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打造
长三角
先进
制造业
融合
发展
集聚
史志
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22打造长三角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集聚区史志军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强调“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这是事关全局、影响深远的重大判断和战略部署,为我们进一步加快工业化步伐,推进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奋进新征程,我们将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深刻认识工业化是实现现代化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准确把握淮安正处于工业化加速期的阶段特征,坚定不移把壮大实体经济作为主攻方向,坚定不移走新型工业化强市道路,全力打造长三角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集聚区,引领淮安高质量跨越发展。“十四五”期间,将加快构建富有淮安特色的先进制造业体系和产业集群;到 2035 年,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争取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与全省保持同步。坚持创新驱动,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创新是第一动力。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强调要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我们将按照“科创赋能、智汇淮安”发展思路,以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为引领,全链优化创新生态,全速集聚创新要素,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加快打造淮河生态经济带产业创新中心、长三角北部创新要素集聚高地和南京都市圈科技合作示范标杆。构建“1135”创新图谱。坚持规划引领、高点定位,进一步优化空间布局、产业布局,积极构建“一核、一廊、三区、五基地”创新图谱。“一核”即充分发挥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创新之核”作用,促进产教融合、校地合作、协同创新,为科研机构提供小试、中试空间,加快建成省内领先、国内知名的科技服务业集聚区和创新创业引领区。“一廊”即结合各县区产业发展定位,在宁淮沿线重点建设 8 个科技产业园区、20 个科创综合体,逐步形成苏北地区有影响力的宁淮科创走廊。“三区”即推动经开区、高新区、农高区三个国家级园区创新发展、争先进位,不断提升承载能力,集聚更多科技资源和创新要素,全力打造高科技产业发展的集聚地。“五基地”即重点打造新材料、凹土、石油机械、仪器仪表和教育体育装备五个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加快形成在国内有竞争力、影响力的优势产业基地。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完善科技企业梯次培育机制,打通“初创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领军企业”梯次升级路径,壮大创新型企业集群。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强化财政奖补、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政策支持,引导有实力的企业建好研发平台,促进市域创新资源共建共享,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推进成熟产业高端化制造,聚焦食品、新材料、凹土、纺织服饰、绿色建材等产业,分类推进企业转型发展,推动传统产业迈向中高端。打造高科技生产基地,深化与科技资源富集地区合作,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组建产业技术2320231协同创新联盟,探索“研发孵化在飞地,产业化在本地”的协同创新发展模式。坚持引进、培养、服务多策并举,深入实施“333”产业人才集聚行动,积极打造长三角北部人才发展福地、产才融合高地。加快发展数字经济。坚持把发展数字经济作为淮安转型跨越的关键增量,大力推进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产业数字化步伐,全力推进制造业、农业和服务业数字化转型,深入实施“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应用升级工程,扎实开展“千企问诊”“千企上云”“千亿投资”“百企示范”等行动,推动中天精品钢帘线、台华新材料、庆鼎精密电子、南高齿等项目建设“灯塔工厂”“黑灯工厂”,确保到 2024 年底,实施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项目 1500 个,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达 10%以上。加快数字产业化发展,围绕基础软件、支撑软件、应用软件开发,引培并举发展一批软件服务优秀供应商,打造一批优质网络服务平台,促进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等一批新兴数字产业加快发展,不断丰富数字经济应用场景。坚持项目带动,积极打造现代产业集群产业集群是现代产业发展的重要组织形式,集群化是产业迈向大而强的必由之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打造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一批新的增长引擎。我们将充分把握产业集群演进规律,主动对接国家、省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把重特大项目攻坚作为关键举措,着力抓招商、培企业、延链条、建平台,进一步夯实产业发展根基,提升产业竞争力,加快构建绿色食品、新一代信息技术、新型装备制造、新材料和新能源千亿级主导产业集群,成为国内一流的绿色食品产业基地、长三角地区新兴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基地、省内有重要影响力的特色高端装备制造基地、全省一流的化工产业创新发展示范基地,以及全国知名的新材料、新能源和新型药物产业制造中心。着力提升产业招商质效。招商引资是扩大总量、提升质量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2021 年以来,我们充分发挥市县主要负责同志“一号招商员”作用,积极构建“全域发动、专业主攻、高位推动”的工作格局,招商工作实现“整体起势”“突破成势”。2022年以来,新签约亿元以上工业项目超 500 个,协议引资额 2700 亿元,其中百亿级工业项目 4 个、50亿级 17 个,极大地提振了全市上下抓招商、抓发展的信心。我们将继续把招商引资作为头号工程,围绕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重点招商区域,放大台资高地品牌效应,用好宁淮、淮昆合作机制,坚持全方位“走出去”和高水平“请进来”相结合,全面提升精准化、专业化、市场化招商水平,努力实现项目招引数量和质量双提升,力争在引进投资超百亿元、超50亿元基地型项目龙头型企业上实现更大突破。不断壮大骨干企业梯队。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上强调:“加快建设一批产品卓越、品牌卓著、创新领先、治理现代的世界一流企业,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程中实现更大发展、发挥更大作用。”企业是产业发展的核心主体。我们将在落实好各级各类助企纾困政策,帮助企业稳定发展预期的同时,积极培大育强骨干企业。重点培育百亿级企业,“一企一策”打造专属“政策包”,有效保障要素需求,支持企业通过加强技改、兼并重组等途径做大做强,形成一批具有自主核心技术的“链主”型企业、头部企业。大力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健全扶持保障中小企业政策法规体系,强化全方位全链条服务,打造一批细分市场“隐形冠军”和产业链“配套专家”。精准培育上市企业,完善上市后备企业资源库,加强政策宣传和业务辅导,帮助企业登陆高层次资本市场。加快产业链式集群发展。随着一批龙头型项目的落地,淮安主导产业发展之“锚”初步形成。我们将以此为依托,加强前瞻性谋划、战略性布局,加快提升链式和集群发展水平。一方面,围绕“纵向一体化”,科学制订产业链图谱,明确重点招商企业目录,着力建链、补链、延链、强链,提升产业链整体水平。另一方面,围绕“横向一体化”,加快建立以龙头企业为牵引,骨干企业为支撑,关键零部件企业、科研院所、检测机构、设计研发机构等多方机构共同参与的产业生态联盟,提升本地化协作配套水平。“十四五”期间,将形成绿色食品、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金属新材料、化纤新材料、玻纤新材料、生物技术和新医药等八个先进制造业 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24集群。积极推动开发园区高质量发展。开发园区是产业发展的主阵地、改革开放的主平台。我们将确立考核排名进位争先、产业实力壮大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提升、科技创新能级提升、经济效益贡献提升的“一争先、四提升”目标,创新落实去行政化、人事薪酬制度、“放管服”全链赋权等改革举措,加快建设功能园区、智慧园区、花园式园区,推动淮安经开区进入全国 30 强、淮安高新区进入全国百强、涟水县开发区创成国家级经开区,力争在五年内全市省级以上开发园区制造业产业贡献度占到全市 70%以上,成为体制机制的创新区、高端制造业的引领区和绿色发展的示范区。强化要素保障,深入开展低效用地和空间的整合利用。坚持规划先行、分类施策,科学确定各开发园区生产用地、生态用地、生活用地范围,加快整合低效闲置资源,强化“亩均论英雄”导向,更大力度开展“腾笼引凤”,为实体经济发展留足空间,进一步提升园区的承载能力、集聚水平和产出效益。坚持优化环境,营造最佳产业生态“水深则鱼悦,城强则贾兴”。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营商环境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土壤,营商环境只有更好,没有最好。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我们将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环境是金”工作导向,秉持 101%服务理念,瞄准“物流成本最低、要素成本最低、服务环境最优、办事效率最高”目标,倾力打造全国一流、全省领先的营商环境,为高质量跨越发展营造最佳的产业生态。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进一步厘清政府和市场的边界,坚定不移持续深化改革,充分激发市场活力。坚持放管结合,落实好 淮安市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打造一流营商环境若干措施,一体推进、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对标一流营商环境标准,健全体制机制,再造审批流程,优化服务保障,打造国企敢干、民企敢闯、外企敢投的营商环境。坚持提速提效,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在重大工程建设领域全面推行“并联审”“容缺办”,实现重大项目“五证联发”“拿地即开工”常态化,进一步跑出淮安项目建设“加速度”。坚持便民惠企,推进商事制度、“一件事”、财政奖补集成服务等改革事项,推行涉企经营许可证照联办、一件事一次办、更多优惠政策免申直补等,让市民和企业更有获得感。提升资源要素供给能力。坚持集约、高效、智慧、绿色发展导向,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以高质量要素供给推动高质量跨越发展。加大资源整合、共享力度,进一步完善重大项目要素保障机制。坚持内挖潜力、外拓空间,不断充实用地、能耗、环境容量、水电气等指标在内的要素统筹库,各县区园区都储备 500 亩以上集中连片工业用地,变“项目等地”为“地等项目”。系统谋划科学布局危废处置、印染、铸造、电镀等功能性配套,为项目落地、企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优化产业发展生态,围绕主导产业发展,培育一批高知识含量、高技术密集度、高附加值的生产性服务企业,拓展产业增长空间和增值能力。完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牢固树立大市区理念,坚持精明增长、匠心营城,不断提升城市的集聚力和辐射力。坚持做强功能、提优品质,加快建设长三角北部现代化中心城市,打造长三角北部消费中心、长三角重要旅游目的地;突出抓好大运河“百里画廊”建设,加快建设大运河文化带标志城市;充分发挥淮河生态经济带战略首提首倡城市作用,加快建设淮河生态经济带引领城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加快建设江淮生态经济区核心城市。同时完善与长三角北部现代化中心城市相匹配的公共服务功能。做优“学在淮安”品牌,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建好全国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实验区,打造现代化教育强市;做优“医在淮安”品牌,持续深化综合医疗改革,与上海、南京等地优质医疗资源加强对接,推进高品质医疗资源共享,打造苏北区域医疗高地;擦亮“伟人故里、运河之都、美食之都、文化名城”四张城市文化名片,加快建设文化强市;做优赛事淮安品牌,办好淮安马拉松等高品质体育赛事活动,加快建设体育名城。努力让城市更加宜业宜居,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广大投资创业者提供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和幸福家园。(作者系中共淮安市委副书记、市人民政府市长)责任编辑:高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