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论持久战》看唯物辩证法的实践意义_王继华.pdf
下载文档

ID:348258

大小:2.75MB

页数:7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3-22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论持久战 持久战 唯物辩证法 实践 意义 王继华
第45卷 第1期临 沂 大 学 学 报2023年2月Vol.45 No.1JOURNAL OF LINYI UNIVERSITYFeb.2023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实现快速发展。然而,开放的国际环境带给我们的不仅是先进的技术,还有对原有价值理念的冲击。在这样的环境中,马克思主义面临着诸多挑战。但当我们回顾历史时可以清楚地发现,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唯物辩证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其中的突出代表就是论持久战。在1938年抗日战争时期,面对敌强我弱的战争局势,毛泽东写下了著名的论持久战,推动了抗日战争的胜利。之所以能做出科学的预见和合理的战略指导,源于毛泽东对唯物辩证法的灵活运用。论持久战用实践论证了唯物辩证法的重要价值,有效回应了马克思主义所面临的质疑。一、坚持唯物辩证法有助于全面系统地认识问题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只有明晰问题,才能解决问题。全面系统的认识方法是解决问题的必要前提。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唯物辩证法为我们认识世界提供了科学的指导。对问题的分析研究要求我们尽量做到全面和深入,而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要求就是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用发展的观点来把握问题的实质。论持久战作为一部优秀的军事作品,其基础在于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灵活地运用于实践之中。在论持久战中,毛泽东运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研究了当时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具体的战争局势和人们的思想困惑。(一)坚持普遍联系的观点有助于全面地认识问题从论持久战看唯物辩证法的实践意义王继华(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300350)摘要:论持久战既是一部军事名著,也是一部蕴含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实践性著作。在论持久战中,毛泽东以联系发展的观点分析了当时面临的主要问题,通过对事物的规律性把握阐述了战争的发展走向,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研究了战争的基本原则和具体方式,最终带领中华民族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论持久战充分体现了坚持唯物辩证法具有积极的实践意义,是回应质疑马克思主义的有力武器。关键词:唯物辩证法;毛泽东;论持久战;实践意义中图分类号:A8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6051(2023)01-0118-07DOI:10.13950/ki.jlu.2023.01.013收稿日期:2022-11-26基金项目:2021年度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青年项目(TJKS21-015)的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王继华(1990),女,新疆乌鲁木齐人,天津大学助理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发展。118从论持久战看唯物辩证法的实践意义在反杜林论中,恩格斯指出:“当我们通过思维来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1395世界是由相互联系的事物构成的,不存在完全孤立的事物,联系是普遍的和客观的。在认识问题时,以此为出发点,综合考虑各影响因素,有助于全面科学地分析问题。1938年,面对国内外混乱不堪的局势,全国上下人心惶惶。毛泽东同志运用联系的观点全面考察了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详细研究了影响战争的各种因素,以清晰的逻辑分析了当时的战争局势。以问题的主体为出发点,毛泽东同志分析了中日双方的基本特点。第一,从政治制度看:日本是带军事封建性的帝国主义,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第二,从力量对比看:日本的军力、经济力、组织力一等,而中国在这方面相对较弱。第三,从战争的性质来看:就日本方面而言,是退步的、野蛮的侵略战争;而就中国方面来看,是进步的、正义的反侵略战争。第四,从战争的方式来看:日本方面由于物资数量不足,经不起长期战争;中国方面则地大物博,适合持久战。第五,从国际方面来看:日本是失道寡助,而中国是得道多助。极其复杂的战争问题在论持久战中以清晰的逻辑展现在读者面前。通过运用联系的观点,毛泽东同志全面地把握了战争的全貌,为制定具体的军事战略奠定科学的基础。(二)坚持永恒发展的原则有助于系统地分析问题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任何事物的原有状态都在运动中不断地发生改变。恩格斯曾指出,在辩证哲学面前“不存在任何最终的东西、绝对的东西、神圣的东西;它指出所有一切事物的暂时性;在它面前,除了生成和灭亡的不断过程、无止境地由低级上升到高级的不断过程,什么都不存在”2。事物的普遍运动要求我们用发展的眼光正确看待事物的变化、客观考察事物的运动趋势。在全面分析了抗日战争的影响因素后,毛泽东运用发展的观点驳斥了中国必亡论、忧虑论和中国速胜论的观点。从国内到国外,毛泽东依据全部敌我对比的基本因素构建了一套系统的认识方法,为抗日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全面科学的见解,有力地回应了人们当时的思想困惑。首先,针对亡国论的看法,毛泽东详细分析了时代的特点,指出日本是处于退步的时代,而中国正处于历史上进步的时代,这决定了中国最终将战胜日本。虽然就当时的力量对比来看,中国处于劣势,但从长远来看,这种强弱对比会发生变化。因为就日本方面而言,战争是退步的和寡助的:日本是快要灭亡的帝国主义,发动的是最后挣扎性的冒险战争;在国际方面,日本发动战争的时候,世界各国已经或快要遭遇战争,大家都在准备为反侵略而战,中国人民的利益又是和他国息息相关的,所以日本是失道寡助。从中国方面来看,战争是进步的和多助的:中国“处于历史上进步的时代,这就是足以战胜日本的主要根据”3451。中国的封建主义已经被资本主义所破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已经在中国产生了,除此之119外中国还有革命经验丰富的共产党和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在国际方面,各国人民运动热情高涨,同时苏联也将以极大的热忱援助中国。毛泽东通过分析日本是强国、小国、地少、物少、人少、兵少、退步、寡助,中国是弱国、地大、物博、人多、兵多、进步、多助,最终得出中国要进行持久战但绝不会灭亡,有力地驳斥了亡国论的观点。其次,针对忧虑论的观点,毛泽东指出,妥协问题是可以克服的,政治是会获得进步的。虽然在论持久战中,毛泽东针对的主要思想问题是亡国论和速胜论,但与此同时毛泽东也关注到了一些爱国人士对时局的忧虑。他们一方面害怕对日妥协,另一方面又对国内政治的进步性持怀疑态度。关于妥协的观点,毛泽东同志指出,从日本方面来看,抗战初期日方采取劝降政策,但更多的是采取野蛮政策,物质上公开掠夺,精神上摧残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从中国方面来看,共产党、国民党和其他主张抗战的党派会相互团结,一致抗日;从国际方面来看,除日本的盟友和资本主义国家中的少数上层分子,大部分国际友人都是支持中国抗战的,尤其是地理位置接近的苏联。因此,“妥协的危机是存在的,但是能够克服”3456。针对怀疑政治不能进步的观点,毛泽东认为国内政治的进步和抗战会相互影响,坚持抗战的同时会使政治得到改进。历史遗留的政治腐败问题阻碍了抗日战争,但是国内外大局迫使中国人民不得不进步,正义的革命战争终会使旧中国变为新中国。最后,针对速胜论的观点,毛泽东指出,没有一定的条件,速胜只能是一种幻想。虽然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但也不能脱离实际。速胜论的观点或者是忽视了强弱这个矛盾,或者是过于夸大了中国的长处,或者是只看到了局部的强弱现象而忽视了整体的强弱对比。总体来看,速胜论是主观性和片面性的结果,这从反面论证了脱离马克思主义的认识方法将很难对问题的发展变化做出科学的判断。毛泽东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灵活运用,坚持理论自信,构建了系统的认识方法。立足于联系的观点,毛泽东全面分析了影响战争的各个要素,科学论述了战争双方的主要特点;立足于发展的观点,毛泽东驳斥了亡国论、忧虑论和速胜论的观点,指出未来的胜利属于中国,但解放中国的条件是中国的进步、敌人的困难和世界的援助。二、坚持唯物辩证法有助于准确地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在运用系统的认识方法对问题做出全面深入地分析后,需要在此基础上通过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来指导问题的解决,这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要求。在矛盾论中,毛泽东就提出“辩证法的宇宙观,主要地就是教导人们要善于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的矛盾的运动,并根据这种分析,指出解决矛盾的方法”4304。制定解决矛盾的宏观战略需要我们立足现实,准确掌握事物发展的规律,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各种挑战进行科学预测。马克思和恩格斯经过对现实的观察和对理论的研究,提出了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这三大规律,通过对事物发展过程的把握,为我们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提供了依据。在论持久战中,毛泽东通过灵活运用这三大规律,为指导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依据。(一)坚持对立统一的规律有助于科学分析事物的发展动力从论持久战看唯物辩证法的实践意义120对立统一规律,作为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内容,从根源上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都存在着普遍的矛盾,矛盾双方之间的相互依存和相互斗争推动着事物的前进。同时,推动事物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我们不可忽视的重点。虽然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但在事物发展的过程中只有一种主要的矛盾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4322战争的发展变化受到战争中相互依存和相互斗争的各要素的影响,遵循着对立统一的规律。首先,从矛盾双方的斗争性来看,在抗日战争过程中,中日双方是绝对对立的敌人。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以东北为切入口开始入侵我国。由于国民党的片面抗战,中国方面迅速溃败,大片领土被日方占领。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开始了全面侵华战争。在中国共产党的积极努力下,国民党和共产党实现了联合抗日,虽然打破了日寇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但是北平、天津、上海、南京等相继失守。在日寇占领区,中国人民流离失所、伤亡惨重,大量的物资被日本掠夺。面对日本的侵略,“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一样,不容许日本保留中国的寸土”3444。因此,中日双方是相互排斥、势不两立的战争敌人,持久战的最终目的就是驱逐日本侵略者。其次,从矛盾双方的统一性来看,中国和日本构成了战争中相互影响的矛盾主体。在论持久战中,通过坚持对立统一的规律,毛泽东看到在抵抗侵略的过程中,中国人民将获得进步,“各种内外反对力量虽给了解放运动以严重挫折,同时却锻炼了中国人民”3449。而战争中敌强我弱的局势是相对的,双方的优劣对比会随着我方的努力而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同时,毛泽东指出,因为日本方面发动的是非正义的战争,所以决定了中国方面会得到国际力量的广大援助。而在敌国方面又存在着反战的人民和反战的士兵。以此为依据,毛泽东提出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建立抗日战争的统一战线。最后,从事物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来看,在制定战略的过程中,要把握推动战争发展的主体人。毛泽东指出,战争中的关键要素是人。当时的亡国论和妥协论认为经济实力和军事能力起决定性作用,即“唯武器论”。对此,人力和人心的对比才是战争的关键。如果中国人的大多数、日本人的大多数和世界各国人民的大多数站在抗日战争的一边,先进的武器就不再是优势了。毛泽东认为,兵民是战争的胜利之本。在敌强我弱的局势下,最应该做的是推动军队和人民的进步。军队的基础在士兵,通过政治工作将进步的精神贯注于军队之中,实现长官和士兵的一致,才能激发官兵以最大的热忱投入到抗战中,才能使一切技术和战术最大限度地发挥它们应有的效力。除此之外,毛泽东还提出,“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3511。在一切政治工作中,都要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总方针,要积极动员全军全民参加统一战线。只有把握了战争中的关键因素,才能制定出科学合理的策略方针。(二)坚持质量互变的规律有助于准确把握事物发展的基本走向关于质量互变的原理,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资本论反杜林论等著作中指出,从社会从论持久战看唯物辩证法的实践意义121经济领域到物理化学领域,事物的发展采取的是量变和质变这两种形态。量变的累积必然会导致质变的发生,同样质变也会引起事物的量的变化。在量变和质变的相互贯通和依存中,事物的发展过程变得有规律可循。在论持久战中,毛泽东立足现实,通过分析当时问题的发展规律提出了要进行持久战的战略方针,为中国的胜利提供了科学的宏观指导。毛泽东提出持久战的主要依据是敌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