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大都市
近郊
低效
农业
乡村
复兴
路径
探索
张卫丽
99Co n s t r u c t io n St a n d a r d iza t io n/建 设标准化随着近几十年快速城镇化的推进,城市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转移效用非常明显,农村的空心化和候鸟式人口流动现象加剧。大都市近郊的村庄发展情况更加多元和复杂,传统农业在传统农耕文化凋敝和现代工业文明冲击的双重影响下逐渐衰退,乡村农业不得不转变发展路径。众多学者从区域层面对乡村产业的转型发展进行研究,有学者提出通过发展都市农业促进新农村建设和发展,有学者提出以土地为核心资源的农业和乡村环境能实现经济、生态、社会等多种价值叠加,也有学者从乡村旅游规划、影响因素、旅游业态、实现路径等方面对乡村旅游进行了全面的研究。而大都市近郊农业效益低的普通村落个体却具有独自的特殊性,其具体发展路径应因地制宜。文章以南京市近郊的一个自然村为研究对象,探索一种农业低效型村庄的发展路径。1 大都市近郊乡村农业发展模式十九大提出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稳步推进,全国各地因地制宜推出美丽乡村建设、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等一系列举措促进农村产业发展,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而大都市近郊的乡村,城乡差距逐渐缩小,城乡融合度加深,乡村在空间格局、近郊区位、生态环境、乡土文化、绿色农业等方面的优势日益突出,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已难适应近郊乡村的发展环境,现代农业、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及内涵丰富的“农业+”模式等类型多样的农业发展方式层出不穷,对接都市区各种需求,推动乡村振兴进程。1.1 现代农业模式大都市近郊的现代农业是一种通过现代科学技术提升农产品质量和创建区域农业品牌的高效发展模式。主要特点是种植规模化,技术标准化,管理现代化,种植专业性较强。一般有农业公司或专业合作社介入,多以农业园区、现代农业示范区、专类农品标准化种植基地等项目形式展现,依托大都市近郊区位优势,为城市居民提供绿色、安全的蔬菜鲜果、粮油蛋禽等农副产品。如南京谷里现代农业园、成都对外开放农业合作示范园区、上海青浦现代农业园区等一大批现代农业园,通过引导农民土地流转整合规模较大的土地资源,统筹建立农业基础设施,利用新技术促进农业增产增效,进而实现农民增收致富。现代农业发展区的乡村有大量优质耕地,村民既能享受土地流转带来的红利,又能进入农业园就业。因此,这种模式对区域内乡村的整体发展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1.2 观光农业模式大都市近郊的观光农业主要是一些乡村依托自身特有的地形地貌和优质的生态环境,通过特色农业或景观化种植形成吸引城市居民观赏的农业景观。如金色的油菜花田、壮观的梯田景观、绿色的深山茶田、美丽的果林花海、生态的山水林园,在花开景美或秋收果熟之季吸引大量城市人群。这种模式把经营“美丽”转变作为乡村产业发展的动力,有助于拓展农业的价值,推进农产品品牌的宣传,拓宽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实现乡村产业振兴。1.3 休闲农业模式文章主要指大都市近郊以自然村为单位,利用周边附属农田发展休闲农业,实现村庄发展的模式。主要以采摘、科普、体验为主的具有休闲服务功能的农业种植区域,作为城市休闲生活的外部延伸。蔬果花卉混种是较普遍的方式,单独种植果蔬和花卉的也较多。大都市近郊乡村地区往往散点式分布着大量以家摘要:特殊的地理区位使大都市近郊成为城乡互动较为活跃和复杂的地区,一些村落的农业空间呈现逐步衰退的趋势。研究基于农业产业本底,通过活化和优化村庄的生产生态生活空间,转变产业发展策略和路径,挖掘乡村资源的复合价值,发展特色种植和休闲农业,进而激活产业发展活力,解决村庄发展的内生动力问题,初步探索出一种特色农业型的田园乡村复兴之路。关键词:大都市近郊;特色农业;乡村复兴张卫丽,张 川大都市近郊低效农业型乡村复兴路径探索(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江苏 南京 210093)100建 设标准化/C ons truc ti on S ta nda rdi z a ti on庭农场和农业休闲景点为代表的休闲农业项目,通过休闲采摘、农耕体验、科普教育、市民农园等多种项目类型吸引大量游客,满足市民近郊休闲娱乐的需求。休闲农业带来的不仅是农产品的价值收益,更多的是休闲服务功能如餐饮、住宿、娱乐等所带来的收益。休闲农业模式通过丰富乡村业态内容,吸引城市居民消费,激发村庄发展活力,带动村民致富。2 南京近郊低效农业型乡村发展实证分析2.1 发展困境徐家院村是位于南京市近郊一个普通的农业种植村,紧邻乡村绿道,区位优越,周边休闲项目较多,如南京市有名的银杏湖乐园、大塘金香草谷、谷里现代农业园等项目。虽然周边发展态势较好,但徐家院村很长一段时间一直很萧条。主要发展困境有几方面:村民大量流失,村庄空心化严重。受都市区就业的吸引,年轻人大部分进城务农,老人留守居多,从事农业的人越来越少,老人种田几乎是靠天收。耕地零碎分散,农田抛荒严重。村庄为典型的低丘缓坡地貌,水塘较多,农田被岗地和众多水塘分割成零散的地块,不便耕作。岗地和低洼不平的农田抛荒严重,杂林荒草丛生。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最突出的是缺乏农业生产道路和农田灌溉设施,农机很难进入,难以实现机械化耕作,节约灌溉也无法普及。人居环境建设滞后。对外交通闭塞,断头路较多;村容村貌、环境卫生、配套设施等方面有待提升。2.2 发展策略图 1 三园共建与三产互动简介图为了解决村庄的内生动力问题,充分利用村庄的林田资源要素和院落空间特质,以产业提升和空间优化为突破口,形成庭园、果园、菜园“三园共建”“三产互动”的产业发展思路,摒弃村庄规划的惯性模式,形成激发新产业和丰富体验活动的空间载体,挖掘乡村更多的复合价值,初步探索一种特色农业型的田园乡村复兴之路,如图 1。农业经营体系上,通过组织物质空间引导村庄完善农业产业体系。规划提出以绿色蔬菜为特色,采用“生态+”“互联网+”等模式策划三产联动的徐家院绿色果蔬特色产业链,并在村庄内部合理预留电商服务平台建设空间和相关服务场地。结合农业空间规划和产业策划积极发展农业观光和乡村休闲产业,并拓展“农业+”内涵,把绿色农产品与康养、科普、民宿等密切结合,形成“农业+养老”“农业+研学”等产业组合模式。3 乡村复兴路径探索3.1 生产空间系统化根据“三园”(菜园、果园、庭园)共建的思路明确农业种植类型,对农业生产空间进行梳理和优化,系统规划农业种植空间布局。通过整合抛荒地、杂木林、水塘等零散农田,按照地形、水文、走向对田块进行科学划分,对农田、水田、林田等进行土地整理,使零碎的农田成规模,高低不平的耕地平整化。同时科学规划生产性道路,设置节水灌溉工程设施,使农田精细化耕作成为可能。通过土地综合整治和流转,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扩大种植规模,形成蔬菜产业园式种植管理模式。结合农地种植适宜性分析。分区引导露地蔬菜、水生蔬菜、经济林果、林下经济种植空间类型,形成“野菜八鲜”蔬菜园、“水八仙”水生蔬菜园、蓝莓园、和桑果园等特色农业种植园。在土地综合整治的基础上,将普通农田改造为壮观有序的梯田农业景观。改变传统种植方式,通过三垄蔬菜一垄花的方式将花卉和蔬菜进行季节性间作套种,增设田园景观道路和休闲设施,将蔬菜产业园变成蔬菜公园,将农业种植结合土地景观整治,形成农业大地景观,成为田园观光、蔬菜种植体验、采摘收割参与、农业教育科普的蔬菜主题公园,在田间地头实现农旅融合,提高农业单位产出率。3.2 生态空间休闲化通过优化生态空间布局和设置休闲配套设施,保护乡村生态环境,增加乡村的趣味性,打造能够传承乡愁记忆和农耕文明的原乡田园生活家园。对村庄周边零散水塘和河塘进行水系贯通,在水生蔬菜种植和水产养殖基础上,置入休闲垂钓、农业科普教育等功能,规划人行栈道,增添田园乐趣。结合村庄周边的岗地林地引导种植应时鲜果,如桑树、石榴、桃树等,不仅营造季节性景观,而且产生经济效益。增设具有趣味性的休闲设施、标识系统、文化设施等,使生态空间在保留原乡特色的基础上增强“乡趣”。在互动灌溉装置、农学堂、田间剧场、农品跳蚤市集、卡通农夫、小农夫乐园、瓜果故事廊等巧妙植入农业科普、文化、历史趣味知识。3.3 生活空间活力化闲置集体资产的创意利用和功能活化。尊重徐家院特有的微丘田园景观、传统建筑风貌的基础上,对闲置集体用房活化利用,拓展庭园价值。置入新型业态丰富乡村产业空间。重点关注村庄自有的院落机理(下转第 103 页)103Co n s t r u c t io n St a n d a r d iza t io n/建 设标准化3.4 接缝处理该工程中预留的接缝宽度范围在 1015 cm,停止碾压施工后选择第二半幅摊铺基准面,对纵向接缝位置进行清理,再用小料斗将混合料倒入,借助小型摊铺机摊铺后可以对其进行碾压,接缝碾压应以坚实为标准。检查搭接位置,如果没有异样则进入下一道工艺。目前,在接缝处理中,冷接缝、热接缝施工工艺应用均较多。从实践经验看,横向接缝处理工序比较复杂,要求铺设薄层砂带,完成找平、画线、垂直度检查后才能进行接缝处理,而且通常选择热接缝方案。当摊铺料中存在粗料时,应通过人工方式进行挑选,减少处理后的路面不平整问题。3.5 质量检验工程中为了保障 SBS 改性沥青的有效应用,根据施工流程设置了适用于施工诸环节的全过程管理方案,将质量检验工作落实到了每一项施工之中。具体而言,该工程摊铺里程较长,在项目经理负责下,由项目副经理组建了专项管理方案,分设了安全、质量、进度、环境、成本、文件等专项管理小组,在试验、制备、试验段施工、摊铺、碾压、洒布、接缝处理各个环节,由各小组进行协同合作,较好地控制了施工质量。需要说明的是,配套的养护管理中,单独设置了养护方案,提前梳理了各类病害与潜在质量风险,并在养护过程中,结合质量检验结果,合理调整了养护措施,包括洒水、覆盖等。4 结束语总之,SBS 改性沥青有特点鲜明的性能优势,可以按照标准化生产制备满足现代公路项目路面工程施工需求。因而,在高质量目标实践过程中,应持续加强对其工艺的研讨,提升此类材料制备水平与应用效果。结合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应用 SBS 改性沥青时,一方面需要严格遵循“实验+制备+生产”的标准流程进行制备,另一方面则应在实际的路面工程施工过程中,按照设计施工一体化实践模式,做好生产建设诸环节的技术应用与质量控制,保障其施工质量,从而为我国公路工程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支持。作者简介:白云虎(1986-),男,籍贯:河北三河,学历:大专,职称: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道路与桥梁施工。参考文献:1 赵鹏.沥青路面施工工艺技术 J.黑龙江交通科技,2020,43(1):43-44.2 丁世海,阳恩慧,王郴平,等.沥青路面表面纹理三维高精度激光非接触式检测 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20,55(4):758-764.3 周博.SBS 改性沥青路面施工技术 J.交通世界(中旬刊),2020,11(5):94-95.4 王伟明,凌宏杰.SBS 复合改性乳化沥青研制及其性能研究 J.中外公路,2020,40(4):269-273.5 孙涛.高速公路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质量管理分析 J.房地产导刊,2020,9(3):119.和闲置的老屋,结合都市近郊旅游新业态涌现的趋势,充分挖掘乡村庭院空间小巧温馨的价值,将部分农户院落改造为电商庭园、曲艺庭园、乡村书院、科普庭园、养老庭园、民宿庭园等等,形成业态丰富的乡村产业空间。在村庄规划和产业策划引导下,成功引入张溪徐家文化大院,“若谷”民宿庭院、“太阳谷”科普庭院、“拾穗”文艺庭院等项目。疏通内外通道,接入乡村大环线,改变交通闭塞的困境。徐家院村远离乡村主干道,村内断头路较多,通达性较差。规划三条通道与乡村绿道和区域主干路相连,接入 10 min乡村旅游大环线,与银杏湖乐园、大塘金香草谷、云水涧、文创苏家等成熟乡村景点无缝对接。4 结语大都市近郊的村庄呈现多元性和复杂性,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一个低效农业型的自然村落为例,分析其发展困境,探索一种以农业为本底,通过对农业空间系统化规划、特色化种植、趣味化呈现来解决村庄的内生发展动力问题,实现乡村复兴的路径,以期能够为乡村振兴的建设路径提供个案参考和帮助。作者简介: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