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吉林省吉林市2023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
下载文档

ID:34726

大小:124KB

页数:27页

格式:DOC

时间:2023-01-06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吉林省 吉林市 2023 学年 历史 学期 期末考试 试题 解析
吉林省吉林市2023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一、选择题(单选题;) 1.学过《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这一单元后,某班四位同学分别撰写了以下四篇研究性学习小论文,其中论文标题出现史实错误的是 A. 《以宗法制为例浅议我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B. 《趣谈周武王与分封制》 C. 《论隋唐三省六部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D. 《论清代丞相与军机大臣的权力制衡》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内容。自明朝开始丞相制度被废除了,清代不可能有丞相,因此D项错误。其它各项都是符合史实的,是正确的。故选D。A符合该作品的内容和特点。B符合隋唐政治制度的内容。C符合北宋政治制度的特点。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和影响 2.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提出,中国历史的社会政治形态发展可分为封建、帝制和民治这三大阶段。从封建转帝制的第一次转型,发生于商鞅与秦皇汉武之间,历史约三百年。下列不属于这一历史时期转型特征的是 A. 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型 B. 分裂割据向统一王朝转型 C. 青铜文明向铁器文明转型 D. 由“公天下”至“家天下”转型 【答案】D 【解析】 注意题目问的是“不属于”。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型的标志历史事件是秦朝在全国范围内推广郡县制,分裂割据向统一王朝转型,是秦灭六国统一全国,铁骑文明的出现是在春秋战国时期,由此可知,ABC三项都在商鞅与秦皇汉武之间,排除;由“公天下”至“家天下”是夏启开始,不属于材料所述时期,符合题意。故选D。 3.有学者指出,“五四运动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全面启动”,“五四运动是第一场历史巨变的补课,又是第二次历史巨变的起点”。这里“补课”“起点”的含义分别是 A. 明确反对帝国主义,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B. 明确反封建,实现各革命阶级的联合斗争 C. 彻底反帝反封建,无产阶级政党开始领导革命 D. 继续宣扬民主科学,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与之前的民主革命相比,五四运动的特点是明确提出了反帝的要求,这是对第一次历史巨变的“补课”;五四运动标志着无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这是第二次历史巨变的开始。由于有了新的领导阶级,所以中国的民主革命进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新阶段。故本题选A。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五四运动的意义 4.1520年,一位萨克森商人在里斯本买到了许多玉米回去赚了大钱,他说要感谢上帝,另一位商人则说:你还要感谢 A. 西欧一些特色农业区的资本家种出了玉米 B. 葡萄牙人从亚洲运回了玉米 C. 阿拉伯人从非洲运来了玉米 D. 西班牙人从美洲运来了玉米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1520年”“在里斯本买到了许多玉米回去赚了大钱”可知,这是西方国家通过新航路进行了物种的交流,原本生长在南美洲的玉米,在欧洲就可以买的到,最早开辟通往美洲的新航路的国家是西班牙,故D项正确;玉米原产于美洲,A项错在“资本家种出了玉米”,排除;玉米原产于美洲,西班牙人从美洲运回了玉米,B项错误;玉米原产于美洲,是西班牙人从美洲运回了玉米,并非阿拉伯人从非洲运来了玉米,故C项错误。 5.时代赋予太平天国运动以新的内容和意义,其中最能体现历史发展潮流的是 A. 担负起反封建反侵略的双重革命任务 B. 几千年来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C. 提出了第一个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D. 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理解分析能力,属于基础题。根据所学知识,太平天国运动时,世界历史的发展潮流是资本主义的发展。题干材料中“最能体现世界历史发展潮流”的只能是太平天国采取的资本主义措施,即《资政新篇》的颁布,所以本题选择C。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太平天国运动·《资政新篇》 6.对中国近代史上两次国共合作表述正确的是 ①都出现在20世纪20年代 ②都是在中共努力下促成的 ③都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发展 ④都有利于当时社会主要矛盾的解决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所学可知,第一次国共合作出现在20世纪20年代;第二次国共合作是抗战时期,即20世纪三四十年代,①与题意不符;第一次国共合作是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下,实行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的“党内合作”实现的;第二次国共合作是于1937年9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布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把中国共产党下辖的三个师,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南方八省的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陆军第四军,两次国共合作都是在中共努力下促成的,②正确;第一次国共合作后掀起了国民大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第二次国共合作最终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两次国共合作都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发展,③正确;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的主要矛盾是中国人民同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北洋军阀的矛盾;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的主要矛盾是中日民族矛盾,两次国共合作都有利于当时社会主要矛盾的解决,④正确;故选B;A、C、D错误。 7.当代著名作家冯骥才在《关于“文革”博物馆》一文中写道:“一代人经受的惨痛教训,是下一代人的精神财富”这里所说的“教训”主要是指 A. 要注重民主与法制建设 B. 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 C. 要依据生产力水平及时调整生产关系 D. 要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文革”对民主法制进行了无情的践踏,所以要避免类似的悲剧重演,就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从制度上解决问题。故选A。BD项要遵循经济规律是指的经济建设方面;C项指的是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教训。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文革的教训 【名师点睛】文革不是考试的重点内容。文革时期左倾错误发展到顶峰,个人崇拜思想泛滥,给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带来严重的破坏,“文化大革命”使国家的民主与法制被肆意践踏,全国陷入严重的政治危机和社会危机之中。文革后,国家吸取教训,加强了民主法治的建设,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 8.1689年英国议会颁布的《权利法案》沿袭了罗马法的精神,又开启了近代民主代议制的先河,其在世界民主化进程中最为深远的影响是 A. 确立了英国的君主立宪制,为世界各国普遍接受 B. 以明确的法律条文捍卫了资产阶级的利益,巩固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 C. 实现了由“主权在君”到“主权在民”的革命性转折 D. 解决了革命引起的政局动荡问题,为国家崛起提供了坚实的政权保障 【答案】C 【解析】 从材料的信息来看,民主化指的是人民享有一定的权力。结合所学知识英国议会颁布的《权利法案》在世界民主化进程中最为深远的影响是实现了由“主权在君”到“主权在民”的革命性转折,故C项正确;A项表述绝对化,并非所有的国家都建立君主立宪制度,如法美等国确立共和制;BD项是对英国政局的影响。 点睛:要紧扣题目所述的“在世界民主化进程中最为深远的影响”一句进行选择。 9.某导游要向游客介绍有关遵义会议的内容,你认为下列哪些内容他可以选择 ①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②纠正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③取消了博古等人的军事指挥权 ④是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 【答案】B 【解析】 纠正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是1927年召开于武汉的八七会议,排除③,其他均是遵义会议的特点和意义,故B正确。 10.下表为某校高三同学整理的“晚清时期翻译西学书籍简表”。从表中可以看出,这一时期学习西学的趋势是 类别 1860——1899年 1902年——1904年 数量 比重 数量 比重 哲学、社会科学 123种 22% 327种 61% 自然科学 162种 29% 112种 21% 应用科学 225种 41% 56种 11% A. 从侧重科技到侧重人文 B. 从被动接受到主动追求 C. 从持续高涨到趋于停滞 D. 从全盘西化到中西结合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从表格的数值可以看出:20世纪初,中国翻译的西方哲学、社会科学著作所占的比重明显上升,而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所占比重下降。反映出当时学习西方的重点转向人文和社会制度领域,故选A。题干看不出学习西方是被动和主动,排除B;题干提及的是学习西学比重的变化,排除C;D题干没有体现。 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向西方学习的历程•特点 【名师点睛】近年来,中国思想近代化的问题是中国史学界研究的热点,地主阶级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资产阶级维新派的维新思想、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三民主义、资产阶级激进派的民主与科学等一直是高考命题的重点。复习近平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时,要抓住一条主线:近代以来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及思想不断解放的历程。把握向西方学习的四个阶段的主题内容:一是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地主阶级学“器物”;二是从戊戌变法到20世纪初,资产阶级学“制度”;三是1915年至1919年,资产阶级学“思想文化”;四是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中国共产党从“走俄国的路”到“走自己的路”。 11.“学生、平民和城市精英……从中国沿海地区向内地的被迫撤退,造成‘心理统一’的强大压力,并加强了过去联系微弱的中国社会各阶层之间的认同感”。这种“心理统一”和“认同感”促成了 A. 国民革命的兴起 B. 土地革命的开展 C. 抗日战争的胜利 D. 战略反攻的开始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心理统一”和“认同感”加强了中国各个阶层的团结,共同致力于抗日战争,促进了抗日战争的胜利。故选C。材料说的是抗日战争,AB项错误。战略反攻发生在解放战争的1947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考点:抗日战争 点评: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合作,结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沿海的内迁,也加强了各个地区阶层的相互的了解,促进了抗战的胜利。与此相关的知识点还有抗日战争中国存在两个战场、两个抗战路线,体现了不同的指导思想。此外,抗日战争的意义也需要掌握。 12.“我们预备与北京建立对话。我们不能接受其意识形态观点,或者共产主义中国必然实施霸权的理念,但是我们也不希望对中国施加一种国际立场,否定了它的合法国家利益。”这段文字出现在1970年美国总统外交政策咨文中,反映了美国 A. 强调两国意识形态的差异 B. 愿意与中国改善外交关系 C. 仍然阻止中国回到联合国 D. 采取遏制中国的外交政策 【答案】B 【解析】 【详解】“我们预备与北京建立对话。……但是我们也不希望对中国施加一种国际立场,否定了它的合法国家利益。”说明美国在70年代想要与中国对话沟通,以便改善与中国的关系,故B项正确;材料表明两国存在一定的意识形态的差异,但这不是材料强调的重点,故排除A项;“但是我们也不希望对中国施加一种国际立场,否定了它的合法国家利益。”表明美国对中国在国际上的利益并不阻拦,遏制政策也有所改变,故CD两项错误; 13.某史学家说:“对于西方的挑战,中国的反应之所以迟钝,是由于中国社会在19世纪中叶面临很不平常的历史环境。内部事务万分火急,至于对西方则可以暂缓一步。”这里所讲的是指 A. 走私鸦片,毒害国人 B. 发动战争,打开中国大门 C. 义和团运动和列强瓜分中国 D. 太平天国运动与西方列强要求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材料“对于西方的挑战,中国的反应之所以迟钝,是由于中国社会在19世纪中叶面临很不平常的历史环境。内部事务万分火急,至于对西方则可以暂缓一步。”并结合所学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猜你喜欢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