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2年天津市高考历史试卷解析版 .doc
下载文档

ID:3466587

大小:194.50KB

页数:13页

格式:DOC

时间:2024-05-09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12年天津市高考历史试卷解析版 2012 天津市 高考 历史 试卷 解析
2012年天津市高考历史试卷解析版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1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33分) 1.(3分)马可•波罗在描述中国某港口时说:“亚历山大或他港运载胡椒一船赴诸基督教国,乃至此刺桐港者,则有船舶百余。”“刺桐”是指(  ) A.泉州 B.广州 C.扬州 D.庆元 【考点】2O:元朝的商业发展.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对外贸易。考查元朝的商业发展和泉州港,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的能力。 【解答】马可•波罗东游并记叙了东游历程,这一游历发生在元朝时期。题干强调刺桐港口有船舶百余,说明该港口规模之大。元朝时期,泉州是当时世界第一大港口,据此可知,A项正确。 BCD三项的规模在元朝时期都不及泉州。 故选:A。 【点评】解题关键在于题干关键词语“马可•波罗”和“船舶百余”。福建泉州港古代被称为刺桐城、温陵,是我国古代对外贸易重要港口,元时期泉州港被誉为“东方第一大港”,与埃及亚历山大港齐名。 2.(3分)清雍正年间,军机处设在皇宫内,与皇帝日常生活办公地毗邻。军机大臣多从“亲臣重臣”中遴选,任命谕旨通常说,命某人“在军机大臣上行走”或“在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材料中未能体现出(  ) A.在军机处办理要务易于保密 B.军机处官员便于皇帝宣召 C.军机处官员按才德标准遴选 D.军机大臣多为临时差遣性质 【考点】1T:清朝的军机处.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考查清朝军机处,以此考查学生对于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的理解能力。 【解答】从材料“设在皇宫内,与皇帝日常生活办公地毗邻”,可得出军机处易于保密,而且便于皇帝宣召,故A、B两项正确;“行走”即临时任命之意,可见军机大臣多为临时差遣,故D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出遴选军机处官员的才德标准,故选C项。 故选:C。 【点评】本题以材料的形式考查清朝军机处,学生应掌握相关知识点以及提高分析材料的能力。 3.(3分)戊戌变法期间,湖南《湘报》发表了《醒世歌》:“若把地球来参详,中国并不在中央,地球本来是浑圆物,谁是中央谁四旁。”这首诗歌所表达的主要思想是(  ) A.提倡维新变法 B.鼓励人们向西方学习 C.宣传科学救国 D.劝导国人放弃天朝观念 【考点】B6:维新思想的历史影响.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运动,考查维新变法思想思想的相关知识,学生阅读历史史料,解读历史史料的能力。 【解答】自古以来,中国人大都认为“天圆地方”,中国处于世界的中心,是“天朝上国”。鸦片战争,惊醒了中国人的迷梦,先进的中国人开始了解世界,摒弃“天朝”观念,学习西方。由题干中的“中国并不在中央”可知,题干材料反映了《醒世歌》劝导近代中国人放弃传统的“天朝大国”思想,重新认识世界。由此推理可知,D项为正确答案。其他三项从材料中不能直接得出。 故选:D。 【点评】本题解题关键在于题干关键句子“中国并不在中央。” 4.(3分)如图介绍内容所反映的实质是(  ) A.国内粮食供应比较紧张 B.中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C.国家实行粮食凭票供应 D.国家工作人遵纪守法 【考点】GJ: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我国的计划经济体制。 【解答】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图表信息的能力,图片信息内容显示中国当时实行粮票制度,这是典型计划经济特征的表现,即生活资料不能自由流通必须通过计划定量供应,A、C、D三项仅仅是计划经济的表现而非实质,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建国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阶段特征是高考中的常考点,内容包括国民经济的恢复,社会主义改造的巨大成就,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发展,尤其是第三项内容又可分为三个阶段:1956~1966年的十年社会主义建设;1966~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的巨大破坏和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改革开放。阶段特征在学习中必须牢固把握。 5.(3分)在中美关系的发展中,台湾问题是一大障碍,在扫除这一障碍的过程中,取得突破性进展的事件包括(  ) ①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 ②尼克松总统访华 ③中美两国正式建交 ④邓小平访问美国。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考点】FP:中美关系正常化.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考查新中国外交政策和中美关系发展。考查学生对中美关系发展的认识和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答】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是新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广大第三世界国家努力的结果,故①排除; 1972年美国尼克松总统访华,双方签署上海公报,美国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故②正确; 1978年签署建交公报,再次确认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1979年正式建交,中美关系扫除台湾问题障碍取得突破性进展。故③正确; 1979年1月中国国家领导人邓小平第一次访问美国,此时在台湾问题上中美已经达成共识。故④排除。 故选:C。 【点评】组合型选择题是多项选择题的变形,考查角度有两种,一是将同一历史时期或同一历史事件影响下的知识进行归类组合,此类题的跨度不大,但分析的深,角度多,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和发散性思维的能力。二是将不同历史时期的同类知识进行归类,此类题分析程度不深,但时间、空间跨度大,主要考查同学们的归纳和比较能力。 6.(3分)“就在21世纪的钟声即将敲响之前,从神州大地上消除了最后一块帝国主义侵略造成的殖民地的残痕,完整而彻底地完成了民族独立的历史使命。”完成这一历史使命的根本保证是(  ) A.“一国两制”的提出 B.“九二共识”的确定 C.中国国际威望的提高 D.中国国力的强大 【考点】FG:香港澳门的回归.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考查了祖国统一,意在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解答】从“21世纪的钟声即将敲响之前”“最后一块帝国主义侵略造成的殖民地的残痕”等信息判断材料表明的是1999年12月澳门回归祖国,澳门回归祖国洗雪了中华民族耻辱的一页,而且意味着西方在中国的殖民主义统治结束,之所以完成这一历史使命的根本保证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综合国力的强大。A项属于政策保障;C项不是根本原因;B项指的是台湾问题,不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本题以材料的形式考查了祖国统一,解题的关键在于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与所学知识相结合。 7.(3分)罗马法是留给人类的宝贵遗产。下列司法理念中,明显违背罗马法原则的是(  ) A.被告在被确认犯罪之前是无罪的 B.被告有权利在法庭上同原告对质 C.主要按照以往的习惯和判例进行判决 D.主要按照法律和法学家解释进行判决 【考点】4I:罗马法的作用与影响.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考查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考查对罗马法的理解能力。 【解答】联系教材可知,罗马法产生的一个背景就是由于按照习惯去解释法律往往使贵族随意曲解法律以欺压民众,在平民极力要求制定成文法保障自身权益的压力下,才有了成文法。以后都是以成文法作为判例的依据,C项是在成文法之前所使用的,故C项错误。 A项说法正确,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 B项说法正确,原告和被告权力对等,都有陈述的权利。 D项明显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罗马法是古代罗马人留给人类的宝贵遗产。在复习中应对罗马法的历程、内容以及影响进行全面掌握。 8.(3分)如图为英国工业革命时代阿克莱特于1771年建立的纺纱厂遗址,现为世界文化遗产。该纺纱厂所利用的动力应该是(  ) A.蒸汽动力 B.水力动力 C.水电动力 D.机械动力 【考点】59:第一次工业革命.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考查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相关知识。考查工业革命的动力和对工业革命的理解,学生识图的能力。 【解答】通过图片可知,该纺纱厂所利用的动力是水力。18世纪60年代阿克莱特发明了水力织布机,这使得劳动力得到了极大的解放。后来他又建立水力纺纱厂,极大地提高了劳动效率,促进了工业革命的发展。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相关知识,在复习中应全面掌握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相关知识,如条件、过程、特点以及影响,以备高考。 9.(3分)1793年初,法国国王路易十六在革命高潮中被送上断头台。与这一事件相联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从此法国废除了君主制 B.这一事件标志着法国大革命结束 C.这一事件为拿破仑上台创造了条件 D.君主制的幽灵并未因此在法国消失 【考点】6C:法国大革命.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法国大革命的曲折过程。 【解答】A.拿破仑退位后,波旁王朝在法国复辟,路易十六的弟弟路易十八登上王位。 B.1789年7月13日,攻占巴士底监狱,法国大革命的开始;之后的法国一直都处于不断的爆发起义当中,一直到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建立,法国大革命才算是告一段落,所以法国大革命没有结束的标志,最多只能说是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建立算标志。 C.拿破仑于1799年雾月政变中上台。 D.在法国大革命期间虽然国王路易十六被送上断头台,但是由于人们思想的保守,君主制的幽灵并未因此在法国消失:1804年拿破仑称帝,1814年波旁王朝复辟,1852年第二帝国建立都说明了这一问题。 故选:D。 【点评】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法国大革命曲折发展过程的了解。 10.(3分)1940年12月底,罗斯福在一次广播讲话中说:“美国不能用缩进被窝、蒙头大睡的办法回避危险或对危险害怕,”“必须成为民主国家伟大兵工厂”。随后不久,美国(  ) A.通过了新的《中立法》 B.通过了《租借法》 C.与英国共同发表了《大西洋宪章》 D.参与签署《联合国家宣言》 【考点】TI: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二战后美国外交政策的变化。 【解答】二战前后美国外交政策经历了一些变化:1935年美国通过《中立法》,1939年修改《中立法》;为向反法西斯国家提供援助,“成为民主国家伟大兵工厂”。1941年初美国国会通过《租借法》,1941年8月美国总统罗斯福与英国首相丘吉尔签署《大西洋宪章》,1942年1月,中、苏、美、英等26国在华盛顿发表《联合国家宣言》。 故选:B。 【点评】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战后美国外交政策的变华相关知识点的识记。 11.(3分)如图中,一个科威特人脚穿网球鞋,背驮电视机,穿过满是欧美消费品的街道。图片反映了(  ) ①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②全球性的文化渗透 ③发展中国家是经济全球化最大受益者 ④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有力的推动者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考点】EP: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考主要查经济的全球化。 【解答】从题干和图片材料可知世界经济全球化正在发展,由于在全球化中欧美发达国家占有优势,他们向广大发展中国家渗透西方的文化理念和价值观,故①②正确。③说法与史实不符,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是经济全球化最大的受益者。④从材料中无法体现。 故选:A。 【点评】本题为组合型选择题,旨在考查学生对于经济全球化的理解与认识。 二、解答题(共3小题,满分56分) 12.(19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 “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明法者强,慢法者弱。” (1)概括材料中的三种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主张出现的政治经济背景。 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 ﹣﹣《汉书•董仲舒传》 (2)依据材料二中董仲舒的论述,指出其思想特征。结合所学知识,阐述董仲舒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材料三 唐代儒学较多地吸取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而盛行于唐代的佛教,既有本土发展起来的禅宗,也有从天竺引进的法相宗,还有中印合璧的天台宗等。唐代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是印度的乾达婆、希腊天使和道教羽人等多元文化因素的混合物。唐代大型歌舞剧《羽衣霓裳舞曲》,则源于印度的婆罗门曲,并含有胡旋舞等中亚歌舞元素。 ﹣﹣张国刚《唐代开放与兴盛的当代思考》等 (3)依据材料三概括唐代思想文化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4)综上,谈谈你对思想文化发展进程的认识。 【考点】32:百家争鸣;38: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1)本题考查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应把握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历程。 (2)本题考查百家争鸣。应把握百家争鸣的相关知识。 (3)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答】第(1)题从材料可知分别是儒家的“仁政”、道家的“无为”、法家的“法治”。从政治、经济等角度分析历史背景。 第(2)题董仲舒强调“大一统”,发展形成新儒学体系,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第(3)题从材料可看出唐代由于实行开放政策,对外交往频繁,因而思想文化具有多元性的特点。 第(4)题从前三题得出结论:思想文化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的变化而不断发展丰富。 故答案为: (1)实行仁政;无为而治;强调法治。 春秋战国时代,中国社会发生政治和经济大变动:政治上,分封制瓦解,诸侯争霸; 经济上,铁犁牛耕推广,井田制破坏。 (2)强调“大一统”;糅合各家思想,形成新儒学体系。 儒学正统地位在汉代确立,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3)多元性(兼收并蓄)。 唐朝实行开放政策;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对外交往频繁等。 (4)思想文化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的变化,在吸收融合诸多文化因素中发展和丰富。 【点评】儒家思想是中国的主流思想,需要在产生的背景、发展演变历程、影响以及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等方面进行全面掌握。同时也要对中国古代其他派别的思想进行把握, 13.(19分)阅读材料,参看地图,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金朝开始,随着北京成为都城,地处海河与南、北运河交汇的三岔河口一带的天津,很快发展成为北京调运漕粮等生活物资的中转枢纽和通往北京的军事要地。“舟车攸会,聚落始繁。” 材料二 开埠前的天津是一个封建性城市。开埠通商后,天津很快发展为我国最早建立新式工业、新式采掘业和新式交通的城市之一;成为仅次于上海的全国第二大商业和港口城市、北方最大金融中心。 材料三 1902年清政府接管天津后,建立中国最早的警察队伍,建立市政工程局,修建公共厕所、垃圾站。打击银钱投机,建立官银号、银元局,鼓励开办近代工商企业。1903年,政府开始部署建设以大经路为轴心的新城区,仅20年,新城区就成为天津新的政治、文化核工业中心。 ﹣﹣摘编自罗澍伟《近代天津城市史》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图中A、B、C三区开始形成的时间和原因。用一例近代史实说明天津是“通往北京的军事要地”。 (2)分别举例说明材料二天津的“新式工业、新式采掘业和新式交通”。依据材料二,分析开埠通商对天津发展的意义。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02年清政府接管天津的背景。依据材料三,归纳20世纪初期天津发生的主要变化。 【考点】A3: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考查天津从古代到近代的发展变化。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归纳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答】第(1)题结合材料一天津发展成为中转枢纽和军事要地,可知A区在金朝时期形成,材料二开埠通商等信息,可知是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形成租界,即B区,从材料三政府开始部署建设以大经路为轴心的新城区可知在政府政策实施过程中形成了C区。 第(2)题可联系必修二洋务运动和近代天津交通工具的变迁等知识,天津开埠通商后,清政府内部的洋务派在此兴办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促使天津向近代城市发展。 第(3)题可联系20世纪初列强侵华战争可答背景,1902年八国联军退出后清政府接管天津,仅仅20多年天津进一步发展,城区不断扩大。 故答案为: (1)A区:金朝;漕运中转。 B区: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开埠通商。 C区:1903年;政府措施。 例如,第一次鸦片战争中,英军到达天津白河口,威胁北京,清政府妥协。 (2)天津机器制造局、开平煤矿、有轨电车。 促使天津向近代城市发展。 (3)《辛丑条约》签订后,八国联军退出天津。 城市管理开始近代化;金融和工商业进一步发展;城区扩大。 【点评】本题解题的关键主要是归纳并理解材料一二三的关键信息。再运用所学知识解题即可。 14.(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化学工业的卡特尔化是按照以下途径进行的:管理的集中,以保证少数上层领导人大权独揽来维持规定的价格标准;消除竞争,以杜绝外国竞争的保护关税来保证在市场上的稳固地位;以较少数企业、但进行大规模生产的方法,来实现生产率的提高。 1904年,六个大公司统治着德国化学工业市场,它们组成了两大卡特尔。 ﹣﹣周一良、吴于廑《世界通史资料选辑》近代部分 (1)材料一中的“卡特尔”是一种什么样的生产组织形式?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列举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德国处于领先地位的新兴工业部门。 材料二 1871年德国完成统一。1870至1913年,德国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4.7%,工业生产增长了4.6倍,同期英国增长1.3倍,法国增长1.9倍。1913年,德国在世界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为16%,英国为14%;这一年,德国贸易占世界贸易总额的13%,而英国为15%。 ﹣﹣王珏《世界经济通史》(中卷)等 (2)依据材料二,归纳1870至1913年德国经济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材料三 1899年,德国外交部长皮洛夫在演讲中说:“如果英国人谈论建造大列颠帝国,法国人谈论建造新法兰西帝国,俄国人谈论占领亚洲领土,那么,我们要求建造大德意志帝国…… 对我们来说,没有强大陆军,没有强大海军,而要获得幸福,那是万万办不到的。” ﹣﹣王春来等《16﹣19世纪世界史文献选编》 (3)材料三中皮洛夫表达了什么意向?为实现这种意向德国做了哪些准备?最终导致了什么结果? 【考点】5G:近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特点.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垄断组织及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德国的主要新兴工业部门。 (2)本题主要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德国经济发展的特点及原因。 (3)本题主要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德国的发展强大给世界所带来的影响。 【解答】(1)本题根据“管理的集中”“保证在市场上的稳固地位”“以较少数企业、但进行大规模生产的方法”,可知,“卡特尔”是垄断组织;“新兴工业部门”抓住材料中的“化学工业”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组织答案。 (2)本题“特点”从增长率、与英法对比数据和在世界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等方面进行概括;“原因”可结合教材中这一时期德国经济发展的原因组织答案。 (3)本题“意向”根据“我们要求建造大德意志帝国”“没有强大陆军,没有强大海军…万万办不到的”,可知其主张对外扩张,瓜分殖民地,加强军事实力;“准备”与“结果”均可结合教材内容回答。 故答案为: (1)垄断组织。化学工业、电力工业、汽车工业。 (2)经济飞速发展,增速超过英法老牌国家;1913年,在世界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超过英国,但在世界贸易总额中所占比重低于英国。 德国统一,促进了经济发展;德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领先;德国殖民地少,所占世界市场份额相对小。 (3)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市场。扩军备战、结成军事同盟。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点评】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德国的崛起相关知识点的认识,考查学生基础知识掌握的能力以及阅读材料分析材料的能力。 知识积累: 第二次工业革命 (1)时间: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 (2)条件 ①政治前提: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的确立。 ②资本:大机器生产下的资本积累和对殖民地的商品输出和掠夺。 ③技术:自然科学突破性进展并迅速转化为技术。 ④市场:美德意日等开辟了统一的国内市场以及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⑤环境:相对稳定的国内国际环境。 主要成就: (1)电力的广泛应用:西门子﹣发电机、格拉姆﹣电动机。 (2)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的创制:卡尔•本茨﹣内燃机驱动的汽车、莱特兄弟﹣飞机。 (3)电讯事业的发展:贝尔﹣电话、马可尼﹣无线电报。 (4)化学工业的建立:诺贝尔﹣炸药 (塑料、人造纤维)。 历史影响 (1)经济: ①生产力,迅猛提高,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 ②生产关系,垄断与垄断组织形成,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③经济结构,重工业有长足发展,逐步占主导。 ④工业布局,形成西欧和北美两大工业地带。 ⑤世界经济格局,英国丧失了世界工厂的地位,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⑥能源结构,人、畜、风、水、煤﹣﹣﹣电、石油。 (2)政治: ①政治制度,形成比较健全的以代议制民主、政党政治和公民自由为特征资本主义政治模式。 ②社会主义运动,促进了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发展和列宁主义诞生。 ③对外政策,列强加紧对外侵略扩张,瓜分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侵略方式的变化(商品输出为主﹣﹣资本输出为主)。 ④民主民族运动:促进了新型的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⑤国际关系(世界政治格局),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第一次世界大战。 (3)思想文化: ①垄断主义。 ②思想观念,竞争意识和参与意识增强。 (4)生活方式:改善日常生活,尤其在衣和行方面,思想观念。 (5)环境问题,汽车的出现,促进石油的大规模使用,使大气中,氮氧化合物,碳氢化合物的浓度增加而带来大气污染问题。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猜你喜欢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