这与唐宋以来的文学发达不无关系,也与儒道文化对文人的性格影响直接相关。一方面,是社会对文人学士有一种推崇和敬佩的心理,另一方面,是骚人墨客企图用一种委婉曲折的手法表达自己超然物外的理想和情趣。正因为如此,“自号”极为流行,取号方式皆由文人士大夫的性情、爱好及其居处环境而定。但其含义不外乎追求旨趣,祈求自勉,表明环境,显示收藏,描述形貌,取自文学意境,表现自身才能和专业等。如:唐代诗人杜甫号“少陵野老”,南宋史学家郑樵号“西溪遗民”,元代冯子振号“怪怪道人”,明末朱耷号“八大山人”,唐代诗人李白因生长于青莲乡而号“青莲居士”,宋代文学家苏轼因贬黄州居于东坡而号“东坡居士”,黄庭坚号“山谷道人”,清代画家金农以其藏砚丰富而号“二百砚田富翁”,清代刘庠以其治经学而号“十三经老人”,明代画家祝允明因由十一指而号“枝指生”,清代诗僧寄禅则号“八指头陀”,清代诗人朱彝尊自号“夕阳芳草村落”,陈鸿寿则自号“梦饲千八百鹤斋”,明代画家唐寅号为“天下第一风流才子”,徐渭则号“水田月老人”,清代画家郑板桥自号“青藤门下走狗”等。 三、问答 1.简述中国姓氏制度的特点。 一、它是氏族血缘关系的产物,又是宗法制度的表现,其历史渊源非常久远,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姓氏制度之一。如果某个姓想要追根溯源,差不多可以回到数千年以前。这在世界史上是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