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转向
自我
作品
女性
形象
流变
生成
柏慧
视野从“他者”转向“自我”:改革开放以来绘画作品中女性形象的流变与生成柏 慧 李书春绘画作品中女性形象的观念集成与视觉构建,是艺术家通过总结自身对“女性”这一性别的认识理解并对之加以提炼和表达的产物,反映了特定时空场域与文化语境下女性的地位、身份及权利。因此,绘画作品中女性形象的流变,通常是依托于同时期社会背景下的创作范式和审美意向转换而演化的,是以画家独特的视觉感知力与形象塑造力构建的形象符码。经久以来,每一次重大的社会变革,都会带来一次女性身份的重置。改革开放作为影响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与重大举措,不仅改变了当代中国人的生存境遇与生活方式,还深刻影响了我国文艺领域的创作方向与审美取向。置身于改革开放的时代浪潮与多元交织的文化境遇中,绘画作品中女性形象的构建在题材选取、形式语言、空间布局、色彩运用、叙事逻辑等方面,均呈现出跨越式的时代变奏与历史变革,实现了破旧立新、多元交织的创新性发展。一、作为“他者”抗争:女性意识的觉醒西蒙娜德波伏娃(Simone de Beauvoir)在其著作 第二性 中提到,由于男性长久地在社会和家庭活动中发挥经济主体的作用,从而导致社会形成了“女人相较男人而言,而不是男人相较女人而言确定下来并且区别开来;女人面对本质是非本质。男人是主体,是绝对:女人是他者”(1)的权力分配模式。改革开放以前,绘画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他者化”意味浓厚,大体涵括参与战斗的“革命女性”、恪守美德的“贤妻良母”、勤劳朴实的“劳动妇女”三类形象,这些形象深度契合了彼时的社会价值期待与大众普遍审美。但女性作为独立个体的“第一性”身份特征鲜少被呈现与彰显,未能挣脱男性话语权力的桎梏,既定的性别窠臼仍然存在。以 1978 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和 1979 年第四次文艺代表大会为历史坐标,伴随着改革开放和西方现代主义文化思潮的涌入,中国文艺界进入了破旧立新的创作阶段,伤痕美术、85 新潮、批判现实主义、新古典主义、装置艺术等新思想,新事物不断产生,我国绘画艺术迎来了一次全新的变革。开放流动的社会思潮使大众的审美观念产生了多元并蒂的变化,作为创作主体的艺术家在女性形象的构建过程中尝试跳出“同质化”“模式化”“政治化”的传统图式和思想壁垒,开辟出了一条全新的发展路径。艺术家将重心转移到女性的切身经历与生活体悟,开始积极关注女性这一艺术本体,注重在绘画作品中传达真实感悟,并将这种感悟投射到画面中,以展示出真诚化、感性化、生活化的作品样态。改革开放以来绘画中的女性形象逐渐摆脱了先前单一的现实主义虚假再现模式,重现了女性温柔端庄、自我洒脱、独立自由的形象特质。首先,从模式化的“革命形象”转向生活化的“人文形象”。在“政治工具论”转向“艺术审美论”的背景下,绘画作品中女性柔美、浪漫、青春的形象特质进一步凸显。“文革”时期,革命化的创作意识、模式化的绘画程式深深烙印在艺术家们的脑海中,“文艺为政治服务”的创作取向成了时代主流。改革开放的到来,人们的思想得到解放,急迫重新审视艺术的文化价值与审美属性。“伤痕美术”的涌现开辟了新的绘画形式和创作思路,推动了审美意识的转换,逐步与现代艺术观念和形式相融合,画家们开始关注表达普通社会的人文生态,女性题材作品受到关注,女性意识成为可探讨、可研究、可追问的生命自觉与文化表达。其中,画家何多苓的作品 春风已经苏醒 将生活中小人物的生命状态描绘在画面之中,构建了乡村中平凡少女的生活场景。作品中黑色的水牛在草地上略显憨态,小花狗活泼天真地仰望天空,微微泛绿的小草暗示着即将来临的春意,坐在草地中的女孩咬着手指若有所思,稚嫩又迷茫的眼神中透露出何多苓对生命的人文关怀。作品对画面角色的深度刻画,表现出画家对生命的敬畏与珍惜、同情和爱。这些绘画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往往以一种诉说者的角色出现,我们可以较为清晰地看出创作者对女性意识觉醒的有意观照与积极传达。但囿于这种女性意识的表达仍是男性画家以“他者”身份的“二次体悟”,难免造成了表达的不彻底性与片面性,虽188在性别平等的道路中勇于尝试,但未能真正让女性掌握独立的话语权。画中的女性形象仍然带有艺术家自身性别主观下的个人色彩,这些男性艺术家笔下的女性“倾诉者”是经由女性形象诉说着自己对生活的特殊体悟以及对女性群体的“他者”化解读,未能在造型表达与审美诠释中真正实现女性自我意识的解放。其次,从家庭场域的“妻女形象”转向多元场域的“社会形象”。伴随着改革开放,女性的生活状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她们更加渴望构建区别于男性的特有的生活方式和理念,平等、自由成为当代女性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绘画作品中女性特质的回归凸显了社会中女性身份地位的不断提升,社会主流审美摆脱了“文革”时期的固有定式,开始对女性身份做重新定位。绘画的主流审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绘画中的女性形象也呈现出多种面貌,开启了从家庭场域的“妻女形象”到工作场域的“职业形象”的转向。究其原因,源于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女性在社会生产与政治活动中承担着日趋重要的社会角色,越来越多的职业女性涌现。靳尚谊在油画作品 青年女歌手 中将中国画的古典美感与当代女性的高雅清冷感进行融合,在古代山水与当代人物相互联系的精心安排下创造出一种别样的反差感,把新时期独立女性自信沉稳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杨帆在 20 世纪 90 年代末先后塑造了多种都市职业女郎的经典形象,作品突破传统绘画因素的限制,不强调人物体积的塑造,不再考虑传统绘画中所需要的意义、情节、叙事性等要素。2007 年,喻红开始运用现代语言方式对话经典绘画。她将 捣练图中的唐代仕女置换成姿态各异的当代女性形象,创作了 春恋图,运用经典画面结构的同时用现代的女性形象、现代的语言方式再创作。通过这些生活中真实存在的人物,表现不同阶层、年龄、职业、身份的现代女性生活碎片,反映出当代女性群体关注自身的同时渴望实现自身价值的现状,在平凡的生活场景中呈现当代女性的内心状态。再次,从静态的肖像刻画转向动态的场景叙事。在中国当代艺术的不断突破与西方女性艺术家、艺术作品的双重影响下,我国女性艺术家的作品开始有了新的变化。女性艺术家们尝试脱离绘画历史中男性的视角与观点,开辟出全新的创作观念,由传统的静态肖像画到形式多样的动态场景叙事。绘画形式偏向于文学领域中自传体的表达方式,将女性的个人生活体验与女性艺术创作相结合,在成熟的写实技巧基础上赋予个人特色,以女性自身的经验和视角,将女性特有的生活体验诉诸画面,描绘出女性群体的所思、所想、所见,宣泄自身的喜怒哀乐和对生活的追求。由此可见,改革开放以来绘画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已经不局限于静态的单一的肖像画,艺术家们逐步拓展与深入创作概念,打破传统的绘画表现形式,革新创作观念,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摆脱了传统的规制,愈发张扬地表现自身个性,并尝试创造出女性特有的风格样式。最后,“随类赋彩”的时代焕新与女性符号的凝塑集结。在色彩运用方面,这一时期呈现出从单一色调到多元融合的流变趋势。随着中西色彩观念的不断融合,当代中国画家不再局限于对中国传统色彩元素的深入探索,而是积极吸收国外色彩的表现手法,利用色彩的视觉特性深化女性形象的空间张力、氛围美感和情绪表达。刘曼文在色彩的运用上由早期以黑白为主的色调渐渐开始转变,画面中纯色的使用逐渐增多。她的 红颜 系列将影像转化为绘画附加以动荡悬浮感的幽暗蓝调,追求统一色调下犹如透明胶片般的薄透感。她通过个性的色彩表现传达内心独特的情感倾向,追求色彩情绪平和有序,画面整体韵律平衡有序,把握色彩的变换,在凸显质感的同时注入丰富情感,最终完美表达艺术家的创作目的。在女性符号运用方面,部分画家对当代女性形象加以新的阐释和创新,将作品中的女性人物视为一种表现符号,以此表达女性意识与女性特质,从女性自身的生活体验出发描绘中国女性的精神状态,如闫平的 母与子 系列、崔岫闻的 天使 系列、刘虹的 丽色唇语 系列、刘曼文的 平淡人生 系列、申玲的 男人女人 系列等。这些绘画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开始告别纯生活的写实复制,转而投入大量画家自身的感情投射。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成为艺术家表达自身情感、倾诉人生感悟的重要媒介和精神内核。通过不断的反思与追问,形成了属于艺术家自己的个性化的女性符号,既能反映画家的创作风格与审美取向,也使观者能日渐清晰地分辨出不同画家绘画中表征出的女性符号。二、“他塑”转向“自塑”:女性形象的历史性蝉蜕被誉为法国的“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家雅克拉康(Jacques Lacan)提出镜像理论。他认为,意识的确立发生在婴儿的前语言期。最初,婴儿无法识别出镜中的自己,因为此时的婴儿还没有建立关于自我的意识。随着婴儿的生长发育,婴儿通过镜子认识到他人是谁,才能认识到自己是谁,所以婴儿是在与他者的对照中实现了自我身份的认同。改革开放初期,绘画中的女性形象大多由男性画家塑造,仍属于“他塑”阶段。学院派绘画教育的当代出场,加之改革开放189浪潮推动下艺术文化领域的多元发展,为女性画家的历史性出场奠定了现实基础。她们努力摆脱传统的“被观看”角色,尝试开拓一种独属于自身的语言体系,以“自我”为创作主体的视角塑造了多元化的女性形象,完成了人学意义上自我意识复位与女性话语构建。虽然过去的艺术史是由男性经验为主导的历史,女性少有能发声的机会,但随着当代女性艺术家的崛起,出现了新生代女性油画家以及后新生代女性油画家,这种男性艺术家为主导的现状逐步被打破。她们在作品中表现出强烈的性别特征和个性特点,并在创作中展现出对争夺女性话语权的期望,愈发关注对女性内心活动的刻画。作品中的女性在追逐“自由”的过程中,以“叛逆”与“反抗”的姿态询唤着“我形我塑”的可能,大致表现出两个特点。首先,对女性生存空间叙述更加广泛,对女性群体所处的环境研究得愈发深入。不仅着重描绘女性的内在诉求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同时也表达出社会对女性群体的重视,女性地位不断提升。其次,对女性角色的全新定位更加自觉。在时代发展的背景下,我国女性的自我意识不断觉醒,在社会主流审美观念多元并流的态势中,大众对女性的审美标准与评判尺度也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女性艺术家们以自我生命历程的再现抵御传统世俗对女性的压抑与限制,通过自身的生命感悟、切身经验以及情感经历表达女性诉求。因此,当代绘画中的女性形象日趋丰富多彩、个性鲜明。一是慈祥温柔的母亲形象。描绘母子关系是女性艺术家艺术创作中常见的主题。在艺术家闫平的绘画作品中,母亲形象温暖慈爱,画面色彩多选取暖色,使得作品呈现出温馨轻松的观感,表达着母亲对孩子如阳光般温暖的情感。在其系列作品 母与子 中,闫平展现了自己与儿子的一些日常生活片段。大面积明艳色彩的运用、不拘一格的笔触,使得整个画面散发出自由浪漫的情绪。这些作品的创作灵感源于闫平切身的母亲经历,她将自由与母性相互融合,把最真实的生命体悟流于画布之上,融入创作之中。同时,闫平在画面中呈现了一些日常家具和摆件的生活场景,描绘出当代女性的母亲形象和生活状态,这些创作手法有助于走进观者的生活和内心深处,引发情感共鸣。二是个性反叛的女性形象。彰显性别特征和个性特点,也是当代女性艺术家艺术创作中的又一鲜明特征。艺术家申玲的作品从女性的第一视角来理解和看待两性关系、两性情感,展现出现代女性对于情爱的正视与自由追求,愈发关注两性关系中情爱的主观体验和感受。作品 抱着你 描绘了一个个处于热恋中的男女形象,浓烈夸张的色彩运用、随性自由的笔触、人物形象的夸张处理展现了男女间的疯狂,大胆展示出女性对情爱的切身体验。年轻的女同性恋者在我们的社会中一直被视为“异类”,沈娜在她的 右手系列 中刻画了一些具有反叛思想的年轻女孩形象,将同性恋者作为创作对象,揭示少数群体的生存现状,展现了女性主义的发展,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作品中的女性行为大胆,穿着清凉,长发舞动飘逸,眼神魅惑轻佻,夸张的动态刺激着观者的神经,大胆放肆的画面拨动人心,以此引发观者对女性少数群体的关注与反思。沈娜将女同性恋这一形象作为抒发自身情感的媒介,展现出画家自由、叛逆、个性的创作观念。女性艺术家刘虹对于女性形象的创作也有着全新的体悟。在她的画面里,女性形象成为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