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年党建理论汇编(19篇).docx
下载文档

ID:3487953

大小:184.91KB

页数:174页

格式:DOCX

时间:2024-05-09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党建 理论 汇编 19
持续加强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学习研究阐释   近日,习主席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习主席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充分肯定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深刻阐述了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要地位作用,对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这次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最重要的成果就是正式提出和系统阐述习近平文化思想,在党的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我们要结合正在深入开展的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持续加强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学习、研究、阐释,并自觉贯彻落实到新时代文化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为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作出新贡献。 一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在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深入分析世情国情党情、有效破解新时代文化建设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中形成的,是顺应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要求应运而生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在推进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中展现了强大的真理力量和实践力量。 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实践是理论产生的沃土,理论是实践经验的理性升华。党的十八大以来,习主席始终把文化建设摆在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立足新时代文化建设伟大实践,着眼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内在要求,主持召开一系列重要会议,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科学回答了新时代文化建设“走什么路、朝着什么样的目标迈进”这一重大问题,推动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精神面貌更加奋发昂扬。正是在这一伟大历程中,我们党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积累了宝贵历史经验,对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具有重大引领和指导作用。 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是在广阔深刻的社会革命中发展丰富的。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就指出,我们要建设一个中华民族的新社会和新国家,“不但有新政治、新经济,而且有新文化”。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我们党带领人民创立了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形成了关于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新成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主席准确把握世界范围内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我国社会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趋势,科学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内在规律,在继承优良传统基础上,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提出一系列具有原创性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 新时代新征程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的强大思想武器。习近平文化思想内涵丰富,视野宏大,贯通古今,论述深刻,明确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路线图和任务书,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我们要紧紧围绕新的文化使命,围绕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文化建设的战略部署,持续加强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学习、研究、阐释,以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着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不断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为推进强国建设、实现民族复兴提供强大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 二 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要跟进一步。我们要紧紧跟随党的理论创新步伐,以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研究为主攻方向,持续加强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学习、研究、阐释,使理论研究更加深刻系统、理论宣传更加深入人心、理论武装更加扎实有效,不断推动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开创新局面、取得新进展。 持续加强对习近平文化思想丰富内涵的学习、研究、阐释。新时代十余年,是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重要时期,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取得丰硕理论和实践成果的重要时期。要紧密联系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文化建设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非凡实践,联系这些年来我们走过的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生动历程,联系新时代深化改革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有效应对重大风险挑战的不懈奋斗,联系世界范围内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深刻变化,深入研究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时代特色、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丰富内涵,不断深化对新时代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为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打牢坚实思想基础。 持续加强对习近平文化思想原创性贡献的学习、研究、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具有突出原创性品格的博大理论,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这一思想体系的文化篇,蕴含着对诸多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原创性贡献,回答了诸多前人没有回答过的课题,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我们要深入研究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体系框架、逻辑结构、概念范畴,运用不同学科的知识、方法、手段研究阐释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文化强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新的文化使命、赓续中华文脉等方面的原创性思想、突破性进展,充分展现这一思想的重大时代价值和理论意义。 持续加强对习近平文化思想实践品格的学习、研究、阐释。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在新时代伟大斗争实践中形成的科学理论,也是新形势下应对宣传思想文化领域风险挑战的重要法宝。我们要深化对习近平文化思想中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解把握,深化对新时代文化建设斗争形势的科学研判,特别是加强对影响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各种错误思潮,对西方国家混淆是非、颠倒黑白、误导舆论的手段伎俩等情况的研究分析,未雨绸缪、居安思危,不断提出科学有效的应对思路、防范举措,为巩固意识形态领域主阵地提供坚强有力的理论指导。 三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征程新的文化使命。担负起这一新的文化使命,就要持续加强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学习、研究、阐释,更好地把握理论精髓、遵循内在规律、把准关键节点、创新方法手段,以此提升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效能,凝聚亿万人民团结奋斗的精神力量。 持续深化学习领悟。要把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干部培训、理论学习、主题教育的重要内容,推动这一思想进教材、进课堂,在全面学习、全面把握、全面理解上下功夫,切实做到对新时代文化建设是什么、干什么、怎么干了然于胸,不断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要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持续深化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不断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不断巩固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持续推进学理创新。习近平文化思想既有文化理论观点上的创新和突破,又有文化工作布局上的部署要求,必须以创新的思维、前瞻的眼光和科学的方法,深入研究其中的道理学理哲理,更好揭示这一思想的时代精神、理论魅力和实践力量。要积极构建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化建设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深植文化根脉,推进守正创新,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要坚持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进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方法创新,为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出更大贡献。 持续增强宣传势能。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面临许多新形势新任务。我们要提高政治站位、强化责任担当,着眼新的文化使命,结合正在深入开展的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要着眼落实“七个着力”的重大要求,持续增强宣传势能,充分发挥各类思想理论工作平台和宣传媒体的主力军作用,推出高质量研究成果,构建接地气、有生气、富有吸引力感染力的大众传播体系,架起科学理论通向人民大众的桥梁,通过组织开展分众化、对象化、互动化的理论宣讲,进一步提升新闻舆论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推动新时代文化建设各项工作创新发展。 从思想解放高度认识“文化篇”的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文化建设方面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内涵十分丰富、论述极为深刻,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文化篇的特殊意义。 特殊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容与作用。文化建设包括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还包括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在一般意义上,文化不仅是“五位一体”中的“一位”,还是诸领域得以贯通凝聚的灵魂和纽带。在特别意义上,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 特殊在中国发展已进入亟需凸显文化力量的阶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标志着我们已整体性历史性地走过“富起来”阶段、迎来“强起来”阶段。“强起来”意味着一要全面发展,不能有文化短板;二要可持续,需要文化作为底蕴;三要强而文明,需要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特殊在文化标识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特殊本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当代中国”和“二十一世纪”突出了时空坐标,“新的飞跃”确定了历史地位,“马克思主义”标识了普遍本质,“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直接揭示了独特本质。 习近平总书记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强调必须“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全新定位的基础上,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角度对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了系统科学阐述。 在一系列重大关系中廓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定位。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民族的旧邦新命,必将推动中华文明重焕荣光;等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坐标格局系统清晰地呈现出来。 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坚持古为今用,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衔接。总体上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区分为作为历史文化遗产的传统文化和作为思想文化形态的传统文化,但更加注重后者,强调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要在物质形式上传承好,更要在心里传承好。思想文化形态的传统文化包括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人文精神和中华传统美德,其中中华传统美德又是传统文化的精髓。这些基本内容的厘定,让人们终于“看清”传统文化的内容,有了把握优秀传统文化的抓手。有针对性地系统提出了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工作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进“第二个结合”;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好;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教育引导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认同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出去;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创造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既为我们明确了使命和责任,也指明了路径和方法。 以提出“第二个结合”为标志而形成的习近平文化思想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思想解放作用。“第二个结合”成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根本原则、基本方略和科学方法。以“第二个结合”为根本标志,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有力巩固了中国的文化主体性,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我们党的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 担负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必须要有新气象新作为。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切实增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10月12日,由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主办的“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学术研讨会在沪召开,与会专家围绕如何加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学习、研究、阐释工作,自觉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作了深入交流。 深刻领悟习近平文化思想  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和提出,既是全国宣传思想文化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件大事,也是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最具标志性、最重要的理论成果。上海市委党校哲学部教授黄力之认为,文化创新是文化繁荣、文化强国、全民族现代文明构建这三个环节中的第一推动力,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持续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承担起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新的文化使命。习近平文化思想正是在指导实现这一文化使命的基础上应运而生。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新的文化使命。“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的提出必将推动中华文明重焕荣光。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陈红娟提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标志着现阶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范式发生了结构性变迁。“第二个结合”提出之后,原来的“理论—实践”二维结构变成了“文化—理论—实践”三维结构。因此,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仅要依靠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方法来解决现实问题,而且要以文化的力量赋能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广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肖安宝进一步表示,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处理资本与文化的关系问题提供了新路径。社会主义现代文明建设不可或缺的就是以现代文明助推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并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只有坚持“第二个结合”,才能坚守新时代文化建设的人民立场。 乡贤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必须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新思路、新话语、新形式。《江苏社会科学》杂志社原主编李静提出,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一个宏大的思想文化建设指南,特别是“七个着力”要求中的“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指示精神,为当代中国乡贤文化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方法论指导。 以思想之光照亮奋进之路  思想理论之光,必然照亮文化发展之路。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贾淑品认为,习近平文化思想“明体达用、体用贯通”这八个字反映了中国传统哲学智慧,阐明了理论指导实践的重大意义。广大理论工作者要在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引下,进一步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继续为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事业不懈奋斗。 进入新时代,我们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视文化发展的引领价值。广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梁建新提出,“习近平文化思想”这一概念是新时代以来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总结,标志着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实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伟大历史性变革。而在西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孙绍勇看来,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逻辑脉络、精髓要义,对于理解我们的文化自信自强底气从何而来、为何而有,对于凝聚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篇章,具有深刻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耿步健认为,习近平文化思想进一步明确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路线图和任务书,其形成和提出有利于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者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从而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伟大实践中展现新气象新作为。 自觉扛起新时代文化使命  扎实开展习近平文化思想的贯彻落实工作,必须强化优势举措,以道德文化为抓手,做到精准切入。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王小锡提出,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要聚焦道德文化,构建社会主流文化,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要求,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道德建设,推进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 在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教授郭凤志看来,学习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应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长远目标下,以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为“纲”,把研究从“文化视野”提升至“文明视野”,从内在性上解决现有的“文化研究”与“文明研究”相疏离问题,进而从总体上增强习近平文化思想本质性阐释的深度,以期在整体层面将习近平文化思想专题研究取得的理论成果进行综合创新。 “深入学习、研究、阐释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首要任务是要研究该思想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志丹表示,研究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逻辑就是研究其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根源,搞清楚与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相对照下“坚持中的发展”与“发展中的坚持”;研究其历史逻辑就是要研究好发生学逻辑,弄清该思想萌芽、发展、成熟等整个历史过程,澄明该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在特定历史场景中主体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研究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实践逻辑就是要研究当下文化建设特别是文化现代化和文化强国建设过程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在体会这一思想魅力的同时不断丰富和发展习近平文化思想。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 习近平经济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在适应新形势、解决新问题、应对新挑战中形成了一系列具有鲜明时代性和创造性的理论成果,为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作出了重要原创性贡献,创造性地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注重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使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共同富裕取得新成效。新时代新征程,要坚持以习近平经济思想为指导,不断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坚持把人民利益作为党领导经济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这个根本政治立场决定了党在部署经济工作、制定经济政策、推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都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正如《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的,“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 习近平经济思想具有鲜明的人民性。这一重要思想坚持把人民利益作为党领导经济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彰显了人民至上的根本价值取向。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党的奋斗目标,始终为人民利益和幸福而努力奋斗,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续用力,人民生活全方位改善。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教育普及水平实现历史性跨越。打赢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近一亿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我们党在团结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大步。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深入推进,书写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新篇章。同时,在发展过程中,注重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广大人民群众,最大限度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党的二十大报告系统阐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其中居于首位的就是“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求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必须始终坚持人民立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虚心向人民学习,倾听人民呼声,汲取人民智慧,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 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发展为了谁、发展依靠谁、发展成果由谁共享,是决定发展性质的根本问题。新时代的发展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充分体现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通过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等实实在在地加以落实。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艰苦奋斗,深入探索适合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所有制、分配制度以及资源配置方式。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既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又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是党和人民的伟大创造”。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符合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有利于增加劳动者特别是一线劳动者劳动报酬,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完善按要素分配的政策制度,有利于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促进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极大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极大促进了生产力发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促进实现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规范和引导资本发展,有利于防止资本无序扩张,维护市场公平竞争,保障和改善民生。 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就是要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活力,用制度体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在实践中,全体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实现了最广大人民的广泛持续参与,充分彰显人民主体地位,使人民意志得到更好体现、人民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创造活力进一步激发。 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需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既要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的效率,又要更有效地维护社会公平,更好实现效率与公平相兼顾、相促进、相统一”。在经济社会的运行中,效率保证了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同时为促进社会公平提供了条件;公平维护了社会稳定有序,同时为提高经济效率创造了条件。我们党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依据不同发展阶段的主要矛盾,统筹效率与公平,保证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使人民收入不断增长。新时代新征程,一方面,要通过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持续优化劳动、资本、土地、资源等生产要素配置,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另一方面,要加快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正确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既有利于做大做好“蛋糕”,又有利于切好分好“蛋糕”,真正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 一般来说,社会主要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在一定社会形态、历史时期、发展阶段的集中体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必然要求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及其变化,站稳人民立场,着力解决社会主要矛盾。 科学分析和清醒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党制定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前提。要成功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就必须准确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确定了社会主要矛盾,就要围绕解决这一主要矛盾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一方面,要抓住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从供给端着手,以更平衡更充分的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另一方面,要以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为牵引推动经济等各领域的发展,提高供给和需求的适配性。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同时,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已经不是“落后的社会生产”,而是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发展不平衡,主要指各区域各领域各方面发展不够平衡,存在“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失衡现象,制约了整体发展水平提升。发展不充分,主要指一些地区、一些领域、一些方面还存在发展不足的问题,发展的任务仍然很重。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必然要求消除主要制约因素,为人民幸福生活创造条件、夯实基础。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我们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高质量发展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新时代新征程,要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要素配置,调整生产结构,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提高供给结构适应性和灵活性,解决有效供给能力不足问题,形成优质高效多样化的供给体系,使供给体系更好适应需求结构变化,实现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跃升,推动供求在新的水平上实现均衡。高质量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要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切实解决影响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突出问题。 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打赢脱贫攻坚战,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现在,我国已经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到2035年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必然要落实到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上。推动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价值取向,这种全面发展包括人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领域的全面发展,包括人在社会生产和社会关系领域的全面发展,包括人在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领域的全面发展,等等。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本身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对共同富裕道路作了新的探索,对共同富裕理论作了新的阐释,对共同富裕目标作了新的部署,提出了“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的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不能等实现了现代化再来解决共同富裕问题,而是要始终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不断地、逐步地解决好这个问题”。 促进共同富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高度统一的。人的全面发展、共同富裕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果,也是发展的条件。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共同富裕不仅使人的物质生活丰富,也使人的精神生活丰富,这本身就包含着人的全面发展。 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充分彰显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共同富裕的实现要经历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需要深入研究不同阶段的目标,分阶段促进共同富裕,制定时间表路线图。到“十四五”时期末,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居民收入和实际消费水平差距逐步缩小。到2035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到本世纪中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居民收入和实际消费水平差距缩小到合理区间。还要看到,我国地区差距是客观存在的,不能要求所有地区同时达到同一个富裕水准,人民群众分布在不同行业、从事着不同职业,必须从实际出发推动共同富裕,循序渐进,久久为功。现在,已经到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要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向着这个目标更加积极有为地进行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目标扎实迈进。 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着力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需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思想引领和力量凝聚作用,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大命题,也是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必须担负起的一个战略任务。 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  意识形态工作关系到用什么样的指导思想、理念治党治国治军,用什么样的理想信念教育人民、凝聚人心,用什么样的价值观培养青年、立德树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就意识形态领域许多方向性、战略性问题作出重要部署,着力解决意识形态领域党的领导弱化问题,推动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两次出席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就文艺工作、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文化传承发展等主持召开会议并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就一系列根本性问题阐明原则立场,廓清了理论是非,校正了工作导向。我们党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明确新时代宣传思想工作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明确宣传思想工作“两个巩固”的根本任务,即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确立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健全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推动全党动手抓宣传思想工作;推动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推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在全社会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 新时代,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下,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我们党立破并举、激浊扬清,从根本上扭转了意识形态领域一度出现的被动局面,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全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极大提升,凝聚起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 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回顾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历程,正是因为有马克思主义作为根本指导思想,才凝聚起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克服前进道路上各种艰难险阻、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意志和力量。能否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与我们能否与时俱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紧密相关。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巩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必须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为开创党和国家事业新局面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力量。 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科学思想指引。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首要的就是加强理论武装,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要全面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全面系统掌握这一重要思想的基本观点、科学体系,又把握好这一重要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围绕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新的文化使命,在真学真懂真信真用、深化内化转化上下功夫。 坚守理论创新的魂和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这个重大命题本身就决定,我们决不能抛弃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决不能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坚守好这个魂和根,是理论创新的基础和前提,也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的重要来源。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这个立党立国、兴党兴国之本不动摇,坚持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发展马克思主义不停步,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宝库进行全面挖掘,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富有生命力的优秀因子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丰富智慧更深层次地注入马克思主义,有效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聚变为新的理论优势。 及时科学解答时代新课题。一切划时代的理论,都是满足时代需要的产物。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正是在彰显对现实的解释力和指导力中形成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在“两个大局”加速演进并深度互动的时代背景下,我国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领域面临着一系列新的重大课题,迫切需要我们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提交答案。我们要牢固树立大历史观,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把握世界历史的发展脉络和正确走向,认清我国社会发展、人类社会发展的大逻辑大趋势,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沿革和实践要求,全面系统地提出解决现实问题的科学理念、有效对策,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展现出更为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思想保证  新时代新征程,面对改革发展稳定的复杂局面和社会思想意识的多元多样、媒体格局的深刻变化,我们在集中精力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一刻也不能放松意识形态工作,必须着力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思想保证。 坚持和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全面领导,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意识形态工作一定要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基本职责,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找准工作切入点和着力点,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全党要充分认识意识形态斗争的复杂性、长期性,增强阵地意识,加强阵地建设,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压实压紧各级党委责任,坚持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党管媒体,加强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和管理。意识形态工作要紧紧围绕党的中心任务和奋斗目标来进行,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夯实共同的思想基础,拉紧共同的精神纽带,促进全体人民在思想上精神上紧紧团结在一起,更好汇集起攻坚克难、开拓前行的磅礴伟力。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制度建设具有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确保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体现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需要有力的制度支撑和可靠的制度保障。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