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6年中学教师公招考试-教育理论全面复习教材(1).docx
下载文档

ID:3485852

大小:827.26KB

页数:697页

格式:DOCX

时间:2024-05-09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16 年中 教师 考试 教育 理论 全面 复习 教材
联系QQ:2731589233 2016年中学教师公招考试 教育综合知识整体系统复习教材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命题预测. 本章命题侧重考查的知识点有:教育的概念;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的起源;教育的发展历程;20世纪后期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特点;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历史上重要的教育学思想、代表人物及其论著;当代教育学理论的新发展等。 考点精讲. 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的概念 (一)教育的定义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最早提出“教育”一词是在《孟子·尽心上》中:“君子有三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1.广义教育 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是自人类社会有史以来就有的一种社会活动。它可能是无组织的、自发的、零散的,也可能是有组织的、自觉的、系统的。广义的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2.狭义教育 狭义的教育是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它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发展的活动。 (二)教育的属性 1.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的本质属性。它具有三方面的特点: (1)教育是一种把自然人转化为社会人的过程,这表明教育是人类所独有的社会现象。 (2)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对受教育者进行培养的过程,这表明教育与其他社会现象有本质区别。 (3)在教育这种培养人的活动中,存在着教育者、受教育者以及社会要求三者之间的矛盾运动。 2.教育的社会属性 (1)教育具有永恒性。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 (2)教育具有历史性。在不同的社会或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不相同。 (3)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教育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制约,但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又具有相对独立性。 二、教育的构成要素 教育的构成要素是指构成教育活动必不可少的最基本的因素,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 (一)教育者 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凡是对学习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行为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都可称为教育者。教育者以教育为目的,把学习者作为对象,以其自身的活动来促进学习者身心的发展和变化。在学校教育中,教育者主要是指学校中的教师、教育管理者、课程计划制订者和其他教育工作人员。 (二)受教育者 受教育者是指在社会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既包括在校学习的学生,也包括各种成人教育中的学习者。受教育者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也是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在学校教育中,受教育者主要是指学生。受教育者的积极活动是达到好的教育效果的必要条件。 (三)教育影响 教育影响是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及其联系的总和。它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工具,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媒介。 以上三个基本要素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具体表现在:(1)教育者是教育影响和受教育者的中介;(2)教育影响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的桥梁;(3)受教育者是教育者选择和使用教育影响的依据。 三、教育的起源 (一)神话起源说 该学说认为教育与其他万事万物一样,都是由神(上帝或天)创造的,教育的目的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顺从于天。这是最古老的观点,主要受当时人类认识能力的限制,显然是错误的。 (二)生物起源说 “生物起源论”的代表人物是法国社会学家、哲学家利托尔诺,他认为教育是一种生物现象,不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英国的斯宾塞和沛西·能也支持这种观点。教育的生物起源说是教育学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也是较早地把教育起源问题作为一个学术问题提出来的学说。 它以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为指导,它的提出有一定的经验基础,但错误地把动物的学习活动等同于教育活动,把人类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与动物的本能活动混为一谈,既否定了教育的社会属性,也掩盖了教育的阶级性。 (三)心理起源说 “心理起源说”的代表人物是美国教育家孟禄,他认为教育起源于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年人的一种无意识的模仿。这种观点把人类的意识行为混同于无意识模仿,同样导致了教育的生物学化,忽略了人类教育的目的性,因而是不科学的。 (四)劳动起源说(马克思主义观点) 苏联教育家提出了教育的劳动起源说,它是在批判生物起源说和心理起源说的基础上,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指导下形成的。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所特有的生产劳动。 四、教育的发展历程 (一)原始社会的教育 总体来说,原始社会的教育具有许多共同特征。主要有: (1)教育的社会性和无阶级性; (2)教育和社会生活、生产劳动密切结合; (3)言传身教和有意识地模仿是主要的教育手段。 (二)古代教育 1.古代中国 根据历史记载,中国早在距今4000多年前的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雏形。《孟子》里说夏、商、周“设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 西周以后,学校教育已经形成比较完备的教育体系,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并有了“国学”与“乡学”之分,此时的教育内容以礼乐为中心,包括礼、乐、射、御、书、数,统称“六艺”。 春秋战国时期,官学衰微,私学兴起,儒、墨两家私学成为当时的显学。据说孔门弟子三千,可见规模之大。春秋战国时期私学的发展是我国教育史、文化史上一个重要里程碑。 西汉时期,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实行了思想专制主义的文化教育政策和选士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隋唐时实行科举制度,改变了魏晋南北朝时的“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之说,但也加强了对知识分子思想和人格的限制。唐朝由中央直接设立的学校是“六学二馆”(“六学”是指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和算学,“二馆”是指弘文馆和崇文馆)。 宋代以后,“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不仅成为学校教育的基本教材,同时也是科举考试的主要依据。明代以后,八股文被规定为科举考试的固定格式,不仅思想上受到钳制,而且在形式上的创造性也被扼制。直至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科举制度才被废除。 2.古代印度 印度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它的教育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古代印度宗教权威至高无上,教育控制在婆罗门教和佛教手中。婆罗门教有严格的等级制度,把人分成四种等级:首先,婆罗门处于最高等级,他们是祭司贵族,能受到最优良的教育;其次是刹帝利,为军事贵族;再次是吠舍,仅能从事农工商业;最后,处于最低等级的是首陀罗,他们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识字读经被认为是违反神的旨意,可能被处死。上述的前两个等级是天然的统治者。婆罗门教的教条是教育的指导思想,婆罗门教的经典《吠陀》是主要的教育内容,婆罗门教的僧侣是唯一的教师。教育的活动主要是背诵经典和钻研经义。佛教与婆罗门教虽然是两大教派,但都敬奉梵天,主张禁欲修行。但佛教比较关心大众,表现在教育上主要是广设庙宇,使教育面向更多的群众,形成了寺院学府的特色,一直延续到英国殖民地时期。 3.古代埃及 古代埃及大约是在4000年前发展成为强大的中王国,文化繁荣,教育体制昌盛。根据文献记载,埃及在古王国末期已有宫廷学校,它是法老教育皇子皇孙和贵族子弟的场所。中王国以后,宫廷学校已不能满足培养官吏的需要,便开设了职官学校。这些学校都是以吏为师、以法为教,招收贵族和官员子弟,也肩负文化训练和业务训练的任务,但农民子弟与奴隶子弟没有受教育的权利。 古代埃及设置最多的是文士学校。文士精通文字,能写善书,执掌治事权限,比较受尊重,所以“学为文士”成为一般奴隶主阶级追求的目标。许多文士便设立私学,招收生徒,另外也有传授天文、数学、医学等实用知识的文士学校。于是“以僧为师”“以吏(书吏)为师”成为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 4.古代希腊、罗马 古代希腊、罗马的教育与东方的教育有所不同,7~12岁的社会地位比较低下的子弟儿童进入私立学校学习,贵族阶级子弟都是聘请家庭教师,不送子女上学。中等教育则主要是贵族和富人的教育,学校以学习文法为主,也学习拉丁文和修辞。 雅典教育和斯巴达教育是欧洲奴隶社会的两种著名的教育体系。古代雅典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教育内容比较丰富,教育方法也比较灵活。古代斯巴达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强悍的军人,强调军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教育内容比较单一,教育方法比较严厉。 5.中世纪的西欧 罗马帝国灭亡之后,西欧进入基督教与封建世俗政权紧密联系、互相利用的时期。文化教育几乎完全为宗教所垄断,异教学校被取缔,世俗文化被否定。最受重视和尊重的教育是培养僧侣人才的教会教育。这种教育由僧院学校或天主教学校担当,学习的内容主要是神学和“七艺”(文法、修辞学、逻辑学、算术、几何学、天文和音乐),盲目服从圣书和僧侣教师的权威,学习方法是背诵。为了更好地布道,设立了为数众多的教区学校,主要用于对普通贫民子弟进行宗教教育,也适当讲授一些读写知识。教会学校都奉行禁欲主义,实行严格的管理和残酷的体罚制度。其次是骑士教育。骑士教育并无专门的教育机构,主要在骑士的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中进行,教育内容首先是效忠领主的品质,然后是军事征战的本领,以及附庸风雅的素养。中世纪也有世俗教育,学习文法、修辞、天文、历法、算术等实用知识,但神学也是主修课程。 (三)文艺复兴后的欧洲教育 14世纪以后,欧洲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并很快发展起来。新兴的资产阶级为了谋取经济利益和政治地位,以复兴古代希腊和罗马的文化为借口,掀起了反对封建文化、创造资产阶级文化的文艺复兴运动。这场运动以人性反对神性,以科学理性反对蒙昧主义,以个性解放反对封建专制,以平等友爱反对等级观念,重视现实生活,肯定现实生活的幸福和享乐,反对禁欲主义,对当时和后世的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 (四)近代教育 16世纪以后,世界进入近现代时期。火药、造纸、印刷术、指南针从中国传入西方,为世界的军事和交通的大发展创造了机遇;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极大地激发了人们的想象热情;18世纪蒸汽机的发明,带来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工业革命,手工劳动、作坊生产被现代大工业所取代,从而引起了社会制度、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也引起了教育的巨大变化。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 (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2)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 (3)教育的世俗化。与公立教育的发展相应,世俗教育逐渐从宗教教育中分离出来。 (4)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 (五)20世纪以后的教育 进入20世纪以后,世界出现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对垒,电气化革命在主要国家已经完成,两次世界大战深刻地改变了世界的格局,政治民主化、工业现代化、国家主义成为世界最强大的三股潮流。在这样的背景下,教育在数量上获得更大的发展,义务教育普遍向中等教育延伸,职业教育发展受到普遍重视,政治道德教育普遍呈现出国家主义特征,平民教育运动、进步主义教育运动在世界各地都有不同程度的开展。 20世纪后期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1.教育的终身化 终身教育是适应科学知识的加速增长和人的持续发展的要求而逐渐形成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它的本质在于现代人的一生应该是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一生。它是对过去将人的一生分为学习阶段和学习结束后阶段的否定。把终身教育等同于职业教育或成人教育是不正确的。终身教育是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的一种教育制度。 2.教育的全民化 全民教育是近十年来在世界范围内兴起的、使所有人都能受到基本教育的运动,特别是使所有适龄儿童都进入小学,降低辍学率,使所有中青年都脱离文盲状态的运动。这一运动得到全世界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积极响应。 3.教育的民主化 教育的民主化是对教育的等级化、特权化和专制性的否定。一方面,它追求让所有人都受到同样的教育,包括教育起点的机会均等,教育过程中享受教育资源的机会均等,甚至包括教育结果的均等,这就意味着对处于社会不利地位的学生予以特别照顾。另一方面,教育的民主化追求教育的自由化,包括教育自主权的扩大,如办学的自主性,根据社会要求设置课程、编写教材的灵活性,价值观念的多样性等。 4.教育的多元化 教育的多元化是对教育的单一性和统一性的否定,它是世界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多元化在教育上的反映,具体表现为培养目标的多元化、办学形式的多元化、管理模式的多元化、教学内容的多元化、评价标准的多元化等。 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是指现代科学技术(包括工艺、设备、程序、手段等)在教育上的运用,并由此引起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变化。 第二节教育学概述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教育学研究的目的是阐明教育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揭示教育规律,为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提供支持与指导。 教育现象是教育活动的外在的、表面的特征,包括教育社会现象和教育认识现象。教育社会现象是反映教育与社会关系的现象,比如学校布局的调整、教师工资的增长或拖欠、毕业生的去向、学校管理体制的改革等。教育认识现象是反映教育与学生认识活动(学习活动)关系的现象,比如学生的思想方法问题、学习问题、心理健康问题、教师的教学方法问题。教育学就是要通过研究这些教育现象,解释其背后存在的客观教育规律。教育现象被认知和研究,便成为教育问题。 教育规律是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外部诸因素之间内在、本质、必然的联系。前者包括教师、学生、教材、设备、教学、德育、管理等因素之间的内在必然联系,后者包括学校与社区、教育与人口、教育与经济发展、教育与政治改革等之间的内在必然联系。 教育学的研究任务就是阐明教育的基础和基本理论,揭示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给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以理论和方法的指导,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培养合格的人才服务。 二、教育学与教育方针政策、教育实践经验的关系 (一)教育学不等于教育方针政策 教育学是一种客观的科学研究活动和科学理论,是对客观规律的揭示。而教育方针政策是主观制定的,是一定的阶级、集团为了教育上的利益而制定的。两者不能等同,但两者也有联系。因此,教育学也要围绕教育方针政策提出的问题、课题,开展科学的研究和探讨,提出可供参考的意见。 (二)教育学不等于教育实践经验 教育学源于教育实践经验,又高于教育实践经验。它是运用理性的思考对实践经验进行分析研究,找出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背后的客观规律,总结上升成科学理论的。教育实践经验是学习、研究、发展教育学的基础之一。 三、教育学的发展概况 (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1.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 (1)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以他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对中国文化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孔子的教育思想在《论语》中有充分的反映。孔子从探讨人的本性入手,认为人的先天本性相差不大。个性的差异主要是后天形成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所以他很注重后天的教育工作,主张“有教无类”,希望把人培养成“贤人”和“君子”。孔子大力创办私学,培养了大批人才。孔子的学说以“仁”为核心和最高道德标准,主张“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强调忠孝和仁爱。孔子继承西周“六艺”教育的传统,承认先天差异,但更强调学而知之,主张“有教无类”,重视因材施教。因材施教的基本方法是启发诱导,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务必使教学的内容与方法适合学生的接受水平和心理发展,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求知欲。孔子很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强调学习与行动相结合,要求学以致用,把知识运用到政治生活和道德实践中去。 (2)先秦时期的教育思想。 先秦时期以墨翟为代表的墨家与儒家并称显学。由于政治思想和社会观念的不同,墨家与儒家的教育主张也有所不同。墨翟以“兼爱”和“非攻”为教,同时注重文史知识的掌握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注重实用技术的传习。对于获得知识的看法,墨家认为,主要有“亲知”“闻知”和“说知”三种途径,前两种都不够全面和可靠,所以必须重视“说知”,依靠推理的方法来追求理性知识。 道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它主张“弃圣绝智”“弃仁绝义”,所以长期不为教育理论所注意。道家根据“道法自然”的哲学,主张回归自然、“复归”人的自然本性,一切任其自然便是最好的教育。 (3)战国后期的教育思想。 战国后期,中国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教育文献——《学记》(收入《礼记》)。《学记》从正反两方面总结了儒家的教育理论和经验,以简练的语言、生动的比喻,系统地阐发了教育的作用和任务,教育、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等,尤以教学原则的总结最为突出,是罕见的世界教育思想遗产。 《学记》提出,“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以及教育与政治的关系。《学记》设计了从基层到中央的完整的教育体制,提出了严密的视导和教育考试制度;要求“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即主张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臧息相辅。《学记》提出了教学相长的辩证关系和“师严然后道尊”的教师观。在教学方面,《学记》反对死记硬背,主张启发式教学,“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主张开导学生但不要牵着学生走;对学生提出比较高的要求但不要使学生灰心;指出解决问题的路径,但不提供现成的答案;《学记》主张教学要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学不躐等”,即循序渐进。这些原则和方法都已经达到了很高的认识水平。 (4)汉代以后的教育思想。 汉代的董仲舒、宋代的朱熹、明代的王阳明、清代的王夫之等许多中国古代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都有丰富的教育实践和精辟的教育见解。例如,董仲舒继承和发展了儒家思想,主张实行“德教”;朱熹的“明人伦”教育宗旨;王阳明的“良知”本体说;王夫之的“知行合一”说。 2.西方古代的教育思想 在西方,要追溯教育学的思想来源,首先需要提到的是古希腊的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1)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 苏格拉底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而闻名。这种问答法分为三步:第一步称为苏格拉底讽刺,他认为这是使人变得聪明的一个必要的步骤,因为除非一个人很谦逊,“自知其无知”,否则他不可能学到真知;第二步称为定义,在问答中经过反复诘难和归纳,从而得出明确的定义和概念;第三步称为“助产术”,亦称“产婆术”,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索,自己得出结论。 (2)柏拉图的教育思想。 柏拉图是对哲学的本体论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古代哲学家,他把可见的“现实世界”与抽象的“理念世界”区分开来,认为“现实世界”不过是“理念世界”的摹本和影子,建立了本质思维的抽象世界。人类要想从“现实世界”走向“理念世界”,非常重要的就是通过教育,帮助未来的统治者获得真知,以“洞察”理想的世界。这种教育只有贯彻了睿智的哲学家和统治者的思想才能引导芸芸众生走向光明。教育与政治有着密切的联系。以培养未来的统治者为宗旨的教育乃是在现实世界中实现这种理想的正义的国家工具。柏拉图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代表作《理想国》中。 (3)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 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秉承了柏拉图的理性说,认为追求理性就是追求美德,就是教育的最高目的。他认为,教育应该是国家的,每一个公民都属于城邦,全城邦应有一个共同目的,所有的人都应受同样的教育,“教育事业应该是公共的,而不是私人的”。但他这里所说的“每一个公民”是不包括奴隶的。他主张一部分人可以受教育,一部分人即奴隶则是不可受教育的。亚里士多德注意到了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特点,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对儿童进行分阶段教育,提倡对学生进行和谐的全面发展的教育。亚里士多德的教育观主要表现在他的著作《政治学》中。 (二)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 1.教育学学科的建立 教育学的建立不是瞬间完成的,而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前后经历了200多年的时间。1623年,英国哲学家培根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提了出来,与其他学科并列。 (1)夸美纽斯与教育学。 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建立始于夸美纽斯,1632年夸美纽斯发表的《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夸美纽斯是受人文主义精神影响的捷克教育家。他在年轻时期就具有强烈的民主主义思想,强调教育的自然性。自然性首先是说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都有相同的自然性,都应受到同样的教育;其次是说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发展的原则;再次是说要进行把广泛的自然知识传授给普通人的“泛智教育”,而不是仅强调宗教教育。 (2)卢梭与教育学。 启蒙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对自然性思想作了新的解释,并使之哲学化。这首先要提到法国的卢梭。卢梭对自然性的强调达到了使之与现代文明对立的程度。他因宣扬其自然主义教育理想的作品《爱弥尔》而险些被逮捕。他所理解的自然,是指不为社会和环境所歪曲、不受习俗和偏见支配的人性,即人与生俱来的自由、平等、淳朴和良知。卢梭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但被现存的环境和教育破坏了,假如能人为造就新的、适合人性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和教育,人类就能在更高阶段回归自然。因此,人为地、根据社会要求强加给儿童的教育是坏的教育,让儿童顺其自然地发展才是好的教育,甚至越是远离社会影响的教育才越是好的教育。 (3)康德与教育学。 1776年,康德在德国柯尼斯堡大学哲学讲座中开讲教育学,是将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大学里讲授的第一人,康德的哲学思想受卢梭的自然主义思想的影响很大。康德在他的哲学里,探究道德的本质,充分肯定了个人的价值,力图通过教育实现他的哲学理想,改造人类社会。他认为,人的所有自然禀赋都有待于发展才能生存,“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充分发展人的自然禀赋使人人都成为自身,成为本来的自我,都得到自我完善。 (4)裴斯泰洛齐与教育学。 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深受卢梭和康德思想的影响,进行了多次影响世界的教育试验。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按照自然法则全面地、和谐地发展儿童的一切天赋力量。教育应该是有机的,应做到智育、德育和体育的一体化,使头、心和手都得到发展,教育者的首要职责在于塑造完整的、富有个人特征的人。他主张教育要遵循自然,教育者对儿童施加的影响,必须和儿童的本性一致,使儿童自然发展,并把这种发展引向正确的道路。 (5)洛克与教育学。 进入近代,国家教育的思想与民主教育的思想都在发展,这在英国哲学家洛克身上得到了集中体现。洛克在他的《教育漫话》中,一方面,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说”,认为人的心灵如同白板,观念和知识都来自后天,并且得出结论,天赋的智力人人平等,“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主张取消封建等级教育,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另一方面,他又主张绅士教育,认为绅士教育是最重要的。一旦绅士受到教育,走上正轨,其他人就都会很快走上正轨。绅士应当既有贵族气派,又有资产阶级的创业精神和才干,还要有健壮的身体。绅士教育要把德行的教育放在首位,基本原则是以资产阶级利己主义的理智克制欲望,确保个人的荣誉和利益。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洛克轻视国民教育,认为普通的学校里集中了“教养不良、品行恶劣、成分复杂”的儿童,有害于绅士的培养,主张绅士教育应在家庭中实施。 2.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从一门规范学科的建立、独立的教育学诞生的角度说,教育学的建立通常以德国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为标志。美国杜威和他的《民主主义与教育》是20世纪初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品。该学派对教育和教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赫尔巴特与《普通教育学》。 德国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的出版(1806)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1835年,他出版了《教育学讲授纲要》,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并认为应以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赫尔巴特的贡献在于把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把教育的理论建立在伦理学基础上,可以说是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赫尔巴特一方面主张根据儿童的兴趣确定教育活动,另一方面又强调对儿童意志的控制。 赫尔巴特最主要的教育观点是: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道德和性格的完善。教育学要根据伦理学建立教育目的论,根据心理学建立教育方法论。教育要培养学生多方面兴趣,发展学生多方面潜能。教育学可以按照明了、联合、系统、方法四步去进行,这就是所谓的“四段教学法”。后来他的学生又将其发展成“五段教学法”,即明了、联合、系统、方法、应用。 在教学上,赫尔巴特把哲学中的统觉观念移用过来,强调教学必须使学生在接收新教材的时候,唤起心中已有的观念;认为多方面的教育应该是统一而完整的,学生所学到的一切应当是一个统一体。他强调系统知识的传授、课堂教学的作用、教材的重要性、教师的中心地位,形成了传统教育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特点。 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对19世纪以后的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产生了很大影响,被看做是传统教育学的代表。 (2)杜威与《民主主义与教育》。 作为现代教育的代言人,杜威的教育思想与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针锋相对,其代表作《民主主义与教育》在体系上与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也大不相同。 杜威主要的教育观点是: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教育目的应该来自教育过程之内,即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教育的步骤,而不应该从教育的外部去寻找一个目的强加给教育,教育的目的就是使学生能够不断地生长下去。教育应该从儿童的兴趣出发,以活动组织学习,在做中学,不断改造自己的经验。教育理论应该排除“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把各种看似矛盾的二元论(比如工作与游戏、劳动与闲暇、普通科目与职业科目、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等)有机统一起来。 杜威强调儿童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主张教师应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围绕学生的需要灵活组织教学,以“儿童中心主义”著称。 杜威试图把“民主”和“科学试验方法”“进化论”“工业的改组”等因素联系起来,探讨它们在教育上的意义。《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中,批判性地讨论了西方以往的教育思想,同时吸取现代哲学、社会学、生物学、心理学上的成就,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体系。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及反映在其他作品中的教育思想,对20世纪的教育和教育学有着深远影响。 (三)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建立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经典作家根据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对教育的阶级性、人的全面发展等问题作出了科学的解释。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建立,即称为教育学的科学化发展阶段。 苏联一批教育家在确立和建设社会主义教育科学事业的过程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阐述教育问题,逐渐形成了社会主义教育理论,具有代表性的著作有:克鲁普斯卡娅的《国民教育与民主制度》、加里宁的《论共产主义教育》、马卡连柯的《论共产主义教育》和《教育诗》。克鲁普斯编的《教育学》则总结了苏联社会主义教育的经验,构建了教育学的理论体系,论述了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极其重视智育即教养的地位和作用,提出了一套比较严格和严密的教学理论。该书被公认为世界上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对我国建国后乃至现在的教育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我国教育家杨贤江以“李浩吾”的化名写的《新教育大纲》是我国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这本书阐述了教育的本质和作用,批判了教育超政治、超阶级的观点和教育万能论。 (四)当代教育学理论的新发展 20世纪中叶以后,由于新科技革命迅猛发展,人力资源开发和智力开发成为世界教育瞩目的重大课题。各国开展了广泛而深刻的教育改革,并形成了大批现代教育理论。苏联教育家赞可夫通过近20年的小学教学改革实验,出版了《教学与发展》一书。他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提出了发展性教学理论的五条教学原则,即高难度、高速度、理论知识起指导作用、理解学习过程、使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一般发展的原则。美国教育家布鲁纳的《教育过程》提出了结构主义学说和发现法。德国教育家瓦·根舍因创立了范例教学理论。瑞士教育家皮亚杰的《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由两篇文章构成,论述了智力发展的阶段,强调活动的动作教学方法,认为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发展学生的智力。1970年,法国成人教育家保罗·朗格朗写成并出版了《终身教育引论》,产生广泛的影响,被公认为终身教育理论的代表作。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其著作《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和《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中阐述了他的和谐教育思想,对世界教育产生了很大影响。 案例评析. 【案例】有些教师说,他们没有学过教育学,但一样办了几十年教育,教了几十年课,培养出一代又一代学生。还有些教师说,孔子没有学过教育学,但并不妨碍他成为万世师表。 你认为上述观点正确吗?运用所学原理进行评析。 【评析】该观点是错误的。原因如下: (1)认为没有教育理论一样可以进行教育实践的教师,忽略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密切联系。教育工作者应该在正确理论指导下进行实践,没有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没有理论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 (2)教育理论对教育工作者意义重大。从理论功能上讲,它有助于指导教育实践,推动教育改革;从实践意义上讲,它有助于树立科学教育观,提高教育质量,为学习其他相关学科奠定理论基础,缺少理论的指导,实践难以取得成效。 (3)孔子是一位实践经验非常丰富的教师,他不仅拥有丰富的教育经验,而且还善于总结经验并上升到理论高度。“温故知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等都是他总结经验后提出的教育理论,这些理论反过来又指导了教育实践。 真题再现. 1.世界上最早的教育文献是我国的( )。(河南省周口市) A.《论语》  B.《大学》  C.《学记》  D.《中庸》 【解析】战国后期,中国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教育文献——《学记》(收入《礼记》)。故选C。 2.提出“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的教育家是( )。(河北省) A.培根B.夸美纽斯C.赫尔巴特D.赞科夫 【解析】在《大教学论》中,夸美纽斯用一句话概括了他的“泛智教育思想”,那就是“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故选B。 3.教育“生物起源论”的代表人物是( )。(河南省周口市) A.孟禄  B.洛克  C.卢梭  D.利托尔诺 【解析】A项孟禄是“心理起源说”的代表人物;B项洛克提出了“白板说”,主张绅士教育;C项卢梭强调自然教育;“生物起源论”的代表人物是法国社会学家、哲学家利托尔诺,他认为教育是一种生物现象,不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故选D。 跟踪训练. 一、选择题 1.我国倡导启发式教学的第一人是古代教育家( )。 A.孔子B.墨翟C.董仲舒D.朱熹 2.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 )。 A.家庭教育B.学校教育C.职业教育D.社会教育 3.1632年,《大教学论》的出版标志着教育学的建立,其作者是( )。 A.赫尔巴特B.杜威C.裴斯泰洛奇D.夸美纽斯 4.提出教师中心、课堂中心、教材中心的传统教育理论流派的德国教育家是( )。 A.卢梭B.杜威C.洛克D.赫尔巴特 5.“活到老,学到老”是现代教育( )特点的要求。 A.大众性B.公平性C.终身性D.未来性 二、填空题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 的一门科学。近代最早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是 。 2.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特有的 。欧洲奴隶社会曾出现过的两种教育体系是斯巴达教育和 教育。 3.教育史上两大对立的学派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代表人物是 和 。 4.我国第一部以马克思主义观点阐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杨贤江的 。 三、简答题 1.简述20世纪后期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呈现出的新特点。 2.从教师的角度出发,谈谈学习教育学的意义。 四、论述题 联系实际谈谈赫尔巴特教育理论与杜威教学理论的差异。 答案. 一、选择题 1.A【解析】孔子是我国第一位倡导启发式教学的教育家。故选A。 2.B【解析】狭义的教育是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故选B。 3.D【解析】1632年夸美纽斯出版的《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故选D。 4.D【解析】赫尔巴特是传统教育理论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了教师中心、课堂中心、教材中心的三中心理论。故选D。 5.C【解析】略。 二、填空题 1.教育规律《大教学论》 2.生产劳动雅典 3.赫尔巴特杜威 4.《新教育大纲》 三、简答题 1.(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2.学习和研究教育学既是我们做一个教师的起点,也是我们做一个教师的追求。学习教育学的意义表现为: (1)有利于提高我们对教育事业战略地位的认识,热爱教育工作; (2)有利于掌握教育规律,提高教学能力; (3)有助于提高我们高尚的师德修养,自觉为人师表; (4)有助于更好地学习其他各门教育学科。 四、论述题 (1)赫尔巴特是传统教育理论的代表:①强调课堂教学的作用,注重系统知识的传授;②强调教材的重要性,主张学生以学习间接知识为主;③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核心及权威地位,形成了传统教育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特点。 (2)杜威作为现代教育的代言人,其教学思想与赫尔巴特针锋相对:①强调目的与活动的统一,主张从做中学,在问题中学习;②强调教法与教材的统一,教学的任务不仅仅在于给学生科学的结论,更重要的是要促进并激发学生的思维,使他们掌握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③强调儿童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主张教师应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围绕学生的需要和活动组织教学。 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持续不断的改造”的著名论断,他批判性地讨论了西方以往的教育思想,同时吸取现代哲学、社会学、生物学、心理学上的成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体系。 (注意联系实际来谈,此处可自由发挥) 第二章 教育的基本规律 命题预测. 本章是关于教育与社会、与个体关系的理论探讨。命题侧重考查的知识点有: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生产力水平、科学技术及文化的关系;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动因及一般规律;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普通中等教育的特殊任务等。 考点精讲. 第一节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教育本身是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生和发展受到社会其他因素的制约,特别是受到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社会生产力水平、科学技术和文化背景、文化传统的影响,并对这些因素产生反作用,这就是教育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和科学技术发展功能。 一、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 (一)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 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集中表现在其决定教育的性质,即培养什么人和培养为谁服务的人的问题。这种制约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在人类社会中,谁掌握了生产资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