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历程、特点与基本遵循_辛未.pdf
下载文档

ID:347765

大小:1.15MB

页数:4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3-22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数据 思想政治教育 理论研究 历程 特点 基本 遵循 辛未
教育理论与实践2023 年作者简介:辛未(1991-),男,河北承德人,中央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类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人类社会步入了数据时代,大数据开启了一次意义非凡的时代转型,教育系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强烈冲击,大数据逐渐成为推动教育系统创新与变革的颠覆性力量。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思想政治教育与大数据的结合同样是时代所趋,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然之举。梳理近十年来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历程,总结研究发展特点及遵循,是推动其理论与实践双向发展的现实需要。一、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历程近十年来,理论研究主要经历了初步探索、快速发展和理性深入三个阶段。(一)萌芽与起步:初步探索阶段(2013-2014 年)2012 年,教育部发布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 年),要求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全方位创新教育思想理念与方法。我国教育领域的学者首先聚焦大数据技术对于教育的意义与价值(葛道凯,2012)、大数据时代教育变革的趋势与转向(喻长志,2013)、大数据背景下教育模式的转变(杨淼琪,2014)等重要问题开始了探索与追问。20132014 年,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开始起步。学者们共发表了 20 篇学术论文,其中 6 篇论文发表于 CSSCI 来源期刊或北大核心期刊。虽然成果数量不多,但逐渐形成了对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的宏观认识,为理论研究的持续深入奠定了坚实基础。认识论层面初步讨论了大数据的本质。学者们一致认可大数据不仅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价值观和方法论”的论断,认为大数据“已然成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无法拒绝和回避的新环境”1。价值论层面阐述了大数据的意义与价值。大数据为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最深刻变化在于“一切皆可量化”,大数据蕴含的量化思维将会深刻变革传统研究范式,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同时,大数据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教育对象,并以其强大的预测力提供大量前瞻性的信息与知识,预见事物发展趋势,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精准化。实践论层面探索了应如何应对大数据的冲击。“教育现代化的首要是人的观念的现代化。”2面对大数据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教育者应树立量化思维、强化数据能力,积极跟进时代变化,主动适应大数据时代的深刻变革。(二)兴起与拓展:快速发展阶段(2015-2018 年)2015 年,我国 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 指出大数据已成为国家基础性战略资源,要发挥大数据对变革教育方式、提升教育质量的支撑作用。辛未摘要:自 2013 年第一篇学术论文发表至今,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已近十年,先后历经了萌芽与起步、兴起与拓展、深化与反思三个发展阶段。纵观十年发展,学界关于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呈现出“宏观微观宏观”的螺旋式上升、由现象描述到本质剖析的层层递进、由应然研判到实然探究的适时转向三个特点。未来理论研究以追问技术本质、揭示信息技术与教育规律深度融合的逻辑理路、全面结合教育实践活动增强理论研究的实践性等三个方面为基本遵循。关键词: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发展历程;技术本质;信息技术;教育规律;教育实践;教育信息化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633X(2023)03001604教育理论与实践Theory and Practice of Education第 43 卷(2023 年)第 3 期第 16-19 页Vol 43(2023)No3P16P19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历程、特点与基本遵循第 3 期20152018 年是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快速发展时期。学者们共发表了 552 篇学术论文,其中 99 篇论文发表于 CSSCI 来源期刊或北大核心期刊。成果数量与质量较初步探索时期均有显著提升。这一时期,理论研究开始聚焦大数据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微观结合。首先聚焦方法论,系统论述了大数据引发的方法论变革(黄欣荣,2015)。立足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选择、传播、反馈等环节,强调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旨在实现信息化、可视化以及全息灵活化(崔建西,2016)。围绕教育载体,学者们主要阐述了大数据时代教育载体新变化、新特征和新影响(胡子祥、余娇,2015)以及对大数据载体本质及其局限性的再认识(梁海娜、李俊奎,2017)。同时,学者们也讨论了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的基本思路(刘春波,2016)与创新原则和理念等内容(李怀杰,2015)。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各要素也呈现不同的特点,例如,教育客体的全面化、教育内容的数据化、教育资源丰富化、研究方法定量化等(杨叶平,2016)。基于此,有学者探讨了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优化(季海菊,2017)、科学构建对象把握机制(王栋梁,2018)等问题。此外,评价体系的数据化也是理论研究的焦点之一,如讨论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方式的变革思路(王颖,2018)、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动态评价系统及其建设路径(李怀杰,2017)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决策科学化的可能性等问题。(三)深化与反思:理性深入阶段(2019 年至今)2018 年,教育部在 教育信息化 2.0 行动计划 中提出了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重要目标,以此推动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进入了更高阶段。仅 2019 年就发表了230 篇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相关论文,是自 2013 年以来成果产出数量最多的一年,由此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愈加理性与深入。这一阶段共有 523 篇学术论文,其中 84 篇发表于 CSSCI 来源期刊或北大核心期刊。一方面,研究聚焦大数据时代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李怀杰、申小蓉,2019)、教育资源的供给侧改革(邹国振,2019)、研究范式转型的维度(宋林泽,2020)、教育模式构建的可能性(林晶、王建亭,2020)、思想政治教育的数据化(高盛楠、吴满意,2021)、精准化与科学化(常宴会,2021)等问题,学者们开展了更为深入的探索与讨论。另一方面,学者们首次从哲学角度探讨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矛盾、理论基础与逻辑机制,出现了如试论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矛盾(崔建西,2019)论思想政治教育应用大数据技术的理论基础与前景(常宴会,2020)等文章。此外,还有以 大数据方法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的科学性及其争议探讨(康超、佘双好,2021)和 大数据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局限与突破(冯刚,2021)为代表的多篇理性反思类文章,重新审视了大数据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效结合等问题。二、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特点基于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历程,整体观照研究发展脉络,可以发现理论研究呈现出以下特点。(一)“宏观微观宏观”的螺旋式上升事物发展必然要经历“三个环节、两次否定”的规律性运动周期,表现为事物自我否定、自我创造、自我发展的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进过程,即否定之否定规律。一方面,每一次否定既抛弃了前一阶段消极的内容,同时又保留其中积极的部分,从而实现事物内在发展,并为事物进一步的发展创造条件。另一方面,事物发展的完整过程是由多个否定之否定运动周期联结而成,使事物发展呈现出螺旋式上升的特点。纵观理论研究发展历程,学者们对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的认知过程具有明显的螺旋式上升特点。初步探索时期,理论研究首先从宏观上把握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面对大数据与教育结合的必然趋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敏锐地感知到大数据为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无限可能,一致肯定大数据的意义与价值,初步探讨了如何应对大数据带来的巨大变革。但此时对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尚未清晰地揭示其内在逻辑。因此,快速发展时期理论研究由宏观转向微观,聚焦大数据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过程、要素等层面的微观结合。理性反思阶段,基于对基本规律和矛盾的认识,宏观上反思大数据之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究竟何在。至此,理论研究呈现出明显的“三个环节、两次否定”的螺旋式上升发展轨迹。(二)由现象描述到本质剖析的层层递进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历程正是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从描述现象到把握本质的深化过程。初步探索阶段的理论研究带有较明显的直观性,大多止于现象描述。这既是由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发展辛未: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历程、特点与基本遵循17教育理论与实践2023 年阶段所决定的,也是人类认识发展内在逻辑的表现。当大数据初入人们视野时,它仅仅是人们所把握的经验对象。实现认识从现象层面到本质层面的飞跃,需要从认识主体与客体的内在关系着手。快速发展时期,学者们从大数据与思想政治教育要素、模式、决策与评价等多个角度出发,深入探讨了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随着实践推进和技术发展,理论研究也随之形成热潮。直到理性深入时期,这股热潮才开始出现转折,理论研究走向哲学与反思层面。一方面,学界的研究更加深入到哲学本质。学者们对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矛盾、理论基础、应用逻辑与机理机制等根本问题的哲学探讨,充分说明理论研究已经开始由对现象的描述深入到对本质的剖析。另一方面,部分学者开始在研究热潮中反思大数据本身及其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过程中逐渐显现的局限。这表明学者们对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更加全面、客观,理论研究也日趋成熟与理性。(三)由应然研判到实然探究的适时转向马克思在批判旧世界、建构新世界的过程中阐述了应然与实然的关系,即应然是对实然缺欠的克服,是对实然的理想与超越,应然来源于实然3。在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中,学者们基于对大数据技术的认识,研究探讨了其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应然融合”。此类理论研究涉及两个方面的认识,一是对大数据技术的特点、优势、发展趋势的认识,二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需要的认识。应然层面的理论研究将两方面的认识结合,从而构成“供需关系”。问题在于该类理论研究并未从本质上把握两者融合的客观条件和内在耦合性,从而使得研究停留在应然层面。此外,当前的互联网大数据、政府大数据、个人大数据并非全社会共享,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发展面临“数据壁垒”和“数字鸿沟”,加之教师队伍普遍缺乏大数据技术能力,难以将大数据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这也是应然层面的理论研究无法转化为现实动力的原因之一。学界陆续出现关于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困境、现实反思等研究,标志着研究开始从应然研判转向实然探究,以应然为依据,才能防止理论与实践脱节。三、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遵循与展望基于理论研究历程与特点,可以判断当前及未来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应继续遵循如下几点。(一)深入追问大数据的“技术本质”“人类历史就是一部人与技术不断互动的历史。”4在此意义上,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质就是技术与人的互动过程。大数据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是人类信息交换与传播的全新样态,既革命性地变革了传统技术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也深刻地改变了人的思想与行为模式,重塑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连接方式和互动关系。因此,探索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着力点,有必要从技术本身出发,首先解决大数据技术本质为何这一根本性问题,进而才能够把握技术与人互动发展的新规律。然而,回顾理论研究可以发现当前关于大数据本质的认识并不深刻。对大数据技术本质的追问无论从力度上还是深度上都还远远不够。展望未来理论研究,应尝试回归对技术本质的追问,遵循“技术行为人”的逻辑线索,考察大数据介入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后,技术与人及其实践活动之间关系的变化。要看到技术与人之间是相互构建、相互塑造、再造以及相互改变的。人在利用大数据技术将其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同时,技术也在反向“驯化”着人。可见,基于技术本质,探索人与技术和谐共生之道尤为重要,既不能将大数据视为“洪水猛兽”,也不能一味地被技术所钳制。正确认识和把握大数据技术本质,培养与大数据时代相适应的数据素养,更好地驾驭大数据,实现由“役于技术”到“假于技术”的蜕变。(二)揭示“技术与人”“技术与教育”的客观规律大数据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要以认识和把握其内在客观规律为基础。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历程,就是透过现象探讨大数据与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猜你喜欢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