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四中2023届高三生物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含解析.doc
下载文档

ID:34787

大小:131.50KB

页数:13页

格式:DOC

时间:2023-01-06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四川省 泸州市 泸县 2023 届高三 生物 上学 开学 考试 试题 解析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四中2023届高三生物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含解析) 1.下列有关生物膜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生物膜不参与生命系统边界构建 B. 生物膜都具有选择透过性和流动性 C. 小分子物质都通过跨膜方式穿过生物膜 D. 细胞膜内表面有糖类和蛋白质结合形成的糖被 【答案】B 【解析】 A.细胞膜是生物膜,具有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的作用,A错误; B.所有生物膜都具有选择透过性,但因为载体蛋白不同透过的成分不同,生物膜都具有流动性,这利于物质交换,B正确; C.某些小分子的神经递质以胞吐形式非跨膜运输,C错误; D.糖类和蛋白质结合形成的糖被分布在细胞膜外侧,D错误; 答案选B。 2.艾滋病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12月1日为世界艾滋病日,宣传预防艾滋病刻不容缓。下列与艾滋病病原体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它用灭菌的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培养 B. 它由衣壳、核酸等组成,属原核生物 C. 它主要攻击T细胞,导致人体免疫功能障碍 D. 它通过血液、体液、握手、蚊虫叮咬等传播 【答案】C 【解析】 A.艾滋病病原体HIV是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活,只能用活细胞培养,不能直接用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培养,A错误; B.病毒由蛋白质衣壳和核酸等组成,没有细胞结构,不属于原核生物,也不属于真核生物,B错误; C.艾滋病的病原体是HIV,其进入人体后,与人体的T淋巴细胞结合,破坏T淋巴细胞,使人体免疫能力逐渐降低,最终丧失,C正确; D.HIV的传播途径主要是血液、性接触、母婴三种途径,D错误; 答案选C。 [点睛:本题以艾滋病的病原体为背景,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珍爱生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1.艾滋病发病机理:HIV进入人体后,与人体的T淋巴细胞结合,破坏T淋巴细胞,使免疫调节受到抑制,使人的免疫系统瘫痪,最后使人无法抵抗其他细菌、病毒的入侵,让人死亡。2. 预防:不吸毒;洁身自好,不性滥交;不与爱滋病人共用文身、剃须刀等器具。 3.下列有关细胞的能量“通货”—ATP的叙述错误的是 A. ATP与ADP相互转化的能量供应机制是生物界的共性 B. 细胞内放能反应一般与ATP的合成相联系 C. ATP中的能量可以来源于光能、化学能,也可以转化为光能和化学能 D. 人体在剧烈运动中,细胞ATP的合成速率大于其分解速率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是关于ATP的问题,ATP是细胞的直接能源物质,是细胞的能量通货,细胞内放能反应一般与ATP的合成相联系,细胞吸放能反应一般与ATP的水解相联系,ATP中的能量可以来源于光能、化学能,也可以转化为光能和化学能,ATP与ADP相互转化的能量供应机制是生物界的共性,即使在剧烈运动中,细胞ATP的合成速率与分解速率大体相同。 【详解】A、ATP是细胞中的直接能源物质,ATP与ADP相互转化的能量供应机制是生物界的共性,A正确; B、是细胞的能量通货,细胞内放能反应一般与ATP的合成相联系,细胞吸放能反应一般与ATP的水解相联系,B正确; C、光合作用的光反应过程,光能可以转化成ATP中的活跃化学能,细胞呼吸过程中,有机物分解一部分能量转移到ATP中,大部分能量以热能的形式散失,C正确; D、人体在安静状态和剧烈运动中,细胞ATP的合成速率与其分解速率大体相同,D错误。 【点睛】ATP是细胞中的直接能源物质,但不是唯一的直接能源物质,光合作用的光反应过程,光能可以转化成ATP中的活跃化学能,细胞呼吸过程中,有机物分解一部分能量转移到ATP中,大部分能量以热量的形式散失,无论在剧烈运动还是安静状态下,细胞中ATP都保持在相对稳定状态。 4.下列关于DNA分子和染色体数目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有丝分裂间期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因DNA复制而加倍 B. 有丝分裂后期细胞核中DNA分子数目因染色体着丝点分裂而加倍 C. 减数第一次分裂后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因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减半 D. 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细胞中染色体与DNA分子数目始终不变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是关于细胞增殖的问题,有丝分裂间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发生DNA和相关蛋白质的合成,同时完成了染色体复制,但是产生的姐妹染色单体由同一个着丝点连接,染色体数目不变,只有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目才会加倍,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染色体数目减半,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一条染色体上两个DNA分子两者之比为1:2,后期姐妹染色单体分离,两者之比为1:1。 【详解】A、有丝分裂间期DNA复制,染色体复制,但是产生的姐妹染色单体由同一个着丝点连接,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不变,A错误; B、有丝分裂后期细胞核中染色体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染色体数目加倍,但是DNA数目不变,B错误; C、减数第一次分裂后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因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分到两个子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减半,C正确; D、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染色体与DNA分子数目之比1:2,后期染色体与DNA分子数目之比1:1,D错误。 【点睛】在有丝分裂中,亲代DNA与子代DNA不变,具体是是先复制,数目加倍,但后来细胞分裂,DNA减半,所以有丝分裂DNA不变;在减数分裂中,DNA只复制一次,但细胞分裂两次,所以DNA减半。 5.某二倍体植株甲(不耐寒,基因型为Aa)经低温诱导处理后得到植株乙(耐寒),植株甲与植株乙杂交得到植株丙(不可育)。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低温诱导植株甲产生了耐寒性基因 B. 植株乙和植株丙属于两个新的物种 C. 植株乙细胞中的遗传物质是植株甲的二倍 D. 植株乙属于杂合子,植株丙细胞中含三个染色体组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是关于多倍体育种的问题,植株甲低温诱导后染色体数目加倍,得到植株乙,植株甲与植株乙杂交得到植株丙中含有一个甲的染色体组和二个乙的染色体组,细胞中同源染色体是三条而不育,要想可育,利用秋水仙素处理或者低温诱导使染色体数目加倍。 【详解】A、低温诱导使植株染色体数目加倍,而不是产生耐寒基因,A错误; B、植株乙是一个物种,植株丙高度不育,不是一个物种,而是属于一种生物,B错误; C、植株甲是二倍体,植株乙是甲加倍后得到的,细胞中的染色体是植株甲的二倍,而遗传物质是DNA,不一定是甲的二倍,C错误; D、植株甲的基因型为Aa,乙是甲加倍后得到的,基因型为AAaa,为杂合子,甲与乙杂交后的得到的丙中含有三个染色体组,是三倍体,D正确。 【点睛】判断生物是否可育,不能只看染色体组的数目,主要看同源染色体的条数,同源染色体是偶数的,可育,同源染色体是奇数的不可育。 6.抗维生素D佝偻病属于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红绿色盲属于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苯丙酮尿症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21三体综合征属于染色体异常遗传病。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抗维生素D佝偻病男女患者的发病程度不完全相同 B. 女性色盲的父亲和儿子均患病的现象叫做交叉遗传 C. 在调查苯丙酮尿症的发病率时应选取患者家庭进行调查 D. 21三体综合征的成因是减数第一次分裂第21号染色体没有分离 【答案】A 【解析】 【分析】 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的特点:在人群中男患者多于女患者,男性正常,母亲和女儿一定正常,女患者的儿子和父亲都是患者;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的特点:女患者多于男患者,男性患病,女儿和母亲一定是患者,女性正常,父亲和儿子一定正常;常染色体遗传病的发病率与性别无关,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患者的致病基因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患者的致病基因可能来自父方或母方,也可能来自父方和母方。 【详解】抗维生素D佝偻病属于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男女患者的发病程度不完全相同,A正确; 父亲带有致病基因,可随X染色体传给他们的女儿,不能传给儿子,女儿再把父亲传来的色盲基因传给她的儿子,这种现象称为交叉遗传,而女性色盲患者的两条X染色体均含色盲基因,传给儿子的色盲基因不一定是来自女性色盲患者的父亲的X染色体上的色盲基因,故女性色盲的父亲和儿子均患病的现象不叫交叉遗传,B错误; 在调查苯丙酮尿症的遗传方式时应选取患者家庭进行调查,调查发病率时应在人群中随机调查,C错误; 21三体综合征的成因是第21号染色体没有分离,可能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也可能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D错误。 故选A。 【点睛】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X染色体的显性遗传病、隐性遗传病,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隐性遗传病的特点以及21三体综合征的成因的理解和掌握,并应用相关知识进行推理、判断。 7.在光合作用中NADP+与NADPH可相互转化(图1)。为探究外界因素对植物绿叶中NADP+含量的影响,取某双子叶植物小圆叶片等量分为3组,进行以下实验: 组别 处理 甲组 25℃,光照1h→黑暗5min→重新光照 乙组 25℃,光照1h→黑暗5min→不再光照 丙组 42℃,光照1h→黑暗5min→重新光照 各组均黑暗处理5min后开始测定NADP+含量,结果如图2.回答下列问题: (1)NADPH转化为NADP+的过程发生在叶绿体的_____中(填场所)。 (2)图2中_____(填“a与d”“d与e”或“c与f”)NADP+含量的差异,反映出高温(42℃)抑制该植物的暗反应。 (3)ab段NADP+含量下降的原因是黑暗处理初期暗反应积累了NADP+,重新光照时,_____。 (4)资料显示:抗霉素A能够影响该植物的光合作用,导致NADP+含量减少。请在上述实验的基础上,补充实验加以验证(简要写出实验思路即可):_____。 【答案】 (1). 基质 (2). a与d (3). 重新光照时,光反应迅速将水分解,生成O2和NADPH,消耗NADP+,暗反应中C3还原消耗NADPH较少,导致NADP+含量显著下降 (4). 增设1组实验,加入抗霉素A,其他条件与甲组相同,测定NADP+含量,与甲组进行比较 【解析】 【分析】 光反应产生NADPH供给暗反应,暗反应产生NADP+供给光反应。 甲和乙的自变量是是否进行重新光照处理,甲和丙的自变量是温度不同,结合图2可知,丙组42℃处理组,NADP+含量少于25℃处理组,且甲、丙组在恢复光照后,NADP+均出现下降,随后均有所上升。乙组黑暗处理组,NADP+含量不发生变化。 【详解】(1)暗反应过程中C3还原需要消耗光反应产生的NADPH,故NADPH转化为NADP+发生在叶绿体的基质。 (2)由图2可以看出,在实验开始NADP+含量的初始值(a与d),在温度为42℃时较小,说明高温(42℃)抑制该植物的暗反应。 (3)由图2可知,由于重新光照时,光反应迅速将水分解,生成氧气和NADPH,消耗NADP+,暗反应中C3还原消耗NADPH较少,故ab段NADP+含量下降,。 ​(4)要验证抗霉素A能够影响该植物光合作用,导致NADP+含量减少,自变量是有无抗霉素A,甲乙丙组中都不含有抗霉素A,故增设一组实验,加入抗霉素A,其他条件与甲组相同,测定NADP+的含量,与甲组相比较。 【点睛】暗处理后,甲和丙组重新光照,可以再次进行光合作用,故NADP+含量会发生变化;乙组黑暗,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故NADP+含量不发生变化。 8.一个较稳定的生态系统主要有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等功能。下图是某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和能量流动示意图,其中图甲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示意图,图乙示图甲中圆形框内生物的种间关系,图丙示该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金字塔。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若图甲所示的生态系统能进行基本的物质循环,至少需要的生物成分是___。 (2)图甲中,若①表示某生理过程,则应该是___________;若①一⑤表示含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猜你喜欢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