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数据背景下精准志愿服务研究_魏珑.pdf
下载文档

ID:347731

大小:1.52MB

页数:3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3-22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数据 背景 精准 志愿 服务 研究 魏珑
2023年第22卷 第1期产业与科技论坛2023(22)1Industrial&Science Tribune大数据背景下精准志愿服务研究魏 珑 吕 学 党 钊【内容摘要】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破解志愿失灵难题,实现精准志愿服务,是当前推动志愿服务发展深入研究的课题。在大数据背景下,志愿服务日益呈现出服务方式多元化、服务人员普遍化、服务内容精准化、服务评价客观化等特点,但也存在着服务供给需求不匹配、资源共享整合不充分、运作管理不到位、评价反馈机制不合理等问题。为破解当前志愿服务的痛点,必须树立大数据思维,搭建智慧化志愿服务信息化平台,探索志愿服务需求侧和供给侧的新型关系,建立精心策划、精准配置、精细管理、精确考评的志愿服务机制,切实提高志愿者服务水平。【关键词】大数据;精准志愿服务;信息化【基金项目】本文为 年度山东省社科规划研究专项“大数据背景下山东省志愿服务信息化建设研究”(编号:)成果。【作者简介】魏珑(),女,山东济南人,山东建筑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大数据分析、社会管理吕学(),男,山东济南人,浪潮集团战略研究部;研究方向:政府服务管理党钊(),男,山东济南人,山东省社会信用中心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大数据挖掘 志愿服务是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推进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积极力量。志愿服务在社会治理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特别是新冠感染疫情发生以来,各级志愿组织积极响应国家防疫抗疫部署,用奉献和爱心践行志愿精神,为疫情防控工作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在志愿服务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供给需求不匹配、资源共享不充分、运作管理不到位、评价反馈不合理等问题,影响了志愿服务科学有序发展。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破解志愿失灵难题,实现精准志愿服务,是当前推动志愿服务发展深入研究的课题。一、大数据背景下志愿服务的特征大数据具有大容量、多样性、速度快、价值性等“”优势,将大数据技术运用于志愿服务,呈现出新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服务方式日趋多元化。大数据与云计算、互联网等新技术相结合,正在迅速改变志愿服务方式。在组织方式上,依托于志愿云等网络平台,活动组织方可以通过公众号、微博、微信、小程序等手段线上发起活动,志愿者收到活动推送后报名参加,整个志愿活动全流程完整记录。在实施形式上,由同质化的物质帮扶转换为个性化、定制化的帮扶和精神关怀,由面向特定人群转变为向社会提供服务,如“关心留守儿童关爱空巢老人”活动、依托于全国打拐库的“宝贝回家”“等着我”等公益活动、特色农产品直播销售等。各种志愿服务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种种具有鲜明特色的志愿服务,体现出大数据对志愿服务的深度介入,以及由此产生的志愿服务多元化发展趋势。(二)服务人员日趋普遍化。大数据时代,日新月异的互联网技术使得参与志愿服务的门槛不断降低,志愿服务的主体和对象趋于多样化,人人可注册为志愿者,人人可报名参加志愿活动。比如,在新冠感染疫情防控工作中,有不少管控区、防控区居民在隔离期间化身“大白”志愿者,由服务对象转变为服务者,这显示出志愿思想深入人心,全民公益已初具雏形。志愿平台向所有注册志愿者发布活动,志愿者也可以浏览并参与平台所有的志愿活动,志愿者可以跨地区、跨行业参加志愿活动。这使得志愿服务范围更广、参与门槛更低、宣传渠道更广、组织成本更低。通过新媒体宣传志愿重要资源力量。重视西藏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合理地解决好西藏高校在当前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不仅需要从西藏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特有的性格特征和民族情感角度来理解和关注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而且需要积极引导他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他们对国家和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同时也要促进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观念,对于实现国家的富强和各民族的团结具有深远意义。【参考文献】杨须爱 各民族交融汇聚史知识再生产的价值与路径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视角 民族研究,何江新“中国梦”融入民族地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研究 青海民族研究,苏欣,曾灿博 边疆地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现状及发展思路 百色学院学报,黄鹤,路日亮 新时代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路径探究 贵州民族研究,张宁宁 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成就综述:凝聚团结伟力,铸就伟大梦想 新华社,产业与科技论坛2023年第22卷 第1期Industrial&Science Tribune2023(22)1服务典型案例、典型事迹和先进人物,引导社会舆论,带动广泛参与,让志愿精神无处不在。(三)服务内容日趋精准化。年,全国社会工作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组织制订了志愿服务信息元数据国家标准,为统一数据存储、统一数据应用和数据共享交换奠定了坚实基础,使大数据成为开展志愿服务的重要技术手段。将现实可依的原始数据汇聚,通过加工处理后,建立算法模型并完成精准化分析,最终提供一种精准化服务。比如在新冠疫情防控工作中居家隔离民众服务方面,通过大数据建模,精准分析隔离民众家庭成员,可以确定其对食品、药品、婴幼儿用品等的需求。根据志愿者登记时录入的基本信息,如学历、专业、特长等,构建志愿者标签,搭建志愿者画像体系,精准识别需求,科学策划服务,灵活组织志愿者,实现精准化的志愿服务。(四)服务评价日趋客观化。随着志愿服务事业的快速发展,志愿者数量不断增加,志愿服务内容更加多样,传统的评价模式已不合时宜,志愿服务评价信息易作假、易丢失、易重复,通过志愿服务平台可以完整记录志愿者服务项目内容、服务时长和服务效果。依托志愿服务大数据库,可以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功能,改变传统评价方式指标单一的问题;基于大数据的系统评价机制,可以对志愿服务的效果及时跟进,将志愿活动的效果、问题、服务对象的跟踪反馈作为志愿活动评价的主要指标,对志愿主体的志愿活动起到调节作用。二、当前大数据背景下志愿服务的痛点(一)服务供给需求不匹配。社会蓝皮书: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指出,群众对志愿服务的需求远远大于社会提供的供给,医疗护理、老年关怀和扶贫济困等领域的志愿服务供需差异最为突出,这体现出社会志愿服务力量仍相对短缺。然而,也存在志愿资源浪费的情况,主要表现在活动组织者缺乏对志愿服务对象的需求和诉求的调研,片面地认为服务对象需要的仅仅是物质帮扶,而忽视了走入服务对象的内心,如孤寡老人、留守儿童最需要的往往不是物质而是精神;志愿服务形式和内容上同质化严重,比如热衷于在节假日、大型活动和体育赛事期间组织志愿活动,形式主要集中在交通疏导、特殊人群慰问、城市保洁等“万金油”式的活动组织,不能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而导致志愿活动千篇一律。此外,目前志愿服务平台尚未能实现一些精准匹配的功能。例如志愿者登录系统时,系统无法自动推送时间合适、能力适当、符合意愿的志愿服务项目。在调查志愿平台的使用情况时,近六成受访者期待表示自己的技能不能很好履行志愿者职责,希望平台推出系列培训课程;超过半数受访者希望未来网络平台搭建职务服务交流社区。(二)资源共享整合不充分。目前,志愿服务组织之间的交流合作不够到位,志愿服务存在资源配置失灵现象,志愿服务存在着地区和行业发展不平衡的现象,受到经济、文化和自然条件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区和行业在各类志愿服务领域的参与水平均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一方面,平台之间不能互联互通,存在数据孤岛现象。地域差异较大,志愿资源分配不均衡。多数志愿平台,缺乏共用共享,志愿者需要在不同平台注册。部门、行业和地域各自为政,导致重复建设。部分平台因为活跃用户不足,无法组织有效的志愿服务,影响了志愿服务的有效开展。另一方面,发展成果不能共享,志愿组织各自为政。志愿服务有效弥补了政府失灵现象,促进了社会公平平等,但在实际运行过程由于大多数志愿服务组织缺乏共享意识,导致众多志愿服务组织之间缺少合作。志愿服务客观存在发展不平衡情况,经济发达地区享受的志愿服务较多,而经济相对落后地区志愿服务资源不足,没有实现志愿服务资源的有效整合,惠及更多社会群体。(三)运作管理不到位。在我国,志愿组织大多都有政府和官办社团背景,政府在政策扶持、资金支持、志愿活动组织和审批等方面扮演着关键角色,在志愿组织的运作管理方面,普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志愿组织独立性不强。政府主导社团组织,虽然对志愿组织正规化、法制化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在一定程度上剥夺了志愿组织的自主权和独立性。二是志愿活动运作周期长、成本高。志愿服务活动大多是以政府和公益组织主导的,志愿服务项目往往需经过政府主管部门或者公益组织在获取、审核需求后发布活动项目。多种因素叠加导致志愿活动审批复杂、运作周期长、运营成本高,不适用于即时型和小微型的项目,缺少基于“供需点对点”的去中心化直连运作模式。三是志愿服务信息存在安全隐患。志愿服务信息涉及社会不同利益群体,有的关系个人隐私,有的涉及国家安全,可能发生志愿服务信息泄露的问题,影响个人隐私、国家安全。(四)评价反馈机制不合理。社会对志愿活动的认可以及肯定性、赞许性评价可以有效激励志愿活动主体,进而可以促使志愿服务更好发展,但当前山东省评价反馈过程存在评价指标不科学,反馈过程不合理等问题,难以实现对志愿服务活动的调节和激励。一是考核指标片面。志愿者往往过度追求志愿服务次数和时长,不能全面反映志愿服务的效果。特别是志愿者在策划志愿活动时,缺乏动力开展创新性、精准性、人性化的志愿服务,志愿服务难以高效精准。二是考核方式单向。志愿服务的考核一般是活动组织者对志愿者的志愿服务活动进行记录,通常以单项评价为主,难以体现多方互动。这种评价方式缺少志愿者对志愿活动组织者评价,也不能实现对志愿服务活动进行的整体评价,更缺少志愿服务被服务方对志愿者和志愿服务活动的直接评价。三是反馈方式单一。目前志愿者接受反馈内容和途径较单一,一般是在志愿服务活动结束后,只是志愿服务组织方进行反馈和评价,缺少了外部多方社会主体进行的反馈机制,而且反馈结果和评价信息很少面向社会公开,不利于改进志愿服务效果,也不利于提升社会对志愿服务的参与度。三、大数据背景下推动精准志愿服务发展的策略当前,构建大数据背景下的志愿服务新模式,必须树立大数据思维,搭建智慧化志愿服务信息化平台,探索志愿服务需求侧和供给侧的新型关系,打破原有信息碎片化弊端,建立精心策划、精准配置、精细管理、精确考评的志愿服务机制,切实提高志愿者服务水平。(一)依托大数据精心谋划志愿服务供需。志愿者与服务对象信息不对称,是影响志愿服务活动成效的关键。只有利用大数据技术,充分挖掘服务对象的诉求,并将有关信息传递给志愿者和志愿服务组织,打通志愿服务供需链条,才能提高志愿服务效果。精心识别服务对象需求。利用大数据技术挖掘分析2023年第22卷 第1期产业与科技论坛2023(22)1Industrial&Science Tribune服务对象需求,整体预判社会志愿服务总需求,并分析识别服务对象诉求,按照所需服务的轻重缓急进行打分排序,精心识别急需服务对象,防止志愿服务组由于信息不对称,盲目选择服务对象。比如疫情防控期间,通过大数据精准识别隔离人群中对药品、化疗透析等医疗服务有需求的对象,优先予以满足。精心匹配志愿服务供给。依托大数据技术,汇总统计服务对象需求相关信息,系统整合志愿服务组织、志愿服务者以及志愿服务项目,针对志愿服务双方进行个性化高效匹配,不但考虑志愿服务活动的时间顺序,还要合理安排志愿服务双方的时空便利,推动志愿服务资源实现精准匹配。同时,利用大数据计算技术,挖掘没有参与志愿服务的人员,引导其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精心策划志愿服务方式。依托大数据技术,志愿服务组织方可以全面准确认识服务对象,应联系实际现状,转变过去流于形式、停留表面的传统服务方式,精准策划更多新颖的、受欢迎的志愿服务活动,既提高志愿者的参与积极性,也提高服务对象的收益程度。为更好方便志愿服务双方愿望,可以在开展志愿服务前期,建立交流互动的平台,使志愿者更好了解服务对象的需求,从而开展“雪中送炭”的志愿服务活动。(二)依托大数据精准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