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2022年全国甲卷41题看历史解释素养的考查_但菊芬.pdf
下载文档

ID:348203

大小:2.14MB

页数:4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3-22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2 全国 41 历史 解释 素养 考查
/202301摘要: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纵观近几年的高考试题,2022年全国甲卷第41题很好地体现出历史解释素养的考查方式。从核心价值角度来看,试题注重教考衔接、呼应时代主题的价值立意;从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来看,试题具有突出主干、综合考查的特点;从历史解释素养分层测评的角度来看,历史解释素养考查具有分层递进、多元考查的特点。关键词:历史解释素养;价值引领;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分层测评;高考中图分类号:G63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4289(2023)01-0030-04但菊芬1,刘清华1,刘瀚声2从 2022 年全国甲卷 41 题看历史解释素养的考查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标)指出:“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1历史解释是诸素养中对历史思维与表达能力的要求2,带有鲜明的学科特色。只有解释才能发现历史的意义,只有解释才能完成历史的重建,建构历史解释乃是史学的核心任务3。历史解释的关键是“解释”,学生依据自己掌握的史料和对史实的理解作出自己的解释,是历史学科要培养的关键能力4。纵观近几年的高考试题,2022年全国甲卷第41题很好地体现出历史解释素养的考查方式,具体试题如下。材料一明前期,郑和下西洋的船队阵容极为庞大,“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大舶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航迹遍及亚、非30余国。明英宗后,官方再无远洋活动。明后期的海军以沙船、哨船等小型船只为主。明末,荷兰东印度公司企图以武力迫使明朝政府放弃海禁政策和承诺自由贸易,派遣战船入侵中国沿海。1633年,明军约150艘战船在福建金门岛料罗湾口,与荷兰及附属舰队约60艘战舰激战,获得胜利。据中国军事通史等材料二中法战争后,清政府确定了优先建设北洋海军的方针。到1888年,清廷共买进大小舰船数十艘,另有少量自建舰船。1888年12月,北洋海军正式成军,此后海军建设趋缓。清政府仍未能跳出以守为战的传统海防思维,重点防守大陆沿岸。甲午战争后,清朝海军在舰船数量、装备质量和军队素质等方面,被日本全面超越。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等材料三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提出,要“有计划地逐步地建设一支强大的海军”,这支海军能“保卫沿海沿江”。1979年,邓小平提出要建立“顶用”“精”“真高中生涯教育及高考试题分析30/202301正现代化”的海军。21世纪以来,我国已先后派出多批海军舰艇编队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执行护航任务。一批新型驱逐舰、护卫舰、登陆舰等陆续入列,2019年,我国自主设计、自主配套、自主建造的第一艘航母山东舰入列。中国海军已经建成海陆空潜、岸基海基相结合、多兵种合成的海上综合作战体系。摘编自彭克慧新中国海洋战略发展史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朝的海上实力。(8分)(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海军实力从晚清到现代的变化。(10分)(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中国海军实力的主要因素。(7分)一、试题考查的核心价值课标指出,“所有历史叙述在本质上都是对历史的解释,即便是对基本事实的陈述也包含了陈述者的主观认识”1。因此,试题是按照命题者对试题立意和主旨的把握进行符合历史逻辑和命题逻辑的整合后呈现的材料或材料群,构成了试题的情境的创设。试题的材料选择和组合,要能够精准体现命题者对试题的考察目的、意图,是命题者建构的一种历史解释,“多聚焦于能够反映出核心价值的生活实践和学习探索情境”5,并为学生进行历史解释提供充分的史料依据,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一)注重教考衔接,落实基础导向从高考“引导教学”的角度看,日常教学中需要多关注情景教学创设,营造一定的生活情境、学术情境、学习情境和社会情境,搭建学生历史解释的支架,激发学生历史解释的意识,引导学生能够精准审读情境的显性信息即“会观察”和深入挖掘试题隐性信息即“会思考”“会迁移应用”。2022年全国甲卷第41题继续延续关注时代变局、强化国家意志、注重价值引领的特点,鲜明体现了加强教考衔接、关注时代任务、彰显价值引领、发挥育人功能的考查意图。本题三则材料整体上呈现了中国在封建社会晚期封建制度弊端日益暴露和西方殖民扩张冲击下走向衰落、近代中华民族沉沦中逐渐崛起并进行艰难曲折的近代化转型、新中国成立后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三大主题,鲜明反映了高考的基础性导向,引导教学回归课程标准、回归教材,夯实学生知识基础,注重提高课堂质量,增强学校作为育人主阵地的作用6。(二)呼应时代主题,强化国家认同本题以海防建设为主题来突出对“国家命运”的理解,并通过不同时期海防建设的状况及原因考查学生是否具备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等关键能力及方法分析道路抉择这类重大历史问题的能力。从时代变革的主题看,2021年8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传统、劳动、总体国家安全观,以及国防、生命安全与健康等重大主题进教材,体现国家对时代变局的认识。本题即从当下全球海洋竞争和我国维护海洋权益面临的挑战入手,以古今贯通和中外关联的大视角来考查我国海防事业由盛到衰再到今天日益强大的过程。以现在的视角看过去,引导学生关心自己国家的命运和未来,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升华维护国家利益的责任担当意识和奋斗精神,增强对国家的认同和民族自豪感,生成价值引领。二、试题考查的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要落实命题意图、实现价值引领、达成历史解释素养考查目标就要回到历史解释素养本身来思考。建构一种历史解释,就是要围绕一个具体的历史问题,按照各种事实之间的实际联系将它们组织成一个系统,形成对这个问题的解答7。学生对试题进行历史解释的过程中,需要将情境材料中的各个必备知识点提取出来并找到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历史逻辑链条,理清各事件之间的联系,把握试题主题,形成准确的历史解释和正确的历史知识体系。将教学过程转化为解题过程,还需要了解考试的思考角度。高考评价体系指出,“从学科素养层面看学生要能够根据对问题情境的分析以抽象的概念来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高中生涯教育及高考试题分析31/202301从多元性、情境性、关联性、层次结构性、动态平衡性、开放性和时序性等方面把握问题与事物的本质”8。高考评价体系明确了达成历史解释素养的表达方式、联系的形式、基本的思维方法。从本题看,试题的命制实现了历史知识体系与命题逻辑的一致,将历史解释素养与“四层”“四翼”相结合。(一)突出主干,纵横贯通从必备知识角度看,学生需要将情境材料中的基本事实提取出来,建构起基本事实之间的实际联系和整体知识框架。整体既可指横向特定时空的时代特征及中外关联,也可指纵向变化时空下特定主题的古今贯通。材料一选取郑和下西洋、海禁政策、西方殖民扩张的史实,材料二选取中法战争、洋务运动中海军建设、甲午中日战争的史实,材料三选取1949年、1979年和21世纪初以来国家对海防建设的战略选择,均为教学过程中的重大基本事实。因此,学生能够较快地调动各个时代阶段特征和海防事业的纵向联系,从关联性、时序性和情境性角度把握史事之间的本质联系,体现了试题的基础性。(二)能力多元,综合考查从关键能力角度看,高考评价体系提出了知识获取能力群、实践操作能力群和思维认知能力群三个关键能力群。聚焦到历史学科,徐奉先老师总结了历史学科关键能力,即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能力、分析历史问题能力、历史探究能力9。之所以不少考生觉得高考试题很难,很大原因就是学生无法直接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未知问题,知识迁移困难。本题第(1)问在变化时空考查学生阅读理解、提取概括和转化整理信息的能力。明朝前后期的发展战略与新航路开辟前后不同世界发展趋势之间形成了历史关联。从设问看需要学生能够恰当准确地定位时空,清楚认识中外海防事业各自发生变化的时间、表现及其变化原因,并将明朝时期中外各个阶段建立起对应关系,调动所学知识予以作答。第(2)问从同一空间不同时间的角度考查中国海防事业由近代到现代的变化。要求学生能够从海防事业上升到中国整个近现代历史发展的趋势,讲求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分析历史事物,并规范地阐述历史事物。思考作答是基于材料信息与所学知识转换的合乎历史与逻辑的事实推断,是将历史现象表征上升到历史本质层面的理性解释。第(3)问则是从整个大时空变化的角度,从材料信息“点”到海防建设“线”再到国家战略选择的“面”,最后上升到国家意志和道路认同的“魂”,层层递进,渐次考查。三、历史解释素养考查测评分析基于历史解释素养的分层和历史学科关键能力的分类,要求历史解释素养的检测和评价也需要分层,可参考黄牧航老师制定的历史解释素养五个测评层次10。结合本题,从整体上看,题干与设问逻辑清晰、层层递进,实现多元考查。(一)透视现象,把握内涵从三个设问角度看,第(1)问要求简析明朝的海上实力。考查明朝海上实力的状况,属于现象性解释,但隐含考查内涵性解释即为什么海上实力有变化。学生通过提取材料中明前期、明英宗、明末、1633年和亚非30余国、荷兰等时空信息,以及海禁政策、中荷战争等概念,将问题置于全球联系初步建立时的世界大背景下来考查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要求理解当时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和世界发展大势,构成了复杂、真实的学术情境。从变化时空的角度可分为明朝前期和明朝后期进行信息的整合分析。材料中为何是明英宗时海洋事业和海防建设出现了转折?为何要转向海禁?荷兰为何要入侵中国沿海?这些问题的背后体现了封建农耕经济、资本主义经济这些不同的经济基础对国家战略抉择的不同影响,渗透着唯物史观。对于明朝后期的分析需要将中国与荷兰之间的战争放在当时特定的时空下看,“海上马车夫”被明朝打败,说明明朝高中生涯教育及高考试题分析32/202301海军实力整体在世界上名列前茅,海防安全有一定的保障,但国家主权安全已经出现新的挑战,有利于学生了解当时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和世界发展大势。(二)抓住本质,建构联系第(2)问要求分析中国海军实力从晚清到现代的变化。此问构建了复杂、真实的学术情境和社会情境,需要综合运用概括、归纳等方法对试题素材所提供信息进行提炼和整理。晚清海防战略经历了鸦片战争时期的“以守为战”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的“师夷智以造炮制船”日本侵台事件后的“水陆兼防”战略中法战争后的“以水为主”战略甲午战争后的“争夺制海权”五个嬗变的过程,呈现出盲目性、片面性及非连续性特点,这些局限性背后则是近代中国体制僵化、财政危机、装备落伍以及夷夏之辨的观念束缚等因素11。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坚持以人民和民族利益为重,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在当下世界变局中危和机同时并存,海防建设自然由过去的局部问题上升为足以影响国家全局的战略性问题12。基于此,新中国的海军建设一直处于相对稳定不断发展的状态。从新中国成立初到改革开放初期到21世纪初,中国一直有着相对稳定的海军发展战略,不仅在短时间内建设了强大的海军和海防,同时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稳定的强大力量,暗含新中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什么“好”这一核心价值。从历史解释素养测评分类看属于现象性解释,分别概括近代和新中国的海军事业发展的状况;再考查联系性解释,概括近代与现代中国海军发展之间的关系;隐含考查本质性解释,即近代海军发展为什么曲折艰难而新中国海军为什么发展迅速,本质上凸显了由近代到现代中国从沉沦走向伟大复兴的艰辛历程。(三)认识规律,达成素养第(3)问考查规律性解释,此问依托于前两问的作答,概括影响海军实力的主要因素。即可从前两问中总结得出:国家重视(发展战略、社会形态)、经济实力(国力)、科技自主创新等因素,很好地体现了试题的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综上,历史解释素养在高考试题中的考查是全面的、多层次的,依托情境材料,以价值引领统领考查过程,形成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问题链。历史学科有自身学科理论和方法,生成历史解释素养是渐次培养的过程,要以求真求实的态度建构科学的历史解释,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参考文献: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M.北京:人民教育出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